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陶瓷有多少種

日本陶瓷有多少種

發布時間: 2022-12-11 22:31:31

㈠ 日本江戶時代的瓷器中最有名的有哪些

日本江戶時代的瓷器中最為馳名的有「伊萬里燒」、「九穀燒」、「鍋島燒」等類別,其中以「伊萬里」瓷器影響最大。伊萬里瓷器燒制於肥前國的有田窯,因而也稱為「有田燒」。早期的伊萬里瓷器多為青花裝飾,且多具中國風格,直到柿右衛門樣式的出現才改變了這一狀況。該樣式由酒井田家族創立,因該家族中許多人都以柿右衛門為名,因此產品以此著稱。該樣式的瓷器雖然也借鑒中國五彩瓷的特點,但同時也嘗試將日本繪畫、染織、漆藝等領域的特長引入裝飾之中,並由此逐漸形成自身特色,筆法奔放而不零亂,輪廓明晰而不顯繁縟,色彩濃艷而無俗麗之弊。

㈡ 日用陶瓷產品的種類有哪些

大致分為普通陶瓷和先進陶瓷,
傳統陶瓷產品如日用陶瓷、建築陶瓷、電瓷等是用粘土及其他天然礦物原料經過粉碎加工、成型、燒結等過程而得到的器皿。陶瓷也可以說是粘土工業的通稱,它包括粘土或粘土的混合物經原料加工、成型、燒結製成各種製品的製造工業,從普通的陶器到精細的瓷器都屬於這個范圍。由於它使用的原料主要是硅酸鹽礦物,所以歸屬於硅酸鹽類材料。隨著生產的發展,科學技術的進步,陶瓷從古老的工藝與藝術進入到現代科學技術行列中,這些陶瓷的新品種,如氮化物陶瓷、壓電陶瓷、金屬陶瓷、復合物陶瓷等常稱為特種陶瓷。他們的生產過程基本是原料加工、成型、燒結這種傳統方式,但採用的原料已擴大到其他化工原料和合成的礦物原料,組成的范圍也延伸到無機非金屬材料的范疇中。基於這種情況,可以認為,凡是傳統的陶瓷生產方法製成的無機多晶產品均屬於陶瓷之列。
陶瓷的劃分並沒有統一的尺度,在歐洲的一些國家中,陶瓷最初是指粘土質產品,後來又包括特種陶瓷。在美國和日本,陶瓷稱硅酸鹽或窯業產品,他不僅包括陶瓷和耐火材料,還包括水泥、玻璃、搪瓷與琺琅再內。從產品的的種類來說,陶瓷系陶器與瓷器兩大類產品的總稱。陶器有一定的吸水率,斷面粗糙無光澤,不透明,敲之聲音粗啞,有的無釉,有的施釉;瓷器的坯體緻密,基本上不吸水,有一定的半透明性,通常都施用釉層(某些特種瓷並不施釉,甚至顏色不白,但燒結程度仍是高的);介於陶器與瓷器之間的一類產品,坯體較緻密,吸水率也小,顏色有深有淺,但缺乏半透明性,這類產品通常稱為炻器,也有稱為半瓷,在我國科技文獻中常稱原始瓷器,或稱為石胎瓷。

㈢ 日本著名的骨瓷有哪些

日本早期的陶瓷製作技法主要是對景德鎮的傳統燒制工藝的學習,明治維新後,開始引進歐美的生產技術。自二次大戰後,在源自歐美的高級瓷器製造法的基礎之上,開始自行生產製造,而且其瓷器開始大量外銷至世界各地,成為國際知名的骨質瓷製造國。
骨質瓷的製造,在日本公認的三大主流,分別是narumi(鳴海)、nikko(日光)和naritake(諾太克)。日本骨質瓷器具大多已經自動化生產,機器製作已經覆蓋從胚體製造到花色貼印的過程。

narumi 鳴海瓷器

鳴海瓷器起源於日本名古屋附近的瓷器產地——鳴海,narumi在日本的三大骨瓷製作業間可謂後起之秀,他的崛起時間最晚。日本鳴海制陶株式會社於公元1965年開始生產,其沿用了在瓷土中加入動物骨粉的西方骨瓷製作技法,並且增加骨粉的比例至百分之四十七,造成良好的奶白色。

oritake 諾太克瓷器
oritake作為日本最重要的瓷器製造商之一,是以 niddon toki gomei kaisha公司為前身而創立的。其產品銷往全球100多個國家,且產品多走高級路線,造型及花色采傳統及典雅的設計,與narumi在風格上有所區別。

nikko 日光瓷器
日本陶瓷中最顯赫的名字之一的ikko品牌,創立於1908年。200年前,英國首次將源自東方的白瓷技術摻混動物骨粉於瓷粘土焙燒,劃時代地創制了骨瓷(bonechina)。而nikko則是將骨瓷中的骨粉含量提高到50%,研製出最高素質的骨瓷產品。nikko品牌的瓷器上釉焙燒溫度達850℃至1120℃,瓷質更加潔白,具有晶瑩通透的效果。nikko的骨瓷杯碟不僅質地優良,而且將日本文化中獨特的精緻韻味融入了其設計之中,柔和光澤的釉彩,優雅大方的圖案,單是端在手上欣賞就已經是一件人生樂事,如果再盛上一杯溢滿香氣的咖啡,一切的一切將無限接近完美。

㈣ 常見的日本陶瓷餐具品牌有哪些

‍‍

美濃燒(岐阜縣,相當於中國潮州,量產型地區)陶器類餐具產量第一瓷器類餐具產量第一,基本完全自動化生產,有田燒(佐賀縣有田町,相當於中國景德鎮,手繪產品較多)日本最早瓷器發祥地,工藝品最著名。波佐見燒(長崎縣波佐見町,相當中國景德鎮+北京798)白山陶器(獲得無數日本設計獎)被美國蘋果採用的HASAMIPORCELAIN九穀燒(石川縣)以花瓶,香爐等工藝品為主,色彩比較鮮艷,萬古燒(三重縣四日市)日本最大砂鍋產地,耐熱性非常優秀,清水燒(京都地區)手繪為主,就是個貴啊,常滑燒(名古屋附近、相當於中國宜興)紫砂產品最為出名,信樂燒(名古屋附近)飯店門口放的狐狸基本都是這個產地做的,還有粗陶花瓶。

‍‍

㈤ 日本瓷器的門類品種

有田燒
有田燒的歷史是從1616年,高麗陶工李參平發現泉山的陶石開始。 李參平是在1597年至1598年間的慶長之役中,被鍋島日軍從朝鮮帶回日本的陶工之一。
起先,他在多久安順的保護下,居住在現今多久地方進行陶器的製作。後來他離開了多久,其目的是為了尋找生產優質瓷器原土的旅程。他在1616年於有田的 泉山發現了理想的陶石而定居並開始瓷器的製作。而在有田地區,早在文祿之役(1592~1593) 時便已有許多從朝鮮被帶回的陶工在此製作陶器,而瓷器的製作,李參平是第一人。
自從泉山的瓷石礦被發現以來,有田的窯業可說在這之後的數十年間急速發展。而因為這 種迅速發展的盛況,造成因燃燒用的柴火不足而濫墾濫伐的現象,以致到了1637年,佐賀籓為 了保護山林而裁掉了826名陶工。在這事件之前陶器一直是大量生產,在這之後則由皿山代官 所嚴格的管理有田的陶瓷器生產,因而確立了以瓷器為主的生產體制。
之後,1643年由酒井田喜三衛門(初代的柿右衛門)開始採用赤繪的手法(一說1646年)。喜三衛門是從經常出入長崎的商人那邊得到了中國赤繪的調色法,以此為本反復嘗試多次失敗後 終於創造出他理想中的紅色。而赤繪技術也更加帶動了有田燒的發展。
從1650年起,荷蘭東印度公司開始外銷有田燒的製品到歐洲地區。東印度公司原本是專門外銷中國景德鎮瓷器給歐洲,但因明末清初中國內部情勢混亂無法外銷瓷器,東印度公司因此 將目標轉移到接近中國的日本的有田燒上,代替中國產的瓷器開始外銷。而有田燒在歐洲各國 受到相當的好評,光是十七世紀至十八世紀,有田燒製品銷售至歐洲的數量就高達好幾百萬。再加上此時柿右衛門樣式的確立完成,純白質地加上豪華的鑲金風格,更是受到歐洲王公貴族的熱烈喜愛。
而有田燒普遍內銷到日本國內各地也開始於十七世紀中,到了十八世紀內需數量則是大幅 提高,除了一方面因歐洲本地也開始發展瓷器生產導致出口數量衰減之外,日本國內一般平民 則開始廣泛使用有田燒的器具。而因當時的有田燒多從伊萬里港出海然後運銷至日本各地,因此有了「伊萬里燒」的稱呼,今天的話則稱為「古伊萬里燒」。 伊萬里燒
江戶時代從伊萬里港出口的有田燒被稱作伊萬里燒,但現在唯有生產於伊萬里地方的瓷 器才稱作伊萬里燒,而之前所述那種情況的瓷器則被稱為「古伊萬里燒」。但事實上,將伊萬 里燒與有田燒區別成兩個種類而展售的情況並不多見,所以若是將伊萬里燒視作有田燒的一種 其實也是可以的。不過若真要從製品的情況來分別的話,有田燒中烹飪用途的器具數目較多, 而伊萬里則是一般的餐具較多。
江戶時代佐賀籓在伊萬里大川內山這個地方開置了御用窯,專事生產高級品以獻給幕府 。而大川內山該地現在依然還有出產鍋島染、色鍋島及鍋島青瓷的瓷窯,該地街道也經過細心 的整備,因此周末常有許多觀光客前往造訪。 九穀燒
最早的古九穀燒是受了九州有田燒的染繪影響,而與北方加賀地方的瓷器風格交互作用 而產生的。據說是加賀大聖寺的初代籓主前田利治命令家臣後藤才次郎,於明歷年間沿大聖寺 川而上,於深山間的荒僻村莊九穀所開之窯,一直持續到元祿初年。為了與幕末開始的「再興 九穀」有所區別,一般習慣都稱作「古九穀燒」。
色彩是古九穀燒的最大特徵:釉色濃重鮮美而意境超群,強烈的色彩和稍嫌混濁而無光 澤的質地形成完美的調和,展現日本彩繪瓷器的最高境界。另有一種手法是將素瓷上塗滿青、 綠、紫、黃等色釉,因為沒有紅色而俗稱為「青手」,並有相當多意境高遠的佳作。
染繪的作品雖一般被稱作「藍九穀」,近年卻在有田地方的稗古場等地發現大量相同手 法的作品,因此藍九穀的大部分作品都被視作初期的伊萬里作品。而同樣的彩繪古九穀中也有 一部份被認為是受了伊萬里燒的影響而產生。 古九穀燒在元祿之後雖一時中斷,到了文政七年由大聖寺的富商吉田屋(豐田傳右衛門) 策劃再興,而在九穀建窯。因為生產古九穀的「青手」作品,因此青九穀亦被有了「吉田屋」 這樣的名稱。文政八年窯移至交通方便的山代溫泉的越中谷,到了天保年間又因經營者換手而 變為宮本屋窯。而山代窯到了慶應二年(1866年)受到來自京都的永樂和全的指導,因此這個時 期的產品又稱作九穀永樂,和全雖在山代只停留了五年,卻使九穀燒有了技法上極大的進步。 瀨戶燒
瀨戶燒與備前、信樂、常滑等並存,為日本現存最古陶窯之一。但跟大多燒制農民使用 的瓮、壺一類雜物的備前等地比起來,瀨戶則是仿效中國的青瓷及天目燒而生產使用灰釉(黃 瀨戶釉)及黑飴釉(天目釉)的貴重工藝品,自鎌倉時代起就開始製作。
而瀨戶窯之所以擁有這樣先進的技術,多是因為自室町時代中期以來,茶的大量普及而 使得中國的本土產物供不應求,而瀨戶則因此開始燒制茶罐等物品的緣故。瀨戶的先進技術也 帶給其它地區燒窯相當的影響,而這樣的瀨戶,自然與日本古代傳承下來專屬日本風格的燒窯 有極大的不同,這或許與瀨戶自古就與中央貴族有著相當程度的關聯有關。 備前燒
備前燒是自鎌倉時代起,生產於岡山縣和氣郡伊部這個地方的陶器,與瀨戶燒及信樂燒 並列日本現存最古燒窯之一。與信樂燒一樣,不上釉的素燒為其最大特色,略帶赤褐色的素麵 質地,是備前燒自古以來的一大特徵。
而備前燒和信樂燒及南蠻燒一樣,在茶會使用前先預先過水,就能展現它原本的清亮美好 ,而備前燒這種過水即美的特色,實在是不可多得。 而復興古備前燒的魅力的最大功臣,是已故且有「人間國寶」稱號的金重陶陽及藤原啟, 而繼承了這些人的意念的山本陶秀等優秀製作者,今天仍在伊部不停地持續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 美濃燒
進入江戶時代,美濃燒作為平民的日常餐具廣為需要,成為國內有數的陶瓷器生產地至今。日本歧阜縣瑞浪市已有1300多年的美濃燒陶瓷製作歷史。瑞浪市的陶瓷製作藝人們採用多種工藝和精細無機無毒釉彩,燒制窯溫達到了1240-1260?C,而非通常的700-800?C,坯體所含金屬經充分氧化,其中的金屬含量遠低於日本國家標准(鉛2.5mg/L,鎘0.25mg/L)和中國國家標准GB 13121-91(鉛7mg/L,鎘0.5mg/L),生產出的陶瓷製品符合人們對綠色環保產品的需求,在日本和歐美市場倍受青睞。我們平時使用的洋式餐具、和式餐具的大約50%以上實際上是美濃燒。日本著名瓷器美濃燒,各色圖按搭配,並配有精緻木盒,不僅做為餐具十分實用,還具有收藏價值。

㈥ 日本陶瓷

1 日本陶瓷
信樂燒

●信樂燒的特徵

●與伊賀燒的關系與區別

●作為茶陶的信樂燒

●信樂燒名器圖片

近江國(滋賀縣)甲賀郡信樂鄉是信樂燒(しがらきやき)的發祥地。信樂窯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另五個是瀨戶、常滑、丹波、備前、越前),根據發掘出土的碎瓦片來看,當地窯業遠在奈良時代的天平寶字年間(757~765)就已草創。在平安時代燒制須惠器(一種不上釉而素燒的土陶),鐮倉時代改良燒成技法後生產出紅褐色的陶器。這就是所謂「古信樂」,製品以貯種壺和其他農具、雜器為主。但平安、鐮倉期的古信樂遺物不多見,信樂燒真正的繁榮實際上還是從室町時代開始的。

●信樂燒的特徵

(1)胎土

份量重,質地堅致而不勻。胎土的成分很不純,是由多種土質混雜、融合,形成不等質的陶胎,因此胎的肌理給人以岩石般的感覺。胎土內還混有大小不一的長石顆粒。由於各種土質在燒窯時的膨脹收縮率往往有很大差別,成品多歪扭變形甚至崩裂,而與預想的形狀有很大差異。胎體上極易出現窯疵。毋庸置疑,這些情況的產生是當時日本制陶技術落後的產物。

燒成後的陶胎一般呈紅褐色,胎內含鐵的成分越高,褐色調越深。胎表面的長石熔解後形成乳白色斑(稱作「蛙目」,がいろめ)。

(2)陶土的篩洗、塑造

陶土質粗而雜,混有砂粒的原因是古信樂不採用通常的水漉淘洗來提純陶土(這樣處理後的陶土質細而純,稱作「漉土」),而僅僅是將粉碎後的原土用大篩進行篩細(如此處理後得到的土稱作「篩土」)。而成形時依靠手工的捏制、盤築法,不使用轆轤,故成器歪斜不整。後來使用漉土,以轆轤成形的信樂器物,遠較篩土製器來得工整。

(3)釉

最初的信樂燒並不施釉,但是在窯內高溫下,附著於器表的薪灰熔解後自然生成一層潤澤的釉膜(日語中叫「ビードロ」,也作自然釉)。其呈色不固定,有淡黃、淡綠、褐黃、暗褐、暗綠等色。

後世才開始使用玻璃質的偏綠色灰釉,與其說是用來裝飾,毋寧說是在掩飾胎體上存在的缺陷。這種灰釉的成分依照不同的器物種類而採取不同的調配,在良工的製作下也有令人嘆賞的佳作,但在一些粗劣作品上則一眼就能看出其掩蓋的用意。較晚些時候,除灰釉外,還施掛一種光澤感強的乳白釉。與胎體的紅色,窯火造成的黑斑(日語中稱作「焦げ」,燒窯時因薪灰與強火力自然造成的熔岩般的黑褐色塊,是茶人們鑒賞的要點之一)相交映成景。

在燒制過程中,還有故意覆燒(將器物倒置燒制)而使釉逆流產生所謂「逆釉」的產物。

(4)作風

最古的信樂多是農家用的貯藏器,大腹廣口,口做成漏斗形等以利於承物,口沿略往上收。口沿向外翻呈唇狀(日語中稱作「捻り返し」)的是室町時代以後的產物。欠於燒窯的溫度或時間,古信樂一般沒有完全燒透。壺的形狀各種各樣,其中最著名的是「蹲」(詳見下文)。安土桃山時代後大量製作茶道專用的茶壺(指日式的「茶壺」,貯茶壇。下文等處同,詳見《中日的「茶壺」》),其中較知名的是「錢瓶壺」(也作「煎餅壺」),用轆轤成形,口唇外翻,燒成程度高,施釉,較傳統工藝上大為進步,有的還記有年號銘文。

●與伊賀燒的關系與區別

信樂燒所在的甲賀郡緊鄰伊賀國(三重縣),與伊賀燒(いがやき)的地理、歷史關系異常緊密,而兩者的制器也確實很難區分,可以說是同一系統的產物。故而相關書籍往往並稱為「伊賀信樂」或「信樂伊賀」,在同一題目下一起予以解說。

從地理的關系來看,兩者分別位於國境山脈的南北,伊賀燒的中心丸柱窯與信樂燒的中心長野窯,其間距離僅十二公里。三鄉山橫跨邊境,一端位於伊賀的槇山,一端在信樂的笹岳。伊賀的槇山窯與信樂的神山窯都取用三鄉山的陶土,其中槇山窯距信樂邊界僅百米。後來連純丸柱和純信樂中都混有三鄉山的土,逐漸混同起來。

2 日本陶瓷

從歷史的關系來看,兩者創始的時代相同,而又因為位置相近,受到諸如源平、戰國等歷史變遷的影響也一致。天正年間(1573~1592)織田信雄征伐伊賀時,當地的陶工幾乎全部轉移到了信樂。天正十二年(1854)以後筒井定次統治伊賀期間,慶長十三年(1608)藤堂高虎入封伊賀後,都經常發生因伊賀、信樂的邊界不明而導致對陶土產地所有權的糾紛。

信樂燒與伊賀燒的主要區別在於:

(1)伊賀的陶土肌理相對較細,而信樂較粗。
(2)伊賀的陶土中混有的砂石顆粒教大,信樂較小但數量較多(有例外)。
(3)伊賀燒的胎色如紅色櫻花一般的淡紅,而信樂燒的胎色如桃花一般,偏深。
(4)伊賀燒的胎骨較重,信樂燒的較輕。
(5)伊賀燒的灰釉青中透黃呈鮮綠色,而信樂燒的灰釉多偏褐色,顯暗綠色。

●作為茶陶的信樂燒

室町時代以前,信樂主要燒制農具及瓶、壺、摺缽等日用雜器。室町後期茶事興隆,信樂燒瓶壺類的野趣被茶人們看中,從而得以步入茶器行列,信樂燒亦漸漸轉以燒制茶具為主。最初被著名的茶道宗匠武野紹鷗引入茶道的信樂名器有「鬼桶」和「蹲」壺。

※鬼桶(おにおけ,也寫作「緒に桶」)--
形容粗鈍,恰如一個沒有蓋的大口桶。原是農婦放置麻纖維和線軸的用具。後被茶道轉用作水指(茶席上儲放清水的器具)。天文、弘治年間(1532~1557)茶人辻玄哉所持的著名鬼桶水指,當時就價值百貫。以信樂燒的最普遍,少數是伊賀燒槇山窯的產物(圖2)。

※蹲(うずくまる,也寫作「踞」)--
以古信樂、古伊賀所產為代表的一種小壺。形似茶壺而小,底大彷彿人蹲坐之形,故名。有兩種:高約20厘米左右的壺形物本是農家的種壺或儲茶壇;高11、12厘米的形如人坐姿的原為農家的油壺。都是在室町時代以前當地農家作為副業製作的產物,被後世茶人看中其枯寂之「佗」意而轉用做吊掛的花入(茶席上的插花罐)或水指。其共同的特徵是二重口,以及肩部留有柵欄狀的修造成形痕跡。被茶人推崇的「蹲」以油壺為多,其中尤以形狀奇特,底部有黑褐色塊,自口沿至肩部有較厚的青黃色釉者為佳,是茶人們不惜重金追求之物(圖3)。

在桃山時代,茶壺在茶具中占據著不亞於茶入(抹茶小罐)、茶碗的地位(參見《中日的「茶壺」》)。以壺類製品為主的信樂燒藉此得以迅速提高地位。茶人們或親臨信樂指導,或取信樂之土於京都等處自行燒制。茶人指導下的信樂燒被冠以他們的名字:紹鷗信樂、利休信樂(也叫「宗易信樂」)、宗旦信樂(千利休之孫千宗旦訂制的信樂燒)、遠州信樂、空中信樂、仁清信樂和新兵衛信樂(慶長年間京都茶人有來新兵衛訂制或自製)。不過這些名字的內涵,隨著時間的流逝,大多已經含混不清了。元和、寬永年間(1615~1644),信樂還受德川幕府之命燒制一種稱作「信玄壺」的茶壺,用以向皇室、幕府進貢。

※遠州信樂--
小堀遠州訂制的信樂燒。與其他信樂燒顯著不同處在於使用了漉土,所以胎薄而輕,非常精巧。其中有風格類似萩燒與唐津燒的器物。

※空中信樂--
本阿彌空中是本阿彌光悅之孫。尾張德川家藏的銘「白雲山」的茶碗據說就屬於空中信樂。

※仁清信樂--
江戶時代京燒傑出的大師野野村仁清製作的信樂燒。與空中信樂都是用黑谷的陶土與信樂之土相混,以粟田口(京燒的一個窯)的技法在京都製作的。器底左側有仁清的銘。另有所謂「仁清無印」,其實並不是仁清的作品。

※信玄壺--
元和八年(1622)起奉命燒制,專為進獻皇室與將軍家的貢品。釉色上部為茶色,腰以下為白色,肩部有耳。據說是武田信玄喜歡的式樣而得名。

還有圖片,自己看下

http://tieba..com/f?kz=68147661

㈦ 日本三大古瓷都是什麼

佐賀縣、愛知縣、岐阜縣。

佐賀縣有田燒可謂世界知名,這里也是日本最早發現瓷土的地方,16世紀就已經開始燒制。因為瓷器都是從有田地區製作後再從伊萬里港運出,故又稱伊萬里燒,是日本最有名的三大陶瓷產地之一。

愛知縣瀨戶燒在愛知縣瀨戶出產的瀨戶燒,比有田燒其實歷史更悠久,有一千年歷史,是日本六大古窯之一。在其他地區還在生產不上釉葯的素燒陶器時,這里的陶瓷師已懂得用釉葯燒制硬度高的瓷器。

岐阜縣美濃燒產於與瀨戶相鄰的岐阜多治見及土岐等地,是現今日本出產陶瓷最多的地方。興盛原因,除了該地陶土豐富外,還因為當年瀨戶陶工因避戰亂而移居美濃,其後更發展成日本桃山時期文化代表。

相關信息:

市場上的日本古瓷器中,存在著一定數量的寫有『五良太甫吳祥瑞造』款識的的青花瓷器。這些瓷器大多製作精美,胎質細膩,青花發色濃艷,以茶器居多。

這類瓷器分為兩種,一種是明代末期中國景德鎮燒造流往日本,另一種是江戶時期伊萬里燒造。他的紋樣類似又有別與中國瓷器,具有濃烈的日本風格特色。

㈧ 日本瓷器品牌十大排名

1、香蘭社

日本皇家御用香蘭社就是日本十大陶瓷之首有田燒名品,是適合西方餐飲,也不失東方情趣的現代瓷品。香蘭社曾經在巴黎的博覽會上面獲得了金牌獎。香蘭社的瓷器看著不是雪白色,是象牙白,紋飾則是蘭花紋。

㈨ 日本的瓷器是什麼樣子

日本瓷器的發展自應永年到昭和共經歷了500多年的歷史,燒瓷行業在不斷地發展,技術也在不斷地進步;日本瓷器圖案和畫面顏色比較明快,多大紅大綠、黑白相間,同時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邊沿多有金色釉。

日本瓷器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紅釉、藍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過程中比較純凈,釉面和胎體結合得比較緊密,施釉薄而均勻,有光亮感,胎質堅硬細密。

在唐代中後期,越窯青瓷輸往日本,這時輸入日本的瓷器品種很多,有唐三彩、青瓷、白瓷和釉下彩瓷等。

七世紀末,唐三彩開始傳到日本,是由當時的遣唐使船隻帶去的。現在日本已有十個地方發現了這些出土品,特別是在奈良的大安寺,一下子出土了三十幾件唐三彩。唐三彩的傳入,對日本的制陶工藝而言,是一次革命性的促進。在三彩的技術體系之下日本在燒制時帶有與漢族不同的特色。在釉色上,它也不像唐三彩那樣顯得五彩斑斕、華麗多姿,而是更多地敷施了綠釉,整個陶器多以綠釉為基調,顯得比較素樸,甚至帶些稚氣,日本人一直對綠色情有獨鍾,這與日本民族愛好自然有關。目前,三彩陶器藏品最豐富的是集中在奈良正倉院的57件作品,被稱之為正倉院三彩,又稱為奈良三彩。

真正燒制陶器是在鐮倉時代,瀨戶一個叫藤四郎景正的人從中國引入了技術,製造水壺、香爐、佛具等。以後直到室町時代,除了瀨戶以外,信樂、常滑、丹波、備前、越前等地也能製造陶器了,被稱作日本的六大古窯。再後來1616年,朝鮮的李參平在肥前有田成功地燒制了瓷器,日本的陶瓷製作就此開始了。接著有各種燒器產生,其中伊萬里瓷器在歐洲也享有盛譽。對於收藏來講,日本古代瓷器還是具有一定的收藏價值的。

㈩ 日本瓷器的釉色型制

日本瓷的釉色有青釉、白釉、大紅釉、藍釉、金色釉、珊瑚釉等,釉料在加工的過程中比較純凈,釉面和胎體結合得比較緊密,施釉薄而均勻,有光亮感。胎質堅硬細密。
在歷史上,日本文化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制瓷業也不例外,有些造型與中國瓷器相仿相近,但也有明顯的日本民族風格。日本的瓷瓶類主要包括米酒瓶、棱口獸耳瓶、梅瓶、燈籠瓶、花瓶、人物花瓶背壺式扁瓶、葫蘆瓶。米酒瓶腹大、口小、頸短,瓶身畫有樹枝,枝上有兩把與草相似的線條下垂,這種瓶型和紋飾都帶有明顯的日本風格。棱口獸耳瓶的獸耳銜環是橢圓形的,而中國的獸耳銜環是圓形的。日本的人物花瓶在中國稱魚簍尊或罐。日本講究茶道,因此日本的茶壺自然有自己的特色,日本茶壺包括葡萄酒壺、京都茶壺、咖啡壺端把壺、桶子壺和提梁壺等造型。日本罐的造型與中國罐區別不大,但畫法與中國不同,比較有特點的是日本罐兩側有系,大口圓蓋,施滿彩;日本水罐造型多為桶形;日本的茶葉罐有的罐體上心形開光,罐蓋頂部也有六角形開光圖案。日本的大缸與中國有很多不同,日本缸的口部有平沿的、圓沿的,內壁往裡摳,呈逗號形,不僅用來當容器,還用來做取暖器。日本的隔盒有圓形的、方形的,有三層的,也有多層的,在造型上與中國有所不同,中國的隔盒小,日本的隔盒大,在盒與盒的連接處,日本的隔盒是外口的,中國的隔盒是里口的,兩者正好相反。
日本瓷器圖案和畫面顏色比較明快,多大紅大綠、黑白相間,同時日本的茶杯、酒杯、碗、碟子等食用器邊沿多有金色釉。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8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3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12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20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9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40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4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2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10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