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是怎麼見皇帝的
1. 唐朝時日本遣唐使來中國朝見皇帝前要走哪些程序
遣唐使團在中國受到盛情接待。唐朝有關州府得到使團抵達的報告後,馬上迎進館舍,安排食宿,一面飛奏朝廷。地方政府派專差護送獲准進京的使團主要成員去長安,路途一切費用均由中國政府負擔。遣唐使抵長安後有唐廷內使引馬出迎,奉酒肉慰勞,隨後上馬由內使導入京城,住進四方館,由監使負責接待。按著遣唐使呈上貢物,唐皇下詔嘉獎,接見日本使臣,並在內殿賜宴,還給使臣授爵賞賜。
遣唐使臣在長安和內地一般要逗留一年左右,可以到處參觀訪問和買書購物,充分領略唐朝風土人情。遣唐使歸國前照例有餞別儀式,設宴暢飲,贈賜禮物,珍重惜別。唐朝政府除優待使臣外還給日本朝廷贈送大量禮物,表現了泱泱大國的風度。最後遣唐使一行由內使監送至沿海,滿載而歸。
希望能幫到你~
2. 日本的天皇是怎麼來的
按照日本《古事記》的記載,天上世界的神叫天神,活動地點在高天原。天地形成的時候,高天原誕生了三位天神,分別是天之御中主神、高御產巢日神、神產巢日神。這三神有個共同的特點,都是無性之神,沒有性別,不男不女,是獨神。
後來又出現了陰陽二神,這二神是兄妹倆,一個是伊邪那歧,一個是伊邪那美,這兩個人兄妹交合,生出了島嶼、山川草木以至天地萬物,然後就開始造人。伊邪那美在生火神時,產道起火,以致燒灼而死,伊邪那歧傷心欲絕,一直追到黃泉,當看到伊邪那美墜入黃泉的恐怖景象時,卻嚇得撒腿跑路了。跑回來之後,伊邪那歧覺得沾染上了黃泉的晦氣,於是找了一條河,脫了衣服,扔了身上的配飾,一洗身上的污穢。洗完上岸之後,又掬了清水洗左眼時,誕生了日本的主神天照大神(太陽);洗右眼時,誕生月讀命(月亮);洗鼻孔時,誕生須佐之男命(放盪不羈的神)。
也就是說,天照大神和她的兩個弟弟不是通過男女交合而來的,而是從男神伊邪那歧的眼睛和鼻子里誕生的。天照大神後來掌管高天原,堪稱神中龍鳳、眾神之王,也就是日本人認為的太陽神。
其實,這種傳說在很多民族中都有。比如中國也有伏羲、女媧以兄妹交合,女媧造人的故事,這些故事大同小異。但是日本最有意思的是,這個天照大神也就是太陽神,是一位女神,她生了五男三女,可是卻不知道她老公是誰,就是說她沒有丈夫,竟然生了五男三女。通過學者對日本神話的破解,認為太陽女神天照大神是跟自己的弟弟須佐之男命結合生下了這么多孩子。然後三個女兒歸弟弟,五個兒子分給了姐姐。這實際上跟中國伏羲、女媧的傳說就非常類似了。
天照大神一共生了五個兒子,老大與跟天照大神同級別的一個神靈的女兒結婚了,看來神仙結婚也得講究門當戶對,玉皇大帝的女兒不可能嫁給弼馬溫。老大媳婦兒生下了一個兒子叫作瓊瓊杵尊,本來天照大神想派自己的長子降臨到地上去統治世間萬物,但是不知道為什麼,後來改主意了,發放派遣單的時候,填了孫子的名字:瓊瓊杵尊。
日本人的名字後面帶「尊」或者「命」都表示尊稱,有人認為這是受中國的影響。因為《古事記》成書的時候已經是中國的唐代了,中國的道教這個時候可能傳入了日本,特別是唐朝皇帝尊奉道教,道教的最高神是元始天尊、道德天尊、靈寶天尊。「命」也是出自中國的典故,中國在周朝的時候官員自一命至九命,命越多級別越高,比如天子駕下的三公九命、國中的下士一命,後來中國就改成品級制了。品級是越少越高,一品比二品高,九品最低,命正好相反。
瓊瓊杵尊按照祖母天照大神的命令降臨到了人間。天照大神跟他講,孫子,你去吧,去統治葦原中國,那裡是美麗富饒的地方。葦原中國是日本國土的美稱,就跟中國人稱自己的國家為神州、赤縣、華夏一樣。
瓊瓊杵尊是天孫,天照大神是奶奶,孫子哪能不聽奶奶的話?瓊瓊杵尊不敢怠慢,急駕祥雲就降落到了九州(今天日本的宮崎縣和鹿兒島北部一帶)日向高千穗山峰。今天日本最大的一艘軍艦,可以稱之為准航母,就叫「日向」號,這是日本古國名。而甲午戰爭的時候,日本最快的一艘巡洋艦叫「高千穗」號,都是用日本神話傳說中的古國來命名。中國這種傳統反而斷絕了,日本卻一直對自己的歷史很留戀。
瓊瓊杵尊下落人間之後,急享人間煙火,緊追時尚潮流,跟一位山神的女兒,叫木花開耶姬相會,俊男靚女嘛,乾柴烈火,擦出了火花,發生了一夜情。瓊瓊杵尊的種子不錯,木花開耶姬懷孕了。木花開耶姬就找到瓊瓊杵尊說,你要負責,我懷孕了怎麼辦?瓊瓊杵尊感到很疑惑,就一晚上,我戰鬥力這么強嗎?
瓊瓊杵尊是天神,他懷疑木花開耶姬懷的是土地神(實際上就是當地原住民)的種。木花開耶姬一聽就急了:根本不可能,我從小到大守身如玉,只跟你鬼混過一次,我懷的就是你的孩子!你不認賬是吧?
木花開耶姬很有骨氣,一看跟自己發生過一夜情的男人負心薄倖,她就建造了一間沒有門窗的產屋,只能進去出不來。她進去之後跟瓊瓊杵尊說:我在產屋裡生小孩,然後點著火,如果出生的孩子被燒死了,那就說明他不是你的孩子;如果他活下來了,那就說明這個孩子是你的,你必須得認。你看怎麼樣?還沒等瓊瓊杵尊答應,木花開耶姬就開始在屋裡點火。結果好傢伙,火一點起來,木花開耶姬在火堆當中一連生了三個孩子,老大叫作火照命,老二叫作火須勢理命,老三叫作火遠理命。三胞胎都在火中出生,而且還沒有被燒死。當然,只有在神話里才有這么離奇的事兒發生。
這個故事在日本的《古事記》中有記載,實際上說明日本天皇家最重視的是血緣關系。咱們中國講究天下是天下人的天下,有德者居之,無德者失之。所以,中國人認為易姓革命、改朝換代是很自然不過的事情。但是在日本沒有這個觀念,日本人認為只有天皇的血脈、有皇族血統的人才能擔任天皇,才能成為這個國家的最高領導人。從這個神話傳說中就可以看出,日本文化源頭上就非常注重血統,血統觀念從一開始就根深蒂固。
瓊瓊杵尊一看這三個小孩這么大火都沒燒死,肯定是自己的種,就高高興興地認了三個孩子。其中老三火遠理命長大以後和海神的女兒結婚生下了兒子,叫作草茸不合尊。草茸不合尊又和媽媽的妹妹,也就是他的親姨結婚。
可見日本皇室從神話傳說時代就有亂倫的歷史。為什麼呢?就是為了保證皇室血統的純凈,皇族不能染上外族的血,染上外族的血就不純了,所以,為保血統,寧可亂倫。
草茸不合尊和姨媽結婚,一連生下了四個兒子,最小的兒子叫作若御毛沼命,就是後來的神武天皇。神武天皇是天照大神的五世孫。
天照大神的五世孫若御毛沼命,就是日本的初代天皇――神武天皇。當然了,神武這個謚號是後來追加的漢語謚號。
3. 古代臣子見君王真的都要下跪嗎,事實是什麼
跪拜大禮是我國古代的最高禮節,一般成年人只跪天、地、君、親、師,之後又加上了一個恩,救命大恩之類的。其中臣子跪拜君王,由於受影視劇的影響,彷彿成為一種常識,實際上在中國古代這種現象是極少的。
跪拜這種禮節最早可以追溯到堯舜時期,雙膝跪地,左右手交叉扶地,只是單純的作為人與人之間 社會 交流的常用禮節。 這種禮節也隨著中國文明制度的發展也在不斷的演進,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前秦時代,漢宋時代,元清時代。 下面為大家做依次詳解:
前秦時代:主要是指秦朝包括兩周夏商時期,在這個時間段里,跪拜依然保留著原始 社會 的禮節意義,它的等級和階級屬性相對較低。臣子對君王並沒有強制性的規定必須用跪拜大禮,當然了,如果你作為臣子非常敬畏你的君王,用這個跪拜之禮也是合理的。在春秋戰國時期,君主和臣子要互相行禮,並不是臣子單方面的行禮,所以在那個時期經常出現臣子與君主互拜的現象。一方面可以體現君主禮賢下士的良好品德,另一方面是正常的禮節需要,說明咱們兩個都是受過教育的人!
漢宋時期:這個時期中國主要是以漢族政權為基礎,臣子對君王行跪拜之禮,成為了硬性規定,只不過並不是經常性的。首先要從漢朝說起,漢高祖劉邦的出身並不高,說白了就是當地的派出所所長。他所領導的這些人韓信,蕭何等並不是受過高等教育的人,所以在朝堂議事的時候,經常會出現亂七八糟場面,更有甚者拿出寶劍敲著宮殿的柱子來打節奏。正是基於如此,朝堂制度必須要改革,所以孫叔通這個人走上了 歷史 舞台。孫叔通找了一大幫儒家學士專門對朝中的大臣進行培訓,等到漢高祖再上朝會的時候,文東武西,列立兩廂,向皇帝行跪拜之禮,劉邦非常高興,這種制度也就保留了下來。
臣子跪拜君王並不是經常性的,而是偶爾發生的。除了像朝會(古代上朝並不是一日一朝像我們今天早自習似的,有時候是十日一朝,或者是五日一朝)祭天祭祖,登基冊立之外,大家基本上都是以簡單的鞠躬之禮作為日常禮節。舉一個簡單的例子,中國古代對宰相的待遇尤為之高,講究拜相。也就是說皇帝在任命宰相的時候,不僅宰相要對皇帝行禮,皇帝也要對宰相行禮;在大街上皇帝的車馬與宰相的車馬相遇,要同時下車行禮。你可以想像一下,大街上皇帝和宰相對著跪拜,是不是有點不像話?而是中國古代的漢服寬袍大袖,男士下身普遍長裙,跪一次也確實不容易。所以在這個時期,臣子對君王只是在固定場合或特殊時間行跪拜之禮,給足皇帝面子,平常大家還是以鞠躬之禮,其中在南北朝出現叉手禮一直沿用到唐朝。
元清時代:元朝是中國歷代正統王朝之中漢化程度最低的王朝。在元朝統治者心中,漢族的傳統禮儀文化並不適合自己,所以在元朝出現了很多開 歷史 倒車的發展現象。在元朝臣子只有先向皇帝行跪拜大禮之後才能奏事,由此開了一個不好的頭。
到了明朝,明太祖朱元璋的出身,比起漢高祖劉邦來說更要卑賤,劉邦還算是個國家公務員,朱元璋就是 社會 最為底層的人,所以他對權力的渴望是歷朝歷代所不能及的。所以明朝廢丞相,八股取士等一系列的措施都是為穩固權利,加強皇權服務的。清朝基本上繼承了明朝的制度,一方面是因為清朝本身與明朝的交往多,在入關之前就大概以明朝的政治制度為雛形進行統治。另一方面,清朝作為少數民族入主中原,他確實沒有更好的辦法來統治漢族人民,沒得選擇。元朝漢化低主要是因為他接觸到的文明比較多,除了中原儒家文化,還有伊斯蘭教,基督教文化,藏傳佛教,所以元朝並不依賴於儒家文明。
有一點要詳細說明,明清時期的跪拜制度不僅在時間上比古代更為頻繁,而且在形式上也發生了變化。秦漢一直到宋朝的跪拜之禮是指雙膝跪地,上身像鞠躬一樣微微俯身即可。到了明清時期,跪拜拜並不是單純的跪拜,而演變成了磕頭,五體投地大禮。皇帝如果不允許你起身,你都不敢抬眼看一眼皇帝。
冬雪秋風梅子雨,悠然觀史看君名!歡迎大家交流評論,希望我的回答能夠幫助到大家,非常感謝!
行三拜九叩大禮。
在漫長的古代 歷史 中,跪拜禮出現的時間並不太晚,在一些特定場合和儀式中: 夫妻結婚互相跪拜,祝賀父母壽辰,感謝君王賞賜……
春秋戰國時期,臣子見君王時候,只需 作揖 即可,這就是禮,僅僅是禮節的表示,表示雙方受過教育!
但是上朝需行跪禮的規定出現的很晚,從方方面面史書記載來看,從元朝開始,大臣上朝奏事就需要跪著匯報。
秦朝 以前,史書對朝禮並無記載,說明當時上朝並沒有明確具體的規范,個人推測臣子可能行揖禮後直接 席地而坐(跪坐,並推測君王也是如此) ,而從 漢朝 開始,制定了相關上朝禮儀,後世多朝沿用此禮,皇帝和大臣皆是坐在椅子上議事;到了 宋朝 ,宋太祖撤掉了椅子,宋朝臣子都是站著議政;宋朝之後大家都很清楚了,大臣上朝先行跪拜禮,之後再站起來,如若奏事還需跪著說 (巔峰是清雍正設立軍機處那會,大臣需要全程跪著完成政事的頒布) 。
跪拜本是一種大禮,最開始意義是用來表達 恭謝、感恩和尊崇等 情感 ;但不知不覺中,跪拜禮變了味,不僅僅 君臣之間,上下級之間 變得也是如此;甚至不僅要跪,還要長跪,不僅要長跪,還要磕頭,用這些禮儀來以示尊卑差別,這種跪拜是 奴性的培育和人性的摧殘!
新中國以後,跪拜這種落後的封建禮儀被 揮手、握手和擁抱等 新的社交禮儀所取代!
1792年,西方的英吉利派出專使馬甘尼出使中國,但當時的乾隆皇帝拒絕接見,因為馬甘尼不肯向乾隆行跪下磕頭的大禮。
受電視劇的影響,很多人以為,古代臣子見了君王就要跪下磕頭,而且還要把頭低下,不能直視君王,覺得這是一種常態。其實這是不對的,只是隨著 歷史 的進程,臣子對皇帝的禮節才越來越隆重。
春秋戰國時期,君王和臣子之間雖然也有很大的區別,但臣子見到君王只需要行「拜禮」,並不需要下跪。而君王和臣子之間,也經常像老朋友一樣,平起平坐在一起談論國家大事。這種情況在《史記》和《呂氏春秋》中記載很多。
秦朝時,秦始皇開始自稱為皇帝,實行郡縣制,從此全國就只有一個君王了。皇帝和臣子間,此時仍不需要下跪叩頭,基本延續了春秋戰國時期的禮節。
舉個例子,秦始皇出遊的時候,劉邦和項羽都見過秦始皇,劉邦比較含蓄,說我將來要像秦始皇那樣,項羽比較奔放,說自己可以取而代之。但這都說明,兩個人見到秦始皇的時候,是沒有下跪的,至少是沒有低頭的,否則也就見不到秦始皇了。
劉邦希望自己能坐上秦始皇的位子,可當他真的坐上了之後,卻覺得很失望,因為和他一起打天下的那幫功臣們,毫無禮節的在朝堂上胡吃海喝,有時候喝高了還會即興演唱一曲,甚至有的還拔出隨身攜帶的刀劍砍皇宮的柱子助興。
於是,劉邦委託一個叫叔孫通的人制定了一套規矩。根據《史記》記載,這套規矩十分繁復,以致於劉邦都擔心是不是太復雜了。可是當他坐在高堂之上,文武百官分列左右,無人敢大聲喧嘩,這才高興地說,「我現在才知道當皇帝的威風。」
從此,皇帝跟臣子被這套規矩隔開了距離,戰國時代那種君臣間面面對坐,膝蓋碰著膝蓋長談的時代,再也不會出現了。
但是,這個時候,大臣們在上朝的時候,還是可以坐著的。有事情要和皇帝匯報時,一般情況下是需要站起來的,否則就是對皇帝不尊重。只有當有重大請求,或者自己犯了錯誤等特殊時候,臣子才會跪下磕頭。
需要特別說明的是,在魏晉之前,中國人的坐姿一直都是「跪坐」,大體姿勢就是跪下來,然後把屁股放在自己的腳後跟上,習慣了的話,還是挺舒服的。魏晉之後,逐漸演變成了「垂足坐」,就是我們現代人的坐姿。
所以,史書中經常提到的「長跪」,並不是長時間跪著,而是在跪坐時挺直了腰而已。而那時候的人上朝時不能穿鞋子的,否則跪坐起來就不太方便。如果有大臣立下了很大的功勞,皇帝就會特許他「劍履上殿」,意思就是佩帶寶劍、穿著鞋子上朝,是一種很高的榮譽。
唐朝的時候,是臣子上朝時最舒服的,因為有椅子可以坐。大臣們按照等級,坐在小椅子上,開會時間再長也不累。當然,有事啟奏的時候,還是要站起來的,只是沒特殊情況就不必下跪。
這一點和漢朝差不多,只不過是從在地上跪坐,改為在椅子上垂足坐而已。
但是,到了宋朝,大臣們就只能站著上朝了。而且皇帝一出來,文武百官都要先跪下磕頭,等皇帝說「平身」的時候才能站起來。
應該說,從宋朝起,臣子們見到皇帝的第一反應就是下跪了,不過跪完了馬上就可以站起來。
這就有點苦了,如果朝會事情多,時間長,那麼站上幾個小時還是很累的。好在宋朝的大臣跟皇上說話時,是可以站著說話的。
到了元朝,更進一步,凡是要和皇帝說話,必須要先跪下才能開口。
明朝更狠,臣子不但要見了皇帝下跪,而且必須低著頭,只有皇帝讓你抬起頭來的時候,你才能抬頭,但也絕不能和皇帝對視。
古人常說,皇帝的心思最難猜。我想那不是廢話嗎?你連皇帝的面都見不到,看不到表情,看不到眼神,看不到任何肢體動作,如果你提了一個建議,皇帝沒開口說話,我就問你怎麼猜皇帝的心思?
不過,總的來說,明朝時對大臣還是比較人性化的,臣子只要沒觸怒皇帝,一般情況下皇帝也不會讓臣子一直跪著,會允許他站起來說話。
但是,到了清朝,中央集權達到了 歷史 頂峰,皇帝的威望也達到了巔峰,規矩也越來越大。
在清朝上朝時,臣子們一進去就要跪著,並且要一直跪著,不說話也得跪著。如果要挪動一下位置,那對不起,只能跪著走,叫做「膝行」。
在清朝,臣子見了皇帝,必須馬上下跪,低頭,有什麼事情,必須跪著和皇帝說。就算皇帝格外開恩,讓你站起來,一旦和你說話時,你還是必須得跪下回答。
更厲害的是,清朝的大臣不僅見了皇帝要跪下,在言語中提到皇帝的時候也得跪下,不像明朝以前的時候,朝著皇帝的方向拱拱手就算了。
打個比方,清朝以前,下跪是特殊情況;而在清朝,下跪則是常態。
所以,今天很多人以為的,臣子見了皇帝就要下跪、磕頭,而且往往一跪不起,也只不過是清朝才有的。至於為什麼清朝會將下跪這種禮儀發展到如此地步,我想這跟八旗子弟自稱「奴才」有關吧。只是為了不被限,不能細說了。
君臣本是師友情,共坐論道道理明。
天覆地載父母恩,四時八節跪神靈。
去仁舍義信難守,離道失德魂不清。
臣子沉淪生奴性,下跪怎見九天青?
在電視劇特別是無腦的清宮劇中,大臣見到皇帝都要下跪,那麼 歷史 上真的是如此嗎?其實 歷史 上皇帝的大臣是一個從「師」、「友」、「臣」、「奴」的過程。
上古之時,黃帝的大臣都是他的老師,比如容成子,居住於崆峒山,曾在太姥山煉丹修道、青城山、等處游歷修煉仙道,探求長生不老之術。許多史書記收錄其著作,如《漢書·藝文志》著錄房中家《容成陰道》二十六卷,陰陽家《容成子》一十四篇,《後漢書·方術傳》有容成子內容,葛洪《抱朴子·內篇》收《容成經》一卷。黃帝慕其道,為了迎接他的造訪竟然要「乃造五城十二樓,以候神人即訪」,可見仰慕至極。這也難怪道教興起後,推崇為仙。後來,容成子出山當了黃帝的老師,更是黃帝的重臣,為黃帝造歷法,成就了後來影響深遠的「黃歷」。當然,容成子除了在歷法上的不可磨滅的貢獻外,在天文、醫學、 養生 等方面也有很大的成就。
再比如岐伯(很多人知道這個人都是從《黃帝內經》上看到的),也是上古時期著名的醫學家,道家名人,精於醫術脈理,名震一時,後世尊稱為「華夏中醫始祖」「醫聖」。宋《路史》載:「古有岐伯,原居岐山之下。黃帝至岐見岐伯,引載而歸,訪於治道。」中醫學素稱「岐黃」或謂「岐黃之術」,岐伯當屬首要地位。張隱庵《黃帝經世素問合編》:「天師,尊稱岐伯也。天者,謂能修其天真;師乃先知先覺也。言道者,上帝之所貴,師所以傳道而設教,故稱謂曰天師。」
再比如,廣成子,上古的道家人物,修行於崆峒山,黃帝聽說後專程去拜訪他,問治國之術。當然,還有很多,比如,倉頡,風後,力牧,大撓,伶倫,等等等等,這里就不多介紹了。
黃帝見上述大臣的時候,都是自己先行禮,大臣回不回禮看當時的狀態。
到了後期三王時代,特別是春秋之時,大臣基本上都是天子或者君王的朋友。大臣見到君王從來沒有跪拜之說,所謂「三叩九拜」的「九拜」也不是連續拜九次,而是古代行禮時的九種禮拜方式,分別叫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
《呂氏春秋》中記載了這樣一段 歷史 :魏文侯去見當時的賢能之士段干木,站得疲倦了卻不敢休息。回來以後見翟黃,箕踞於堂上跟他談話。翟黃很不高興。文侯說:「我禮遇段干木,是因為讓他做官他不肯做,給他俸祿他不接受,現在你想當官就身居相位,想得俸祿就得到上卿的俸祿。你既接受了我給你的官職俸祿,又要求我以禮相待,恐怕很難辦到吧。」這個故事很有意思,最值得注意的是翟黃對他侍奉的君主箕踞於堂上與他說話表示的不滿,這與漢代以後的君要臣死,臣不敢不死形成了鮮明的對照。
司馬遷在《史記·商君傳》中提到商鞅去見秦孝公時以「強國之語」,說得秦孝公入了迷,「不覺膝之前於席也」,座位對了座位。這表明那時的國君並不像後代的皇帝那樣擺臭架子。古人尤其是漢代以前所說的「拜」不等於「下跪叩頭」。先秦以前上朝,君主先向群臣行禮,然後群臣一起向君主回禮,這表示說,君主的天下要靠你們啊。
到了漢朝劉邦之時,他的大部分大臣還是他的朋友,只不過他的那些朋友大臣原來都是鄉井之徒,就算官居一品也改不了暴發戶的特徵,大部分人甚至根本不懂什麼是禮儀,什麼是規矩。司馬遷在《史記·劉敬叔孫通列傳》中寫道:「群臣飲酒爭功,醉或妄呼,拔劍擊柱,高帝患之。」可以看出,當時那在皇宮里喝酒狂歡的勁,跟一群土匪沒什麼兩樣,所以劉邦就不開心了。這個時候,有個叫叔孫通的人挺身而出,幫劉邦解除了煩。他開始教大臣禮儀,居然教成功了,在西漢的長樂宮落成之時,叔孫通向劉邦建議,正式啟用他修訂後的「朝儀」。司馬遷在《史記》中寫道:
「漢(王)七年,長樂宮成,諸侯群臣皆朝十月。儀:先平明,謁者治禮,引以次入殿門,廷中陳車騎步卒,衛宮設兵,張旗幟,傳言『趨』,殿下郎中夾陛,陛數百人。功臣列侯諸將軍軍吏以次陳西方,東向;文官丞相以下陳東方,西向。大行設九賓,廬句傳。
於是皇帝輦出房,百官執職傳警,引諸侯王以下至吏六百石以次奉賀。自諸侯王以下莫不振恐肅敬。至禮畢,復置法酒。諸侍殿上者皆伏抑首,以尊卑次起上壽。觴九行,謁者言『罷酒!』御史執法舉不如儀者輒引去。竟朝置酒,無敢喧嘩失禮者。於是高帝曰:『吾乃今日知為皇帝之貴也。』乃拜叔孫通為太常,賜金五百金。」
到此,已經有跪拜之儀了,但是並不是每次都用,必須是重大節日或重大慶典之時才會如此。至於西漢時候的上朝,皇帝不止要早早的在朝堂上等著,等到丞相來到朝堂時,還會有掌管禮儀的官員大聲喊出「皇帝為丞相起立」。這個時候皇帝要從龍椅上恭恭敬敬的站起來,就像學生見到老師那樣,就差說「老師好」了。皇帝不止要對丞相行禮,對待御史大夫也不能太過隨意。皇帝在接見御史大夫時,也是不能像電視上那樣高高在上,一臉冷漠。相反的,在皇帝與御史大夫討論完國家大事之後,是需要一臉敬重的對御史大夫說謝謝的。而且大臣們上朝的時候也和皇帝一樣是坐著的。這可能與當時的西漢初年遵從「黃老之術」有關。
到了唐朝,也只是簡單的禮儀,也不是見到皇帝就下跪,也是面對面坐著,偶爾還會賜茶給大臣。到了宋朝之後,基本上上朝就是皇帝坐著,而大臣站著了。不過跪拜之禮還不是很流行。這時候的大臣那才是真正的大臣,已經不能稱為「皇帝之友」了。
特別是到了清朝,那許多大臣直接稱「奴」「奴才」了!!那才真是惡心至極,把華夏傳統、民族尊嚴等都拋入腦後,一個個奴顏婢膝,盡顯殷勤,更難有直諫之說!!!唉,這種奴性到現在還在影響著中國華夏兒女,不得說不是一種悲哀!我們常說「跪天跪地跪父母」、「男兒膝下有黃金」,但是如今,我們雖然不從身體上下跪了,但是心裡的你真的站起來了嗎?
當然。克己復禮,天下歸仁。
跪拜之禮,起源於宮廷坐姿,西周時,正坐其實就是跪坐,屁股壓在小腿肚上,現在日本人在一些嚴肅場合也是如此。
《周禮》中制訂出了九拜:「一曰稽首,二曰頓首,三曰空首......」這是一種由坐姿轉化為拜姿的禮儀標准,主用於祭祀。這種拜姿比較自然,後來也不是針對君王一個人的,對長輩、對地位高的人,同樣都可以。
西漢初年,漢高祖手下有個叫叔孫通的博士,這個傢伙人事關系以前在秦朝政府,後來跳槽項 楚,又及時跳到漢朝,他向劉邦建議,沿用秦時的跪拜禮,彰顯帝王威嚴,獲得採納。自此,跪拜禮正式入駐皇廷,綿延至滿清。
一拜、再拜、三拜,到了明代,開始五拜三叩,到了滿清,開始三跪九叩。頭嗑的越來越多,脊樑越來越貼地,屁股再也享受不到小腿肚子的片刻溫存了。
為什麼到了越到封建王朝的末期,這種向皇帝表忠心的姿勢卻越下賤?
皇權的過度集中和皇帝的絕對不自信是並生癰瘤,打斷了一代代生來挺直的脊樑。
在影視作品中經常可以見到臣子跪拜皇帝的畫面,受了影視作品的影響,很多人便想當然地認為,古代的臣子面見皇帝時,都要行跪拜禮。其實,這是不完全符合史實的。
先秦時期,中國 社會 大多使用矮型傢具,因此當時人的社交場合都是席地而坐,即雙膝彎曲接地,臀部緊貼足跟。此時,中國 社會 通行跪拜禮。畢竟只要挺直腰板,臀部離開足跟,便是跪;配上手部與頭部的動作,如頓首、作揖,便是拜。這時候的跪拜是相互的,臣拜君,君也拜臣。
經過秦末戰亂後,古禮全失。西漢初年,叔孫通重新制定禮儀。這時候的禮儀就融入了帝制之下君尊臣卑的內涵,臣拜君,君不再回拜,不過要起身答謝。這樣的跪拜禮延續到唐宋時期,直到高型椅子的出現才發生改變。畢竟從椅子上趴到地上行跪拜禮,帶有明顯的以卑事尊色彩。
所以宋代的臣子面見皇帝時,一般是行叉手禮,即作揖,而不是跪拜。跪拜也是有的,但通常是在極為莊重的典禮上。元朝開始,情況又發生了改變。入主中原的蒙古人習慣將君臣關系視為主奴關系,所以規定臣子御前奏聞,一律必須下跪。這時候的下跪,與先秦時期的跪拜完全不一樣。先秦時期的跪拜禮,是社交中的一種禮儀,表示對對方的尊敬,元朝時的跪拜顯然帶有很濃的屈辱、卑賤意味。
元朝的跪奏制度被明朝繼承並進一步發展。朱元璋不僅規定百官奏事必須下跪,還規定下級向上司稟事也要下跪。到了清朝更是將跪拜禮發展的無以復加,臣子面向皇帝不僅要下跪,還要叩頭。
綜上可知,中國古代君臣之間的禮儀是有一個變遷的過程的。起初的跪拜是當時通行的一種社交禮儀,不帶有卑微色彩,君臣之間的關系相對平等。隨著高型椅子的出現,跪拜禮儀逐步取消,君臣之間大多時候是站著行禮。到了元明清時期,君臣關系的不對等愈加明顯,臣子儼然成了君主的奴僕了。
不一定,首先是朝代不同,唐朝時,皇帝朝見大臣時是面對面坐著,有時還能賜杯茶給大臣。宋代時,大臣和皇帝說話就必須站著了,明清時站著都不允許了,就只能跪著。
「三叩九拜」是古代的大禮,在一般的理解中,「九拜」就是連續拜九次,而禮法上真實的「九拜」卻是另外一個樣子。 「九拜」是古代行禮時的九種禮拜方式。這九種禮拜方式分別叫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凶拜、奇拜、褒拜、肅拜。九拜所不同的不僅僅是名稱,連其動作要領也大為不同。
稽首的基本要領如下:跪,拜手,然後手至地,首亦至地。稽首是拜禮之中最敬的方式,臣子對君主用此禮,為吉事之拜的最重者。吉拜的動作要領如下:先拜手,而後重復九拜中的「頓首」動作。也是喪禮之拜。凶拜的要領是先作「九拜」中的頓首而後再拜。奇拜之「奇」表示單數,在這里是拜一次的意思。褒拜指拜的次數在再拜以上。肅拜為女性用的禮拜方式,不跪,俯首兩手下垂。中央集權與君權的高度集中導致的,唐朝時,皇帝朝見大臣時是面對面坐著,有時還能賜杯茶給大臣。宋代時,大臣和皇帝說話就必須站著了,明清時站著都不允許了,就只能跪著。
那你得看是什麼時候了,畢竟古代這個概念太大,在不同時期,這臣子是否跪君王還真不一樣。
如果是在戰國時期,臣子見到君王還真不需要下跪,當時主要做的是「作揖禮」,並不用經常下跪,並且君王一般還得給臣子回禮,根本就不能直接喊一個「平身」。君臣朝會也是對坐議事,也不需要跪。
比如《大秦帝國》這部劇對這塊還原的就不錯,當年的臣子見到君王一般不用跪,如果真跪了,那說明是重大場合以及要說一些非常重要的事,並且君王一般還得回禮然後把人家扶起來。
戰國時講究的是「君之視臣如手足,則臣視君如腹心;君之視臣如犬馬,則臣視君如國人;君之視臣如土芥,則臣視君如寇讎」。這哪能讓人隨便跪啊。
到了漢朝,這事就有了變化。此時臣子見了皇帝依然不需要每次都跪,大多就還是作捐禮,但得彎一下腰。皇帝與大臣議政之時也全是坐著的,這種議政方式一直到唐、五代都是共用的。
到了宋代,這事就開始有變化了,因為凳子出現了。皇帝坐凳子,臣子就得站著了,議事之時除非皇帝賜坐,否則就需要一直站著。不過還好一些的是,此時大臣們說事也只是站起來,而不用動不動就下跪。
到了元明清,這事就變得過分了。臣子跪拜這時已經是常事了,臣子見到皇帝要跪,臣子上奏說事要跪,甚至皇帝離開也要跪,完全就不能與唐宋以前相比了。
可以說臣子見到皇帝就要跪,這是從元明清三朝開始的,到了清朝達到極致。漢唐宋五代等時期不需要怎麼跪,至於戰國時期就更不講究跪了,戰國時要讓臣子隨便跪,那臣子真是分分鍾離職的節奏。
4. 從什麼時候開始,皇帝上朝朝臣需要下跪
從明代開始,皇帝上朝朝臣需要下跪的。
明代自朱元璋起,就明文規定,「大朝儀」須「眾官皆跪」。清朝的官僚上朝時跪地時間特別長,以至於大臣們都有特別的護膝。從禮儀上的變化可以看出,自宋代以後,皇帝的權威越來越高,而官僚的地位卻不斷下降。
(4)日本人是怎麼見皇帝的擴展閱讀:
各朝上朝制度:
秦朝是中國第一個有皇帝的王朝,上朝制度也就是從那時候開始的。不過,秦朝的上朝禮儀沒有被詳細地記載下來,所以我們也不知道皇帝和大臣之間是怎麼匯報工作的。
到了漢初,大臣們向皇帝匯報工作時,一般都坐著。當丞相來上朝時,皇帝還要站起來表示尊重,即康有為所稱「皇帝為丞相起」。自那以後,不管是兩晉、六朝,還是唐朝,皇帝和大臣都坐著議事。這說明,在唐朝之前,君臣之間的等級懸殊還不是很厲害。
宋朝,趙匡胤是武將出身,他對大臣們與自己平起平坐感到有些不滿。一天上朝時,趙匡胤借口看不清報告讓大臣靠近點,大臣都起身靠前,內侍乘機凳子搬走了。大臣們回頭一看,凳子沒了,只好就這樣站著說話。大臣們站起來了,從此就再也沒有機會坐下去了。
在元朝以後,明朝和清朝也採取元朝的上朝禮儀。文武百官無論品級多高,向皇帝匯報工作時都得跪著。清朝時期,更是實行「三跪九叩」制度,連外國使臣前來面見皇帝,也要求他們行「三跪九叩」,惹出不少外交糾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上朝 (古代君臣議事動詞)
5. 日本人見天皇要下跪嗎
日本國民見到天皇不用下跪,日本人見天皇有別的儀式,並不像我們中國古代見到皇帝就要下跪。就比如英國人見到英國女皇也不是用下跪來行禮。天皇地位高,首相是天皇的臣民,二戰之後,天皇放棄了實權,首相的實權更大。
6. 現在的日本國民見到天皇為何不行跪拜禮
有時候也貴,要看場合如果比較正式也是會跪得,不過自二戰後在美國的影響下慢慢的日本人見啦天皇就不跪啦,英國是單膝跪不是雙膝,當英女王任命首相或貴族時受封人也要單膝跪。
7. 日本人怎麼對帝王請安
當代日本人覲見天皇都是在天皇的院子里站著,然後天皇在陽台上出現,然後發表講話
8. 為什麼總是能在電視上見到日本的首相,而見不到日本的天皇
日本的實際領導人是首相,天皇只是象徵,不具有實權。
所以重要的政治事件都是由日本首相參與的,自然很少能看到天皇。
不過通常外國領導人拜訪日本都回去見天皇,天皇也經常出訪國外皇室。
9. 日本在隋朝覲見皇帝時 是用了什麼身份自稱
曰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國遞交的國書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
日本推古帝八年(公元600年),攝政廄戶太子首次向隋帝國派出使節,進行外交聯系。據《隋書》倭國傳載:
開皇二十年(公元600年),倭王姓阿每,字多利思比孤,號阿輩雞彌,遣使詣閉。(注2)
《隋書》沒有記述倭王所遣使節的名字,遣使的目的以及所貢方物內容。但是,隋文帝對近百年未曾朝貢的倭國頗感興趣,特命隋吏去倭使處了解倭國情況。當文帝聽到「倭王以天為兄,以日為弟,天末明時聽政,咖跌坐,日出便停止理務,雲:倭(委)我弟」的匯報時,認為極無道理,竟然「訓令改之」。(注3)倭國使節在隋了解到,文帝已革除北周武帝毀佛政策,正致力於提倡佛教,這與倭國的崇佛政策極其相近。因此當倭使回國向攝政廄戶太子匯報後,廄戶太子遂決定再次遣使入隋,以求佛經佛法的名義,發展兩國間的友好關系。推古十五年(公元607年),以大禮小野妹子為正使;譯員鞍作福利等組成第二次赴隋使節團,攜帶侯王國書,啟程赴隋。
這個使節團是經過攝政廄戶太子和蘇我馬子精心挑選委任的。小野妹子是大和地方的貴族,與倭王有親屬關系。鞍作福利是歸化漢人的後裔,其先祖鞍作堅貴在倭王武即雄略王時代,遷居於大和地方的上、下桃原一帶。後來,鞍作氏與蘇我氏發生關系,曾被蘇我氏稱作鞍作臣,表明其相互關系的深度。鞍作氏一族在日本飛鳥文化的發展過程中,起過積極作用。
小野妹子一行於當年年底到達隋都,向隋煬帝呈交倭王國書以及各種貢物。小野妹子在對隋官吏的談話中明白表示:「聞海西菩薩天子重興佛法,故遣朝拜,兼沙門數千人(《北史》為數十人),來學佛法。」(注4)這里的數千人是數十人之誤,以當時的交通工具說,每次往返不過一、二隻船,不可能一次載乘幾千人。這數十名沙門,是倭王政府首次向中國派出的第一批留學生。求佛法並送留學生赴隋學佛法,是小野妹子一行的公開目的。但是,其實際目的在於學習和吸收中國文化以及各種政治制度,同中國建立經濟聯系。在比《日本書紀》較晚的《經籍後傳記》中,對小野妹子一行的目的,有如下敘述:
以小治田(指推古帝)朝十二年,歲次甲子正月朔,始用歷日。是時國家書籍未多,襲遣小野臣因高於隋國,買求書籍,兼聘天子。(注5)
這是比較接近事實的敘述。好大喜功、暴厭任性的揚帝,對於偏居海島的倭國國王恰在他需要通過外國朝貢以張大國威、顯示自己業績的時刻,向他呈遞國書,深感滿足。可是,當煬帝看到倭主的國書中寫著:「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的詞句時,(注6)喜悅的情緒消失了。煬帝認為,倭王不持臣禮而持以同等國君之禮,是對他的不敬。但是,他又不願因此失去一次顯示自己業績的機會,所以,盡管他心裡不快,卻只對鴻臚卿說:「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勿復以聞」,就是說今後如再有這類國書不要給他看了,沒有拒絕倭國國書或不準前來朝貢的意思。正因為這樣,煬帝不僅令鴻臚卿熱情接待倭國使者,而且立即決定派文林郎裴世清出使倭國,回訪倭王。此後,倭國使節連赴隋都二次,都受到煬帝的款待,可見末因「日出」、「日沒」的稱謂,影響到兩國的友好往來關系。
小野妹子完成使命後,於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初回國,隋煬帝命文林郎裴世清同時赴倭回訪。兩個代表團於同年四月到達九州。當倭王政權得知隋使和小野妹子同時到達的消息時,真是喜出望外。廄戶太子和蘇我馬子等侯王政權主要執政者認為,小野妹子一行如能完成赴隋使命就很好了,根本沒有奢想隋煬帝派使節回訪。因此,倭王政權立即派出負責航海及對外事務的大禮吉士雄成,專程去九州迎接。與此同時,倭王政權認為以前接待外國使節的館舍過於簡陋,與隆重迎接氣氛不符,特令在難波(今大坂)城高麗館舍之上修建新館,以安置隋使裴世清一行十二人。裴世清等一行在築紫(即北九州)等到六月,新館方始建成。據《日本書紀》載,六月十五日倭王派中臣宮地連鳥麻呂、大河內直糠手、船史王平等人陪伴隋使,用綵船三十艘,迎裴世宿等至難波新館。到達難波時,「王遣小德阿輩台,從數百人,設儀仗,鳴角鼓來迎。」在難波新館休息後,啟程赴倭都。行走十日,接近都城。
八月三日侯王又遣大禮額田部連比羅夫(《隋書》記為可多毗),率五彩騎七十五匹(《隋書》記為二百匹)迎接,直送至都城的海石榴市衡。在這里,自王子以下各大臣、文武百官頭戴金簪花,身穿綿紫綉織五色綾羅衣,列隊相迎。(注7)倭王的歡迎儀式是相當隆重的。八月十二日,倭王會見隋使裴世清。會見時,裴世清所帶的隋國禮品擺在侯王宮殿的階下。當倭王見到裴世清時,高興地說:「我聞海西有大隋禮義之國,故遺朝貢。我夷人僻在海隅,不聞禮義,是以稽留境內,不即相見。今故清道、飾館以待大使,冀聞大國維新之化。」裴世清回答說:「皇帝德並二儀,澤流四海,以王慕化,故遣行人來此宣渝。」(注8)裴世清隨即呈上隋煬帝的國圖書。
據《日本書紀》所載,隋煬帝國書如下:
皇帝問候王。使人長吏大禮蘇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譯)等至,具懷。膚欽承寶命,臨御區宇,思弘德化,罩被合靈,愛育之情,無隔遐邇。知王介居海表,撫寧民庶,境內安樂,風俗融合。深氣至誠,遠倍朝貢,丹款之美,朕有嘉焉。稍喧比如常也。故遺鴻臚寺掌客裴世清等,指宣往意,並送物如別。(注9)
這封詔書在中日關系史上,是繼魏明帝給邪馬台國女王卑彌呼詔書之後,由日本保存下來的中國方面的第二個詔書。無疑,它是一份珍貴的文獻。但是,據日本史書稱,廄戶太子看到達份國書與煬帝看到倭王國書時一樣,很不愉快。廄戶太子「惡其酗天子之號為倭王,而不賞其使。」(注10)盡管倭國執政者對隋煬帝不以君主之禮平等相待表示不滿,甚至不賞其使,但是,同隋國發展政治經濟關系一事,對倭國說太重要了。所以,廄戶太子與蘇我馬子決定,不因國書中的禮節問題有礙於兩國的外交關系。當裴世清完成使命要求回國時,倭國執政者不僅設宴歡送,而且立即以小野妹子為正使、吉士雄成為副使、鞍作福利仍任譯員,組成護送隋使回國使節團,送裴世清歸國。與使節團同路赴隋的尚有八名留學生,其中四名留學生:倭漢直福因、高向漢人玄理、新漢人大國(以上三人為歸化漢人)、奈羅譯語惠明(即惠日,其祖原為高麗人,後歸百濟,仁德帝時代去倭國。去隋主要學習醫術)。另外四名為學問僧:新漢人雯、南淵漢人請安、志賀漢人慧隱、新漢人廣齊(以上四人全為歸化漢人)。這些留學生在隋學習很長時間,歸國後在國家的建設中起了很大作用。
倭王於九月五日舉行歡送裴世清宴會,十一日裴世清啟程回國,小野妹子護送使節團同行,於年底至隋都。小野妹子向隋政權呈交倭王國書,鴻臚卿鑒於煬帝旨意,沒敢送給隋煬帝閱讀。廄戶太子等執政者認為煬帝不滿「日出」、「日沒」的字樣,經過一番考慮之後,遂改稱東皇帝敬白西皇帝,其國書如下:
東皇帝敬白西皇帝,使人鴻臚寺掌客裴世清等至,久憶方解。秋季薄冷,尊候如何?想清恙,此即如常。今遣大禮蘇因高(小野妹子的音譯)、大禮乎那利等往,謹白不具。(注11)
國書不卑不亢,保持對等的禮節。由於隋煬帝不看,自然不會發怒,因而兩國的關系繼續發展下去。可見,隋煬帝的「勿復以聞」的指示,頗具匠心。小野妹子在隋都同隋國官員安置好留學生和留學僧之後,作長達半年的考察。據《日本書紀》,小野妹子於推古十七年(大業五年,公元609年)九月回國。
隋煬帝大業十年(公元614年)六月,倭王政權第四次派使節赴隋。倭使是犬上御田鍬、矢田部造等,同時學問僧慧光、靈雲等人入隋學習。第二年七月,倭使回國。在隋朝不到三十年期間內,倭使四至隋都,考察了隋的政治。經濟狀況和佛學。特別是派出許多留學生和留學憎,入隋學習。這些留學生和僧,在隋學習時間很長,有的在唐建國之後,仍留唐學習,學習時間長達二、三十年。他們不僅專修佛學和儒學,而且對隋後來對唐的政治、經濟、文化、技術、醫葯、藝術以及政府機構的設置、法制律令的頒布等各方面,廣泛地進行學習。回國後都以其所學,作出相應的貢獻。
注1:阿部真琴《大學日本史》,上卷,日文本,第44頁
10. 日本首相見天皇下跪嗎
在平常的公共場合首相鞠躬即可,但是在天皇踐祚大典上,首相身穿朝服是要磕頭的。
神道教是日本的本土宗教。按照日本的傳統文化和信仰,日本天皇是神道教最高神 天照大神在人間的化身。這就像中國古代的皇帝自以為是天子,在塵世代表蒼天來統治萬民。行禮是代表一種禮儀與尊重。
另外首相和天皇沒有從屬關系,天皇現在只不過是名義上的,無任何實權,而首相又守黨派的制約,還是要看當時執政黨如何。
(10)日本人是怎麼見皇帝的擴展閱讀
日本天皇是日本君主的稱號,相傳為日本神話中的創世之神天照大神的後裔,也是神道教最高領袖,日本國家象徵。
日本天皇名稱最早文字記載是689年日本頒布的《飛鳥凈御原令》。而中國開始稱日本元首為天皇約是在清末的同治年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