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人工島有哪些
① 這個人工島,改變了東亞甚至是全球的進程,是日本黑暗時代的曙光
日本
就在虎年來臨前的三天前,也就是2022年1月28日下午1時19分,位於日本九州鹿兒島縣的櫻島火山開始噴發,火山灰噴至距離火山口約3400米的高度。
其實當地人對櫻島火山噴發習以為常,據統計每年櫻島火山噴發次數高達近千次,只不過絕大部分規模都很小,時常小規模噴發的火山雲,也是當地的著名景點。自距今約26000年前,櫻島火山還只是個海底火山,自古以來但凡想要登上櫻島的人,都必須乘坐船隻才行,直到公元1914年(大正三年)1月12日才徹底改變,當日,櫻島火山再度噴發,而炙熱的岩漿把這座火山島與大隅半島連接到了一起,變成了個半島突出部。
說到鹿兒島,就不得不提種子島了。種子島位於鹿兒島縣的最南端,而鹿兒島縣,則在近代日本控制琉球國以前,是日本列島最南端的縣級行政機構。由於鹿兒島獨特的地理位置(長期擔任日本的南大門)以及眾多的海岸良港,致使自古以來中國、朝鮮半島和琉球的船隻,都經常來此開展經貿活動,比如中國春秋時期的齊國,每年都有大量商船,沿著海岸線航行並抵達日本,就在上個世紀,在朝鮮半島和日本九州島,就有大量的齊國文物出土。
櫻島火山
其實往來鹿兒島的不僅僅是東亞各國船隻,隨著 探索 時代的來臨,西歐各國船隻也陸陸續續抵達日本,並徹底改寫了日本的 歷史 。
而進入16世紀後,由於受到風暴的影響,原本打算前往中國的葡萄牙商船,最終來到了鹿兒島,並教會了當地人製作鐵炮的技術,順便還傳播了基督教(最初是天主教)。
鐵炮和基督教的傳入,徹底改變了日本,由於當時日本正值戰國時代,中央政府的行政命令在日本全境基本失去了號召力,各地大名的混戰和權利的真空,是非常有利於外部文化傳播的,也正是由此,基督教天主教會在日本迅速傳播,連帶著鐵炮也在日本廣為流傳,並最終遇到了終結日本戰國時代的那個男人——德川家康。
值得提及的是,在這一時期,由於歐洲黑奴三角貿易的盛行,葡萄牙等國的船隊,在販賣黑人的同時,也將少量黑人留為己用,比如在日本幕府天正九年時,也就是公元1581年,有一位來自義大利的傳教士范禮安(Alessandro Valignano)經印度果阿、中國澳門,經過被日本人稱為南蠻貿易的航線,輾轉來到了日本時,在他的身邊就有一位黑人,並得到了織田信長的接見,而這個黑人武士就是大名鼎鼎的彌助了,並成為了織田信長的貼身武士。
雖然此後不久,織田信長在本能寺之變中切腹自盡,而彌助也下落不明,不過發動政變的明智光秀最終也沒能代替織田信長,反而成全了德川家康,值得提及的是,德川家康大權在握後,在他的身邊也有一位外族武士,只不過此人是個英國白人武士,作為英國東印度公司在日本的代表,此人就是威廉·亞當斯(日文名為三浦按針,也就是仁王2的主角原型)。
三浦按針
德川家康繼承織田信長遺願,終結日本戰國時代後,針對基督教和歐洲勢力在日本的影響力越來越強的現象,深感有必要針對這種情況作出調整,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由於德川家康擔心西歐等外部勢力,會試圖干預德川幕府的統治,勾結些許頗有野心的大名,可德川家康也不願意完全放棄中國、朝鮮等東亞國家和西歐國家帶來的經貿收益,故德川家康經過深思熟慮,最終宣布禁止日本各地大名與東亞和歐洲國家進行任何形式的溝通與合作,與此同時在德川家康直接管理的長崎市附近海域,修建一座人工島用來開展對所有國家的貿易,而這個島嶼就是大名鼎鼎的出島了。
長崎是日本九州島西岸著名港市,與我國上海相隔僅800公里,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中國與日本的橋梁。早在我國隋、唐時期,日本的遣隋使、遣唐使和學僧中的不少人就是從長崎起航到中國的。到宋、明和清朝時期,我國福建、浙江等沿海省份大批商人到日本經商。據史料記載,最多時曾達萬人左右。他們在長崎的平戶、福江等地創建唐人町,成為中國人集中居住的地方。隨之,中國和西洋文化也經過長崎傳入日本,特別是中國文化給日本以深遠的影響。長崎人的一些風俗習慣、飲食文化及節日慶典等均源於中國。
長崎
而在出島未出現以前,各國與日本的經貿文化聯系主要放在了距離長期更遠的平戶,在日本江戶時代初期,此地是一個交通樞紐地區,除了東亞各國外,英國、葡萄牙、荷蘭都是通過它,才與日本有了密切聯系的。
起初日本與各國都相安無事,直到葡萄牙聖母號被焚毀事件、英國人冒稱荷蘭人挾持長崎奉行所職員的「費頓號事件」以及歐洲列強肆無忌憚的日本宣揚基督教,並暗中支持部分與德川幕府作對的大名,向他們提供先進的武器和資金,德川幕府得知後頓感憤怒,立即頒布了「禁教令」和「鎖國令」,只允許明代和荷蘭(也是唯一的歐洲國家)等少數國家,可以在出島與日本進行貿易。
日本允許明代船隻來往日本,這很好理解,可為何也允許荷蘭呢?
其實這很好理解,此時的荷蘭不像西班牙、葡萄牙等國家,其是一個新教國家,他們沒有那麼沉重的弘揚宗教包袱,相比較傳播宗教,他們更熱衷於開展經貿方面的聯系,為了能更好的與日本幕府開展經貿合作,荷蘭人直接參與到了鎮壓日本農民的叛亂中,不僅如此,荷蘭人還特別尊重日本的風俗和傳統,當時的荷蘭人放下架子,時常派專人定期前往江戶拜見幕府大將軍,長此以往,荷蘭在日本的話事人,獲得了幕府的信任,其地位與日本大名不相上下,並允許荷蘭國旗懸掛在出島上,即使在法蘭西第一帝國吞並荷蘭時,出島上的旗幟仍舊屹立在此,由此可見荷蘭人究竟有多精明了。
出島上的荷蘭國旗
有趣的是,之前被迫離開日本的葡萄牙人,也從中吸取了教訓,通過獲取嘉靖皇帝的歡心以及協助當地政府鎮壓叛亂,最終也得到了能在澳門進行貿易的特權。而反觀荷蘭,在印度尼西亞地區採取了與在中國和日本截然相反的措施,數百年內也沒有鞏固統治,這也是印度尼西亞長期落後的主要原因。
而日本幕府除了通過出島獲得大量經濟收益的同時,也是日本在兩百年的鎖國時代,其 科技 和思想沒有落後太多,比如在本能寺之變爆發前,也就是1582年(天正十年), ) 日本九州地區吉利支丹大名大友宗麟、大村純忠、有馬晴信向羅馬教廷派遣的、以四名少年為中心的使團,此次事件被稱為天正遣歐少年使節事件,這個使團由給織田信長帶來彌助的范禮安發起的,於1590年(天正18年)回到日本。這個使團的出現讓許多歐洲人第一次知道了日本的存在,此次使團將歐洲的古騰堡印刷機帶回了日本,日本首次活字印刷術刊行了日本語書籍(被稱為吉利支丹版)。
除此之外,日本也通過出島,獲得了明代西儒學派和蘭學的先進思想和知識,是日本鎖國黑暗時代的一道曙光,並間接導致了明治維新的出現。
在日本的定居
埃德溫·鄧及家人
明治維新後國力大漲的日本,也通過與歐美的聯系,獲得了大量先進物種,改變了日本的飲食結構,並使日本人的身高迅速提高,明治政府不僅通過殖產興業的策略,為日本實現工業化打下了良好的經濟基礎,而且調撥了大量資金用於改善日本人的飲食結構。在當時的歐美國家中,對日本飲食結構影響最深遠的就是美國了,比如1873年來到日本的埃德溫·鄧(Edwin Dun)了(美國農業學家)。他在北海道傳播牛肉養殖和乳製品加工等技術,引進來自美國的高產奶牛和達勒姆肉牛,為北海道的畜牧業發展奠定了基礎。
父親,請收下我的膝蓋
說到近代美國與日本的聯系,就不得不提夏威夷了,明治維新後的日本,隨著國力的迅速增長,國內的軍國主義勢力逐漸抬頭,對當時的日本政要而言,對外擴張方面首選就是中國,可由於此時的清廷洋務運動已有小成且日本在唐代和明代,分別兩次敗給了中國,故當時的明治政府還沒有下定決心與清廷拚死一搏。
日本殖民夏威夷
而相比較向西擴張,他們更傾向於向東方的夏威夷擴張,此時的夏威夷還在夏威夷王國的管理下,此前的英國人、俄國人都試圖染指這里,可最終都被美國人挫敗,直到日本人的到來,19世紀末期,美國爆發了經濟危機,而此時的日本陸續派遣大量夾雜著退伍士兵的國民前往夏威夷(其中深意不言自明),甚至還派遣了數艘軍艦進行「護航」,而此時的美國政府無力阻止日本在夏威夷的擴張,不過美國人也不想就此放棄,於是美國人通過以夏威夷共和國(在美軍的支持下,由美國移民推翻夏威夷王國建立的)的身份,向日本支付了賠償金,並支持日本對大清開戰,企圖將禍水西引,而就在甲午戰爭爆發後不久,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一部分了。
夏威夷共和國
夏威夷並入美國
其實今日的日本,仍然在不停的建設人工島,之所以會出現這種情況,就是由於日本的地狹人稠、地理因素和經濟發展導致的。
其實早在上世紀60年,日本就曾提出填海造陸計劃(丹下健三的東京計劃1960),不過由於當時還不具備填海造陸的條件,故被無限期擱置了。
地狹人稠的日本
不過由於東京需要同時滿足城市升級、城市擴張、軍事、工業、航運等多方面需求,故東京灣的人工島群的規模不僅要宏大,而且要統籌安排,協調發展。不過需要注意的是,日本自古以來就是地震高發地帶,當地震來臨時,這些人造陸地會在地震波的影響下,很容易產生液化現象。
現如今,東京灣的人工島群,不僅是用來安置工廠了,也成為了部分日本國民的住宅,甚至大量商業中心也搬遷到人工島了。更有甚者,就連日本最大的民航機場——東京國際機場業已搬遷過來了。值得提及的是,東京迪士尼樂園,也是建造了這些人工島上的。而這規模宏大、功能齊全的人工島群,無疑是彰顯日本工業實力的最好名片。
而且日本人的憂患意識由來已久,《日本沉沒》不僅是部電影,更是懸在日本全體國民頭頂的達摩克利斯之劍。日本之所以如此熱衷興建人工島群,就是期望在末日危機到來之時,可以依賴 科技 建造起「不沉的人造大陸」,而這也是日本人慾世代相傳的「不沉的夢想」。
日本人工島
電影《日本沉沒》劇照
② 有哪些島嶼是海上人工島
海上人工島是在近岸淺海水域人工建造的陸地,是具有多功能的海洋工程,可用於修建深水港、海上機場、海上城市,也可供近海油氣開發、海底礦產(如煤礦、鐵礦、砂礦等)開發、水產品加工、廢品處理等充當基地,亦可用作為大型火力電站或核電站站址,以及毒品和危險品倉庫等。這種海洋空間利用方式可緩解原有城市的人口密集、交通擁擠、雜訊、飲用水和空氣污染等都市問題。1961~1990年的30年間全世界的海上人工島工程項目多達400項,較大型項目50項,工程水深一般20~100米,少數達1000米;離岸最近的0.1千米,最遠的達150千米,一般分為固定式和浮動式兩大類,用海底隧道或跨海橋梁與陸岸連接。日本神戶人工島、六甲人工島、東京灣人工島為此類海洋工程的典範。
香港、澳門的鬧市區都曾是大海。香港島的商業鬧市、港區、公寓幾乎都是建築在填海地上,在這個6平方千米的新城區,居住著69萬人口,約佔全島的58%。澳門本島原面積僅2.78平方千米,現在面積增加了1倍多。澳門繁華區幾乎都集中在這塊新區上。
③ 日本有世界上最大的人工島,那中國有人工島嗎還有那些國家有
在近岸淺海水域中人工建造的陸地。作為進行海上作業或其他用途的場所,大多有棧橋或海底隧道與岸相連。現代工業發達的沿海國家,濱海一帶人口密集、城市擁擠,使得進一步發展和建設新企業及公用設施受到很大限制,原有城市本身的居住、交通、雜訊、水與空氣污染等問題也很難解決。因此,興建人工島,改變或改善了上述難題。人工島是利用海洋空間的方式之一,也是一種新興的海洋工程。
古代人工島 中國明代嘉靖年間(1522~1567)已有建造人工島的文字記載。江蘇北部濱海淤積平原上,散布著很多高數米至十多米的土墩台殘丘。這些數以百計的墩台過去是為漁業、鹽業和軍事的需要,在潮間帶的海灘上修建的,漲潮時聳立於海濤之中。隨著海岸線東移,並入陸地的大部分土墩台被削平,少數至今仍保存良好。土墩台按其作用不同分為漁墩、潮墩和煙墩等。漁墩是漁民在海上捕撈或養殖時作為候潮、貯存淡水與食物、整理漁具、躲避暴風雨的臨時活動場所。一般修建在靠近低潮位的灘地上,用灘土和貝殼堆成,台上築有可以居住的棚舍。海岸線外移過程中,漁墩便成為沿海第一批新定居點。潮墩為鹽民作業時,躲避大潮或風暴以保障生命安全的墩台。墩高一般約10米,墩頂超出秋汛大潮和風暴潮的高潮位;墩頂直徑約17~18米,底部直徑約30米;周圍栽榆、柳等樹木加固墩土並抵禦風浪襲擊。煙墩又稱烽火墩,是保衛海防的一種軍事設施。在沿海低潮位以外的灘地上,用人工堆成土墩,高約15~20米,每墩有2~5名士兵看守,遇有緊急情況燃烽火報警。
現代人工島 現代人工島用途廣泛,可用於興建停泊大型船舶的開敞深水港;起飛著陸安全、不對城市產生雜訊污染的機場;易於解決冷卻和污染問題的大型電站或核電站;開采離岸不遠的海上石油(氣)田和建造石油、天然氣加工廠;開采海底煤、鐵礦或建造海上選礦廠和金屬冶煉廠;建造水產加工廠、紙廠、廢品處理廠、毒品與危險品倉庫等。還可以建造海上公園,甚至新的海上城市。人工島的位置一般選在靠近海岸,水深不超過20米,掩蔽良好,附近有足夠土石材料的海域。如利用岩質小山島修建人工島更為經濟。人工島工程主要包括島身填築、護岸和島陸之間交通聯系三部分。
島身填築,一般有先拋填後護岸和先圍海後填築兩種施工方法。先拋填後護岸適用於掩蔽較好的海域,用駁船運送土石料在海上直接拋填,最後修建護岸設施。先圍海後填築適用於風浪較大的海域。先將人工島所需水域用堤壩圈圍起來,留必要的缺口,以便駁船運送土石料進行拋填或用挖泥船進行水力吹填。護岸的結構型式常採用斜坡式和直牆式。斜坡式護岸採用人工砂坡,並用塊石、混凝土塊或人工異形塊體護坡。直牆式護岸採用鋼板樁或鋼筋混凝土板樁牆,鋼板樁格形結構或沉箱、沉井等。人工島與陸上的交通方式,一般採用海底隧道或海上棧橋連接,通過公路或鐵路進行運輸;也可以用皮帶運輸機、管道或纜車等設備運輸。人工島距離陸地較遠,又無大宗陸運物資時,則常常採用船舶運輸。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建造的現代人工島最多,規模也最大,如神戶人工島海港和新大村海上飛機場。美國、荷蘭等國也很重視發展人工島。神戶人工島位於日本大阪灣西部神戶市港口外的海域中,1966年開始興建。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萬立方米土石填築成一個總面積為436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其中港口用地241萬平方米。人工島拋填平均厚度約20米,向海一側有長3040米的護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與陸地連接的神戶大橋為三跨拱結構,橋寬14米。全部工程於1981年建成。1972年神戶市又開始在人工島東側的附近海面建造面積 580萬平方米的六甲人工島(見彩圖)。新大村飛機場,即長崎機場。位於長崎、佐世保間的大村灣內,是利用離海岸1.5公里的箕島擴建而成的。採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島的南、北兩島後,在向陸一側12~15米水域中拋填土石建造了長3200米、寬 430米的人工島。島周圍的護岸工程總長5868米,採用塊石護坡、人工異型塊體消浪結構護面,通過一條棧橋與陸地相連
④ 日本四大人工島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建造的現代人工島最多,規模也最大,如神戶人工島海港和新大村海上飛機場。神戶人工島位於日本大阪灣西部神戶市港口外的海域中,1966年開始興建。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萬立方米土石填築成一個總面積為436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其中港口用地241萬平方米。人工島拋填平均厚度約20米,向海一側有長3040米的護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與陸地連接的神戶大橋為三跨拱結構,橋寬14米。全部工程於1981年建成。1972年神戶市又開始在人工島東側的附近海面建造面積 580萬平方米的六甲人工島。新大村飛機場,即長崎機場。位於長崎、佐世保間的大村灣內,是利用離海岸1.5公里的箕島擴建而成的。採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島的南、北兩島後,在向陸一側12~15米水域中拋填土石建造了長3200米、寬 430米的人工島。島周圍的護岸工程總長5868米,採用塊石護坡、人工異型塊體消浪結構護面,通過一條棧橋與陸地相連。
⑤ 神戶人工島的建造歷史
人工島是日本神戶市為了適應神戶港經濟貿易不斷發展和港口貨物吞吐量日益增長的需要而建造的。神戶人工島1966年開工,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萬立方米土石填築成一個總面積為436萬平方米(4.36平方公里)的人工島。其中港口用地241萬平方米。人工島拋填平均厚度約20米,向海一側有長3040米的護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與陸地連接的神戶大橋為三跨拱結構,橋寬14米。全部工程於1981年3月竣工,歷時15年,削平了六甲山脈的高倉和橫尾兩座山頭,共填土石方八千萬立方米,投資五千三百億日元(約合二十六億四千多萬美元)。
在修建神戶港人工島的同時,神戶市於1972年開始,在人工島東側的附近海面用十五年時間建造了一座總面積為5.8平方公里的六甲人工島。新大村飛機場,即長崎機場。位於長崎、佐世保間的大村灣內,是利用離海岸1.5公里的箕島擴建而成的。採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島的南、北兩島後,在向陸一側12~15米水域中拋填土石建造了長3200米、寬 430米的人工島。島周圍的護岸工程總長5868米,採用塊石護坡、人工異型塊體消浪結構護面。
率先建造海上城市的是日本。20多年前,日本就在神戶沿海建成一座迄今世界上最大的海上城市,可供2萬多人居住,為21世紀海上城市的開發展示了廣闊美好的前景。如今,日本的海洋開拓者更加心勃勃,提出21世紀內要在日本近海建造25000個海上城市。
⑥ 關於人工島的問題
現代人工島用途廣泛,可用於興建停泊大型船舶的開敞深水港;起飛著陸安全、不對城市產生雜訊污染的機場;易於解決冷卻和污染問題的大型電站或核電站;開采離岸不遠的海上石油(氣)田和建造石油、天然氣加工廠;開采海底煤、鐵礦或建造海上選礦廠和金屬冶煉廠;建造水產加工廠、紙廠、廢品處理廠、毒品與危險品倉庫等。還可以建造海上公園,甚至新的海上城市。人工島的位置一般選在靠近海岸,水深不超過20米,掩蔽良好,附近有足夠土石材料的海域。如利用岩質小山島修建人工島更為經濟。人工島工程主要包括島身填築、護岸和島陸之間交通聯系三部分。
島身填築,一般有先拋填後護岸和先圍海後填築兩種施工方法。先拋填後護岸適用於掩蔽較好的海域,用駁船運送土石料在迪拜人工島海上直接拋填,最後修建護岸設施。先圍海後填築適用於風浪較大的海域。先將人工島所需水域用堤壩圈圍起來,留必要的缺口,以便駁船運送土石料進行拋填或用挖泥船進行水力吹填。護岸的結構型式常採用斜坡式和直牆式。斜坡式護岸採用人工砂坡,並用塊石、混凝土塊或人工異形塊體護坡。直牆式護岸採用鋼板樁或鋼筋混凝土板樁牆,鋼板樁格形結構或沉箱、沉井等。人工島與陸上的交通方式,一般採用海底隧道或海上棧橋連接,通過公路或鐵路進行運輸;也可以用皮帶運輸機、管道或纜車等設備運輸。人工島距離陸地較遠,又無大宗陸運物資時,則常常採用船舶運輸。
20世紀60年代以來,日本建造的現代人工島最多,規模也最大,如神戶人工島海港和新大村海上飛機場。美國、荷蘭等國也很重視發展人工島。神戶人工島位於日本大阪灣西部神戶市港口外的海域中,1966年開始興建。在10米水深的海域中用8000萬立方米土石填築成一個總面積為436萬平方米的人工島。其中港口用地241萬平方米。人工島拋填平均厚度約20米,向海一側有長3040米的護岸和1400米的防波堤。與陸地連接的神戶大橋為三跨拱結構,橋寬14米。全部工程於1981年建成。1972年神戶市又開始在人工島東側的附近海面建造面積 580萬平方米的六甲人工島。新大村飛機場,即長崎機場。位於長崎、佐世保間的大村灣內,是利用離海岸1.5公里的箕島擴建而成的。採用爆破方法削平箕島的南、北兩島後,在向陸一側12~15米水域中拋填土石建造了長3200米、寬430米的人工島。島周圍的護岸工程總長5868米,採用塊石護坡、人工異型塊體消浪結構護面,通過一條棧橋與陸地相連。
⑦ 日本哪座城市被稱為「海上城市」
日本的神戶人工島位被稱為「海上城市」,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人造海上城市,享有"二十一世紀的海上城市"之稱。
神戶人工島位於日本兵庫縣神戶市南約三公里的海面上,呈長方形、東西寬3公里、南北長2.1公里,方圓14公里,總面積為4.36平方公里。島上居民為2萬人,各種設施齊全,有國際飯店、旅館、商店、博物館、島內游泳場、醫院、學校及3個公園,還有休假娛樂場和6000套住宅。神戶人工島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一座人造海上城市,享有"二十一世紀的海上城市"之稱。
⑧ 日本有哪些海港城市
橫須賀 YOKOSUKA
日本軍港兼商港。位於本州東京灣西南岸,港市之北。北距橫濱港6海里,東京港17海里,東北至千葉港18海里。該港大部分屬軍港區,如橫須賀海上自衛隊碼頭,勝力岬美軍碼頭等。屬南港部有:橫須賀新碼頭。在大津灣西岸,橫須碼頭與勝力岬之間,為突堤,突堤東側有兩個水深10米的泊位,總長500米,是萬噸級碼頭,北側3個泊位,總長310米,水深5.5-7.5米,是座中級碼頭。長浦灣系泊區,在勝力岬與吾妻島之間,有10多個系浮筒泊位,其中4個水深11.3-13.3米,可系萬噸級以上遠洋船。吾妻島東北西北各有一個敦式泊位,可靠泊1.5萬噸級船隻。長浦突堤,在吾妻島西南海岸的南側,有兩個水深9-10米的泊位,泊位線長150-200米。 NISSAN碼頭,在吾妻島正北的大陸岸,有4個深水泊位,其中1、2、泊位總長435米,水深11米,可靠泊兩艘3萬噸級船隻;3、4、號泊位總長 260米,水深達10米,但岸線長度不足,只能停靠一艘萬噸級或兩艘5000噸級的船隻。該港地扼東京灣口,位置重要,又為天然良港。
神戶
位於日本(全稱:日本JAPAN)本州(HONSHU)南部兵庫(HYOGO)縣蘆屋川河口西岸,瀕臨大阪(OSAKA)灣西北側,是日本最大的集裝箱港口,也是世界十大集裝箱港口之一。自古以來神戶就是日本的重要交通樞紐,公路鐵路及航空皆是現代化。它既是主要的國際貿易中心,又是日本最大的工業中心之一。現為阪神工業區的核心之一,主要工業有運輸機械、鋼鐵、橡膠、電機、食品等,佔全市工業總產值的一半以上,其次是化學、普通機械及煙草等工業。港口距國際機場約1小時的車程。
橫濱 Yokohama
日本大商港。位於本州南部,東京灣西岸神奈川縣境,海路東北至東京10海里,西至神戶360海里,至上海1030海里,至新加坡2890海里,東至舊金山 4540海里,至巴拿馬城7700海里,南至悉尼4450海里。港區分布在鶴見川口至橫濱市東南的半島頂端連接線以西的海灣內,呈直立三角形,船舶由東南入港。主要碼頭有:本牧外貿集集裝箱碼頭(32個深水泊位),山下外貿碼頭(10個泊位),大棧橋客運碼頭(6個泊位),新港雜貨、散糧碼頭(11個泊位),高島碼頭(8個泊位),山內外貿碼頭(4個泊位),出田木材、水果碼頭(4個泊位),大黑山人工島外貿集裝箱碼頭(22個深水泊位)。以上公用碼頭線17.6公里,可停靠2000-5萬噸級船95艘,,其中包括16個集裝箱在內的深水泊位76個。商港南北工業帶沿岸還有千噸級以上泊位150多個,碼頭線長17餘公里,其中深水泊位50多個,最大能停靠30萬噸級船,主要裝卸原油、天然氣、產品油、鋼材、水泥、車輛、木材等。全港總計有千噸級以上公用、企業自備碼頭泊位250個,其中深水泊位120多個,碼頭線總長約35公里。是日本最大的出口貿易港。集裝箱裝卸169萬標准箱,居世界第12位,但少於神戶港。
大阪
位於日本(全稱:日本國JAPAN)本州(HONSHU)西南沿海的中島川(NAKAZIMA KAWA)與大和川(YAMATO KAWA)河口之間,瀕臨大阪灣的東北側,是日本五大集裝箱港口之一。該港自古以來就是京都的海上門戶,市內河道縱橫,有"水都 "之稱。現為阪神工業區之核心,輕重工業綜合發展,其工業產值僅次於東京,居日本第二位。主要工業有石油化工、鋼鐵、金屬加工、運輸機械及電機等。
長崎
從地圖上看長崎港的形狀像一隻鶴,故又被稱為「鶴之港」,這里的市民喜歡的大型活動都是在這個港口舉行。另外作為海上教交通樞紐,各種船隻出入都很頻繁,圍繞港口的沿岸一帶,到處是名勝古跡。港內供遊玩一周的觀光船,業已開通。為與港口城市長崎之名相匹配。每年7月的最後一個星期五——星期日,在港內會舉行〈長崎港節日〉之盛大慶祝活動。
這里有更全面的 你可以去看看http://news.wtojob.com/portcountry_59.shtml
⑨ 日本第一個填海形成的島嶼
第一個填海形成的島嶼是:神戶的「海上島」,第二個是:「關西國際機場」。
日本是最早開始填海造地的國家之一。據統計,近100年來,日本沿海城市近30%的地區是填海造地形成的,日本通過填海增加了近12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二戰後,日本在太平洋沿岸進行大規模的填海造地活動。最著名的是神戶的「海上島」,神戶人將周邊的山脈削低,通過搬山填海的方式在海面生生建造出一個長3000米、寬2000米的人工島。
1994年,日本又耗資1.4萬億日元在第二大都市大阪附近的海面上填海建造了佔地1300公頃的「關西國際機場」。
⑩ 填海造地的歷史
日本的填海計劃很早,石川潤一郎說:「日本早在11世紀就有了填海造地的歷史記錄,當時一個名叫平清盛的將軍就在神戶填海建了一個人工碼頭。到了17世紀,幕府將軍又在東京灣進行了大規模的填海造地。」二戰後,日本大規模填海造地的情況更為普遍,1945至1975年,日本政府造地11.8萬公頃。
實際上日本的填海造陸只有1600多平方公里,也就是160000多公頃,主要包括神戶人工島以及大阪國際航空港,日本是個群島國家,國土狹小,人口稠密。第二次世界大戰後50多年間,日本人圍海造陸達200平方千米,相當於2.6個香港島的面積。20世紀70年代日本將圍墾的重點轉移到海岸以外的人工島。東京人口1200多萬,面積只有2145平方千米。為了尋找新的生活空間,東京將在15年時間內用城市垃圾填出18個人工小島。
日本的人造陸地從利用方式的變化大體可分三個階段:
①明治維新以前--以拓海圍田、開墾耕地為主的農業利用期;
②明治維新到20世紀70年代的經濟高速增長期--綜合工業到重化工業為主的工業利用期,據日本國土廳統計,1912~1954年僅東京灣6港區造陸就有3000公頃,1954~1982年,全日本人造陸地面積達到6萬公頃;
③經濟高速增長時期以來--從以工業開發為主轉向以交通住宅、商務、情報、文化娛樂等為主的城市功能多樣化開發利用期。
日本目前已建的最著名的人工島是神戶人工島。不久前,日本有關部門又提出了再建造700個人工島的設想,以實現擴大國土面積1.15萬平方千米,解決日本經濟發展的需要。
日本神戶人工島,這是世界上第一座海上城市,位於神戶市以南約3000米,水深12米,面積達436萬平方米。歷時15年完工,耗資達55億日元。與神戶市由一座大橋相邊。島中部是住宅區,南側建有防波堤,其他三面是現代化的集裝箱裝卸載碼頭。 大陸
中國從上世紀五、六十年代開始圍填海活動,到上世紀末,沿海地區圍填海造地面積達1.2萬平方公里,平均每年圍填海230至240平方公里。正是考慮到保護海洋環境,2002年,《海域使用管理法》實施後,國家每年對圍填海規模都控制在100多平方公里左右。
香港
香港山多平地少,1842年香港首次將興建皇後大道的沙石推進大海,以後香港便不斷填海造地,一百多年來,填海面積已達六十七平方公里,佔香港總面積超過百分之六。台灣台塑集團的麥寮六輕也是填海造陸的巨大工程,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
澳門
澳門由於山多平地少,除了歷史上先後把城市的范圍擴展至關閘,佔領青洲、氹仔、路環,又向清政府索要橫琴島、對面山,葡澳政府亦在1863年進行第一次填海工程。截至2011年時,澳門半島的面積在填海工程下已超過9.3平方公里,比1840年的2.78平方公里增大了3倍以上。澳門總面積因沿岸填海而不斷擴大,自有記錄的1912年的11.6平方公里逐步擴展至2011年的29.9平方公里。
台灣
台灣在日據時期,在今高雄市哈瑪星一帶填海造地,設立「打狗停車場」(今高雄港車站)作為縱貫鐵道終點,後來發展成為高雄政經中心。而近年台灣的填海造地,台灣最早的海埔新生地位於新竹市的新竹海埔新生地,1957年5月著手開發;1960年3月完成,實驗區共八十八公頃。 最具代表性的是雲林縣麥寮鄉的六輕,開發造地的面積約2,255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