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武器有哪些
A. 日本戰國時期打仗主要用什麼武器
大部分是長矛(木,竹)
一部分是弓箭(日本長弓)
少數是用劍(日本刀)
B. 日本戰國時期服部半藏用的是什麼武器
倭刀,長短各一把。火繩槍一把及火葯、鉛彈等等。
其次是竹弓、竹槍,日本資源匱乏,但是竹子資源豐富。
C. 日本戰國時代的名槍都有哪些,請詳細介紹一下,有圖片的就更好了
京信國 ,是京的名刀匠·信國一門的作品,信國一門在繼承相州傳制刀術之後,便遷移至京都,應仁之亂後,一門逃離京都,在九州傳授山城傳制刀術,因此也被稱為築紫信國 蜻蛉切,全長一丈四尺四寸三分(423 公分),刃長一尺四寸三分(43公分),是日本戰國時期德川家武士本多平八郎忠勝所持武器 御手杵 全長210 公分 松平大和守秘藏的天下三槍之一,之所以沒有像其他兩把槍一樣的為人所知,最重要的一個原因是因為御手杵已經在二戰末期的空襲中燒失了,如今僅存名號留存於世上。御手杵的造型是大身槍,由於刃長超過兩尺,應該是需要臂力才能操作的剛槍。而至於名字的由來,正是因為槍套的長相像手杵(搗麻糬用的搗樁),所以取名為御手杵。後在戰國時代成為大名結城晴朝的愛槍 日本號
「日本號」是日本古代三大名槍之一。 日本大槍可能為唐朝陌刀之日本衍生型,陌刀通常長丈余(約三米)刃長近一半。 全長三米的長槍。上刻俱利迦羅(不動明王的一種化身),原為秀吉所有,後來賞給福島正則。但是福島在一次酒醉時打賭中輸給了母里太兵衛。—— 「此槍為元來秀吉公秘蔵日本無比之槍,或時福島左衛門太夫正則 勛功賞之。左衛門太夫甚為秘蔵。左衛門太夫至伏見,時太兵衛招酒宴,左衛門太夫大捧缽出。……若能滿飲此缽,以彼槍賜之。……太兵衛受飲其大杯酒,取彼槍而歸。」此時正則正當大醉,早以忘記此槍乃秀吉所賜。回到家中頓覺後悔,請求太兵衛返還,遭太兵衛拒絕。後太兵衛常持此槍出陣,「日本號」亦得「呑取之槍」的別名。 還有一國長吉 皆朱槍 菊池槍之流就沒那麼有名啦
D. 日本戰國的那種中間刀把兩邊都有劍刃的是什麼武器來著
這在影視作品和動漫中出現過,現實中沒有的,是雙刀中間組合變成那樣。
首先戰國時代打仗用的太刀或者武士的打刀,都是一體式隱藏刀跟,中間即使連上,也不會穩固,反而難以發揮劈砍的力量,或者不好控制刀刃的指向,所以以日本刀的使用特點看,這么做不會增大威力,反而不如雙刀作戰。所以說武器怪、死的快。
不過日本確實有一種長柄武器,長卷刀,或者斬馬刀,後面是可以臨時在柄頭部位插一把肋差短刀在作戰時使用,模仿中國古代長兵器的柄尖。
E. 日本戰國時期打仗主要用什麼武器
戰國日本主力兵種是足輕(步兵)步兵的武器是5米長槍。(不是武士刀,別亂說)
其次就是騎兵和火槍,騎兵主要武器是馬上槍(比長槍段,大約2米左右),也有人用馬上長刀!
火槍兵用火槍,有的也備有盾牌!
弓箭兵當然用弓箭。
不是每個人都有武士刀。一般都是大將和武士,還有小姓。帶刀武士主要是保護本陣,以及保護大將。
織田家善用火槍,武田、上杉家善用騎兵。但是無論如何手持長槍的步兵都是主力兵種!
F. 日本戰國時代名將的武器
日本戰國有三大名槍
蜻蜓切-德川四天王本多忠勝用的槍~鋒利無比~大阪夏之陣時丟失
日本號-豐臣秀吉賜給家臣福島正則之名槍~背黑田家臣里母太兵衛與福島正則已賭酒之約定贏得有名「吞取」
御手杵-結城晴朝的愛槍 二戰空襲中背燒毀
前田慶次-誅槍<上杉家之家寶上杉景勝佩服慶次之勇武賞賜於慶次之槍>
松風<可以說是戰國第一寶馬前田慶次成跨馳騁戰國>
佐佐木小次郎的刀比較特殊說一下吧
刀名-物干竿<此刀長有三尺一寸約93-94公分可惜小次郎與武藏比武時連燕返都沒用出就掛了>
宮本武藏是開創二天一流的始祖武器自然是雙刀但是與小次郎比武時用的確實木刀而且也很長
象幸村<幸村歷史里不是用槍的別背游戲誤導> 光秀 信長 上杉 武田等等戰場上用的指揮刀 武田信玄比較喜歡用軍扇指揮~
至於森蘭丸是信長的侍衛 槍術比較不錯~本能寺之變刺死幾名光秀家臣就這點比較出彩
至於好些的武器有很多~如德川家的村正 立花家的雷切跟吉光骨食 伊達政宗的斬鞍 足利家的村雨 還有很多就不一一介紹了~樓主自己去發掘吧~
G. 日本戰國時期有哪些神兵利器
這些都是戰國時期的名刀名物大典太,太刀,刃長66.10CM。平安後期刀工三池典太光世所作,本來為室町將軍家(足利氏)所有,在桃山時代落入秀吉手中,後來秀吉將它賜予前田利家。刀銘:三池光世
數珠丸恆次,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日蓮上人所有。
童子切安綱,具體情況不明,傳說為源賴光所有。
三日月宗近,山城國刀工三條宗近所作,具體情況不明。
鬼丸國綱,具體情況不明,相傳為鐮倉北條家家傳寶刀,隨北條一門的全滅而散落人間。(這里的所說的北條氏與戰國時代的小田原北條氏毫不相干,後者是伊勢新九郎長盛冒姓北條,改名為北條早雲後形成的家族)
◆ 菊一文字則宗
菊一文字則宗,太刀,刃長78.48CM。後鳥羽院時期備前國刀工則宗所作,一文字派的代表作品。傳說後來為新撰組劍士沖田總司所有。刀銘:菊一文字則宗
◆ 長曾彌虎徹
長曾彌虎徹,脅差,刃長45.75CM。越前國刀工虎徹於寬文三年所作。為新撰組劍士近藤勇的愛刀。刀銘:長曽袮虎徹入道興里
◆ 和泉守兼定
和泉守兼定,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之定所作,新撰組劍士土方歲三所有為第三代和泉守兼定和十一代和泉守兼定。刀銘:和泉守藤原兼定。在刀柄上也刻有銘文:臨
兵闘者皆陣烈在前。這句語出《抱朴子》的話(原文是「臨兵斗者皆陣列前行」)在戰場上很流行,據說可以起鼓舞士氣的作用.
◆ 堀川國廣
堀川國廣,刀,刃長70.6CM。著名刀工九州日向住國廣所作,傳說是國廣作品裡的第一傑作。後為新撰組土方歲三所有。刀銘:堀川國廣
◆ 葵紋越前康繼
葵紋越前康繼,脅差,刃長35.3CM。江戶時代著名刀工越前康繼所作,作為御神刀供奉在尾張熱田神宮(御神刀:放在神宮中供奉神明的刀,一般不用於戰斗)。刀的兩側分別鑄有梅紋和竹紋。而之所以名為葵紋越前康繼,據說是由於是受家康賜予德川家葵紋之名,因而改銘。成刀於慶長十一年左右。刀銘:葵紋越前康繼
◆ 肥前國忠吉
肥前國忠吉,刀,刃長67.3CM。江戶刀工肥前忠吉所作,後來為岡田以藏所有。刀銘:肥前國忠吉
◆ 村正
村正,刀,刃長73.32CM。室町末期刀工勢州村正所作,斬切能力出類拔萃,被德川家視為「不吉」的象徵,斥之為「妖刀村正」,因而在幕末時的長州倒幕派中人氣極高。刀銘:村正
H. 日本戰國特有兵器「薙刀」,模樣古怪,但卻是女武士和僧兵之最愛
日本戰國有名刀,名「薙刀」,相傳起源於奈良時代,結束於平安時代,是日本婦人和守護寺院的守護僧兵常用的武器,也是鐮倉時代末到室町時代戰場上的主要武器之一。
鐮倉時期,所有武士的標配是武士刀,當然並不是一口,每個武士擁有至少兩口武士刀,而且多是寶刀。另外武士人人都必須要有一流的箭術,這是為了保證在戰場上可以對敵人進行遠攻,而肉搏戰則是以武士刀為主。除此之外,武士們還擁有一種「怪刀」,也就是薙刀,但這並不是武士們喜歡用的兵器。
薙刀的缺點是不適合密集型戰斗,刀身細長彎曲,而且很容易被砍斷,殺傷力並不比武士刀強大。薙刀刃身1尺到2尺(約30~60cm),通常柄桿的長度從3尺到6尺(約90~180cm)不等。柄桿多用木製或者竹製,當然也有鐵制,不過鐵制的一般人拿不動,所有很少見。不過在日本的奈良時代歷史博物館中,存放著一口類似於「青龍偃月刀」的薙刀,柄桿為鐵制,刃身寬大厚重,這玩意能不能有人耍的動依舊是個問題,以日本人當時的體型和身高,能用這么種的刀簡直就是奇跡。
薙刀的興起跟日本僧人有直接關系,日本的寺院都配有僧兵,平時念經做法事,有戰爭來臨的時候可以直接充當戰士。直到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依舊有僧兵入伍侵略他國之事發生。日本奈良「南都」興福寺與「北嶺」比叡山延暦寺合稱「南都北嶺」,這兩個寺院各自擁有數千僧兵,這些僧兵的制式武器就是薙刀,據說戰鬥力十分強大。兩個寺院動輒出動數千僧兵威脅朝廷與侵略其他寺院,在當時非常囂張。
除了僧人將其作為制式武器外,由於薙刀刀刃太短太細,整把刀太輕,攻擊手法以中遠距離斬掃為主,因此非常適合女性力量不足的使用,繼而成為女性所用兵器之一。但薙刀殺傷力不足,不能刺只能揮,而且不能向下硬劈,會很容易折斷。
相傳豐臣秀吉入侵朝鮮時,秀吉身在肥前名護屋城,召集了各大名武將的妻子作為人質,其中就包括「西國無雙」立花宗茂的老婆「立花誾千代」。
立花誾千代因其美艷無雙,不知被多少人傾慕。而豐臣秀吉確實出了名的好色,為了保護自己,立花誾千代便和侍女以及其他大名武將之妻拿著薙刀,且腰間系了可以切腹用的「脇差」去參見豐臣秀吉。豐臣秀吉無論如何也不會想到立花誾千代會用這一招,當色眯眯的秀吉看到了美艷的立花誾千代和侍女拿著薙刀,腰插「脇差」參見時,嚇得手中的茶具都掉了,趕緊陪著笑臉褒獎她:「立花之妻果然非等閑,真乃女丈夫也……」
平安時代末期僧兵,源義經的家臣,大名鼎鼎的武蔵坊弁慶,所使用的武器就是薙刀。不過他那口薙刀經過特殊改造,據說柄桿內為硬木,外為鑌鐵,刀刃寬而鋒利,可折斷武士刀。相傳武蔵坊弁慶曾用此刀一下將戰馬砍為兩段,而且刀不沾血。
應仁之亂後,則以密集型的步兵(足軽)為主流,長槍代替了薙刀。戰國時代更由於「鐵炮」傳來的緣故,長柄武器全部衰退,薙刀又淪為僧侶、婦女子所用的武具。
雖然薙刀已經從實戰兵器中廢除,但在江戶時代武將家中的婦女們仍然要是學習與練習的武藝,嫁入武士家的新娘薙刀是必備的嫁妝。
日本大正時代至二戰後,薙刀成為以女性為主的武道,稱為「なぎなた」。直到今時今日,日本女生依舊有練習薙刀和弓箭的傳統,這一點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I. 日本戰國時期都有哪些名刀
鬼丸國綱:鍛冶匠國綱齋戒三年打造的名刀。相傳鐮倉幕府的第一個將軍北條時政在夢中以此刀砍下鬼首而得名「鬼丸」,成了北條家的傳家寶。北條家滅亡後,被新田義貞和 足利將軍家、織田信長、豐臣秀吉等當時的當權者所擁有,且被他們視為天下的名刀,明治時代被天皇收藏,流傳至今。
童子切安綱:平安時代伯奢國的著名工匠安綱作品。在室町時代被稱做天下五劍(鬼丸國綱、名物大典太、三日月宗近、數珠丸恆次和童子切安綱)
三日月宗近:是日本平安時代的刀工三條宗近的作品。刀銘為「三條」。 作為足利將軍家秘藏的名刀傳承,據說在1565年永祿之變,足利義輝揮舞著三日月宗近奮戰。戰後作為戰利品傳至三好政康手中,之後政康將其獻於豐臣秀吉,成為豐臣秀吉正室高台院所有之物,之後被贈於德川家康之子德川秀忠,為德川將軍家所收藏。現收藏於東京國立博物館。
鬼切:日本戰國時的名刀,原名髭切,傳說渡邊綱用髭切在五條渡口切下鬼神茨木童子的手腕,因此髭切有了「鬼切」的稱呼,後來木曾義仲又用鬼切在戶隱山殺鬼。再後來此刀又傳到源賴朝手中,成為日本當權者才能使用的寶刀。
大傳太光世:也稱名物大典太,被奉為日本國寶的日本刀。是築後國的刀工典太光世的作品。刀銘為「光世」。大典太原來是日本室町幕府時期的將軍家族足利家族的家傳寶物。在室町幕府滅亡之後,此刀為統一全國的武將豐臣秀吉所有。後來秀吉將它賜予了勇將前田利家。
數珠丸恆次:日蓮上人佩用太刀,並且經常在柄上纏上數珠(念珠),作為「破邪顯正劍」於是就有了「數珠丸」的名號。作為「日蓮上人的三遺物」,「數珠丸」被日蓮門徒崇拜。
宗三左文字:甲斐武田家傳家寶刀,為其先祖源義光所傳。
吉光骨食:吉光骨食是由鐮倉時代的京的刀工栗田口藤四郎吉光所打造,據傳是源氏的秘寶之一,後來落入足利尊氏手上,並且於上述同血染鐵扇一起由足利尊氏下賜給立花貞載,因此而成為立花家代代相傳的三寶器之一。
日光一文字:小田原北條家名刀,備前福岡一文字派工匠打造。
妙法村正:村正,日本最有名的日本刀之一。原是室町中期至天正年間約一百年間的伊勢的刀工之名,其時正是日本進入戰國時代的動盪時期,對於日本刀的需求很大。村正只生產最優秀的、可用於實戰的刀。 也許是因為它太過銳利,到了江戶時代就開始有「邪劍」、「妖刀」的稱號,而被世人所避忌。在現存的妖刀中,以被稱做「妙法村正」的最為有名。此刀在刀身上刻有龍,插入鞘中的部分刻有「妙法蓮華經」文字,由此可以推斷村正和日蓮宗有著很深的淵源。這是在永正十年(1513)鍛造的刀,應該是第三代村正的作品。
破軍星:不詳
大般若長光:又名長船,備前名刀工長光的作品,在室町時代即價值六百貫。因為大般若經剛好六百卷,故取名大般若長光。本為室町末期將軍足利義輝所有,後來經由三好長慶、織田信長而到了德川家康手中。長筱合戰後,家康將之賜予奧平信昌。
大包平:備前池田家重寶
錘切長谷部:又名「壓切」,日本著名國寶刀剣,山城傳長谷部國重製作,刀姿多身幅寬,厚度非常薄,肉枯;地肌則比較有特色,鎬地與接近刃區為大柾目,地鐵部分則為大板目肌。
影秀:伊達政宗佩刀,又名「鞍斬」,據傳萬曆朝鮮戰爭中伊達政宗用此刀將一名朝鮮武將連人帶馬砍成兩半,因此得名。
寺澤貞宗:短刀
謙信景光:上杉謙信用過的家傳寶刀,備前長船景光作品。
雷切:立花道雪所使用的名刀,本名為「千鳥」。據說道雪曾經在雷雨天試圖用此刀劈斬雷電,因此被雷擊中,幸而未死;此後大難不死的道雪被人稱作雷神的化身,名刀「雷切」之名也由此而來。
津輕正宗:不詳
不動正宗:不詳
稻葉江:稻葉一鐵佩刀。
生駒光忠:不詳
平野藤四郎:粟田口吉光製作的短刀。是短刀中的第一。
日置安吉:不詳
J. 火繩槍是日本戰國時的主要武器嗎
首先需要明確的是,被日本人稱為鐵炮的火繩槍,在日本的戰爭中得到了較為廣泛的應用。甚至在很大程度上,推動了日本步兵戰法的發展。但由於較高的製造成本和這種武器自身缺陷問題。鐵炮直到戰國末期,都沒有成為戰爭中的主要武器。戰國時代日本各大名軍隊里,步兵的主要武器還是弓箭、長槍、刀劍等冷兵器。
各地大名都對鐵炮技術抱有極大興趣
1543年,乘坐中國海盜船的葡萄牙人,將火繩槍傳入日本的種子島。1545年時,日本工匠八板金兵衛就仿造出了日本第一挺鐵炮。隨後,鐵炮便以種子島為中心,得到了迅速有效的推廣傳播。紀州根來、泉州堺町、近江國友這日本三大鐵炮製造中心,在1550年左右時就具備了基本生產能力。
除了上述三大鐵炮製作中心之外,鐵炮也迅速傳入關東、九州等地。如開創「安土桃山時代」的尾張國大名織田信長,在繼任家督之後就迅速組建起由弓箭和鐵炮混合作戰的軍隊,增強了戰鬥力。
火繩槍的引入對於防禦方有著重大幫助
1553年,織田信長會見岳父齋藤道三時,就已經裝備了相當數量的鐵炮。《信長公記》記載:信長公的隨從有七百人左右,軍容整齊,足輕站立在前,裝備著五百條三間長的中柄朱槍,以及五百數量的鐵炮和弓箭。
不久後,鐵炮也在關東的戰場上出現。弘治元年(1555年),甲斐大名武田信玄與越後大名上杉謙信爆發第二次川中島之戰。為了增強己方所佔的旭山城防禦,並進一步牽制上杉軍,武田信玄向旭山城內輸送了:3000士兵、800張弓和300挺鐵炮。
當然,戰國時代使用鐵炮的最著名戰役,莫過於1575年織田-德川聯軍與武田勝賴的長篠合戰。根據《信長公記》等史料的記載,織田軍至少裝備了3000挺鐵炮。
日本人本身也對鐵炮做了改進並積極引進更新的型號
從16世紀中期到17世紀初,日本鐵炮走的是輕型化發展道路。在改良鐵炮性能的過程中,突出強化了其實用性特點。即靈活機動、射程較遠、打擊精度高。在隨後的內外戰爭中,都發揮了重要作用。日軍的鐵炮也給對壘的明軍和朝鮮軍隊,留下了深刻印象。以至於當時的記載稱這種武器發射後,人們都來不及躲避。
在與日本軍隊的對抗中,明朝將領及火器專家逐漸認識到日本火槍的威力與優越性。抗倭名將戚繼光曾指出:諸器之中,鳥銃第一,火箭次之。
火器專家趙士楨更直言:自從火繩槍傳入中國,其他的傳統原始火器就都沒有這么好的作用。
連出使滿洲的朝鮮使節,都告訴當地酋長:日本鐵炮的彈丸可以擊穿兩層木板製成的大盾牌。你那件薄薄的劣質鐵甲,根本沒什麼用處。
不過,由於鐵炮的造價較為高昂,加上擊發速度慢、間歇長、威力和精度不足等缺陷,並沒有徹底代替其他冷兵器。這些缺陷也導致它無法單獨編組作為編制部隊投入實戰,必須要與其他兵種進行協同作戰。
所以,從鐵炮占據軍隊比例的情況來看,戰國時代各大名的鐵炮部隊比例基本不超過25%。因此,鐵炮不可能對戰爭起到決定作用,更談不上主要武器。
很多人提及日本鐵炮就會想到長篠合戰
以最為著名的長篠合戰來說。聯軍發揮兵力優勢,並利用地形修建了防馬柵欄,才確保火繩槍部隊的集中使用。但這也只是在防禦作戰中的表現,如果沒有很好的戰術與地形配合,進攻作戰中並不會有很多人想像的巨大效果。織田軍在當時部署了30000軍隊,使用的鐵炮總數也就3000,例不過10%而已。倒是同時代武田軍,鐵炮部隊所佔的比例在15%左右。
上杉家軍的情況與之類似,但更為糟糕。諸將動員的5509人中,鐵炮部隊僅有316人,所佔比例不足6%。到了1600年關原合戰前夕,上杉景勝的8700士兵中已經有了2000鐵炮部隊,比例才上升到23%左右。
鐵炮的作用並沒有很多人想像的那麼大
所以,戰國時代的日本鐵炮還不能算什麼獨當一面的主要武器。軍隊的主要殺傷手段,依然是冷兵器間的肉搏。這是更依賴組織技術與戰爭經驗的軟實力,而非單純依靠學習工藝所能觸及的技術條件。但由於明朝和朝鮮的單兵火器更為不堪,所以對日本人的火繩槍,就有了異常深刻的印象。
歐洲人繪制的日本戰國軍隊 大量的長槍異常醒目
很多人在談及日本戰國時代與明朝發生的萬曆朝鮮戰爭時,總是片面的拔高日本火繩槍部隊的比例與重要性。這一方面是出於對日本戰國時代軍隊水平的無知,也有片面拔高明朝軍隊水準的小心思。然而比例有限的鐵炮,根本不能幫日本彌補與大陸戰場隔絕千年所帶來的缺陷。明軍的優勢,也更多來源於文明本身在歷史各個階段內所累積的戰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