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經濟在5億徘徊
① 日本2009年的時候GDP已經有5.5萬億美元,怎麼現在反而倒退很多
日本是亞洲唯一一個發達國家,在美國發動朝鮮戰爭的時候,給美國提供物資。使其一躍成為發達國家,GDP佔世界第二,成為世界經濟強國。但是現在來看,日本的發展已經停滯不前十幾年了,這究竟是是為什麼?
總而言之日本近十幾年以以至於幾十年經濟發展都停滯不前方面是多種的。自然災害、政治體系、國家政策等等多個方面都有影響,不能單一的看一個方面。日本人你想要恢復GDP就要另謀新路,找到合適的改革方法。
② 是什麼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倒退
在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辭職後,由其前任小泉純一郎(Junichiro Koizumi)推行的經濟改革面臨著倒退的風險。 日本一直擔心國民生活水平下降以及中國的崛起將導致其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不斷下滑。日本也是發達國家中首個人口數量出現下降的國家。不過現在,它最擔心的問題是:出現又一位軟弱無力的領導人。 曾協助小泉推行經濟改革的前內閣大臣竹中平藏(Heizo Takenaka)說,有許多候選人想對改革政策做出這樣那樣的調整。如果改革失去動力,則將對經濟產生非常大的負面影響。安倍晉三周三宣布辭職時,其在任時間還不到一年。盡管公眾的意見是希望能再有一位強硬的領導人帶領國家進行改革,但安倍晉三優柔寡斷,內閣丑聞更令他陷入困境。 最有可能接替安倍晉三的是自民黨幹事長麻生太郎(Taro Aso)。這位資深政治家行事比較果斷,但他面臨著在野黨和執政聯盟分別控制參眾兩院的局面。 有分析師認為,日本可能再度退回到為爭取選民而揮霍政府支出的時代,下一位首相或許會撥出更多資金以取悅不滿的選民。此舉可能會令日本龐大的政府債務雪上加霜,降低提高生產率的動力。 摩根士丹利(Morgan Stanley)首席日本經濟學家羅伯特�6�1菲爾德曼(Robert Feldman)說,下屆政府可能會爭取批准2萬億日圓(合175億美元)左右的額外預算。他稱此舉和其它可能採取的倒退舉措為一場「惡夢。」 53歲的安倍晉三主要是因為其小政府、放寬監管及以自我為主的對外政策的主張而當選的。但他不清楚如何將其變成現實,而是變得像日本過去的一些領導人那樣軟弱。這導致了六周前選舉的慘敗,執政聯盟失去了在參議院中的多數席位,使其無法有效地進行管理。最終,他在周三決定辭去首相一職。 市場反應有些悲觀,對出現領導層真空的憂慮情緒超過了首相更迭可能帶來的希望。受由此帶來的政治上的不確定性影響,日經225指數微幅走低。日圓基本持平,為1美元兌114日圓。 其他主要人選包括62歲的前財政大臣谷垣禎一(Sadakazu Tanigaki),他贊成上調消費稅(目前為5%),以減少國家債務。另一個人選是62歲的現任外務大臣町村信孝(Nobutaka Machimura),他支持實施教育改革,以重振國民的愛國精神。再就是71歲的福田康夫(Yasuo Fukuda),他一直強調應同中國和韓國保持良好關系。 許多日本人都希望65歲的小泉純一郎能夠重新執政。但他去年離任時曾向記者表示,他期望能過自由自在的生活,據說他對現在的生活很滿足。 任何繼任者能做的事都比較有限。盡管首相擁有解散眾議院的權力,但他不能解散參議院,這將使很多立法難以獲得通過。 短期來看,政壇的更迭不太可能給經濟帶來不良影響。目前日本經濟基本保持健康穩定,2003年以來的年增長率一直保持在2%左右。政府周一宣布,第二季度國內生產總值(GDP)出現下降,但經濟學家表示,這只是短期現象,大多數人預計今明兩年的增長率仍將保持在2%的水平。 最大的問題在於日本的新任領導人是否有能力在人口下降的背景下為日本的未來做好謀劃。 在小泉純一郎時期曾任經濟大臣、目前擔任慶應義塾大學(Keio University)經濟學教授的竹中平藏說,日本需要採取積極步驟為未來的經濟發展做准備。比如,東京的兩處國際機場應該全天24小時開放,以促進這個城市的經濟發展。日本巨大的外匯儲備是由政府部門管理的,但竹中平藏表示,如果向新加坡和韓國那樣,由獨立機構管理可能會更加高效。他還表示,象東京大學這樣的規模較大的公立大學應該進行私有化,並鼓勵其同國際頂尖大學進行競爭。 他說,為了實現這些目標,我們需要一位非常有能力提出理念並加以落實的領導人。但他說,安倍晉三的這些繼任人選中沒有一人具有這種願望或能力,而失去改革動力將對經濟產生巨大的負面影響。 不過,公共支出減少被普遍認為是導致日本大城市和邊遠地區收入分化的原因。在7月份的選舉中,日本民主黨利用了人們對這個問題的擔憂,承諾採取扶持農民增加收入等各種措施解決這個問題。從那之後,一些自民黨領導人表示願意看到在這方面採取更多行動,這將導致重新回到過去巨額公共支出時代的可能性大大增加。 財務大臣額賀福志郎(Fukushiro Nukaga)在上周接受《華爾街日報采訪時表示,中小企業和邊遠地區的情況不是很好,因此我們需要考慮應對之策。 明年的政府預算草案要求將公共項目支出較今年削減3%,這延續了小泉的政策。但自民黨失去參議院多數席位後批準的最新草案也允許政府增加發展中地區的預算,以提高人民生活的穩定性。 金融業人士也指責日本採取了一些開倒車的做法,他們說日本一直在逐步加緊對金融市場的監管。比如,本月初起草的新規定限制對防務相關行業的投資,其中包括鋼材和電池。規定要求,國外投資者要收購防務相關公司10%以上的股份都要經過事先批准。 法國興業銀行(Societe Generale)旗下經紀機構Fimat的策略師科比�6�1戴利(Kirby Daley)說,這些措施涉及的范圍很廣,限制也非常多,很難讓人相信僅僅是出於監督敏感行業的目的。戴利說,這種態度上的變化已經讓他的許多客戶離開日本,選擇新加坡和香港等地。 金融大臣渡邊喜美(Yoshimi Watanabe)在近期的講話中暗示,可能不會允許一些針對日本企業的股東權益型對沖基金開展業務。他說,我們希望日本市場能像池塘一樣,吸引來自全球各地的魚。但我們會把害群之馬拒之門外。
③ 是什麼導致了日本經濟的倒退
本土資源匱乏是最根本的原因,原料和能源在中國和各個資源國自己的開採下,國際價格一路飆升,日本經濟根本上是來料加工,他所需要的原料絕大多數需要外來購買和產品外銷!
④ 近些年來,日本人均GDP總在4萬上下徘徊,這是因為什麼
引言:隨著近些年來國際上的風雲動盪,經濟發展的不穩定性也逐漸增加,而國際較大經濟體,日本的人均GDP卻一直在四萬上下徘徊沒有增長,這到底是為什麼?難道日本的發展潛力就這樣消耗殆盡了嗎?
在前些年,日本的產品一向以質量優而著稱,但是在這幾年卻被屢次查出質量問題,似乎日本的大國工匠精神就會就此不復,所以在國際上對日本的信任也是逐漸降低,日本對待沒有挽回這種情況反而依舊讓自己的作風變本加厲,這讓日本的經濟發展怎麼能夠得到空間呢?一個國家發展它的經濟的基礎是誠信,而日本沒有誠信,放棄了自己打下來的招牌,就讓日本發展受阻成為一個必然的結果。
⑤ 日元匯率再次跌破5,未來的日本經濟走向如何
日本的經濟走向將會出現逐漸下跌的情況,因為目前日元匯率再次下跌,這就代表著日本經濟發展水平有了明顯的下跌趨勢,而且沒有經過全面的調控,內憂外患,面臨的處境比較為難。
⑥ 德國、日本是經濟、工業大國,為何它們的GDP十餘年間徘徊不前
從1998年到2017年這二十年間,日本的GDP增長了18%,平均每年增長0.87%。而咱們再看看德國,同樣是從98年到2017年,這二十年德國GDP增長了30%,平均每年增長1.4%。雖然這個數字比日本要高,但是1.4%的增速比起新興市場國家差遠了,更不說比我們中國兩位數的增長速度。
歸根結底,之所以中國的GDP總量在2010年能夠超過日本,而德國經濟這么多年仍然超不過日本,最重要的原因在於增長速度。另外還有一個因素也是重要原因,就是人們只看到了曾經的聯邦德國和後來統一後的德國,它的GDP在西方社會僅次於美國次於日本,居於世界第三,但是卻忽略了德國的經濟總量要遠低於日本。
比如在1995年日本泡沫經濟破滅之前,也是日本經濟處於巔峰的時期,那一年日本的GDP超過了美國的70%,是德國的2.2倍。如此大的差距,對於經濟增速都很低的德國、日本兩個發達經濟體來說,想要趕上自然非常難。
當然,這並不是說日本的發達程度能達到德國的2.2倍,需要注意的是日本的人口規模也比德國大很多,日本的人口是1.2億而德國只有8100萬,也就是德國人口只有日本的三分之二。最後一個因素也需要大家注意,就是咱們說的GDP都是以美元計算的,而無論日本還是德國它的國內經濟運行使用的都是本國的貨幣,所以這裡面還有一個匯率的因素。
比如咱們剛提到的1995年日本的GDP是德國的2.2倍,然後日本的經濟開始步入衰退期,在1998年第一次出現負增長,而此後德國的GDP平均增速一直比日本高,然而你看統計數據就會發現,到了2000年日本的GDP卻達到了史上跟德國優勢最大的時期,達到了德國的2.5倍。
這其中最大的因素就是當年日元對美元和歐元對美元的匯率變化,正是因為這種用美元計算GDP方式存在不科學性,所以有很多人喜歡用一個叫做平價購買力的方式來計算一個國家的經濟規模,這樣就可以排除美元匯率的干擾。
當然,這種統計也有它不全面不準確的地方,有人用這種方式做過統計,發現在2017年德國的經濟規模已經超過了日本。
⑦ 95年,日本的GDP超過五萬億美元,為啥後來卻沒有再次達到了
要知道在95年之後,日本的經濟增長速度都越發的減少,甚至一再低於當時的西方國家。之所以出現這樣的情況,其實還是因為在90年代初日本的股市和房地產的泡沫正在不斷加大,這種泡沫經濟明顯是不穩定的,所以也對日本的經濟造成非常大的沖擊。
要知道,其實是在上個世紀90年代初的時候,日本當時就已經明顯不適應當時的經濟發展趨勢。在95年之後,雖然數據比較光鮮,但是很多企業相繼破產,尤其是在這一年,日本發生了大地震,日元的匯率也不斷增加,很多企業紛紛開始拓展海外市場。雖然當時日本的生產總值看上去增加了不少,但是實際上日本的這種普遍失業的情況也並沒有得到改善。
⑧ 日本經濟為何會停滯不前二十多年
很多人可能想到廣場協議之類的,但是別忘記了,簽署廣場協議的可不止美國和日本兩家,歐洲國家也參與了,德國就沒有陷入停滯的二十年,這說明還是有差的。
關鍵在於日本的產業空心化的問題
日本的產業空心化對於很多中國人來說還比較陌生,因為我們一直是接受他國的轉移,而不是轉移到他國。
日本的企業大多數是跨國集團,比如說松下索尼之類的,你有沒有翻過索尼的財務報表?知道不知道索尼現在最賺錢的業務是什麼?說起來你可能不相信:是索尼金融部門。
其次才是 娛樂 類,電影, 游戲 ,音樂,電子產品。
索尼曾經是世界上最偉大的消費電子生產商,墮落至此。
日本企業的空心化和產業轉移往往是這樣的:先把生產線轉移到中國,利用中國較為廉價的勞動力,待中國這幫的工廠充分消化了技術以後,直接把日本的生產線關閉或者全部換成機器人。
今天的「日本製造」可能和各位想像的不太一樣,是中國這邊製造了所有的零部件,然後運到日本進行組裝,在日本組裝有很多好處,比如說可以貼上「日本製造」的標簽。
等到中國工廠慢慢完全消化掉日本的技術,並且返聘了那些日本非常有技能的老技工以後,只需要十年到十五年,整個日本相關產業會被搬運一空,全面轉向海外生產。
越來越多的日本企業這么干,日本的企業就越發空心化。這對於日本企業來說是好事,但是對於日本這個國家來說絕非好事。這也是為什麼特朗普上台以後,一天到晚的叫嚷著要求「製造業迴流」的原因。
安倍過去一直想用「安倍經濟學」來扭轉頹廢的日本經濟,包括寬松的貨幣政策,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結構性改革,從現在的情況來看,三支箭基本上是失敗的,在產業空心化的問題沒有得到徹底解決之前,寄希望於貨幣政策和財政政策是不現實的。
且現在有中國企業到日本挖牆角之勢
根據日本經濟新聞報道,不少中國企業跑到日本,專門收購那些技術特別強,但是被接班人問題或者銷售問題困擾的日本中小企業,比如說為英特爾提供小型馬達的新思考 科技 ,一度壟斷了蘋果公司的訂單,但是在蘋果砍掉單子以後,公司幾乎破產,此時中國歐菲光集團出現,收購了這家企業。
目前整個日本1712家企業被其他亞洲企業參股,其中中國出資51%,占據控股地位的企業就有448家。
在中國不停向產業鏈上方游動的同時,日本企業卻一直停滯不前。
我覺得以現在的情況看,未來的日本可能同樣不容樂觀。
我在日本工作了六年,而且是在日本比較大的公司裡面工作,對日本相對來說還是比較了解的。我來回答這個問題,日本經濟在上世紀90年代開始走向下坡路,被稱之為失去的十年,其實這個下坡路遠不止十年。上世紀90年代到現在,日本的GDP基本上維持在持平,或者是負增長,或者稍有正增長的一個狀態,他們下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外因,也有內因。
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日本的GDP達到了美國的60%,成為世界第二位的經濟體,和我們國家現在的經濟地位是一樣的,當時日本在經濟蒸蒸日上,日本東京的房子的價值就可以買下美國。日本的 汽車 工業電子工業對全球形成碾壓的氣勢,嚴重沖擊了美國和歐洲的 汽車 和電子工業產業,嚴重威脅了美國的霸權地位。所以美國拋出了廣場協議,強制日元升值,全力打壓東芝。大家都知道日本是一個面積狹窄的島國,資源極其匱乏,所以上世紀日本高速發展都是以出口為主帶動的經濟。日本國內當時只有一億多人,消費能力和當時生產量相比是極其有限的。所以日元升值給日本帶來的是致命的打擊。其實現在美國也用同樣的辦法來對付我們,但是我們有所不同的是,我們是第一大人口國和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所以中央及時提出了強化內循環,爭取雙循環驅動的戰略,就是最大限度的降低出口不暢給我們帶來的影響。
其實日本的經濟衰退,還有內部因素,起了重要作用,第一點就是日本人幾十年高速發展,特別是各個行業都在世界處於領先地位的時候,出現了驕傲的情緒,他們對自己的所有的產業、所有的技術都充滿了自信,對很多技術的發展趨勢的判斷也充滿自信 。比如現在蓬勃發展的網路經濟和數字化的產品。當時的索尼,東芝,日立等電子廠家可以說居於全球領先地位,他們一直迷信於他們非常喜歡的CD等產品的發展方向,對網路化的產品不夠重視,但是美國以其強大的實力推動了互聯網的發展,以及互聯網之下的數字化產品的發展,並且在全球迅速的普及,使美國在這輪競爭中完全超越日本。在手機上,日本人最初也是非常發達的,而他們的手機是不裝手機卡的,必須在申請的時候將號碼固化在硬體裡面,對其他國家所使用的電話卡手機日本一直非常看不上,導致手機不能更換號碼,外國的手機在日本無法使用,同時日本的手機在國外也不好使用。在經過很多年,全球都已經普及了電話卡了,2010年後才由孫正義控制的軟銀集團首先引入了蘋果手機,然後手機卡才在日本普及,但已經被其他國家佔領了龐大全球手機市場,日本手機業日漸衰退。以上只是各個產業自以為是,盲目自信的兩例具體例子,其實每一個產業都存在這種現象。
日本衰退了的另外一個內因就是日本人特別保守、特別固執,這種性格是不進行深入接觸所無法感受到的。這種性格特點有的好的一面,就是任何事情都做得非常嚴謹,但更多的現在是阻礙了經濟的發展,很多的事情被他們以各種擔心、各種理由而耽誤了。比如日本的高鐵在1964年就已經達到了200公里的速度,50多年裡面單從技術上來講,日本的高鐵完全可以開到300公里以上,但就是他們擔心風險,擔心事故等因素,現在速度還是200多公里。而且現在很多的產業都已經處於競爭劣勢,比如非常典型的家電產業已經越來越小,有的人會說這是日本人戰略性的調整,產業調整放棄了低端的製造,而轉向元器件研發,其實這是非常牽強的解釋,如果是單純因為成本問題無法支撐下去的話,其實日本在全球的海外投資非常的多,這個問題完全可以通過海外建廠解決,而且事實上他們已經將大部分的產業轉移到了海外,依然不能解決這些問題,依然無法和其它的同類企業競爭。而且現在日本著重於元器件的研發生產,也不是轉向了元器件的生產,其實日本在上世紀像索尼,東芝,日立等自己都有原器件的研發和生產,現在是被迫退守到了元器件的研發和生產而已。撤退的最關鍵因素還是企業內部保守、效率低下、官僚主義嚴重、不願承擔責任、不願承擔風險、缺乏創新意識,很多人當一天和尚撞一天鍾,現在有不少中國企業收購了日本的企業,收購以後通過管理過程的深入接觸,大家普遍的印象就是日本的很多老頭們坐在公司高位上,掙著高工資,因循守舊的一天天熬日子,對於發展創新總會找到理由或者原因來否決。近年來在日本發展比較快的企業基本都是老闆不是正宗的日本人,像軟銀的老闆孫正義是韓裔,優衣庫的老闆柳井正,被傳統的日本人認為做法不像日本人。
當然日本雖然失去了很多年,但是瘦死的駱駝比馬大,有上世紀長期的積累,日本在經濟 科技 實力等各方面還是全球領先,日本人的一根筋的性格,也使得很多專業技術人員能夠一輩子任勞任怨的從事技術研究,在各項技術的研發上還處於領先地位。但是整個國家的發展和創新上已經遠遠落後於一些國家,一個典型的例子,日本雖然整體上處於科研領先地位,日本每年都有諾貝爾獎獲得者,但是從來沒有經濟學的諾貝爾獎獲得者。現在的現實就是日本人,雖然底子雄厚,但是現在也基本上跑不動了而其他國家雖然基礎薄弱,但是在大步流星的往前趕,日本還面臨著老年少子化問題,人口日益減少的問題, 社會 負擔沉重,財政常年赤字問題,再加上今年的疫情嚴重影響,日本走出泥潭的難度越來越大。
總有一幫自以為是的人,一說到日本停滯,他就跟你扯日本發達、日本先進、日本比中國富裕……
這壓根是兩碼子事好吧?
好比,馬雲資產縮水90%,仍然比你富裕。
但不能因此說,縮水後跟縮水後一樣吧?否則,你數學老師也不會放過你。
日本從90年代的高峰,到現在GDP幾乎沒有增長,世界五百強大幅縮水,由相當於美國的70%,到現在不足1/3……
這不是停滯是什麼?
至於為什麼停滯了仍然是發達國家,仍然比你富裕,你仍然趕不上人家,這是另一個話題——馬雲即便10年不上班,仍然比你有錢。
況且,30年前,日本GDP是中國的10倍,現在只有中國的一半,差距已經大幅縮小了!
我都懷疑這些人是文盲,沒讀過書嗎?人家說東他說西,不會審題嗎?這種答題法,考試就是0分。
有時真的被這些智商欠費,還自以為是的傢伙給蠢氣到了。
這里只說停滯的原因:
1.日元升值。
貨幣升值利於進口,貶值利於出口(經濟學常識,不解釋)。《廣場協定》逼迫日元升值,這給以「出口導向」為主的日本,帶來沉重打擊。產品賣不出去,還怎麼發展經濟?
2.人口老齡化。
日本是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
其實,許多發達國家都面臨老齡化問題,但由於歐美國家不是移民大國,就是殖民帝國,對外國比較開放,通過引進移民來改善人口結構(看法國足球隊,都變成黑人了。)
但日本歷來都是單一民族國家,對移民非常排斥。加上工業 社會 競爭激烈,生育意願低,導致人口出生率低,死亡率高。
一幫老頭老太太,怎麼發展經濟?
3.外部競爭加劇。
日本崛起時,幾乎沒什麼對手。
而現在,中國、韓國也崛起了,中日韓三國的產業結構相似,例如,電子、 汽車 、造船、鋼鐵……都擠在少數幾個產業里,錢自然沒那麼好賺了。
4.美國拋棄。
日本崛起,很大程度是美國扶持的結果。
但隨著蘇聯解體,日本已經沒啥用了。相反,日本在強盛時,還一度威脅到美國的地位。
所以,美國自然改扶持為打壓,日本經濟也就停滯不前了。
一、當年的日本經濟實力
日本曾經是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經濟第二位的經濟大國,在亞洲第一個實現了「經濟奇跡」。在石油價格非常高的特殊年代,耗油量低的日本 汽車 在全世界大受歡迎,日本 汽車 產量超過美國,成為世界第一。
日本人開始大量投資美國房地產。1986 年,日本第一不動產公司以破紀錄的價格買下了紐約的蒂芙尼大廈。1989年,三菱公司一舉買下紐約市中心洛克菲勒中心14棟大樓。當時,日本東京的土地價格是美國土地價格的四倍,所以有些日本投資商還戲稱,「賣掉東京就可以買下整個美國」。
當時很多日本人當時都認為日本才是未來世界經濟的中心。 但是20世紀80年代中後期開始,泡沫經濟破滅,特別是1997年亞洲金融危機後,進入了長期的經濟增長困境。有的學者認為這是日本失去的十年,有的學者認為是二十年。當然,不要誤會,日本經濟長期停滯並不是說日本經濟一無是處,在一些產業領域仍然日本仍然掌控著很強的技術競爭力,但是至少與當年10%以上的高速增長相比,這個落差已經非常明顯。
二、日本長期經濟低迷的表現
第一,經濟增長率一直很低。 20世紀90年代到至今,日本的實際GDP除了個別年份以外,基本上都在2%以下。1993年,1998年,1999年,2008年,2009年,2011年都出現了負增長。最近的2018年和2019年經濟增長率達到0.79%和0.65%。
第二,通貨緊縮明顯,民間內需不足。 長期的通貨緊縮成為日本經濟標志性的特徵,而且日本家庭消費支出一直很低,1990年代基本上處在負增長。也就是說,日本經濟低迷情況下,居民無法或者不敢消費太多。
三、日本經濟長期低迷的原因
第一,泡沫經濟破滅給日本經濟帶來長期影響。 1985年9月22日,美國、日本、聯邦德國、法國以及英國的財政部長和中央銀行行長在紐約廣場飯店舉行會議,主要內容是讓日元升值。結果,不僅日本出口受挫,大量資金流向房地產,引發泡沫經濟。1989年末泡沫經濟破滅後,日本股市暴跌,企業和個人資產大幅縮水,日本經濟出現嚴重蕭條。
當年簽署廣場協議的歐美五個國家財政部長
第二,國際經濟環境對日本經濟增長不利。
2000年以來,美國以及世界經濟增長放緩,進口需求下降,原本出口至歐美市場的日本也受到嚴重影響。日本破產企業增加,失業率提升,股市嚴重下挫。
第三,日本政府的宏觀經濟政策不當。
日本政府用大量舉債的方式拉動經濟,結果日本財政赤字佔GDP的比重遠遠高於國際警戒線。2000年,日本企業和銀行的不良債權達到100萬億日元以上。
第四,產業結構調整滯後是日本經濟低迷的重要原因。
20世紀90年代,歐美國家成功升級產業結構,大力發展信息產業,微軟,英特爾,IBM,摩托羅拉,諾基亞等跨國企業迅速崛起,但日本在與歐美企業競爭中失去競爭力,甚至一些信息產業領域中,被韓國和中國台灣趕上甚至超越。日本經濟增長的動力下降,多數日本製造業向海外投資,導致日本國內行業出現嚴重空洞化,少數行業還在日本國內進行壟斷,導致日本經濟長期蕭條,再也無法實現高增長率。
推薦你下載個APPj叫「喜馬拉雅」,然後搜索「靜說日本」節目,裡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日本經濟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就達到了美國的60%左右,後來美國的經濟猛增,但是日本的經濟數據一直在四萬多億美元左右徘徊,整整二十多年的時間裡面,日本的經濟數據一直不瘟不火,讓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經濟以及沒有了增長的動力,已經失去了曾經的輝煌。
但是真的是這樣嗎?其實這些只是表面現象,日本在經歷了美國霸道的廣場協議以後,走上了發展房地產的道路,但是又遭受到房地產泡沫的影響沖擊,使得日本的經濟受到了極大的打擊,在多年內都沒有恢復元氣,日本的經濟幾乎被美國拖垮,但是小日本其實並沒有服輸,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條道路。
日本的 科技 實力在世界都是排在前面的,日本不只是經濟數據厲害,在 科技 支撐的條件下,日本承受住了經濟危機挺了過來,但是給別人的印象是日本經濟停下來沒有增長,其實日本國內經濟發展到了一個瓶頸,而且為了防止美國的猜疑和打壓,日本對國內經濟做到穩而不發,把經濟擴展到國際上面去。
日本在本土經濟的確看起來到了瓶頸,但是在國際上面日本企業的發展卻是非常的厲害,只要國內經濟發展保持穩定,不去挑戰美國的權威,日本自己就很少會被美國特殊針對,這也是防止第二次廣場協議的發生,吃過一次虧,日本人不可能再次走上老路,日本人其實也知道美國對世界老二的態度是非常堅決的,所以盡量的通過各種方式避免成為世界老二。
日本國內經濟指數不上漲其實也是在防範美國對美國表態而已,而且由於日本畢竟是一個資源和領土小國,國內的發展有飽和的時候,企業走出去成為了突破原有思維的一種方式,這樣就不會只是受限於一定的范圍,也不用整天被美國頂著看,憑現在日本的 科技 水平,說日本的經濟只有現在這個規模那根本不可能,只能說日本隱藏了經濟數據而已。
停歇二十年只是表面的假象,真正相信日本經濟不發展的人才是傻瓜了,日本這樣做主要是突破防範美國的針對,日本的經濟數據其實應該隱藏了很多,日本大量企業把產業專移出去,其實就是為了更好的發展和更廣闊的空間,這些轉移出去的產業有相當的部分都不算在經濟指數裡面的,不要認為我們這些年的發展就看輕了日本,其實日本隱藏得深著呢。
一切都是不想讓美國過多的針對自己而演的戲,世界老二美國都是重點針對的對象 ,比如英國,比如前蘇聯,比如過去的日本,比如現在的我們,而現在日本經濟數據一直沒有上漲這是事實,其中有三個原因,首先是過去日本的經濟泡沫嚴重,裡面水分太多,這十幾二十年都是在擠水分,第二就是躲避美國的注意,第三就是經濟外遷暗地發展,不是日本經濟不發展,其實是我們的速度太快,讓很多人覺得日本的經濟不過如此的錯覺而已。
日本經濟停滯二十多年,既有內因,也有外因。外因大家已經很明確了,就是來自美國的直接干預和打壓。內因有一點小復雜,既有日本人投機取巧栽跟頭,也有 科技 方向點錯 科技 樹的問題。
日本經濟最明顯的一個外因,就是新聞廣為報道的廣場協議。當年日本和歐洲列強陪著美帝一起簽約,各家貨幣對著美元升值。而日元升得幅度大、速度快,一方面打擊了日本出口,另一方面刺破了樓市泡沫,使得日本經濟一下子掉下來,這一打擊,就影響了二十多年,直到今天。
網上新聞說,美帝在日本有個錦衣衛,全稱叫日本東京地方檢察廳特別搜查本部。這個檢察機關可以獨立辦案,不受日本官方影響,上至首相下至普通辦事員,誰都可以抓。事實上,眾所周知他們專門抓捕影響美帝利益的日本官員。提這個幹嘛?因為,這個機構讓我終於明白了,為什麼當年日本會那麼自覺的主動降低對美國的出口,比如 汽車 ,日本官方直接給 汽車 廠商規定,出口量達到多少,就不允許再賣到美國去了。
這還是為日本服務的日本官員嗎!簡直就是美國駐日本代表處的美國官員啊!最近中美之間的問題,讓我們知道了一段日本往事:70年代,日本晶元產業已經有超越美國同行的趨勢,到1980年,美國惠普公司檢測發現,日本晶元的良品率遠超美國同行。1986年,美國逼著日本簽了《半導體協議》,不但要日本抬高在美國的產品價格,還要日本開放內部市場20%的份額給美國企業。1991年,美國又逼著日本簽了新的半導體協議。
所以,今天日本在晶元產業的前端可以說是一家獨大的:比如生產光刻機的機器、比如生產光刻膠、比如晶圓片等等,日本企業至今都保持著絕對的優勢。原本日本在終端領域也有競爭優勢,可惜被美國強力打壓沒了。
因此,日本 科技 領域被美國無情打壓,使得他們在尖端領域無法持續發展,也就無法佔據最前沿產業的制高點和利潤大頭,最顯著的外在表現就是:日本人均GDP只有4萬美元出頭,而美國則達到了6.5萬美元。
至於日本的內因,投機取巧這一點確實是逃不掉的。大家不要被日本所謂的匠人精神給迷得神魂顛倒的,日本大企業各種產品造假、數據造假的事情沒少干,著名的就有高田公司「氣囊門」事件、三菱公司油耗造假等。這個問題和九十年代日本房產泡沫是一個道理:有錢了以後,不是大家都想著搞 科技 研發,往更新、更好的技術前沿發展,而是投機倒把、玩樂享受去了。
這一點可能也間接地影響了日本點 科技 樹的事情。比如電視機,今天我們都知道數字電視,但是站在九十年代的時候,到底是發展模擬電視技術還是數字電視技術,沒人知道哪條路正確。日本人就堅持了模擬技術,而沒有走數字技術路線。如果不是很多人沉迷於投機倒把,讓更多的企業和人員沉下心來搞技術研發,日本也不至於在今天的信息技術產業領域一個像樣的本土巨頭都沒有啊!因此,日本現在還是三十年前的老產業玩兒來玩兒去,雖說技術不斷進步,但確實導致了經濟的停滯。
因此,一個國家能夠獨立自主是多麼重要。被別人捏著脖子,永遠都要看別人臉色吃飯,說不讓你發展尖端產業就不讓你搞。而且,掙錢了以後,真的不能在前沿 科技 領域停下腳步,還要多條路線並行發展、不斷試錯,才能讓自己不落後於其他列強。
瞎扯蛋的問題?誰說日本經濟停滯20年?看看人家的gnp, 科技 ,人民的生活水平燈方面!別提這么無知的問題、有時間多學點知識,出國長點見識!
我只能說日本選錯了道路,在當時其實日本繁榮的經濟促使日本必須做出選擇,在未來的幾條道路之中選擇一條走下去。很不幸,日本選擇了錯誤的一條。
其實就兩條第一條繼續維持實體經濟不動搖,這么做的好處非常明顯,日本的實體經濟走的相當穩,日本的 汽車 世界第一。這句話絕不是說說而已的,在主要大國之中,日本是唯一一個不對進口 汽車 徵收關稅的國家。足可見日本對自己 汽車 行業的自信,但是這么做的缺點也是顯而易見的。實體經濟畢竟來錢慢。
所以日本選擇了第二條倒向金融。而日本的金融是以房地產作為起點作為引子的。而日本選擇了房地產,簡直就是大錯特錯。因為日本的國土面積就那麼大,日本的人口就那麼多。這就決定了讓全日本人每人都擁有一套房子。也只需要20年。但是一套房子,至少它的生命周期是50年,這意味著在20年之後,日本的房地產公司即將面臨一個問題,房子賣不出去。
所以日本的房地產不出意料的崩潰了,連帶的就是股市的崩潰。那一年,多少日本人跳樓那一年,日本的首富變成了首負。
其實這就體現了日本當時已經被繁榮沖昏了眼,沒有看到繁榮背後的危機。在這一點上,韓國就吸取了日本的教訓,依然也選擇了發展房地產。但是韓國深知自己國土比日本還小,人口比日本還少。因此果斷走出去,韓國的房地產走出了世界,走出了亞洲,走向了世界。在世界上許多標志性建築都由韓國房地產公司進行建造。比如說原來的世界第一高塔。吉隆坡的雙子塔。比如說現在的世界第一高塔哈利法塔,這都是由韓國的房地產公司進行建造的。
所以日本之所以會有失去的20年,失去的30年原因就是在於。日本選錯了道路,既然選擇錯了,那麼就必須付出代價。但其實也不能說選擇錯了吧,只是說沒有走好這條路,最終翻車了。
還有一部分原因是日本並不是一個主權獨立的國家,無論怎麼為廣場協議洗白也必須看到廣場協議,就是美國用來打擊日本的。因為美國不允許日本的經濟超過美國,那樣的日本將是一個不滿美國控制的,不足以成為美國的忠犬的日本,這已經超出了美國賦予日本的職責和使命。
日本的教訓告訴了我們,但是一個國家站得越高之後,如果他不繼續向上攀爬的話。等待他的就是懸崖。
日本人的經濟這二十年來一直都在擴張,他們企業在國外的投資和布局比任何其他國家都來得大,這是在國外不在國內,別被經濟數據的表像給誤導了,那隻是日本的GDP,應該算日本國民生產總值GNP而不是國內生產總值GDP。
⑨ 日本經濟已經停滯20多年!德英法還是沒有追上,背後最大原因是
日本"失去的二十年"是指1991年-2010年這個階段。由於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後半期房地產和股市泡沫破裂,使得日本經濟增長出現了斷崖式的下跌。在1995年之後,日本GDP總值就開始逐漸保持在4、5萬億美元之間波動,基本趨近於停滯狀態。
1995年,日本GDP是54000多億美元,人均42000美元,二十年後,2015年,日本GDP是41000億美元,人均32000美元,GDP相比1995年少了1萬億,人均相對1995年少了1萬美元。
直到今天,日本GDP仍然保持在5萬億美元左右,雖然是停滯了但是也沒有多少國家能夠追上日本,這主要是因為日本經濟在八九十年代發展太好了,可謂是如日中天。
1995年是日本經濟的巔峰,當時日本GDP約為美國的70%,這是日本經濟最接近美國的時候,使得日本成為當時世界上唯一可以與美國比肩的國家。 但是反觀德英法三國呢?
德英法三國其實在二戰過後就已經失去對世界的影響力了,二戰後到2000年這段時間,世界基本是被美國、蘇聯割據,德英法三國只能悶頭發展,後來日本遭遇危機,經濟停滯,本來應該是德英法奮起直追的時候,但德英法三國的經濟在2008年金融危機中遭受了很大的打擊。
金融危機過後,雖然經濟恢復過來了,德英法三國經濟也已經進入了低速增長1%-2%的時代,這下子想要追上日本除非日本經濟會進一步衰落了。
德英法三國的經濟一直追不上日本,其實很有可能是因為人口。雖然日本人口已經進入嚴重老齡化 社會 ,甚至人口還是負增長,2017年為1.263億人,比2010年減少了101.1萬人。而且未來還會繼續減少,到2050年將滑落至1.09億人。
但是日本仍有1億人口,而德英法三國2017年人口分別為8270萬、6600萬、6710萬,人口也是處於負增長的狀態,三國經濟情況也與人口情況相符。
另外,根據國際清算銀行的估算,日本勞動力人均GDP在2000年-2015年間累計增長了20%,美國是11%。但是日本是在人口和勞動力減少的情況下,保持著這個高增長,這說明日本早已經在預防人口老齡化對經濟帶來的危害,對比德英法同樣處於人口危機的三個國家,日本經濟或許還能再撐一陣子。
⑩ 為什麼近三十年來日本人均GDP都是四萬美元上下徘徊
日本是世界七大工業國集團中、亞洲至今唯一的成員國,亦為世界第三大經濟體和資本主義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的科學研發能力居世界前列,國民擁有很高的生活質量,是全球最富裕、經濟最發達的國家之一。日本為八國集團之一,首都東京是亞洲最大和全球領先的世界級城市之一。
農業: 只有12%日本土地是可耕地,為了彌補此一缺點日本使用系統化耕作零碎地。使得日本有世界最高的精密農業成果也就是單位土地產量世界第一,達到糧食自給率50%只用了56000km²(1400萬英畝)農地。農業在日本是高補助與保護產業,鼓勵小規模耕作,而不是美國的大規模耕作。
工業:許多產業在日本是高度發展,包含消費性電子、汽車、半導體、光纖、光電、多媒體、影印機、高級食品。但是也有一些產業日本並不重視或是沒有發展條件例如衛星、火箭、大型飛機。因為這些需要大量礦產基礎也具有軍事敏感性,所以JAXA也許會採用和別國合作方式完成載人登月行動,因為這些行業的配套行業例如電腦補助生產(CAD/CAM),軟體資料庫,日本都已經具備。總體而言「日本製造」的高品質深植人心,但是這些消費性科技品也有大量外移的現象,因為日本生產成本太高無法競爭,而日本亦不打算發展高價的大型航太業,製造業前景令人擔憂也是大量失業的成因。
動漫:
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動漫強國,其動畫發展的模式具有鮮明的民族特色。已成為日本的經濟支柱,在世界佔有重要位置。年產值230萬億日元。
日本動漫產業模式完整,動漫成日本第三大產業。
世界70%的動漫作品來自日本,動漫產業占日本GDP的比重超過10%,成為日本第二大產業。同時,日本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動漫產業創作輸出國。
礦業:因為日本屬於火山活動多發地域,所以埋藏的礦物資源種類豐富。因此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礦業比較發達。但到了戰後,對礦業危害的環境對策,以及從業人員的安全對策造成生產成本大幅增加,導致了行業衰退。仍在出產的有:成本較低的可以露天挖掘的石英、石灰石,以及純度高,有國際競爭力的金、銀、石油、天然氣等。
服務業:日本服務業產值極為重要佔了全國3/4的經濟產值。銀行、保險、房產仲介、零售(百貨)、客運、通訊都算是服務業。像是三菱UFJ、Mizuho、NTT、TEPCO、Nomura、三菱地產、新東京海上產物、JR鐵路。全日空等公司都是全球中該領域的龍頭地位。將來日本郵政改革後將在2014成為全國最大保險公司。日本有326家企業名列全球福布斯2000大排名佔16.3%(2006).在可見的未來服務業將是日本最大規模產業也是工作機會提供者。
教育:日本學校教育分為學前教育、初等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階段,學制為小學6年、初中3年、高中3年、大學4年、其中小學到高中為12年義務教育。2002年度教育經費為6兆5798億日元,占預算總額的8.1%。大學有國立大學、公立大學和私立大學。著名的國立綜合大學有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東京工業大學等,著名的私立大學有早稻田大學、慶應義塾大學、日本大學等。日本重視社會教育,函授、夜校、廣播、電視教育等較普遍。
望採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