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名字的苗什麼意思
㈠ 苗字怎麼來的
日本姓名一般由一至四個漢字所組成,最多的有九個漢字。在日語中,苗字(みょうじ,也寫作「名字」)是中文「姓氏」的意思;而現代漢語的「名字」則是名前(なまえ)。日語還有氏這么一詞,指的是氏族(氏名),包括了源氏、平氏和藤原氏,也就是古時曾掌握過政權的氏族。
起源
古代日本只有名沒有姓。公元四世紀末,大和朝廷把日本南部的很多小國統一為一個國家,其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此時的氏並不只限於父系或母系家族,它並非自然的社會集團,而是建立朝廷的中央豪族,以獨占或世襲官職,藉助朝廷對農民進行統治。因此,這些氏,就按照其職務、領地、居住地來命名,稱為「氏名」,如「出雲氏」、「忌部氏」、「中臣氏」(後來的藤原氏)。也有氏名來自神名、技藝的。 後來,大和朝廷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分別給貴族頒賜「臣(おみ)」、「連(むらじ)」、「君」、「直」、「相臣」、「伴造(とものみやつこ)」、「百八十部(ももあまりやそのとも)」、「國造(くにのみやつこ)」、「県主(あがたぬし)」、「真人(まひと)」、「朝臣(あそみ・あそん)」、「宿禰(すくね)」、「忌寸(いみき)」、「道師(みちのし)」、「稲置(いなぎ)」等約30個「姓(カバネ)」。此姓非彼姓,通常意義上所認為的日本人的姓其實是苗字,這種姓(カバネ)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相當於爵位,屬世襲,是除了皇親外的貴族用來區分身份地位的標志。大化改新後,因為仿效唐朝制度實施了官位制,此時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漸失去了意義,在貴族社會通常只稱官位(如右大臣、內大臣等)而很少稱姓(如朝臣)。
詳細請參考:http://ke..com/view/838205.htm
㈡ 【日本人的姓氏】本姓,氏,苗字,家名 有什麼區別
姓是源平藤橘四大姓,以及部民制時代的物部氏、忌部氏、日下部氏之類
他們所說的姓、氏也就是早先天皇賜姓,或者是天皇本家貴族之類才有的,比較少
苗字是代表領地或者封地,比如今川這個苗字就是因為今川家的家祖,今川四郎國氏被分封到了三河國幡豆郡今川庄,而改為今川,級別比姓氏略低
家名就是祖上做官,世家掛名,如:朝臣
然後就是天皇下令徵集姓氏時一些胡亂起的姓了,數不勝數。
類比一下中國的姓氏,中國古代皇室貴族有姓和氏 日本的姓和氏與之相當
然後就是中國姓氏中有一些以封地為根據的姓,日本的苗字與之相當
再就是中國姓氏中一些以官職為根據的姓氏,如司馬 司空等 日本的家名與之相當
不同的是日本人有時把這幾種結合起來,搞得比較混亂,命名上也比較馬虎
㈢ 問一個漢字的日語讀音「苗」字在日語人名中應該怎麼
若是日本人名字中的苗就讀作:苗(なえ)na e 。
若是中國人名字中的苗就讀作:苗(みょう)myou。
㈣ 日本的漢字:「苗字」「名前」分別是什麼意思
苗字
:就是武將的姓氏,只有武將之子才能繼承自己家族的苗字。
㈤ 「名前」和「苗字」有什麼區別
「名前」是名字,和「名」是差不多的;「苗字」也可以寫作「名字」,是姓的意思,與現代漢語不同。具體原因可以去了解一下苗字的歷史
㈥ 苗日本字怎麼寫
訓読:苗(なえ)na e
音読:苗(びょう)byou
㈦ 日本人的姓氏
日本姓名
維基網路,自由的網路全書
(重定向自日本姓氏)
日本姓名一般由一至四個漢字所組成,最多的有九個漢字。
在日語中,苗字(みょうじ,也寫作「名字」)是中文「姓氏」的意思;而現代漢語的「名字」則是名前(なまえ)。日語還有氏這么一詞,指的是氏族(氏名),包括了源氏、平氏和藤原氏,也就是古時曾掌握過政權的氏族。
目錄
• 1 發展歷史
• 2 姓氏
• 2.1 來源
• 2.2 讀法
• 2.3 寫法
• 3 名字
• 4 參見
• 5 相關鏈接
發展歷史
古代日本只有名沒有姓。
西元四世紀末,大和朝廷把日本南部的很多小國統一為一個國家,其統治的基礎是氏姓制度。以大和朝廷的大王(即後來的天皇)為首的,掌握著中央政權的貴族與隸屬於朝廷的小國國王之間建立了有血緣關系的集團,這些集團稱之為「氏」,一個「氏」也就是一個貴族世家。此時的氏並不只限於父系或母系家族,它並非自然的社會集團,而是建立朝廷的中央豪族,以獨占或世襲官職,藉助朝廷對農民進行統治。因此,這些氏,就按照其職務、領地、居住地來命名,稱為「氏名」,如「出雲氏」、「忌部氏」、「中臣氏」(後來的藤原氏)。也有氏名來自神名、技藝的。
後來,大和朝廷為了維護統治秩序,分別給貴族頒賜「臣(おみ)」、「連(むらじ)」、「君」、「直」、「相臣」、「伴造(とものみやつこ)」、「百八十部(ももあまりやそのとも)」、「國造(くにのみやつこ)」、「県主(あがたぬし)」、「真人(まひと)」、「朝臣(あそみ・あそん)」、「宿禰(すくね)」、「忌寸(いみき)」、「道師(みちのし)」、「稲置(いなぎ)」等約30個「姓(カバネ)」。這種姓是表示地位、門第、職務的稱號,相當於爵位,屬世襲,是除了皇親外的貴族用來區分身份地位的標志。大化改新後,因為實施了官位制,此時表示身份地位的姓逐漸失去了意義,在貴族社會便只稱氏而不再稱姓。
從西元9至10世紀(平安時代)起,出現了新的稱呼——苗字(苗是分支的意思)。由於社會的發展,原有的氏族分成若干個家族,這些家族一般以其職業、居住地、官職名或以其私有土地的地名的假名相稱,這些稱呼便成了「苗字」。苗字其實是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產生的新的姓氏。此後氏、姓、苗字逐漸融為一體,統稱為苗字。
明治維新前日本貴族男子姓名的構成要素的中文含義如下(日文→漢文):
家名・苗字 → 氏(シ)
通稱・あざな → 別名
氏(ウヂ) → 姓(セイ)、本姓
姓(カバネ) → 爵位
諱(イミナ) → 名
與姓(カバネ)來源於天皇的賞賜不同,家名・苗字不是天皇所賜,可以由個人自由決定。家名的本意指的是一家的名稱,經常來源於地名、屋號等等,另外也有一些受主家賞賜的例子,比如著名的羽柴秀吉,其苗字「羽柴」便是來自織田信長的賞賜。至於通稱・あざな 和諱(イミナ),則是一個人的名。諱(イミナ)是本名,與中國的習慣一樣,一般都因避諱不會直接使用,而是轉用通稱・あざな稱呼。
可見,在明治維新之前,日本貴族男性姓名包括:家名・苗字 + 通稱・あざな + 氏(ウヂ) 或姓(カバネ) + 諱(イミナ);而武士或平民的姓名構成則為:家名・苗字 + 名(相當於武士的諱,但平民的場合顯然沒有避諱一說)。如織田信長,其完整姓名應該為:織田彈正忠平朝臣信長。其中織田為家名,弾正忠為通稱,平朝臣為姓(カバネ),信長為諱。 又如德川家康的全名叫起來是「德川次郎三郎源朝臣家康」,其中「德川」是「家名・苗字」,「次郎三郎」是「通稱」,「源」是氏,而「朝臣」是姓(カバネ),「家康」是諱。
此外,因為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不應該有姓,所以日本天皇都是只有名而沒有姓。
日本在1875年苗字必稱令之前只有占人口極少數的貴族、武士才有姓氏,絕大多數人(95%以上)是沒有姓的。可以說,日本人有姓不過只是才一百多年的事。1870年(明治3年),為了徵兵、征稅、製作戶籍等的需要,明治天皇頒布了《平民苗字容許令》容許包括以前不準擁有姓氏的平民在內的所有日本人擁有姓氏。但已習慣有名無姓的日本平民對此並不熱心,故創立姓氏的工作推行緩慢。因此,於1875年(明治8年)明治天皇又頒布了《平民苗字必稱令》,規定所有日本人必須使用姓氏。隨著日本的姓氏數量極速增長,1898年,政府制定了戶籍法,每戶的姓這才固定下來,不得任意更改。
據估計,日本居民目前使用的姓的數量之中,不低於95%取自明治維新之後這一時期。這一數字目前缺乏權威統計。根據中國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的《日本姓名詞典》當時日本大概有姓氏七萬條[1]。最多的統計記錄是在20世紀80年代,約14萬,即平均一千人左右使用一個姓氏[2]。
日本人結婚後,因為法律上禁止夫妻別姓的原因一般妻子改為丈夫的姓,如果是入贅的女婿則改為女家的姓氏。
姓氏
來源
因為日本人姓氏的可變性很高(因開創新家業、家族集團分支或收養關系等原因都可以改姓,這也是日本姓氏數目眾多的主要原因)。所以日本姓氏的來源十分復雜,眾說紛紜。一般來說,日本的姓氏可以分為兩類:自古就有的和從《苗字必稱令》後創立的。
最常見的姓氏有40多個,其中鈴木、佐藤、田中、山本、渡邊、高橋、小林、中村、伊藤、齋藤十大姓占總人口的10%,有1000多萬。使用人數排3600位後的姓氏是極罕見的姓氏。
日本最大的姓氏是佐藤,其來源一說是來源於藤原秀鄉,即藤原家中擔任過左衛門尉的人的後裔。也有說可能是因為日本人普遍希望自己的家族興旺,就像可以擔任公家的藤原氏一樣。相類似的是其他眾多帶有「藤」這一字眼的姓氏,寄託了同樣的期望。日本第二大的姓氏是鈴木,和佐藤類似的,來源於古時候的武將的姓氏。
日本人的姓氏中經常出現諸如川、田、山、野之類的字眼,有人認為與他們民族嚮往自然不無關系,例如犬養姓是過去為王公貴族飼養家寵而被賜姓。但主要是因為《苗字必稱令》的關系,當時文化不高的平民只能採用他們熟悉的名稱。上至日月星辰,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自然現象等等皆可以為姓。比如渡邊就是住在渡口附近的,而鵜飼則是飼養魚鷹的漁夫。
在日本,各地的姓氏分布是不一樣的,這和其民族構成有一定的關系。例如在沖繩「與那國」比較多,這是因為古時那裡是琉球國的緣故,當地人就用自己所住的地名作為姓氏。而北海道地方「金田一」並不少見,這是因為那裡是阿伊努族聚居的地方。
讀法
日本姓氏的讀法十分復雜,即使是日本人自己也不能非常透徹地弄明白。同一個讀音可能對應了幾十個漢字的寫法,而同一組漢字又可能有好幾種讀法,甚至根本毫無規律可言。這可能間接造成日本社會對於名片非常依賴的現象:大眾需要名片上的羅馬拼音或振假名才能准確讀出對方姓名。(當然,名片文化與日本嚴格的階級社會亦有關。)
以日本第二大姓氏鈴木為例,同樣讀作suzuki者,尚有壽壽木、鈴樹等八種。而同樣的漢字「鈴木」又有十四種不同的讀法[來源請求]。
另外一個經典的範例:「小鳥游」讀作takanashi,讀音和漢字完全無法對映。這時需要像猜謎語般地來解析:taka是日語中老鷹的意思,而nashi是日語中的否定文語的終止型,寫為漢字即為「鷹無」,「因為沒有老鷹,所以小鳥能出來玩」,故曰「小鳥游」。
有些日本漢字在中文裡面也有不少麻煩,主要是中文死字與和制漢字沒有漢語讀音。
另見:日本漢字#中文讀法問題
寫法
日本實施簡化漢字後,對人名中的漢字也公布了《人名用漢字》以為規范,但不強迫,可由人民自行提出申請是否改用新的簡化字寫法,所以有些覺得筆劃多不好寫的人便提出申請,例如姓「澁谷」的人很多都改為「渋谷」的寫法。不過也有不少例外,例如「広」和「廣」就是相反的情況,較多人繼續使用筆劃多的「廣」,像「廣末涼子」即是有名的例子之一,一般文書及媒體上因當用漢字的規范多會以簡字「広末」出現,但其實戶籍上登錄的寫法是「廣末」。不過可自由選擇寫法的人民僅限於自古即生長於日本的家族,《人名用漢字》規范頒布後才歸化的人民則一律使用簡化字。
名字
日本名字通常是由兩個名字組成,日本皇室的男性成員名字多以仁作結尾,例如明仁天皇,女性成員則多以「子」作結尾,如愛子內親王。
一般男性普遍以介、助、郎、夫、雄、樹為結尾。女性通常會以子、華、雪、恵、香等作結尾。
㈧ 為什麼日本的姓名會出現數字呢比如山本五十六,藪中三十二。
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時其父年五十六歲而得名
日本人的姓名
一、姓的起源
古代日本人沒有姓,只有名。後來隨著生產的發展,在統治階級中間首先出現了氏和姓。氏是日本古代國家中的一種政治組織。每個氏都有自己的名稱,叫做「氏名」。氏名是根據該氏族在朝廷中擔任的職務或該氏族居住、管轄的地方命名的。例如,在朝廷中主管祭把的部門叫忌部,管理忌部的氏族便稱為忌部氏,而出雲氏、近江氏則是統治出雲、近江地方的氏族。日本古代的「姓」是賜與氏的稱號,以表示該氏的社會政治地位。姓有幾十種,它類似爵位,是世襲的。各姓之間等級分明。例如:臣、連、君、直等。除氏、性以外,公元九、十世紀時還出現了一種新的稱號叫苗字。苗是苗裔、分支的意思。苗字即一個家族從氏族本家分離出去後的新姓。要言之,古代日本人的姓有氏、姓、苗宇三個部分,分別表示一定的意義。一個古代貴族的姓名寫出來往往很長,如「藤原朝臣九條兼實」。其中:藤原是氏名,朝臣是姓,九條是苗字,兼實是名。後來,新的苗字大量增加,氏、姓、苗字逐漸台為一體,統稱為苗字:在今天的日文中,苗字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姓的意思.
在既有氏、性又有苗字的貴族統治階級當中,天皇是一個例外。歷史上的日本天皇都沒有姓,只有名。在古代,天皇被認為是天神的後代,具有至高無上的權力,因而也就沒必要有性。不僅是天皇,就連皇後和天壘的子女也都沒有姓(天皇的女兒長大出嫁以後,可以姓丈夫的姓)。
氏、姓和苗字是權勢的象徵,因此在名前面冠以這些稱號是當時日本統治階級的特權。而廣大勞動人民一直沒有姓,只有名。明治維新(1868年)以後,日本廢除了封建的等級別度,到明治三年(1870年),日本政府決定;所有的平民百姓都可以給自己取姓。但是由予長期形成的習慣,許多人還不敢結自己取勝。為此,日本政府於明治八年(1875年)再次規定:所有的國民都必須有姓。從這時起,日本家家戶戶才都有了姓,子承父性,妻隨天性,世代相承,一直延續到今天。
二、姓的含義
日本人是世界上姓最多的民族。據統計,目前日本的姓約有十一萬左右,其中最常見的有四百多個。
日本人的姓均有一定的含義。以地名為姓是一大特徵。例如:有的人住在山腳下,便以「山下」或「山本」為姓;有的人住在水田邊,便稱「田邊」。日本人的姓有許多是以「村」字結尾的,如:西村、岡村、森材、木村等,這些姓最初都是來源於地名或村名。此外,還有許多性是表示大自然現象、社會生活相思想意識的。上至日月星民下至花鳥魚蟲,從職業住所到宗教信仰,幾乎都可作姓。例如:高崎,意為島嶼的突出部分,大庭,是宮殿前的廣場,白鳥、小熊是動物;若松、高杉是植物;高橋、烏居表示建築物;小野寺、西園寺表示宗教信仰;服部、秦則是古時從中國經由朝鮮到日本定居的歸化人(即移民)的姓。
日本女子出嫁後要隨夫姓(男子入贅則隨妻姓)。著名乒乓球運動員松崎君代結婚後隨夫姓改為「栗本君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新的民法規定:夫妻雙方可以根據婚前所定,或隨夫姓,或隨妻姓。但大多數日本女子婚後仍照日本的習慣隨夫姓。
三、名的含義
日本人的名也同樣具有一定的含義。例如:人名中的忠、孝、仁、義、禮、智、信等表示倫理道德;良、吉、喜、嘉等表示吉慶;龜、鶴、松、千代等表示長壽;君代等表示遠久,廣、博、浩、洋等表示智慧。有些表示死亡、疾病、邪惡含義的字,如:瘦、飢、瘦、苦、怪、邪等是人們所忌諱的,一般不用作名。
有些名具有特定的含義,如:山本五十六, 「五十六」是因出生時其父年五十六歲而得名。 日本男子的名多表示威武、英侵、忠信等內容。如:黑田俊雄、奧野高廣、和田英松等。此外,以排行為名也是男子名的一個特徵。如:羽仁五郎、城山三郎、新田次郎(即次子)。男名的用字很廣,一般來說,目前以郎、雄、男、夫等字結尾的名較多,如:小林秀賴、三本武夫、岸俊男。明治維新以前,有許多男子叫「兵衛」或「左(右)衛門」。這類名起源於古代。公元八世紀時,天皇朝廷內設立了五個負責保衛天皇和宮廷的軍事機構,即衛門府、左右兵衛府和左右衛士府,台稱五衛府。那些最早叫「兵衛」或「左(右)衛門」的人多半是在各府中服役的軍士,有的則是這些軍士的直系親屬。不過,這些陳舊的名現在已經很少有人使用了
㈨ 苗用日語怎麼寫
訓讀:なえなわ
音讀:ビョウミョウ
如果是國人的名字一般用ミョウ,日本人的用なえ多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