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賠款日本多少錢
Ⅰ 日本二戰戰敗後應賠償540億美元,中國要了多少
二戰之中以德國、義大利、日本為中心的軸心三國在戰敗之後對勝利的反法西斯同盟進行了賠償。日本在戰敗之後賠償了540億美金,對於二戰期間飽受日本侵害中國提出了要拿其中40%約216億美金的賠償。但同盟國的其他國家不同意,只認可中國拿30%,也就是162億美金的賠償。又由於戰敗之後日本國庫空虛無法償還當時的天價賠金,所以日本政府選擇使用機械設備賠償。
總而言之,中國在物資賠款和被日本劫掠物資歸還兩方面的收獲都未能達到預期。雖然我們常說戰爭之下受苦的還是民眾,在美國的主導之下,各國在日本賠款時都要考慮到戰後日本人民的生活水平,但日本方面卻沒有在開展時考慮被侵略國家人民的生活。日本方面在二戰之後所作出的賠償,遠遠不足以彌補在戰時對中國人民所帶來的傷害。
Ⅱ 二戰日本投降後,實際賠付了多少錢
由於美國,中國(無論是大陸還是台灣),英國,荷蘭,澳大利亞放棄了賠款要求,蘇聯實際上在1956年日蘇和平條約時也放棄了。最後日本在戰後只給一些被它侵略的當時西方的殖民地卻在戰後獲得獨立的國家和在戰爭中遭受損失的一些並未參戰的歐洲國家支付了賠款。
菲律賓提出100億美元賠償要求,最後日本支付了5.5億美元(分10年結清),另給2.5億美元借款。
印尼得到了2.2億美元(分12年結清),另外獲得了1952年-1958年日本對印尼出口商品所得收入中得到了1.8億美元。
緬甸獲得2億美元賠款(分10年結清),1.5億美元無償援助和0.3億美元借款。
越南獲得0.39億美元。
寮國獲得278萬美元。
柬埔寨獲得417萬美元。
新加坡獨立後也向日本索賠,日本以新加坡殖民宗主國英國業已放棄賠償要求,而新加坡和馬來西亞當時尚未獨立,所以由於英國的放棄也喪失了索賠權利。經過新加坡不懈地追討,最後日本給了新加坡5000萬新元作為日本佔領新加坡後強迫當地華僑向日本「獻金」的賠償。
韓國向日本索賠8億美元,經過談判,1965年兩國達成協議:日本分10年向韓國支付3億美元賠款,另向韓國提供2億美元優惠貸款。
二戰時本來和日本處於同一陣營的泰國也向日本索賠1350億日元,理由是二戰時稱借款給日本。最後日本只支付了有借款憑證的54億日元,另提供了96億日元的無償援助給泰國。
另外有4個歐洲國家獲得了日本賠償他們二戰時在中國和東南亞損失的財產:
西班牙獲賠20億日元。
丹麥獲賠7億日元。
瑞士獲賠11億日元。
瑞典獲賠5億日元。
總計日本戰後共實際賠付國家戰爭賠款(含貸款和借款)22.3億美元。
Ⅲ 庚子賠款,各國最終拿到了多少
賠償各國關平銀4.5億兩,年息4厘,分39年還清,本息合計982238150兩,以關稅、常關稅和鹽稅作抵押,通商口岸的常關也歸海關管理。這項巨額賠款使中國社會經濟進一步半殖民地化。各國的分配率以俄國最多,計28.97%,德20.02%,法15.75%,英11.25%,日7.73%,美7.32%,意5.91%,比1.89%,其餘都不足1%。還本付息定在上海辦理,先由匯豐、德華、道勝、匯理、正金五銀行經收。次年美國花旗銀行在上海設行,參加組成銀行委員會,所收本息攤交各國所定銀行。清政府以關稅收入僅能抵償舊借外債,為籌還賠款計,將年額2121萬余兩攤派各省、關,從而引起田賦、丁漕、糧捐、契稅、當稅、鹽斤加價、關稅、厘金、統稅和各種苛捐雜稅的不斷增加。在償還該賠款時銀價跌落,各國堅持按「應還日期之市價易金付給」,到1905年,鎊虧積欠120萬英鎊(合銀800萬兩)。4月26日清政府為支付這項差額,向匯豐銀行借款100萬英鎊,年息5厘,20年還清,本息合計1525000鎊。以關稅及山西省煙酒稅厘金作抵,債票按97%在倫敦發行,市價 99%~103%。這項借款實際是庚子賠款的追加負擔。
1909年起,美國將所攤浮溢部分本利退回,充作留美學習基金,到1924年6月退回餘款本利1250餘萬美元,作為中國教育文化基金。1917年12月起,大部庚款緩付5年,德奧部分因戰敗取消,和俄國緩付部分,都撥作國內公債基金。1924年5月底蘇聯政府聲明放棄俄國部分庚款,於清償所擔保債務後,完全充作提倡中國教育款項。1925年法、日、英、比、意、荷等國都先後聲明退回賠款余額,並訂立協議,充作辦理對華教育文化事業,或充作外國銀行營業費用和發行內債基金之用。這種退回庚款的實際使用,大都由中外合組的管理委員會主持。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清亡以後繼續利用庚子賠款選拔留學生。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隨後,英國、俄國等國也有庚子賠款,也是用於教育,具體多少錢無法准確核實了。
以下是詳細資料。
1900年,中國的庚子義和團運動引致八國聯軍武力干涉。1901年9月7日上午,清廷全權代表奕匡和李鴻章與11國代表簽定了《辛丑條約》。
《辛丑條約》第六款議定,清政府賠償俄、德、法、英、美、日、意、奧八國及比、荷、西、葡、瑞典和挪威六「受害國」的軍費、損失費4億5千萬兩白銀,賠款的期限為1902年至1940年,年息4厘,本息合計為9億8千萬兩,是為「庚子賠款」。其中俄國以出兵滿洲,需費最多,故所得額最大,為1億3037多萬兩。中國當時的人口大約45000多萬人,庚子賠款每個中國人被攤派大約一兩銀子。
《辛丑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向西方八國共賠款白銀4億5千萬兩,美國應得到其中的3200多萬兩,摺合美金2400多萬元。
1904年12月上旬,中國駐美公使梁誠就中國的賠款是用黃金還是用白銀一事,與美國國務卿海約翰據理力爭。談話間海約翰透露出一句:「庚子賠案實屬過多---」這一信息立刻被梁誠捕捉。這說明美政府已發現其有關部門在上報庚子之亂的損失之中,有「浮報冒報」的現象。梁誠非常機敏地放棄了談判戰略,不再去和海約翰糾纏賠款用金還是用銀的了,而是「乘其一隙之明,籍歸已失之利」。於是他不放過任何機會,在美國國會及議員中四處游說退還不實賠款。
1906年初美國伊利諾大學校長愛德蒙·詹姆士送呈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一份備忘錄,要求美國政府加速吸引中國留學生到美國去。同年3月6日美國傳教士明恩溥到白宮進謁羅斯福總統。他建議總統將中國清政府的庚子賠款退還一部分,專門開辦和津貼在中國的學校。1907年明恩溥發表《今日的中國和美國》一書,他在書中指出,應該多讓一些中國知識分子去美國留學。
在明恩溥等人的推動、鼓吹下,羅斯福給國會提出了一個諮文,指出:"我國宜實力幫助中國厲行教育,使此巨數之國民能以漸融洽於近世之境地。援助之法宜招導學生來美,入我國大學及其它高等學社,使修業成器,偉然成才,諒我國教育界必能體此美意,同力合德,贊助國家成斯盛舉。"
1908年5月25日,美國國會通過羅斯福的諮文。同年7月11日,美國駐華公使柔克義向中國政府正式聲明,將美國所得「庚子賠款」的半數退還給中國,作為資助留美學生之用。留下的那部分「實應賠償」,內容包括美國出兵中國的軍費賠償及美在華商人與傳教士的損失賠償。
當時為什麼美國人想用退賠的庚款辦學呢?美國伊里諾大學校長詹姆士在1906年給羅斯福的一份備忘錄中聲稱:「哪一個國家能夠做到教育這一代中國青年人,哪一個國家就能由於這方面所支付的努力,而在精神和商業上的影響取回最大的收獲。」「商業追隨精神上的支配,比追隨軍旗更為可靠。」因此他敦促美國政府採取措施通過吸引中國留學生來造就一批為美國從知識和精神上支配中國的新的領袖。
1908年10月28日,兩國政府草擬了派遣留美學生規程:自退款的第一年起,清政府在最初的4年內,每年至少應派留美學生100人。如果到第4年就派足了400人,則自第5年起,每年至少要派50人赴美,直到退款用完為止。被派遣的學生,必須是「身體強壯,性情純正,相貌完全,身家清白,恰當年齡」,中文程度須能作文及有文學和歷史知識,英文程度能直接入美國大學和專門學校聽講,並規定他們之中,應有80%學農業、機械工程、礦業、物理、化學、鐵路工程、銀行等,其餘20%學法律、政治、財經、師范等。
同時,中美雙方還商定,在北京由清政府外務部負責建立一所留美訓練學校。於是,1909年6月,北京設立了游美學務處,這就是清華大學的雛形。1909年8月,內務府將皇室賜園---清華園,撥給學務處,作為游美肆業館的館址,學務處在史家胡同招考了第一批學生,從630名考生中,錄取了47人,於10月份赴美。這就是後來庚款留美學生的由來。
1910年8月又舉行了第二次招考。400多人應考,最後錄取了70人。這第二批庚款留美學生中,後來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胡適,他當年考了個第55名。同榜中還有後來的語言學家趙元任、氣象學家竺可楨等。
1911年初,利用庚款而專門為培養赴美留學生的清華留美預備學校正式成立。在此後十多年間,據統計,由清華派出的留美學生就達1000多人。1928年8月17日,清華學校改名為清華大學,羅家倫出任校長。那一年開始公開招考留美公費生。1933年,又開始公開招考第一批庚款留英學生。
美國的退款,產生了很大的國際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北京政府於1917年8月對德奧宣戰,並停付庚款。大戰平息後,中國也涉足於戰勝國的地位,各國都表示願與中國「友好」,以便用和平的辦法維護和擴張其在華利益,所以都緊步美國的後塵,陸續放棄或退回了庚子賠款余額。退款被廣泛地應用到中國的教育文化事業和實業中。只有日本分文不退,用這筆錢財發展軍備,建立教育,遂速成為20世紀的強盛帝國。
1924年,美國國會通過決議,將其餘的庚子賠款用於中國,成立「中國文教促進基金會」(或稱「中國基金會」),掌管的金額為1254·5萬美金,北洋政府任命了由10名 中國人和5名美國人組成的託管董事會。其中的相當部分金額以獎學金的方式提供給清華大學。由於這樣的一種特殊的經費來源和運作模式,清華從創建伊始,在諸多方面就已經具備了自己的一些特別的優勢和辦學條件,也因此而有別於國內的其他大學。這樣的環境也給了梅貽琦治校在客觀上奠定了一定的物質基礎和提供了必要的辦學條件。國外的歷史學家評論道:「清華其成功的一大秘訣是,當其他院校求助於軍閥政 權不穩定的施捨時,清華的年度預算是有保障的。」(4)這種觀點雖暗含誇大美國所起 的作用之意,但基本還是公允的。
在中國科學院院士中,「清華人」幾近三分之一。1949年掌管「清華基金」的傑出教育家梅貽琦先生到台灣後,又利用這筆款項創辦了新竹清華大學。
由於清華的經費來源較為充裕,使其辦學亦有相當的自主性,這些條件又對治校方面自然產生一些影響,促進了清華在學校的管理制度方面和運行機制上逐漸地形成一套獨立的、具有清華自身特點的東西,並由此產生了一些特殊的體制和風格,乃至後來清華校風與學風的逐步形成,都與此有千絲萬縷的內在聯系。而這種特徵較明顯的反映出來的一個例證,即是20-30年代初期,清華大學出現的幾次大規模的學校風潮。其中,清華校長多次易人,竟有十幾任之多,甚至出現清華幾年沒有校長,由校務會 議維持的尷尬局面。
美國用心良苦的教育計劃,成效卓然。考取庚子賠款(胡適是第二批)而留美的中國學生,在後來的幾十年間成了中國學術界最閃亮的明星,而他們的言傳身教,又深深地 影響了後來者。
到了30年代,美國已超過日本,成為中國留學生最多的國家。而同時,美國人在中國建立了12所教會大學,這其中包括赫赫有名的燕京大學。教會醫院則出現了協和醫院,洛克菲勒基金會則資助了中國學者們的農村調查與考古行動。
1926年初,英國國會通過退還中國庚子賠款議案(退款用於向英國選派留學生等教育項目),即派斯科塞爾來華制定該款使用細則。當時,胡適是「中英庚款顧問委員會」中方顧問1917年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和]命成功後,蘇俄政府宣布放棄帝俄在中國的一切特權,包括退還庚子賠款中尚未付給的部分。俄國人在中國的特權也將取消,而所有這些的交換條件只有一個:北洋政府承認新生的蘇維埃政權。 1924年5月,兩國簽訂《中俄協定》,其中規定退款用途,除償付中國政府業經以俄款為抵押品的各項債務外,余數全用於中國教育事業,由中蘇兩國派員合組一基金委員會(俄國退還庚子賠款委員會)負責處理。
法國庚款退還余額總數為39·158萬余法郎,摺合美金為7·555萬余元。此項余額總數,按照協定自1924年l2月1日起,至1947年止。逐年繼續墊借中法實業銀行,作為該行發行五厘美金公元擔保。而中法實業銀行即以此項美金債權,充作四項費用之用:1.換回遠東債權人所持之無利債券;2.辦理中法間教育及慈善事業;3.代繳中國政府未繳清之股本余額;4.撥還中國政府所欠中法實業銀行貸款。
1920年初,李石曾與蔡元培、吳敬恆,利用庚子賠款,創辦中法大學於北京。先生任董事長,蔡元培任校長。同年冬,蔡元培與先生再度赴法,與法國里昂市長赫禮歐,里昂大學醫學院院長雷賓等,合作設立里昂中法大學協會,決 定在里昂成立中法大學
快給分
Ⅳ 美國共賠償二戰被歧視的日裔美國人多少錢
由於本身承受巨大的冤屈,加上受到美國國內輿論轉向的鼓舞,從1945年開始,日裔美國人陸續對二戰中遭到不公正待遇提起訴訟。1948年美國國會通過《美國日本人重新安置索賠法》。不過,到1962年,美國付出的賠償僅有3600萬美元。到80年代,日裔美國人索賠的要求驟增。1987年10月,美國國會又給予日裔總額不超過5億美元的賠償。1988年4月,又通過決定將賠償總額提高到不超過13億美元。1988年8月10日里根總統簽署文件,就二戰中日裔美國人的拘留營一事正式道歉,承認當時將日裔居民看成「外來的敵人」是出於戰時的狂熱和偏見,宣布給予曾經被關在拘留營中且仍在世的日裔美國人每人兩萬美元的補償。2006年12月23日,美國總統布希簽署法案,撥款3800萬美元,用於維護日裔美國人拘留營的舊址,並對當年那段歷史進行研究,提醒人們反思,永遠牢記歷史經驗教訓。
Ⅳ 《辛丑條約》後實際賠了多少錢
1900年6月,八國聯軍發動了侵略中國的戰爭,清政府屈膝投降。1901年,清政府被迫同英、法、美、俄、德、日、意、奧等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辛丑條約》,1901年是舊歷辛丑年,因此近代史上把這個條約叫做《辛丑條約》。條約中的賠款是賠給1900年侵華的帝國主義國家的。1900年是舊歷庚子年,因此近代史上把這次賠款叫作「庚子賠款」,得到庚子賠款的共有14個帝國主義國家。
《辛丑條約》共12款,其中第6款規定中國向列國賠款白銀450000000兩(指海關兩,下同)。各國要求賠款的數目如下:俄國130371120兩、德國90070515兩、法國70878240、英國50620545兩、日本34793100兩、美國32939055兩、義大利32939055兩、比利時8484345兩、奧地利4003920兩、荷蘭782100兩,其餘的43萬余兩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國分享。年息4厘,分39年還清,利息共500003000兩。本息合計900008000兩,以海關稅、鹽稅擔保。列強通過庚子賠款,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和財政命脈,攫取了中國的主權。
條約簽字以後,清政府按期給列強賠款。但到1904年以後,銀價下跌,而庚子賠款是按銀價算的,於是,列國在1905年7月2日,強迫清政府將庚子賠款改為金貨債務,並將已經用銀償付的賠款按金價折算,補償了約8000000兩。
1909年,美帝國主義為欺騙中國人民,緩和人民群眾的反美情緒,維持對中國的半殖民地統治,宣布「減免」庚子賠款的大部分款項。其中一部分作為中國留美學生的費用,用此吸引中國學生留美;一部分用來在中國辦學校、醫院及其他所謂慈善事業,比如清華大學就是用庚子賠款創辦的。後來,日本、英國、法國也紛紛效法美國,利用從中國人民身上榨取的血汗錢,在中國開辦一些學校,用殖民地奴化思想來麻醉中國人民的意志,培養馴服他們的奴才,對中國進行文化侵略。
1917年俄國十月革命後,蘇俄便主動停止接受庚子賠款。1920年,蘇俄正式發表聲明:放棄沙俄時代在中國取得的一切特權,其中包括庚子賠款。其他得到庚子賠款的國家,如義大利、比利時、荷蘭等國,為了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經濟侵略,便以「退還庚子賠款」的名義在中國攫取更大的經濟特權。
辛亥革命以後,腐敗的清王朝被推翻。資產階級革命黨人在軍政府宣言和南京臨時政府頒布的法令中都聲明:承認清政府與列強簽訂的一切不平等條約,列強在華的特權及賠款和債務,其中包括承認庚子賠款的合法性。企圖以此來換取列強對新生政權的支持,暴露出中國資產階級軟弱性和妥協性的特點。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以後,廢除了所有強加給中國的不平等條約,其中也包括《辛丑條約》,徹底否定了庚子賠款的合法性。
Ⅵ 《辛丑條約》中4.5億兩的賠款還了多少
《辛丑條約》中的所涉及的賠款,因為是針對1900年(庚子年)的義和團運動而規定,所以也叫庚子賠款。賠款按中國當時人口計算,每人一兩,共計4.5億兩,分39年還清,年息四厘,本息共計高達9.82多億兩,各省"地方賠款"還有0.2億兩以上。因此,總數達白銀10億兩以上。這筆巨款相當於清政府財政收入的12倍。各國要求賠款的數目如下:俄國130371120兩、德國90070515兩、法國70878240、英國50620545兩、日本34793100兩、美國32939055兩、義大利32939055兩、比利時8484345兩、奧地利4003920兩、荷蘭782100兩,其餘的43萬余兩由西班牙、葡萄牙、瑞典、挪威等國分享。年息4厘,分39年還清,利息共500003000兩。本息合計900008000兩,以海關稅、鹽稅擔保。
條約簽字以後,清政府按期給列強賠款。但到1904年以後,銀價下跌,而庚子賠款是按銀價算的,於是,列國在1905年7月2日,強迫清政府將庚子賠款改為金貨債務,並將已經用銀償付的賠款按金價折算,補償了約8000000兩。
這筆巨款還款方法大約有以下三種形式:
1.債券:由清政府發出五種債券,按分攤數額交給各國收執,並以關稅、鹽稅和常關稅作為擔保。帝國主義遂將各通商口岸50里內的常關稅也劃歸外國人管理的海關稅務司管理。
2.額外款:"鎊虧借款"。《辛丑條約》規定,賠款數目雖按銀兩計算,因帝國主義國家的貨幣用金,還須按照白銀市價摺合為金幣,這樣虧損很大,這種虧損稱為"鎊虧"(以英國貨幣金鎊為代表)。清政府為籌付這筆額外支出,1905年4月又向匯豐銀行訂借英金一百萬鎊,借款利息五厘,期限20年。
3.庚款辦學:是以美國為代表的帝國主義國家利用"庚子賠款"對中國進行精神、文化侵略的重要活動之一。在中國從事傳教、經商30餘年的史密斯,曾於1906年向美國總統建議"退還庚款"來培植中國學生。1907年美國國會通過了用"退還庚款"來教育中國學生的提案,1909年付諸實施。從1923年起英、法、意、比、荷各帝國主義國家也競相效仿,用此款辦起了大、中、小學,甚至幼兒園。
這筆巨款到底還完了沒有?
沒有還完,主要原因有:
1.一戰影響: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中國加入協約國參戰,作為戰勝國,停止對戰敗的德、奧賠款支付;十月革命勝利後,俄國部分的庚款余額,蘇俄亦在1920年宣布放棄;美、英、日、荷四國部分的庚款余額則改訂償付辦法。
2.抗日戰爭影響:1937年7月7日,抗日戰爭全面爆發。中國停止對日賠款。隨著日本侵略中國的加劇,英美等帝國主義國家與日本在中國的既得利益沖突尖銳化,中國也無力賠款。於是英、美等國於1938年紛紛停止"庚子賠款"。至此,中國共賠款白銀已近6.532億兩,摺合銀元近10億元。
Ⅶ 二戰的戰敗國日本:一共賠償了多少錢呢
1945年,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後,各個國家根據國際法開始向日本尋求戰爭的賠償,其中包括中國在內的13個國家有資格向日本尋求戰爭賠款,不過其中一部分國家放棄了戰爭賠款,而除了上述13個國家以外,還有其他國家通過一些方式獲得了日本的戰爭賠款。
外蒙古獨立
解放戰爭前
其實中國一開始是沒有放棄賠款的,二戰結束後,日本開始戰爭賠償,但因為很多接受賠款的國家,比如菲律賓、越南等國家都是英美法的屬國,自然獲得優先以及話語權,所以在戰爭賠款的分配的份額問題上,中國一直在談判。
Ⅷ 二戰結束日本賠了美國多少錢
日本二戰後一共賠了二十多億,菲律賓和印尼拿大頭,再是一些東南亞國家拿了一些,中美英蘇都放棄了日本賠款,因為你管他要他也沒有,二戰後日本國庫都空了,一分錢沒有,就剩下一堆破木頭房子,人連衣服都沒有,用一麻袋掏三個洞穿在身上,而美國佔領日本的時候一直發放補給,反而是美國白送了日本好幾個億的物資。
Ⅸ 二戰後,日本一共賠款多少錢
日本共賠款22.3億美元,不及各國實際損失之萬一,由於國際局勢的變化,日本幸運的逃過最大筆的戰勝國索賠,並由此崛起,相比德國的數百億美元的賠償,日本可以說幾乎沒受到什麼教訓,可能正是由於沒吃到苦頭,日本的反思顯然不夠到位。最後說一句,國家放棄索賠,但戰爭中的受害者依然有權以受害者個人名義索賠,當然,面對日本這樣一個國家,其難度自然可想而知。
1945年8月,日本投降後,主要有三類國家或地區向日本追償。第一類是直接與日本作戰的戰勝國,例如中、美、蘇。這些國家一方面是主要的戰勝國,同時也是主要的受害國。第二類是戰爭受害國,但法理上,對於賠款有爭議或不支持。例如東南亞的新、馬、越、柬、老等。第三類是中立國。他們沒有參戰,但有海外資產在戰爭中受損,例如歐洲的瑞士、瑞典、丹麥等。
第一類:主要戰勝國放棄索賠。
戰後初期,對日索賠工作主要由駐軍日本的美國主導。各國都向賠償委員會提交了自己的索賠要求,加起來達到540億美元之巨(實際最後零頭都沒賠)。眾所周知,日本戰後由美國佔領,過於貧窮的日本顯然對美國是個包袱,因而美國主觀上不太想為難日本。1945年,美國政府按照鮑來的報告,制定出30億美元的賠償計劃,成為賠償縮水的開始。
隨著美蘇對峙的升級,美國開始把日本當做「東西方斗爭的戰場,美國在遠東地區的橋頭堡」。開始大幅消減賠償金額。由此,美國正是由限制日本轉變為扶持日本。
1951年,美國糾集52個國家,在沒有中國參加的情況,召開舊金山和會,並炮製出《舊金山和約》,聲明「盟國放棄對日本的賠償要求」。而沒有參加的中國「被放棄」。當然,許多其他的小國並不買賬,比如許多東南亞國家,照樣追在日本屁股後面要錢。美國沒法說服他們,最後由這些國家自行與日本私下解決。
老大一發話,小弟們紛紛響應。英國、荷蘭、澳大利亞、印度等國紛紛宣布放棄追償。而最終由於種種原因,蘇、中也都放棄追償。
第二類:脫離宗主國,追償到底。
二戰前,東南亞僅有泰國是獨立國家,緬甸是英國殖民地,印尼是荷蘭殖民地,越、老、柬是法國殖民地,新、馬是英國殖民地。這些國家戰後紛紛獨立,本著不要白不要的原則,在賠款問題上死咬日本。
最先與日本達成賠償協議的是緬甸,1954年,兩國約定由日本賠償緬甸2億美元,緬甸本來挺高興,不過緊接著,印尼、菲律賓分別獲賠8億美元,緬甸心裡又不平衡了。又向日本要求再加點。最後又要來1.5億美元。而跟著法國和平投降的越老柬三國,由於損失比較小,獲得賠款從幾百到幾千萬美元不等。
最奇葩的是泰國,泰國在二戰中親日,為日本提供了很多幫助,還曾向盟國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後,泰國第一時間宣布,之前向盟國宣戰無效,更奇葩的是,盟國居然同意,認定泰國為戰勝國。不僅如此,泰國還「蹬鼻子上臉」向日本索賠,最後成功拿到150億日元的援助。
第三類:法理上不成立或者中立國。
最典型的是韓國。二戰時,韓國是日本的殖民地,自然無權追償。歷史上,英、法等國殖民地也沒有追償的先例,但是韓國戰後極度貧窮,作為盟友的美國需要大量援助韓國,韓國有向日本追償的情感基礎,再加上美國撐腰,最終日本賣了美國個面子,給了三億美元。
還有馬來西亞和新加坡。彼時它們都還是英國的殖民地。英國放棄追償,新馬自然無權,但新馬獨立後舊事重提,要求賠償,新加坡還爆發十萬人大遊行,要求賠償。在新加坡華人的不懈斗爭下,日本最終最終息事寧人,賠了新加坡和馬來西亞各自2500萬,馬來西亞本來沒想索賠來著,算是意外收獲了2500萬。
此外,中立國瑞士、丹麥、西班牙、瑞典也都獲得一定的賠款。
Ⅹ 二戰日本戰敗後,到底賠了多少錢
根據統計,戰後日本共支付了共計22.3億美元的戰爭賠款。這筆戰爭賠款,相當於清政府1901年庚子賠款的12.6倍(庚子賠款為4.5億兩白銀。)
根據國際法,當時,中、美、英、蘇聯、荷蘭、澳大利亞、印度、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這13個國家,作為戰勝國有資格向日本索取戰爭賠款。
7國放棄賠款,6國主張賠款。中、美、英、蘇、荷、澳、印7國都放棄了。剩餘的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緬甸、越南、寮國、柬埔寨這6個國家,成功獲取了來自日本的戰爭賠款。其中印度尼西亞:2.23億美元;菲律賓:5.5億美元;緬甸:1.4億美元;越南:3900萬美元(後來又要了85億日元);寮國:10億日元;柬埔寨:15億日元。
4個無資格國家趁機索賠。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泰國這四個在法律上本來沒有資格獲得戰爭賠款的國家,通過對日爭取也得到了賠款。具體數額是:韓國:3億美元,新加坡: 2500萬新加坡元馬來西亞:2500萬馬來西亞元;泰國:150億日元。
4個中立國趁機索賠。瑞士、西班牙、瑞典、丹麥這四個二次大戰時的「中立國」,也向日本提出賠償戰爭時所毀壞的他們在中國和東南亞的財產,日本的具體數額是:瑞士11億日元;西班牙20億日元;瑞典5億日元;丹麥7億日元。
1個非獨立國索賠。蒙古,戰前日本不承認蒙古是獨立國家,所以日本認為中方放棄賠款就等於蒙古也放棄了賠款。但後來日本同意向蒙古提供50億日元的無償經濟援助,作為變相的賠償。
中方雖然放棄了戰爭賠款,但是從從1947年4月開始,盟軍陸續從日本拆撤出40000餘台機器,有54%分給了我們。蘇聯則自行將「滿洲」的一些機器設備拆運回蘇聯。至此,沒有自然資源、糧食不能自給、國庫虧空、欠債巨大的日本成為了世界上窮的國家。為了支持民眾生存,美國作為佔領國不得不向日本支付了幾十億美元的經濟援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