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古代什麼改革進入了封建社會

日本古代什麼改革進入了封建社會

發布時間: 2022-11-25 02:47:10

⑴ 為什麼說大化改新標志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大化改新是一次社會政治變革,通過班田收授法,將氏姓奴隸主私有的土地、部民收歸國有,增加了國有土地。土地班給農民,徵收租庸調的國稅,國家與農民的關系是地主國家對農民的剝削關系,從而削弱了舊貴族勢力,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大化改新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改新後,階級關系發生了根本變化。班田農民從口分田收獲,政府採取戶籍、計帳等方法,將農民緊縛在土地上。農民有生產資料,雖受超經濟強制和剝削,人身不自由,但仍有人格,表明其已屬封建農民。
改新後在封建土地國有制下,生產者主要是班田農民,奴婢只起輔助作用,數目大減。解除豪族對部民的奴役後,農民的社會地位有所改變,生產積極性提高,7、8 世紀時,生產力有較大發展,國民經濟逐步轉向繁榮。但班田制實施的同時,也導致了大土地所有者階級的形成。班田農民所分得土地的收獲往往不抵一家人的口糧,仍不得不租佃公田,在苛重的徭役捐稅下,常常陷入破產境地。

⑵ 日本是怎樣進入封建社會的

公元587年,日本天皇欽明去世,因皇位繼承問題,稻目之子蘇我馬子與尾輿之子物部守屋進行了決戰。物部氏被打敗,蘇我馬子控制了朝廷。公元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在接見三韓使者的儀式中,突然發動襲擊,刺殺了蘇我氏的代表人物蘇我入鹿,13日,蘇我入鹿的父親自殺。14日,革新派人物組成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為核心的集團,廢黜了蘇我氏擁立的天皇,立中大兄的舅舅輕王子繼位,稱教德天皇,並效仿中國的作法,建年號「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

公元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權頒布了《改新詔書》,並全力向全國貫徹,701年,改革大有成果,朝廷又發布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大化革新之後,日本在經濟方面廢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在政治方面,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在軍事上,實行徵兵制,在京師設立了五衛府,在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

大化革新史稱「大化改新」,它促進了日本的經濟發展,使日本由奴隸社會制逐漸地過渡到封建社會。但也留下了鐮足專權的禍根。

⑶ 古代的中國和日本改變社會性質的改革各是什麼

日本是大化改新,從奴隸社會變到封建社會。還有明治維新,從封建社會到資本主義。
中國是秦始皇的中央集權政策。中國的改革失敗的多,成功的很少。

⑷ 日本是怎樣從奴隸制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實行大化改新,改革內容主要是:

(1)土地歸國家,實行「班田收授法」;

(2)國家每6年按人口把田地分給人民;

(3)田地不得買賣,授田者死後歸還國家;

(4)改革行政制度,實行中央集權。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的過渡。

7世紀中葉,日本大化年間開始的一次重大的政治、經濟改革。7世紀以來,日本社會矛盾尖銳,一部分貴族和皇室成員在留學生的影響下,主張仿效中國隋、唐制度實行改革。645年6月12日以中大兄為首的改新派發動政變,推翻蘇我氏控制的舊政權,建立新政權,擁立孝德天皇,建元大化,中大兄皇子為皇太子兼攝政。646年元月,頒發新詔書,廢除土地和部民的私有制,變成國家的公地和公民;實行「班田收授法」;改革租稅制,實行租庸調法;改革統治機構,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國家。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從古代社會向中古封建社會的轉折,促進了國家和社會的迅速發展。

⑸ 日本封建社會進入的方式是通過改革還是宮廷政變這個問題我真的有點說不清。如果可以請附帶理由

其實不管哪個國家的改革,都是伴隨著宮廷政變的,只不過是相對於改革派和保守派的力量對比,如果改革派力量大,則能夠控制住改革的動態,扼殺宮廷政變。反之,則會出現宮廷政變。還有就是改革派上台後,不管是為了推行新政還是美化自己,都會極力避免提及曾經的反對勢力,可能的或者已發生的宮廷政變,會在歷史中抹除這些,這也是現存的史書中關於這方面的記錄很模糊的原因

⑹ 大化改新的原因是什麼

大化改新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那麼你了解大化改新嗎?下面是我為你整理的大化改新的原因,讓我們一起來了解。

大化改新的原因
公元646年對於日本來說絕對是個值得紀念的日子,因為在這一年由日本天皇發起了著名的社會改革運動: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不僅改變了當時日本社會的現狀,而且為日本以後的發展奠定了基礎,具有非常重大非常深遠的意義。那麼日本天皇為什麼要掀起這場聲勢浩大的改革運動呢,換句話說,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呢?

要了解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首先必須了解一下日本大化改新的 歷史 背景,因為有改革,就說明當時社會是存在嚴重問題的,透過現象看本質,就可以得出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是什麼了。

大化改新之前,日本社會還是處於奴隸主貴族統治時期,是典型的奴隸制國家。氏姓貴族掌握著大量的生產生活資料,對土地的兼並是非常嚴重的,生活在底層的普通百姓困苦不堪。因此階級矛盾非常尖銳。

其次,在貴族之間也存在很大的矛盾,他們為了爭奪利益,彼此之間攻伐不斷,因此當時日本國內政局十分動盪,而且在各大貴族交戰的時候,也會引起政權的不斷更替。

貴族與平民,貴族與貴族矛盾都非常嚴重,因此日本社會的生產發展受到嚴重阻礙,這些國內矛盾個日本造成了非常深重的社會危機,所以日本必須要有一場改革運動來整頓當時的現狀,緩解社會危機了,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大化改新便出現了。所以大化改新是必然會出現的,歸根到底大化改新的根本原因就是:當時日本國內的落後的奴隸制度嚴重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
大化改新的背景
大化改新是日本歷史上非常重大的一次社會變革,日本社會由此進入封建社會,社會經濟得到了長足發展。下面是大化改新的背景。

首先,大化改新在日語中的意思就是具有偉大變化的改革,可見大化改新的巨大貢獻和意義。七世紀前半葉,日本國內土地兼並現象非常嚴重,貴族和地主掌握著大量的土地,底層的窮苦百姓只能去給貴族地主幫佃戶,大部分收成都被土地擁有者掠奪了,人們的生活苦不堪言。在古代社會,沒有了土地,基本上就失去了生存的根本,所以底層人們對於奴隸主統治的不滿已然達到極致。

其次,部民制度衰落,統治階級的內部矛盾日益凸顯。貴族們為了爭奪土地,戰爭不斷,推古天皇去世,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王擁立田村皇子即位,也就是後來的舒明天皇。皇極朗時期,蝦夷的兒子入鹿專政,打擊新興勢力,消滅了山背大兄王和他的族人。可以說此時的奴隸主統治階級內部已經是動盪不安了,整個統治階級已經搖搖欲墜。

就在此時,部民的反抗斗爭日趨激烈,各地紛紛爆發了部民起義,而且來勢洶洶。部民的反抗斗爭嚴重打擊了貴族勢力,同時也動搖了奴隸制的統治基礎。

綜合上述幾點,大化改新是在貴族兼並土地,百姓生活艱難;以及部民制度衰落,統治階級內部矛盾加劇,政局動盪的背景下進行的,加之部民不斷發動起義,打擊了貴族勢力,動搖了奴隸主統治根基的背景,就使得大化改新勢在必行。
大化改新的影響
當社會制度阻礙了社會生產力發展的時候,英明的統治者往往都會通過改革來解決這個問題,在中國古代有商鞅變法,王安石變法等諸多改革運動,當然在古代日本也不例外,比如大化改新,明治維新等等。在這里我們說說日本的大化改新,大化改新主要針對當時的奴隸主制度引起的一系列社會矛盾進行了改革,當然這次改革也是非常 成功 的。那麼問題來了,日本大化改新的影響主要有哪些呢?

日本大化改新開始於公元646年,因為孝德天皇仿照唐朝建立年號“大化”,所以被稱為大化改新。大化改新的影響主要有以下幾點:

第一,大化改新廢除了奴隸主制度下的部民制,實行班田收授法和租庸調制,將田地收為國有,再分配給公民耕種,很大程度上抑制住了土地兼並。有利於人們生產積極性的提高,從而解放了社會生產力,也鞏固了統治根基。

第二,大化改新模仿唐朝 政治 制度,使得日本的國家制度得到完善,並且確立了一套比較先進的 管理體制 ,使得日本國內的社會環境逐漸穩定,社會經濟了得到了長足發展,也為以後的繁榮做了很好的鋪墊。

第三,大化改新為日本規劃了國家的長遠發展方向,使落後的奴隸制度徹底滅亡,並逐漸向封建社會邁進,大化改新是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重要標志。

總之,日本大化改新的影響可以分作兩個方面來看,一方面是當下的影響,它使得日本國內的政局得到穩定,社會矛盾得到緩解,社會制度不斷完善。另一方面是長遠的影響,它使得日本社會從奴隸制走向了封建制,並指明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以上就是大化改新的主要影響。

猜你喜歡:

1. 日本天皇為什麼沒有實權

2. 俄國、日本的歷史轉折練習試題及答案

3. 日本明治維新的評價

4. 日本戰後經濟崛起的原因

5. 2016年重慶中考歷史答案

6. 2017高考歷史快速提分技巧

⑺ 日本的封建歷史是怎樣的

日本由「大化改新」步入封建社會,公元9世紀天皇逐漸失去管理政務的權力,而由由藤原氏世襲的關白代替天皇行使權利,這期間在藤原氏的治理下,日本國民安居樂業,史稱「平安時代」,這期間,日本統治階級逐漸腐敗,對臣民橫征暴斂,殘酷壓榨,較小的佃戶只能將自己的財產獻給當時在朝為官擁有免稅權的大地主、豪強才能免於重稅。這些豪強在擁有了大量土地、財富的同時還擁有了自己的小規模軍隊。在這一時期就興起了一個新的階級——武士階級。同時朝廷公卿手中的權力也逐漸落入封建地主的手裡。
在封建庄園主中規模最大的是桓武天皇的後裔平氏(桓武平氏)與清和天皇的後裔(清和源氏),兩家在鎮壓叛亂與農民暴動都為天皇立下了汗馬功勞,並為皇室與公卿上繳巨額費用供其開銷,因此取得了皇室的信任,奪取了藤原氏手中的中央政權。
1155年天皇即位問題出現危機,平氏與源氏分別效忠不同的天皇,最終為此開戰(保元之戰),源氏戰敗,最終平氏大權獨攬,將藤原氏與源氏勢力排除在外。
1159--1160年終於爆發了平源兩家的直接戰爭,最終平氏獲勝,對源氏展開毫不留情的追殺,但並未斬草除根……
1180年平家當主平淸盛的外孫安德天皇即位,經過二十年休養生息的源氏再次向平氏挑戰,平源之戰持續了五年,以聯合藤原氏對抗平家的源氏勝利而告終,最終源賴朝官拜征夷大將軍,掌握政權,將日本政治中心遷至鐮倉,成立鐮倉幕府。
1199年源賴朝死,平氏後裔北條時政掌權,其子北條伊時暗殺了源賴朝的子孫立2歲的源賴經為將軍自己則掌握實權。在鐮倉幕府統治期間,曾出現了蒙古侵日事件,日本雖然獲得勝利但極大耗費了幕府的實力,加之之後不滿幕府統治的武士與諸侯聯合,以恢復天皇權利之名攻破鐮倉,141年的鐮倉幕府滅亡。
倒募之後,諸侯足利尊氏要求後醍醐天皇立其為將軍,遭到拒絕,於是足利尊氏轉立光明天皇(稱為北朝),後醍醐天皇逃到南方的吉野建都稱帝(稱為南朝),日本的南北朝時代就此拉開序幕。
「南北之亂」持續了57年,以足利尊氏的勝利而告終,足利尊氏建立室町幕府。
足利尊氏統一日本之後,將有功之臣都封為諸侯,從而導致了國內諸侯勢力過多尾大不掉,直到應仁元年(1467年)諸侯山名家與細川家應將軍繼承權問題終於在京都展開戰斗,這便是持續了十一年的「應仁之亂」。「應仁之亂」幕府名存實亡,家臣弄權,群雄並起,農民暴動頻頻,各地有力大名紛紛自立,日本最為著名的歷史「戰國時代」拉開序幕……
戰國時代期間,日本國內硝煙並起,各個大名你爭我奪。其中,尾張領主織田信長(1534--1582)異軍突起,1560年桶狹間殺死了兵力十倍於己的今川義元,而後奪取了易守難攻的稻葉山城,將其改名為「岐阜」、頒「天下布武」印(以武力取得天下),在今後的二十年中,相繼消滅了36家敵對勢力,但在1582年由於部將明智光秀突然謀反,含恨自戕與京都本能寺。這就是震驚日本的本能寺事變。
之後,遠在中國(日本地名)作戰的信長又一部將--羽柴秀吉(即後來的豐臣秀吉)迅速回兵京都,剿滅明智光秀,並在之後的數年中統一了日本,被天皇賜姓豐臣,但豐臣秀吉並不滿足統一日本的功績,出身卑賤的他妄想將整個東亞納入日本的版圖。為此兩次入侵朝鮮,但都被中朝聯軍擊敗,1598年豐臣秀吉憂憤交加病死。秀吉死後,諸侯德川家康利用秀吉麾下文官與武將之間的矛盾掀起關原合戰,德川家康一派獲勝,家康趁機取得政權,與1603年成立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
之後德川家康消滅豐臣家,日本再一次統一。德川幕府中後期逐漸腐敗,統治階級對社會下層大眾進行殘酷剝削,之前幕府統治下的日本各地就暴動不斷,最終發展成了大規模的倒募運動,最終,德川幕府15代將軍德川慶喜宣布將政權交還維新派的明治天皇(大政奉還),日本封建統治結束,通過明治維新走上了資本主義的道路。

⑻ 7世紀時,日本仿照中國隋唐制度進行了哪次改革,過渡到封建社會

大化改新
日本的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於645年,因此年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聖德太子攝政後實行的推古朝改革,初步確立中央集權制和皇權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貴族奴隸主的保守勢力。但改革沒有觸動部民制,更未摧毀氏姓貴族勢力。聖德太子死後,外戚蘇我氏專權,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勢力,殺死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聖德太子派到中國留學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學僧南淵請安歸國(此前僧旻已於632年歸國),他們帶回隋唐的封建統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並傳授給皇室貴族,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在皇極天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使節時,於朝中殺死蘇我入鹿,其父蝦夷翌日自殺。這一事件史稱乙巳之變。政變後,皇極天皇退位,革新派擁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為皇太子,中臣鐮足為內臣,僧旻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顧問),建元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代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 646年元月以詔書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內容:廢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貴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倉、田莊,均收歸國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業部民,國家賜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級別所賜封戶的賦課)。確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區劃和組織,中央分京師和畿內(京都周圍地帶),地方分國、郡、里。整備軍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編制戶籍、計帳(規定賦役的登記),行班田收授之法,統定班給人民土地和應負租賦的數額。廢舊貢納制,實行租庸調的新稅法及向皇室獻納仕丁(夫役)、采女(宮女)的制度。

律令規定授予皇族以下貴族、官吏的位階及相應的特權。同時,確立嚴格劃分良賤的身分制。667年遷都近江大津(今滋賀縣)。次年,中大兄即位為天智天皇,編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從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難),學習盛唐文化和封建生產方式,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天智天皇死後發生壬申之亂(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殺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為天武天皇,同年遷都飛鳥凈御原宮(在今奈良縣)。天武天皇發展封建集權制,掃除舊勢力,嚴選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長的世襲尊稱),固定貴族身分。689年,編訂《飛鳥凈御原律令》,以防止舊氏姓貴族的復辟。

50餘年後,藤原不比等於大寶元年(701)編成日本封建國家最完備的法典《大寶律令》,最後完成大化改新的以開元盛世的唐朝為楷模的天皇制國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公元645年(日本皇極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飛鳥板蓋宮太極殿。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見「三韓」的使者,舉行「受貢」儀式。隨著「嘎吱吱」的一陣響聲,宮門全部關閉,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劍刺殺了大貴族蘇我入鹿,在場的許多貴族大驚失色。原來這是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為改革而發動的政變。
日本是由幾個大島和若干小島組成的國家。在古代,這種島國的特點之一是內部矛盾必須自己來解決,外部勢力很難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時還是人們與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礙,所以自身的改革極其必要。公元3世紀以後,日本本州地區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政權——大和國家。大和國家原來局限於本州中部的大和地區。在不斷的擴張中,大和國家逐漸佔領鄰近地區,領土越來越大。5世紀時,這個國家已經統一了現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區,今天的日本國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
大和國家在擴張過程中,不斷佔有周圍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並將其分配給皇室成員和大貴族。大和國家把土地分為屯倉和田莊兩部分,前者屬於皇室,後者屬於貴族。同時勞動人民也被分成兩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隸,主要用於家內勞動,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於生產勞動。部民是日本國家形成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在大和國家向外征服的過程中,一些歸順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體安置下來,保留了原來的部落組織,在原有土地上繼續生活,有許多仍保留著原來的原始血緣關系;此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專業生產的部,其勞動者也稱作部民。按照分類,從事農業生產的稱作田部、米部,在手工業或其他行業從事生產的總稱作品部,在品部內又按照行業的不同分為衣縫部、鍛冶部等。在大貴族田莊從事特殊勞動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產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財產。主人不得隨意殺害或買賣部民,但可以象對待奴隸一樣把他們作為禮物送給他人。所以部民和奴隸區別不大。在當時,部民和奴隸大約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貴族和部民之間是大批平民,他們的地位由於財產的變化也在變化,時刻有淪為部民的危險。大和國家在基本上統一了全國之後,失去了繼續向外擴張的地理環境,內部開始了爭奪。一些較大的貴族極力想獨自控制中央政權,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6世紀之前,比較強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後來新興的蘇我氏強大起來,打敗了物部氏,奪得了中央的控制權,扶植有利於自己的天皇。蘇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貴族也在瘋狂地兼並土地,殘酷地剝削部民,許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剝奪,土地和財富不斷集中,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奴隸、部民和平民紛紛起來造反,抗稅逃亡。公元6世紀,整個社會已處於混亂狀態。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如何找出更好的統治方法,以取代過時的部民制。於是在日本出現了向中國學習的改革。改革是從上層開始的。蘇我稻目(?—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兩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財政。他本人與中國的來日人員交往很多,與大陸的移民有著良好的關系。當時,與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國社會發展程度較高,向中國學習是一些上層貴族青年的時尚。早在公元5世紀,日本就與中國南朝的劉宋和朝鮮的百濟交往密切,亞洲大陸上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不斷進入日本。蘇我稻目於555年在吉備五郡設立過屯倉,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後來他試用了編制戶籍的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這種作法得到了天皇的獎賞。採用建立戶籍的辦法,使過去以部為單位受奴役的田部民,變成以戶為單位的小生產者。這些小生產者直接向國家交納年貢,實際上成了自由的國家農民。但是改革的主張遭到了朝廷中頑固勢力的反對。物部氏的物部尾輿是掌管軍事的大貴族,他極力維護舊有的統治方式。引起雙方直接沖突的事件是佛教信仰問題。522年,百濟王獻給日本佛像和佛經。在朝廷上,欽明天皇詢問群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張崇拜佛教,以佛教來統一全國的思想,尾輿堅決反對,認為佛教會給日本帶來災難,不如仍然崇拜原來各個氏族的神。半個世紀之後,兩個對立的勢力再次交鋒。587年,用明天皇死,因皇位繼承問題,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尾輿之子物部守屋進行了決戰。在衣折戰役中,物部氏被打敗。蘇我馬子控制了朝廷。先是立泊瀨天皇,後又在592年擁立自己的外甥女為推古天皇。593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的遺子廄戶為太子,臨朝攝政,即聖德太子(574—622年)。聖德太子對中國文化極為了解,欣賞中國的大一統國家體制。極力主張加強皇權,並積極准備改革。603—604年,進行了「推古改革」,先後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和憲法十七條。冠位十二階按才能和功績授予個人,是非世襲的官位,排擠了那些世襲的貴族,使天皇的權力增大,同時使國家的政府官僚體制有了雛形。憲法十七條,用以中國儒家三綱五常為主的思想規定了日本臣民的行為守則。其中明確規定,「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憲法中還主張以和為貴,減少階級對立。594年,由天皇下詔,提倡佛教,為了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聖德太子在與中國加強來往的同時,不再以臣相稱,而是採取了對等的稱呼。他還向中國派遣大批留學生。但是聖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個准備,並沒大力推廣開來,頑固勢力還相當強大。622年,在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害怕進一步的改革損害蘇我氏獨攬朝政,於是殺死了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剛剛開始的改革夭折。
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蘇我氏的專權遭到朝野反對。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在接見三韓使者的儀式中,突然發動襲擊,刺殺了蘇我氏的代表人物蘇我入鹿,接著立即在奈良組織軍隊,嚴加防衛。13日,蘇我入鹿的父親走投無路,被迫自殺。14日,革新派人物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為核心的集團,廢黜了蘇我氏擁立的天皇,擁立中大兄的舅舅輕王子繼位,稱孝德天皇,並效仿中國的作法,建年號「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權頒布了《改新詔書》,並全力向全國貫徹。為了使改革順利進行,新政權在全國各地登記人口和檢查田產。701年又發布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大化革新是個逐步的過程,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改革的綱領在實施中也不斷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後,日本在經濟方面廢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在政治方面,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在軍事上,實行徵兵制,在京師設立了五衛府,在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從此,日本開始進入封建社會。

⑼ 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故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是大化改新.
故選A.

⑽ 日本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標志是什麼

大化改新(大化革新)將日本奴隸社會過渡到了封建社會,明治維新將封建社會過渡到了資本主義社會。

645年6月19日,孝德天皇宣布模仿中國建立年號,定年號為「大化」。645年,即為大化元年。 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孝德天皇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史稱「大化改新」。這一事件又稱乙巳之變,革新派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從經濟到政治方面進行了改革,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並詔書公布改新的內容,律令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11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4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5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2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80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1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5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2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