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分什麼派
① 日本自民黨內有哪些主要派閥,他們間的相互關系又是如何
有池田派、佐藤派、石井派、大野派、岸派、石橋派、河野派和三木派。
成立之初,它涵蓋了許多保守派,不僅包括政治路線的差異,人與人之間的不滿,也是由不同血統形成的政黨與官僚制之間的對立。建立該制度的理由與前面提到的徐萬勝提出的理由基本相同,為了在選舉中獲得有利條件,自由民主黨必須依靠派系的力量。最後一個是需要進行實際的政治行動。自從信內閣內閣以來,自民黨的聯合執政形式得到了鞏固,自民黨的官職得到了分配,這促進了自由主義者的進一步塑造。因此,實質上,將派系領導人與其成員緊密聯系在一起的紐帶是利益和理性主義的產物。除上述原因外,派系政治的出現和存在還應與日本社會的獨特文化特徵有關。日本人有很強的集團意識,在集團內部要注意的是對上級的忠誠和服從。該派系實際上是一個獨立的團體。在該組內,派系中存在等級關系,保護和受保護的關系。這些是日本社會,社會和政治的縮影。
② 日本有幾大黨派各有哪些要人
1、日本自由民主黨
成立於1955年,代表日本壟斷資產階級的利益。上世紀50年代後半期和60年代一直控制著參議院和眾議院的多數席位。70年代後半期,出現了保守與革新相峙局面,參眾兩院的自民黨勢力有所衰落。
1983年12月在眾議院大選中自民黨遭到失敗,被迫與新自由俱樂部聯合執政,暫時打破了自民黨一黨執政的局面,但新自由俱樂部不久解散,重歸自民黨。政黨要人有鳩山一郎、三木武吉、大野伴睦、緒方竹虎、宮澤喜一等。
2、日本國民民主黨
成立於2016年3月14日。由原日本民主黨與日本維新黨合並組建, 勢力從戰後的一個小黨漸漸增強到今日的第二大黨。
通過大選逐漸壯大起來,2000年與原日本自由黨合並後成為日本最大在野黨,僅次於自民黨的第二大政黨。政黨要人有小澤一郎、鳩山由紀夫、橋下徹、、江田憲司、安倍晉三等。
3、日本社會民主黨
成立於1945年11月 2日,前身為日本社會黨。社會黨成立時通過「政治上的民主主義,經濟上的社會主義,國際關繫上的和平主義」的簡單綱領。
1996年日本社會黨進行黨內改組,將黨名更改為社會民主黨。政黨要人有片山哲、蘆田均等。
4、日本共產黨
成立於1922年7月15日,同年12月加入第三國際(即共產國際)。成立後為推翻專制主義天皇制,廢除封建主義所有制,反對侵略戰爭,爭取人民民主等進行了英勇斗爭。
1945年 8月日本戰敗投降,12月日共召開第四次黨代表大會,制定了黨的行動綱領和黨章,提出了廢除天皇制,建立人民共和國的口號。德田球一當選為總書記。
自「七大」以後,日共為反對日美安全條約,為獨立、民主、和平和提高人民生活進行了不斷的斗爭。該黨主張通過掌握國會多數議席,合法地、民主地建立聯合政府,然後向社會主義過渡。
日共最高權力機關是黨的代表大會,大會選舉中央委員會。政黨要人有德田球一、野坂參三任、宮本顯治、不破哲三等。
5、日本公明黨
成立於1964年,自稱是貫徹中道主義的國民政黨。1964~1969年間,實行「政教合一」體制,黨員來自學會會員,黨的幹部同時兼任學會職務,注意吸收非學會成員入黨。
主要成分是中小資本家、職員和青年學生。婦女黨員約占黨員總數的一半。1989年起,石田幸四郎任委員長,市川雄一任書記長。機關報《公明新聞》和《公明新聞星期日版》;理論刊物《公明》(月刊)。
6、日本民社黨
成立於1960年1月24日,由日本社會黨分裂出來的西尾末廣派和部分河上丈太郎派組成。1970年 1月改稱民社黨。該黨把民主社會主義作為黨綱的核心。
建黨宗旨是進行資本主義改革,主張既反對資本主義,又反對共產主義。民社黨自稱中道革新,但現實政策接近自民黨,有「第二自民黨」之稱。
在都道府縣聯合會下按全國選區建立聯合會。黨員基本義務是為黨的候選人當選而從事選舉活動。1989年有登記黨員 9萬人。1989年起永末英一任委員長,米澤隆任書記長。機關報《民社周刊》;理論刊物《革新》(月刊)。
③ 日本的宗派有哪些
在飛鳥時代至奈良時代之間,直接和間接從中國傳入了六個佛教宗派或學派:即三論宗、法相宗、俱舍學派、成實學派、華嚴宗和律宗,稱奈良六宗。後遷都平安(今京都),又被稱為南都六宗。
在平安時代,日本佛教中出現了兩種傾向:一種是要使本國固有的神祗崇拜,與外來的崇拜佛、菩薩相融合,即所謂「神佛習合」思想。在佛寺的境內可以建神社,在神社的境內也可以建佛寺,神號與佛號一致。這種思想一直到明治維新時期提出「神佛分離」之說後才結束。另一種是對教理深奧流傳於貴族中的天台宗與真言宗等表示不滿。引起凈士思想漸次普及,以至後來產生了凈士宗、真宗、禪宗、日蓮宗等許多宗派。
鐮倉時代至安土桃山時代(l192~1603) 歷經南北朝時代(1333—1392)、室町時代(1392一1573),直至安土桃山時代(1573一1603)為止,除前代備宗延續外,又建立了凈士宗和禪宗,還產生了日本特有的凈士真宗、時宗及日蓮宗等派別。
明治維新後,日本的佛教形成了13宗56派。1945年12月15日佔領軍頒發了《神道指令》,日本開始實行信教自由與政教分離。原由國家頒布的《宗教團體法》於同年12月18日撤銷,同時公布了《宗教法人令》。過去依據《宗教團體法》,曾把原有的佛教13宗56派,統合為13宗28派。在《宗教法人令》公布後,又各分派獨立,成為270個教團。
④ 戰後日本畫界的三大派系是什麼
二戰後的日本畫界分為三大派系,以福田平八郎,山口蓬春為代表的日展;以奧村土牛,小倉游龜為代表的院展;以福田豐四郎,山本丘人為代表的創畫展。
他們分別以新古典主義,傳統裝飾主義,現代主義為特徵,其中日展的東山魁夷,院展的平山郁夫,創畫展的加山又造深受人們喜歡,被稱為「三山」。東山魁夷常在細微的自然景物上寄語深刻的人生哲理,畫面和諧寧靜。平山郁夫開創了佛教和絲綢之路的題材,畫面宏偉。加山又造的山水畫氣魄龐大,人體則形象美艷。
院展的平山郁夫,日本著名畫家,原日中友好協會名譽會長。以《佛教傳來》在日本美術界嶄露頭角,其後相繼以《入涅盤幻想》、葯師寺三藏院閉環《大唐西域壁畫》等佛教題材的畫作,成為日本最頂尖的畫家之一。
⑤ 日本有多少個政黨
日本主要有6個政黨。分別為:日本自由民主黨、日本國民民主黨日本社會民主黨、日本共產黨、日本公明黨、日本民社黨。
日本現行政黨體制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隨著以天皇為象徵的資產階級議會制國家的建立而形成的。日本實行多黨制,但長期由一黨執政。
日本政黨最早出現於明治維新後的自由民權運動時期。1874年1月,板垣退助、後藤象二郎等順應新興中小資產階級反對藩閥專政、要求政府設立民選議院的潮流,發起組織了愛國公黨,但不久解散。同年4月,板垣、片岡健吉等成立立志社。1875年 2月又以該社為基礎成立愛國社(1880年 3月改稱國會期成同盟)。
(5)日本分什麼派擴展閱讀:
日本政黨的相關史實:
1、19世紀80年代初,隨著自由民權運動的衰落,中小資產階級從宣傳請願活動轉入組黨活動,以准備在開設國會後參政。1881年10月,國會期成同盟等組織改組成為自由黨,板垣退助任總理(即主席)。1882年4月,以大隈重信為總理的立憲改進黨宣告成立。這兩個政黨的成立標志著日本正式出現了組織形態較完備的政黨。
2、1884年10月,自由黨宣告解散。1890年 1月,大井憲太郎等重組自由黨,河野廣中等組成大同俱樂部,板垣退助等組成愛國公黨。同年9月,三黨聯合組成立憲自由黨,1891年改稱自由黨。1896年,立憲改進黨吸收幾個小黨改組成進步黨。1898年6月,自由黨與進步黨合並為憲政黨,組成以大隈重信為首相、板垣退助為內務大臣的「隈板內閣」,成為日本歷史上第一個政黨內閣。
3、憲政黨執政約4個月,即因舊自由黨系和舊進步黨系爭奪內閣官位而發生分裂。舊自由黨系繼續使用憲政黨的名稱;舊進步黨系則改稱憲政本黨,後來又改組為憲政會。經過多次改組,這兩個政黨分別嬗變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日本的兩大資產階級保守黨──立憲政友會和立憲民政黨。
⑥ 關於日本政治左右之分
「左翼」和「右翼」是兩個相對的概念,不存在單獨的「左翼」或「右翼」,這是理所當然的事。「左派」和「右派」也一樣,兩者是一個盾的兩面。
近代日本首先誕生了現在所說的左翼或左派(以下統稱左翼,右翼和右派也統稱右翼),其後接著產生了右翼。在大正時代初期到昭和時代初期(1910年代到1920年代),馬克思主義學說強烈地感召了日本的學生及其青年人,在它的反作用下,軍隊中的青年將校和民間也產生出強烈的皇室中心主義和右翼性的革命思想。而在此以前,日本不存在今天我們所說的左翼和右翼。
江戶時代的日本是封建主義體制,由大名為首的藩國組成了國家。圍繞藩國內部的政治和經濟政策,存在保守?;穩健和改革?;急進的黨派。可是到了19世紀中期,1853年美國將軍佩里率軍艦來到日本後,當時統治日本的德川幕府放棄了閉關自守體制,與西洋各國簽訂條約進行談判。在擔心日本被殖民地化的恐怖心態下,產生了攘夷思想,樹立以天皇為中心的強力中央集權國家的嘗試(打倒幕府運動)也開始抬頭。
這時優先忠誠於天皇,還是優先忠誠於藩主,成為區分保守?;穩健派與改革?;急進派的分水嶺。優先忠誠藩主,支持幕府,支持封建體制的人是保守?;穩健派;而優先忠誠天皇皇室,打倒幕府,支持樹立中央集權體制的人是改革?;急進派。如果用現在的話來說,保守、維持現狀、忠誠藩主的一派為右翼;急進、革命、忠誠天皇的一派為左翼。
但在思想方面,左翼是復古和排外的,右翼卻是進步和開明的,這點是我們需要注意的。在實際的政策中,左翼堅持閉關鎖國體制,而右翼支持對外開放。江戶時代中期以後,隨著朱子學及國學的普及,尊重天皇的思想深入到日本全國的識字人階層,以至於江戶時代沒有反天皇的思想存在,就連幕府在形式上也是尊重天皇(幕府將軍的地位,在形式上需要得到天皇的認可)。換句話說,尊重天皇是把天皇作為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的向心力。
那時不管是左翼還是右翼,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點上,雙方是一致的。在幕府末期勢力急劇增加的左翼,實際上是要把在公元10世紀已經喪失實權而變成單純的權威象徵的天皇,重新變成國家的主權者,創立中央集權的國家。他們假借復古主義之名,復興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左右翼相爭激化的主導前提,在於避免日本被西洋列強殖民化的自衛方式,是應該採取保存藩國體制的前提下謀求近代化(即支持幕藩體制),還是否定藩國體制,在天皇為元首的中央集權國家化(即所謂的勤王)的前提下謀求近代化。也可以說左右翼相爭點只是手段上的差別。
明治維新是左翼的勝利。在天皇親政下,以建立國民國家為目標而成立中央集權體制的新政府,根據現實情況採用了打倒右翼的近代化政策。進入明治時代,日本左翼和右翼的意義及內容發生了變化。明治新政府的政策是推進中央集權國家和發展近代化,但由於明治維新是在薩摩、長州等大藩國主導下的革命,所以這些藩國出身的人獨佔了政府和官僚組織。
廢止藩國體制後建立中央集權國家的近代日本,在明治時期的政府組織中保存了薩摩、長州等藩國的封建性質的人際關系,這被稱為「藩閥」。具體地說,就是在政府組織中,舊藩國地區出身的人優先在關鍵的職位上就任。明治時期的14位首相中,有11位是薩摩或者長州出身的人。(日本的內閣制度是明治十八年(1885年)開始的,當時的首相不是由國民選舉,而是由天皇任命)。
因此非藩閥出身的人,把明治政府稱為「藩閥政府」或「薩長政府」。他們根據當時傳來的英、法等西方國家的自由主義和民主主義思想,以「自由民權」為口號反對「官吏專制」,謀求「廣開言路」,與「藩閥政府」形成敵對的態勢。在明治時期,殘留有舊幕府時代封建性質的「藩閥」出身的人是右翼,而根據西方近代「自由民權」政治思想,主張制定憲法、開設國會的非藩閥出身的人是左翼。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藩閥政府」的國內政策很專制,但他們的政策是立志在國內推行先進的西洋文化(甚至有人提出廢止日語,把日本的國語改為英語的方案),他們在對外政策中也冷靜地認識本國的國力,在抵禦西洋列強對日本殖民地化的首要前提下,採用了漸進發展的方針,而左翼卻激進地主張向亞洲推進擴大勢力。和明治維新以前一樣,在民族主義和愛國主義這點上,那時左翼、右翼都是一致的。
⑦ 日本有些什麼宗派
日本宗派眾多:(一)南都六宗,即三論、法相、華嚴、俱舍、成實、律宗等;(二)八宗,於上述之六宗再加天台、真言二宗;(三)八家九宗,於上述八宗再加禪宗;(四)十宗,於上述九宗再加凈土宗,(五)十二宗,於上述十宗再加凈土真宗、日蓮宗;(六)十三宗五十六派,西元一九四○年頃日本佛教之宗派,於十二宗中除去三論、成實、俱舍,禪宗則分出臨濟宗、曹洞宗、黃檗宗,再加上融通念佛宗、時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