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略中華事件有哪些
『壹』 日本侵略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是什麼
日本侵略中國的「十大歷史事件:甲午戰爭、日俄戰爭,濟南慘案、皇姑屯事件、九一八事變、七七事變、南京大屠殺,扶立偽「滿洲國」,731細菌部隊。
1,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2,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英語:Russa-Japanese War;日語:日露戦爭;俄語:Русско-Японская война)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3,濟南慘案。
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擔心中國一旦統一,就不能任日本肆意侵略,於是竭力阻撓北伐戰爭的進行。1928年5月,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准備用武力阻止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當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後,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進攻國民革命軍駐地、在濟南城內肆意焚掠屠殺。此案中中國民眾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同時,日軍在濟南大量扣留車輛,截斷交通線路,並強占膠濟沿線的行政機關。
4,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謀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事件。
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葯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後,於當日死去。但秘不發喪。其子張學良從前線動身,於6月18日趕回沈陽,穩定了東北局勢,直到張學良21日繼承父親職務後,才正式公開發喪。案發皇姑屯站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沒有公布兇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代稱。
10,731細菌部隊
731部隊,全名為日本關東軍駐滿洲第731防疫給水部隊,對外稱石井部隊或加茂部隊。是侵華日軍假借研究內容主要以研究防治疾病與飲水凈化為名,實則使用活體中國人、朝鮮人、聯軍戰俘進行生物武器與化學武器的效果實驗。
侵華日軍第七三一部隊遺址是世界歷史上規模最大的細菌武器研究、實驗及製造基地,是日本軍國主義違背國際公約,用活人進行凍傷、細菌感染、毒氣實驗的大本營,是發動細菌戰爭的策源地,是日本對外侵略擴張、掠奪資源、踐踏中國主權的重要罪證。
『貳』 日本侵略中國歷史事實
1、「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9月19日晨,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圍廣大地區。
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2、「一·二八淞滬抗戰」 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以後,又很快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以轉移國際上對中國東北問題的關注,迫使國民黨當局承認其佔領東北的既成事實,並把上海變成它侵略中國內地的新基地。
同在東北一樣,日軍事先製造了一系列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於1932年1月28日夜發動了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即一·二八事變)。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第十九路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上海各界民眾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救護隊協助作戰,護理傷員,捐獻慰勞金和慰勞品。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軍和隨後參戰的第五軍一部,不顧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不如日軍等困難,頑強戰斗、不怕犧牲,堅持抵抗一個多月,取得重大戰果。
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主帥,數度增兵,結果是損傷1萬餘人仍無法實現其速戰速決的迷夢。上海數十萬軍民同仇敵愾,齊心禦侮,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事跡。
3、華北事變 華北事變是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國民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華北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
通過華北事變,日本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從關外到關內,中國人民不僅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還被大大小小仗勢欺人、狐假虎威的漢奸賣國賊欺凌,有人悲憤地寫下這樣的句子:「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賞,漢奸彈冠相慶。」
日本對華北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4、「一二·九運動」 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引起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關注,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1935年12月在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這一高潮到來的重要標志。
在冀察政務委員會即將成立的時候,華北人民痛感華北的淪亡迫在眉睫。
北平、天津的廣大青年學生對於時局的演變尤為關切,清華大學救國會的《告全國民眾書》悲憤地喊出了愛國學生的共同心聲:「現在,一切幻想,都給鐵的事實粉碎了!『安心讀書』嗎?華北之大,已經安放不下一張平靜的書桌了!」
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東北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學的學生湧向北平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遊行。遊行遭到了軍警的殘酷鎮壓。在北平學生英勇斗爭的影響下,全國各地民眾紛紛行動了起來。
『叄』 近代日本對中國的侵略事件
1、中日甲午戰爭
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
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
1894年(光緒二十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為其躋身列強奠定了重要基礎。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組成聯軍對大清帝國武裝侵略。
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侵華軍隊總人數前後約為5萬人,裝備精良,聲勢浩盪,1900年,8月14日,北京城徹底淪陷,八國聯軍所到之處,殺人放火、姦淫搶掠!
從紫禁城、中南海、頤和園中偷竊和搶掠的珍寶更是不計其數!其中著名的萬園之園「圓明園」繼英法聯軍之後再遭劫掠,終成廢墟。
3、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4、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5、濟南慘案
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擔心中國一旦統一,就不能任日本肆意侵略,於是竭力阻撓北伐戰爭的進行。
1928年5月,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准備用武力阻止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當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後,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進攻國民革命軍駐地、在濟南城內肆意焚掠屠殺。
此案中中國民眾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同時,日軍在濟南大量扣留車輛,截斷交通線路,並強占膠濟沿線的行政機關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八國聯軍侵華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中日甲午戰爭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濟南慘案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七七事變
『肆』 日本侵略中國十大歷史事件
1、甲午戰爭
中日甲午戰爭(日本稱:日清戰爭,朝鮮半島稱:清日戰爭,西方國家稱:Sino-Japanese War/第一次中日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2、八國聯軍侵華
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指公元1900年5月28日(清光緒二十六年),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
3、日俄戰爭
日俄戰爭是指1904年到1905年間,日本帝國與俄羅斯帝國為了爭奪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控制權,而在中國東北的土地上進行的一場帝國主義列強之間戰爭。
5、濟南慘案
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民國十七年(1928年),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北伐戰爭,日本軍國主義擔心中國一旦統一,就不能任日本肆意侵略,於是竭力阻撓北伐戰爭的進行。1928年5月,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膠濟鐵路沿線,准備用武力阻止國民革命軍的北伐。
6、皇姑屯事件
皇姑屯事件是1928年6月4日日本關東軍謀殺中華民國陸海軍大元帥、奉系軍閥首領張作霖的事件。凌晨5點30分,張作霖乘坐的專列經過京奉、南滿鐵路交叉處的三洞橋時,火車被日本關東軍預埋炸葯炸毀,張作霖被炸成重傷,送回沈陽後,於當日死去。
但秘不發喪。其子張學良從前線動身,於6月18日趕回沈陽,穩定了東北局勢,直到張學良21日繼承父親職務後,才正式公開發喪。案發皇姑屯站以東,史稱皇姑屯事件。當時在日本國內,由於沒有公布兇手,日本政府一直以「滿洲某重大事件」代稱。
7、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1932年2月,東北全境淪陷。此後,日本在中國東北建立了偽滿洲國傀儡政權,開始了對東北人民長達14年之久的奴役和殖民統治。
8、七七事變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
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9、南京大屠殺
南京大屠殺指1931至1945年中國抗日戰爭期間,中華民國在南京保衛戰中失利、首都南京於1937年12月13日(學術界認為開始於12月5日 )淪陷後。
在華中派遣軍司令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長谷壽夫指揮下,侵華日軍於南京及附近地區進行長達6周的有組織、有計劃、有預謀的大屠殺和姦淫、放火、搶劫等血腥暴行。在南京大屠殺中,大量平民及戰俘被日軍殺害,無數家庭支離破碎,南京大屠殺的遇難人數超過30萬。
10、武漢會戰
武漢會戰,是抗日戰爭時期中國軍隊在武漢地區同日本侵略軍展開的一場會戰。中華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6月至10月,中國第5、第9戰區部隊在武漢外圍沿長江南北兩岸展開。
戰場遍及安徽、河南、江西、湖北4省廣大地區,是抗日戰爭戰略防禦階段規模最大、時間最長、殲敵最多的一次戰役
『伍』 日本侵華的事件有哪些
位粉絲
1、九一八事變(1931年,開始侵華)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陸』 所有日本侵略中國的時間以及戰爭名稱
歷史上中日共發生過五次戰爭:
白江口之戰(公元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
元日戰爭(1274年至和1281年)
萬曆朝鮮戰爭(1592年4月—1593年7月(第一次)1597年2月—1598年12月(第二次))
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1895年4月17日)
抗日戰爭(1931年9月18日-1945年8月15日)。
(6)日本侵略中華事件有哪些擴展閱讀:
1、白江口之戰
亦稱白村江之戰,指的是663年8月27日至8月28日,唐朝、新羅聯軍與倭國、百濟聯軍於白江口(今韓國錦江入海口)發生的一次水戰。
2、元日戰爭
元日戰爭是元朝皇帝忽必烈與屬國高麗在1274年和1281年兩次派軍攻打日本而引發的戰爭;這兩次侵略在日本合稱「元寇」或「蒙古襲來」。
3、萬曆朝鮮戰爭
又稱萬曆朝鮮之役、萬曆援朝戰爭(朝鮮稱:壬辰倭亂;日本稱:文祿・慶長の役),指明朝萬曆年間中朝人民抗擊日本侵略朝鮮的戰爭。
4、甲午戰爭
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
5、抗日戰爭
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柒』 近代史上日本對中國發動了哪些侵略戰爭
第一次:甲午戰爭。1894年7月25日(清光緒二十年六月二十三日,日明治二十七年),日本不宣而戰,在朝鮮豐島海面襲擊了增援朝鮮的清朝軍艦「濟遠」、「廣乙」,豐島海戰爆發,引爆了甲午中日戰爭。10月25日,日軍突破清軍的鴨綠江防線,入侵東北。第二次:1900年,義和團運動爆發。5月,列強決定聯合出兵鎮壓義和團,6月17日日軍派遣第5師團為主力、抽調第11師團部分部隊進攻太沽炮台,開始侵略中國。第三次:1904年至1905年,日俄戰爭在中國東北開戰,侵犯了中國主權。第四次:1914年一戰正在進行,日本為了奪取德國在山東的殖民地,於8月23日正式對德宣戰,9月2日,日軍第18師團2萬多人在山東龍口登陸,正式入侵山東。第五次:1926年,日軍炮擊大沽口,驅趕馮玉祥。第六次:1928年,出兵濟南,製造濟南慘案,干擾國軍北伐。第七次: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第八次:1932年,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第九次:1933年,熱河事變,攻佔山海關和熱河,並進犯長城其他各口。第十次:1935年,華北事變,策劃華北五省獨立。第十一次:1936年,進犯綏遠,被中國守軍擊退。第十二次: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八一三事變,日本全面侵略中國。總之,日本多次侵略中國,是近代中國多災多難的根源之一。
『捌』 日本侵略中國著名事件
1,八一三事變。
1937年8月9日,日本海軍中尉大山勇夫和一等兵齋藤與藏駕車直沖軍用的中國上海虹橋機場,被中國保安士兵擊斃,這一事件被稱為「虹橋機場事件」。以此為借口,8月11日,日本駐上海總領事向上海市長提出如下要求——中國方面的事件責任者謝罪,並處刑;限制停戰協定(地區內)內保安隊員人數、裝備、駐軍地點;撤除該地區內所有防禦工事。
1937年8月14日,日守軍開始總攻,空軍也到上海協同作戰,15日,日本正式組織上海派遣軍,以松井石根大將為司令官,率領兩個師團的兵力開往上海,進一步擴大對中國的侵略戰爭。張治中決心擴大戰果,對日本侵略軍發起全線進攻,出動空軍轟炸虹口日軍司令部,雙方展開激烈戰斗。
中國軍隊經長期激戰,消耗很大。同時在軍事裝備上又不佔優勢,日本又有海空軍的協同作戰,中國軍隊雖經英勇奮戰,但處境漸漸不利。11月5日,新增日軍杭州灣登陸後,嚴重威脅中國軍隊側翼,戰局於中國極為不利,中國軍隊遂進行撤退,11月12日,上海淪入敵手。
2,潘家峪慘案。
潘家峪是河北省豐潤縣(今河北省唐山市豐潤區)腰帶山中的一個山村,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了盧溝橋事變,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八路軍挺進敵後,奔赴華北戰場,放手發動群眾,建立抗日根據地,廣泛開展人民戰爭,潘家峪成為抗日堡壘村,成為冀東抗日根據地的中樞。
潘家峪人民的抗日斗爭,極大地激怒了日本侵略者,面對潘家峪這座打不垮、攻不進的抗日堡壘,他們惶惶不可終日,必欲除之而後快,喪心病狂地要把潘家峪人民斬盡殺絕。全村有1230人被殺害,有23戶人家被殺絕。
3,細菌戰。
細菌戰亦稱「生物戰」,是利用細菌或病毒作武器,以毒害人、畜及農作物,造成人工瘟疫的一種極端滅絕人性的罪行。
一九三五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帝國主義曾先後在我國東北、廣州及南京等地建立製造細菌武器的專門機構,並於1940年至1942年在我國浙江、湖南及江西等地撒布過鼠疫和霍亂等病菌,以致造成這些疾病的發生和流行,其中包括活體解剖、細菌注射、冷凍試驗等。細菌戰中的烈性傳染病主要是鼠疫、霍亂、傷寒、副傷寒、炭疽。
4,華北五省自治運動。
日本帝國主義在迫使國民黨中央的勢力退出華北後,隨即積極策動華北五省(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的所謂的自治運動,企圖使華北五省成為「第二個東北」。10月22日,日本侵略者煽動河北東部香河、三河、昌平、武清等縣的「飢民」(漢奸)舉行暴動,攻佔香河縣城,並由少數漢奸組織臨時維持會,實際上是成立漢奸政權。
11月25日,日寇又收買一批漢奸,流氓向國民黨天津當局「請願」,要求自治。同日,日寇唆使國民黨政府特派冀東行政督署專員漢奸殷汝耕(當時兼任灤榆、薊密兩區的行政督察專員)在通縣組織所謂「冀東防共自治委員會」(後改稱「冀東防共自治政府」),使冀東20餘縣脫離了中國政府的管轄。這就是「冀東事變」。
5,濟南慘案。
濟南慘案又稱五三慘案。蔣介石領導國民革命軍進行第二次 北伐進行期間,日本恐怕中國一旦統一,必不能任其肆意侵略,是以竭力阻撓北伐之進行。日本以保護僑民為名,派兵進駐濟南、青島及 膠濟鐵路沿線。
一九二八年, 國民革命軍於五月一日克復濟南,日軍遂於五月三日派兵侵入中國政府所設的山東交涉署,將交涉員 蔡公時割去耳鼻,然後槍殺,將交涉署職員全部殺害,並肆意焚掠屠殺。此案中中國民眾被焚殺死亡者,達一萬七千餘人,受傷者二千餘人,被俘者五千餘人。
慘案發生後,日方否認日軍屠殺中國軍民,並要南京國民政府道歉、賠償、懲凶,並於5月11日攻佔濟南。直至次年3月,南京國民政府與日本政府簽訂《中日濟案協定》之後,日軍才退出濟南。每年的5月3日十點,濟南市都會鳴放防空警報,紀念「濟南慘案」,提醒世人勿忘國恥。
『玖』 1931-1945日本對中國的侵華行為有哪些
1931年
6月25日日本為入侵中國製造了中村事件。
7月1日日本警察在萬寶山地區鎮壓中國農民,製造萬寶山事件。
9月18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九一八事變,發動侵華戰爭。
1932年
1月28日日軍製造一·二八事變。中國第19路軍奮起抵抗。
3月9日溥儀到達長春,在關東軍導演下,就任偽滿洲國「執政」。
1933年
1月3日日軍攻佔山海關。
3月9日第29軍在喜峰口與日軍展開激戰。
1936年
2月26日日本發生二·二六事件,日本法西斯軍事獨裁政權形成。
11月5日綏遠抗戰爆發。
1937年
4月16日日本外、陸、海、藏四相會議決定《對中國實施的策略》和《指導華北方針》。
7月7日日軍在盧溝橋回龍廟附近進行挑釁性的軍事演習,隨後,炮轟宛平城。中國守軍奮起抵抗,全國抗日戰爭從此開始。7月30日日軍猛攻北平南苑,中國第29軍副軍長佟麟閣和123師師長趙登禹先後殉國。次日北平失陷。
8月13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
8月25日中共中央軍委發布命令,將中國工農紅軍改編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八路軍主力在朱德、彭德懷率領下相繼挺進華北抗日前線。
10月12日國共兩黨達成協議,將南方8省14個地區的紅軍和紅軍游擊隊,改編為國民革命軍陸軍新編第四軍(簡稱新四軍),葉挺任軍長,項英任副軍長。
12月13日日軍佔領南京並開始進行大屠殺。
1938年
2月3日徐州會戰開始。
6月12日武漢會戰開始。
7月4日國民政府規定每年7月7日為抗戰建國紀念日。
10月27日日軍佔領武漢三鎮。全國抗日戰爭開始由戰略防禦階段轉入戰略相持階段。
12月18日汪精衛自重慶叛逃投敵。
『拾』 近代時期日本侵略中國的重大歷史事件
甲午中日戰爭、八國聯軍侵華戰爭、抗日戰爭。
1、中日甲午戰爭是19世紀末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按中國干支紀年,戰爭爆發的1894年為甲午年,故稱甲午戰爭。明治維新的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此時的清朝是一個通過洋務運動迴光返照的帝國,政治腐敗,人民生活困苦,官場中各派系明爭暗鬥、爾虞我詐,國防軍事外強中干,紀律鬆弛;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逐步向帝國主義過渡,日本的侵略行徑在一定程度上得到西方列強的支持。
2、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以當時的大英帝國、美利堅合眾國、法蘭西第三共和國、德意志帝國、俄羅斯帝國、大日本帝國、義大利王國、奧匈帝國為首的八個主要國家組成的對大清帝國的武裝侵略戰爭。1900年春,義和團運動成為了八國聯軍侵華戰爭的導火索,以此為借口,八國聯軍以鎮壓義和團之名行瓜分和掠奪大清帝國之實。
3、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8月15日結束,共14年抗戰。
(10)日本侵略中華事件有哪些擴展閱讀: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