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日本妃子住的地方叫什麼
『壹』 古代妃子們住什麼宮殿
皇妃子住的地方分為東宮、南宮、西宮、北宮之分,不同的品級不同的身份對應居住不一樣的宮殿。以東宮西宮南宮北宮為例:
1、東宮主宮:東宮是因方位得名。後借指居住東宮的儲君。因「東」時屬春,色屬「青」,故又稱「春宮」、「青宮」;國儲所居,故又曰「儲宮」。在西漢,因皇太後的長樂宮在未央宮東,故也用「東宮」指稱皇太後。
(1)古代日本妃子住的地方叫什麼擴展閱讀:
後宮嬪妃等級決定了相對應的居住宮殿,依次是:皇後;正一品:貴妃、淑妃、賢妃、德妃;從一品:夫人;正二品:妃;從二品:昭儀、昭媛、昭容、淑儀、淑媛、淑容、修儀、修媛、修容;正三品:貴嬪;從三品:婕妤;正四品:容華。從四品:婉儀、芳儀、芬儀、德儀、順儀;正五品:嬪;從五品:小儀、小媛、良媛、良娣。
妃子穿著等級:皇後穿著金黃+所有的顏色;側後穿著明黃等顏色,除正紅色;皇權御尊貴妃穿著熒黃等,除正紅色,明黃;正一品至御三品穿著杏黃色,除正紅,明黃,瑩黃;正四品至御六品穿著鵝黃,除正紅及以上;從一品至庶五品穿著淡黃色,除正紅及以上;正七品至從十一品穿著寶藍色,除正紅及以上;庶十一品至庶十七品穿著靛藍,除正紅及以上。
『貳』 古代妃子住的宮叫什麼名字
皇上居住:
乾清宮:養心殿、昭宣殿、春宵殿、西暖閣
------------------------------------------------------------------------
後妃居住:
東六宮:
延禧宮—奢香殿(主位)
—翩然殿(側位)
配殿:晗湘樓、邀月閣、婉華齋、榭諾軒
未央宮—伊雪殿(主位)
—墨言殿(側位)
配殿:紊汐樓、宣顏閣、穆德齋、素心軒
鍾粹宮—凝尹殿(主位)
—流馨殿(側位)
配殿:瑤光樓、儀柔閣、惜雲齋、惠竹軒
甘泉宮—韻嵐殿(主位)
—承陽殿(側位)
配殿:羽蘭樓、丹陽閣、麗璟齋、怡姝軒
毓秀宮—舞瀾殿(主位)
—傾陽殿(側位)
配殿:聽雨樓、紫煙閣、凌雪齋、落梅軒
棠鴻宮—念妘殿(主位)
—晨曦殿(側位)
配殿:縈碧樓、安荷閣、綾琅齋、媞水軒
西六宮:
莆熙宮—菁鸞殿(主位)
—煙池殿(側位)
配殿:芷清樓、飲笙閣、漓雨齋、嫦欣軒
掖庭宮—沁心殿(主位)
—曼櫻殿(側位)
配殿:寒苑樓、茗畫閣、芙蓉齋、寒心軒
翊坤宮—扇顏殿(主位)
—含元殿(側位)
配殿:沁瑰樓、映容閣、玉蘭齋、語德軒
咸福宮—紫茗殿(主位)
—纖雲殿(側位)
配殿:展瀾樓、錦瑟閣、詩韻齋、綉燕軒
鳳釵宮—依鸞殿(主位)
—露蝶殿(側位)
配殿:翎雪樓、陶然閣、樺蔭齋、靜月軒
漪瀾宮—沫軒殿(主位)
—洺玥殿(側位)
配殿:嫣然樓、薨熹閣、璧薰齋、薔苑軒
『叄』 古代妃子,公主,王妃,皇子,太子等住處。急需!!
每個朝代都不一樣,有些也不是很清楚,說一下資料比較全的比較明清時期的吧!
妃子
妃子住的是東六宮(景仁宮、鍾粹宮、承乾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和西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咸福宮、長春宮、啟祥宮)
太子
明朝時太子住在東宮,東宮名叫端本宮。
清代時康熙的太子(允礽)住在毓慶宮。康熙後面從雍正開始實行秘密立儲制度,秘密寫出所選皇位繼承人的文書,一份放在皇帝身邊;一份封在「建儲匣」內,放到「正大光明」匾的背後。皇帝死後,由顧命大臣共同取下「建儲匣」,和皇帝秘藏在身邊的一份對照驗看,經核實後宣布皇位的繼承人。也就是講皇帝在位時除皇帝誰也不知道繼承人是誰,也就無所謂皇太子了。
皇子公主
明朝時年幼未封爵位的皇子和未出嫁的公主和母妃住在一起,皇子成家或封爵位後要搬出紫禁城,在皇宮外有自己的府邸,公主出嫁後會有公主府,同駙馬住在一起。
清朝時,年幼的皇子和未出嫁的公主由嬤嬤照顧,住在南三所(也叫阿哥所),清宮規定皇子是不可以輕易和生母見面的(平時一般由皇後或養母代養)。而被封爵位長大的皇子和出嫁的公主同明朝一樣會在皇宮外有自己的府邸,不再住在皇宮。
王妃
明清的王爵都有自己的府邸,府邸以自己的封號取名,比如恭親王,他所住的王府便叫恭親王府,王妃隨王爺一起住在王府。清朝時親王府的正殿叫銀安殿。
『肆』 古代妃嬪居住的宮殿的名字 越多越好
長門宮、昭陽殿、明光殿、未央宮、太液宮、長樂宮、鳳闕殿、披香宮、長信宮、清暑殿、玉堂、平樂苑、上林苑。差不多就這些了,還有一個宣室,是在未央宮內。
清宮分前後兩大部分,前面的 部分包括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以及文華殿、武英殿等,是皇帝和百官議事辦公的地方,叫做「外朝」。「內廷」,即後宮,是皇帝和後妃們居住的宮殿。其中包括皇帝的寢宮乾清宮,皇帝結婚用的寢宮叫坤寧宮,以及在這兩個宮殿之間的交泰殿,合稱為「後三宮」,這就是民間傳說的「三宮」。在這三宮的兩邊有門通到東「六宮」(齋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和西「六宮」(儲秀宮、翊坤宮、永壽宮、長春宮、咸福宮、重華宮)。這就是民間所說的「三宮六院」。如,清順治帝的董鄂妃就住在東六宮的承乾宮。慈禧太後那拉氏就住過西六宮的儲秀宮。
『伍』 古代後宮妃嬪住處
嬪妃的住處有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等。
1、永壽宮
永壽宮是一座明清宮殿建築。屬於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翊坤宮南面,太極殿(原啟祥宮)東面,是後宮之中離養心殿最近的一個宮。
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樂宮,明萬曆四十四年(1616年)更為現名。清朝順治十二年(1655年)、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都曾重修或大修,但仍基本保持明初始建時的格局。
永壽宮為明代妃嬪、清代後妃所居之處。明孝宗的母親孝穆紀太後曾在這里短暫居住,後突然暴死,成為明宮疑案之一。
後因乾清宮發生火災,萬曆皇帝也曾住此宮,並於明萬曆十八年(1590年),在此召見大學士申時行等人。崇禎十一年(1638年),因國內災情異象屢屢出現,皇帝在此宮齋居。
順治皇帝恪妃,乾隆帝孝儀皇後,嘉慶帝如妃曾在此居住。雍正十三年(1735年),雍正皇帝崩,崇慶皇太後,即孝聖憲皇後居永壽宮,乾隆皇帝居乾清宮南廊苫次,並詣永壽宮問安。
清代的永壽宮因為距離慈寧宮、養心殿最近,所以屢次作為筵宴場所,在公主下嫁時宴請女眷。乾隆三十七年(1772年)和碩和恪公主下嫁、乾隆五十四年(1789年)固倫和孝公主下嫁和珅之子,均設宴於永壽宮,而且還設了中和樂器,演奏營造喜慶的氣氛。
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2、翊坤宮
翊坤宮是明清宮殿建築之一。位於故宮西路開放區。曾是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二進院格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始稱萬安宮,明嘉靖時改稱翊坤宮。
清沿用明朝舊稱。清代曾多次修繕,光緒年間為慶慈禧五十大壽,將此宮與儲秀宮打通,形成四進院的格局。現為宮廷生活原狀陳列。
3、儲秀宮
儲秀宮,北京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咸福宮之東、翊坤宮之北,是始建於明代的宮殿建築,明清後妃居住地。儲秀宮為單檐歇山頂,面闊五間,前出廊。
檐下斗栱、梁枋飾以蘇式彩畫。東、西配殿分別為養和殿、緩福殿,均為面闊三間,硬山頂建築。後殿麗景軒面闊五間,單檐硬山頂,東、西配殿分別為鳳光室、猗蘭館。
清咸豐年間,孝欽顯皇後(即慈禧太後)入宮後曾居住儲秀宮後殿(今麗景軒),並在此生下同治皇帝。清朝退位後,婉容曾居住於此,並在裝修陳設中融入西洋元素。現為1884年慈禧五十大壽時期的原狀陳列。
4、咸福宮
咸福宮是始建於明代的中國宮殿建築,屬於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為後妃所居,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壽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為咸福宮。
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雖為後妃居所,但仍有皇帝在此居住。乾隆年間,便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
乾隆駕崩後,嘉慶帝住於咸福宮守孝同年十月才移居養心殿。此後咸福宮一度恢復為妃嬪居所。道光三十年(1850年),咸豐皇帝住於咸福宮為道光皇帝守孝,守孝期滿後仍經常在此居住。
5、長春宮
長春宮,故宮內廷西六宮之一,位於太極殿之北,咸福宮之南。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名長春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永寧宮,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復稱長春宮。
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重修,後又多次修整。咸豐九年(1859年)拆除長春宮的宮門長春門,並將後殿太極殿改為穿堂殿,咸豐帝題額曰「體元殿」。長春宮、啟祥宮兩宮院由此連通。辛酉政變後,慈禧慈安兩宮太後居於此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永壽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翊坤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儲秀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咸福宮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長春宮
『陸』 古代後宮的女人居住的地方分別叫什麼
唐朝後宮體例最為完備,試以此為例
外宮:
含元殿:帝接見朝臣、處理奏摺之處
華清宮:溫泉湯池、宮妃侍寢前必至
內宮:
慈壽宮
龍乾宮
鳳儀宮
公主:翊坤宮(爾琴堂 辰弈堂 墨書堂 錦畫堂 盼夏榭 水雲榭 妙波榭 南蓮榭)
宮妃:
懿鳶宮:桃夭殿(宸妃)水然閣 春禧閣 訪瑜閣 勾玉小築 蘭薰樓 桂馥樓 摘星樓
麟趾宮:嫦曦殿(貴妃)連玥閣 吟霜閣 囀音閣 晚清小築 沐梓樓 雪瑩樓 依雪樓
關雎宮:汀蘭殿(淑妃)雅歆閣 萱若閣 絲音閣 乍雨小築 凌紫樓 凝霜樓 絳雪樓
露華宮:雪晗殿(德妃)醉薇閣 秋梧樓 曼音閣 瓊牽小築 韻寒樓 溫研樓 湃雪樓
棠梨宮:清芷殿(賢妃)流霜閣 望春閣 傾音閣 流光小築 菱荇樓 凝紫樓 茹雪樓
長樂宮:昭陽殿(夫人)棲雲閣 輕雲閣 夜雲閣 擷芳小築 嬋月樓 怡月樓 攏月樓
未央宮:柔儀殿(夫人)緲雲閣 醉雲閣 惜雲閣 鳴沅小築 皓月樓 印月樓 凝月樓
建章宮:錦瑟殿(夫人)憶雲閣 碧雲閣 幻雲閣 碧落小築 問月樓 映月樓 隱月樓
華穆宮:靜怡殿(妃)靈妍閣 凝輝閣 悅漣閣 存菊小築 蓼風樓 頤和樓 雪孜樓
碧笙宮:瑩穂殿(妃)蘭若閣 鏡清閣 麗舒閣 浣蓮小築 映波樓 凝葉樓 菡夢樓
欒靜宮:胭冉殿(妃)清晏閣 纖羽閣 雲意閣 容歆小築 覓初樓 寧微樓 筱紫樓
霓裳宮:嬌韻殿(妃)福熙閣 閱微閣 陶然閣 玉笙小築 蝶夢樓 芸染樓 清翎樓
清延宮:苓堇殿(妃)琅嬛閣 絮扉閣 娩冰閣 雲繪小築 攬霞樓 風舞樓 紫舒樓
聚荷宮:絳雲殿(妃)粹薇閣 墨津閣 碧痕閣 薰風小築 惠芊樓 幽梅樓 懷薇樓
靈犀宮:曦和殿(昭儀)縈碧軒 蘭若軒 流盈軒 沁素小築 惜靈苑 夢易苑 依萱苑
如沁宮:猶蕊殿(昭容)映晨軒 芷箐軒 昕雪軒 杜芷小築 嵐茵苑 霽疏苑 擬芍苑
亦雅宮:初瑤殿(昭媛)寶韻軒 翩若軒 溯盈軒 蜀錦小築 緹蕪苑 枕煙苑 雯姰苑
璉心宮:以寒殿 語鶯軒 詩絮軒 斜陽軒 月鈿小築 涵楓苑 含春苑 暮夕苑
沐陽宮:南薰殿(修容)綠綺軒 漱玉軒 毓靈軒 艿霽小築 淺悠苑 漾若苑 琴頌苑
姽嫿宮:漪蘭殿(修媛)錦華軒 悅蝶軒 繪雅軒 雲璧小築 漱凌苑 芮泠苑 宛澈苑
琉姿宮:夕顏殿(充儀)瑬雨軒 雩曉軒 瓏煙軒 修語小築 嵐欣苑 淳憐苑 盼萍苑
剪冰宮:幼晴殿(充容)昕沫軒 洛裳軒 秋水軒 湘染小築 凝雁苑 元柳苑 卿語苑
雪彌宮:空萱殿(充媛)旖霞軒 玉昭軒 瀟湘軒 弄玉小築 蘅蕪苑 苒惜苑 賢音苑
內廷:
儲秀宮:秀女住處(無詔不得外出)
儀元殿:秀女殿選處
重華宮:冷宮
『柒』 古代妃子的住處叫什麼名字
坤寧宮 在明代,坤寧宮是皇後居住的地方,清朝按滿族的習俗,將其改為祭神的場所,把東曖閣作為皇帝大婚的洞房。東西六宮 這是嬪妃居住的地方,俗稱「三宮六院」。
鍾粹宮 明代為妃嬪所居,曾一度為皇太子宮。清代為後妃居所。恭親王奕昕的生母靜貴妃、咸豐帝慈安皇後、光緒帝的隆裕皇後都曾在此居住。
景陽宮 明代為嬪妃所居,明神宗皇帝的孝靖皇後曾居此。清朝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後改作收貯圖書之所。
承乾宮 明代為貴妃所居。清代為後妃所居,清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道光帝孝全成皇後、琳貴妃、佳貴人,咸豐帝雲嬪、婉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永和宮 一直為妃嬪所居。雍正帝的生母德妃、道光帝靜貴妃,咸豐帝麗貴人、斑貴人、鑫常在,光緒帝的瑾貴人都曾在此居住。
景仁宮 一直是歷代貴妃的居住地,像康熙皇帝的生母康妃、康熙帝的孝懿仁皇後、乾隆的生母禧貴妃、咸豐帝的琬貴妃、光緒帝的珍妃等曾居住於此。
延禧宮 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太極殿 (啟祥宮) 明萬曆年間,乾清、坤寧兩宮火災,神宗朱翊鈞曾暫居啟祥宮。遜帝溥儀出宮前,同治帝瑜太妃曾居太極殿。
長春宮 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宮殿。明代天啟皇帝的妃子李氏,清代乾隆皇帝的孝賢皇後曾在這里住過。晚清時,同治皇帝親政後,西太後也曾在這里居住。
咸福宮 為後妃所居,前殿為行禮升座之處,後殿為寢宮,乾隆年間改為皇帝偶爾起居之處。道光帝琳貴人(庄順皇貴妃)、成貴妃、彤貴妃、常妃等都曾在此居住。嘉慶和咸豐年間還曾一度作為皇帝為先帝守孝之地。
永壽宮 為歷代後妃所居之處。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恪妃,嘉慶帝如妃、乾隆帝生母禧貴妃都曾在此居住。乾隆年間和恪、和孝兩位公主下嫁還曾在此設宴。道光中晚期,外侮內患日盛,而朝廷內部一味諱飾,將各疆吏密奏匿於永壽宮。光緒以後,此宮前後殿均設為大庫,收貯御用物件。
翊坤宮 是明清兩代後妃居住的地方。慈禧太後住儲秀宮時,每逢重大節日,都要在這里接受妃嬪們的朝拜。光緒帝選妃也在此舉行。
儲秀宮 意思是「內藏後妃秀美如花」,是慈禧太後初入宮居住的地方。
『捌』 古代所有妃子住的寢宮都叫什麼名字啊從皇後到婕妤!
只能簡單的回答,各朝各代並不一樣,婕妤這一稱謂,從西漢到宋才有而且級別還是有區別。皇宮內宮分三宮六院,中宮是給皇後居住的,其餘妃嬪按照等級,與紫禁城是明朝和清朝兩個朝代的皇宮。從建築布局來看,是按照古代所謂「前朝後寢」的規制,外朝為「大內正衙」,內遷即所謂的「三宮六院」。皇後居中(坤寧宮)。東、西各有六宮(皇害內建築多以九為建制,這里用六不用九,顯然是符合「後立六宮」之說),但是,究竟有多少後妃,各朝皇帝各有不同。
以清朝為例,後妃定製為8個等到級,數額是「皇後1名,居中宮,主內治;皇後以下設皇貴妃1人,貴妃2人,妃4人,嬪6人,定數共14人。有牌位,分居東、西六宮居住。嬪以下還有3級,稱:貴人、常在、答應。這3級沒有固定數額。隨皇貴妃等分居12害。雖然後妃定數明確,但實際上並未照章行事。如康熙帝的後妃至嬪5級中就有33個之多,貴陽市人以下的還不在其中。皇後在同一時間內只能有一個,其他貴陽市妃、妃、嬪婁管子從來與規定數符,有多有少。清朝前期多,後期少,如康熙十六年一次就封了解個後,1個貴妃,7個嬪,而到清晚期的光緒皇帝,只有1後2妃。
宮內職稱編輯
是古代皇宮對妃子的稱呼,類似貴妃等,是一種稱謂。
周朝:《周禮》記載:天子一後、三夫人、九嬪、二十七世婦、八十一御妻.
秦:八級:王後、夫人、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長使、少使
西漢:經幾朝皇帝修訂,後宮名號有十四等級:昭儀、婕妤、婧
婕妤
娥、容華、美人、八子、充衣、七子、良人、長使、少使、五宮、順常、無消。
東漢:只有四級:貴人、美人、宮人、采女。
三國魏:妃嬪名號十二級:貴嬪、夫人、淑妃、淑媛、昭儀、昭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美人、良人。
晉:開始復古,沿用《周禮》體制,三夫人:貴嬪、夫人、貴人;九嬪:淑妃、淑媛、淑儀、修華、修容、修儀、婕妤、容華、允華;其下是美人、才人、中才人。
南朝宋:貴妃、貴嬪、貴姬為三夫人;淑媛、淑儀、淑容、昭媛、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為九嬪;婕妤、容華、充華、承徽、列榮為五職;其下還有美人、才人、良人。
南齊:貴妃、夫人、貴人為三夫人;修華、修儀、修容、淑妃、淑儀、淑媛、婕妤、容華、充華為九嬪;其下還有美人、中才人、才人。
南梁與陳相同
北魏:左昭儀、右昭儀、三夫人、三嬪、六嬪、世婦、御女若干,沒有記載具體名號。
隋朝:獨孤皇後死後才制定後宮名號體制,貴妃、淑妃、德妃為三夫人;順儀、順容、順華、修儀、修容、修華、充儀、充容、充華為九嬪;婕妤十二人及美人、才人十五人為世婦;寶林二十四人、御女二十四人、采女三十七人共稱女御。
唐朝: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惠妃為夫人;昭儀、昭容、昭媛、修儀、修容、修媛、充儀、充容、充媛為九嬪(以上各一人);婕妤、美人、才人各九人為二十七世婦;寶林、御女、采女各二十七人為八十一御妻。[1]
宋朝:沒有一定的體系,特別是宋徽宗,創造了許多古怪的稱號。一般的情況下初入宮稱侍御,有品位即封「郡君」,南宋叫「郡夫人」,遞升上去是美人、婕妤、昭儀、昭容、修媛、修儀、修容、充媛、充儀、充容、婉媛、婉儀、婉容、順容、貴儀等等不一;皇後以下等級是妃:貴妃、賢妃、德妃、淑妃、宸妃,一個名號一個人,沒有多出來的「妃」(宋高宗的母親是賢妃,就是後宮第三位,僅次於皇後和貴妃)。
遼:元妃、德妃、文妃、惠妃等,沒有級別,以下無名號。
金:貴妃、賢妃、德妃為三夫人,以下與唐朝相同。
元朝:蒙古人不學漢人的文字功夫,除皇後外一律稱「妃」,沒有名號等級,就是姓氏+妃。
古代妃嬪
明朝:跟隨元朝風氣,朱元璋也不搞文字功夫,名號也只有「妃」一種,只要被「召幸」就可以封「妃」。貴妃、淑妃、賢妃、德妃、敬妃、宸妃、庄妃、虞妃等等,貴妃等級最高,淑妃、賢妃居次,其他的不外乎美好的字眼加個「妃」,沒有明確的等級高低。
『玖』 古代妃子住的宮叫什麼名字
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景陽宮、永和宮、延禧宮,永壽宮、翊坤宮、儲秀宮、咸福宮、長春宮。
1、景仁宮
景仁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長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景仁宮。清代沿用明朝舊稱,於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五年(1835年)、光緒十六年(1890年)先後修繕。
2、承乾宮
承乾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永寧宮,崇禎五年(1632年)八月更名承乾宮。清沿明舊。順治十二年(1655年)重修,道光十二年(1832年)略有修葺。宮為兩進院,正門南向,名承乾門。
3、鍾粹宮
鍾粹宮,內廷東六宮之一。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建成,初曰咸陽宮,明嘉靖十四年(1535年)更名鍾粹宮,隆慶五年(1571年)改鍾粹宮前殿曰興龍殿,後殿曰聖哲殿,為皇太子居處,後復稱鍾粹宮。
4、延禧宮
延禧宮為內廷東六宮之一,位於東二長街東側。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初名長壽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稱延祺宮。清代又改名為延禧宮,康熙二十五年(1686年)重修。明清兩朝均為妃嬪所居,清道光帝之恬嬪、成貴人曾在此居住。
5、翊坤宮
翊坤宮,內廷西六宮之一,明清時為妃嬪居所。建於明永樂十八年(1420年),始稱萬安宮,嘉靖十四年(1535年)改為翊坤宮。清代曾多次修繕,原為二進院,清晚期將翊坤宮後殿改成穿堂殿曰體和殿,東西耳房各改一間為通道,使翊坤宮與儲秀宮相連,形成四進院的格局。
『拾』 古代妃子住的卧室叫什麼
以明清時故宮為例,東西六宮每一宮都分別有兩個正殿,四個偏殿,和若干耳房。正殿是給地位比較高的妃嬪住的,側殿是給比較低的嬪妃住的,耳房是給下人住的。正殿分為正屋,東次間,西次間,東梢間(也可稱暖閣或裡屋),西稍間(也可稱暖閣或裡屋)。正屋有寶座,一般是妃子召見低級嬪妃受禮用的,東次間西次間一般是用於聊天、書房等用,東稍間西稍間便是卧室。側殿也如此,正屋是見客人用的,東西裡屋是休息睡覺娛樂用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