日本京都龍光院英語怎麼說
㈠ 密庵咸傑是哪裡人呢
禪師名咸傑。號密庵。其先福州世族也。姓鄭氏。母夢廬山皓鬢頭陀入室而生。生之夕。境內皆聞天樂。不知何祥。其親亦秘之。師幼穎悟。氣宇深沉。事親以孝聞。親有賢行。勖之遠游。遂得度受具。不結侶。不備衾。寒暑一衲。遍扣諸方。諸方敬之。
密庵咸傑禪師《南宋元明僧寶傳》記載。
晚依應庵。屢遭訶詈。不假一詞。默師默契其機。
一日應庵晚參垂問:「如何是正法眼?」師遽趨對曰:「破砂盆。」應庵頷之。命入侍。大擁眾心。及辭歸省親。應庵送以偈曰。大徹投機句。當陽廓頂門。相從今四載。征詰洞無痕。雖未付缽袋。氣宇吞乾坤。卻把正法眼。喚作破砂盆。此行將省覲。切忌便跺跟。吾有末後句。待歸要爾遵。
師閩還。應庵乃上堂。舉師分座曰:「一棒一條痕。一摑一手血。臨濟老瞎驢。至今猶未瞥。須彌頂上浪拍天。大洋海水無一滴。偉哉本色人。頂門亞三隻辨龍蛇。百草頭擒虎兕。一毫力穿大地人鼻孔。坐斷衲僧搖舌。雖然猶未撥動向上一竅在。且作么生是向上一竅。問取堂中首座傑。未幾開化衢之烏巨。其節概大類應庵。應接渾如妙喜。一時厭飫叢林者。皆起而歸之。秘閣張鎡。矢向宗風。改宅為慧雲寺。請師據室。師憐其正信。示以趙州無字。鎡得旨。及師應祥符蔣山。歷華藏雙徑。而鎡皆隨侍。又遷靈隱。床歷無所容。乃舉破庵先。分座接納焉。師嘗被召入禁庭。或留宿內觀堂。天子屢欲加贈。師屢以疾辭。教授嚴康朝曰。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理固然也。況良時莫再。聖主難逢。法兄每用藏六之機。不顧從上縣絲之脈。朝不取也。師曰。汝之所見。本為通論。但弘道設教也以時。當此際。京畿宮觀。金碧交輝。古德高風。杳不聞矣。而躁進孟浪之病。庶幾老成持重者。有以振之。且華亭渡西山隱。獨非兼濟天下乎哉。力請退休平江。
淳熙甲辰春。天童使至。師告眾曰:去年八月間。得旨與安閑。擺脫水雲性。縱步到陽山。元宅諸子弟。忻然力追攀。庵居三個月。開懷宇宙寬。忽接四明信。來書意盤桓。天童虛法席。使君語猶端。迢迢遣專使。不問路行難。山僧臨晚景。不敢自相瞞。捶鼓樂與行。四眾亦忻歡。先師未了底。應是起波瀾。敢問大眾。如何是先師未了底。一回飲水一回咽。臨濟德山俱汗顏。入寺以應庵遺規結制。升座曰。數十年前舊公案。今日拈來重剖判。任是鐵眼與銅睛。也須曳入紅爐煅。眾中忽有個不受瞞底出來道。盡大地是個紅爐。也煅某甲不破。只向他道。也知你在鬼窟里作活計。淳熙丙午。無病示寂。塔於寺東。其嗣法者。破庵先等一十二人。而澄照自鏡。復住天童贊曰。應庵廓虎丘之風。時出入其庭者濟濟耳。以其廢鉤繩而取曲直。故竊諱之。及密庵開化。山不束岳。海不束濤。豈非過師之智。自與齊眉共躅者異歟。不然。則臨濟宗風何能西咸四七。而東登二三也。
㈡ 日本國的建盞初解
池盞堂在對建盞進行文獻還原時,得到了為何建盞在日本的地位。南宋嘉定年間,日本山城人加藤四郎、左衛門景正,隨道元禪師來到中國,在福建南平茶洋窯、建窯學習製造黑釉瓷器的方法,並將茶洋窯灰被天目燒制技藝帶回日本,在瀨戶等地設廠燒制瀨戶灰被建盞,開日本瓷器之先河。日本稱作「天目釉」的建盞,即出自於建窯。日本鐮倉時代來中國浙江天目山佛寺留學的僧人,把建窯所產的黒釉瓷帶回日本,稱之為「天目」,以後逐漸沿用,凡是黑釉的陶瓷均稱為「天目」,「天目釉」變成了黑釉的代名詞。
池盞堂建盞從事多年的行業,一直對日本國內珍藏的3件宋代建窯生產的「天目盞」,是日本國寶級的珍品,一直有所追求。
以收藏東方歷史文獻豐富而著名的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曜變天目茶碗」。在三件日本天目茶碗國寶中,是釉色最為異彩精妙的一件。在黑底釉色中,散發出銀色斑爛,而眾多斑點的四周,又泛發著藍色淡彩,誠屬天下稀罕之物。
其二是大藤田美術館收藏的「曜變天目茶碗」。在茶碗三寶中,是唯一內外都有結晶斑爛釉彩的一件。若與靜嘉堂物相比,乍看之下,這件茶碗表面上顯得朴實無華,但若以手電筒照射,便可發現其中的奧妙。
其三是京都龍光院收藏的「曜變天目茶碗〞。京都大徳寺龍光院藏的這件茶碗,是三寶中最細致樸素的一件,釉彩接近油滴天目,但仔細看,可看見諸多藍白色的渲染點分散於其間,具有其獨特的枯寂、幽靜之美。
這三件茶碗的釉色窯變不同,但器物的形制和大小基本一致。它們先後在昭和二十六到二十八年間,被評鑒為日本「國寶」,並一致推斷其製作年代是南宋。在歷史上,日本的王公貴族以擁有中國的天目茶碗為榮,一個碗的價值甚至可以換取一座城池。世界上僅存的三件宋代曜變天目茶碗自被日本列為國寶後,每4年才展出一次,迄今在日本茶道中,要七段以上的茶師方有資格使用天目茶碗來點茶。
㈢ 天目釉建盞天目杯和建盞的區別天目盞和建盞區別
天目」一詞,源於日本,日本學者奧田直榮在《天目》一文中寫到:「現在常用的廣辭苑的天目條上寫著:『用綠茶末沏茶的一種茶碗,為淺而敞的擂缽形器,因中國浙江天目山佛寺的什器而得名。在中國是以建窯產的為代表,在我國瀨戶產最為出名』」。小山富士夫則寫道:「天目這個詞,最初可能是建盞的意思,繼而吉州窯的茶碗也叫做天目,後來變成只要是黑釉陶瓷都叫做天目。到了江戶時代,天目這個詞變成了茶碗或陶瓷器的代名詞一樣使用。」,由此可知,即便是在日本使用「天目」一詞,也因不同時期,對「天目」賦予的內涵以及外延亦有所不同,故而奧田直榮認為,在日本,「天目」指的是天目茶碗(建盞和吉州窯黑釉盞)本身和茶碗。而且,「天目」在茶中起著象徵性的存在意義。
日本最早傳入天目的時期,一般認為是在榮西禪師傳入碾茶法的鐮倉前期。《吾妻鏡》曾載,建寶二年(1214年,南宋嘉定七年)二月四日,建軍源實朝宿醉難熬之際,葉上僧正(即榮西禪師)勸他和一碗茶並獻上一本贊頌茶德的書,將軍大悅。雖然沒有提及榮西進茶的就是天目,但是在榮西《吃茶養生記》中所形容的口廣底窄、茶湯久熱難冷的茶甌特徵倒是與建盞一致。目前日本國內已知最早記載有關建盞的文獻,當推金澤貞顯(1278南宋景炎三年,元至元十五年~1333 年)寫予鐮倉稱名寺主持劍阿(1261~1338年)的信函。該信是為了從劍阿處借用「建盞」等茶具而書寫的,在給劍阿的其信函中,還提及將建盞裝鑲金屬扣邊一事。巧合的是,這與前述失事沉沒於至治三年(1323元朝至治三年)新安船上的帶金屬扣的建盞(或為仿建品)時間相吻合,新安沉船上所運的茶盞,當是日方采購自中國的各種茶器之一。
而在南北朝時期,對建盞、天目概念有過分類的相關文獻。《新札往來》中載有「建盞、油滴……天目……」,其中將「建盞」與「天目」並列,顯然所指不是一物。「油滴」建窯與磁州窯均有生產,在此應該是磁州窯的「油滴」,矢部良明主編的《唐物茶碗》一書中的傳世「油滴」也證明了這一點。《尺素往來》、《下學集》、《異制庭訓往來》、《禪圖 灰被天目 林小歌》、《庭訓往來》、《桂川地藏記》、《撮壤集》等各時期的辭書和往來書信里可散見類似的將「建盞」和「天目」並提的記載。
㈣ 曜變天目這只碗是什麼來歷
公元1168年的某一天,浙江天目山的風景一如今日般秀媚。人群往來不絕的佛寺內,來自東瀛島國的一位留學僧人在此第一次邂逅了那隻讓日本後世都魂牽夢繞,視若無價之寶的窯變(所謂「窯變」,是指瓷器在燒制過程中,由於窯內溫度發生變化導致其表面釉色發生的不確定性自然變化的一種陶瓷工藝)建盞(即天目瓷,屬黑瓷,是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是宋朝皇室御用茶具)。
望著這只小小的黑色茶碗內所折射的五彩斑斕的光芒,這位僧人的心如頓悟禪理般被一種近乎超自然的神秘力量深深感動。在這一刻,在這個奇異的茶碗里,他說,他看到了整個宇宙。從此,這茶碗中浩瀚無邊的星空,成為了無數日本人心中魂牽夢縈的光輝。
這位僧人名叫榮西,他鄭重其事、小心翼翼地將這只茶碗帶回了自己的故鄉,帶給了自己的民族。而因為結緣的地點,他給它取名:「天目」。從此,天目,就成了日本所有產自中國的黑釉瓷的代名詞。
那一年,中原王朝正值南宋孝宗皇帝在位,飽受戰亂之苦的宋朝好不容易在北方民族的侵蝕下重新構築了自己的防線,從此開始了偏安一隅的歷史。
終南宋一朝,維系時間不過一百五十餘年,可是,在文化史上,尤其是是在器具的製造藝術上,卻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峰——有人說,古代美學,到了宋代,成就了最高峰,從此一韻而成絕響,時至今日仍無可媲美。
書、畫、版書、建築、戲曲、詩、詞、文……這一切的堆積,必然會落到人們最日常的生活之中,而最能體現這個時代風貌的生活之物,就是手工藝,也就是器具。
經過千年的摸索,到了宋代,中國手工藝人將材質的物性鍛造到了相當的水準,器物的性情已近圓融,再加上手工藝人對美的感知,手藝之美,才能在瞬間綻放到極致。
那隻能讓人參透三千世界的茶碗,抵達日本國之後,也經歷了它的命運。它成為了大名們爭相追捧的寶物,無論誰獲得了它,都認為自己得到了上天的眷顧。在不同的梟雄之間倒手了無數次之後,終於,它來到了最後的贏家——德川家康的手中。
在日本人看來,唯有真正的強者,才配得上這樣的「天物」,也才能留得住這份上天的鍾愛。以至於到後來,這只茶碗落入著名的三菱集團董事長岩崎手中時,他竟然在它面前自慚形穢,直稱自己不配擁有這只茶碗,終身也未曾用它喝過一次茶。
日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藏曜變天目
如今,這只茶碗靜靜地安放在日本東京靜嘉堂文庫中,作為僅存世界的三件曜變天目茶碗中最珍貴的一件,接受著來自全世界的人們的仰望。其他兩件珍品也俱存於日本。
然而,在日本僧人榮西獲得這只茶碗的100年後,曜變天目茶碗就從它原本的生產地消失了。南宋境內,戰亂再起,技藝失傳,器物毀損……時至今日,能展現如宇宙般浩瀚之美的天目茶碗,便僅僅只剩下流傳於日本的那三件孤品。
在原產國那片浩瀚的星空下,曜變天目珍寶一般的光芒逐漸隱匿並最終消失無蹤了。
探求星輝之美
日本藤田美術館藏曜變天目
陳顯求教授在他的《扶桑鑒寶記》中以近乎虔誠之心描繪了自己在日本京都大德寺龍光院見到日本二號曜變天目茶碗的感受:
知客僧在廊檐下鋪上約2米長 1米寬的綿墊,然後把白布包著的一個大木箱打開,把四重的一個比一個小的箱子逐一取出,打開後,從小布袋取出這只國寶。
主人們客氣地先請我到廊上鑒賞。開始時並未引起我的特別注意,然而數分鍾後,陽光突然耀眼地從太空射來,正好使廊上灑滿了燦爛的金光。
知客僧匍伏在墊上,雙手不離地持碗繞其軸線緩慢地作360度不斷旋轉,碗內的釉面上放射出道道霞光。釉面上曜斑的分布量比靜嘉堂國寶較少,但閃爍著的七彩絲毫也沒有遜色。特別是在碗壁與碗底交界處的某些部位,明顯地放射著鮮藍色和青綠色而且邊界分明的毫紋。
最令人驚嘆不已的是,整個寶物的黑色釉層內放射出紫藍色的霞光,隨著不斷轉動滿室寶光浮動,正應「紫氣東來」之兆,冥冥間如有神在。
萬道紫色霞光正是此寶的特徵,是其它曜變所沒有的。其神韻是無法從彩色照片上所表現出絲毫的。
曜變天目的萬道紫霞,穿越千年,再現在異國他鄉。時空驟然就凝結在這一刻,宋朝的風情、先輩大師的精湛技藝、遠離故土的顛沛流離、在日本許多名人權貴間流轉……千年一瞬間,彷彿都在眼前。
(作者:陶晶雯)
看歷史公眾號:EYEONHISTORY
㈤ 金剛經的弘注情況
印度《金剛經論》的數量並不明確;根據漢譯所傳,主要是唯識系無著和世親的論釋。 掛名作者掛名譯者題目備注世親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剛般若波羅蜜經論》三卷 本論譯出時,收載整個經文。 同本
異譯 無著造頌
世親注釋 唐 義凈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釋》三卷 義凈說彌勒以八十頌授無著,無著再傳世親而注釋。 無著 唐 義凈 《能斷金剛般若波羅蜜多經論頌》一卷 由義凈譯三卷論看,僅譯七十七頌 無著 隋 達磨笈多 《金剛般若論》(麗本)二卷 二卷本引經文時僅略舉,後來收錄流支譯本全文,整理為三卷本。 無著 隋 達磨笈多 《金剛般若波羅蜜多論》(別本)三卷 世親造論
金剛仙釋 元魏 菩提流支 《金剛仙論》十卷 此論未載於任何經錄,是華人所造 功德施 唐 地婆訶羅 《金剛經破取著不壞假名論》二卷 著者功德施菩薩的事跡不明 Ⅰ部分註疏、科儀等 掛名作者題目情況晉‧僧肇 《金剛經注》一卷 鳩摩羅什譯出後的第一部注釋。經文未分段。疑為偽作。 梁‧傅翕 《梁朝傅大士頌金剛經》一卷 詩歌體裁,為偽作,廣引唯識經論的名相。 隋‧智顗 《金剛般若經疏》一卷 天台宗色彩不夠,未提「五時八教」對般若的態度,疑偽托。 隋‧吉藏 《金剛般若疏》四卷 介紹比較開善等先德主張。視本經在內的般若經為不了義。 唐‧慧凈 《金剛經註疏》三卷 作者慧凈的宗派屬性難以判斷。 唐‧智儼 《金剛經略疏》二卷 以華嚴「五教」判,視般若為初淺的「大乘空始教」。
後記說南宋時本書難求,故圓澄海舶前往高麗取來。 唐‧窺基 《金剛般若經贊述》二卷
《金剛般若論會釋》三卷 法相宗作品。 唐‧知恩 《金剛般若經義記卷上》一卷 采無著和世親論,廣引唯識概念。 唐‧惠能 《金剛經解義》二卷 含「天命」、「五行」儒道理論,疑偽。其前序闡揚佛性。 唐‧惠能 《金剛經口訣》一卷 非惠能所作,內容與《解義》〈後序〉的前半部分完全相同。 唐‧道氤 《御注金剛經宣演》二卷 是對唐玄宗《御注金剛經》(已佚)的註解。受《解深密經》影響,把般若視為不了義的「密弘」、「密說」,把唯識判為「顯」、「契會中道」。 唐‧寶達 《金剛暎卷上》一卷 註解道氤《宣演》。除唯識義理外,有更濃厚的真常論。 唐‧曇曠 《金剛般若經旨贊》二卷 也含有濃厚的佛性、如來藏思想。 唐‧宗密述
宋‧子璇治定 《金剛般若經疏纂要》二卷 宗密的思想是禪宗和華嚴宗的綜合體——「教禪合一」,以及和會儒釋道。
闡揚以「空」真常化的絕對「真心」,視般若為不了義的「密意」。 宋‧子璇 《金剛經纂要刊定記》七卷 本書是上述宗密《金剛般若經疏纂要》的解釋。 宋‧宗鏡述
明‧覺連重集 《銷釋金剛經科儀會要註解》
九卷 宗鏡的身份存在爭議,本書是覺連對宗鏡《科儀》的註解;宣揚真常論,三教同源和彌陀凈土,對明末民間教派如無為教影響深重。 宋‧曇應 《金剛經采微科》一卷
《金剛經采微》二卷
《金剛經采微余釋》一卷 采天台宗的立場注釋,其序文「管窺天台義意」即已表明。 宋‧道川 《金剛經注》三卷 為寶卷形式,其注釋部分來自惠能《解義》;影響了無為教。 宋‧善月 《金剛經會解》二卷 旨在和會無著和世親之間的異說,並非《金剛經》的真正註解。 元‧徐行善 《金剛經科釋》一卷 是掛名天台智顗《金剛經注》的疏解。 明‧宗泐如玘 《金剛經註解》一卷 融合唯識宗、禪宗、天台宗思想。該書是應明太祖詔令完成。 明‧洪蓮 《金剛經註解》四卷 又稱《金剛經五十三家注》,主張「空性出生萬法」;「空」被實體化為宇宙本源(已非般若的真正意義),無為教的「空生萬物」與此有關。 明‧曾鳳儀 《金剛經宗通》七卷
《金剛經偈釋》二卷 曾鳳儀說自己已得儒釋兩家的真意。
這兩部書基本上依照子璇的《刊定記》而撰寫。 明‧林兆恩 《金剛經統論》一卷 林兆恩是迷信組織的「教主」;唱和會三教,「虛空」出天地萬物。 明‧元賢 《金剛經略疏》一卷 著者不滿無著和世親論以及古來注釋,依自己獨特觀點註解。 清‧溥仁乩釋 《金剛經注釋》一卷 這是由乩童所扶鸞出來的,把本具的「覺心」釋為儒道的「道」和「性善」。 清‧孚佑帝君 《金剛經註解》一卷 由「孚佑帝君」來「降靈」所說,仍宣揚真常論和三教合流。 韓國‧得通《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五家解》收錄大士贊、六祖口訣、宗密纂要、宋道川頌、宗鏡提綱等五家解。日本‧空海《金剛般若經開題》站在密教立場解釋。
Ⅱ部分靈驗感應記 編者書名情況唐《持誦金剛經靈驗功德記》一卷鈔於五代的敦煌本唐‧孟獻忠《金剛經集驗記》三卷 故事由作者搜集而來 唐‧段成式《金剛經鳩異》一卷 作者是小說作家,擅於志怪小說 宋《金剛經受持感應錄》二卷 見於《太平廣記》的「報應部」,其故事多來自《出報應記》 明‧王起隆《金剛經新異錄》一卷 故事內容限定在明代 清‧周克復《金剛經持驗記》二卷 內容從後魏直到清朝,情節更為完整和離奇;作者喜好編造各種靈驗記 清‧王澤泩《金剛經感應分類輯要》一卷 根據情節分為延壽、辟邪、還陽、升天等共十八類,集迷信故事之大成 西藏譯的《金剛經》注釋遠比漢譯為少。相當於《無著頌》的部分收錄在北京版藏經,但作者和譯者皆不詳。本經未收錄於德格版(東北目錄),又北京版亦非收錄於般若部,而收於雜部之中。漢譯的《無著頌》注釋《世親釋論》有二種,而西藏譯則毫無流傳。三卷本的《世親釋論》收錄於德格版大藏經中,其末尾附記世親造。本書只見於德格版而未數入北京版與奈塘版中。
至於《金剛經》的注釋,有蓮花戒的Hphags pases rab kyi pha rol tu phyin pa rdo rje gcod pahi rgya cher hgrel pa(東北3817號,北京5216號)。此書僅傳於西藏。對於《世親釋論》的立七句義,蓮花戒則分為五句義,但在內容上有相通之處。蓮花戒本來是中觀依自起派的學者,同時也是中觀瑜伽綜合的學者。其對般若系的經典,另有《聖般若波羅蜜七百頌廣疏》、《名般若波羅蜜心經疏》等注釋。此外另有中觀派與瑜伽行派的注釋,欲藉此調和兩派的思想。 《歷代名畫記》卷三記載,吳道子(約685—758)在興唐寺畫過金剛經變。
敦煌最早的金剛經變出現在盛唐第219、31窟。
大致開鑿於八世紀初的217窟,其主室西壁龕頂壁畫長期以來沒有受到重視,二十世紀末,有學者注意到這是一鋪金剛經變。畫面南側約缺三分之一,僅存正中說法圖部分和北側畫面,北側共計5個畫面。 a.單經寫本(未添加「六十二字」) 版本編號年代備注BD08076號《金剛經》 南北朝 首脫尾全,行21字 BD03636號《金剛經》 七至八世紀唐 首尾均全,11紙,313行,行17字 BD04142號《金剛經》 八世紀唐 首尾均全,12紙,308行,行17字 BD06469號《金剛經》 八至九世紀敦煌吐蕃統治時期 首尾均全,11紙,306行,行17/18字 BD05796號《金剛經》 九至十世紀敦煌歸義軍時期 首尾均全,327行,行16/17/18字不等 BD14422號《金剛經》 唐高宗咸亨四年(673) 首殘尾全,現存7紙,193行,行17字 BD14453號《金剛經》 唐高宗咸亨五年(674) 首殘尾全,現存10紙,282行,行17字 BD14490號《金剛經》 唐高宗儀鳳元年(676) 首殘尾全,現存11紙,29行,行17字 BD00024號《金剛經》 唐中宗景龍四年(710) 首殘尾全,現存4紙,109行,行17字 大英博物館P.4503
柳公權書《金剛經》 唐代拓本孤本 12塊,行11字,共5055字 BD是《敦煌遺書》所收文獻的編號,為「北敦」的字母縮寫,即北京圖書館藏敦煌文獻,現為中國國家圖書館藏 《柳公權書金剛經》唐代拓本:法國國家圖書館藏
《金剛經》刻於唐長慶四年(824)四月,系柳公權四十七歲時所作。《金剛經》刻為橫石,共十二塊,每行十一字,原石毀於宋代。1908年在敦煌石窟發現唐拓孤本,一字未損,是敦煌文獻中的稀世珍寶。被法國人希伯和取往國外,現藏法國國家圖書館。(法國圖書館編號:Pelliot chinois 4503)國內上海有正書局、文明書局、中華書局、文物出版社等均有影印本。目前網路上流行的柳公權書《金剛經》唐拓本都是這些影印本的翻版。 b.單經寫本(添加「六十二字」) 書家年代館藏張即之書《金剛經》 宋理宗淳祐六年(1246)寫本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圖書館 宋理宗淳祐八年(1248)寫本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宋理宗寶祐元年(1253)寫本 日本京都智積院 蘭溪道隆書《金剛經》 日本鐮倉時代(13世紀)寫本 日本京都龍光院 趙孟頫書《金剛經》 元世祖至元辛卯(1291)寫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大德九年(1305)寫本 大德十一年(1307)寫本(泥金) 皇慶改元歲(1312)寫本 皇慶二年(1313)寫本(泥金) 文徵明書《金剛經》 明世宗嘉靖改元(1522)秋九月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嘉靖十年(1532)本 嘉靖乙卯(1555)五月朔寫本 嘉靖丙辰(1556)四月朔寫本 董其昌書《金剛經》 明神宗萬曆二十年(1592)本 杭州靈隱寺 萬曆四十六年(1618)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明熹宗天啟元年(1621)本 天啟四年(1624)本 天啟六年(1626)本 明思宗崇禎七年(1634)本 慈聖太後書《金剛經》 明神宗萬曆十九年(1591)寫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釋道肯《集篆金剛經》 明崇禎二年(1629)的摹本 天津市圖書館 查慎行書《金剛經》 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寫本 復旦大學圖書館 康熙帝書《金剛經》 清康熙三十三年(1694)寫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清康熙五十四年(1715)寫本 高曦馭書《金剛經》 清康熙五十五年(1716)寫本 雲南省圖書館 張昭書《金剛經》 清雍正七年(1729)寫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金農書《金剛經》 清乾隆八年(1743)寫本 浙江省圖書館 乾隆帝書《金剛經》 清乾隆十一年(1746)寫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陳孝泳書《金剛經》 清乾隆年間寫本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翁方綱書《金剛經》 乾隆五十一年(1786)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嘉慶四年(1799)本 嘉慶六年(1801)本 嘉慶十一年(1803)本 大理國寫本 雲南省圖書館 c.泥金寫本 書家年代館藏《金剛經》一卷 宋至和元年(1054)金銀寫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管道升書《金剛經》 元泥金寫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金剛經》 明永樂十年(1412)泥金寫本 北京故宮博物院 徐渭書《金剛經》 明萬曆五年(1577)磁青紙泥金寫本 浙江省圖書館 杜牧書《金剛經》 明天啟六年(1626)泥金寫本 故宮博物院文獻館 楊悟明書《金剛經》 明崇禎己巳年(1629)藏青紙金字 《金剛經》一卷 明泥金寫本 山東省博物館 《金剛經》 清乾隆泥金寫本 溫州博物館 d.血書 版本館藏敦煌文獻P.2876號:血書《金剛經》 法國國家圖書館 敦煌文獻S.5453號:血書《金剛經》 大英圖書館 敦煌文獻S.5669號:血書《金剛經》 大英圖書館 敦煌市博物館58號:血書《金剛經》 敦煌市博物館 明朝賀知忍血書《金剛經》 記載於《中國佛教經論序跋記集》 版本年代館藏王玠本《金剛經》 唐懿宗咸通九年(868)本 大英博物館 曹元忠本《金剛經》 晉高祖天福十五年(950)本 大英博物館 釋延福刻《金剛經》 宋理宗開慶元年(1259)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王念三郎家刻《金剛經》 宋臨安棚南前街西經坊 上海市博物館 宋刻《金剛經》 北宋 江陰市文化館 宋刻《金剛經》 宋 浙江省博物館 宋刻《金剛經》 宋崇寧年間 上海市圖書館 元塔倫刻《金剛經》 元順帝至正六年(1346)本 上海市圖書館 杭州楊家經坊刊《金剛經》 元朝刻本,後有明朝遞修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宋釋道肯集篆《金剛經》 明永樂十年(1412)刻本 山東省圖書館 明萬曆四十一年(1613)倪錦刻本 上海市圖書館
北京大學圖書館
杭州圖書館 明刻《金剛經》 明崇禎二年(1629)刻本 天津市圖書館
洛陽市圖書館 《注真三十二篆體金剛經》
元道肯集篆,明采素先詮注 明崇禎年間綱川許丕據萬曆本重刊 東京大學附屬圖書館 徐道園刻《金剛經》 明太祖洪武八年(1375)本 現藏日本 《出相金剛般若波羅密經》 明成化六年(1470)刊本 明刻本《金剛經》 明永樂刻本 陝西師范大學圖書館 明刻本《金剛經》 明萬曆刻本 青島市圖書館 《金剛經》不分卷一冊 新印崇禎十七年(1644)大字本 中國國家圖書館 孫可望刻《金剛經》 南明永曆九年(1655)朱印本 雲南省圖書館 明凌氏刻《金剛經》 明刻《金剛經》 吳興閔氏以明凌氏印本為底本刊印 清刻《金剛經》 同治三年(1864)北平翰藻齋本北京師范大學圖書館 唐咸通九年敦煌雕版印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水墨紙本規格:27.6 x 499.5 cm)發現於敦煌藏經洞的唐咸通九年(公元868年)敦煌雕版印經--金剛般若波羅蜜經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標有明確刊刻日期的印刷品。1907年被英國人斯坦因盜至英國,現收藏於大英國家圖書館(編號:Or.8210/P.2 )。
其卷首的扉頁畫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版畫作品之一。刻本《金剛經》6紙,每紙70餘厘米,四周單邊。首有凈口業真言、奉請八大金剛等前儀5行;尾有真言4行,題記1行。題記作:「咸通九年四月十五日王玠為二親敬造普施。」通卷文字秀美、唐楷風格濃郁,刀法洗練,墨色均勻。 法鼓山禪寺的水月道場,將整部《金剛經》作為建築外牆。
㈥ y求日本歷史人物名字
日本戰國武將綽號與稱號一覽表 (轉帖)
本多重次 ——鬼作左
波多野宗高 ——丹波鬼
保科正俊 ——槍彈正
北條氏康 ——相模的獅子
北條綱成 ——地黃八幡
赤井直正 ——丹波的赤鬼
柴田勝家 ——破竹柴田
池田輝政 ——姬路宰相
長野業正 ——上州猛虎、上州的黃斑
長宗我部元親——姬和子、土佐之能人
長阪信政 ——血槍九郎
德川家康 ——海道第一弓
渡邊守綱 ——槍之半藏
大寶寺義氏 ——惡領主
島津義弘 ——鬼石曼子
稻井教業 ——青鬼
大久保長安 ——天下總代官
島左近 ——鬼勝猛
服部半藏 ——鬼之半藏
豐臣秀次 ——殺生關白
飯富虎昌 ——甲山的猛虎
富田重政 ——越後名人
高阪昌信 ——逃彈正
古田重然 ——織部
溝尾茂朝 ——庄兵衛
鬼小島彌太郎——鬼小島
後藤信康 ——黃後藤
戶澤盛安 ——夜叉九郎
今川義元 ——東海巨人
金地院崇傳 ——黑衣宰相
九鬼嘉隆 ——海盜大名
加藤清正 ——虎加藤
崛尾吉晴 ——佛茂助
井伊直政 ——井伊的赤鬼
可兒才藏 ——竹草之才藏
瀧川一益 ——重炮手
立花道雪 ——雷之化身、鬼道雪
鈴木重秀 ——雜賀孫市
龍造寺隆信 ——肥前之熊
馬場信房 ——不死的鬼美濃
名古屋山三郎——日本第一槍
毛利元就 ——西國之雄
南天坊天海 ——黑衣宰相
片倉重長 ——惡鬼
薄田兼相 ——橙武者
秋山信友 ——武田軍的猛牛
前田利家 ——槍之又左
森長可 ——鬼武藏
十河一存 ——鬼十河
上泉信綱 ——劍聖、上州第一槍
上衫謙信 ——越後之龍、軍神
松野重元 ——主馬
山中鹿之介 ——出雲之鹿
陶晴賢 ——西國無雙的大將
武田信玄 ——甲斐之虎
小幡虎盛 ——鬼虎
新納忠元 ——鬼武藏
香西佳清 ——盲目大將
羽柴秀吉 ——猴子
原虎胤 ——美濃夜叉
伊達政宗 ——獨眼龍
真壁氏干 ——鬼真壁
佐久間盛政 ——鬼玄蕃
佐久間信盛 ——撤退佐久間
足利義輝 ——將軍劍聖
正木時茂 ——槍大膳
最上義光 ——出羽之驍將
齋藤朝信 ——越後之鍾馗
齋藤道三 ——蝮蛇
織田信長 ——尾張大傻瓜、第六天魔王
織田信秀 ——尾張之虎
真田幸隆 ——攻彈正
真田昌幸 ——正後雙能之士
真田幸村 ——日本第一武士
佐竹義重 ——鬼義重
佐佐成政 ——北陸孤狼
------------------------------------------
集體稱號:(以下以稱號的音序為順)
八浜七本槍 ——粟井正晴、岸本惣次郎、國富貞次、小森三郎右衛門、宍甘太郎兵衛、能勢賴吉、馬場職家
八代十三人眾——奧野越前守、高橋駿河守、東織部、東主馬、東四郎左衛門尉、東縫殿助、松木左馬頭、蓑田出雲守、蓑田紀伊助、蓑田信濃入道、宮原內記、宮原縫殿助、村山越前守
北條三家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
北條五色備 ——笠原康勝(白備)、多目周防守(黑備)、富永右衛門尉(青備)、北條綱高(赤備)、北條綱成(黃備)
北條八老 ——松田憲秀、大道寺政繁、遠山綱景、笠原康勝、多目周防守、富永右衛門尉、北條綱高、北條綱成
村上八人眾 ——西條義忠、森村清秀、信田隆生、屋代道齋、鹽崎八郎、五加重成、石川高清、高阪范重
大坂城七將星——真田幸村、長宗我部盛親、木村重成、後藤又兵衛基次、明石全登、毛利勝永、大野治房
大坂七手組頭——青木一重、伊東長次、中島氏種、野野村吉安、速水守久、堀田盛重、真野賴包
德川三傑 ——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四天王 ——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 、井伊直政
德川十六神將——酒井忠次、本多忠勝、神原康政、井伊直政、松平康忠、內藤正成、平岩親吉、鳥居元忠、大久保忠世、服部半藏、高木清秀、米津常春、渡辺守綱、鳥居忠廣、大久保忠佐、蜂屋貞次
島津四兄弟 ——島津三郎左衛門義久、島津又四郎義弘、島津又六郎歲久、島津又七郎家久
大友雙璧 ——立花道雪、高橋紹運
豐臣五大老 ——德川家康、前田利家、毛利輝元、宇喜多秀家、小早川隆景(隆景死後由上杉景勝擔任)
豐臣三中老 ——生駒正親、堀尾吉晴、中村一氏
豐臣五奉行 ——淺野長政、石田三成、前田玄以、長束正家、增田長盛
豐後三老 ——吉岡長增、吉弘監理、臼杵監速
肥前三城七騎——今道純近、大村純辰、朝長純基、朝長純盛、藤崎純久、宮原純房、渡邊純綱(又稱為大村家七勇士)
府中三人眾 ——前田利家、佐佐成政、不破光治
鍋島三生 ——鍋島信生(直茂)、石井生札、下村生運
岡崎五人眾 ——天野貞有、石川忠輔、植村新六、內藤義清、林藤助
海赤雨三將 ——海北綱親、赤尾清綱、雨森彌兵衛
黑田雙璧 ——母里太兵衛友信、後藤又兵衛基次
黑田八虎 ——井上之房、栗山利安、黑田一成、黑田利高、黑田利則、黑田直之、後藤基次、母里友信
黑田二十四將——黑田利隆、黑田利則、黑田直之、栗山利安、堀正儔、益田正親、母里友信、野村佑勝、野口一成、後藤基次、黑田一成、久野重勝、井上之房、菅正利、小河信章、桐山信行、林直利、吉田長利、村田吉次、竹森次貞、衣笠景延、三宅家義、毛屋武久、原種良
會津四家老 ——佐世、富田、平田、松本
加藤清正十六將——加藤輿右衛門、加藤右馬允、加藤清兵衛、角(右邊添一「鳥」字)平次、龍造寺又八、庄林隼人、貴田孫兵衛、吉村吉左衛門、山內甚三郎、九鬼四郎兵衛、天野助左衛門、木村又藏、森本義太夫、齋藤主水、赤星太郎兵衛、飯田覺兵衛
賤岳七本槍 ——福島市松正則、加藤虎之助清正、加藤孫六嘉明、肋阪甚內安治、片桐助作且元、平野權平長泰、糟屋右衛門尉武則
立花四天王 ——由布惟信、十時連貞、安東家忠、高野大膳
六角義賢六宿老——蒲生賢秀、後藤秀勝、近藤貞治、平井定武、三雲成持、目賀田綱清
蘆名四天王 ——佐世種常、富田滋実、平田盛范、松本舜輔
利休門三人眾——蒲生氏鄉、細川忠興、芝山宗綱(監物)
利休七哲 ——蒲生氏鄉、細川忠興、高山重友、古田重然、芝山宗綱(監物)、瀨田伊繁、牧村利貞
龍造寺四天王——成松信勝、百武賢兼、江里口信常、木下昌直(或円城寺信胤,有爭議)
六角兩藤 ——後藤賢豐、進藤賢盛
美濃三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
美濃四人眾 ——安藤守就、稻葉一鐵、氏家卜全、不破光治
毛利兩川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
毛利四武士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
毛利五奉行——赤川元康、粟屋元親、桂元忠、國司元相、兒玉就忠
毛利十八將 ——吉川元春、小早川隆景、口羽通良、福原貞俊、穴戶隆家、吉見正賴、天野隆重、桂元澄、兒玉就忠、志道廣良、粟屋元秀、赤川元助、熊谷信直、粟谷元親、國司元相、井上元兼、飯田元親、渡辺左衛門
那須七騎 ——蘆野氏、伊王野氏、大關氏、大田原氏、千本氏、那須氏、福原氏
尼子新宮黨 ——尼子國久、尼子誠久、尼子豐久、尼子敬久
尼子三傑 ——熊谷新右衛門、立原久綱、山中鹿之介
尼子七馬士 ——馬井汲之助、馬飼舍人、馬川渡之助、馬路走之助、馬冢登之助、馬山翔右衛門、馬木彥右衛門
尼子九牛黨 ——牛井谷右衛門、牛尾幸清、牛岡草之助、牛飼糖右衛門、牛川飛右衛門、牛田源五兵衛、牛田鋤右衛門、牛尿踏右衛門、牛引夫兵衛
尼子十旗 ——赤穴光清、牛尾幸清、大西氏、熊野久家、神西三郎左衛門、諏訪部(三刀屋)久扶、馬來(真木)氏、松田誠保、三澤為幸、米原綱寬(又稱為「尼子十砦」)
尼子十助(介)——秋上伊之助、植田稻葉之助、大谷豬之助、柴橋大力之助、高橋渡之助、寺本生死之助、早川鯰之助、深田泥之助、山中鹿之介、橫道兵庫之助
尼子十勇士 ——山中鹿之介、早(今)川鯰之介、藪中荊之介、秋宅庵之介、橫道兵庫之介、寺元(本)生死之介、尤道理之介、植田早稻(苗)之介、深田泥之介、小倉鼠之介(根據《戰國網路》記載)
蒲生十三勇士——赤座隼人、谷崎忠右衛門、上阪左文、生駒彌五左衛門、阪源次郎、安藤將監直重、上阪源之丞、本多三彌正重、橫山喜內、林五郎左、上野田主計頭、儀俄忠兵衛、後藤喜三郎高治
淺井四翼 ——磯野員昌、大野木國重、野村定元、三田村休俊
清洲三奉行 ——織田信秀、織田因幡守、織田藤左衛門
謙信雙璧 ——柿崎景家、甘糟(粕)景持
三島村上水軍——能島(村上武吉)、來島(來島通康→來島通總)、因島(村上吉充)
三國司 ——伊勢北田氏、土佐一條氏、飛彈姊小路氏
三河三奉行 ——天野康景、高力清長、本多重次
三好三人眾 ——三好長逸、三好政康、岩成友通
攝津三守護 ——池田勝正、伊丹親興、和田惟政
山名四天王 ——田結庄是義、太田垣輝信、垣屋續成、八木豐信
三山城 ——竹腰正信、直江兼續、橫山長知
上田七本槍 ——朝倉藤十郎宣政、齋藤久右衛門利信、鎮目半次郎惟明、什左次右衛門久正、戶田半平光正、中山助六郎照守、小野次郎右衛門忠明
矢中七騎 ——秋山逢殿助、大澤備後、栗原內記、長嶋因幡、福島嘉兵衛、真下下野、松本九郎兵衛(又稱「和田七騎」)
筒井左右近 ——島勝猛(左近)、松倉重信(右近)
桐生七騎 ——芥川能登、荒蒔式部、小曾根築後、高草木築前、東宮民部、松島淡路、松島式部
田山七武士 ——伊丹總堅、長續連、溫井總貞、游佐續光、游佐宗円、平總知、三宅總廣
天下三秀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松永久秀
天下七兄弟 ——稻葉正成、可兒才藏、辻小作、谷衛友、中黑道隨、丹羽山城、渡邊勘兵衛
土佐七雄 ——長宗我部、香宗我部、吉良、本山、安芸、津野、大平
武田三彈正 ——高阪昌信(逃彈正)、真田幸隆(攻彈正)、保科正俊(槍彈正)
武田四名臣 ——馬場信房、內藤昌豐、高阪昌信、山縣昌景
武田二十四將——武田勝賴、武田信繁、武田信廉、穴山信君、高坂昌信、馬場信房、真田幸隆、原虎胤、內藤昌豐、原昌胤、秋山信友、板垣信方、山本勘助、三枝守友、小幡虎盛、真田昌幸、飯富虎昌、橫田高松、山縣昌景、土屋昌次、多田滿賴、甘利虎泰、小山田信茂、小幡昌盛
武藏四家 ——成田氏、玉井氏、奈良氏、別府氏
武藏七黨 ——豬俁黨、私市黨、兒玉黨、丹黨、西黨、村山黨、橫山黨
小豆坂七本槍——織田孫三郎信光、織田造酒丞信房、佐佐孫介勝重、佐佐隼人正政次、岡田助左衛門重善、下方左近貞清、中野又兵衛一安
蟹江七本槍 ——阿(安)部忠政、大久保甚四郎忠員、大久保治右衛門忠佐、大久保新八郎忠俊(利)、大久保新十郎忠世、杉浦八郎五郎鎮貞、杉浦物左衛門鎮榮
西美濃十八將——相場國信、衣斐光兼、揖斐光親、岩手道高、輕海光顯、國枝正則、郡家光春、小柿長秀、小彈正國家、高橋治平、竹越守久、竹中半兵衛重治、所信國、林道政、船木義久、松山正定、八居國清、山岸光信
信濃的四大將——木曾義昌、村上義清、小笠原忠實、諏訪賴忠
小倭七人眾 ——稻垣氏、臼木氏、岡村氏、小泉氏、堀山氏、滿賀野氏、吉懸氏
新陰流四天王——丸目藏人佐長惠、柳生但馬守宗嚴、穴澤凈賢、匹田文五郎
一乘谷四奉行——朝倉景連、前波景定、小泉長利、河合吉統
伊賀上忍三家——服部家(服部保長,即服部半藏正成之父)、藤林家(藤林長門守保豐)、百地家(百地丹波守)
越後十七將 ——甘糟(粕)近江守景持、荒川伊豆守、飯盛攝津守、宇佐美定行(盈?)、鬼小島彌太郎、柿崎景家、唐崎左馬之介、齋藤朝信、田(右邊添一「鳥」字)山周防守、神藤出羽守、高梨政賴、直江兼續、直江景綱、永井丹波守、本庄繁長、毛利上總介、桃井贊岐守
宇喜多三老 ——長船貞親、岡利勝、戶川秀安
姊川七本槍 ——渡邊金大夫、門奈左近右衛門、伊達輿兵衛、伏木久內、中山是非之助、吉原又兵衛、林平六
最上八盾 ——天童氏、飯田氏、尾花澤氏、盾岡氏、長靜氏、成生氏、延澤氏、六田氏
齋藤六人眾 ——安藤守就、氏家卜全、竹越尚光、長井衛安、日根野弘就、日比野清美
真田十勇士 ——根津甚八、三好清海、海野六郎、三好伊三、覽十藏、霧隱才藏、猿飛佐助、望月六郎、穴山小助、由利鐮之助
織田雙璧 ——明智光秀、羽柴秀吉
織田四天王 ——柴田勝家、羽柴秀吉、明智光秀、瀧川一益
織田四家老 ——羽柴秀吉、丹羽長秀、柴田勝家、佐久間信盛(歌謠分別稱之為:木棉藤吉,米五郎左,勇敢柴田,倚重佐久間)
織田五奉行 ——菅谷長賴、長谷川秀一、福富秀勝、堀秀政、矢部家定
1. 津輕為信======》瑞祥院殿天室源棟公大居士
2. 南部信直======》常住院殿光錄大夫江山心會
3. 秋田實季======》高幹院殿空岩梁空大居士
4. 最上義光======》光禪寺殿玉山白公大居士
5. 伊達政宗======》瑞岩寺貞山禪利大居士
6. 蒲生氏鄉======》昌林院殿高岩忠公大禪定門
7. 佐竹義宣======》凈光院殿傑堂天英大居士
8. 北條早雲======》早雲寺殿天岳宗瑞
9. 上杉謙信======》不識院殿心光謙信大庵主
10. 佐佐成政======》成政寺殿前奧州太守四品庭月道閑居士神儀
11. 村上義清======》日瀧寺殿正四位前羽紅雲正清公大禪定門
12. 武田信玄======》惠林寺殿機山玄公大居士
13. 真田昌幸======》一翁干雪大居士
14. 今川義元======》天澤寺殿秀峰哲公大居士
15. 德川家康======》一品大相國安國院殿德蓮社崇譽道和大居士
16. 織田信長======》總見院殿正一位一品大相國泰安大居士
17. 齋藤道三======》圓覺院殿一翁道三日至大居士神儀
18. 池田恆興======》護國院雄岳宗英大居士
19. 瀧川一益======》道榮
20. 九鬼嘉隆======》前隅州太守泰宗常安大居士
21. 本多忠勝======》西岸寺殿前中書長譽良信大居士
22. 前田利家======》高德院殿桃雲凈見大居士
23. 柴田勝家======》摧鬼院殿前越州守從三位台岳還道大居士
24. 朝倉義景======》松雲院殿太球宗光大居士
25. 淺井長政======》養源院天英宗清
26. 丹羽長秀======》總光寺殿大憐宗德大居士
27. 石田三成======》宗應江東院正岫因公大禪定門
28. 井伊直政======》祥壽院殿清涼泰安大居士
29. 足利義昭======》靈陽院殿准三宮昌山道桂大禪定門
30. 筒井順慶======》順慶陽舜房法印
31. 三好長慶======》聚光院殿眠室進公大禪定門
32. 豐臣秀吉======》國泰佑松院靈山俊龍大居士
33. 細川藤孝======》泰勝院殿前兵部徹宗玄旨大居士
34. 別所長治======》英應院殿剛覺性金大居士
35. 尼子經久======》興國院殿月叟省心大居士
36. 宇喜多直家======》涼雲院天德星友大居士
37. 毛利元就======》洞春院殿日賴洞春大居士
38. 福島正則======》海福寺殿前三品相公月翁正印大居士
39. 大內義隆======》龍福寺殿瑞雲珠天大居士
40. 蜂須賀正勝======》福聚院殿前匠作四品良岩凈張大居士
41. 長宗我部元親======》雪溪怨三大禪定門
42. 山內一豐======》心峰宗傳
43. 大友義鎮======》瑞峰院殿前羽林次將兼左金吾休庵宗麟大居士
44. 黑田孝高======》龍光院殿如水圓清大居士
45. 龍造寺隆信======》法靈院殿泰岩宗龍大居士
46. 鍋島直茂======》日峰宗智大居士
47. 松浦鎮信======》慈眼院殿前肥州太守式部卿法印宗靜大和尚
48. 加藤清正======》凈池院殿永運日乘大居士
49. 島津貴久======》南林寺殿大中良等庵主
50. 森蘭丸======》瑞桂院殿鳳山智賢居士神儀
森忠政:千丸
森長定:亂丸
毛利元就:松壽丸
毛利興元:幸千代丸
本庄繁長:千代豬丸
北條氏政:乙千代丸
北條氏直:國王丸
北條氏綱:伊豆千代丸
蘆名盛氏:四郎丸
蘆名盛隆:喝食丸
朝倉義景:長夜叉丸
淺井輝政:萬福丸
相良義陽:萬滿丸
真田信繁:辯丸
佐竹義宣:德壽丸
里見義豐:竹若丸
出羽宗俱:鶴法師丸
上杉景虎:國增丸
大內義統:長壽丸
大內義長:鹽乙丸
織田信澄:坊丸
小山田信茂:藤乙丸
蠣崎慶廣:天才丸
筒井順慶:藤勝丸
伊東佑兵:虎熊丸
伊東義佑:虎熊丸
河野通直:牛福丸
吉川廣家:才壽丸
小早川秀包:才菊丸
吉川元長:鶴壽丸
長宗我部盛親:千熊丸
長宗我部信親:千熊丸
來島通總:牛松丸
二本松義綱:國王丸
新納忠元:安萬丸
德川家康:竹千代
結城秀康:於義丸
德川秀忠:長松丸
松平忠吉:福松丸
松平信吉:萬千代丸
松平義直:五郎丸
德川賴宣:長福丸
德川賴房:鶴千代
織田信長:吉法師
織田信雄:茶筅丸
織田信孝:三七丸
織田信忠:奇妙丸
織田秀信:三法師
武田信玄:太郎
武田信繁:次郎
武田信廉:孫六
武田信吉:萬千代
山信君:勝千代
高阪昌信:春日虎綱
豐臣秀吉:日吉丸
豐臣秀賴:拾丸
豐臣秀勝:石松丸
島津義久:虎壽丸
島津貴久:虎壽丸
島津忠良:菊三丸
島津忠恆:米菊丸
島津豐久:豐壽丸
島津家久:米菊丸
毛利輝元;幸鶴丸
毛利秀元:宮松丸
小早川隆景:德壽丸
吉川元春:少輔次郎
長宗我部國親:千雄丸
長宗我部元親:彌三郎
立花道雪:八幡丸
立花宗茂;千熊丸
今川氏親:龍王丸
今川義元:芳菊丸
大內義隆:龜童丸
大內義弘:孫太郎
細川忠興:熊千代
淺井長政:猿夜叉
上杉謙信:虎千代
伊達政宗:梵天丸
前田利家:犬千代
加藤清正:夜叉丸
大友宗麟;鹽法師丸
三好長慶:千熊丸
蒲生氏鄉:鶴千代
太田道灌:鶴千代
土井利勝:松千代
黑田長政:松壽丸
小西行長:彌丸郎
本多忠勝:鍋之助
足利晴氏:龜王丸
小堀政一:作助
支倉常長:與市
石田三成:左吉
真田幸村:弁丸
黑田如水:萬吉
齋藤道三:桑丸
毛利隆元:少輔次郎
淺井久政:猿夜叉
真田信吉:仙千代
長尾為景:六郎
武田信豐:長老
多田滿賴:三八郎
井伊直親:龜之丞
伊集院忠棟:源太
菊池正武:菊法師
小幡景憲:熊千代
織田信行:勘十郎
片桐且元:助作
新發田重家:源太
津輕信建:平太郎
津輕信枚:平藏
一條兼定:萬千代
今川氏真:五郎
犬童賴安:軍七
尼子經久:孫四郎
尼子國久:孫四郎
北信愛:彥太郎
吉川興經:千法師
末次元康:少輔次郎
桑名吉成:藤次郎
穗田元清:少輔四郎
堀秀政:菊千代
北條綱成:勝千代
毛利輝元:幸鶴丸
松平忠輝:辰千代
直江兼續:與六
本多正純:千德丸
水野忠邦:於兔五郎
松平信綱:長四郎
伊達綱宗:巳之助
德川家重:長福丸
內藤清次:宗太郎
內藤忠重:甚太郎
堀田正睦:正篤
本多忠統:恆彌
牧野成貞:成恆
青山忠俊:伊勢千代
阿部正次:德千代
豐臣秀勝:石松丸
荒木村重:十二郎
㈦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新手必看——建盞快速入門
「民藝坊」之前的文章,主要面向對建盞已經產生興趣、有一定了解的朋友。有盞友問道,跟完全不認識建盞的親朋好友介紹建盞,該怎麼說?好像一兩句話也說不清楚。也無法很通俗地解釋建盞為什麼吸引人。
所以我們發布這篇文章,解答基礎問題。如果沒接觸過建盞的朋友,能通過此篇文章,了解並喜歡上建盞,也是一種緣分。
1.建盞的前世今生
2.建盞特別的製作用料
3.哪種建盞器型更受歡迎
4.建盞的神秘釉色之美
5.簡單四招輕松辨別真假建盞
6.選購建盞的四大技巧
7.建盞真的有毒嗎
8.宋人是怎麼用建盞「鬥茶」
9.建盞喝茶有哪些神奇好處
10.掌握三招輕松養出七彩建盞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建盞的前世今生
要了解一樣東西,從它的歷史文化了解。建盞,創燒於晚唐五代時期,興盛於兩宋,是宋時皇室御用茶具,因產自宋建州府建安縣(建陽市水吉鎮後井村一帶),故稱為建盞。它是黑瓷之代表,中國宋代八大名瓷之一。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建盞是對建窯燒制而成的黑釉瓷的總稱。兩宋時期,由於鬥茶風尚盛行,建窯燒制的精品專供宮廷使用,是黑釉瓷的代表性瓷器。這種瓷器在日本、台灣被稱為天目釉。後井村當地人稱建盞為烏泥盞、寶碗、黑碗、烏碗。
建盞珍品是在數千萬以上的建盞中通過比較挑選出來的少數優品,是在宋代狂熱鬥茶這個背景下,耗費大量人力物力的過程中產生的,它們是真正土與火高難度結合的陶瓷產物。建窯生產現存日本東京靜嘉堂的曜變天目是國際公認的天下第一名碗。國內許多博物館和世界一些著名博物館都收藏有建盞,是名副其實的世界陶瓷藝術的瑰寶。
2. 建盞特別的製作用料
坯泥選擇:選取宋代建窯窯址(今建陽市水吉鎮後井村)附近的原礦土作為坯泥,因為含鐵量高,燒成後呈現「鐵胎」特質。
釉料配製:選擇宋代建窯所用的原礦釉石作為基本原料,再輔以當地的紅土和草木灰等,球磨成漿,過濾備用。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建盞的燒制流程,要經過選瓷礦、瓷礦粉碎、淘洗、配料、陳腐、練泥、揉泥、拉坯、修坯、素燒、上釉、裝窯、焙燒等 13 道工序。
要燒制一個好的建盞,成品率非常低,有時燒出一窯全是瑕疵品都有可能,可謂是千里挑一,更完美的要萬里挑一。
做好一個精美而漂亮的建盞不僅要把握好上面的每一個環節,對溫度的把控也極其重要。所以善待你手上的盞,因為這些是燒盞大師的心血。
3. 哪種建盞器型更受歡迎?
建盞造型的共同點是碗口大,圈足小,狀似漏斗。業內根據口沿、腹部和底足的變化,將建盞分為束口、斂口、撇口、敞口四種類型。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每類還有大、中、小之分,其中中小器型居多。大型的器型口徑在 15cm 以上,中型的口徑在 11cm-15cm之間,小型的口徑在 11cm 以下。下面我們來分別看一下。
01 、束口型
束口的特徵:口沿曲折,外緣向內凹,內壁這相應形成一周凸圈(注水線)。
宋代鬥茶用的就是束口盞,12.5 公分的束口盞為標準的鬥茶器。從目前出土和傳世建盞來看,也是束口盞的數量最多。而束口盞也是目前最主流的器型。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02 、斂口型
斂口的特徵:口沿微向內收斂,整體造型呈豐滿狀。市面上常見的有禪定杯,般若杯、雞蛋杯等。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03 、撇口型
撇口的特徵:口沿外撇。盞腹有明顯弧度。撇口盞比較具有觀賞性。盞腹的線條和盞口是否向外延伸是區分敞口盞和撇口盞的關鍵所在。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04 、敞口型
敞口型的特徵:外壁斜直,輕微有弧度。基本都是接近直線的。其實這種就是咱們經常說的「斗笠盞」,因為此類盞整體造型像極了斗笠,所以就形象的這么去叫了。
對於初識建盞的朋友,有時候會分不清敞口盞和撇口盞,有時候也容易把斂口盞和束口盞弄混。其實,掌握了每隻盞型獨特的特徵之後還是很容易區分的。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撇口盞和敞口盞區別:
首先看口沿:撇口盞口沿明顯外撇,而敞口盞口沿沒有外撇,比較利落;其次看盞腹:撇口盞盞腹有明顯弧度,而敞口盞盞腹外壁斜直。
束口盞和斂口盞區別:
束口盞與斂口盞的區別在於斂口盞沒有一圈內折凹槽俗稱注水線。
4. 建盞的神秘釉色之美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建窯釉色分為兩大類:黑色釉和雜色釉。建窯黑釉在高溫(1300 度)熔燒過程中,將單質鐵從釉和胎里還原出來,根據窯內火候的高低和氛圍變化,從而產生不同的花紋。這種花紋的產生難以預見,難以把握,使用同一種釉,但「入窯一色,出窯萬彩」,這也是建盞的「天成」原則,如果加人不同的化學物質成份,就不是真正意義的建盞。
建盞黑色釉主要有烏金釉、兔毫釉、油滴釉。
雜色釉主要有柿紅釉、茶葉末釉、青釉、龜裂紋釉、灰皮釉、灰白釉、醬色釉,都屬於火候不夠高,或者火候過高的產品。此外,還有彩虹斑、異毫盞、鐵銹斑、虎皮斑等。
不同釉色的燒成,溫度從低到高依次為茶末釉→烏金→油滴→兔毫→醬色→柿紅。
曜變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曜變是建盞中可遇不可求的寶物,說是「千年難求,萬量無一」,是燒盞人夢中而又為之奮斗期待的東西。其實,「曜變」就是在黑色的底釉上聚集著許多不規則的圓點 ,圓點呈黃色,其周圍煥發出以藍色為主的曜眼的彩虹般的光芒,故而得名。
至今僅存的三件完整的曜變天目茶碗,全部收藏於日本,被日本稱之為國寶,分別存於靜嘉堂文庫、京都大德寺龍光院和大阪藤田美術館。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兔毫釉
兔毫是建窯最典型且產量最大的釉色品種,宋人對於建盞釉色的喜好傾向以兔毫為主,這種傾向甚至使人們常以「兔毫盞」作為建盞代名詞。 「兔毫」是在黑色底釉中透析出均勻細密的絲狀條紋,形如兔子身上的毛發,兔毫中又根據顏色不同,分為「棕兔毫」、「金兔毫」、「銀兔毫」「藍兔毫」兔毫以細密、修長、清晰、碗壁內外都從碗沿到碗底分布均勻密集為 上品。
銀兔毫以毫色雪白、發亮為上品。金兔毫和藍兔毫則以金光、藍光燦燦為上品。
也有三色集於一盞,稱為「三色兔毫盞」。宋徽宗在其所著的《大觀茶論》中說「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就是這個意思。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油滴
油滴釉是黑釉的特殊品種之一。
特點是在釉面上散布著許多具有銀灰色金屬光澤的小圓點,大小不一,大的直徑達數毫米,小的只有針尖大小,形似油滴,故名「油滴釉」。
油滴釉屬於結晶釉,由於燒成時鐵的氧化物在該處飽和狀態,並以赤鐵礦和磁鐵礦的形式從中析出晶體,從而形成「油滴」斑。
有人說油滴盞與鷓鴣斑盞是同一種,只是不同的叫法罷了;也有人說油滴盞與鷓鴣斑盞有本質的區別。
鷓鴣斑與油滴釉,你是否也分不清呢?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油滴和鷓鴣的區別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油滴」釉面上結晶斑基本呈圓形,仔細觀察圓斑中心可以看到一個不同顏色的圓心。而「鷓鴣斑」上的結晶斑呈現不規則形,觀察不到圓心,在晶斑內部有魚鱗狀條紋或細絲狀條紋。此外,「鷓鴣斑」釉在盞的口沿部位有明顯脫口,下部呈垂釉現象;而「油滴」釉就沒有這種現象,口不脫,底不垂。
建盞油滴有灰色→褐色→銀白色→銀藍色→金黃色→彩色,這個次序能體現出燒制難度與美感的統一。其燒制難度區別很大。無法用數字來描述。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柿紅釉
柿紅釉是建盞釉面的一個品種因為燒造出來的釉面顏色和柿子成熟後的紅色類似,所以取名為柿紅釉建盞。柿紅釉是建盞的高溫產品,很適合喝茶特別是岩茶、普洱茶,盞越養越漂亮柿紅釉釉面光澤不強,紅褐色釉面深紅色加晶點。窯溫太高,斑紋析出太多、太密,掩蓋了釉的底色,或是還原不足又或者是坯中氧化鐵含量過低,都會出現這樣的品種。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茶葉末釉
茶葉末釉是建盞釉面的一個品種。一般為青色或綠色,常伴有冰裂紋,茶末釉的顏色越綠越清澈,玻化程度高有冰裂紋品質就越好,價格也越高。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灰皮釉
灰皮釉是建盞窯變釉的一個品種,釉面一般為灰色或深灰色。施釉較均勻,釉面有突出狀,在泛灰色的釉內有一層薄薄的黑色。當然還有一些灰白釉、龜裂釉、醬釉、彩虹斑、異毫盞...
5. 簡單四招輕松辨別真假建盞
真假建盞其實業界早有定論,無鐵胎非建盞!這是檢驗真假建盞的重要標准之一,也是最核心的。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⑴建盞的底胎顏色一般為暗黑色或灰黑色,不僅是外胎,內胎也黑色。
⑵放桌子上後,拿筷子敲打建盞有類似金屬碰撞的聲音。
⑶胎底粗糙,建盞才能達到既透氣又保溫的效果。
⑷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陽水吉一帶。
現在市場上的一些建盞,胎的顏色很淺,失去了建盞的精髓。大部分胎底使用了化妝土,胎底黑色內胎並不黑,是其他顏色。在茶城、展會上,人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建盞,斑紋與建陽建盞看上去沒有有很大差別,而且價格相當便宜,類似這樣的建盞就值得注意了!它可能是其他地方生產的,並不是產自建陽!
這類建盞沒有建盞特有的原材料,而是用其他土壤並且添加了一些其他原料和元素,而不是用建陽當地的原礦土和原礦釉燒制的,可能用了一段時間後會褪色,沒有光澤感。也就是說,這些都是假建盞!
6. 選購建盞的四大技巧
選購建盞的方法有很多,從下面四個方面入手,輕松可以挑選出您喜歡的建盞。
1. 看器型
對於一件建盞精品來說,一定要滿足沒有明顯變形,表面不開裂,無氣泡,針眼少這幾個條件。
同時還要仔細觀察器型是否周正,可以將建盞倒扣到表面平整的桌子上,觀察其盞口和桌面是否有間隙,如果會左右晃動,則說明變形嚴重。
2 、看斑紋
如果要購買兔毫盞的話,可以依照宋徽宗提出的「 盞色貴青黑,玉毫條達者為上」這一標准進行選購。也就是說,好的兔毫盞斑紋的底色應該是青黑色,即黑中帶青,而不是那種「死黑」色。兔毫斑紋要盡量長一些,分布不稀不緊且具有三維立體效果,尤其是兔毫能夠從盞口延伸至盞底者為最佳。而如果要購買油滴盞的話,最好是選購那些油滴斑放清所可見、斑點大小不一,盞內外斑點分布均勻飽滿,且有些是獨立的斑點,而不是斑點模糊一片的。
3 、看胎質
建盞最大的特點表現在胎體就是「鐵胎」。鐵胎的特徵是: 胎體厚重,胎底粗糙,才能達到既透氣又保溫的效果,顏色一般為暗黑色或灰黑色,叩之有類似金屬碰撞的聲音。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胎土只能取自福建省建陽水吉一帶,這也是為什麼全世界喜歡研製建盞的陶藝家都要使用建陽水吉的胎土。
4 、看釉料
好的建盞必須使用建陽當地的釉料。有時看到一些斑紋粗大且十分炫目的「建盞」,就不是用建陽當地產的原礦土和原礦釉燒制的。由於每一位工藝師都不會把自己的釉料配方公布出來,所以要了解釉料是否添加了非礦物原料也是件比較難的事情。
所以建議定要通過正規的渠道購買建盞,詳細了解所要購買的建盞是出自哪位工藝師之手,盞上有沒有工藝師的落款或者證明也值得注意。此外,購買建盞時還要有「容忍的心態」,要能夠欣賞其中的「殘缺美」。
建盞的成品率比較低,想要一件在各個方面都非常完美的建盞是十分難得的。
7. 建盞真的有毒嗎?
建盞表面有很強的金屬感,敲擊有金屬聲音,第一想到的是會不會不衛生?是否有毒物質在裡面?喝茶會不會對身體有害?相信很多人也會和我一樣有這樣的疑問。
有人非議建盞有毒,這是謠言。有毒無毒主要從兩方面看,一個是陶瓷原料,一個是燒成。
真正建盞必須是建陽坯土、建陽原礦釉。泥料釉料是否安全,還看燒成溫度,高溫瓷優於中溫瓷和低溫瓷。高溫一般指 1280 攝氏度到 1350 攝氏度。建盞是在這樣的溫度燒制而成的,有害物質都消失轉化了。
真正建盞是鐵系高溫自然結晶體,斑紋一次自然形成,沒有任何人工合成色釉,不是色釉彩繪,也不是二次上釉二次燒制。
建盞被列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也是祖先留給我們最寶貴的財富,在建陽當地收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也是當地的經濟支柱產業,並在全國多個地區都有建盞協會,截止目前,當地建盞協會和有關部門送檢建盞樣品 80 多批次無一存在安全問題。
所以高溫瓷器建盞和玻璃器皿是一樣是安全的,大家可以放心使用。
8. 宋人是怎麼用建盞 「鬥茶 」
中國是茶的故鄉,更是瓷的國度。茶文化和瓷文化相互輝映、不可分割的唯一代表物就是建盞。
我國的飲茶習俗在唐代中期已蔚然成風,並開啟品飲藝術的先河,但飲茶的方式主要是煮茶法,先燒水煮茶,然後將煮好的茶用瓢向茶盞分茶。飲茶時要將鮮白的茶沫,咸香的茶湯和柔嫩的茶末一起喝下去。到了宋代,飲茶方式改成了點茶法,其比煮茶更講究。宋代的點茶用的也是團餅茶,先將茶餅碾碎成粉末,再用茶羅篩過,茶粉越細越好。接著候湯(燒水),用沸水沖洗後,將適量的茶粉放入茶盞,先少倒點開水,將茶粉調勻,稱調膏。再從四邊注入沸水點茶,邊注水邊用茶筅擊拂成懸浮液,湯花色白,在盞邊無水痕為佳品。然後將有茶末的茶湯一起喝下。
用點茶的方法來比賽茶和茶湯的質量,稱為「鬥茶」,又稱為「茗戰」。鍾情書畫、茶道藝術的皇帝宋徽宗趙佶在他的《大觀茶論》中寫道:「點茶之色,以純白為上真,青白為次,灰白次之,黃白又次之」。關於鬥茶的標准,蔡襄在《茶錄》中是這樣表述過:「視其面色鮮白,著盞無水痕為絕佳,建安斗試,以水痕先者為負,耐久者為勝,故較勝負之說,曰「相去一水兩水」。也就是說先看湯色以純白如乳為上,其次看茶湯,茶湯的表面泛起的「湯花」,能較長時間凝住茶盞內壁不動為勝,俗稱「咬盞」,湯花散退較快,先出現水痕的為負,俗稱「雲腳渙散」。水痕出現的地方在茶盞內壁與茶湯相接處。宋代茗戰以三戰二勝決出勝負。所以在當時受到了上至皇帝將相、達官貴人、文人雅士下至市井平民、浮浪哥兒的廣泛青睞。
鬥茶不僅僅是決出茶的品質優劣,實質上是一種追求精神愉悅的藝術茶事活動。在鬥茶不斷向更高境界推進過程中,茶葉、茶具的品質也需不斷提高,才能適應需求。當鬥茶風靡朝野達到登峰造極之時,必須是有極高藝術品位的茶盞才能與茶家的審美心境契合。所以建盞的發展與鬥茶息息相關且相輔相成。
建盞黑釉的單純與窯變的紛繁形成對比,其背後蘊藏的是一種和諧自然、樸素玄妙的審美情趣,是雅與俗、巧與拙雙重藝術性的成功表現。建盞這種簡素古樸之美與生俱來就和禪意的境界有著一種天生的默契。
建盞和茶在宋代的文人生活里一日不可缺,在許多的詩詞作品中都有描述。
宋徽宗在他的《宮詞》中贊曰:「兔毫連盞烹之液,能解紅顏入醉鄉。」北宋名臣蔡襄《北苑十詠-試茶》中詠道:「兔毫紫甌新,蟹眼清泉煮,霧凍作成花,雲閑未垂縷。」
蘇東坡《宋南屏謙師》詩曰;「道人曉出南屏山,來試點茶三昧手,忽驚午盞兔毫斑,打作春翁鵝兒酒。」
北宋范仲淹《和章岷從事鬥茶歌》一詩曰;「金黃碾畔綠塵飛,紫玉甌心雪濤起,鬥茶味兮輕醍醐,鬥茶香兮,鬥茶香兮薄蘭芷。」
著名詩人楊萬里在《陳蹇叔郎中出閩別送新茶》詩中寫道:「鷓鴣碗面雲縈字,兔毫甌心雪作鴻。不待清風生兩液,清風先向舌端生。
建盞在宋代雖然盛極一時,但物極必反,元明之後,由於中國飲茶方式的改變和文化趣味的轉向,建盞開始衰落,淡出國人的視野,還被稱為「最不堪用之物」。究其原因有人認為宋人品茗玩盞,聽琴賞畫,導致靖康之恥,把國家都給玩沒了,也就有了愛之深者必恨之切的說法。
近幾年來,我國社會穩定,經濟發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愛好茶文化的人也越來越多。古玩市場的興起,建盞也從給雞餵食的碗變成了收藏界把玩的新寵。由著名演員主持人王剛主持的《收藏天下》有一檔關於茶文化和建盞的節目,裡面的真品專家給的價格不菲。現在建盞的製作工藝屬於非物質文化遺產,市場上新燒的建盞品相相當不錯,受到了消費者的歡迎和認可。如果我們恢復了宋代的點茶技藝,在熱愛茶文化的人當中加以推廣,必定會給愛茶者帶來感官與精神的雙重愉悅。
9. 建盞喝茶有哪些神奇好處?
建盞具有養生保健的功能
因為建盞的胎釉中含有二氧化硅、三氧化二鋁、三氧化二鐵、氧化鈣等化學成分,所以建盞的高含鐵量在使用過程中能不斷的釋放二價鐵離子,又能吸附水中的氯離子,很容易被人體吸收,從而增加血紅蛋白的載體及紅細胞的功能執行。可預防貧血、高血壓,能調節人體中樞神經,達到舒緩的作用。並且對平衡內分泌系統也有功效,可將細菌吸附,並將細菌賴以生存的酶活性抑制的逆轉和氧達到殺菌的效果。
保溫蓄熱、提升口感的功能
用建盞喝茶,可以長時間保溫蓄熱並提高茶湯的鹼性,茶水質會變得柔軟甘甜,激發和提升茶的香氣,保證了茶水的口感更佳,很多盞友說,用建盞盛白酒、啤酒、紅酒、白開水、礦泉水、咖啡等液體飲料,其口感亦更加甘純美味。
10. 掌握三招輕松養出七彩建盞的秘訣
養盞其實很簡單,總結以下三點:
一、 挑選適合養的盞
二、 適合養盞的茶
三、 養盞的方法
不是所有的盞都能養,但是,好盞必須好養
養盞與紫砂壺一樣,最好用不同的茶,養不同的盞,或用茶湯顏色相近的茶,養一個盞。用岩茶養出七彩的盞,若喝了幾次綠茶,很快會暗淡啞光。生普洱與熟普洱也是如此。簡單來說,茶湯顏色的顏色相差太大,不可以共用一個盞。而熟普,武夷岩茶,紅茶,是可以共用一個的。
如何挑選一枚適合養的盞?
中華文化,歷來講究「度」,而一枚適合養的建盞,玻化必須適度,玻化太弱,燒幹了的盞(如下圖),無法養出七彩,甚至養久了會呈現鐵銹色,腐蝕色,即使無暇,也不建議購買。
建盞入門知識一看就懂
而強玻化的盞得分玻化油滴與玻化兔毫,玻化油滴(鷓鴣斑)好養,出彩也快,但有個缺點。
1、容易茶垢掛圈不均勻(如下圖)
2、七彩後的包漿很容易洗掉(因為玻化的鏡面不吸收茶湯)
不過養玻化盞也有技巧
1、喝茶時千萬別讓茶湯在杯內時間太久,久了茶湯水面就會茶垢掛圈。
2、喝完茶用清水沖洗一次,沖洗干凈茶湯,千萬別擦。
而上圖這種玻化的兔毫盞則是比較難養的,沒有個一年半載是很難有變化的。因此,挑選建盞第一要訣,應該是看釉面。一枚適合養的盞,最好是玻化恰到好處,有明顯結晶,手感能感受到釉面的不平整,手機放大看能夠有結晶體,非光滑的。(什麼是結晶?類似下圖)
觀之已養成七彩的建盞,放大細看,七彩色皆在結晶體中,如下圖
適合養盞的茶
有人說:「必須用武夷岩茶,因為武夷岩茶長在岩石上,含有豐富的礦物質,能夠更好與盞結合。」武夷岩茶最好的正岩茶,有幾個長在岩石上?普通的,大部分都是泥巴的山場,哪裡有那麼多鉀鈣鈉鎂鋁礦物質?
岩茶適合養盞,其橙紅色的湯色,湯色深的茶,附著在結晶體易形成深色薄膜穩定的包漿有了,七彩就有了。因此許多人養盞,用熟普洱,茯茶,黑茶,鳳凰單叢,綠茶 等等都是可以的,但是武夷岩茶,紅茶還是最好養盞的茶。為何?熟普或者黑茶茶湯太濃,容易有茶垢,而綠茶,湯色太淺,包漿慢,養的就慢。而武夷岩茶與紅茶,茶湯的濃淡,湯色最適中,尤其是足火的武夷岩茶或者陳年岩茶,茶湯酒紅色,濃淡適中。
如何養盞
1、新盞類似於紫砂壺,先開盞,用武夷岩茶或者熟普等橙色茶湯的茶水煮沸,小火沸騰慢燉,越久越好。(曾經有個客戶的盞一直沒養出七彩光,後他自己試驗,在茶湯中煮了 2次,每次 1 小時,晾乾即刻出現七彩) 煮沸時會發現的盞的釉面冒出許多小氣泡,這時盞已經在與茶湯交融,氣孔放出氣體,吸入茶湯,同時可以去除「鐵味」。
2、如何使用? 喝茶,喝完倒,倒完喝,結束了用清水沖洗,倒扣,自然晾乾,幾乎不洗。
若被外人用了需要消毒怎麼辦?很簡單,繼續像開盞一樣用,沸騰的茶水煮,既養盞,又消毒。
3、養盞變化的過程:
養盞變化有過渡期,先是金色,金色再變七彩,一枚適合養的盞,第一特點就是掛金極其快,喝一下午就能有金色。各位首次養盞,別看到喝了幾天褪色,就說是生銹了,這只是過渡期而已。
下圖是一位盞友記錄的養盞變化過程。
4、謹記!養盞不是泡在茶湯中就可以,那樣永遠養不成。
已養出七彩的作品欣賞
怎麼樣,是不是很漂亮,玩盞是一種享受,是一種賞心悅目之美感,也是一種文化的追求。關於養盞的方法,每位盞友都有自己獨特的方法,也許你有更好的養盞方法,也可以和澤緣建盞一起交流學習。
㈧ 黑田長政詳細資料
黑田長政(1568年12月21日—1622年8月29日是安土桃山時代到江戶時代初期的武將,福岡藩第一代藩主。父親是黑田孝高(官兵衛),母親是節橋伊定之女,正室是蜂須賀正勝之女。幼名為松壽,通稱吉兵衛。
1568年:於播磨國姬路城出生。
1577年:成為了織田信長的人質。
1578年:荒木村重叛亂,父親官兵衛被補,信長誤以為是官兵衛投靠荒村,本來打算處死,後來竹中半兵衛游說才解困。之後成為秀吉征伐中國地方的一員,更以信長的「長」字改名為長政。
1583年:參加賤岳之戰,勝後獲得了河內450石。
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期戰,於大阪城擔當留守職務。其後領地增加2000石。
1587年:豐臣秀吉完成九州征伐後,父子其獲豐前國中津12萬石。
1589年:正式繼任家督,並擔任甲裴守官職。
1592年-1598年:參加芍朝鮮的攻略。
1600年:關原之戰期間,加入了東軍,負責對小早川秀秋的內應。對與敵方主要人物石田三成交戰,戰後被加封於築前國52萬8千石。
1601年:福岡城築城完畢。
1603年:擔任從四位下築前守。
1614年:大阪冬之陣,於江戶城擔任留守職務。
1615年:大阪夏之陣出陣,徙屬於德川秀忠。
1623年:於福岡城病死。
法名:興雲院殿古心道卜大居士。墓所:福岡市博多區千代の橫岳山崇福寺。京都市北區龍寶山大徳寺搭頭寺院龍光院。東京都涉谷區廣尾瑞泉山祥雲寺。
參與【壬辰戰爭】部分
_____________
【碧蹄館遭遇戰】
雙方參戰兵力:
明軍:查大受3000騎兵加援軍2000人,一共是5000餘人
主帥:李如松
副將:李如柏、李如梅(李成梁另一子)、祖承訓、查大受、楊元
日軍:第3軍、第6軍、第9軍共計3萬6千餘人
主帥: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羽柴秀勝、立花宗茂轉自81.china.com
副將:加藤光泰、久野重勝、小河信章、後藤基次、小野和泉、小野成幸、池邊永晟、小川成重、安東幸貞等轉自81.china.com
轉自81.china.com
戰役結果:日軍失利,傷亡超過7000人,明軍傷亡2500餘人
明軍陣亡將領:游擊將軍李有異(殺死日將小川成重後被日軍士兵用鉤子鉤落馬下,慘死於幾十名日軍士兵的亂矛下)(《明史李成梁傳》中則記載,當時有一武藝高強的金甲倭將拍馬直取李如松,李如松力戰不支,裨將李有升急忙拍馬上前護主,被打下馬來,一擁而上的日軍武士將其砍作數段。緊要關頭金甲倭將被李如松的兄弟李如梅一箭射於馬下,此倭將可能就是日本關西悍將十時連久。)
日軍陣亡將領:小川成重(被李有升擊斃)、十時連久(被李如梅擊斃)、久野重勝(被祖承訓斬落馬下)、池邊永晟(被祖承訓斬落馬下)、安東常久(被查大受斬落馬下)、安東幸貞(被查大受斬落馬下)
戰役分析:李如松派出的祖承訓和查大受率3000明軍騎兵原本只是要搜索撤退中的日軍主力的位置,日軍第1軍在後撤中得到第3軍,第6軍,第9軍的增援後停下,也派出加藤光泰部2000人的先頭部隊搜索警戒,與明軍不期而遇,明軍3000騎兵可是大名鼎鼎的李如松一手帶出的遼東鐵騎(和後來的關寧鐵騎很有淵源!)迅速消滅了日軍的這2000人的先頭部隊後,與隨後趕到的大部隊小早川隆景第6軍的2萬日軍遭遇,祖承訓和查大受部反被包圍在碧蹄館。碧蹄館之戰其實是一場遭遇戰,明軍和日軍都沒有大戰的思想准備。
祖承訓和查大受被圍後,立即令明軍騎兵依託佛郎機火炮戰車做為工事死戰,訓練有素的明軍依賴火炮優勢,向逼近的日軍不斷開炮及施射火箭,使得日軍始終無法沖破防線,李如松獲悉戰況後親率1000精騎趕來增援,戰至當夜,楊元也率領1000精騎連夜前來救援,日軍無力攻破明軍防線,加之以為明軍主力趕到,急忙撤軍退回王京。碧蹄館之戰歷時一天一夜,明軍精騎死傷過半,日軍在明軍火炮的打擊下,也付出了超過7000人傷亡的代價。
明軍勝利最大的原因主要是發揮了遼東鐵騎巨大的沖擊威力和佛郎機火炮戰車和連發多管型近戰火槍的殺傷力。明軍騎兵裝備火器比例達到50%左右,明軍騎兵裝備的主要是連發多管型近戰火槍-3眼槍,明朝末年袁崇煥的「關寧鐵騎」已裝備了5眼槍,其火力突擊能力在當時天下無敵。(明軍中的佛郎機炮分為5號,其中3號和4號是屬於輕型的。3號長四五尺,裝鉛子每個重5兩9錢,用葯6兩;4號長二三尺,裝鉛子每個重3兩,用葯3兩半;1號和2號是屬於重型的,1號長八九尺,裝鉛子每個重1斤,用葯1斤;2號長六七尺,裝鉛子每個重10兩,用葯11兩。各式佛郎機的射程,凡重在70斤以上的,可達五六里。1、2號佛郎機炮也可用於水戰。佛郎機炮身中略大並留有長口,炮身外面用木包裹,並加以防炸裂的鐵箍,另有子銃5個--子銃又稱提心炮,相當於火炮的葯室部分--在子銃內裝填彈葯,輪流安入中部的長口內發射。佛郎機的特點是母炮和子銃分離,它是後裝炮的一種形式,可算作後膛炮的鼻祖,但又不同於現代的後裝炮。前有準星後有照門,可從照門孔內進行瞄準,有炮架,可以上下左右轉動。)
碧蹄館遭遇戰歷來史學界就有很多說法,其中有一種說法認為李如松是冒進,而且此戰是失利的。我個人認為這是個極大的誤解,冒進被圍的是不聽李如松命令的祖承訓和查大受。他們率部去偵察敵情,李如松並未要他們前進的太深,祖承訓不聽查大受勸告,一直深入到漢城附近三十里的地方,被日本軍包圍。如果李如松不是憑著統帥的責任心和極大的勇氣去迎救的話,這3000遼東騎兵肯定會被日軍消滅。那麼今天我們看這段歷史,肯定就會有人大罵李如松是飯桶,明軍是飯桶了。
李如松率輕騎縱橫馳騁,不僅救出了祖承訓和查大受等人,而且還大量殺傷了日軍,黑田長政、小早川隆景和立花宗茂手下相當於明軍游擊、把總的將領被殺了十幾人,而明軍戰將只死了一個游擊李有異,這樣精彩的戰役我們怎麼能說是失利的呢?而且此戰過後,日軍坐擁五萬大軍不敢出城和三萬明軍決戰,這本身就說明了碧蹄一戰已經殺破了日軍的膽氣,使的他們不敢出戰。
日軍2000人的先頭部隊全是步兵,後面上來的大部隊也以步兵為主,日軍本來騎兵就很少,更缺乏同大批騎兵集團作戰的經驗。另外就是日本一向缺少鐵器,當時日軍士兵的盔甲基本是以竹製的各類盔甲為主要防身裝備,只有少量的武士才可以穿鐵制的盔甲,大部分的武士和輕裝步兵(足輕)還是竹製盔甲甚至沒有盔甲(很好笑啊)。
日軍最普遍的裝備是武士刀和長柄大刀,但質量參差不齊,明軍裝備的單兵武器大刀質量上平均水平也大大超過日軍,(不否認日軍一些武士刀的質量是非常高的,但數量太少)加上騎兵的沖擊力,所以在大明軍的遼東鐵騎兵面前日軍無論是在裝備上和單兵格鬥上都遠遠不是對手,呵呵!更何況這幾千明軍騎兵可都是常年和北方游牧民族作戰的遼東精銳士兵。
說到這里,我再多談談關於明軍騎兵的一些情況。明朝初期為了與蒙古作戰,就十分重視騎兵的建設,極力加強騎兵實力。尤其是到了明朝永樂年間(1403—1425),永樂帝多次親自率軍遠征漠北,每次都出動大量騎兵。1409年邱福率10萬騎兵奔襲韃靼本雅失里,結果邱福陣亡全軍覆沒。明朝廷立即重新動員全國,只用了半年多時間就重新建立起三十萬騎兵,可見當時明朝強大的騎兵後備力量。
轉折發生在1449年「土木之變」後,明朝廷直接掌握的北京及附近禁軍幾乎被全部消滅,尤其是騎兵損失後再也沒有能夠恢復到原來的水平。從此明軍騎兵力量逐步倒退,加上大力發展火器部隊,騎兵在軍隊編制中所佔比例越來越低,到了明朝後期已不到十之一二,但這很少的騎兵力量都是明軍中的精銳,主要駐防在北京附近和遼東,陝甘,宣府,大同等地,而且當時這些地方的馬匹供應能夠保障。比如:萬曆二年宣府山西大同交易馬匹合計兩萬七千匹以上,上等蒙古馬八兩多銀子,中等七兩余,下等六兩余。
補充一點,戰國時代的日軍兵種就是以步兵為主,主力步兵是雙手持長刀的武士和長柄大刀的普通士兵,其他諸如騎兵和火槍兵少之又少,日軍火繩槍雖然略優於明軍步兵火統(3眼槍只配備明軍騎兵),但日軍也沒有明軍威力強大的火炮,根本不可能談什麼協同作戰,這在戰術上就和明軍差了一大截,雖然日軍十分勇猛,但在實戰中是非常吃虧的。最後奇怪的就是日軍在此戰中竟然沒有一人統一指揮???
戰役後續:碧蹄館遭遇戰後李如松不再輕易冒進,主要就是因為當時日軍在王京及周邊地區集結了5萬多人的重兵集團,兵力上日軍有絕對的優勢,跟隨李如松的明軍只有3萬多人了,加上高??本就是貯有朝鮮數十年的糧食的朝鮮國倉,日軍佔領後,龍山糧倉成??,李??作戰計劃,效法官渡京戰役】
【稷城和舒川阻擊戰】
雙方參戰兵力:
明軍:5000人(解生2000人,楊登山3000人)朝鮮軍:3000人
主帥:解生
副將:楊登山、塞擺等
日軍:第3軍1萬4千人
主帥:黑田長政
副將:伊達政宗、後藤基次、林道利等
戰役結果:明軍朝鮮軍獲勝,擊斃日軍近6000餘人,明軍朝鮮軍傷亡2500餘人。
戰役分析:9月7日,黑田長政和伊達政宗率領的日軍第3軍主力在解生率部趕到稷山和舒川的第二天也趕到了,日軍分兩路進攻稷山和舒川,雙方隨即展開激烈的拉鋸攻防戰,正當雙方都精疲力盡之時,楊登山率領的3000援軍也趕到了稷山。解生提議楊登山的生力軍立即繞到日軍後方發動進攻。突然出現在日軍後方的明軍,使黑田長政大為恐慌,日軍陣線動搖,以為明軍大舉增援,黑田長政急忙率軍全部退守稷城,據城死守,閉門不出。
首先:戰術上解生和楊登山採取了避實擊虛的計策,在堅決擋住黑田長政猛攻的同時,以生力軍避開日軍正面而從後面突然出現的包夾戰法,令日軍措手不及,陣線動搖;(這和適時出現在滑鐵盧戰場的威靈頓的英軍援軍,起到了相同的作用!)其次:參戰的明軍一大部分參加過當年戚繼光在北方的練兵,常年守備邊塞,戰鬥力及意志力都很強;第三就是,明軍在火器的編制中開始大量使用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3眼火槍,這也是當時世界上最先出現的連發火槍,這是日軍裝備的火繩槍所不能比的;加上明軍火炮的威力,日軍豈有不敗之理。
此戰更進一步證實了一點,面對嚴密布防彈葯充足的明軍陣地,日軍很難得手,如果明軍的援軍能及時趕到很容易取得勝利。
戰役後續:稷城和舒川阻擊戰的同時,另一路攻打青山的日軍也被麻貴手下的參將彭友德率兵包圍,死傷慘重,彭友德一舉攻克青山要塞。重新被朝鮮國王起用的名將李舜臣率海軍在鳴梁海戰中再一次擊敗日本海軍。稷城和舒川阻擊戰、青山和鳴梁的勝利,使日軍失去了繼續北上的信心。同時邢玠率領的明軍主力和麻貴會師,七萬明軍和權粟元帥的朝鮮軍組成中朝聯軍,大舉南進。日軍連連敗退,小西行長被擊退到朝鮮南部井邑,加藤清正也退守慶州。麻貴不給日軍喘息的機會,親率手下明軍出擊,日軍招架不住,全部南撤至沿海一帶,小西行長退守順天,加藤清正退往蔚山,黑田長政退往梁山,島津義弘退守泅川,建築營壘工事,待機反撲,戰爭局勢一時進入相持階段。
明軍主力進入朝鮮之後,邢玠就將明軍分為三路,准備進攻日軍盤踞的三座要塞:蔚山、粟林、泗川。提督董一元、副總兵張榜率領的中路軍,再次分兵四路向朝鮮半島南部晉州、永春、泗川、昆陽等地的日軍發起進攻,另兩路明軍也是如此。這樣整個明軍就不能集中優勢兵力對據點守備的日軍各個擊破,而當任何一處明軍進攻受阻或日軍集結兵力進攻明軍守備的據點,明軍需要支援時,其他地方的明軍無法也沒有能力增援。蔚山大會戰的失利就是這個因素。
集中優勢兵力,穩扎穩打,猛攻日軍,這本來就是李如松在第一次入朝作戰中經過實戰檢驗正確的戰略,可惜可嘆邢玠卻棄置不用。整個戰略上的失誤就是造成明軍在第二次援朝抗日中損失過大的主因。
邢玠也深知中日這種相持狀態對明軍是不利的,日軍休整完畢後必將發動反攻,決不能讓日軍有時間休整,於是明軍計劃的重頭戲就是奪取蔚山。
萬曆二十五年(1597年)11月,明軍分兵三路:左路由楊鎬、李如梅率明軍1萬2千人,朝鮮軍4千人(此路是明軍的主力,李如梅所率領的遼東鐵騎,戰鬥力最強);中路由高策率明軍1萬1千人,一方面向南挺進,一方面採用打援戰術,阻止小西行長部支援加藤清正。右路由麻貴、李芳春率明軍1萬1千人,朝鮮軍3千人。左右路大軍圍攻據守蔚山的加藤清正。不難看出,這是個頗為周密的進攻計劃。進攻蔚山的中朝軍隊總計三萬餘人,日本加藤清正率部6000人(按:一說1萬6千人)於蔚山城和蔚山南部的島山據險扎營,嚴陣以待。
【蔚山會戰】
雙方參戰兵力:
明軍:3萬6千人朝鮮軍:近1萬人
主帥:楊鎬(無能之將,後來指揮了導致明軍喪失主動,決定大明命運的薩爾滸之戰!)
副將:麻貴(副主帥)、高策、李芳春、李如梅、盧繼忠、董正誼、王問、許國威、柳如龍(朝鮮軍統帥)
日軍:第1軍,第3軍,第5軍,第6軍,第9軍,總共6萬4千餘人
主帥:加藤清正、黑田長政、島津義弘、小早川秀秋(小早川隆景之子)、羽柴秀勝(其實就是五個軍團長)
副將:淺野長政、淺野幸長、森本儀太夫、竹森義盛、九鬼四郎、飯田角等
戰役結果:明軍和朝鮮軍連續苦戰猛攻蔚山,最終失利,明軍朝鮮軍共計傷亡傷亡1萬5千餘人(明軍陣亡7000餘人,傷4000餘人,朝鮮軍傷亡4000餘人);日軍傷亡1萬2千餘人。只能說明朝和朝鮮聯軍慘敗,日軍慘勝。
明軍陣亡將領:盧繼忠(被日軍火槍擊中陣亡)
日軍陣亡將領:森本儀太夫,竹森義盛
戰役分析:12月23日,天剛放亮,黎明前明軍由游擊將軍擺寨為先鋒,率精銳步兵1000人首先開始進攻,參將楊登山為後援,率騎兵3000人突襲蔚山城。隨後柳如龍的朝鮮軍也開始進攻。城內駐守的日軍是加藤清正的第2軍一部,准備不足且人心惶惶,無法抵擋4000精銳明軍的突襲,一線防守的日軍大半被殲,殘存的日軍逃往第2軍指揮部所在地島山。蔚山城一失,島山失去屏障,加藤清正命日軍主力出擊,擺寨兵力不足假裝後退,引誘日軍進入包圍圈,埋伏的明軍殺出,楊登山率騎兵從兩側沖出,消滅了五百餘日軍,日軍抵擋不住逃回島山,堅守待援。明軍首戰告捷。
24日明軍開始進攻島山外圍,游擊將軍茅國器率領2000河南步兵,連續攻擊日軍在島山外圍新築的三條防線。加藤清正率殘存的幾千日軍只能退到最後的防線,堅壁據守。明軍繼續猛攻,楊鎬把裨將陳寅率領的江浙生力軍調往第一線加強進攻,明軍終於攻到島山大營主柵門,陳寅率領的江浙常年駐守海防,對海防工事的構造頗有心得,江浙兵以藤牌護身,日軍的火槍無法擊穿,江浙兵連破島山寨二重柵門,就在將要攻擊最後一重柵門時,楊鎬忽然命令停止進攻。這是非常令人疑惑不解之處,明軍攻勢的戲劇性停止,挽救了即將全軍覆滅的加藤清正第2軍。關於這個停頓,後人爭論不休,至今也沒有一個標准意見。不管怎麼樣,作為明軍統帥的楊鎬難辭其就!(此戰後,楊鎬被萬曆皇帝下令撤職查辦)可嘆,又一次平壤大捷般的勝利就這樣莫名其妙的葬送了!唉!
還在第一次侵朝之戰後,日軍已深知明軍在戰場上所佔據的優勢,在野戰能力上日軍步兵遠不是明軍騎兵的對手,加上令日軍膽寒的明軍火炮。在遭到了重大傷亡後加藤清正放棄了與明軍打野戰的想法,而採取了堅守城池的做法,日軍節節阻擊撤退到島山-這個最後也是最堅固的陣地,這是加藤清正無奈但也是明智之舉。
楊鎬指揮明軍連續四天猛攻,仍舊沒有攻下,加藤清正感到難以支撐,向明軍乞求講和,被楊鎬拒絕。隨後的戰局,由於明軍傷亡逐漸增多,彈葯供應也漸漸捉襟見肘,雖然加藤清正部也已是彈盡糧絕,瀕臨絕境,但在求和遭到拒絕後更頑強抗擊明軍。並且由於明軍的分散,已無援軍可調,而近五萬日軍增援部隊,陸續沖破明軍和朝鮮軍的攔阻趕到了蔚山附近,西生浦的1萬3千多日軍首先趕到,戰場形勢立刻發生變化,明軍由攻勢轉為守勢,在這種不利的情況下,1598年2月9日,楊鎬慌忙決定撤軍。明軍撤退過程中組織調度完全失控,楊鎬的統帥部同各軍之間的聯系中斷,根本不能指揮部隊,上上下下一片混亂。日軍全面轉守為攻,明軍、朝鮮軍一路潰敗,傷亡慘重!
明朝和朝鮮聯軍失利的原因,歸結起來我認為,無外乎以下幾點:
第1點.明軍丟掉了自己的優勢-火炮,由於行軍太急,道路不好走,明軍在火炮不足的情況下,貿然發動進攻,損失太大。首戰後,傷亡增多,又無火炮的支援,明軍已很難再發動有威脅的進攻,形成了僵持;
第2點.陳磷率領的明朝水師主力,未能趕到蔚山附近,封鎖海面,切斷日軍的補給線,使得加藤清正始終能從海上得到充足的糧彈補充(當年君士坦丁堡圍城戰,就是在海面補給被切斷後陷落的);
第3點.楊鎬指揮能力的嚴重不足,剛愎自用又不聽手下將領的建議,一意孤行。(郁悶!為什麼此人後來又被重用,還讓其指揮薩爾滸之戰?)
戰役後續:此戰後雙方又恢復了戰前的態勢,雙方都元氣大傷,半年內都無力再戰。但明軍雖經蔚山慘敗,主力並未受到損失,同時明軍雄厚的補給能力開始顯現出來,同時日本國家小,資源貧乏,持久戰能力不足也明白的表露出來。
發動戰爭的豐臣秀吉於萬曆二十七年公元1598年8月18日在伏見城中鬱郁寡歡的死去。(明軍主帥楊鎬曾寫信給豐臣秀吉,連損帶罵地:「你都六十多歲了,還能有幾年好活?你的兒子還不到十歲,將來靠誰呢?聽說,日本各地酋長都等著鑽你的空子,好來報復你。你看你不如息兵散眾的好,否則,悍將擁兵在外,一旦你們國內有個風吹草動,你的手下豈能久居人下,將來又豈能居於你兒子之下?以形勢、情理來說,你還是罷兵回國,與朝鮮和好吧!」)豐臣秀吉一死,大臣們決定:密不發喪,日軍全部自朝鮮撤回,並以豐臣秀吉的名義,指示在朝各軍「爭取最體面的議和」。
兵部侍郎邢玠全權指揮的明軍(楊鎬下獄)在經過八個月的休整補充後,重新開始集結,准備進攻。邢玠吸取上次進攻失利的教訓,決定水陸兩軍集中重兵集團對日軍主要的據點分割包圍,切斷聯系,並對日軍不斷施壓,同時加強參戰明軍的火力,從國內新調入一批火炮。明軍仍然是兵分四路:東路由麻貴率領明軍和朝鮮軍共計3萬,主攻攻打據守蔚山的加藤清正第2軍;西路則由勇將劉鋌率明軍及朝鮮軍共計2萬(其中明軍1萬5千),進攻順天和釜山的小西行長第1軍;中路李如梅(臨時趕回國內去接替遼東防務,由董一元接替)率明軍2萬朝鮮軍1萬,進攻盤踞泗川的日本戰國名將「鬼石曼子」島津義弘的第5軍;水路則有陳璘率大明水師聯合李舜臣的朝鮮艦隊,控制朝鮮海面。參戰總兵力達到8萬人(中朝聯軍總兵力已達11萬,在朝日軍只有6萬人),略強於第一次蔚山會戰,但各路明軍和朝鮮軍都得到加強,火力配備更充足,職責劃分的更清楚。
9月下旬,陸上的三路明朝聯軍在麻貴、劉鋌、董一元的統領下,同時向日軍的三大據點蔚山、順天、泗州發動攻勢。三路的攻守過程各有不同:
蔚山前線,麻貴在猛攻一陣未得手後,和補充了大量兵員的加藤清正部展開了拉鋸戰,雙方都很謹慎,互有勝負;
晉州和泗州一線的董一元部一開始進展還是很順利,在猛烈炮火的掩護下,明軍迅速奪取了晉州,並順勢攻克泗川,島津義弘部臨海設防,背水一戰,此時外海已被大明水師封鎖,日軍抵抗十分頑強,明軍的大將軍炮對日軍猛烈開炮,激烈戰斗中,不知何故明軍大營的彈葯庫發生爆炸(據記載是明軍一門炮炸膛引發連鎖爆炸),日軍乘明軍混亂之際出擊,明軍朝鮮軍大敗退回到晉州,聯軍傷亡高達8000多人,泗川又重被日軍奪回,雙方也在泗州一線形成對峙(大好局面如此喪失,扼腕嘆息啊!)。
泗川之戰明軍的失利還有一個關鍵原因,就是這一路明軍主要是由遼東兵組成,原先的統帥李如梅因為兄長李如松戰死,臨時趕回國內去接替遼東防務,而由董一元接替他的軍隊,董一元雖然領軍打仗也還行,但由於對李如梅的這支遼東軍並不了解,兵和將相互間沒有一種長期相處所形成的默契,而這在古代戰爭中是很重要的,所以打勝仗時還好說,而當遇到突發事件時,董一元根本無法及時的應對,無法根據部將的不同特點去指揮他們應對危機,所以此仗的失利雖然有偶然的因素,但也有必然的成分。
同樣的道理,當麻貴和劉鋌在戰斗初期遇到了日軍頑強抵抗時,由於他們指揮的人馬都是自己的老班底,所以能從容應對,並最終反敗為勝。
在順天和釜山一線,劉鋌面對日軍第一精銳小西行長的第1軍一開始進展並不順利,一直相持到10月2日順天仍未被攻破,但後來劉鋌抓住了有力戰機,勇猛出擊,反而取得勝利......
㈨ 日本收藏了幾件國寶級建盞
傳世的建盞以日本收藏最多,普遍認為,現存有四隻建窯建盞被定為日本國寶,是稀世之珍,極受重視。這四隻建盞分別是東京靜嘉堂文庫美術館、大阪藤田美術館、京都龍光院收藏的「宋代建窯曜變茶盞」及大阪市立東洋陶瓷美術館藏的「宋代建窯油滴盞」。更多建盞方面知識可以前往盞行天下公眾號進行了解。
㈩ 澤庵的澤庵宗彭
正保二年(1645)十二月十日,有一個老僧,應弟子之請,傾盡全力書寫了一個「夢」字之後,就結束了七十三歲的生涯而遷化。他的名字叫澤庵宗彭(1573-1645)。
高僧碩德入滅入際,往往都為後人寫下遺誡偈頌,或簡稱遺偈。特別是禪僧,習慣將自己大悟的境界和心境感受,作為辭世之語,留給後人。形式大體都是四言、五方等,但是澤庵禪師只寫了一個「夢」字留了下來。這獨字的遺偈,確實是史無前例的。
澤庵宗彭生於天正元年(1573)十二月,是出石(兵庫縣)領主山名氏的家臣、秋庭綱典之子。天正八年,豐臣秀吉滅了出石山名氏,山名氏家破人亡,四處逃散。十歲的少年澤庵入凈土宗的唱念寺出家。唱念寺的眾譽上人忍給他起了一個可愛的法名——春翁。但是生來闊達的少年總是不滿足的吧。天正十四年,澤庵十四歲時入當地禪門宗境寺,從希光和尚修禪,並改名為秀喜。
天正十九年,希光和尚遷化。來自京都大德寺的董甫紹仲禪師繼主禪位,澤庵遂從之繼續參學。董甫後來任大德寺第一百三十八持世住持,他又隨之上京都。文祿三年,入大德寺實際上澤庵在德寺的奇緣就是這時結下的。
少年秀喜來到大德寺,寄居於師父董甫的嗣法之師,笑嶺宗欣門下的圓鑒國師春屋宗園所居的「塔頭」之諱,在春屋門下不懈地參禪問道。慶長四年(1599),春屋在近江的瑞岩寺開堂,澤庵隨之同往,一年後,返回三玄院。其後慶長六年,參訪了和泉的大安寺,從該寺宏智派(曹洞宗)的文西洞上修學文藝。文西寂後,其僧具、書籍等傳給了他。師事文西的這段修學生活,給澤庵帶來了很大益處。
隨後,澤庵去泉州堺參訪與春屋同門的一凍紹滴,入南宗寺,隨一凍開始正式修行。
一凍的禪風,與師弟春屋那春風般的豁達開朗相比,異常嚴峻而乖僻,很不容易親近。而禪人宗彭卻如魚得水,近侍左右,專心致志,朝參暮請。慶長九年八月,從一凍處得到印可而嗣法,並受「澤庵」道號。這時他已三十歲。
慶長十一年(1606),先是師父一凍遷化,而後父親綱典故去,翌年,母親也謝世了。當年澤庵重返大德寺,登第一座。隨後住持塔頭德禪寺。不久又返回堺。住持南宗寺。其間,澤庵的道風逐漸聞名於世,慶長十四年,依敕命任大德寺一百五十三世住持。
但是僅住了三日,就留下一偈下山而去。
由來吾得雲水身,
叨董名藍紫陌春。
叵耐明朝南海上,
白鷗終不起紅塵。
澤庵把自己比作與水雲共飛的白鷗,與著紫衣居名剎,執著於名聲,沉湎於紅塵的俗惡之徒水火不容,所以要趕快回到南海上去。
豐臣賴仰慕回到泉南的澤庵的道風,招請他去大阪,遭到辭絕。澤庵自由自在,悠閑度日。不久,大阪發生了戰亂,先是「冬陣」,繼而雙是「夏陣」,南宗寺也毀於戰火,澤庵花費了五年的時間才將其復興起來。
元和六年(1620),復興了南宗寺以後,回到故鄉出石,上住宗鏡寺。後開辟入佐山麓,結小庵閑居度日,並依屈原的典故將其庵故名為「投淵軒」。潛心研習從烏丸光廣門下傳承的和歌之道,以「庵百首」為題,詠唱了一百首和歌,其中一首詠道:
遁隱深山居草庵,
萬念俱拋身自閑。
遠離山外喧雜世,
獨占庵中天外天。
寥寥數語,表達了他的心境,表現了他閑寂的隱居生活。卷末有這樣的句子:「寬永辛巳之冬。筆澀硬,幾度到爐邊溶烤才得書畢。」
但是,這樣閑靜的日子未能持續長久。
那是因為發生了所謂「紫衣事件」。
元和元年(1615)大阪城竣工落成,德川家康終於一統天下了。德川幕府規定了種種法度頒布天下,強令實行。針對院制定了《五山十剎諸山的法度》,它的起草者是相國寺的西笑承兌寂後。成為家康政治顧問的精明強乾的南禪寺金地院的以心崇傳。對包括南禪地在內的五山派以外的大德寺和妙心寺規定了嚴格的住持資格,以及向幕府申報制度。
五山派的官寺,根據幕府的公貼任命脈方可晉山住持;大德、妙心兩寺則必須經天皇的敕許,即得到聖旨方能住持,從第二十六世的養叟宗頤起敕許著用紫衣。
但是,當玉室宗珀的法嗣正隱宗知作為第一百七十二世將要晉山住持時,惟恐幕府發布了《關於諸宗出世條目》,准備調查元和諸法度的執行情況。
所以盡管寬永五年(1628)正隱宗知接受了後水尾天皇詔敕後准備晉山住持,但幕府以正隱宗知入寺違反了「元和法度」而欲強行終止,同時收繳了元和以來大德寺住持十五人的聖旨和紫衣。
幕府方面,以大德、妙心兩寺是與皇室有關的寺院為理由,提出紫衣的著用必須慎重從事。後陽成天皇時期,雖然皇室的權威由於幕府的所為而稍有恢復,但實質了幕府僅僅是表面上尊崇,背地裡則以《公家諸法度》為武器,暗中予以抑制。對大德、妙心兩寺的法度,也是暗中對朝廷的權威加以抑制的表現之一。
為此,澤庵急急忙忙地返回京都,和玉室宗珀、江月宗玩一起,針對要向幕府謝罪的溫和派,主張強硬對抗。其後以澤庵為首,起草了辯解書,和玉室、江月三人連署,去江戶一幕府抗辯。結果,幕府判決,該辯解書是對法度的反抗。寬永六年七月二十五日,將澤庵流放出羽上的山中,玉室流入到奧州棚倉。涉於這個事件,後水尾天皇御制了一首和歌而禪讓其位:
恰似塘邊蘆葦叢,
繁茂凋零總有情。
條條大路歸凈土,
不戀塵世自從容。
江戶方面,留下了江月一人。十天後的八月五日,江月被傳喚到重臣酒井雅樂頭的公館,被判決為「罪狀雖與其他二師相同,但根據台命,為防大德寺荒廢,使佛法得以相續,免除罪責。」將軍家光惟恐佛法斷絕,免除了江月的罪責。寬永七年始,江月一直滯留江戶,專事澤庵、玉室二老的赦免運動。遠在出羽春雨庵的澤庵,得知同輩江戶的苦心,於寬永八年六月五日,致函江戶的江月,寫道「吾等雖遭罪責,你這倖免罪責者的辛勞,更苦於吾等十倍雲雲」。
寬永九年(1632)正月,前將軍秀忠死去,江月如願以償。澤庵、玉室返還江戶,來到江戶下谷的廣德寺,時隔三年,欣喜再會。當年三人充滿喜悅的往來書信,還保留在塔頭龍光院。
以這個事件為因緣,將軍家光深深皈依了澤庵。寬永十五年,在品川建東海寺,迎請澤庵為之開山。後來,後水尾上皇屢次招請澤庵至仙洞私邸,從其聞法,欲賜國師號。澤庵不受,奏請轉賜大備第一祖師徹翁禪師。上皇應允,下賜「天應大現國師」號。在不屈服於逆境敢於挺身爭斗的三位禪師的福蔭下,大德寺日益走向隆盛。
正保二年月日(1645)十一月末,澤庵舊病復以,十二月十日留下一個「夢」字,結束了七十三歲的生涯。澤庵雖無嗣法弟子,一代而終,但深受將軍家光以及土岐山城、柳生但馬守宗矩、小騷,素為茶人所鍾愛,其魅力歷久不衰。
澤庵的遺偈就是一個「夢」字。《金剛經》中有雲:「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物質的實體存在,看來是某一件東西,但實際了是並不存在的。滄海桑田,大千世界,實際上如夢、如幻,就像倏爾而逝的影子一樣。
道元禪師在《正法眼藏》的「出家功德」一節中說:「人生在世,一味貪求官途仕路,徒為國王大臣的馬前之卒,致一生為夢幻所困擾,後世黑暗茫然,無依無靠,實屬至愚。」
須知,在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被夢幻所困擾,做著一些徒勞無益的事情。讓我們及早斷絕夢幻,腳踏現實世界,扎扎實實地營生度日吧!如果一味追求夢幻,就會永遠沉迷於黑暗中不能自拔。澤庵入滅子際,把這個道理教誨與後人。
澤庵對「夢」是非常關心的,他留下了以「百首題名寄夢詠和歌」為題的有關「夢」的一百首和歌。這里介紹其中一首:
人世滄桑雖有情,
來去匆匆皆為夢。
紅楓染盡群山麓,
殘陽西下聞秋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