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會發生什麼大事
㈠ 1927~1937日本有哪些大事
*日本的參戰:主要侵略者之一。
*美國的中立法案。
*第二次中日戰爭(中國"盧溝橋事變")。
*日本佔領印度。
*日本對美國、英國戰爭的戰略部署。
*珍珠港事件。
*新加坡的淪陷。
*達爾文港事件。
*日本佔領東南亞。
㈡ 安倍晉三被刺殺,會引發什麼大事情
針對安倍晉三遇刺,下面我們來具體來說說日本將會引發什麼大事情:
第一:對日當局造成壓力和恐慌
前領導人被刺,肯定是言行或者政績得到了不滿,甚至國民底層對目前的政府存在的不滿已經積壓了許久,再加上疫情造成的各種危機,更是給人們的生活造成了巨大的壓力,所以才會不得已做出這么極端的行刺事件來,既是發泄心中的不滿也是給當局敲響警鍾。
刺殺者的動機目前尚未真正披露,嫌疑人只是說對安倍不滿意、不喜歡他。但深層次的原因可能是日本軍國主義勢力抬頭,以此推動日本當局更加強硬,從日本急於推動修改憲法就可見端倪。這對中國和東亞周邊國家來說不是好事。當前國際局勢風雲變幻,前有英國首相逼宮請辭,今有日本前首相遇刺,我們中國能做的就是穩坐釣魚台,密切關注形勢,妥善應對,避免誤判。
㈢ 日本出什麼大事了
日本最近發生地震,已經有五個人死傷。
㈣ 日本歷史大事年表
約公元1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小國(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外交關系)。後來,這些小國逐漸得到統一。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的范圍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於是,經過了漫長的歲月,國家才得以統一。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古事記》和《日本書紀》記載,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
繩文時代
從洪積世起,日本列島上就有人類的祖先生活,日本人種及日語原型的形成則被認為是1萬年前至公元前3世紀前後的繩文時代。當時,人們數人或十人一戶居住在豎坑式草屋,以狩獵、捕撈及採集為生,構成了貧富與階級差別的社會。
彌生時代
公元前3世紀,水稻種植和金屬器具使用技術由朝鮮轉入九州北部。稻作技術給日本社會帶來了劃時代的變化,它擴大了生產,產生了貧富等級差別,使農村共同體趨向政治集團化。農耕帶來的信仰、禮儀、風俗習慣也逐漸傳播開來,形成了日本文化的原型。
飛鳥時代
公元4世紀中期,大和政權統一了割據的小國。隨著國家的統一,以前方後圓墳為代表的古墳廣大到各個地方。這個時期是中國許多知識和技術傳入日本的時期。4世紀,大和政權吸引了大陸的高度物質文明。到了5世紀,來自朝鮮半島的外來人(歸化人)帶來了鐵器生產、制陶、紡織、金屬工藝及土木等技術。同時已開始使用中國的漢字。6世紀,正式接受儒教,佛教也傳入日本。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奈良時代
公元710年,日本定都平城京(現在的奈良市以及近郊),迎來了律令國家的興盛時期。但是,此時農民貧困、遊民增加,由於庄園擴大而導致公地公民制的實質上的崩潰等,矛盾開始暴露出來。
這個時期由於國家極力保護佛教,因此,佛教文化,特別是佛教美術開始繁榮起來。如7世紀初期開創日本佛教文化的飛鳥文化;7世紀後期獨具一格的白鳳文化;8世紀中葉在唐代鼎盛期文化的影響下以寫實手法體現人類豐富情感的天平文化等等。
與佛教美術相媲美,這個時期文化方面的金字塔是《萬葉集》。《萬葉集》收集了8世紀中葉前約400年間,下至庶民上至天皇所作的大約4500首和歌,如實反映了古代日本人的樸素的生活情感。此外,現在還保存著的日本最古老的歷史書籍《古事記》(712年)最古敕撰歷史書《日本書紀》(720年)、最古的漢詩集《懷風藻》(751年)等等都是這個時期的文化遺產。
平安時代
8世紀末,日本將都城移至平安京(現在的京都市),試圖重建律令體制。但由於公地公民制的崩潰,國家陷入了財政困難。894年派出最後一批遣唐使後便告終止,就此不在大量攝取大陸文化。
10—11世紀,藤原氏壟斷政權,以庄園為經濟基礎,勢力最為強盛。但是,由於地方政治的混亂,導致治安混亂,武士集團強大起來。到11世紀末,為對抗藤原開始實行「院政」(指日本平安時代後期上皇、法皇代理天皇執政)。於是,武士進入了中央政界。
平安時代以中國文化為特色。9世紀時受唐朝影響,密教和漢學方面的弘仁、貞觀文化還十分繁榮。但是10世紀後與大陸的直接交流斷絕後,便產生了日本獨特的貴族文化。其代表有第一部敕撰和歌集《古今和歌集》(10世紀初)、世界上最古老的長篇小說《源氏物語》(11世紀初)、隨筆《枕草子》(公元1000年前後)等等一批文藝作品。
鐮倉時代
12世紀末,源賴朝受封第一代征夷大將軍,並在鐮倉建立幕府,從此誕生了武士政權,由此產生了武家政治和公家(指朝廷公卿、貴族)政治的對立。13世紀後期,幕府的武士統治開始面臨困難,鐮倉幕府逐漸走上滅亡的道路。
在文化方面,以過去的貴族文化為基礎,攝取宋朝時傳入日本的禪宗文化,培育了生動、寫實、樸素及獨特的武家文化。在宗教方面,由法然、親鸞、日蓮等著名僧人創建了鐮倉佛教,獲得了各階層的信仰。12世紀傳入日本的禪宗受到了關東武士的重視,藝術領域也出現了新的傾向。文學方面出現了以源平合戰為背景小說《平家物語》(原作誕生於13世紀初),是日本古代軍記物語的傑出代表。
室町時代
14世紀的前半期,征夷大將軍足利義滿穩定了京都的室町幕府以後,2個多世紀內在政治、文化方面,武家都壓倒公家,處於優勢。由於室町幕府是聚集了各有力大名而建立的,因此幕府本身的統治能力薄弱。應仁元年(1467年)一月,應仁之亂爆發,全國各地的大名紛紛而起,室町幕府搖搖欲墜,日本進入戰國時代。戰國大名成了統治當地土地及人民的強而有力的獨立政權。
在文化方面,無論是貴族還是武家的文化,都受到禪宗的影響。14世紀末期以金閣寺為代表的北山文化及15世紀末期以銀閣寺為代表的東山文化都十分發達。16世紀中葉,葡萄牙人、西班牙人來到日本,傳入了槍炮和基督教。那是文化方面充滿生氣的時代。
戰國時代(室町末期及安土、桃山時代)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戰火紛飛,民不聊生。16世紀中葉,一位決心以武力統一日本、結束亂世的梟雄出現,他就是織田信長。永祿三年(1560年),織田信長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並准備進攻山陰、山陽。在此期間,信長修築了氣勢宏大的安土城。因此,信長的時代被稱為「安土時代」。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在伏見城病逝。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大敗西軍,建立德川政權。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戰國時代結束。
江戶時代
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家康受封征夷大將軍,在江戶(現東京)建立幕府政權,此後260多年,德川家統治全國。這段時期被稱作江戶時代。德川幕府嚴格控制天皇、貴族、寺院神社,並費盡心計統治著支撐幕藩體制的農民。元和九年(1623年),德川家第三代將軍德川家光就職,下令鎖國。除開放長崎、界作為對外港口外,一律禁止外國人來日本,也禁止日本人遠渡海外。由於閉關自守,幕藩體制迎來了安定時期。但是隨著產業的發達、商品經濟的發展,農民自給自足的經營體制系崩潰,18世紀起幕藩體制開始動搖。
庶民文化是這個時期的特色。17世紀後期至18世紀初期的元祿文化是以京都、大阪等上方(日本關東地方人稱京都、大阪為上方)地區為中心的武士和商人的文化。人偶凈琉璃、歌舞伎、浮世繪、文人畫等呈現出絢麗多彩的商人文化。
明治時代
江戶幕府末期,天災不斷,幕府統治腐敗,民不聊生。且幕府財政困難,使大部分中下級武士對幕府日益不滿。同時,西方資本主義列強以堅船利炮叩開鎖國達200餘年的日本國門。
在內憂外患的雙重壓力下,日本人逐漸認識到,只有推翻幕府統治,向資本主義國家學習,才是日本富強之路。於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展開了。在這場推翻幕府統治的運動中,薩摩、長州兩藩武士起著重大的作用。1868年1月3日,代表資產階級和新興地主階級利益的倒幕派,在有「維新三傑」之稱的大久保利通、西鄉隆盛、木戶孝允的領導下,成功發動政變,迫使德川幕府第15代將軍德川慶喜交出政權,並由新即位的明治天皇頒布「王政復古」詔書。這就日本歷史上的「明治維新」。日本從此走上資本主義道路。
1868年(明治二年),明治天皇遷都江戶,並改名為東京。之後從政治、經濟、文教、外交等方面進行了一系列重大的改革。明治初期,日本重視輕工業,19世紀90年代,生絲和棉花紡織業已經為典型工業。生絲全國出口量第一,棉花和紗代替了茶葉,出口量僅次於生絲。漸漸地,日本成了生絲和棉的出口大國。但與此相對照的是,日本的重工業在此時期發展緩慢。日本國力逐漸強大。後來在甲午中日戰爭(日本方面稱「日清戰爭」)及日俄戰爭中打敗中國北洋艦隊,全殲俄國太平洋艦隊和波羅的海艦隊。日本成為帝國主義列強之一。
大正時代、昭和時代
與明治時代取得的歷史性進一步相比,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1912—1926年),政績還不如明治,而且他一生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3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3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不久後侵佔中國滿洲。1937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12月7日,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巨大的痛苦。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
1972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1989年1月7日,昭和天皇病逝。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㈤ 請講一些最近幾年來日本發生的大事
1937年「八·一三」淞滬抗戰爆發後,11月12日中國軍隊撤出上海,不久錦江飯店即在大世界畔華格臬路(今寧海西路)開張,掌櫃的就是董竹君。開始的時候格局真是很小,只有兩開間門面,不過是樓上有許多僅容一個桌面的小間。如果僅僅是一家普通的酒家開業,那在當時的上海也實在算不得什麼新鮮事。可是它的老闆娘董竹君卻是位傳奇性人物,其身世和畫家潘玉良及張伯駒夫人潘素相似,頗具才華,又善交際,和上海新聞界很熟,在未開張前已被廣為宣傳。
許多年過去了,錦江飯店已經隨著上海的發展淹沒在高級飯店的叢林中,但是董竹君和她的傳奇故事卻仍然在這個叢林中亮出一點秀色來,不為世俗所掩蓋。錦江飯店在今天或許已經歸於平淡,但是董竹君仍然是上海女性自立自強的一個典範。
三個條件的婚姻
董竹君1900年出生於上海的一個窮苦家庭。父親是拉黃包車的人力車夫,母親是給人家做粗活的娘姨。在她13歲那年,由於家境貧困,父親病重,萬般無奈,只能向長三堂子(妓院)老闆借了300元錢,條件是將董竹君抵押在妓院里兩年,但是賣唱不賣身,只陪客人清談。在當時的上海,這樣的人稱「小先生」或「清倌人」。小先生長大以後正式接客了,稱「大先生」。
長三堂子就是清朝的青樓,是指豪華精緻的妓院,又稱書寓。書寓里的姑娘稱女校書,又稱藝妓,懂得琴棋書畫。
長三堂子這種高等的妓院,姑娘未成年是不接客的。這不是老闆心善,他們的目的是要等姑娘賣唱紅了,接客時才能開出高價。這是老闆的經營之道。
由於心情抑鬱,幼小的董竹君從來不笑,就連照相的時候也滿面愁雲。客人們給她的綽號是「不笑的姑娘」。但是她有自己的長項。她天生麗質,嗓音又好,水牌總是寫得滿滿的。一張局票唱一曲,堂子收一塊銀元。第一天晚上就有30張,後來逐日增加,客人不斷,她成了青樓老闆的搖錢樹,經常要唱到嗓子嘶啞。
不過在那個煙花遍地、人心不古的年代,許多的客人只是慕名專門來看她。雖然不唱,但是每天上下樓不計其數,等客人走了,她也累得兩腿酸麻、精疲力竭。
堂子里的紅姑娘有專門的人伺候,為她們梳頭打扮。董竹君身邊也有一位姓孟的、頗有見識的中年婦女。她經常給董竹君講青樓女子的悲慘命運。她還告訴董竹君說,妓院不會放掉她這樣的紅姑娘,即使抵押到期,老闆也不會輕易放手的,他們會利用黑社會的勢力,讓你回不了家。多少姑娘都是被妓院榨幹了血淚,年老色衰,最後流落街頭。即使是從良,當有錢人家的小妾,也會因為出身青樓,在家庭里沒有地位。
這位姓孟的女子還經常告訴董竹君,要盡快找一個好人,在接客以前嫁出去。這些話都深深地印在了她的心裡。她不能接受這樣的命運,暗暗地等待機會,跳出火坑。於是她開始仔細地觀察那些來堂子里的人。
可是這個地方好人太少了。偶爾會有革命黨青年為避風頭到這里來聚會。他們高談闊論,使董竹君明白了不少道理,從內心佩服他們的救國志向。
1911年的辛亥革命徹底地改變了中國的命運,但袁世凱竊取大權,暗殺了新黨領袖宋教仁。大批革命黨人遭到鎮壓,被迫轉入地下,繼續籌劃討袁的二次革命。現在上海的福州路就是當年上海紅燈區的四馬路,是當時革命黨人經常出沒的地點之一。燈紅酒綠的妓院是他們舉行秘密活動最安全的地點。
當時的四川省副都督夏之時是這里的常客。他早年留學日本,後來加入同盟會。辛亥革命時,他以新軍軍官身份領兵起義,被推為革命軍總指揮,為實現中國內地的政治變革立下了赫赫戰功。
於是,傳說中才子佳人的故事在這里發生了。在這個嘈雜的花街柳巷,夏之時與少女歌妓董竹君相遇了,她的容貌和歌喉令夏之時怦然心動。面對著這個身材高大、英俊豪放的革命志士,董竹君也不禁情竇初開,心裡滿滿的都是愛的幻想。
不久,袁世凱以3萬大洋懸賞夏之時的人頭,他只能藏身於日本租界的旅館,董竹君冒著危險前去看他。在生命朝不保夕的時刻,夏之時十分渴望來自女人的關愛。1914年春末的一個深夜,董竹君終於不顧老鴇的阻攔和其他人的勸解,毅然丟棄了所有的珠寶首飾,從堂子里逃出,投入了夏之時火熱的懷抱。
有意思的是,在夏之時勸董竹君跟他一起離開這個煙花之地的時候,董竹君提出了三個條件。她說:「我不要這樣,我又不是一件東西!以後做了夫妻,哪天你一不高興就說『你是我花錢買的』,那我可受不了。你一個銅板都不能花,要是花錢買,我就不跟你結婚。如果你答應我幾件事,我會想辦法跳出火坑。」
她提出的三個條件是:
1.不做小老婆;
2.到了日本,要送她求學;
3.將來從日本讀書回來,組織一個好的家庭,夏管國家大事,她管家務。
夏之時沒有考慮就什麼都答應了。之後,他冒險留在上海。由於董竹君出身青樓,他們的結合遭到了許多革命黨人的反對,但夏之時態度堅決。兩周後,他們在松田洋行里舉行了簡單的婚禮。當時,夏之時27歲,董竹君只有15歲。董竹君化了妝梳了頭,還穿了一身潔白的紗裙,夏之時也穿了筆挺的西裝,打了領帶--從他們的服裝也能看出當時他們思想是比較新潮的。
獨木難支
結婚後沒幾天,董竹君就隨新婚的丈夫去了日本。在櫻花之國,他們興奮地呼吸著新鮮的空氣,感受到了自由的無限美好。董竹君與夏之時在這里開始了全新的生活。她終於實現了去學校讀書的願望,並有了幾位十分要好的日本同學。為盡快地適應日本的學習和生活,董竹君開始學習日文。1916年,他們的長女國瓊出世了,這給他們的小家庭帶來了新的歡樂。董竹君相夫教女,苦中有樂,生活得十分充實。夏之時那時正從事推翻袁世凱的工作,董竹君就利用這個機會讀書。董竹君真正的文化,還有後來她的很多開明的思想,應該說都源自在日本讀書的這六年。應該說,這六年是他們婚姻當中最美滿最甜蜜的六年。夏之時對妻子拋頭露面稍有看法,他為董竹君請了家教,由松田先生和林惠子小姐教她文化和家政。董竹君對丈夫這一舉動雖說不甚理解,但她愛丈夫,也就樂意地接受了下來。松田的授課,使董竹君學到了很多知識。她逐漸明白了應該怎樣做人,怎樣面對社會。因夏之時父親病危,董竹君不得不與丈夫一同回國。而此時的國內,到處是軍閥火拚的混亂局面。不久,董竹君又獨自帶著女兒經過五天的長途跋涉,由重慶回到了四川合江--夏之時的老家,從此捲入了舊式大家族的復雜生活。
由於董竹君低賤的青樓出身,夏之時的家人起初對她冷眼相待。幸虧她早有準備,預先購買了大批洋貨作為禮物,分送全家上下,籠絡人心,這才換來了一些笑臉。此後,董竹君憑著自己治家的才幹逐漸爭得了尊嚴與地位,夏家為此決定重辦婚禮,以確立她的合法地位。在一個精心挑選的日子,夏家張燈結綵、殺雞宰羊,董竹君帶著大女兒第二次拜堂,行了結婚大禮。
1919年,夏家遷居成都。這時的夏之時突然被解除軍權,意志的消沉使他逐漸由革命者轉變為一個守舊的鄉紳。這個辛亥革命的老將不僅對董竹君連生四個女兒非常生氣,還對董竹君熱心社會事業深感不滿。董竹君那個時候很能幹、很有見識,可以說比他更好一些,在社會上人們對董竹君的贊揚比對他多,夏之時下意識地不希望自己的妻子比自己能幹。董竹君容忍了這一切。一方面她希望丈夫能夠找回當年那種革命青年的朝氣,另一方面她也懷著一種深深的感激,畢竟是夏之時把她從火坑裡拉出來,給了她重生的機會的。
接著,夏之時開始以搓麻將和抽鴉片度日。後來,董竹君終於生下一個男孩,夏之時重男輕女,竟然不允許四個女兒讀書。一次,為了一點小事,他竟然掏出手槍來威脅董竹君,使董竹君傷心絕望至極。這樣的侮辱漸漸成了家常便飯,夏家的空氣也越來越令人窒息。1929年,為了改變生活現狀,董竹君毅然放棄了華貴和富裕,帶著四個女兒來到上海。這個離家出走的壯舉轟動了成都,成為當時各家報紙紛紛大炒的熱門新聞。
在上海的復興公園,相約而來的夏之時和董竹君進行了一次長談,最後協議暫時分居五年。當董竹君懷著沉重的心情踏上談判小屋的樓梯時,她想,假如五年之後雙方誰都沒有改變自己的思想和觀點,那麼就跟他離婚。可走到一半的時候,她腿軟了:假如真離婚了自己怎麼辦?孩子怎麼辦?轉念又想,再不離婚的話,將來的生活就全完了,所以她又重新站起來。這樣反復坐下又重新站起來之後,董竹君下定了決心,談不好的話就和他離婚。就是在這次談話中,夏之時說了那句話:你要跟我夏之時離婚,你將來如果在上海灘站得住,能把這幾個女兒養活養大的話,不要說受教育了——我在手板里煎魚給你吃。
巾幗從來不易
仰面求人,不如低頭求土。離婚後的董竹君帶著四個孩子苦度歲月,生活的艱辛有時到了令人絕望的地步。為了撫養孩子,她整天出入於當鋪。夏之時仍不斷寫信勸說董竹君回來,甚至想出一些荒唐的謀害計劃。他甚至找到上海舊社會比較有名的人物:如范少傑、戴季陶,希望他們把董竹君裝在麻袋裡扔到河裡頭。但恰恰戴季陶、范少傑這些人都很尊重董竹君,把這些計謀原原本本講給董竹君聽了。他們都批評夏之時,說他是一個糊塗蛋。
夏之時孤寂地返回四川。不久,四川的報紙登出了「夏之時家中難都督,將軍街走出女娜拉」的報道,令夏之時大為光火。董竹君每天拖著疲憊的身子回家,遠遠傳來的女兒國瓊的大提琴聲給了她無限的慰藉。生活依然窘迫,但她也仍然樂觀。鄰居鄭德英帶董竹君去拜訪了朋友伍振聲,伍建議董竹君辦一個紗管廠。可是資金卻成問題,董竹君忽然想到小時候的朋友尤寶,決計跟他一起籌資辦廠。
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之下,群益紗管廠終於開工了。為了辦廠,董竹君讓孩子們去上寄宿學校,自己則沒日沒夜地苦幹。然而產品銷路並不好。戴季陶讓董竹君去找榮德生,但是沒有奏效。廠子只能勉強維持。正在這時,房東庄泉帶著一批華僑前來參觀,准備投資入股。一位叫陳清泉的菲律賓華僑見了董竹君,大有相見恨晚之感。他欽佩董竹君的人格魅力,決定幫助她。
震驚中外的「一·二八淞滬會戰」爆發,全國人民群情激憤。上海各界集會遊行,捐款捐物,支援十九路軍抗戰。
地處閘北的群益紗管廠被日機炸彈擊中,幾乎成了廢墟。為了籌集資金恢復工廠,陳清泉決定帶著董竹君去廈門老家籌資。卻沒想到因為發表抗日言論,董竹君差點被抓,幸而這場天災,最終被她躲了過去。一天,進步學生鄭浩手持一包宣傳材料來到董家,不巧被租界探子跟蹤。探子本來是想敲詐一筆錢就算了,卻想不到這位女子死都不肯給錢。在敲詐不成的情況下,惱羞成怒的探子將董竹君投入監獄。後來在多方的共同努力下,她甚至搬出了自己前都督夫人的身份,才終於得以解脫。不過卻因為這樣,而使得本來就惱羞成怒的夏之時對她更加仇恨。
五年分居時間到了,董竹君與夏之時正式離婚。臨分手時,夏之時與孩子們見了面。看著四個女兒都長大成人,亭亭玉立,夏之時感慨萬分。此時,董竹君的父親偏偏又病倒了,在彌留之際,他口中喃喃低語地念叨著他的阿媛。冥冥之中的他好像知道阿媛要轉大運了。一年不到,董竹君連續失去了兩位最親的親人。她欲哭無淚,彷彿人生已經走到了盡頭。這時柳品興來了。他建議董竹君開家飯館,並送上了一位義士托他帶來的2000元錢。苦難到了極點,終於有了轉機,董竹君從此開始了她一生中最輝煌的創業。
經過一段時間的籌劃,1935年3月,錦江川菜館正式開業了。開業這一天,鞭炮齊鳴,人聲鼎沸,就連當時上海灘上的頭面人物楊虎和杜月笙也前來棒場。這似乎預示著錦江川菜館日後的成功。
陳清泉來探望董竹君,他對「錦江」的成功贊嘆不已,真可謂「士別三日,當刮目相看」。然而,要想在上海灘辦成一件事並不容易。每天,董竹君除了要應付飯店裡的各種事務,還必須面對當時上海灘的各種勢力。一天,黃金榮的干兒子小金榮帶了一幫地痞來飯店搗亂,並砸了店堂,引發了斗毆。面對這一局面,董竹君鎮定自若,本著冤家宜解不宜結的原則,親自造訪黃府,感動了黃金榮,一場風波就此平息。同時董竹君自己也親自下廚,曾三天三夜不下灶台。她又從四川老家請來和尚師傅掌勺,並以此為契機整頓店務,使「錦江」的面貌為之一新。
「錦江」開業後,她雖然與黑社會勢力在某些方面達成了妥協,但是她卻並不依附於黑社會等地方惡勢力。當時上海灘的很多頭面人物都對她傾慕有加,希望可以將她納入自己帳下或者家中,她卻始終不為所動,保持著自己的氣節和信念。應該說,她的這種堅持是與她年輕時在日本所受到的教育,以及她在日本和進步人士的接觸有很大的關系的。在後來的多年中,她同時與國民黨人、日本人等巧妙周旋,並且毫不猶豫地幫助革命黨人和愛國志士,以自己「一介女流」的身份做出了許多血性男兒才能夠做出的事情。另外,她也擅長把握時局。經過了前期在生活、事業上的失敗之後,她積累起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這些東西使她能夠准確地判斷市場的行情,同時可以在多方的利益糾紛中找到平衡點,最大限度地維護自己的利益。
撲朔迷離,柳暗花明
「八·一三事變」爆發,日軍大舉進攻上海,郭沫若等人回國鼓動抗日。董竹君在日本時已聽過郭沫若的大名,對他十分欽佩,她包下了郭沫若的一日三餐,決心用實際行動支援抗戰。上海遭到日本人的轟炸,幾乎沒有一塊完整的地方。一天,一個漢奸帶著兩名日本特務來「錦江」吃飯,對「錦江」的菜餚贊不絕口。他們邀董竹君到日本軍部的虹口旅館開個「錦江」分店,這使董竹君非常犯難。答應吧,自己馬上就會背上漢奸的罪名,這是她所不願意的;不答應吧,日本人是什麼都做得出來的,難保他們不為難自己。
看來上海是待不下去了,考慮再三,董竹君決定一走了之。1940年底,她登上了前往菲律賓的海輪。董竹君打算在馬尼拉開「錦江」分店,便托上海的經理張進之物色到馬尼拉的人員,張進之卻趁機牟取私利。
這之前到那裡的兩個孩子國瓊、國秀的音樂演出獲得成功,董竹君十分高興。陳清泉來看望兩個孩子,沒想卻見到了董竹君。久別重逢,二人沉浸在深深的喜悅之中。陳清泉愛上董竹君而不能自拔,他讓好友桂華山勸妻子跟自己離婚,被桂華山所拒,不得已只好自己親自去說。
陳清泉的妻子是位虔誠的天主教徒,是菲律賓第二代華僑。為了捍衛自己神聖的婚姻,她徒步來到馬尼拉,向董竹君攤牌,並表明了自己的立場。董竹君在驚詫之餘,也陷入了深深的困惑之中。她自責自己原本就不該來菲律賓。太平洋戰爭爆發,原來的一切打算都化為泡影,董竹君母女被困馬尼拉。遠在上海的張進之知道董竹君一時無法回來,就不惜犧牲錦江飯店的利益,為自己大肆斂財。
戰火中的馬尼拉郊區,董竹君帶著兩個女兒狂奔逃命。途中遭遇菲律賓憲兵,因被懷疑為日本人,差點慘遭殺害。留在上海的國瑛在她同學和戀人胡凱的影響下,傾向進步,積極從事革命工作,然而她對胡凱說自己的母親不屬於勞動人民而大為不滿。幾經輾轉,董竹君母女終於又逃回馬尼拉。為了躲避日本人的搜捕,母女三人被迫睡在屋頂上。陳清泉因不願與日本人合作,被抓進了監獄。董竹君急忙憑借當年在日本學到的日語前往監獄探望。董竹君的到來,令陳清泉倍感欣慰。他覺得來日無多,因此大膽地向董竹君敞開了心扉。情緣不到頭,寸心灰未休。面對此情此景,董竹君淚如雨下。
為了生存,董竹君帶國瓊、國秀在馬尼拉做起了小生意,以掙點差價,她們的生活倒也苦中有樂。考慮到張進之的唯利是圖,為了錦江飯店的生意,董竹君決定先行回國。
1945年1月,董竹君乘坐一艘日本紅十字船,歷經數十個日夜的漂泊輾轉,終於回到了上海。
戰亂的年代,對於董竹君是個莫大的考驗:一方面,要經營偌大的一個飯店;一方面,還要應付紛亂的時局,同時,她還是一個母親,又要教育自己的子女。值得慶幸的是,她的幾個子女都很爭氣,除了繼承董竹君的信仰和秉性之外,也各有自己的成就。近年來,越來越多的人開始對她的子女教育觀念感興趣了。
有一次,她讓只有12歲的女兒從上海乘火車去南京,送一筆錢接濟一位親戚。當孩子到達南京下關時,城門已經關緊,她不敢亂花錢,就在城門腳下睡了一晚。聽女兒回來告訴她這番經歷,董竹君既覺得心疼又感到高興。她對女兒的教育是費盡心機的,她常說孩子是潔白無瑕的,決不能讓「風箏」斷線,迷失了方向。女兒在外地讀書,她書信不斷,一次次教育她們:為人做事要有責任感,要光明正直;處理事情要有感情,同時還要有理智;對客觀事物應全面分析研究,不要主觀, 切忌任性……
如今,一代傳奇女子董竹君留下她心愛的「錦江」和世上所有她愛著的人,遠去了。然而,當我們細細地品讀完她傳奇而又豐富的世紀人生,再次步入錦江飯店時,只見川菜廳的門楣依然挺拔,當日的店徽--竹,仍是隨處可見;再次點上錦江烤鴨、銀絲干貝、棒棒雞、水煮牛肉等傳統的特色菜,那鮮亮、震撼的感覺再次愉悅著我們的味蕾。而此時,更為震撼的卻是我們的心靈。
竹君不僅為我們留下了無比倫比的錦江川菜,更為我們留下了濃郁醇厚的百味人生,那菜中的麻辣、甜、咸、酸,或許就是竹君留給我們對於人生的回味和思考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