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戰國時期有多少個日本人

戰國時期有多少個日本人

發布時間: 2022-12-09 10:10:44

1. 日本戰國時期的10大名將都有誰,你知道多少

一、織田信長,織田信長是活躍於日本安土桃山時代的戰國大名。他成功控制以近畿地方為主的日本政治文化核心地帶,使織田氏成為日本戰國時代中晚期最強大的大名,但後來遭到部將明智光秀的背叛,魂斷本能寺,織田氏也因而一蹶不振。法名總見院殿贈大相國一品泰岩尊儀,生前官至正二位右大臣,大正天皇時追贈為正一位太政大臣。他是日本戰國時代的三英傑之一(另外兩人是豐臣秀吉及德川家康),曾被日本民眾評選為“日本人最喜愛的歷史人物”。

2. 我看到日本戰國史中幾萬,幾千人的戰爭,傷亡才幾百甚至幾十人

日本的戰國歷史相對於中國戰國而言,其實就是一群縣長在打架。一次幾萬人那絕對是虛報,幾百人號稱幾萬人也是正常戰爭需要。至於一次死那麼幾十人,日本當時人口凋零,文化落後,換句話說寒攙話,一次能戰死個幾十人也是相當不容易的。不懂請追問,望採納

3. 日本戰國的規模有多大

規模很小。用幾十個人就能打下一個戰役。

永祿九年(1566年),在多次進攻齋藤義龍失利後,織田信長決定修築墨俁城,但猛將柴田勝家與佐久間信盛先後失利。

豐臣秀吉臨危授命,他在取得蜂須賀正勝幫助的情況下成功完成任務,傳說墨俁城一夜築城,進一步得到織田信長賞識,為後世所稱道。

修築墨俁後,織田信長將居城遷往離美濃更近的小牧山城(此前在清洲城)。不久美濃發生竹中半兵衛以十七騎輕取稻葉山城(齋藤居城)的事件,事後半兵衛放棄稻葉山城。

(3)戰國時期有多少個日本人擴展閱讀:

日本戰國時代: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

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但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藉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

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

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時代特徵:

戰國時代是一個動盪的社會轉型期。

經濟上,商品經濟發展,資本主義萌芽產生,向近代過渡。

政治上,分裂走向統一,前武家時期政治制度轉變為後武家型。

文化上,世俗化(去宗教化)傾向出現。民眾有了自覺意識。思想上更加開放自由。

應仁之亂後幕府威信日漸衰敗,其控制全國大名的能力也被逐漸被破壞殆盡,最後被織田信長驅逐而滅亡。

而各地原有的守護大名有的受到該國國人的國一揆暴動挑戰(如安藝武田氏被毛利氏發動國一揆取代),有的被底下的守護代所取代有的甚至被宗教性的起事一向一揆推翻。「下克上」的風氣彌漫著整個日本戰國時代,同時也成了這個時代的最大特色。

總結評價: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北海道。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

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後豐臣的大阪。其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借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4. 日本戰國時期到底全日本有多少人口

日本戰國時代的總人口最初超過 700萬, 戰國後期約有1200萬。

在戰國時期的100多年裡,由於沼澤、農業和灌溉技術的改善,以及戰國的艱苦治理,使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糧食生產的增加肯定導致了人口的穩定增長。

嚴格說來,戰國並非正式的歷史名詞,一般用來稱呼室町時代爆發之應仁之亂後到安土桃山時代之間(也有把江戶時代初期列入的說法)百多年間政局紛亂、群雄割據的日本歷史。

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將軍(也稱作征夷大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

(4)戰國時期有多少個日本人擴展閱讀

應仁之亂後歷經半個世紀,守護大名相繼沒落,一些守護代、守護家臣及地方國人代之而起,形成新的大名—一戰國大名,確立起在各國的統治,繼續承認庄園制的守護大名領國制為根本否定庄園制的戰國大名領國制所代替。

這種歷史性的政治變動是整個社會生產力和經濟發展的結果。室盯前期農耕已經逐漸精耕化,施肥日益重要。所用肥料除廄肥、人糞尿和灰肥外,還有需要量日益增大的壓綠肥。這種肥料投量甚大,每反大約投入300貫,所用的青草、嫩芽只需從山野索取,但由於庄園制的存在,廣闊山野的青草和嫩芽得不到充分利用。

日本農業向以水稻種植為主,它的發展越來越需要大規模的水利灌溉體系,然而在規模小、權力分散的庄園體制下,這種大型水利工程的建設是不可能的。因此需要打破庄園體制而確立一國范圍內強有力的一元統制體制;同時,農業同手工業分工的擴大,在一國范圍內商品流通的發生與發展,也是這種需要的產生因素。

5. 一個偏遠小國,日本戰國時代的總人口是多少

日本戰國時代的總人口最初超過 700萬, 戰國後期約有1200萬。

數據顯示, 在15世紀末英格倫混亂前後, 日本總人口約為 700萬, 到17世紀初戰爭開始時, 日本人口超過1200萬。

因為在戰國時期的100多年裡, 由於沼澤、農業和灌溉技術的改善, 以及戰國的艱苦治理, 使生產力有了很大的提高, 糧食生產的增加肯定導致了人口的穩定增長。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

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

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

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5)戰國時期有多少個日本人擴展閱讀:

在這個時代,以幕府將軍(也稱作征夷大將軍)和幕府分封在各地的守護職威信下滑,原本輔佐守護的守護代、各地土豪、甚至平民崛起成為大名。

各地大名進而稱霸一方,甚至於成為掌控天下的「天下人」,都成為可能。

另外,此時日本與歐洲人之間的貿易交流正式展開,基督教和鐵炮(火槍)的引進改變了社會和戰爭型態。到了戰國中、後期,過往封建制度下的農奴地主關系也逐漸遭到破壞。

「戰國三大梟雄」:齋藤道三、北條早雲、松永久秀,其實毛利元就、北條氏康、伊達政宗、島津義久、長宗我部元親皆可算是一雄。

以織田信長為首的各國大名逐漸擺脫以往的兵農合一制度,改采以現金僱用職業軍人(武士)為其作戰。同時,早期各諸侯的國人土豪聯合體制也逐漸轉型成集權獨裁的軍國政體。

於是大規模的會戰成為常態,統一的新幕府也自戰火中歷練誕生。

6. 日本戰國名人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後取名晴信,父親為甲斐領主武田信虎,母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親而自立為家督,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以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赤備。勢力最盛時領有甲斐、信濃和駿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飛驒、美濃、遠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濃川中島地區多次與上杉謙信激戰,1568年南下攻滅今川氏真,1572年於三方原大破織田、德川聯軍,趁勢西上,不久病死於信濃駒場。
上杉謙信(1530~1578):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後取名平三(一說為喜平二)景虎,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先後改名為政虎和輝虎。1548年,擊敗長兄長尾晴景而成為越後國春日山城主。他是戰國第一勇將,自稱戰神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沖鋒信號,擁有天下無敵的騎兵隊。曾與武田信玄在川中島一帶激戰十二年,勢力最盛時領有越後、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濃國,人稱「越後之龍」、「北陸守護神」。後於上京途中因腦溢血而死。
北條氏康(1515~1571):戰國大名,後北條家第三代當主,關東真正的實力人物,政戰兩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戰,他以八千兵襲破十倍於己的關東聯軍,從而代兩上杉氏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後又為抵抗上杉謙信的關東攻略與牽制武田信玄的駿河侵攻,而與兩雄多年鏊戰,始終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藝小領主出身,後成為中國地區(指日本本州山陰、山陽兩道)第一戰國大名,無雙的智將。1523年繼承家督之位,在西邊尼子和東邊大內兩大勢力間縱橫捭闔,逐漸擴充勢力。 1540年擊敗尼子晴久,歸屬大內,其後讓次子元春繼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繼承小早川家,確立了統一安藝的兩川體制。1455年,在嚴島擊破叛亂弒主並掌握大內實權的陶隆房(晴賢),繼而又消滅尼子氏,威震關西。
今川義元(1519~1560):通稱三河守、治部大輔,駿河領主,悲劇性的一代梟雄。1536年代兄氏輝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完成了與武田氏、後北條氏的三國聯盟。勢力最盛時領有駿河、遠江和三河,聲名卓著,兵強馬壯,一心取將軍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進的途中,不幸於桶狹間為織田信長乘大風雨之勢攻入中軍而戰死。
齋藤道三(?~1556):賣油郎出身,因精於槍術而得仕長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後篡取長井氏,改名規秀,再篡取長井之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秀龍,法號入道道三。他是戰國第一陰謀家,詭變無常,人稱為「蝮」。1552年追放守護土歧賴藝而掌握美濃國,南下與尾張織田氏爭勝。後為其子義龍攻殺於長良川畔。
淺井亮政(?~1542):通稱新三郎、備前守。淺井氏是北部近江淺井郡丁野鄉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時急速抬頭,趁近江守護京極氏內亂之機,與國人一揆相勾結,驅逐京極、擴展勢力,以小谷為居城。後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壓迫,而與越前朝倉氏結盟,形成獨立領國,成為戰國大名。
淺井長政(1545~1573):近江戰國大名,因家臣反對其父久政的與六角聯姻政策,而被擁立為當主,英武善戰,勇名響徹京畿。後娶織田信長之妹市姬為妻,借道於信長,並轡入京勤王。因信長攻擊淺井氏世交越前朝倉氏,長政在久政與重臣的脅迫下被迫攻擊信長,1570年戰敗於姊川,三年後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盡。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備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領有兒島,又稱為宇喜田或浮田,先後侍奉守護赤松氏和守護代浦上氏。直家是戰國時代僅次於齋藤道三的陰謀家,數十年未經一戰,全憑聯姻和暗殺獲取地盤,最終擊敗主家,完全支配備前、美作二國。織田、毛利對戰時,他及時倒向東軍,病歿前託孤於織田軍大將羽柴(豐臣)秀吉。
織田信長(1534~1582):絕世無雙的豪雄,被譽為戰國「風雲兒」,安土時代之開創者。幼名吉法師,繼承其父信秀為家督後很快統一整個尾張。1560年於桶狹間攻破今川義元,聲名大噪,繼與德川家康結盟,擊滅美濃齋藤氏,移居城於岐阜,確立「天下布武」的雄心。1568年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惡,他與義昭號召組織的「信長包圍網」廝殺數年。1571年火燒聖山比叡,向寺社守舊勢力宣戰;1573年破淺井、朝倉,放逐義昭;1575年於長篠用新戰術大破武田騎兵;1576年築安土城;1577年開始向關西進軍。後因前往增援圍攻高松城的部將羽柴(豐臣)秀吉,途經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亂,他被迫自殺。
豐臣秀吉(1537~1598):俗稱豐太閣,原名藤吉郎,戰國第一奇男子,桃山時代之開創者。尾張中村農民出身,仕於織田信長而稱木下姓,在政戰兩道累功而成為大將。1573年受封近江長浜,改名為羽柴秀吉。後受命征討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長自殺的訊息後火速趕回,於山崎消滅明智光秀為故主報仇。繼而在清州會議上取得織田家主導權,又擊敗織田宿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織田氏的天下。再先後攻滅後北條,臣服德川、毛利、長宗我部、島津等,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自己得天皇賜姓豐臣,官居關白,退位後稱為"太閣"。後因侵略朝鮮失敗而羞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後稱元信或元康,三河岡崎領主松平廣忠之子,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幼年先後在尾張和駿河做人質,桶狹間之戰後恢復故土三河,與織田信長結盟,攻取今川的遠江領地。1582年武田滅亡後而得到駿河,並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統治權。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臣服於豐臣秀吉,為五大老之首,移鎮北條故地關東八州,以江戶為首府。秀吉死後,他利用文吏、武將二派之爭,於關原之戰擊敗文吏派而擴大了影響,終於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大坂冬、夏兩戰滅亡豐臣氏後,完全統一日本,後世尊稱為「神君」。
朝倉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稱彈正左衛門尉。朝倉氏原為但馬國日下部氏,1333年朝倉廣景在丹波舉兵擁護足利尊氏,後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高經。孝景趁斯波氏內亂,勾結守護代甲斐常治,驅逐斯波義敏,擁立斯波義廉,略取河口·坪江庄。應仁之亂時,他先參加西軍,又轉向東軍,1471年成為越前守護,將本處從黑丸城轉至原甲斐氏統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個越前,成為戰國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訓《朝倉孝景諸條》(或名《朝倉敏景十七條》、《朝倉英林壁書》)。
朝倉義景(1533~1573):朝倉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個孝景)之子,越前的戰國大名。因為仰慕京都文化,而將之引入越前,並與明朝開展貿易,使領內日益繁榮。長時期與北陸各國的一向一揆作戰。足利義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請求他出兵攻擊三好未得明確答復,而南依織田信長。義景遂與信長對立。1570年,朝倉、淺井聯軍在姊川被織田、德川聯軍擊敗;1573年信長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足利義輝(1536~1565)室町幕府第十三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初名義藤,1546年元服,同時繼任將軍位,終身為各戰國大名間的和平工作,和恢復幕府權威而努力。他同時也是著名的劍道家,人稱「強情公方」。1565年,松永久秀起兵攻入二條御所,他揮劍奮戰,壯絕討死。
足利義昭(1537~1597)室町幕府第十五代將軍,足利義晴之子。幼年入興福寺一乘院,法名覺慶。1565年松永久秀弒殺將軍義輝,他還俗更名為義秋,又改義昭,先後請求朝倉、織田等有力大名討伐松永和三好黨,最終於1568年利用織田信長的力量回歸二條御所,繼任幕府將軍。其後因反感信長的專斷,秘密聯絡毛利、朝倉、武田、上杉等大名,以及石山本願寺勢力,組成信長包圍網。1673年被信長追放,室町幕府滅亡。1587年受到豐臣秀吉的保護,給賜領地一萬石終老。
蘆名盛氏(1521~1580)戰國大名,蘆名盛舜之子。蘆名氏本為三浦半島豪族,南北朝時期蘆名直盛開始向會津黑川地區發展,逐步稱雄南奧州。1553年,盛氏成為黑川城主,結合周邊的武田、上杉等勢力,與常陸佐竹義重交戰,達到了蘆名家的全盛時期。他死後九年,家族被伊達政宗所滅
柴田勝家(?~1583):通稱權六、修理亮,尾張織田家的譜代重臣。在信秀死後,曾一度擁立信長之弟信行叛亂,兵敗後因作戰勇猛而被饒恕。此後在信長麾下屢立戰功,成為家臣團的領袖。淺井家滅亡後,他得娶信長之妹市姬,並被任命為北陸探題,主導對越前本願寺勢力和越中、越後、能登之上杉勢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變後與羽柴秀吉對立,1583年在賤之岳戰敗,退回居城,點燃儲存在天守閣內的炸葯而自殺。

丹羽長秀(1535~1585):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越前守,十五歲即出仕信長,逐漸成為與柴田勝家並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與信長養女結婚。1571年姊川會戰後初封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賜姓惟住。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攝津末吉作平定四國的准備,聞報火速東進,與羽柴秀吉合兵,於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清洲會議附和秀吉,受封若狹一國與近江高島、滋賀二郡。勝家失敗後,改封越前與加賀的能關、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稱犬千代、孫四郎、又左衛門尉、築前守,織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歲仕於信長,七年後因斗毆殺死信長最寵信的侍童愛智十阿彌而被迫流亡。1561年復歸,1569年繼任為屋張荒子城主。1575年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領越前府中十萬石封地,作為柴田勝家的與力(副將),人稱「府中三人眾」。利家素與秀吉交好,賤之岳合戰因為他的倒戈使勝家大敗虧輸,最終滅亡。豐臣政權建立後,被任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約德川家康,並且官至從二位權大納言。
細川藤孝(1534~1610):號幽齋、玄旨,通稱兵部大輔,精通和歌的儒將,曾著《百人一首抄》,並傳下家集《眾妙集》。父親是三淵晴員,他作為細川元常的養子繼承細川家,服侍將軍足利義輝。義輝被殺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最終與其決裂而服從信長,受封丹後田邊城。本能寺之變後,拒絕親家明智光秀的勸誘,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動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關原合戰時指使其子忠興加入東軍,從而保住了基業。
瀧川一益(1525~1586):通稱久助、左近將監,近江人。出仕信長後,在伊勢攻略戰中屢建奇功,成為尾張蟹山城主。1574年鎮壓長島一向一揆起義,受封北伊勢,居城長島。1582年3月,信長攻滅武田氏後,一益得到上野全國與信濃山縣、佐久兩郡,主城廄橋,並繼任關東管領,以對抗小田原後北條氏。本能寺之變發生,部屬離心,他在神流川大為北條氏政所破,逃歸長島。清洲會議中依附柴田勝家,並於其後參加了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後,他被迫出家,死於越前。
池田恆興(1536~1584):通稱勝三郎,紀伊守,入道名為勝入,野史或誤作信輝。父名恆利,母親是信長乳母養德院,因此頗受信長寵信。1580年攻克叛將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攝津一國,後與羽柴秀吉合兵攻滅明智光秀,清洲會議時得與柴田、丹羽、羽柴並列為織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濃大垣13萬石。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請使偷襲三河,被德川家康識破,與長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戰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稱左馬允、大隅守,外號「海賊大名」。出身紀伊牟婁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軍之一黨,出仕北畠家為志摩鳥羽城主。1568年拜謁上洛途中的信長,正式成為織田家中一員。1574年在伊勢浦造大安宅船十餘艘,幫助攻滅長島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鐵甲船,當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戰中摧毀毛利水軍的主力。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亦擔任水軍指揮,被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全羅道安骨浦擊破。關原之戰中參加西軍(其子守隆則參加東軍),兵敗自殺。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稱內藏助、陸奧守,父名盛政。自稱為室町名門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長黑母衣眾大將,參加過朝倉討伐戰、長篠之戰、本願寺一揆攻擊。1575年成為北陸探題柴田勝家的副將,與前田、不破並稱「府中三人眾」。勝家敗亡後,他堅守越中,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結合,對抗羽柴秀吉。1585年戰敗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後一國。翌年,因鎮壓農民暴動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稱佐吉、治部少輔,織豐時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繼,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傳說因為奉茶得法而被路過的羽柴秀吉收為侍從。此後參加了賤之岳合戰,因功升為奉行。他長時間主導羽柴·豐臣家的內政、軍事後勤,以及佔領區政策的規劃。豐臣政權建立後,成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萬石,推進太閣檢地。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一度被任命為軍監,與加藤清正等武將派產生矛盾,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關原合戰時將其擊敗。他逃亡被擒,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稱十兵衛,美濃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當主。原侍奉齋藤道三,道三亡後,幫助足利義昭聯絡織田信長並最終仕於信長。1568年信長上洛後,光秀負責京都地區的民政管理,以及與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開始參加對越前朝倉氏的征討,1571年被封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倉氏滅亡,他與瀧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國。1575年賜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為丹波侵攻的先鋒,活躍在第一線。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國,居城移往丹波龜山城。1582年6月2日發動本能寺之變,逼死主君信長,其後壓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敗,逃亡途中,在山城國小栗棲地方被狩獵落難武士的農民所殺。
明智秀滿(?~1582):民間傳說中訛為左馬助光春。原名三宅彌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後,他被封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擔任先鋒,其後奪取並守備安土城。當得到光秀在山崎戰敗的消息以後,秀滿逃歸近江坂本城,然後自殺。
明石守重(?~1618):通稱掃部、全登,大坂七將星之一。原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關原合戰時跟隨宇喜多秀家與東軍作戰,非常勇猛;戰敗後逃往築前國秋月領潛伏。1614年進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陣中奮戰敗北,在各地流浪潛伏三年後死亡。
淺野長政(1547~1611):初名長吉,又名彌兵衛尉,尾張人。父名安井重繼,他入贅給土岐氏支族淺野長勝,才改姓淺野,與豐臣秀吉是連襟關系,受到重用。先封為若狹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戰爭時任軍監。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萬石,成為五奉行之一。後與石田三成對立,蟄居武藏府中。關原之戰中從屬於東軍,戰後,其子幸長受封紀伊三十七萬石,他自己領了常陸國真壁、築波地方的五萬石封地養老。
淺野幸長(1576~1613):淺野長政之子,曾向稻富一夢學習炮術,成為名將。侵朝戰爭中指揮蔚山防守,受到好評。關原之戰中作為東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岐阜城,因功成為紀伊藩三十七萬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長晟則在大坂之陣後,領有廣島藩四十二萬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蓮宗僧人,傳說出自出雲國朝山氏。關於山乘的事跡,歷來文獻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被織田信長登用,負責內里的修築和對長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為反對基督教的布教,他曾與宣教師弗羅伊士展開過大辯論,後遭到基督教的保護者和田惟政的讒言而被迫隱退

7. 日本戰國有多少武士

戰亂時期自然無法統計,我們只清楚和平時期的武士數量,然後通過和平時期的數量反過來估計戰亂時的數量
雖然沒有在實質上統一全國,割據勢力依然遍布泥轟,但德川幕府已經是泥轟空前強大的中央政治權利,對泥轟國的控制也是最有利的。由於經濟發展,人口在泥轟歷史上也是最多的
雖然武士數量在變動中,但是武士本身是寄生階層,而由於當時土地已經差不多開墾完畢,農業水平發展到臨界點,所以整個德川幕府中期開始泥轟人口幾乎沒有變化,所能容納的作為寄生武士數量也基本沒有變化
在德川極盛時期,號稱八萬旗本,也就是八萬個武士,而全國各地武士總量在45萬左右,之後基本就沒有超過這個數字了,由於商業發展,以大米產量為主要收入的幕府和大名日益窮困,被斥退的武士也越來越多,但是商人階層的兒子也有很多通過獻金作養子成為新武士(由於武士有特權),總的來說,從來沒有低於四十萬的,這也是德川幕府剛建立時全國的武士數量
所以整個德川幕府期間,武士的總量大致在四十到四十五萬之間,當然,這只是有工資的,浪人不算
戰國初期以後,強力大名紛紛出現,戰爭中全面混亂走向理性,人口數量開始穩定並有一定發展,大部分時間里約為幕府時期的一半略多,但是經濟規模遠不到幕府時期一半,考慮到當時戰爭頻繁,大名需要更多的招募武士打仗,那麼可以估計戰國武士數量為幕府一半,這個數字應該是比較接近的
最後得出結論,戰國領俸祿的武士當在二十萬到二十五萬之間,浪人不算
戰國初期全面混亂的無理性戰爭時期不包括在內

8. 為什麼日本戰國時代才幾千人甚至幾百個人打仗就說是大戰

不光是日本,歐洲也是這樣,因為日本屬於海洋文明,加上沒有什麼貿易,食物短缺,且日本島嶼眾多,各個地區之間有山脈阻隔,地域認同感強,難以形成統一的思想,所以各個勢力割據,導致人員分散,因此幾百人就算大戰

9. 日本戰國時代的總人口是多少

日本戰國時代的總人口最初超過 700萬, 戰國後期約有1200萬。數據顯示, 在15世紀末英格倫混亂前後, 日本總人口約為 700萬, 到17世紀初戰爭開始時, 日本人口超過1200萬。

日本戰國時代(1467—1585年或1615年),一般指日本室町幕府後期到安土桃山時代的這段歷史。

(9)戰國時期有多少個日本人擴展閱讀:

日本戰國時代最早出自甲斐國(今山梨縣)大名武田信玄(1521年-1573年)所制《甲州法度之次第》第二十條,其開篇即寫道「天下戰國之上」。但酷愛中國兵法的武田信玄實際上是把中國的戰國名稱直接套用在日本,藉此形容日本的政治格局。

應仁之亂後,日本各地大名紛紛崛起。16世紀中葉,地域武士中實力最強的織田信長崛起,永祿三年(1560年),在桶狹間以兩千人馬擊敗今川義元四萬大軍,名聲大振。爾後逐步統一尾張、近畿。

天正十年(1582年),本能寺之變爆發,信長身亡。織田重臣羽柴秀吉先後擊敗明智光秀及柴田勝家,確立了自己的繼承人地位。此後經過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小田原之戰,逐步統一日本。後被天皇賜姓「豐臣」,並受封「關白」一職。豐臣秀吉的時代被稱為「桃山時代」。

慶長三年(1598年),豐臣秀吉病逝後,豐臣家裂分為近江(西軍)和尾張(東軍)兩派。身為豐臣政權五大老之一的德川家康於慶長五年(1600年)發動關原合戰,打敗西軍。慶長八年(1603年),德川幕府建立,1614和1615年在兩次大阪之陣中逐步消滅豐臣氏,戰國時代結束。

10. 日本戰國時期到底全日本有多少人口

你好!
日本戰國時期人口應該很少的,因為當時桶狹間會戰今川對織田是25000比4000兵力。大家看三國時,官渡之戰,袁紹一方就有10萬之眾。而且當時日本的農業遠沒有中國先進,當時整個日本像樣的城池,也就小田原、大阪了。不過比起中國洛陽,咸陽來,簡直就是個小縣城吧了。
僅代表個人觀點,不喜勿噴,謝謝。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4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3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