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掛的鯉魚風箏叫什麼
1. 日本的男孩節為什麼要掛鯉魚旗
五月五日,是日本男孩節。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靈義解>>中,就把從中國傳來的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定為節日。生活在日本的人們都知道,每年男孩節時,可以看見很多鯉魚型的彩色風箏在藍天下飄舞,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
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只有武士家才有資格在竹竿上懸掛這種風箏。到了江戶時代,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形狀也變得更加漂亮,一直延用到現在。這個在我國已經淡化了的端午節放鯉魚型風箏的習俗,其實起源於"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黃河中游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那一條條迎風而起舞的鯉魚,真正的表達了長輩們望子成龍的心情。
2. 日本人為什麼喜歡在屋頂掛一條紙做的魚呢
那是日本「男孩節」時,每個有家庭有小男孩的,都會把鯉魚旗掛在自家,當然,越高越好,鯉魚旗越大越多就越好。因為每位父母都希望自已的孩子能夠像鯉魚那樣健健康康。
3. 鯉魚旗是源自中國還是日本
中國端午節鯉魚風箏 → 日本男孩節鯉魚旗
在日本,一到男孩節這天,由七色彩旗和紅黑兩色的「真鯉」、「緋鯉」組成的鯉魚旗陣,就會在蔚藍的天空里迎風飄動。鯉魚旗源自中國端午節的鯉魚風箏,也被稱為「鯉幟」。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靈義解>>中,就把從中國傳來的正月初一(元旦),三月初三(上已),五月初五 (端午)定為節日。古代中國人會在端午節時放鯉魚風箏,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只有武士家才有資格在竹竿上懸掛這種鯉魚風箏。到了江戶時代,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形狀也變得更加漂亮,一直延用到現在。這個在中國已經淡化了的端午節放鯉魚型風箏的習俗,其實起源於「鯉魚躍龍門」的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黃河中游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故那一條條迎風而起舞的鯉魚,真正的表達了長輩們望子成龍的心情。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戰亂不停的室町時代,被武士們所提倡。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每年這一天,武士們都要把自己的鎧甲,頭盔放在日光下晾曬。到了江戶時代,為了使男孩子從小就能養成尚武的精神,期望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
4. 日本人在家門外有一種掛著像風箏一樣的魚的旗桿叫什麼啊
鯉魚旗
男孩節(端午節):5月5日。在這一天,有兒子的家庭門前均懸掛著祝男孩子健康成長的「鯉魚旗」。日本以陽歷5月5日作為端午節。端午節與男孩節同日,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門上還擺菖蒲葉,屋內掛鍾馗驅鬼圖,吃去邪的糕團(稱「柏餅」)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諧音,「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願望。根據「尊重兒童的人格,謀求兒童的幸福,同時感謝母親」的原則,規定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
5. 兒童歌曲鯉魚風箏是不是日本的
中國端午節鯉魚風箏(日本鯉魚旗的始祖) → 日本男孩節鯉魚旗
6. 日本的家庭為什麼要掛鯉魚旗
原本是日本江戶時代的武士家族,在端午節即農歷五月五日的梅雨時期中的雨天,由希望生男孩的家庭在家門庭前用紙、布等描繪鯉魚的圖案,使之隨風飄動,模仿鯉魚游動的的風幡。也稱為皐幟(さつきのぼり)。明治維新改用格里歷後,鯉魚旗大多展示到陽歷5月5日(日本男孩節,由端午節演變而來),作為夏天將來的象徵。因為裝飾的季節改變了,因此鯉魚旗在日本人的印象中也就變成了「在晚春的藍天里密布的東西」。鯉魚旗來自中國古代的傳說鯉躍龍門。
來源:維基網路
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F%89%E9%AD%9A%E6%97%97
7. 鯉魚旗是在什麼時候傳到日本去的,在中國是什麼時候消亡的
其實你也可以說這玩意現在在國內不流行了[N百年前不流行了] 後來就傳到日本流行去了..
現在國家也沒限制你掛嘛 可能國內意願是不想和小日本跟風 也就沒掛了
日本不會取消這一傳統的吧
如果取消我想以國內敏銳的潮流意識一定會再次把它發揚光大的 畢竟這玩意是新生意 可以撈錢
五月五日,是日本男孩節。早在公元834年,日本的<<靈義解>>中,就把從中國傳來的1月1日(元旦),3月3日(上已),5月5日(端午)定為節日。生活在日本的人們都知道,每年男孩節時,可以看見很多鯉魚型的彩色風箏在藍天下飄舞,這是一道美麗的風景,在日語中「鯉」。十四世紀的室町時代,只有武士家才有資格在竹竿上懸掛這種風箏。到了江戶時代,漸漸在民間流傳開來。形狀也變得更加漂亮,一直延用到現在。這個在我國已經淡化了的端午節放鯉魚型風箏的習俗,其實起源於"鯉魚跳龍門"的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都要聚集在黃河中游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那一條條迎風而起舞的鯉魚,真正的表達了長輩們望子成龍的心情。端午節的習俗,傳到日本之後,被吸收改造成為日本的傳統文化。特別是在戰亂不停的室町時代,被武士們所提倡。日語中,"菖蒲"與"尚武"的發音相同。每年這一天,武士們都要把自己的鎧甲,頭盔放在日光下晾曬。到了江戶時代,為了使男孩子從小就能養成尚武的精神,期望將來能夠武藝高超,做個出人頭地的英雄。
-----------------------------------------------------------------
形成原因
觀點之一
崇鯉文化起源於備嘗河患洪災的古人認為鯉有「神性」的迷信。鯉魚在驚濤駭浪中自由自在游弋的能力,既使人羨慕,又使人玄想,因之在古代文獻中,鯉魚被作為「鱗介之主」、「諸魚之長」,有神變化龍、呼風喚雨的本領;鯉魚既能象徵舉子仕途得意、飛黃騰達,也能使凡夫俗子立地富貴,乃至長生登仙(諸如「琴高乘鯉渡海」),這些均是這種想像的典型表達。
考古成果也表明,自商周起,古人就有以玉魚隨葬的風俗;
戰國以後,又出現了銅魚、陶魚、木魚等魚形葬物,其實是視鯉魚為引導死者靈魂渡過冥河進入天界的乘騎。
其他如獻鯉祈雨、供鯉求富等,也是以這種鯉有神性的迷信為觀念依據的。
觀點之二
崇鯉文化起源於古人對鯉魚習性的觀察與聯想。鯉的繁殖力強、成活率高,故成為人丁眾多、家族興旺的象徵,並引申到祝殖、生財等廣泛意義上;鯉喜成群,又離不開水,故以魚水之情喻人際關系,並引申到夫妻恩愛、姻緣美滿;鯉游水中,忽而嫻靜沉穩,忽而活潑靈動,故被認為富有神變之性,成為祈雨、求富等祝禱行為的一般佳物。
觀點之三
崇鯉文化起源於初民的圖騰崇拜。在中國多處母系氏族社會遺址出土的陶器上,都繪有或刻有魚紋。如在陝西西安附近的半坡遺址中,曾發現許多魚紋彩陶,其中有著名的「人面魚紋圖形」。據推測,這些精美的圖案很可能是「圖騰徽號」,也有一些則是「魚祭」場景的描述。原始人以為人類由魚進化而來,或與魚之間具有某種神秘的聯系,因而膜拜崇敬,發展成為源遠流長的民俗情結。
觀點之四
崇鯉文化起源於初民的女性生殖器崇拜。從表象來看,魚的輪廓(或雙魚的輪廓),與女陰的輪廓相似;從內涵來說,魚腹多子,繁殖力極強。因當時人還只知女陰的生殖功能,因此這兩方面認識的結合,使生活在漁獵社會的初民將魚作為女性生殖器官的象徵。
聞一多《神話與詩·說魚》中曾引錄一首情歌:「姐家門前有條溝,有對金雞在里頭,哥打金鉤來下釣,好對鯉魚莫吃鉤。」「好對鯉魚」,顯然暗指女陰。原始人類渾沌初開,人獸之間尚無嚴格分野,由魚及於女陰的相類聯想,引發出他們的模擬心理,渴望通過崇拜魚的生殖能力,產生一種功能的轉化效應。為此,古人遂以魚象徵女性生殖器,並且應運誕生了一種祭祀禮儀——魚祭,用於祈求人口繁盛。女性們在舉行儀式後,還要食魚,以為吃魚下肚,便可以獲得魚一樣的旺盛的繁衍能力。半坡彩陶上人面魚紋口邊銜魚,便是半坡先民魚祭時吃魚的寫照。隨著社會的發展,魚的象徵意義逐漸發生了變化。從時間上縱向探索,可以理出如下脈絡: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早中期,人們只以魚象徵女陰,象徵女性身體的一部分。大約在母系氏族社會的晚期,魚又具有象徵女性的意義。其後,魚再進一步具有了象徵男女配偶、情侶以至於愛情的意義。於是,魚理所當然地成為中國人社會生活中的一種吉祥物。
8. 日本錦鯉風箏叫什麼
鳶、風鳶。
春秋至唐代,風箏稱作鳶、風鳶。古人已認識了空氣動力的重要性,希望風箏能像鳥一樣自由飛翔,所以風箏又叫風鳶、風鶯、飛鳶。古時稱為鷂,北方謂鳶。大多數的人認為風箏起源中國,而後廣傳於全世界,是一種傳統的民間工藝品。直至東漢期間,蔡倫發明造紙術後,坊間才開始以紙做風箏,稱為「紙鳶」。因此可以推斷,中國風箏已有兩千年以上歷史了。
9. 日本 在屋頂上一種魚形的風箏在漂 那個叫什麼 有什麼寓意
那個不是風箏,是鯉魚旗。是端午節掛的。日本的習俗:
日本的端午節又稱兒童節,是男孩子的節日。這一天有男孩子的家庭,豎起鯉魚旗,吃粽子和柏葉餅來祝賀。豎鯉魚旗是希望孩子像鯉魚那樣健康成長,有中國「望子成龍」的意思。從下面看鯉魚旗,浮現在藍天下的鯉魚很像在水中健壯地游。另外,為了避邪,把菖蒲插在屋檐下,或將菖蒲放入洗澡水中洗澡。說到避邪,還有著這么一段傳說:從前,有個叫平舒王的君主,誅殺了一個不忠之臣,這個奸臣死後化為一條毒蛇,不斷害人。有個有智謀的大臣,頭戴紅色的蛇頭,身上灑滿菖蒲酒與之激戰,最終制服了毒蛇。從此,在端午節時,插菖蒲、熏艾葉、喝菖蒲酒,就流傳開來,成為傳統的風俗,日本人稱「艾旗招百福,蒲劍斬千邪」。端午的習慣是在日本的平安時代以後由中國傳入日本的。到現在,與中國的意義大不相同了。中國是在陰歷五月初五這一天為紀念屈原而吃粽子和舉行賽龍舟活動的;在日本,主要是為了避邪而吃粽子和柏葉餅。菖蒲因為葉子的形狀像劍,被用來避邪的。菖蒲是中葯,能夠消除病魔倒是真的。在日語中「菖蒲」和「尚武」是諧音,因此日本端午節又漸漸地變成了男孩子的節日。雖說中日兩國的端午節意義已不相同了,但中日兩國的文化還是源遠流長。就說端午節吧,中國有插艾蒿避邪風俗,日本有插菖蒲避邪之說;中國有鯉魚跳龍門的故事,日本有掛鯉魚旗的風俗。所以我們在日本過端午節嚼「粽子」,也是越嚼越有味。
10. 鯉魚飄是什麼
日本的兒童節是五月五日,它的標志鯉魚旗(Koinobori),有孩子的家庭用竹竿掛起鯉魚旗,有幾個孩子就掛幾條。原來江戶時代中國「鯉魚跳龍門」傳入日本,傳說鯉魚每年三四月份都要聚集在黃河的龍門處如果能逆流而上,越過北山的瀑布,就能出人頭地成為龍,所以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好運的象徵,為了祈禱上天照看好自己的孩子,所以立起鯉魚旗以引起上天的注意。
日本以陽歷5月5日作為端午節。端午節與男孩節同日,所以這天家家戶戶門上還擺菖蒲葉,屋內掛鍾馗驅鬼圖,吃去邪的糕團(稱「柏餅」)或粽子。「菖蒲」和「尚武」諧音,「鯉魚旗」表示鯉魚跳龍門。鯉魚旗是用布或綢做成的空心鯉魚,分為黑、紅和青藍三種顏色,黑代表父親、紅代表母親、青藍代表男孩,青藍旗的個數代表男孩人數。日本人認為鯉魚是力量和勇氣的象徵,表達了父母期望子孫成為勇敢堅強的武士的願望。根據「尊重兒童的人格,謀求兒童的幸福,同時感謝母親」的原則,規定這一天為全國公休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