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太監打日本人用什麼槍
Ⅰ 日本侵略明朝的時候指的是什麼槍
火繩槍。
明朝,一方面有和日本的倭寇戰爭。倭寇橫行海上,一方面是真的海盜,另一方面,是因為海禁,導致一部分海商無法正常貿易,由此開始劫掠。
加上日本當時正戰國混戰,需要物資,所以,一些日本武士參與其中。
不管怎麼說,都對東南沿海的百姓,造成巨大的傷害。而最終,戚繼光成功擊敗倭寇。
另一方面,則是【萬曆援朝】。豐臣秀吉統一了日本後,試圖進攻朝鮮,最後進攻中國。因為當時日本已經混戰幾十年,所以,士兵極為精銳,輕易擊敗朝鮮。
明朝由此派出援兵,在朝鮮和日軍展開幾乎7年的激戰。最後,豐臣秀吉病死,日本大敗,損失慘重,戰爭結束。
當時,已經大量使用火器了,在露梁海,更有規模龐大的海戰。
Ⅱ 打日本人使用的什麼槍
能打死的就是好槍 能打的血肉模糊的就是好槍 能打的斷子絕孫的就是好槍 不過我愛和平 這世界怨念太深
Ⅲ 抗日時期中國戰場日軍用的步槍主要是什麼口徑
二戰日軍步槍口徑一般是6.5和7.7。
6.5mm主要是38式步槍家族在用。
7.7mm主要是99式步槍家族在用。
日本軍隊裝備的38式步槍等使用6.5×50毫米槍彈殺傷威力不足,日本設計了7.7×58mm子彈,開始只用於機槍,後來又決定也用於步槍,日軍的99式步槍就是為了發射7.7mm子彈而研製裝備的。99式步槍1939年定型投產,日本紀元2599年(昭和14年)服役,所以命名為99式步槍。
Ⅳ 抗戰時期為日本人做事的漢奸隊一般用什麼武器
好的用三八式 差的用漢陽造 短的都用毛瑟手槍 手雷一般都是木柄 機槍只有輕機槍捷克造 本人不是太專業 就只知道這些
Ⅳ 亂世梟雄 中第22會張作霖用的杜老判的槍是什麼槍
南部十四年式手槍
作業原理: 反沖式作業半自動
彈匣容量: 單行排列式彈匣8發
擊發方式: 單程式
瞄準具: 凹形照門, 刀片形準星
服役年代:1925-1945
口徑:8mm
槍管長:117mm
全槍長:230mm
重量:900 g
裝彈數:8發
有效射程:60m
最大射程:600m
製造廠: 名古屋兵工廠
Ⅵ 日本侵華時候那種步槍叫什麼 前面有刺刀
的確是三八大蓋,正式名稱是三八式步槍,至於村田式步槍那是三八式步槍的鼻祖。
Ⅶ 日本侵華時用什麼槍
作為發動二戰的元兇國之一的曰本,當時是亞洲僅有的實現所有武器自給的國家,曰本的軍火工業為日軍這個瘋狂的戰爭機器源源不斷地提供了各種武器裝備。曰本陸軍依靠著這些武器裝備,在短短十幾年間就吞並了我國大部分的國土,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初期更 是橫掃整個東南亞,建立起了曰本法西斯心目中的皇道樂土—「大東亞共榮圈」。 曰本陸軍在二戰時使用的武器裝備,雖然比同時期的美蘇德等陸軍強國都要差一些, 但是相比抗戰初中期的中國陸軍以及東南亞的殖民地駐防軍(如菲律賓的美軍、馬來西亞 的荷軍和東南亞的英軍)來說,曰本陸軍的整體裝備水平實屬精良,比起還在用「老套筒」和「漢陽造」的中國**領導的抗日軍隊來說,日軍的整體火力更是處於絕對的優勢地位。
1 F- u8 g' ?; F, u) k0 p" x1 _. T" {7 x
日三八卡賓槍
4 T5 n8 w% h6 g6 I9 O# y: f9 j& \5 E- M" w8 l( ^7 {; E p3 B7 R2 c
三零式步槍是曰本第一支採用無煙發射葯的軍用步槍,也是曰本其後發展的一系列軍用步槍的原型。1897年(明治三十年),東京炮兵工廠廠長、兵工專家友坂成彰大佐在自己設計的三零式6.5×50毫米半底緣圓彈的基礎上設計成功一支6.5毫米口徑的軍用步槍,正在擴充中的日軍很快就決定採用這支步槍作為制式步槍,並定名為三零式步槍,三零式步槍是當時口徑最小的步槍。三零式步槍採用了毛瑟M1888式步槍的直動式槍機設計和5發彈艙設計,相當巧合的是,毛瑟M1888在中國的仿製品便是「漢陽造」(或者叫「八八」式步槍)。由於曰本一直以來就堅持發展騎兵部隊的傳統,和三零式步槍一起定型的還有三零式馬槍,三零式馬槍和三零式步槍的唯一區別是槍管縮短,更便於騎兵攜行。三零式步槍/馬槍非常容易辨認,其槍機尾部呈鉤狀,在中國被稱為「金鉤步槍」,當時的中 國也進口了一部分這種步槍裝備部隊使用。三零式步槍並不是一支完美的步槍,存在著自身設計上的一些缺陷,根據日軍使用過程中暴露出來的問題,友坂成彰進行了相應的改進,新槍於1905年(明治三十八年)定型並裝備部隊,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三八式步槍。
三八式步槍沿用了三零式步槍的直動槍機式設計和5發彈艙供彈系統,根據三零式步槍沾染塵土後容易卡殼的缺點,友坂成彰大佐在三八式步槍槍機上增加了一個防塵蓋,該防塵蓋是隨動式設計,成為了三八式步槍最顯著的特徵,「三八大蓋」的稱呼也隨著日軍侵略的鐵蹄傳遍了中華大地,三八式步槍在中國戰場上一直被使用到1945年。三八式步槍口徑仍然為6.5毫米,槍長1.275米,重3.9公斤,彈艙容量5發,有效射程460米,標尺射程為2400米。三八式步槍的優點在於構造簡單,容易維護,子彈後坐力小,命中率較高。在抗日戰場上,曾經出現過裝備三八式步槍的日軍在2000米左右的距離上進行精確射殺的戰例,這足以證明三八式步槍所具有的高精度。由於三零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圓彈的殺傷效果並不好,友坂成彰另外設計了一款三八式6.5×50毫米半底緣尖彈,以增強步槍彈的侵徹效果。為了更好地利用庫存量巨大的6.5毫米半底緣圓彈,三八式步槍也可以使用該種子彈。兩種子彈的彈丸初速均為762米/秒。從實際使用情況來看,6.5毫米半底緣尖彈的殺傷力也是不能令人滿意的。日軍使用的6.5毫米步槍彈彈道低伸,彈頭的飛行穩定性太高,在擊中敵人時彈頭不能通過翻滾作用把能量傳遞給肌體,彈丸在肌體上的穿入孔和穿出孔基本一樣,只要不是命中致命部位,基本上就不會致命,而且傷口恢復也很快。而當時國民黨軍普遍裝備的二四「中正」式步槍(仿德國毛瑟M1898式步槍)的7.92毫米彈丸,殺傷力巨大,只要命中軀幹部位,基本上是非死即重傷,在抗日戰場上,日軍的步槍火力一直居於弱勢。日軍對6.5毫米彈的不滿也導致了日軍另一個系列步槍的出現,這個在後面會詳細介紹。
左賢王漢化團隊
在曰本步兵裝備三八式步槍的同時,曰本騎兵也裝備了三八式馬槍,三八式馬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設計出來的,其構造與三八式步槍完全相同,與三八式步槍的區別在於三八式馬槍的槍管和槍托都相對較短,整個槍長縮短到了961毫米,重量減輕到3.05公斤 ,更適合於騎兵攜行,由於槍管的縮短,三八式馬槍的有效射程和射擊精度都有所下降。在三八式馬槍的使用過程中,騎兵們最大的抱怨就是其配用的三零式刺刀在使用過程中很容易遺失,同時,在高速奔跑的馬匹上安裝刺刀對於身材普遍矮小的日軍來說也是一件非常困難的事情。因此,1911年(明治四十四年),曰本定型了一款新的馬槍並且裝備部隊,該槍被命名為四四式馬槍。四四式馬槍與三八式馬槍的尺寸和構造基本相同,主要不同的是,四四式馬槍把刺刀改成了折疊式三棱錐型,使用時只要將刺刀伸展到位並且固定即可,在不用時可以折疊收入步槍護木下。八路軍延安兵工廠研製的八一式馬步槍的折疊式槍刺基本上就是以四四式馬槍為參考設計的。四四式馬槍的刺刀設計使得該槍非常適合於騎兵使用,曰本騎兵大量裝備了此槍。作為一種易於攜行的武器,四四式馬槍也裝備了日軍部分後勤與特別部隊,同時日軍的第一和第三坦克師團也部分裝備了該槍,作為坦克手的隨身防衛武器。
由於在戰場上吃足了「中正」式(毛瑟M1898式)7.92毫米步槍彈的苦頭,日軍痛感6.5毫米步槍彈威力不足。6.5毫米步槍彈的侵徹力不足,停止作用也非常差,常常出現敵人身中數發子彈仍能堅持戰斗的情況。在這種情況下,日軍在九二式7.7×58毫米機槍彈(1932年投入使用)的基礎上開發出新型7.7×58mm無底緣步槍彈,名古屋兵工廠也於1939年研製出一支使用該種新型步槍彈的新式步槍,該槍被命名為九九式步槍(曰本神武紀年2599年,昭和14年)。九九式步槍分為兩款:長步槍和短步槍。這兩款步槍結構完全一樣,只是長度不同。九九短步槍曾經被設想用來取代四四式馬槍,但是由於長度仍然嫌長,而且重量也太大,因此四四式馬槍仍然是曰本騎兵部隊的主要裝備。九九式步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設計的,大體結構與三八式步槍相同。以九九式長步槍為例,該槍槍長1270毫米,槍管長657毫米,槍重4.10公斤,在攜行性方面要差於三八式步槍,發射7.7×58毫米無底緣步槍彈時的彈丸初速為728米/秒,該槍標尺射程為1700米,有效射程為400米,為增加裝備通用性,該槍和三零式步槍一樣,均配用三零式刺刀。相比三八式步槍,九九式步槍槍管稍短。由於7.7毫米步槍彈威力大於6.5毫米步槍彈,九九式槍托底板很厚,用以增強發射時對後坐力的控制。九九式步槍的背帶環在步槍左,照門上加了兩翼,以方便對空射擊。九九式步槍配有鋼絲支架,以進一步增加射擊穩定性。為了適應熱帶的作戰環境,九九式的上護木一直延伸到頭箍附近,並且對槍管進行了鍍鉻處理。九九式步槍主要由小倉兵工廠、大阪兵工廠以及廣島東洋工業等主要兵工廠生產,當時被日軍佔領下的奉天兵工廠也是九九式步槍的主要生產廠之一。九九式步槍總產量超過2,600,000支,主要裝備日軍在東南亞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的部隊,九九式步槍在中國戰場上並不多見。有意思的是,在抗戰勝利後,國民黨的兵工署將大量的九九式步槍改為7.92毫米口徑並裝備二線部隊使用。九九式長步槍,此槍是廣島東洋工業(Toyo kogyo,現馬自達)製造的30系列,小倉兵工廠督造,該槍生產於1939年日軍在戰爭中也使用了兩種很特殊的步槍,分別是I式海軍用步槍和二式傘兵用步槍。1938年時,由於曰本所有兵工廠都在為滿足陸軍的需求而開足馬力生產,因此曰本海軍只能向義大利的皇家特里尼兵工廠定購了六萬支步槍,並命名為I式海軍用步槍,I是義大利的英文縮寫,代表該槍是義大利產的步槍。I式海軍用步槍混合了有坂成彰和卡蘭卡努的設計,該槍槍長771.7毫米,口徑仍然為6.5毫米,使用三八式步槍的6.5×50毫米半底緣彈。I式海軍用步槍被用作海軍的艦用步槍和海軍陸戰隊用槍,其槍托結構是典型的曰本拼合式槍托結構。該槍參加了太平洋戰場上的一系列島嶼爭奪戰,但是在與美軍M1型加蘭德步槍的對陣中完全處於下風左賢王漢化團隊
曰本44式騎兵步槍
三八式騎兵卡賓槍
在德國的幫助下,曰本在1940年組建了第一支傘兵部隊,就像坦克在曰本被另外起名 為「戰車」一樣,日軍也給傘兵部隊另外起了「挺身落傘部隊」的名字。有意思的是,日軍並沒有選擇德國師傅所使用的沖鋒槍,而是打算另外在步槍上改造合適的武器。主要原因是曰本軍方認為「只要一顆子彈就能打死的人,卻用幾十顆子彈去消滅,這無論如何也是一種浪費行為」,並且步槍的命中精度比沖鋒槍要高很多,所以傘兵部隊還是裝備步槍的為好。這種落後的戰術思想最終導致了二式傘兵用步槍的出現。二式傘兵用步槍,由名古屋兵工廠製造,此槍生產於1944年最先提供給傘兵部隊的是折疊槍托的三八式馬槍和可拆卸槍管的九九式短步槍,結果發現都不適合傘兵使用。最終,日軍決定在九九式步槍的基礎上研製新型傘兵用步槍,而曰本傘兵部隊在1943年新型二式傘兵用步槍出現前就只能使用不合適的三八式馬槍湊活了。為了便於傘兵攜帶,二式步槍被設計成可以拆卸為兩段的結構,槍的前後段可以用一根插銷固定,二式步槍的前段槍管下部設計有一個卡榫,將插銷對准插孔並且旋緊插銷即完成了步槍的組裝,插銷和卡榫卡接在一起,實現了槍管的密合和步槍的固定。在野戰條件下,無需任何工具就可以在數分鍾內將該槍拆卸或者組合完畢。二式傘兵用步槍發射7.7×58毫米無底緣步槍彈,最大射程和有效射程均略小於九九式步槍,該槍的射擊精度良好,但是重量略大於九九式短步槍,主要原因是二式傘兵用步槍在兩段的接合部使用了插銷卡接結構,因此重量有所增加。二式傘兵用步槍僅僅在名古屋兵工廠生產,在1943年~1945年兩年間,大約生產了22,000支二式步槍。在日軍傘兵部隊屈指可數的幾次戰斗行動中,二式步槍基本上都參與了戰斗,最有名的一次戰斗行動就是日軍對沖繩島機場的決死機降攻擊行動,該槍在與美軍的對抗中暴露出了火力貧弱的最大缺陷日1943年後產7.7mm有阪傘兵2式可拆卸步槍(槍可拆為2節便於攜帶)在三八式步槍和九九式步槍的基礎上,日軍研製並裝備了數款狙擊步槍,這些狙擊步槍,不管是在抗日戰場還是在太平洋戰場上,給盟軍造成了嚴重的威脅。日軍裝備的狙擊步槍主要有九七式狙擊步槍以及九九式狙擊步槍。 九七式狙擊步槍是在三八式步槍的基礎上研製而成,其結構與三八式步槍相同,只是加長加厚了槍管,並且加裝了4倍瞄準鏡。由於特製的6.5×50毫米減裝葯子彈在槍膛內即完成燃燒的全過程,子彈在飛出槍口時產生的煙霧和聲音等容易暴露方位的特徵基本沒有,憑藉此種特製子彈和必死的決心,日軍狙擊手往往可以幹掉整個炮班而不被發覺。1942年,在太平洋戰場的日軍又裝備了一種新型狙擊步槍,這就是九九式狙擊步槍。九九式狙擊步槍是在九九式長步槍的基礎上加裝了九七式狙擊步槍的4倍瞄準鏡。九九式狙擊步槍通常使用特製的7.7×58毫米減裝葯子彈,但是由於7.7毫米子彈裝葯量多於6.5毫米子彈,因 此,九九式狙擊步槍的發射特徵比九七式狙擊步槍的發射特徵更為明顯。一般來說,在太平戰場上,由於美軍占據火力的絕對優勢,因此日軍狙擊手更喜歡使用九七式狙擊步槍。
在抗日戰場上,九七式狙擊步槍得到了廣泛應用,日軍曾經在淞滬會戰中廣泛使用過加裝瞄準鏡的三八式步槍,在正面戰場上,裝備九七式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通常被用於狙殺敵方中高級指揮官、炮班以及機槍組,由於正面戰場的國民黨軍缺乏訓練有素的狙擊手,同時部隊的素質又相對較低,日軍狙擊手取得了相當驚人的戰績。在太平洋戰場上,裝備九七式或者九九式狙擊步槍的日軍狙擊手通常都躲藏在草叢或者樹冠中,使用特製的減裝葯子彈對美軍的戰地指揮官、坦克車組、炮班以及機槍組進行決死狙殺。總的來說,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的狙擊活動遠比美軍來的活躍,日軍狙擊手往往抱著必死的決心進行狙擊活動,這些狙擊手可以在同一地點潛伏長達一周的時間,以等到合適的目標加以狙殺。但是由於日軍狙擊手的戰術非常呆板,美軍通常都會使用M3型坦克的37毫米高爆彈對可疑地區的樹冠進行清掃,日軍的狙擊手就會「像被霰彈槍打中的鴨子一樣紛紛掉落下來」。在美軍加強了戒備之後,日軍此種類型的狙殺就只能是為美軍坦克手送上一道道開胃甜點而已曰本6.5mm97式狙擊步槍.由於曰本本土極其缺乏資源,經濟上根本不能承受大規模使用重炮武器的負擔,因此機槍武器在日軍的火力支援體系中處於支柱地位,日軍在步兵部隊中普遍裝備了輕重機槍以彌補日軍單兵火力的不足,日軍每個小隊都裝備了一挺輕機槍,每個中隊都裝備了三至四挺重機槍,加強部隊的編制更是達到了普通部隊編制的二至三倍。日軍在整個二戰中使用的機槍種類繁多,除了最為出名的十一年式「歪把子」輕機槍外,日軍還裝備了九六式輕機槍、九九式輕機槍、三式重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等等,某些部隊甚至使用過繳獲的中國制捷克ZB26式輕機槍。這些機槍中,十一年式、九六式輕機槍以及三式重機槍都是使用三八式步槍使用的6.5毫米半底緣步槍彈,而九九式輕機槍和九二式重機槍則是使用7.7毫米九二式半底緣尖彈。在1939年的時候,日軍共裝備了三種口徑一致卻不能通用的7.7毫米槍彈,分別是海軍和海軍航空兵使用的7.7毫米全底緣機槍彈、九二式和九九式機槍的7.7毫米半底緣機槍彈以及九九式步槍使用的7.7毫米無底緣步槍彈,這三種槍彈雖然口徑一致,卻不能通用,如此繁雜的槍彈種類,想必日軍的後勤壓力會十分沉重。相比之下,雖然十一年式、九六式輕機槍以及三式重機槍發射的6.5毫米槍彈雖然殺傷力不足,但是卻實現了與三八式步槍的高度通用化,至少日軍的後勤官不會為分清三種不同的槍彈而傷腦筋了.十一年式輕機槍於1922年(大正十一年)設計成功並裝備部隊,為了簡化後勤供應,該槍採用了三八式步槍的6.5×58毫米步槍彈,由於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槍托向右側彎曲,因此在我國也被稱為「歪把子機槍」。十一年式機槍的自動方式為導氣式,使用螺旋狀散熱片進行冷卻,該槍是機槍史上唯一採用彈斗供彈原理的輕機槍,彈斗為漏斗狀,容彈量為30發,每5發子彈都使用三八式步槍的彈夾裝填在一起。由於曰本糟糕的子彈製造工藝,使用十一年式輕機槍時必須先將子彈塗油然後才能放入彈斗,否則的話,公差過大的子彈往往會導致供彈故障,因此在十一年式輕機槍的槍托內藏有油壺。理論上來說,這種供彈系統節省了更換彈匣的時間,副射手只需不停地將普通的三八式步槍使用的5發彈夾裝入彈斗內,機槍就可以實現不間斷射擊,但是實際使用中,這種設計產生了意料之外的問題,彈斗式供彈系統太過復雜,實戰條件下故障頻頻,在持續射擊時槍管會很快過熱而不能射擊,而設計時並沒有考慮快速更換槍管的問題,因此不得不停下來等待槍管冷卻,在實際使用時,以300發為連續射擊的上限。十一年式機槍的供彈系統的設計可以說是曰本人在武器設計上獨出心裁卻又糟糕透頂的典型之一,此種設計在十一年式輕機槍後就沒有再被採用過。由於十一年式機槍糟糕的設計,曰本於1936年(曰本神武紀年2596年)在十一年式輕機槍的基礎上研製成功了新型九六式輕機槍,該槍著重改進了十一年式機槍供彈系統和持續射擊能力的缺陷。九六式輕機槍在設計時參考了捷克ZB26式輕機槍的供彈系統,外形與ZB26式輕機槍非常相似,與ZB26外觀的主要區別是九六式輕機槍採用了30發弧形彈匣供彈,而不是ZB26的20發直型彈夾。九六式輕機槍採用導氣式自動方式,冷卻方式為輕便的氣冷式。參考ZB26的設計,九六式輕機槍是曰本第一挺可以快速更換槍管的輕機槍,這種設計使得九六式輕機槍可以保持足夠的火力持續性。九六式輕機槍口徑仍然為6.5毫米,使用三八式6.5×58毫米半底緣尖彈,發射三八式尖彈時初速為730米/秒,該槍全長1054毫米,重量為8.85公斤。九六式輕機槍構造簡單,堅固可靠,在射擊時極少發生故障,該槍的特殊之處是可以配備刺刀,以進行白刃格鬥用。九六式機槍本來是用於替代十一年式輕機槍的,但是由於生產能力的不足,該槍直到 珍珠港事變之後才全面裝備日軍在太平洋戰區作戰的部隊,「馬來之虎」山下奉文的第25軍則是第一支全面換裝此種新式機槍的日軍部隊。西方第一次知道該種武器存在則是英軍繳獲九六式輕機槍以後的事情了。與三八式步槍一樣,十一年式和九六式輕機槍都存在口徑過小、侵徹能力小以及停止能力差的缺點。因此,曰本於1939年(曰本神武紀年2599年)在九六式輕機槍的基礎上進行改進,主要是將口徑改為7.7毫米,新槍被命名為九九式輕機槍。九九式輕機槍發射7.7毫米半底緣彈,由30發弧形彈匣供彈,彈丸初速為700米/秒,表尺射程1500米,理論射速為800發/分,槍全長1186毫米,重9.94公斤。該槍是日軍在二戰中使用的最為優秀的輕機槍,但是由於曰本工業生產能力的限制,其產量並不是非常的大。日軍第一次大規模使用重機槍是在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當時日軍大規模裝備了法國的7毫米哈其開斯重機槍,在此基礎上,日軍於1914年(曰本大正三年)設計出一挺新式重機槍,並命名為三式重機槍,該槍口徑與三零式以及三八式步槍一樣,採用了6.5毫米口徑,發射6.5×50毫米三八式步槍彈,該槍為導氣式自動方式,採用氣冷式冷卻方式。三式重機槍槍管口部設計有消焰器,槍管後部有散熱筒,機匣後部參考馬克沁式重機槍,採用了平行護手設計,該槍配有重型三角架以提供穩定的射擊平台。三式重機槍是日軍在侵華戰爭中廣泛裝備使用的重機槍之一。
出於與九九式輕機槍相同的原因,曰本於1932年(曰本神武紀年2592年)在三式重機槍的基礎上研製出了九二式重機槍,主要的改動是將口徑改為7.7毫米,發射7.7×58毫米九二式半底緣步槍彈。九二式重機槍的自動方式和冷卻方式均與三式重機槍相同,該槍採用30發彈板供彈,發射7.7毫米半底緣步槍彈時初速為721米/秒,表尺射程為2700米,理論射速450發/分,槍長1225毫米,槍身重26.6公斤,包括三角架時全槍重62.5公斤
九二式重機槍[三式重機的延續]
漢化交流空間二戰中日軍所使用的最糟糕的武器莫過於手槍了,侵華日軍使用的手槍多達十餘種,卻沒有幾款是堪用的,為了簡單起見,在這里就不一一介紹這些手槍,只是選擇典型的南部十四式手槍加以介紹。提起南部十四式手槍,就必須說到南部紀次郎大佐和他設計的幾款自動手槍。1904年,曰本槍械設計師南部紀次郎大佐設計出曰本第一款自動裝填手槍,該槍被命名為南部式(Type Nambu)手槍。南部式手槍口徑為8毫米,8發彈匣供彈,自動方式為槍管短後坐方式,發射由南部紀次郎大佐設計的8毫米子彈時初速為325米/秒,有效射程為50米,槍長2 29毫米,槍重0.875公斤。該槍並沒有被曰本陸軍採用為制式手槍,但是仍然有一些軍官自行購買並裝備使用。有意思的是,當時曰本陸軍使用的最多的手槍就是大名鼎鼎的毛瑟M1896式手槍。在使用過程中,南部式手槍暴露出了故障率偏高的最大缺點。1920年,曰本陸軍開始研製一款新式手槍以普遍裝備部隊。以南部式和南部陸式手槍為基礎,南部紀次郎大佐和他手下的設計人員於1923年研製出一支新的8毫米口徑的自動手槍。該槍於1925年(大正十四年)定型,並於1927年被曰本陸軍正式採用為制式手槍,由於該槍是在大正十四年定型,因此被命名為南部十四式手槍,也稱為十四式手槍。該槍的原理與南部式手槍一樣,自動方式也為槍管短後坐式,發射8毫米南部手槍彈時初速325米/秒,有效射程50米,槍長228毫米,重0.85公斤,該槍配用的皮製手槍套外形極像王八的外蓋,因此被我國軍民稱為「王八盒子」。南部十四式手槍在可靠性上相對於南部式手槍並沒有較大提高,射擊時的卡殼現象仍然比較嚴重,可以這樣說,日軍在整個侵華戰爭中就沒有一款自行研製的手槍可以和盟軍大量裝備的毛瑟以及M1911相比的。當時中國軍隊大量裝備了毛瑟自動手槍,日軍在與這種手槍的交火中往往被壓製得抬不起頭來。在淞滬會戰中,中國軍隊甚至專門為毛瑟發明了這樣一種戰術:士兵便衣攜帶20響毛瑟自動手槍,專門在城鎮中與日軍展開巷戰。毛瑟強大的近戰火力往往讓日軍傷亡慘重,而當時配備的南部式手槍根本就不能和毛瑟抗衡,甚至連三八式步槍也無法壓制毛瑟的強大火力。在整 個戰爭中,南部式以及南部十四年式手槍讓使用該槍的日軍軍官大吃苦頭,甚至靠繳獲武器來補充自己的抗日游擊隊也對其的性能頗有微詞南部十四式手槍, 明治二十六年式手槍(使用槍套的南部手槍
南部十六連發自動手槍,它可以連射16發
在整個二戰中,日軍的輕武器遠遠落後於當時的各個參戰國。當時的其他參戰國基本上都大量裝備了沖鋒槍和半自動步槍,甚至當時的國民黨軍也大量進口並仿製了諸如伯克門式(MP18I的進一步改型)、M1928湯姆遜式等類型的沖鋒槍。日軍在與國民黨軍的交手中屢屢吃盡沖鋒槍的苦頭,特別是國內仿製的伯克門式9毫米沖鋒槍(國內稱為「花機關槍」,在國民黨嫡系部隊中裝備到了班長級),甚至配備了100發的鼓型彈夾,真真是潑彈如雨。在血的教訓下,日軍於1935年開始研製新式沖鋒槍,該槍便是鮮為人知的百式沖鋒槍。 1937年,南部紀次郎大佐研製出了曰本第一款國產沖鋒槍樣槍,該槍被稱為南部式沖鋒槍。南部式沖鋒槍採用50發弧形彈匣供彈,使用8毫米南部手槍彈,主要的槍機套件均是仿造德國MP34型沖鋒槍,採用自由槍機原理,由於該槍沒有保險裝置,在子彈上膛後便一直處於開膛待擊狀態,因此在使用該槍時必須十分小心,不然的話很容易走火,這個問題在百式沖鋒槍的研製過程中一直沒有給予充分重視,因此在百式沖鋒槍中也保留了此項嚴重缺陷。隨著研製工作的深入,在認真聽取陸軍參試人員的意見後,南部式沖鋒槍的彈匣被移至機匣左側並呈水平狀,這種類型的布置與英國斯登沖鋒槍及其類似。新的沖鋒槍1940年(曰本神武紀年2600年)定型並被命名為「百式」沖鋒槍,該槍使用8毫米南部式手槍彈,採用30發弧形彈匣供彈,槍全長903毫米,槍管長280毫米,槍重4.2公斤,可控射速為300發/分,最高射速700發/分。百式沖鋒槍槍身上鑽有散熱孔,同時配備了三零式刺刀。該槍於1941年2月開始少量裝備特別部隊以及東南亞的日軍,在抗日戰場上,此款沖鋒槍極其罕見。百式沖鋒槍可以分為前期型、後期型和折疊槍托型三種,這三種類型的產量都很小,分別是1000支、10,000支和230餘支,相對於三八式步槍上百萬支的產量來說,真是少的可憐。出現這種這種情況的原因還是日軍落後的戰術思想。在前文已經提到,日軍一直認為「只要一顆子彈就能打死的人,卻用幾十顆子彈去消滅,這無論如何也是一種浪費行為」,同時曰本當時已經是不堪重負的軍火工業也沒有能力大量生產這種沖鋒槍了。早期型百式沖鋒槍配備有腳架,槍身下配有刺刀柄,其準星為切線式準星,表尺射程為驚人的600米(作者對此表示懷疑,因為8毫米南部式手槍彈根本沒有這么遠的有效射程,從這方面也可以看出日軍對精確射擊的迷戀),從50米~600米間,每50米為一個刻度。後期型與早期型相比,做了如下重要改進:刺刀直接安裝在槍口部位,同時表尺變為固定式,取消了腳架設計,同時,後期型使用的彈匣也更為堅固,但是這樣一來,兩種型號的彈匣就不能互換了。後期型也叫實戰型,其加工工藝更加簡單,大量使用了沖壓技術以方便生產。而折疊槍托型則是在早期型百式沖鋒槍的基礎上研製的,主要改動是將槍托改成折疊式槍托。該種型號的沖鋒槍主要配備海軍的傘兵部隊" 大正10年式手榴弾
可手擲或用大正10年式擲彈筒發射,中國俗稱48瓣 九一式手榴弾"自帶發射葯筒,可手擲或用89式擲彈筒發射,引信延遲時間7秒 九七式手榴弾
8 G. p ]3 k1 g# }% Qhunking.game.topzj.com去掉發射葯的九一式手榴弾改造,可手擲或用大正10年式擲彈筒以及一切槍口擲彈筒槍掛擲彈筒發射,引信引信延遲時間4秒 九九式手榴弾
可手擲或用大正10年式擲彈筒以及一切槍口擲彈筒槍掛擲彈筒發射,引信引信延遲時間4秒 九八式手榴弾
只能手擲引信引信延遲時間4秒
大正十年式
九一式昭和6年制定
九七式昭和12年制定 `
末期型陶器制昭和19年~昭和20年生產
Ⅷ 一個老太監拿著一個獵槍打死了好幾個鬼子,最後被鬼子殺了是哪部電視
是電視劇《斷喉弩》第8集的劇情。
相關劇情:不知名的屍體一樣,刀鋒被埋在了一片廢墟當中。胡畔與雞飯仔、肥仔媽、半仙等人在逃難的人群中被沖散。鬼叔回到家中,驚悉與自己相依為命的老猴已被日軍烹而食之,鬼叔悲憤欲絕地斬殺了日軍,砍下頭顱扔進了沸騰的鍋中,久久悲戚不止。
傾城院內,龐老太監死守家園,與日軍殊死搏鬥,寧死不屈,在漫天飛舞的撲克中慷慨赴死,死亦快哉。雞飯仔的相好采蓮被日軍輪番侮辱迫害,雞飯仔在院外心如刀絞地聽著。
搬運屍首時見到了采蓮凌亂狼狽的死狀。痛不欲生。 悲憤的雞飯仔埋葬了采蓮,斬殺了落單日軍,返回了刀鋒身邊。
(8)老太監打日本人用什麼槍擴展閱讀
劇情簡介:
從日本逃亡的海南學子刀鋒在回鄉途中,與共產黨員馬嘯和國軍軍官王師北結識,並得到了日軍聖物——斷喉弩。不料回到家鄉海塘城,迎接刀鋒的卻是被奪走的家業與母親的牌位,而父親將被處以極刑!
憤怒的刀鋒拿起斷喉弩,帶領舊日家僕走神婆、鬼叔、雞飯仔、賈半仙、肥仔媽一眾,劫法場救父親,奪回家業,在海南一日成名。
同時,潑辣勇敢的未婚妻麥子與共產黨員胡畔走進了刀鋒的生活。日軍登陸,遍地鮮血和硝煙。眼看親人被屠戮,刀鋒——這個昔日的富家少爺,領著家僕與胡畔、馬嘯、王師北同行,將鮮血灑遍瓊崖大地,演繹了一場氣勢磅礴的抗日傳奇!
Ⅸ 日本古代的士兵為什麼用那種細長的槍介紹一下這種長槍。
不知道你說的是火槍還是一般的槍(就是矛)
日本戰國時代的火槍 他們自己稱為 鐵炮。但是對比同時期的中國明代火銃(中日在萬曆年間曾經在朝鮮交戰),其口徑比較小,按中國的叫法 應該是鳥銃。鳥銃的特點是 口徑小,但是槍管交一般的火銃長一點。因為口徑小,所以槍身重量底低(日本的火槍基本是單兵操作,而且可以單人手舉發射,中國這邊的基本需要一個架子,因為每把搶重量太重)操作方便,槍管增長可以提高射程。以說日本的火槍就是犧牲了威力,但是增加了機動和射程。
對於 一般的槍(矛),有兩種類型的,被稱為長柄和持槍。長柄一般在3米到4米,步兵使用,在方陣中密集的長槍可以提供客觀的火力和防禦力。持槍長度一般在1.5米和2米左右 是馬上搶,即騎兵使用(日本戰國時代的騎兵因為身體素質和馬匹素質,不可能像歐洲的重甲騎兵一樣使用鐵鎧和重槍)。
至於刀,最長的一類即所謂的 三尺三寸大太刀(尺寸不是中國這個)是騎兵用刀。 中等的為 打刀 是武士步戰使用。最短的是 肋差 算是裝飾性刀具,當然切夫就是使用這個
Ⅹ 抗戰初期,中國戰士使用什麼武器對抗日本鬼子
1944年生產的三十三式120mm迫擊炮,在當時是我國少有的重武器。當然還有盒子炮、有柄手榴彈等等,我軍在當時的武器准備種類很多,不是一言兩語能說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