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有多少軍事家
⑴ 日本具有代表性的軍事家
日本戰國時期,武田信宏,日本人稱之為戰神。織田信長,毛利元就,德川家康,今川義元,島津義久,上衫謙信,
⑵ 日本有一個非常著名的軍事家,在明末清初
豐臣秀吉(1537—1598),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完成統一日本事業的著名軍事家、政治家,也是江戶時代(1603—1868)封建統治體制的奠基者,日本史書上的「桃山時代」(1582—1598)即指秀吉的統治時期。
豐臣秀吉(原稱木下藤吉郎秀吉,後稱羽柴秀吉,1585年始用豐臣秀吉名),出生於尾張愛知郡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早喪,八歲便開始了流浪生活,足跡遍及三河、遠江、駿河一帶,十八歲回尾張,不久,投奔織田信長幕下,充當地位低微的什役(稱草履取)。以後,一直追隨信長以民勇士卒(足輕)、民勇頭目(足輕組頭、足輕大將)名義,走上戰場,並取得正式武士身份(士份)。1573年,由於歷年軍功,得近江北三郡食邑22萬石,建統治據點於長濱(今滋賀縣),成為擁有「從五位」貴族身份的地方小諸侯。
1577年,信長分兵三路,展開全國規模的統一戰爭。信長派柴田勝家征討北部的武田氏,派瀧川一益征討東部的北條氏,而包括中國、四國、九州一帶的西部,則由秀吉充任「西國營領」,負責這一主要戰場的指揮任務。秀吉以姬路城為據點,先後平定播磨(兵庫縣)、備前(岡山縣東南)、美作(岡山縣北)、但馬因幡(鳥取縣)五國,這使秀吉在信長諸將中擁有很高的地位。
1582年6月,信長死於本能寺之變,秀吉立即返師尼崎(兵庫縣),組織聲討明智光秀的「山崎決戰」。秀吉先於信長諸部將高舉討伐光秀、效忠信長的旗幟,這就為秀吉贏得了作為信長事業繼承人的政治聲威。為了鞏固和發展這中聲威,秀吉又於6月27日,會諸主要將領於清州城,擁立一個不懂事的小孩織田秀信(織田信長的孫子),這實際為秀吉自己取得統一政權的領導地位創造了條件。同年10月,秀吉又在京都大德寺主持隆重的安葬信長的儀式,由於與秀吉有矛盾和出於秀吉的安排,不僅信長的老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等均未參加,就連信長的次字(織田信雄)、三子(織田信孝)也未露面。這種安排,表明秀吉決心要排除一切妨礙他確立領導地位的障礙。1583年4月,秀吉終於發動了殲滅柴田勝家與織田信孝聯軍的「賤岳之戰」。1584年4月,又發動了討伐德川家康與織田信雄聯軍的「牧山之戰」。通過這兩次戰爭,秀吉作為信長事業實際繼承人的地位得以確立。
在取得統一政權的領導地位後,秀吉便連續進行了三次大的戰役來完成信長未竣的統一事業。1585年,秀吉揮師10萬,在掃盪紀州(和歌山大部及三重縣一部)根來寺及雜賀僧徒之後,又攻略越後(新湯縣),進駐飛彈(歧阜縣內),平定本州中部的面北地區。1587年,又興37國兵力30萬,席捲九州,直搗鹿兒島,迫使島津義久削發臣服。1589年,又集45國26萬的兵力,分兵攻武藏(東京都,玉琦縣及神奈川一帶)、相模(神奈川)、上野(群馬縣),包圍小田原(後北條首府),迫使北條氏投降。隨後,又陳兵會津(福島縣內),奧羽(東北地區),至此,共平定38國(當時日本共分68國)。1590年,完成了統一全日本的大業。1593年豐臣秀吉還把北海道正式劃歸日本的版圖。在統一過程中,秀吉建立了強有力的專制集權的中央政權。完全憑借自己武力來實現統一的秀吉卻十分注意借重天皇的名義,不斷自我擢升為近衛少將、上參議、內大臣乃至從一位關白、太政大臣,位列貴族頂端,使個人專制權利,蒙上天皇傳統權威的神秘光圈。
秀吉作為天皇朝廷的關白,統轄軍、政大權,但不承襲朝廷原有的政府機構,而是在關白之下,選擇家臣中的親信,組成分管宗教、司法、行政、財政、土木等事務的「五奉行」,處理中央政府的日常事務。後又自有影響的地方大名中組成「五大老」,通過這個機構,確保中央對地方的有效控制。
秀吉還重視擴大中央政權的財政基礎,直轄全國封建領主地租總額的十分之一(有藏入地220萬石),直轄全國金銀礦山年產的大部,直轄全國主要城市(包括京都、大坂、界市、博多等近十座當時日本的大城市)壟斷商工業的賦稅收入,使中央政府擁有強大的經濟手段。這樣,秀吉便成了「言是法律、行是命令」的實際統治全日本的最高君主。
為了鞏固統一和強化封建統治秩序,秀吉通過集權的中央政府推行了一系列影響深遠的政策措施。
秀吉統治政策的最根本方面,是土地關系的改革。這種改革是從信長開始的,信長為了在佔領區內籌辦軍需,徵收地租(稱指出),從1569年起,便開始「檢地」(土地清丈調查)。這種檢地,也有否定庄園領主收租權的含義,但地區有限,且缺乏建設性措施。秀吉則在近江檢地以後,特別在統一全國後的文祿年間(1592—1595),不僅在全國進行檢地,而且還逐步形成新的制度,史書上稱為「太閣檢地」(即秀吉檢地,因秀吉讓關白職於豐臣秀次後自稱太閣)。秀吉正是以「太閣檢地」為中心,確立了一整套對待地方大名和對待農民的方針政策,為建立日本集權封建制奠定了基礎。
實行「朱印地制度」,建立近似國有的大名領國制、強化中央政權對地方封建勢力的控制,是秀吉檢地的一個重要方面。根據這種制度,所有大封建領主(包括皇室朝廷及寺社在內),都需擁有加蓋秀吉印信的土地執照(即朱印狀),才能使自己領地的領有權生效。這種制度,不僅清楚了庄園領主殘存的一切權力,而且構成中央政權控制地方大名的權力基礎。大名為了獲得秀吉對自己領地領有權的承認,便不能不承擔秀吉規定的一系列經濟、政務、軍事的義務。秀吉實行「城割制」,大名要按秀吉意旨拆毀許多具有軍事意義的城鎮據點;秀吉實行「軍役制」,大名要按地租收入的多寡向中央提供軍役。大名在領內開采非直轄的金銀礦山,要向秀吉納稅(運上金);秀吉經營重大建築工程,大名要提供夫役木石。還要防止大名間互相勾結的「禁私婚制」(未經秀吉許可的大名間的婚姻關系稱私婚)及強制大名效忠中央的「人質制」(以大名家屬與得力家臣為質)、「參覲制」(大名本人要移居秀吉政權所在地)等,都保證了中央政權對地方割據勢力的巨大約束力。所以,朱印地制度的推行,既意味庄園領主的土地領有權向大名領國制過渡,也意味大名領國制向近似土地國有制的江戶幕(中央政權)藩(地方大名)封建領主土地所有制的發展。秀吉當權後的大名對自己領地領有權的不完全,決定了大名在經濟、政治、軍事上獨立權的不完全,統一後的大名完全喪失戰國大名的獨立自主的性格,統一後的日本結束了長期諸侯割據、內亂頻繁的動盪局面,當與秀吉對土地所有制的變革有關。
土地關系變革的另一重要方面是對小農永久耕作權的承認。秀吉檢地,規定全國田畝計算方法統一以300步為1段(前此一般以360步為1段);規定每段水旱田分為上、中、下、下下四等的不同租率和絕對納租量(石盛);規定沒段地租承擔者即直接勞動生產者的農民(稱一地一作人制);並規定地租主要應以實物激納(石高制)等等。這些辦法,當然體現了加強封建剝削和維持自然經濟的封建領主的意圖,但重要的是,取締了前此存在於農民與領主之間的層層剝削,限制了領主在徵收地租時的任意盤剝,特別在法律上為了保證收租權而保障了小農的永久耕作權,使土地與勞動力結合起來,使農民從事生產的最低生活條件和勞動條件有了保證,這無疑會提高小農勞動的積極性,促進了被長期戰亂所破壞的社會經濟的恢復、發展。秀吉從強化封建統治秩序的立場出發,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小農的土地要求,這是從十四世紀起各地不斷發生農民暴動,持續近200年的農民運動高潮開始長期低落的重要原因之一。秀吉雖不是農民利益的代表者,但不失為日本歷史上最了解農民,熟悉農民並善於統治農民的封建君主。
秀吉對待商工業者的政策,則具有更多的進步因素。秀吉的統一運動本身,在客觀上就具有促進工業發展的因素。為了鞏固不斷擴大的佔領區,秀吉在全日本徹底廢除所有戰國大名的邊境稅關(關所),甚至包括皇室、朝廷領內的關所(信長時沒有被廢除);修築了聯接全日本的道路橋梁;制訂了航行全日本的船舶制度(1582年秀吉在岩屋便確定佔領區的駁船都可隨戰爭的發展駛出原來的「國」界);統一了全日本使用的度量衡(如36町為1里之制);鑄造了全日本流通的貨幣(1588年始鑄「天正大判」,1596年後鑄造具有交換職能的「小判」和「天正通寶」)。這樣,使商品流通、金融事業和水陸交通事業都有可能突破地方大名的領域經濟的框框,促進了商品貨幣關系的進一步發展和全國市場的形成。
為了奪取庄園領主所壟斷的商工業賦稅收入,為了分化中小商人和農民運動的聯系,秀吉還繼信長之後,在全日本實行稱為「樂座」的廢除商業、手工業封建行會的政策(當時日本商工業行會稱為座),既切斷了一切商工業者與庄園貴族的臣屬關系,也給行會組織外的中小商人、手工業者以自由從業的機會。同時,秀吉在統一戰爭過程中為了爭取統治區外的商品供應,還實行了稱為「樂市」的市場開放政策,免除各種市場稅,保證經營安全和商品的自由買賣。這種樂市、樂座的政策,對於室町時代以來的在戰亂中萌發的商工業自由發展趨勢給予了直接的推動。同時,秀吉還十分注意爭取各地豪商對統一戰爭的支持,給豪商以大名的禮遇,依靠他們籌措軍需物資、收集軍事情報和開展勸降活動。而且,還直接任用了不少出身商家的文武要員(如五奉行之一的長束正家、侵朝日軍先鋒之一的小西行長等),這對當時商人社會地位的提高是有影響的。另外,在外貿方面,秀吉也曾允許西方商人來日貿易,並實行「朱印船制」,特許八家豪商以九艘海船從事海外貿易,使日本的外貿有了一個正常的渠道。所有這一切,都有利於商業資本的發展。
當然,秀吉削弱地方大名的勢力並不是削弱封建統治,而是強化封建主階級在全日本的封建集權統治;秀吉在一定程度上滿足了農民的土地要求,但同時又徹底解除了農民武裝(刀狩會),剝奪農民離開耕地的自由(還住政策:使脫離土地的農民歸還所住地方和耕地的政策),要求農民只能世代務農(身份制),重新給農民套上了一度鬆弛了的封建枷鎖;在對待商工業者方面,秀吉雖不斷製造廢除行會、開放市場的自由氣氛,但同時又不斷通過御用的「商人司」、「職人頭」(即手工業者的把頭)把商工業者重新納入統一王權的封建控制之下。事實上,標志日本室町戰國時期商工業自由發展的自治城市,正是在信長、秀吉的統一運動中最後消失的。這一切都說明了秀吉統一政權的封建本質。
秀吉政權的封建性質在統一後的對外政策中也有明顯的反映。在完成統一的次年(1591年),秀吉為了轉移封建大名在國內爭奪封建領地的視線,亦妄圖通過對外掠奪以彌補財政收入的不足,下令准備侵略朝鮮。1592年,他起兵16萬悍然發動侵略朝鮮的戰爭,佔領平壤後,更妄圖遷都北京,建立包括日本、朝鮮、中國及印度的封建大帝國。由於朝鮮人民的堅決抵抗及明朝政府出兵援朝,才使秀吉的侵略計劃沒有得逞,1596年議和,但未果,豐臣於1597年又派兵14萬侵朝,亦受到中朝兩國軍隊的打擊。1598年8月,豐臣秀吉病逝,這場戰爭以失敗告終。
返回
⑶ 歷史上日本的名人有哪些
1、勝海舟(日語:かつかいしゅう;1823年3月12日-1899年1月19日),江戶時代末期至明治時代初期的政治家、舊幕臣中的代表人物和開明派、幕府海軍的創始人。通稱麟太郎,後自稱安芳。與山岡鐵舟、高橋泥舟並稱「幕末三舟」。
⑷ 日本戰國最有名的戰略家與軍事家,謀臣
最出色的戰略家應該是德川家康 日本第一「忍」者 拼不過織田 秀吉 等他們死後再爭天下(比不過實力比壽命)
最出色的軍事家應該是上杉謙信(軍神 沒說的)當然出色的軍事家也有織田信長 武田信玄 毛利元就 島津兄弟 伊達政宗等人
最出色的謀臣首推竹中半兵衛 其次黑田官兵衛
⑸ 日本戰國歷史上最著名的三將
改革家——織田信長
簡歷:織田信長(1534年5月12日-1582年6月2日)是活耀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織田為其苗字,族姓則有三說:平氏、忌部氏或藤原氏,平氏可能性較高。自號「第六天魔王」。幼名吉法師,出生於尾張國(今愛知縣西部)。他成功控制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巖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
影響與評價:信長是一個改革家,他的一生都在與舊時代作斗爭,也正是因為他的個性過於強硬導致了他的悲劇。信長用人不拘一格,唯才是舉,只要是有能力的,即使像秀吉這樣出身低微的人也可以做到軍團長的職位。而沒有能力的老臣林秀貞卻被放逐。信長的一生有許多突出的功績,如抑制宗教的勢力,兵農分離,撤銷關稅與檢地等。如果沒有信長,日本的統一還不知道需要多少年。信長的最大功績也就是這個吧
太閣立志——豐臣秀吉
簡介:豐臣秀吉(1537年3月26日-1598年9月18日)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的武將及大名,原名木下藤吉郎、羽柴秀吉等,綽號禿鼠(猴為後世編造),本是一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事奉織田信長而崛起,自室町幕府瓦解後再次統一日本,並發動萬曆朝鮮戰爭(朝鮮征伐),最高的官位是太政大臣。法名:國泰佑松院殿霊山俊龍大居士,神號豐國大明神(後因豐臣家滅亡而被德川幕府取消)
政績與評價:他的經貿政策多承傳自織田信長,發展南蠻貿易,以樂座樂市和朱印船貿易等振興商業;並利用控制都市及鑄造貨幣等辦法規范經濟;以太閣檢地和刀狩等政策用來確立稅制,徹底地兵農分離,為江戶時代的幕藩體制打下了穩定的基礎。豐臣秀吉的一生就是一場真正的傳奇,一個農民出身的人通過自身的不懈努力最終成為天下人,絕對是一個傳奇,也值得人們去學習
卧薪嘗膽的忍者——德川家康
簡介:德川家康,(天文11年12月26日-元和2年4月17日;1543年1月31日—1616年6月1日)日本戰國時代末期傑出的政治家和軍事家,江戶幕府的第一代將軍。生於名古屋附近的岡崎,為岡崎城主松平廣忠之長子,原姓松平氏,小名竹千代,初名元信,後改名元康,最後改名家康,1566年奉敕改姓德川
評價與影響:德川家康一生的最大業績在於他繼織田信長、豐臣秀吉之後,改組和強化了日本的封建秩序,把日本封建社會推向了一個新的階段。他開創的德川幕府在日本歷史上維持了長達260多年的和平統一局面,這給日本封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比庄園制時代略好一點的社會環境。但是,德川家康所改組和強化的日本封建制度,仍然是建立在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的基礎上。嚴格的身分制度把每個人都死死地固定在一個狹窄的框子里,嚴重地阻礙了社會的進步。他推動海外貿易並非要民間貿易自由發展,走上近代重商主義的道路,而是出於幕府政治和經濟的需要,維護封建的政治統治,其范圍只限於由極少數幕吏、大名、特權大商人所把持的官方貿易,一旦超出幕府的政治需要,就立即加以取締或限制。1612年頒布的禁教令,實際上是德川幕府政治鎖國的開始,從1615年開始對朱印船貿易的限制,則是一種部分的經濟鎖國,是德川幕府後來全國鎖國的先聲。此外,德川家康晚年推行儒佛合一的思想統治,對日本人民的思想起了很壞的束縛作用。這種影響甚至一直延續到明治維新以後
以上是從政治角度上來說的~
以下是戰國期間,戰場上的著名三將:
上杉謙信 【戰國軍神】http://ke..com/view/41995.htm
武田信玄 【「戰國第一名將」之美譽 「戰國第一兵法家」】http://ke..com/view/41987.htm
毛利元就 【戰國第一智將】
http://ke..com/view/42021.htm
⑹ 二戰中日本有哪些威震世界的軍事家
二戰中最出名的日本軍官莫過於山本五十六。
此人原本畢業於日本陸軍軍官學校,卻陰差陽錯加了海軍。立功無數。
他在眾人的質疑聲中對美國珍珠港發動突襲,開啟了太平洋戰爭的大門,也給日本帝國的覆滅挖開了墳坑。不得不說他是軍事天才,有勇有謀,他最終在航母上被美國人的飛機炸死,也算是為國捐軀的烈士吧。日本海軍中將,戰時陣亡。
還有一位傳奇人物:東條英機。日本陸軍大將軍銜,戰前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戰時任日本首相。甲級戰犯,戰後被處死。是他組織發動了侵華戰爭,對朝鮮、菲律賓、緬甸等國也有入侵戰爭
⑺ 日本是不是幾乎沒有世界范圍高知名度的帝王跟軍事家
日本因為是島國在古時候與周邊來往比較少,統治什麼的也僅限於日本列島,在皇帝這塊沒法和世界其他地方相比,比較有名的皇帝有孝德天皇,將日本從奴隸社會轉變為封建社會,近代有明治天皇,明治維新將日本從末流小國變為亞洲第一強國。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將豐臣秀吉、織田信長、德川家康很有名。近代日本是二戰的重要參戰方,當然有世界級的軍事家,山本五十六、東條英機。
⑻ 二戰期間,日本陸軍有什麼著名的軍事家
有啊,都在靖國神社裡了,比較著名的,像什麼東條英機啦,山本五十六啦,基本上戰犯都可以算是!相反,也就襯託了我過的軍事人才比日本要強,強太多!
⑼ 日本有哪些著名的歷史人物
1、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原名木下滕吉郎、羽柴秀吉,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時代大名、天下人,著名政治家,繼室町幕府之後,首次以天下人的稱號統一日本的戰國三傑之一。
豐臣秀吉是尾張國愛知郡中村鄉貧苦農民家庭出身,本是足輕(下級步兵),後因侍奉織田信長而崛起。本能寺之變後,在織田氏諸家臣內部斗爭中勝出,成為織田信長實質的接班人。
5、宮本武藏
宮本武藏(1584年—1645年6月13日),日本戰國末期至江戶時代初期的劍術家、兵法家、藝術家。因與佐佐木小次郎決戰而一舉成名。
晚年出仕於細川家。留有劍術書《兵道鏡》,兵法理論著作《五輪書》、《五方之太刀道序》、《兵法三十五固條》。現代日本對他的傳說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