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怎麼打的國名黨
A. 國民黨與日本大白痴的正面會戰
1淞滬會戰:1937年8月13日~11月11日
「八一三」淞滬會戰是抗戰爆發以來,中日雙方規模最大的一次會戰。3個月的戰役中,雙方都投入幾十萬兵力。由於中國軍隊戰略不當,武器裝備落後,在付出33萬多人的巨大損失後,最終被迫匆忙撤退,並直接導致了南京會戰的失利。此戰日軍傷亡5萬餘人。
2南京保衛戰:1937年12月1日~12月13日
淞滬會戰後,日軍迅速進攻國民政府首都南京。由於國民黨軍此時兵力凋零,退守絕地,被迫在12月12日匆忙突圍撤退。日軍進入南京後開始了長達數月的南京大屠殺,殘酷殺害中國軍民30餘萬人。
3太原會戰:1937年9月13日~11月
1937年9月13日,日軍佔領大同後向太原進攻,中國軍隊由於指揮混亂,布置不當,被迫從太原突圍。此戰中國守軍英勇抵抗,付出了重大犧牲,消滅敵軍2萬餘人。但從此國民黨軍在華北戰場的正規戰爭宣告基本結束。
4徐州會戰:1938年1月~5月21日
日軍打通了津浦線,擴大了佔領區,但未能消滅中國軍隊主力。國民黨軍的防禦作戰和主動轉移為此後的武漢保衛戰贏得了4~5個月的時間。其中台兒庄大捷消滅日軍1萬多人,極大地鼓舞了全國人民的抗戰意志。
5蘭封會戰:1938年5月21日~6月
日軍試圖在徐州會戰後繼續擴大戰果,板垣征四郎師團孤軍深入,被以薛岳為指揮的中國軍隊包圍。最後由於蔣軍嫡系將領的無能,中國軍隊最終功虧一簣。
6武漢會戰:1938年6月~10月
歷時4個半月的武漢會戰雖然最終以武漢失守為結束,但國民黨軍隊的正面抵抗取得了斃傷敵軍4萬人、近10萬日軍因戰斗、氣候、疾病等原因暫時喪失作戰能力的巨大戰果,極大地消耗了日軍的有生力量,抗日戰爭從此進入相持階段。
7隨棗會戰:1939年5月1日~20日
武漢會戰之後,日軍為消除鄂北、豫南方面中國軍隊對武漢的威脅,向湖北隨縣棗陽地區發動進攻。國民黨軍隊消滅斃傷敵軍1.3萬人,第5戰區也付出了較大的犧牲。日軍未能達到預定戰略目標。
8第一次長沙會戰:1939年9月14日~10月
日軍動用10萬兵力,卻在第九戰區第十五集團軍的抵抗下損失慘重。日軍承認「在部分戰場上,部分戰況之激烈超過了諾門坎」。在中國軍隊反擊下,日軍傷亡達2萬人,被迫撤退,中國軍隊傷亡3萬多人。
9桂南會戰:1939年11月13日~1940年10月30日
日軍佔領南寧和昆侖關後,國民政府從數百公里外急調10個精銳師,對日軍發動立體化進攻,取得昆侖關大捷,迫使日軍改變對廣東的作戰計劃,造成日軍在戰略上的部分被動。
10棗宜會戰:1940年5月1日~6月18日
張自忠上將殉國於南瓜店,宜昌失陷。棗宜會戰是武漢會戰以來,日軍對正面戰場最大規模的一次進攻。
11豫南會戰:1941年1月25日~2月7日
豫南會戰是武漢周圍地區防禦作戰中的一次戰役。日軍一度攻佔安徽界首和太和,但在傷亡9000人後,日軍最終撤退。
12上高會戰:1941年3月15日~4月9日
為保證南昌及附近佔領區的安全,日軍發動試圖消滅贛北中國軍隊主力的上高會戰。日軍在三路圍攻、其中兩路受阻的情況下,形成一路孤軍深入,被中國軍隊包圍而倉皇撤退,傷亡高達1.5萬人。
13晉南(中條山)會戰:1941年5月
此次戰役日軍的目的是「在華北要殲滅山西南部的中央軍」。中國軍隊傷亡4.2萬餘人,被俘3.5萬餘人,日軍傷亡僅為中國軍隊的1/12,成為「抗戰史上最大的恥辱」。
14第二次長沙會戰:1941年9月~10月1日
中國軍隊第六戰區在正面戰場主動發起1941年以來惟一一次主動進攻作戰,殲滅日軍7000人。最終由於第九戰區指揮失誤,日軍一度攻佔長沙,中國軍隊傷亡失蹤7萬人,日軍傷亡2萬人。
15第三次長沙會戰:1941年12月23日~1942年1月6日
中國軍隊第九戰區制定了堅壁清野,誘敵深入的戰略,取得了長沙會戰大捷,共斃傷日軍5萬餘人。成為「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以來,同盟軍惟一決定性之勝利」。
16浙贛會戰:1942年4月~7月28日
日軍大本營決定摧毀浙贛兩省中國軍隊機場,打通浙贛鐵路,最後基本實現預定目標,曾經佔領衢州機場,但遭到嚴重損失,第15師團師團長陣亡,日軍戰史記載傷亡17148人。
17鄂西會戰:1943年5月~6月
日軍沿長江向上游進攻,國民黨第18軍堅守石牌要塞,第六戰區及友鄰部隊夾擊日軍,殲滅敵軍4000人。
18常德會戰:1943年11月2日~12月
在日軍3萬優勢兵力進攻下,中國57師9000餘人孤軍誓死抵抗長達16天。最終中國軍隊收復常德等陣地,斃傷日軍2萬人。
19豫中會戰:1944年4月~5月25日
日軍試圖通過豫中會戰圍殲第一戰區主力,並打通平漢線。由於國民黨軍指揮失當,洛陽淪陷。日軍實現最初的作戰計劃。
20長(沙)衡(陽)會戰:1944年5月~8月:
豫中會戰同時,日軍開始進攻湖南,打通粵漢鐵路。中國軍隊在衡陽進行了長達48天的抵抗,最終沒有支援而遭到失敗。
21桂(林)柳(州)會戰:1944年8月~12月10日;
日軍為摧毀大西南的空軍基地發動桂柳會戰。中國軍隊在明顯掌握制空權的情況下未能取得空地配合,導致桂林和柳州僅數日即遭到淪陷。
22湘西會戰:1945年4月~6月
中國軍隊在戰役中對日軍進行了包圍,創造了雪峰山大捷,斃傷日軍1萬多人。最終在中國軍隊的反攻下,日軍傷亡2萬餘人,被迫撤退。
B. 日本全面侵華戰爭進攻路線
路線:自東北向南沿東南沿海深入,再逐漸向西進軍,以配合東南亞日軍北上。
1937年日軍已割占東北大部分地區,全面侵華時,主力軍自東北地區突進河北,山東,山西。登陸部隊自上海強攻,迅速襲占華東地區。
國民黨控制:華北地區,中原地區,西南雲貴地區,湖廣大部分,福建,山陝部分地區,西藏,新疆南部。
共產黨控制:陝北及南北方山區的根據地。
國民黨以政府的單方面力量,進行軍團規模的常規軍事行動,為正面戰場。
共產黨以敵軍事線之後的游擊戰為主,大力發動人民的力量,為敵後戰場。
(2)日本怎麼打的國名黨擴展閱讀:
1945年8月15日中午,日本天皇向全國廣播宣布接受《波茨坦公告》,實行無條件投降的詔書。
1945年9月2日上午9時,在停泊於東京灣的美國戰列艦密蘇里號上舉行向同盟國投降的簽降儀式。日本新任外相重光葵代表日本天皇和政府、陸軍參謀長梅津美治郎代表帝國大本營在投降書上簽字。
隨後,接受投降的同盟國代表:盟軍最高統帥麥克阿瑟上將,美國尼米茨海軍上將、中國徐永昌將軍、英國福萊塞海軍上將、蘇聯傑列維亞科中將,以及澳大利亞、加拿大、法國、荷蘭、紐西蘭等國的代表依次簽字。
從1937-1945年8月15日,8年中,除西藏、西康、新疆、青海外,我國其它省份皆遭日軍鐵蹄蹂躪,傷亡人數達3500多萬,直接和間接財產損失共達620多億美元,凍死、餓死者不計其數,從1874到1945日本侵華時期,中國非正常死亡累積人數至少達2.8億,經濟損失50萬億美元。
抗日戰爭勝利的意義: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第一,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第三,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
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中國參與發起成立聯合國並成為聯合國安全理事會常任理事國,顯著提高了中國的國際地位和國際影響,有力地維護了世界和平。
美國總統羅斯福在致國會的咨文中指出:「我們也忘不了中國人民在七年多的長時間里怎樣頂住了日本人的野蠻進攻和在亞洲大陸廣大地區牽制住大量的敵軍。」
C. 日本投降後內戰是怎麼暴發的
國共內戰之所以難以避免,有多方面的原因。首先,國、共兩黨的目標完全不同。中國國民黨總理孫中山的三民主義,參仿西方法國大革命以後,關於民主、自由等的思潮和理念,其政治制度理想以美國、英國等為藍圖,孫中山也參仿了馬克思主義,而中國共產黨以馬克思列寧主義為基礎思想。孫中山病逝之後,中國國民黨由蔣中正接任黨主席,因為與共產黨的權力爭奪及理念不同,決定進行「清黨」以及「剿共」。繼而產生許多沖突和戰事,對日抗戰結束後,國共雙方因為對淪陷區的「受降」、「接收」問題有相當多的沖突和齟齬。加上雙方皆以外國勢力為靠山(國民黨—美國,共產黨—蘇聯),不斷的擴張版圖,終至再度發生沖突。就在沖突日益擴大時,美國的馬歇爾奉命前來進行調停工作,雖曾達成國共雙方共組政府的協議,但在國民黨不願分享權力,共產黨不願放棄武力的情況下,短暫的合作再度破裂,內戰再次爆發。
D. 國民黨對日本有哪幾場大型的戰役
有淞滬會戰、南京保衛戰、太原會戰、徐州會戰等戰役。
E. 日本侵略中國的路線
第一步是先佔領東北三省:遼吉黑,然後兵分二路。
一路從陝西出劍門關到漢中佔領四川,另一路直接出中原到襄樊,意圖將中國一分為三。
1、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最早應該從1876年日本入侵琉球開始,當時琉球是中國的土地,有一艘琉球船到了台灣,船員被台灣土著誤殺,日本人就以這個為借口進攻台灣。這是日本對中國最早的侵略,這場戰爭使中國失去了琉球,就是今天的沖繩島。
2、1894年,日本入侵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經過平壤戰役、牙山海戰、大東溝海戰、威海衛海戰、旅順戰役。日本奪去了台灣,還有二億三千萬兩白銀。
3、1905年,日本和俄國爆發了日俄戰爭,經過旅順海戰、對馬海戰、旅順戰役、奉天戰役。日本將俄國的勢力趕出了中國東北南部,獨佔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大部分分地區的特權。
4、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撤向關內,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在這個過程中,規模比較大的戰役是江橋抗戰,其他都是義勇軍的戰斗。
5、1932年,日本發動了「一二八」事變,在上海與中國19路軍激戰。雙方損失都很大最後中國軍隊撤出上海。
6、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中國29軍與日軍進行了長城抗戰,日軍在佔領華北以後一路南下,佔領了中國東南的大部分土地,基本控制了中國的海岸線。
7、1938年以後,日本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役了,雙方進入膠著狀態。
8、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陸軍戰略重點轉向東南亞。此間除了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外,沒有更大的戰役。
9、1943年,日本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戰役最後以日本佔領廣西,部分地打通大陸交通線而結束。
10、1944年,中國軍隊開始反攻,發動了雪峰山戰役,消滅日軍2萬多人。
11、1945年,日本投降。
(5)日本怎麼打的國名黨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是中國近代最重大的歷史事件之一。鴉片戰爭以來的百年屈辱,世界上大大小小的列強幾乎都欺負過中國。
盡管中國人民進行過一次又一次的反抗,但都失敗了。只有抗日戰爭,最終贏得了民族解放戰爭的第一次完全勝利,使中國擺脫了半殖民地的屈辱地位,實現了民族獨立並為實現人民解放創造了條件。
從而成為解決近代以來中華民族求得民族獨立和人民解放、實現國家繁榮富強和人民共同富裕兩大歷史任務的偉大開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偉大開端。
F. 日本為何攻打南京
日本為何攻打南京原因有:
1、政治方面
南京是當時國民黨政府的首都,打南京是為了從心靈上摧垮國民黨以及所有中國人民的抗日信心,試想南京首都都保不住,人心肯定會發生大波動。
2、戰略方面
南京的地理位置交通位置極其重要,對日本擴大侵華勢利極為重要,控制南京,即控制了中國的一大交通樞紐,沿長江天然水道可以西進,通過公路鐵路可以輕松的征服周邊的地區,而且與北京形成呼應之勢。
3、經濟方面
南京是當時國民經濟的重心,周邊地區物資充足,控制南京既可以實現日本的以戰養戰,又可以扼住國民黨以及中國的主要經濟命脈。
4、控制方面
控制南京是日本戰略計劃的核心,因為控制南京可以從海路的南北方盡可能的斷絕國外對中國抗戰的支援。
5、政府方面
日本的大陸政策歷來有徵服東南亞等地區的想法,南京是必經之地,所以日本攻打南京是必然的。
6、文化方面
控制南京有利於宣傳日本的大東亞共榮以及中日共建的邪惡文化,以達到在心靈上腐蝕中國人的目的。
(6)日本怎麼打的國名黨擴展閱讀:
日本攻打南京具體時間:
1937年12月4日日軍開始從外圍攻打南京,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
1937年11月12日淞滬會戰結束。經過淞滬會戰三個月鏖戰,日軍也損失甚巨。
11月22日,松井石根致電多田駿:「為了盡快解決事變,要求軍部批准向南京進軍和佔領南京。」
12月1日,日本參謀本部正式下達佔領南京的命令。
12月4日,日軍進攻南京外圍。
12月8日,日軍佔領南京外圍陣地
12月10日,日軍發動全線進攻,但直到12日仍未能突破南京城防。
12月12日晚,唐生智突然下令中國守軍突圍撤退。
12月13日,日軍進佔南京城,在華中方面軍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師團師團長谷壽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揮下,對手無寸鐵的南京民眾進行了長達6周慘絕人寰的大規模屠殺。
G. 國民黨和日本打的,有名的戰役都有什麼
淞滬會戰、太原會戰、常德會戰、台兒庄戰役、衡陽會戰、南京保衛戰、滇緬之戰、長沙會戰 、湘西會戰、武漢保衛戰、
徐州會戰
H. 日本人基本上都是誰打的
主要是八路軍、新四軍、游擊隊、國軍。
日本侵略中國,國民黨軍隊不放一槍就丟了東北三省,然後沒有進行多少抵抗就丟了華北五省,然後丟了首都南京,然後丟了華東六省——國家到了存亡危急時刻,在全國人民逼蔣抗日之後,國民黨軍隊才開始抵抗,最後國軍主力都退到四川。
雖然抗日也有國民黨軍隊的功勞,但國民黨軍隊實在太糟糕,他們主要精力都用在內戰,這個歷史是不容篡改的。
I. 二戰是怎麼勝利的,日本人為什麼要來打我們中國
原因一:需要人口和土地
日本以幾千萬人口,就想一統天下是不可能的。到時候糧食不夠、兵員不夠都會是問題。所以需要征服整個東亞,以擴充自己的兵員。並且日本耕地有限,獲取東亞地區的耕地以支持日本戰爭,對它們而言是必須的。
原因2:需要市場
那時候的日本跟現在的中國一樣。都是出口產品多,賣到國外去,厲害的國家抵制你的產品。所以,就要欺負一些人口多,而且國力弱的國家,逼著他們來買自己的工業品。你看跟現在的中國情況一樣的。好多產品物美價廉的,然後拉到美國去賣,美國人說你傾銷,所以不讓你賣。日本當年的做法就是,不讓我賣?我把你打服了,看你買不買?
原因三:需要資源
日本除了漁產品特別豐富以外,基本沒什麼像樣的大型礦產。而中國早在魯迅的時代,就已探明的煤礦儲量夠全世界用幾百年了。再加上遼寧的鐵礦等。中國有著開啟資本主義工業大生產的除了石油以外,幾乎都有。所以,日本急需離本土近大型的礦區
J. 國民黨和日本人打的最大戰役
武漢會戰(中國稱為武漢保衛戰,日本稱為武漢攻略戰)是抗日戰爭中一場最大規模戰役,超過100萬名國民革命軍在蔣介石的領導下防守武漢,以抗擊由畑俊六指揮的40萬日本帝國陸軍,戰場在長江南岸及北岸,橫跨安徽省、河南省、浙江省及湖北省,該戰役共進行了四個半月,是整個抗日戰爭中時間最長、規模最龐大和最出名的戰役
傷亡 我方40萬 日方 16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