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黃檗宗有哪些寺院

日本黃檗宗有哪些寺院

發布時間: 2022-11-25 19:49:33

『壹』 萬福寺的簡介

萬福寺位於福建省福清縣漁溪鎮的黃檗山。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公元789)。自唐以後,歷代興廢不一,明朝時期多次修建,明萬曆四十二年(1614)皇帝御賜萬福禪寺匾額。1928年,寺被山洪沖毀。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對萬福寺進行了修復。 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各位護法,多次度海聯名邀請該寺的隱元東渡弘揚佛法。1654年5月隱元率領徒眾三十人南行,7月5 日抵達日本長崎。到達日本後,又得到天皇和德川幕府德川家康將軍的優待,在京都宇治賜地建立寺廟。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命名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一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並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州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華訪問。1983年,他們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作紀念。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貳』 日本禪宗主要是哪些

日本禪宗
禪宗在日本成立教晚,但禪宗在日本佛教史、日本思想史、日本文化史,以及整個日本的歷史上卻留下了深遠的影響。日本禪宗來自中國。當禪宗在它的故鄉發展至頂峰,在它最豐富飽滿的時候,天時、地利、人和,自然地就傳到了東鄰這個被稱為"扶桑"的島國。日本禪宗是隨中日兩國禪師的密切交往而形成並逐步發展的。日僧明庵榮西可謂是日本禪宗的創始人。在宋代,他兩次來中國,受傳臨濟心印,歸國後大興臨濟禪法,從而,臨濟宗作為日本禪宗的最早宗派誕生於日本。
榮西之後,其弟子們承師遺志,作了不懈的努力,其結果表現在兩個方面:其一,行勇、榮朝以至法孫辨圓、覺心等致力於榮西開創的事業,進一步在日本弘揚、傳布臨濟宗,使臨濟宗的組織、禮儀等方面不斷完善,臨濟宗的勢力因而大增,聲勢宏遠。其二,榮西的再傳弟子希玄道元隨師明全入宋求法,歷訪名剎,遍參大德,最後得天童寺長翁如凈的啟發而豁然開悟,並蒙印可,傳授秘蘊和衣具頂相,歸國後,大力弘揚曹洞宗風,從而開創了日本禪宗的另一大派--曹洞宗。從此,臨濟、曹洞兩宗作為日本禪宗的兩大宗派,一直並行發展,源遠流長,在日本禪宗史、日本佛教史上具有重要歷史地位。
中國宋末元初,為避戰亂而東渡扶桑的中國禪僧陡增,使日本禪宗獲得了迅速的發展,一時之間,禪風大振,幾乎壓倒佛教的其他所有宗派。據說當時傳到日本的禪宗流派就有二十四派之多。然而,這林林總總的分支派別,實際都還是在臨濟禪、曹洞禪兩大主脈上展開。臨濟、曹洞兩宗經過鐮倉、南北朝與室町時代,名師輩出,更為發展,更為興盛。臨濟宗的"夢窗國師"和"大燈國師"分別開創了"五山十剎"的官寺禪派和主要在民間傳播的大德寺派、妙心寺派,形成了日本臨濟宗發展的兩大線索。曹洞宗的瑩山紹瑾則一改道元以來只重視打坐的枯淡的禪風,將流行於民間的一些祈禱、修法儀式也吸收進曹洞禪法,致力於禪的民眾化,故在民間大受歡迎。紹瑾的弟子明峰索哲、峨山紹碩又開創了"明峰派"、"峨山五派",他們分別傳授佛法於西方,曹洞宗大盛。
日本禪宗在經歷了鐮倉、南北朝與室町的鼎盛後,進入江戶時代,已開始出現頹勢。但這時中國黃檗山住持、臨濟高僧隱元隆琦的到來,打破了當時禪林的沉寂的局面。隱元在宇治開創黃檗山萬福寺,創立日本黃檗宗,成為日本佛教史上一大事件。黃檗宗作為日本禪宗又一獨立的宗派的出現,表明日本禪宗已經完成了它最後的宗教組織建設。隱元還將中國明代盛行的"念佛禪"帶到了日本。這一從中國傳來的獨特的禪法不僅在日本站住了腳,而且大大刺激里本已處於停滯狀態的臨濟、曹洞兩宗。兩宗重振宗風,終於使日本禪宗三派鼎立,長盛不衰。
日本禪宗產生於鐮倉時代。鐮倉時代是幕府執掌政權、武士統治的開始。日本禪宗從它產生那天起,就與幕府政權發生密切的關系。幕府政治在鐮倉時代結束以後,又經歷了室町幕府和江戶幕府兩個時期。在長約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禪宗曾隨著幾代幕府政權的興衰而消長。但總的說來,它是在以幕府為首的武士支持下,得到相當大的發展。故人們有時說,日本禪宗是武士的宗教。
作為"武士的宗教"的日本禪宗,在當時主要以兩大派別出現,即臨濟宗和曹洞宗。這兩派又都在幕府武士中形成了自己的陣營,即臨濟宗主要和幕府上層武士關系密切,而曹洞宗則注重在地方上的發展,得到各地領主地頭等中下武士的支持。當時流行的"臨濟將軍,曹洞土民"是很能概括這一特徵的。
臨濟宗的開山祖師榮西在宣傳介紹禪宗時,受到天台宗僧人的攻擊,因而他寫下了《興禪護國論》,強調"興禪"可以"護國",這就把禪宗與國家的關系緊密結合了起來,為此,得到了幕府將軍源賴家的信奉和支持。源賴家不僅為他在京都建造了建仁寺,又請他到鐮倉,開創了壽福寺。榮西在關西和關東傳布禪宗,都是憑借了幕府的勢力。
榮西以後的臨濟宗的發展,基本仍是循此路線,一些著名禪匠都與幕府上層關系密切,並積極在武士之間傳授禪法。如"聖一國師"圓爾辨圓入宋從無准師范學禪,回過後,受到攝政九條道家的崇信,在京都特意為他創建了東福寺。此後,辨圓又應請為幕府的執權北條時賴和嵯峨上皇授菩薩戒,其禪法在朝廷與武士之間很有影響。又如東渡弘禪的中國禪僧蘭溪道隆,一到日本就受到鐮倉幕府的歡迎,掌權的北條時賴為他建造建長寺,聞風而來參禪者很多,影響深遠。中國禪僧無學祖元也深受幕府的崇信,北條時宗為他建圓覺寺,他的禪法在武士間影響很大。另一位赴日的元代禪僧一山一寧,也受到北條貞時的尊崇,請他住持建長寺、圓覺寺,後又移住京都主南禪寺。如此等等,我們完全可以說,日本的臨濟宗在相當大的程度上是依靠鐮倉幕府而興起並逐漸發展的。
南北朝與室町時代,幕府將軍獨裁,武士專橫,戰亂頻繁,社會動盪,民眾困苦不堪。在佛教各派趨於沉寂的大背景下,禪宗卻一家獨盛,這與禪宗的休息方式有很大關系。在那動盪不安的時代,人心趨於淡泊,禪宗以明心見性為標榜,這符合一般人的心理,所以流行於社會各階層。臨濟宗此時出了夢窗疏石和宗峰妙超兩位大師。夢窗學問淵博,道譽隆高,深受室町幕府的開創者足利尊的敬仰,足利尊還皈依了他。另外,夢窗又受醍醐天皇尊重,詔入皇宮,特賜錦座,敕賜"國師"之號。作為"七朝帝師"的夢窗,周旋於朝廷與幕府之間,為調和其中的矛盾作了極大努力。夢窗門下弟子雲集,活躍於室町時代所創立的"五山十剎寺",形成"五山官剎禪派"。"五山十剎"之制本就是室町幕府足利義滿制定的,所以當時的"五山禪僧"也就成為室町幕府政治中的重要工具,他們經常參與軍政外交機要,為幕府起草政治外交文書,有的還作為國使出使鄰國。這樣的歷史文化背景,自然有利於禪宗的興盛。
即使在江戶時代,禪宗已走向衰落,但臨濟宗仍與幕府關系密切,並由此得以維持。如江戶初期的以心崇傳,深受德川家康、德川秀忠兩代幕府政權中樞的信賴和重用,除被請參與軍政、外交機要以外,還被任命制定了如"寺院諸法度"、"禁中並公家諸法度"、"武家諸法度"等一系列德川政權確立期的重要法度。在他後來的大德寺派的澤庵宗彭,也得到將軍德川家光的皈依,在當時宣傳以禪為背景的武道哲學。
曹洞宗作為日本禪宗的另一大派別,也與幕府武士有著密切關系,但因宗風不同,所以主要在武士的中下層傳布。
曹洞宗的開山祖師道元在初傳曹洞禪法時,也曾受到朝廷與幕府的崇信,北條時賴聞其道譽,深表敬慕,請他到鐮倉授菩薩大戒,並托道元的首座弟子元明將施捨永明寺土地的字據帶回。但道元不喜好交結權貴,不近王臣,他對元明私自接受時賴的字據非常生氣,將其趕出了山門。他自己則從不主動結交那些顯貴,因為他所宣揚的"默照禪",最基本的應是在僻靜山林一心坐禪,"不顧萬事,純一辨道"。
道元之後,曹洞宗的又一位傑出僧人是瑩山紹瑾。他在加強曹洞宗派的建設,制定曹洞清規等方面作出了很大貢獻,使曹洞宗得到了很大發展。另外,紹瑾尤為重視禪的民眾化,他改變了道元的只重視打坐的枯淡的禪風,對下層社會的教化作出了極大的努力,將禪普及於廣大民眾,從而得到地方各地領主地頭等中下武士的支持。
紹瑾以後曹洞宗的發展,基本上仍是遵循了紹瑾的禪風,注重地方在擴展教線,充分吸收民間及其他宗教所盛行的一些祈禱儀禮、修法儀禮,這樣使得布教方式更為簡便,對一般的下層民眾有著很大的吸引力。所以,到室町幕府時代,曹洞宗在全日本廣泛流傳。
即使最晚立宗的黃檗宗,因幕府政治已近尾聲,日本禪宗的發展雖已過了它的黃金時期,但黃檗宗還是得到了德川幕府的支持。隱元赴日,先住長崎,聲聞全日本,後應邀到外地傳禪。他率弟子們來到江戶,晉見了德川幕府家綱將軍,計劃籌建寺院。是年,以家綱為施主,以隱元為開山祖的京都宇治黃檗山萬福寺正式建成。
禪宗之所以能如此地在日本武士中受歡迎,乃至成為"武士的宗教",如前所說主要與其修行方式以及幕府統治下的社會環境有關。另外,禪宗的許多宗教特質也被認為特別吻合於武士道精神。如禪僧視死如歸,生死一如的思想,對武士的忠孝、武勇、不畏生死的精神就影響很大。又如禪宗以寡慾質素為宗旨,要求禪僧克服營私縱欲的念頭,這與武士們提倡的廉潔操守也很相似。另外,禪宗把佛教的教理化為具體的日常生活,搬柴運水,都是佛事,不立文學,以心傳心,見性成法。這種簡單易行的方法,更受廣大武士的歡迎。
總之,日本武士道的德目,以忠孝、武勇、慈悲、禮讓、勤儉、質素為主。而這些內容,幾乎可說全與禪宗的教義相契合,所以禪宗自中國傳入日本後,進一步激發了日本的武士道精神,在武士階層中廣為流行,乃至被定為完成武士人格修養的基本方法。武士們對禪宗的修行方式極為注重,禪宗的高僧都得到幕府將軍和武士的尊敬、擁戴,無論是"臨濟將軍",還是"曹洞土民"。這也就是為什麼禪宗能在近七百年的幕府政治中,保持繁盛局面的原因。
在日本歷史上,中國傳統文化的影響是巨大的,而它的傳播渠道恰是隋唐以後,藉助於佛教徒的傳教求法運動,即依附於佛教的東渡而傳到這個島國的。
中國禪宗的東傳,正值宋代;日本禪宗的創立並興盛,也已在鐮倉及此之後,所以從這時開始(即中國的宋、元、明),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的傳播就主要是依賴中日兩國的禪僧了。禪宗與日本文化有著密切的關系。
由禪宗而傳到日本的宋代文化,最突出的莫過於宋代理學。最早的傳播者是日本律學沙門俊仍。他於建久十年(1199)入宋學習天台、禪和律,建歷元年(1211)回國,帶回了大量的佛典和儒家經典。在他之後,東福寺的開山祖圓爾辨圓也於1242年自宋帶回數千卷典籍,並親自撰《三教典籍目錄》。這些典籍對於日本五山儒家、詩文學的興盛起過很大的推動作用。另外,中國禪僧蘭溪道隆和一山一寧對傳播宋代理學也貢獻頗大。道隆在上堂傳授禪法時就常借用儒學"四書"中的思想,通過對僧侶參禪者說禪,把宋儒的哲學雜糅到佛法禪學中。一寧學識淵博,他在日本二十年,除了大振禪風外,還積極傳播宋學。後來日本著名的宋學先驅虎關師煉、雪村友梅等都曾是他的學生。
室町時代,五山十剎正式確立。五山不僅成為當時禪宗的中心,而且逐漸兼有了宋學研究中心的作用。由春屋妙葩主持開印出版的"五山版",不僅有大量的禪書,還有很多的儒典。五山禪僧中更是涌現出不少精通宋學的學者。因為他們的努力,宋學邊在日本的知識階層中廣泛傳播開去。直到江戶時代,宋學本來附著於禪宗的文化形態,才逐漸離開其本體而成為獨立的存在,成為日本文化中的重要內容。
除此而外,因為中日禪的密切交往,隨禪宗東渡來日的中國傳統文化,從形式到內容可謂林林總總。從榮西的《吃茶養生記》引進中國的吃茶風習和吃茶方法,成為日本"茶祖",到明末隱元等帶來大批書畫,黃檗山遂成為中國書畫美術館;從辨圓、紹明、道元等人從中國帶回先師的頂相,到江戶日本書法史出現的以隱元、木庵、即非為代表的"黃檗三筆",乃至義堂周信的文,絕海中律的詩,春屋妙葩的出版事業,夢窗疏石的庭院建築……禪宗對日本文化的影響真是既深刻又廣泛,從而形成了今天具有特殊意義的日本"禪文化"這一概念。"禪文化"是日本傳統文化中的重要內容,它可以說是伴隨著禪宗傳入日本,並在日本發展、流傳的基礎形成的內涵豐富的文化形態。它是中國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產物。
印度的禪傳入中國,經過發展,有了中國的禪宗。中國禪宗又東渡日本,又有了日本禪宗。日本禪宗對中國禪宗並不只是全盤地吸收,不是簡單的翻版。因為歷史線索和文化背景的不同,禪宗要適應這島國的政治、文化氛圍,就必須有新的發展。這實際是從榮西在建仁寺內設立真言院和止觀院,安置禪、真言、天台三宗,融合三宗思想,形成日本臨濟宗就開始了的。所以說,日本禪宗雖源於中國,各派的思想和風格基本上也保持了中國禪宗的特徵,但它又是中國禪宗的發展,無論其思想體系,還是修行方法,都有自己的特性。日本禪宗是一個獨立、完整的宗教體系,是日本佛教文化的重要方面。
有意義的是,從印度禪到中國禪宗,從中國禪宗到日本禪宗,這是"禪"一步步"東漸"。但日本禪在完成了它從思想到組織的建設以後,卻又返回"西行",與西洋思想相接觸,在西方世界--歐美各國傳播,使歐美近年來禪學風行,大大影響了西方人的精神世界和文化生活。
禪的西行,從明治時代就開始,直至今日仍在進行著。其中,鐮倉圓覺寺的主持釋宗演起了"導夫先路"的作用,而其高足鈴木大拙則終身以此為己任,在把禪宗介紹到西方、推動歐美禪法上,起了巨大作用。
如果說當年中國禪宗在其東鄰日本結出碩果的話,今天日本禪宗在西方世界又放異彩,這是日本禪的又一大發展。

『叄』 日本佛教都有哪些宗派

佛教自六世紀傳入日本以後,經過奈良時代(710~785)、平安時代(794~1192)以至鎌倉時代(1192~1380),前後約七百年間,產生了許多宗派。奈良時代有三論、法相、華嚴、律宗、成實、俱舍六宗,稱為「南都六宗」;漢文大藏經亦在此時期傳入日本。平安時代初期有天台、真言二宗,稱為「平安二宗」;以上八宗,主要為當時日本貴族上層社會所信仰。到了鎌倉時代,禪宗、凈土宗、日蓮宗相繼興起,佛教始流行於日本民間。佛教傳入日本後,與日本傳統文化結合,獲得了新的發展,形成了一些氏族化的宗派。在歷史上,佛教對日本文化發生過重大影響,直到今天,佛教在日本社會上仍有相當大的勢力。為了方便了解日本佛教,現將日本佛教的主要宗派簡介如下。
奈良、平安時代的宗派
三論宗慧瓘創立。慧瓘乃隋嘉祥寺吉藏弟子,於公元625年往日本,住飛鳥元興寺弘講三論,開始建立三論宗,成為日本有佛教宗派之始。慧瓘的門徒很多,而以福亮、智藏、道慈最有名,他們都曾入唐學習「三論」,通常把他們三人合稱為三論宗的「三傳」。三論宗因強調理論研究,忽視了宗教實踐,在日本流傳不久後便逐漸衰歇。
法相宗日本法相宗有四傳。第一傳是道昭。道昭,奈良元興寺沙門,於公元653年隨遣唐使入唐,受教於玄奘門下。在唐七年,歸國後住元興寺,盛弘法相學說。第二傳是智通、智達。二人同於公元658年渡海入唐,謁玄奘、窺基師弟學法相教義,業成返國,弘傳所學。第三傳是智鳳、智鸞、智雄等人。他們奉旨赴唐,跟智周學唯識教義,後返日本大弘其宗。第四傳是玄昉。玄昉,智鳳的再傳弟子,公元717年乘遣唐使船赴唐,從智周學習法相教義,在唐十八年,蒙玄宗皇帝賜以袈裟,於734年齎同所得經藏歸國,住在興福寺,大弘所學。古來把以上第一、第二兩傳合稱為「南寺傳」或「元興寺傳」,而把第三、第四傳稱為「北寺傳」或「興福寺傳」。法相宗至今仍有流傳。
華嚴宗由唐道璿傳入日本。道璿,洛陽大福先寺僧侶,受日本入唐學僧榮睿、普照之邀,於公元736年攜《華嚴》章疏渡日,弘揚華嚴。當時新羅高僧審祥來到日本,住大安寺,他精通華嚴宗深義,於740年應邀在金鍾寺道場,首次開講《華嚴經》,為日本華嚴宗初祖,華嚴宗從此開始興起。到鎌倉時代,雖然有凝然、高弁等高僧的弘揚,但他們只停滯在教義研究上,並未普及民間,教勢漸衰,總本山是奈良東大寺。
律宗唐鑒真所創。日本沙門榮睿、普照等於733年相偕入唐,求學戒律,時聞揚州大明寺鑒真為當代律學名德,遂懇請東渡弘化。鑒真當蒙允許,即於743年和其弟子齎同經卷法物等啟舟東行,六次航海,十載奔波,不辭九死一生之艱阻,終於在753年抵達日本,受到日本朝野僧俗的盛大歡迎,翌年進入京師。天皇下詔安置在東大寺,興築戒壇,天皇、皇後和皇太子等四百餘人登壇受菩薩戒,日僧靈裕、賢戒、志忠等人皆舍舊戒從受新戒,為日本登壇授戒之始。公元757年,為了學律者的方便,在奈良興建唐招提寺,也建築了戒壇,於是創立了日本律宗,鑒真為其初祖。其後,隨著歲月的變遷,宗風消沉,戒壇長期不振。
除以上四宗外,還有成實宗和俱舍宗。成實宗是由隋代高麗慧瓘將《成實論》傳入日本後,在日講習,逐漸形成的宗派。俱舍宗是由日僧道昭、智通、智達入唐將《俱舍論》傳至日本後盛行講述而形成的宗派。但是,此兩宗歷來只作為三論宗和法相宗的寓宗而已,並未獨立弘傳,也未受到特別重視。
天台宗日本天台宗創始者最澄(又名傳教大師,767~822),於公元804年泛海入唐,從道邃、行滿學習天台教義,並從道邃受菩薩戒,更從翛然學得牛頭之禪。翌年從靈岩寺順曉阿闍梨學習密教,並受秘密灌頂。在唐一年,其所學的法門,遍及圓、密、禪、戒四宗,稱之為「四宗相承」。公元805年歸國,住比睿山,開創日本天台宗。著有《唐訣集》、《守護國界章》等書二百八十餘部,歿後謚稱傳教大師。其門徒圓仁、圓珍等也相繼入唐求法,歸國後,盛弘台密二教,促進了天台宗在日本的日益發展,至今興盛不衰。
真言宗空海創立。空海(774~835)於公元804年與最澄同行,隨遣唐使人唐。住長安青龍寺,拜惠果阿闍梨為師,得受兩部《大曼茶羅秘密法》,並授以阿闍梨位灌頂,同時又從般若三藏等人受學《悉曇》。在唐二年,於公元806年攜帶內典、外典等數百部典籍回國,盛弘密教,受到朝野尊崇,並於高野山創建根本道場,開創真言宗。公元835年圓寂,敕賜「弘法大師」之謚號。其著作有《秘密曼茶羅教付法傳》、《辨顯密二教論》等書一百五十餘部。其門徒常曉、圓行等也相繼入唐求法,回國後,弘揚所學,對日本真言宗的發展起了推動作用。
綜上所述,奈良、平安時代是日本佛教的初傳和吸收階段,先後成立的幾個宗派大都是直接或間接地從中國傳入的,其教義是中國佛教的延續,並沒有新的突破。它們的存在和流傳,一直被視為施政者的一種指導性的文化思想,受到國家和貴族的支持,具有鮮明的貴族性,但沒有民眾基礎。
鎌倉時代興起的新宗派
鎌倉時代,佛教開始與日本民間信仰相結合,取得了新的發展,相繼興起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凈土宗、真宗、日蓮和禪宗。這些宗派,都把面向一般民眾的傳教作為重點,在教義上建立了一般民眾能接受的簡明扼要的理論體系,注重思想信仰,因而發展迅速,稱之為「鎌倉新佛教」,或「日本佛教」。
凈土宗日本凈土宗之創立,始於法然(名源空)。法然(1133~1212),十三歲登比睿山出家,隨皇圓阿闍梨研究教、觀二門之玄旨。後歷訪名僧,遍研佛教,時人稱法然是「智慧第一法然座主」,因讀中國善導的《觀經散善義》到「一心專念彌陀名號」的句子時,大有所悟。於公元1175 年,開創「一向專修宗」的日本凈土宗。法然未到過中國,他的開教立宗是繼承中國唐代善導的凈土思想。通過系統的判教,能在諸宗之外另創立獨立的宗派的,在弘法創立真言宗以後,法然可以說是第一個人。他著有《選擇本願念佛集》,闡述創立凈土宗的宗旨,並公開宣言「我依善導一師,開凈土宗」。法然選定《無量壽經》、《觀無量壽經》、《阿彌陀經》和天親的《往生凈土論》為「凈土三經一論」而成立凈土教義,主張「稱名念佛」即可往生西方。凈土宗後來分鎮西、西山兩大派。法然弟子很多,其中最出名的是親鸞。
凈土真宗簡稱真宗,由法然的弟子親鸞創立。親鸞(1173~1262),京都人,出身貴族,幼年喪母後,從青蓮院慈圓僧正出家,法名范宴。住比睿山十年,又往奈良研究三論、法相諸宗之學。後來聽說法然在宣揚念佛易行的法門,立即到吉水拜謁法然受教,改名綽空。他三十一歲,娶藤原兼實之女玉日,成為日本第一個公開娶妻的僧侶,也是真宗和貴族發生關系的開始。後因發生住蓮、安樂兩僧犯了私度宮女出家之罪,受到株連,被流配越後(今新瀉)右配所,自稱「愚禿親鸞」。五年後遇赦,時聞法然逝世,即轉往日本東北地方傳教,以愚禿為姓,正式改名親鸞。著有《教行信證文類》六卷作為立教開宗的基本教典。強調「惡人」也能往生西方,受到一般庶民信仰。真宗後來產生了許多派系,而以本願寺派和大谷派最有影響。
日蓮宗又名法華宗,由日蓮創立。日蓮,十六歲出家,法名聖房蓮長。先後去往鎌倉、京都、奈良、高野等地參學。公元1253年於清澄寺創立日蓮宗。主張《法華經》是正依經典,宣揚《法華經》的功德,唯有宣說《法華經》題目及唱念「南無妙法蓮華經」,才能拯救眾生,在庶民社會中影響漸大。著有《立正安國論》等書,竭力排斥攻擊凈土、禪、真言等宗派,並多次上書鎌倉幕府,請求禁止,後遭幕府以「誑言惑眾罪」,多次被流放。十九世紀以後,從日蓮宗中派生出了許多新興宗派,如創價學會、立正佼成會、靈友會等,皆屬日蓮宗系三支派。這些新興宗派,在今天的日本社會佔有相當大的勢力。
禪宗日本禪宗分臨濟宗和曹洞宗,均系中國禪宗的兩大支派。臨濟宗由日僧榮西傳入日本,曹洞宗由日僧道元傳入日本。榮西(1141~1215)於公元1168年和1187年兩次入宋,參學於天台、廬山、育王、天童諸山,後往天台萬年寺,謁見懷敞,傳以臨濟心印,又蒙付與衣具印信,歸國後住建仁寺,大興禪學,主張「看話禪」,學徒雲集,著有《興禪護國論》等七部九卷,成為日本臨濟宗的新宗派。臨濟宗現分有十五宗派,最有影響的是妙心寺派、建長寺派。道元乃榮西再傳弟子,也於1233年入宋,歷訪天童、徑山、天台等山,後得到天童如凈禪師的啟發而豁然開悟,並蒙印可,受傳秘蘊及衣具頂相,於1227年歸國,在傘松山興建永平寺,盛弘禪學,強調修「默照禪」,提倡「只管打坐,即心是佛。」。著有《正法眼藏》等九部一百十八卷,闡揚曹洞宗旨,成立了日本的曹洞宗。
明代隱元禪師東渡日本創立黃檗宗,與臨濟、曹洞鼎足而三,宗風大抵與臨濟相同,惟唐音諷誦經文、法式。亦悉改尚明風。其時寺院獎勵學問之風盛行,各宗檀林、學寮等教育機構亦應運而興;教學興隆,各宗人才輩出。日本佛教逐漸形成國家化、社會化、家庭化、宗派分明與現代學術化,以及國家與民眾具有密切聯系的佛教特質。

『肆』 福建有哪些著名的寺廟建成年代和特色分別是什麼

法海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羅山。
法海寺創建於五代後晉開運二年(945),初名「興福院」,宋大中祥符年間(1008—1016)始改今名。一千多年來,該寺歷經滄桑,代有興廢。宋政和七年(1117)曾改作道觀,稱「神霄宮」。此後不久,又恢復為佛寺。明代,寺院一度被豪強占為私人別墅。至萬曆年間,才復舊觀。此後又久為俗家所侵佔。直至1928年,圓瑛法師主持雪峰崇聖寺時,才將法海寺收回加以重修,作為雪峰下院。1948年,忠心和尚曾創辦「法海中學」,招收貧寒失學青少年,為社會培育了一批人才。新中國成立後,福建省、福州市佛教協會均設在寺內。「文革」中,除殿堂建築外,佛像等一切陳設悉遭破壞,房屋被工廠、機關等佔用。1976年後落實宗教政策,寺院交還佛教界,並重加整修。
法海寺的主要建築為山門、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閣、弘化樓、客房等。

湧泉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郊鼓山。
據清代黃任《鼓山志》記載,湧泉寺「其先為潭」。五代後梁開平二年(908)填潭建寺。當建寺時,寺前一壑泉水如涌,故名湧泉寺。宋咸平二年(999),真宗賜額「鼓山白峰湧泉禪院」。明永樂五年(1407),成祖賜名「湧泉寺」。永樂六年(1408)及嘉靖二十一年(1542)兩次毀於火,寺內建築所剩無幾。萬曆四十七年(1619)至天啟七年(1627)間重建。清順治、康熙年間又經修繕擴建。康熙三十八年(1699),敕賜御書「湧泉寺」匾額。
湧泉寺現存殿宇大多系清代建築,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千佛陶塔、藏經樓、印經樓、香積廚等。

西禪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西門外的怡山。
西禪寺建於隋以前,原名清禪寺。後唐長興年間(930—933)改名長慶寺,後以福州四城各有一大寺(東禪、南禪、北禪、西禪),將長慶寺稱為西禪寺。宋代兩次重修。元至正九年(1349)再修。明正統二年(1437)、崇禎十年(1637)又兩次重修。清代幾度重修。光緒二年(1876)至十七年(1891),按唐宋時格局重建,並在法堂後新建一藏經閣。1928年又重建明遠閣一座,辟寄園和放生池。1941年9月,西禪寺部分殿堂被日本侵略軍炸毀。後修復。1956年又進行重修。「文革」中遭受破壞,後由愛國僑僧、居士和華僑等捐款修復。1983年,西禪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西禪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鐵塔天燈」、大雄寶殿、法堂、藏經閣、禪堂、方丈室、念佛堂、明遠閣、鍾樓、鼓樓、玉佛樓、報恩塔等。

林陽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峰區。
林陽寺古稱林洋院,又名瑞峰林洋寺、瑞峰院。該寺創建於後唐長興二年(931)。明初寺廢。萬曆四十年(1612)重建,後又廢。現存寺院為清光緒年間重建。寺宇建築大體仿效鼓山湧泉寺格局。1930年,圓瑛法師曾擔任住持。
林陽寺主要建築有鍾鼓樓、天王殿、大雄殿、法堂、伽藍殿、地藏殿、大悲殿、祖師殿、報恩堂、古月塔院、客堂、禪堂、齋堂及僧寮等。
1983年,林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地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東門外金雞山下。
地藏寺建於武帝大通元年(527),名法林寺,是福建省最早的尼寺。唐乾寧元年(894)重修。五代時期稱金雞山報恩寺,寺內建有地藏殿。宋、元、明各代皆有修葺。後因遭火災,寺毀。清同治三年(1864)重修,在報恩寺地藏殿遺址建新寺,取名地藏寺。清末以來雖多次擴建,但基本上保持原貌。抗戰前夕,重新整修,成為福建女眾叢林,凈土道場。
地藏寺現有建築為天王殿、大雄寶殿、大悲樓、客堂、五觀堂、念佛堂、庫房、方丈室、寮房等。
1983年,地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崇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州市北郊象峰山麓。
崇福寺原為「祝聖道場」,建於宋太平興國二年(977),後毀。明末清初重興。後復廢。光緒二十一年(1895)重修並擴建,至此乃具叢林規模。該寺為曹洞宗法脈。新中國成立後,福州市佛教協會於1957年在寺內創辦佛教安養院,並改為女眾道場。1981年,福建省佛學院女眾班設在寺內,首創當代中國尼眾學府。1983年,崇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據文獻記載,日本長崎縣建有聖壽山崇福寺,俗稱福州寺,為象峰崇福寺的分寺。改革開放後,日本佛教友人曾多次來此尋根認祖。
崇福寺主要建築為鍾鼓樓、天王殿、大殿、法堂、念佛堂、五觀堂、觀音閣、庫房、香積廚、方丈室、校舍、僧舍等。

崇聖寺
位於福建省閩侯縣雪峰。
崇聖寺簡稱雪峰寺,創建於唐咸通十一年(870),初稱應天雪峰禪院。乾寧元年(894)移寺陳洋(即今址)。宋太平興國三年(978)改名雪峰崇聖寺,當時即有「南方叢林第一」之美稱。明代,該寺列為中國禪院五山十剎之一。清末,雪峰寺與怡山長慶寺、鼓山湧泉寺、瑞峰林陽寺、象峰崇福寺並列為福州五大叢林。1928年圓瑛法師任住持。此外,該寺勝進法師於1938年到馬來西亞弘法,在怡保建「東蓮小築」,作為雪峰下院,並時時撥款回寺修建。抗戰期間,寺遭炮轟,天王殿也被台風吹毀。1980年後,陸續進行重建。
崇聖寺為佛教禪宗雲門、法眼二宗派的發源地,在佛教史上頗有影響。
崇聖寺主要建築有內外山門、天王殿、鍾鼓樓、大雄寶殿、禪堂、法堂、祖師紀念堂、枯木庵等。
1983年,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萬福寺
位於福建省福清縣黃檗山。
萬福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789)。自唐以後,歷代興廢不一,史乘乏載,難以稽考。明洪武二十三年(1390)重修。嘉靖三十四年(1555)遇倭寇之亂,又遭焚毀。萬曆二十九年(1601)復興。萬曆四十二年(1614)賜「萬福禪寺」額。崇禎十年(1637),隱元禪師歸任主持,萬福寺成為明末清初福建一大名剎。1928年,寺被山洪沖毀。近年來,福建省佛教協會成立了修建委員會,有計劃地對萬福寺進行修復。
清順治九年(1652),日本長崎華僧所建的興福寺住持逸然及唐三寺諸護法,數度聯名邀隱元東渡弘法。隱元遂於順治十一年(1654)五月率領徒眾三十人離黃櫱南行,七月五日安抵日本長崎。到日後,又得到後水尾天皇及德川幕府德川家綱將軍的優遇,在京都宇治賜地建寺。新寺建成後,隱元不忘故山,仍命名為黃檗山萬福寺,並創立一新宗派,與日本原有的臨濟、曹洞鼎立,稱為黃檗宗。後來日本黃檗宗僧侶就稱福建的祖寺為「古黃檗」,稱京都的新寺為「新黃檗」。日本黃檗山的建築規模、叢林制度和宗教儀式等,完全仿照福清黃檗山的形式,今猶保存三百年前隱元時代的規模。其最初十幾代的住持,多由中國渡日的僧侶擔任。清中葉後,中日黃檗山僧侶的往來瀕於停滯。1979年,日本黃檗宗各寺以宗議會議長吉井鳩峰為團長,組成「古黃檗拜塔友好訪華團」,來到福清黃檗山萬福寺拜塔禮祖,恢復了中斷已久的中日兩國黃檗山佛教的友好聯系。其後,「日中友好臨黃(臨濟與黃檗)協會」又多次組團來訪。1983年,他們在黃檗山建立了一座「日本黃檗山萬福寺開山隱元禪師東渡振錫之地」碑,以為紀念。
1983年,萬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廣化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鳳凰山。鳳凰山一名南山,故廣化寺又稱南山寺。
廣化寺創建於南朝陳永定二年(558),取名「金仙禪院」。唐景雲二年(711),睿宗賜額「靈岩」,並命書法家柳公權題寫,改為「靈岩寺」。唐大中元年(847)重建。宋太平興國元年(976)改名為「廣化寺」。其後代有興廢。清康熙三十一年(1692)進行了全面修建,並將小南山和法海寺並入該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曾撥款重修。1980年海外信眾捐資重加修建。
廣化寺建築規模宏偉,總面積三萬二千多平方米,主要建築有照壁、牌坊、山門、放生池、天王殿、大雄寶殿、法堂(上是藏經樓)、祖堂(上是卧佛殿)、羅漢堂、戒堂、方丈室、齋堂、客堂、念佛堂、看山樓、溪聲閣等。
廣化寺有史以來,道風素著,國內外緇素莫不稱譽。寺內現設有福建省佛學院。
1983年,廣化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慈壽寺
位於福建省莆田市江口鎮囊山村,俗稱囊山寺。
慈壽寺創建於唐僖宗乾符三年(876)。光啟二年(886)擴建,賜額「慈壽禪寺」。宋代進行了全面擴修。元至元二十四年(1287)毀於火災。後重修。元末又毀於戰火。明代重建。嘉靖年間(1522—1566)遭到三次破壞。清代一直衰敗。清末民初,陸續重建。新中國成立後,多次進行修建。1981年後,進行了全面修復。
寺內主要建築為山門、鍾鼓樓、伽藍殿、祖師殿、大雄寶殿、禪堂、藏經閣、功德堂、齋堂、客室等。
1983年,慈壽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開元寺
一名紫雲寺,位於福建省泉州市西街。
據傳開元寺建於唐代,初建大悲閣及正殿,名「白蓮道場」,後易名蓮花寺、興教寺、龍興寺。唐開元二十六年(738),玄宗詔天下諸州各建一寺以紀年,始名開元寺。歷五代兩宋,開元寺發展支院一百餘所。元至元二十二年(1285),將支院合成大寺,賜額「大開元萬壽彈寺」。元末被焚毀。明洪武、永樂年間次第重建。新中國成立後,政府幾次撥款修葺。
開元寺主要建築有山門、天王殿、拜亭、石經幢、鎮國塔、仁壽塔、大雄寶殿、藏經閣、五觀堂、功德堂、「弘一法師紀念館」(原為尊勝院)等。
開元寺歷代高僧輩出,蜚譽梵林。如唐代匡護、袒膊、合言、文展、法起、道英,五代真覺、朝悟、清豁,宋代了悟、守靜,元代大圭等。民國以來有轉道、圓瑛、轉物、轉逢等。高僧弘一法師曾住錫弘法,寺內建有「弘一法師紀念館」。
1983年,開元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龍山寺
位於福建省晉江安海鎮北的龍山之麓。
龍山寺始建於隋皇泰年間(618—619),初名普現殿,又名天竺寺。明天啟三年(1623)重修。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又修建部分殿堂。清同治十二年(1873)至光緒五年又重建。千百年來,幾經興廢,屢次修葺,現存殿宇,大抵是清代建築。
龍山寺主要建築有放生池外山門、華表、照牆、鍾鼓樓、金剛殿、天壇、圓通寶殿、大雄寶殿等。
唐宋以來,「海上絲路」的興旺。龍山寺的香火也隨著商賈的足跡遠涉重洋,傳布海外,故寺宇分支繁多。其著名的有:新加坡黎士高斯律龍山寺、菲律賓龍山寺等。在台灣省,據傳就有龍山寺四百多座。
1983年,龍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普陀寺
位於福建省廈門市東南五老峰下。
據記載南普陀寺建於唐代,五代時再建,初名泗洲院。宋治平年間(1064—1067)重建,改名為普照寺。元至正年間(1341—1367)寺廢。明洪武年間(1368—1398)重修、擴建。明末毀於兵火。清康熙年間重建。因寺地處浙江定海普陀山之南,故改稱南普陀寺。道光十三年(1833)重修。光緒二十一年(1895)又次第興建恢復七堂。1924年改為十方叢林。其後,相繼重建、增建了許多殿堂。1924年在寺內創辦了閩南佛學院,1 937年停辦。1934年,弘一和瑞今法師又於該寺創辦了佛教養正院。
南普陀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八角亭式大悲殿、藏經閣、禪堂、鍾鼓樓、禪堂、客堂、庫房、普通塔、海會樓、普照樓、方丈樓、教學樓、師生宿舍等。還設有閩南佛學院和養正院。此外,在後山還新建了轉逢、會泉兩法師紀念塔。1983年,南普陀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華藏寺
華藏寺又名支提寺,位於福建省寧德縣支提山西面。
該寺始建於北宋開寶四年(971),賜額華嚴重寺。雍熙二年(985)敕為雍熙寺。元至元二十年(1283)毀,次年修復。明永樂五年(1407)賜額華藏寺。明萬曆元年(1573)敕令中興,賜額華藏萬壽禪寺。近代重修。
寺內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天王殿、藏經閣等。大寺以外在山中還有那羅岩、甘露寺諸岩洞小寺二十多處。
1983年,華藏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南山寺
位於福建省漳州市南部丹霞山。
南山寺始建於唐開元初年(713—714),初名延壽寺。明天啟年間(1621—1627)改稱南山寺。現存建築為清光緒年間重修。近年來又進行了全面維修。
南山寺主要建築有天王殿、大雄寶殿、藏經樓、石佛閣、法乘和尚舍利塔等。1983年,南山寺被定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

『伍』 日本所有佛教宗派

1. 推古天皇時期:攝政的聖德太子頒布「十七條憲法」明確規定要「篤敬三寶」並派使團
前往隋朝學習佛法,這是日本佛教開始傳播的開端。
2. 奈良時期:已從中國引進許多佛教宗派,影響較大的有所謂「奈良六宗」即三論宗、成實宗、
法相宗、俱舍宗、華嚴宗、律宗。
3. 平安時期:日本佛教影響最大的是天台宗、真言宗。
4. 鐮倉幕府時期:日本創立了一些具有本民族特色的佛教宗派,如日本凈土宗、凈土真宗、
時宗、日蓮宗、日本臨濟宗、日本曹洞宗。
5. 室町幕府與安土桃山時期:這階段佛教發展不大,只有禪宗比較活躍。仿造中國建設
一系列禪宗寺院,合稱為「五山十剎」。
6. 江戶時期:各宗都無多大發展,只是從中國引進臨濟系統的黃檗宗。

『陸』 福清海瑤有哪些風景

福清名勝古跡石竹山
石竹山原名石所山,《徐霞客游記》中寫到「春遊石所,秋遊鯉湖」。山多幽岩怪石,又盛產筱竹,雨後蒼翠欲滴,為山中之勝,故又名「石竹山」。古人譽為「茲山奇絕,雅勝鼓山」。
明萬曆四十六年(1618年),石孝廉映斗「改舊路穿石洞榕門而上,路斷處為橋以渡,愈增幽勝,又建半山亭以便憩息。」葉向高陪友董應舉游石竹山後,曾賦詩一首以紀其勝。
石竹山位於石竹畔,海拔 534 米 ,距融城約 10 公里 。從山腳到寺院,須攀登石階 1436 級,蜿蜒陡峭,長達 1069 米 。山上怪石崢嶸,岩壑奇絕。有一線天、二塔(舍利塔、火化塔)、三岩(普陀岩、虎跡岩、石竹岩)、四泉(濯纓泉、仙泉、無盡泉、洗耳泉)、五仙(仙橋、仙井、仙床、仙坪、仙棋盤)、六洞(猴油、通天油、青龍油、牛腳洞 、紫雲油、桃園洞)、七峰(天子峰、玉女峰、狀元峰、探花峰、象王峰、紫帽峰、獅子峰)、十二石(鴛鴦石、紗帽石、出米石、龜蛇石、朝斗石、鶴影石、雙鯉石、伏虎石、寶所石、仙桃石、醉石、豬石)等勝景。
古往今來,石竹山以其綺麗的風光,動人的傳說,使不少名人志土、墨客文人流連其間,朱晦翁、葉向高、陳寶琛、薩鎮冰等都在這里留下了珍貴的摩崖題刻或匾聯。徐霞客在《游九鯉日記》中也生動翔實地記下了石竹的迷人風光以及他瀏覽石竹山的經歷。清太子太傅陳寶琛在石竹寺題一聯為「雖痴人可與說夢,唯至誠為能前知。」國民黨元老薩鎮冰於民國12年寫了一幅題匾,文曰:「掃除名利」,至今尚留存寺中。
瑞雲塔
瑞雲塔
龍江北岸有一座號稱南天玉柱的瑞雲塔。該塔始建於明萬曆三十四年(公元1606年),竣於萬曆四十三年(公元1615年),費時10年。當時由葉向高之子、符丞葉成學與知縣凌漢聊募捐鳩工,名匠李邦達負責設計施工。傳說卜基之日,五色雲自太保山來覆其上,爛漫輝映,故塔成後名為瑞雲塔。
福清還流傳六十年一度甲子中秋點塔燈活動的傳統風俗。相傳這一習俗始於明天啟四年(公元1624年)。時瑞雲塔已竣工九年,恰逢歲序之首甲子。由參與建塔者倡議,這年中秋節在瑞雲塔上結綵點燈,表示慶賀。此後,便沿襲下來,成為福清獨有的甲子點塔燈盛會。瑞雲塔具有重要的文物價值,1965年被福建省人民政府公布為第一批文物保護單位。
瑞岩山
瑞岩寺位於福建省福清市境內的瑞岩山。北宋所建,距今約九百年歷史。瑞岩山在福清市區東10公裏海口鄉。山中怪岩奇洞,勝景甚多,著名的有佛窟岩、天章岩、大洞天、振衣台、桃花洞等37奇景。山頂石岩,史載有一孔洞大如箕,水滿其中,春夏不涸,人稱「可通海」。北宋宣和四年(1122年)團欒居士於山南開辟景物,並創建瑞岩寺。佛殿梵宮依山而建,恢宏壯麗。後歷代有興修,現有建築為明末清初及民國初所築。寺西有一巨大石雕彌勒佛像,為全國重點保護文物。明嘉靖年間(1522-1566年),戚繼光游瑞岩山,開辟大洞天、宜睡洞、歸雲洞諸勝景,並於嘉靖四十三年(1564年)九月,書《瑞岩開山記略》,立碑於彌勒像左。自岩頂鳥瞰遠山近水,雲影天光,心曠神怡。
彌勒石像歷經600多年風雨侵蝕,仍保存完整,吸引古今不少遊人墨客到此觀瞻。清代何連成有詩贊曰:「一任寒風暑雨侵,端然趺坐入禪深;雪山不瘦石和尚,卻藐區區丈六金」。
瑞岩後山勝景,系明嘉靖年間抗倭名名將戚繼光發動軍士開辟的。多年來,開山採石,造成嚴重破壞,以致那「仰望天一線、俯窺千仞壁」的一線天,已盪然無存,那「蝙蝠洞」也無從尋覓
黃檗山萬福寺
福清黃檗寺在福廈公路60公里處,福清市漁溪鎮梧瑞村西北面。海拔900多米,景區面積23平方公里,因舊時山上多產黃檗得名。主要旅遊景點有五嶺(馬鞍嶺、鐵灶嶺、吉祥嶺、宮後嶺、絳節嶺)、七石(三山石、飛來石、釣台石、屏石、鼓石、盤陀石、界石)、十五峰(大帽峰、小帽峰、獅子峰、佛座峰、報雨峰、紫薇峰、香爐峰、羅漢峰、缽盂峰、天柱峰、五雲峰、吉祥峰、屏障峰、寶峰、絳節峰)。宋代蔡襄、朱熹、劉克庄和明代葉向高、黃道周等在此留下游蹤。 萬福寺 坐落在黃檗山主峰絳節嶺下的萬福寺,是國務院公布的漢族地區佛教重點寺院之一,為日本佛教黃檗宗的祖庭。該寺創建於唐貞元五年(789年),初名般若堂,後德宗賜額「建德禪寺」。明嘉靖年間毀於倭亂,後漸次修復。明萬曆年間,神宗賜額「萬福禪寺」。 明崇禎年間重修,擴建鍾鼓樓、藏經閣、齋堂、庫房、雲廚等,寺內僧眾超千人,使之成為當時福建佛教的中心之一。1949年再次毀於火。現僅存法堂、塔各一座。法堂為明代遺存,坐北朝南,面闊五間,進深七柱,全寬21米,深11.7米。柱礎系唐代石雕;穿斗式木構架,斗拱、歇山頂,均保留明代建築風格。萬福禪寺高僧輩出,正干、希運、懶庵、鴻休、德庵、真凈等均見《福建通志·高僧傳》。明末清初隱元更名聞遐邇。清順治十一年(1654年),隱元應日本長崎縣崇福、興福諸寺邀請,帶領弟子30人東渡日本,傳播中國佛教文化。5年後在日本京都東南郊風景區——宇治,建造仿黃檗山萬福寺的大寺院,亦名「黃檗山萬福寺」,成為日本佛教黃檗宗的發源地,至今日本屬黃檗宗的寺院達500多座,隱元禪師成了日本黃檗宗的開山鼻祖。多次被日本天皇贈以「國師」、「太師」稱號。隱元把中國的建築、雕塑、書法、印刷、醫葯、音樂等傳入日本,被譽為「黃檗文化」。
靈石寺
靈石寺,位於福建省福清市東張鎮的靈石山麓,坐落於磅礴百餘里、其勢插天、峰巒九疊的靈石山主山芙蓉峰下。
創建於唐大中元年(八四七年)。初由林、趙二姓舍地,由常誦「七俱胝咒」的元修和尚修建為庵。唐大中四年(八五○年),始修建精舍名為「翠石院」。唐懿宗敕賜「靈石俱胝院」,有庵堂三十六個,僧眾二千多人,田地千畝,山林萬畝。宋朝寺院興盛,入明後漸衰。明萬曆四十三年(一六一五年)高僧性麟和尚募緣,寺院有所修復,形成今天的規模。是時葉向高過訪寺院,曾贈詩《靈石訪同我禪師》一首。少司空何喬遠說 「相國遺詩尚可尋,山僧藉上鎮祗林。」給復興寺院以很大的支援。性麟和尚示寂後,其上首弟子曹源繼主法席,重建法堂,請方冊《大藏經》,內勤禪戒,外嚴道場,「諸徒子皆能仰遵遺范,克肖前懿」,靈石寺又恢復了生機。清康熙二年(一六六三年),道霈禪師募建天王殿,重修大雄寶殿,保留至今,而唐朝建築僅存六根柱礎。
靈石山國家森林公園
在東張鎮三星村西南,古木參天,鬱郁蔥蔥。峭拔的山勢,形成各種自然勝景。著名的有九疊峰、留雪峰、報雨峰、香爐峰、彈峰、仙人岩、碧仙油、戲龍潭等。其中九疊峰更是挺拔峻峭,宛如一柄利劍直刺雲端。山上還有一塊石頭,傳說能鳴,且久晴鳴必雨,久雨鳴必晴。在通向靈石寺的林蔭石道旁,有一塊岩石,上刻「香石」二字。石的體積大如一間普通的房子,以手摸石,則香留手上,以鼻聞之,則清香撲鼻。雖歷盡滄桑,而清香如故,「靈石山」也因此而得名。山上建一亭子,宋朱熹游此時,為這書匾曰:「蒼霞亭」。
寺以山門、大雄寶殿為中軸線,左右側為寬敞的迴廊,兩廊旁有法堂、鍾鼓樓、禪房、齋堂、客房等,構成了一組規模宏大的建築群。其中大雄寶殿非常壯觀,系重檐歇山頂土木結構建築,面積500多平方米,進深3間11米,面闊3間,每間5.2米,朝南偏東40度,柱礎為唐代蓮花礎,直徑1.08米,井盆式的木構架梁,藻井彩繪龍鳳、飛天、寶蓋蓮花和牡丹等圖案。寺內存有木刻《敕賜靈石俱胝天壽禪寺全圖》,這是一塊狀似黑色碑石的原木板,據說是唐懿宗敕賜的。圖是陰刻的,有寺殿庵堂、亭台樓閣、山峰岩、池潭溪塢、宮廟寮園、橋榭墓塔,真是琳琅滿目,嘆為觀止。此外,還存有不同年代製作的鍾、鼓、馨及淘米石等。

>>大化山風景區
福清市大化山風景區位於福清市鏡洋鎮,與閩侯縣交界的地區,屬戴雲山脈的支脈,規劃面積約22.8平方公里。這里峰巒疊翠,萬頃林濤,保存了不少珍惜樹種,如紅豆杉、銀杏、楠木、油杉、香樟等隨處可見,密林深處除植物茂盛,更有珍禽異獸出沒其間,堪稱生物多樣性保護的典範。與本地區其他景觀相比較,大化山的山水風光資源具有較高的獨特性,為開展登山、攀岩、野營、探險、狩獵、溯溪、觀瀑、賞蝶、垂釣等生態旅遊活動提供了良好的條件,對周邊的客源市場有較強的吸引力,是個具有良好開發前景的風景名勝區。 大化山因其山高、林深、路險而鮮為人知,至今仍保持著原始的自然風貌。
>>目嶼島、球尾海上風景區
目嶼島,又名野馬嶼,是福建省福清市沙埔鎮的一個濱海小島,東望海壇,南眺湄洲,目嶼島山陸地面積3.09平方公里。因島形平面為一匹駿馬,東部山峰海拔106米,形成馬頭高昂破浪遊向陸岸,故稱野馬島;又因該島古代曾為監海哨位,故又稱目嶼。從福州圖庫乘車到福清高山鎮至沙浦鎮牛頭尾,再坐渡船上目嶼島,約莫2個小時路程。目嶼島陸間牛頭門水道寬1.5千米,水深22米以上。
目嶼島風光,妙在天然。島內東、中、西「三山」競秀,奇岩怪石層層疊疊、爭奇斗勝,或狀物擬人,或如禽似獸,惟妙惟肖。擁有風動石、海獅浴日、石貓窺印、烏龜迎客等百餘景。東山南圖庫麓為懸崖,陡崖下浩瀚大海,驚濤駭浪,浪花激濺,極目遠眺,無涯無際。在島內山上觀景是綜合性的,不僅看近處岩石,而且放眼大海,陰晴雲雨皆成景。「三山」植被絨綉,蒼松挺立。
目嶼島余脈延伸,岸線曲折,有大小澳口36個,其中擁有沙灘12個,金沙雪浪,夏日海水沐浴,冬天海濱信步,濤聲陣陣、海風習習,令人陶醉。野馬島周邊小島礁星羅棋布,有蛇島、牛耳嶼等30多座,海域盛產石斑魚等魚、蟹類數十種,是趕海垂釣的休閑去處。
>>蓮峰濱海旅遊區
位於福清市東瀚鎮蓮峰村,是具有優美山海自然景觀和人文景觀特色,以海濱度假、水上休閑體育運動為主的休閑、娛樂、度假旅遊區。球尾沙灘,天風海濤,碧波萬傾,退潮時沙灘寬度達120米以上,總面積在0.52平方公里以上,可容數千人游泳休憩。從球尾至目嶼島,沿途還有蓮蓬海灘、小麥島、東壁島等天成海景,是福清南部的海上旅遊走廊。

『柒』 臨濟的唐代高僧

臨濟寺坐落在河北省正定縣城內。原址在城東南的臨濟村,因瀕臨滹沱河渡口,改名「臨濟」。1983年國務院確定其為漢族地區全國重點寺院。據《正定縣志》記載:「臨濟寺,東魏興和二年(54o年)建,早於臨濟宗」。唐大中八年(854年),義玄法師住持臨濟寺,並在這里弘揚臨濟宗禪法。他提出「三亥」、「三要」、「四料簡」、「四照明」等參禪原則和宗旨,通過師徒問答的方式,了解對方悟境深淺,然後根據悟境深淺程度的不同進行有針對性的說教、接引禪人。其禪風以「單刀直入,機鋒峭峻」著稱,別成一家。在接引學僧時,對其所問不做正面回笞,只以棒打加口喝來促使對方:省悟,成語「當頭棒喝」即源於此。義玄禪學很快得到北方信徒認可,前來問法求道者絡繹不絕,並形成禪宗一大宗源,後世以寺名稱之為「臨濟宗」,成為禪宗五大派別中流傳最廣。
正定縣臨濟寺
唐咸通八年(867年)義玄禪師圓寂。遺骸火化後,其弟子將舍利分建兩塔藏之,一塔建於河北大名,今已不存。另一塔在正定臨濟寺內,唐懿宗賜謚義玄為「慧照禪師」,賜塔為「澄靈塔」。臨濟寺在宋金戰爭中毀於戰火,唯塔獨存。大定二十三年(1183年),金世宗予以修復,但仍保留了唐代建築風格。
元朝時臨濟寺再度興盛起來。海雲和尚主持了重修和擴建,新建殿宇巍峨壯麗。元葛羅祿乃賢所著《河朔訪古記》載:「臨濟寺在真定府城中,定遠門街飛雲樓之東。其三門下有唐吳道子所畫布袋和尚像及搖鈴普化真贊、東坡墨竹、綠筠軒詩等石刻,極為精細」。元至元二年(1309年),趙孟頫奉敕撰《臨濟正宗碑》文,立於寺中。
明朝正德六年(1521年),臨濟寺又進行了重修,當時寺內的主要建築有山門大雄寶殿、澄靈塔、祖堂及僧房。新立石碑由王餅撰記,郭希愈書。到明末清初,寺院荒廢。清朝雍正皇帝敕「封唐鎮州臨濟寺僧義玄為真常惠幽禪師」,並撥銀重修了寺廟。道光十年(1830年),總兵舒通阿出資再度重修,並將祖師殿移到大雄殿兩側,使殿堂布局有所改變。抗戰時,臨濟寺除澄靈塔外,有祖堂三間東配殿三間,1947年底,這些殿堂都被拆毀,僅存澄靈塔孤熒而立。1984年,臨濟寺交給佛教界管理,作為佛教活動場所開放,這座千年古剎又出現了新的生機和活力。
臨濟宗不僅在中國國內傳播,還流傳到海外。1168年日本滋賀縣比睿山僧侶榮西到我國學習佛法,巡拜了天台山、廬山、阿育王寺,將臨濟宗黃龍派禪法傳入日本,「學徒雲集,朝野尊尚。」其後日本俊芿禪師入宋,傳臨濟楊歧派禪法於日本。清初,福建福清縣黃檗山萬福寺臨濟宗隱元禪師赴日建「宇治萬福寺」,立黃檗宗。因此,日本黃檗宗實為中國臨濟宗的一個支派,臨濟宗、黃檗宗至今仍是日本的重要宗派,擁有信徒三百多萬,寺院六干多座。1979年5月,兩宗聯合成立了對外友好組織——日中友好臨黃協會,從1980年起,每年派遣代表團訪華,朝拜臨濟禪師塔,並捐款維修,為中日佛教界的友好交往寫下了新的歷史篇章。
正定縣臨濟寺
1986年5月19日,以松山萬密為名譽團長、鹽澤大定為總團長的日中友好臨黃協會訪華團一百人同中國佛教徒一起,雲集臨濟寺,隆重舉行慶祝祖塔修復落成剪綵儀式和誦經法會。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和松山萬密長老為修葺一新的臨濟禪師塔剪綵。趙仆初會長為「重修臨濟塔功德圓滿,書贈日本日中友好臨濟黃檗協會訪華團諸長老大德」詩一首:「歷歷孤明,照徹邊際。巍巍一塔,撐柱天地。曲唱黃檗,風嗣臨濟。法幢同扶,兩邦兄弟。」
臨濟塔為八角九級密檐式實心磚塔,通高3o.47米,建在八角形磚砌基台上。台上為石砌基座,再上是磚砌須彌座。束腰正面鑲嵌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諭旨石刻。須彌座上由勾欄、斗拱組成一圍平座,勾欄上雕「」字圖案和花卉圖案。平座上以三層仰蓮承托塔身。塔第一層較高,四正面為磚雕拱形假門,四側面飾方形假窗,轉角刻圓柱,柱頭有卷剎。正面有「唐臨濟慧照澄靈塔」石匾。第二層以上,層高逐減,密檐相接,各開間寬度也相應遞減,形成協調輪廓線。塔各檐下均施磚仿木構斗拱,平座和第一層檐下為五鋪作出雙杪。塔身各檐角梁為木製,檐瓦、脊獸和套獸均為綠琉璃製作。各層檐角懸掛風鈴,微風吹來,叮吟作響。塔頂覆綠琉璃瓦,塔剎由仰蓮、寶瓶、相輪、圓光、寶蓋、仰月、寶珠等組成。整個塔顯得清秀玲瓏,穩重挺拔。自1984年以來,在政府的支持和日本臨濟宗、黃檗宗的幫助下,臨濟寺舉行了佛像開光典禮。開光法會由中國佛協常務理事、廣東省佛協副會長、光孝寺住持、臨濟宗第四十四代傳人本煥法師和日本臨濟宗永源寺長篠原大雄長老主持。中日兩國佛教弟子誦經迴向世界和平兩國人民友誼長存。目前,臨濟寺已修復了山門殿、大雄寶殿、法乳堂、傳燈堂和僧寮,使寺廟初具規模。
山門殿為歇山式灰筒瓦頂,面寬呈明五暗七形式,殿中央立「義玄禪師大型石刻畫像碑」。此碑選用青田石料,由碑身和須彌座兩部份組成,通高2.90米。碑身正面鐫義玄禪師半身畫像,系用白描手法,以陰線鐫刻而成。像的左上方刻中國佛協趙朴初會長題寫的《臨濟義玄禪師像贊》:「無相示相,後人標榜。黃檗山頭,滹沱河上。棒喝機鋒,陶鑄龍象。法流天下,千花競放。」石碑背面刻《臨濟義玄禪師傳略》,約800字,本宗法師撰。 正定縣-臨濟寺澄靈塔(青塔)(唐始建,金大定二十五年1185年重建)臨濟寺澄靈塔 坐落於正定縣城生民街東側臨濟寺內,俗稱青塔、衣缽塔,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澄靈塔高30.7米 ,密檐式實心塔。塔下為寬廣的八角形石砌台基,台基之上設須彌座,其束腰部分雕飾極其富麗的奇花異鳥圖案,其上為仿木構磚雕斗拱、平座、欄桿;再上即磚制三層仰蓮以承托塔身。塔身第一層甚高。正面設對開式拱形假門,側面飾花欞假窗。轉角處作圓形倚住。塔身的八層檐相距甚近,給入以重檐密布之感。從整體看,除第一層掾飛和各層角梁為木製外,其餘各層檐下斗拱和平座欄桿均系磚仿木構。塔頂以磚雕刻的剎座,以鐵鑄的相輪、仰月、寶珠,增加了佛塔的莊重。
澄靈塔設計精巧。造型美觀,雕飾富麗,結構富於變化,堪為密檐塔中的佳作。但由於年深歲久,早已殘破不堪。因此,於1985年予以大修,各層瓦頂、殘破的斗拱、磚雕、銅鏡等均一一修繕,煥然新姿。
臨濟寺是一座歷史悠久的寺院,東魏興和二年(公元540年)它的前身——臨濟院在城東南二里許的臨濟村創立。晚唐時禪師義玄駐錫此院並創立臨濟宗,四方信徒紛紛來此參師求學,極盛一時。義玄,唐代曹州南華(今山東東明縣)人。為探求佛教真諦,雲游天下、參學諸家。曾受法於洪州黃櫱山高僧希運,精研佛教經律。唐宣宗大中八年(公元854年)北歸鄉里,抵河北鎮州城(今正定),主持臨濟院,不僅將江南廣為流行的禪宗傳播到北國,而且以北方人豪邁勇猛的氣質,闡發禪宗新義,為禪宗的發展開創了新局面。他學識淵博,禪風峻峭,光收徒眾,自成一家,並以寺名宗號臨濟宗,成為中國佛教禪宗五大支派之一。
唐咸通八年(公元867年)義玄逝寂,懿宗賜謚「慧照撣師」。眾弟子在城內東南隅建衣缽塔葬之,名曰「澄靈塔」。隨後,臨濟院遷至該處,更名臨濟寺。金大定年間(l161一 l189年)重修。清雍正十二年(1734年)世宗胤禛加封義玄為「真常惠照禪師」。同時,寺院奉旨在塔第一層正面圓拱形門楣上端鑲嵌篆書「唐臨濟惠照澄靈塔」石匾。
宋代以後,禪宗中的兩大支派臨濟宗與曹洞宗特別昌盛,有「臨濟臨天下,曹洞曹半天」的說法,後來臨濟宗傳入日本,「學徒雲集,朝野尊尚」,成為日本佛教主要宗派之一。此宗認定臨濟寺為其祖庭,視澄靈塔為其重要的祖塔之一,因此。近年來多次派遣代表團前來拜謁祖塔,進行佛教文化交流。澄靈塔既是中日人民友好的歷史見證,又是促進中日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紐帶。
該寺於1984年由文物管理部門移交佛教團體。1986年以後,先後重建了大雄寶殿、法乳堂、傳燈堂以及山門殿等建築,使之成為正定名剎。

『捌』 中國福建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一行訪問日本萬福寺,萬福寺有何歷史

近日,中國福建福清黃檗文化促進會一行,訪位問於日本京都府宇治的日本黃檗宗大本山萬福寺。前往的還有日本國會議員松下新平、日本福建經濟文化促進會會長吳啟龍等人,訪問團一行受到了日本黃檗宗管長近藤博道等熱烈歡迎。

因為隱元和尚完全依照家鄉,中國萬福寺的樣貌來創建新寺院,所以也取名萬福寺。在隱元禪師之後,一直到第十四代,萬福寺住持和尚全都是中國人,念誦經文的據說也是中國話。 為了區別中國和日本的萬福寺,中國的被稱為古黃檗,日本的被稱為新黃檗。

『玖』 開元寺竟是一件袈裟換來的,桑樹究竟是怎麼開出蓮花的

白眉童心,眼神澄清,傳凈法師的臉上始終掛著慈祥的笑容,他房間的書架上有一大沓匯款單,單子的新舊程度不一,但匯款金額卻不菲。

萬福寺

他們在日本開創了萬福寺等十座寺院,木庵於十年後接替隱元,成為日本黃檗宗的第二代祖師。

黃檗宗如今已經發展成為日本佛教的一個盛宗,日本全國現在有黃檗宗萬福寺的分寺500多座,信徒30多萬人。

而木庵創立的長崎福濟寺,也被當地人稱為泉州寺。

開元寺的香火至今綿延千年,香爐中的高香裊繞,寄託了許多信眾的祈願。

矗立寺內的鎮國、仁壽雙塔,時而望著腳下絡繹不絕的香客,時而眺望遠處的香火,它們靜默著見證了著這座泉南佛國的起起落落。

『拾』 日本大阪瑞龍寺存放的真龍標本、河童標本、美人魚標本,到底是不是真的

關於龍的記載在《山海經》裡面就有,不過對於《山海經》這本書,人們往往認為沒有見過的東西就不是真實存在過。所以對於《山海經》全盤否認。

可是關於龍的記載,在《東周列國志》這本書裡面也有,龍是人的坐騎。這一點倒是,無論《山海經》還是《東周列國志》都是一致的。

在古代的其他書籍裡面,關於龍的記載也有。只不過人們一直以來認為,龍是不存在的一種動物。

曾經各地也有過龍墜落在人間的記錄,包括日本大阪瑞龍寺。這里之所以有名,也是因為有龍,墜落到了那裡,因此而得名。

狗婆蛇

再舉個例子,現如今的手機、以及電視、電腦這些東西。在清朝以前的朝代,如果有人給當時的人描述,有電腦這個東西或者電視機,可以把地球另一端,人發生的事情傳遞過來,想必這個人受到的待遇一定是神經病的待遇。

同樣的道理,龍也好,美人魚標本也好,對於我們來說,就像古代的人,電視和手機對於他們來說不是一樣的道理嗎?

再說了,南方確實有一種動物象龍。俗稱四腳蛇。

所以對於日本大阪瑞龍寺里存放的真龍標本,河童標本,美人魚標本,我們持著懷疑的態度來看待,這是沒有問題的。但是全盤否定,這樣做也不對吧?!

畢竟人類的認知目前非常的有限!首先要否認一點,沒有見過的就是沒有存在過的,這個觀點是不正確的!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10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1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