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最害怕元朝的什麼武器
『壹』 蒙元帝國元世祖忽必烈的東征日本之戰(上)
我是小樹,點擊上方「關注」,每天為您分享精品歷史故事與真實歷史事件揭秘干貨。
蒙古帝國相繼平定了西夏、西域、東歐、西亞、金國、高麗、大理、金齒、吐蕃、南宋等東西方數十諸強國之後,由原來負責漠南漢地諸多事務的世祖忽必烈,於1260年在開平即位蒙古帝國新任大汗。同年,高麗國王元宗向世祖忽必烈稱臣納款,高麗國成為蒙古帝國的東藩之地。1264年世祖忽必烈移至燕京,選天下五經之首易經之中的「大哉乾元」之意,稱帝建立了大元王朝,定都城為大都城,下令要求高麗王派出使者奔赴日本,希望與日本通好,令日本國接高麗國例臣服。
據元史中真實所載,日本國在東海之東,古時候稱為倭奴國,或雲惡其舊名,故更改名稱為日本,其國人以其地接近日出之所而得其名。日本國土遠離中土,又廣相隔著大海之闊,自漢以後歷魏、晉、宋、隋各朝皆來中原朝貢天朝。唐代至永徽、顯慶、長安、開元、天寶、上元、貞元、元和、開成年間則日本直接派遣使者入朝學習,稱之為「遣唐使」。宋代雍熙元年,日本僧人暐然與其門徒六人渡海而來,奉日本國書入貢天朝,並獻上了銅器十餘件。僧人暐然善於書寫隸書,但不通中華之語言。君臣問其日本列島風土人情,他便但書文字以對,據他所說日本國中有五經書及佛經、《白居易集》七十卷。暐然歸還日本國之後,又來便者名叫滕木吉,以僧人來中土者名叫寂照和尚。寂照認識中土文字,而且書法水平很高繕寫甚妙。至宋代熙寧以後,日本國連貢方物,其出使來者皆為僧人。
世祖中統元年,封高麗世子王倎為高麗王,派遣其還高麗國,高麗大臣等都說高麗國與日本國相連遣使皆可通日本。此時日本國統治者為龜山天皇,年號文應時期。至元二年秋八月,元世祖忽必烈任命了出使日本的使者,兵部侍郎黑的佩虎符,充大元帝國信使,禮部侍郎殷弘佩金符,充大元帝國信副使,並賜高麗國王書:「今爾國人趙彝來告,日本與爾國為近鄰,典章政治有足嘉者,漢、唐而下,亦或通使中國,故今遣黑的等往日本,欲與通和。卿其導達去使,以徹彼疆開悟東方向風慕義。茲事之責,卿宜任之,勿以風濤險陰為辭,勿以未嘗通好為解。恐彼不順命,有阻去使,故托卿之忠誠。卿其勉之!」高麗王禃乃遣其樞密院副使宋君斐與禮部侍郎金贊,為黑的等向導。
元世祖至元二年,黑的、殷弘等持世祖忽必烈元帝國國書出使日本。國書的大意為:大蒙古國皇帝奉書日本國王:朕惟自古小國之君,境土相接,尚務講信修睦。況我祖宗,受天明命,奄有區夏,遐方異域,畏威懷德者,不可悉數。朕即位之初,以高麗無辜之民久瘁鋒鏑,即令罷兵還其疆域,反其旄倪。高麗君臣感戴來朝,義雖君臣,歡若父子。計王之君臣亦已知之。高麗,朕之東藩也。日本密邇高麗,開國以來,亦時通中國,至於朕躬,而無一乘之使以通和好。尚恐王國知之未審,故特遣使持書,布告朕志,冀自今以往,通問結好,以相親睦。且聖人以四海為家,不相通好,豈一家之理哉。以至用兵,夫孰所好,王其圖之。
元帝國的使者黑的、殷弘攜國書赴日,但是被日本拒絕入境,使者轉交國書後歸國。日本朝廷在收到國書之後一面祈求大神的保佑,一面又以"書辭無理",拒絕接受。幕府的實際撐權者將軍北條時宗令大宰府諸番加強備戰,加強了九州沿海各要地的警備力量。其後元世祖忽必烈又兩次派出使者,但都遭到日本朝廷的拒絕面見。至元十一年1274年,世祖忽必烈大怒發動了東征日本的戰爭。
至元十一年1274年,正月,日本國主龜山天皇讓位於其太子,稱號為俊宇多天皇,改元建治。同年三月,世祖忽必烈命鳳州經略使忻都、高麗軍民總管洪茶邱等諸將,將屯高麗軍及女真軍並漢軍水師共一萬五千人、戰船九百艘,會以七月為期同時進攻日本國,又下命令讓高麗國發兵助戰。
至元十一年1274年,八月,以平番元帥忽敦、右副元帥洪茶邱(洪福源之子)、左副元帥劉復亨等諸將抵達高麗國南部,高麗國則以大都督指揮使金方慶為首的諸將率高麗三翼軍,共八千多人助戰元軍,忽敦等諸將統率蒙、漢、女真、諸軍二萬人、高麗水軍六千人、水手六千人。總計四萬多人由合浦港進攻對馬島,首先開始了攻日之戰。日本國大將允宗助國率八千日本騎兵進行抵禦,同時派出翻譯人員至船上來問原故。忽敦等人也不回答,直接率兵強攻登陸,雙方直接開戰。經過激烈廝殺允宗助國一陣戰死。
忽敦等將領轉攻壹岐島,在成功登岸後樹立赤幟數面於日本國土,日本大將平經高戰敗逃走,嬰城自守。翌日,城池攻陷,平經高戰死。忽敦等將數日便連破日本三島,大軍登岸之後由於日本人堅決抵抗於是令大軍肆行殺戮,經過屠城之俘虜的婦女以索貫穿手心,系於大船的一側其他的人無一倖免。數日之後元軍已逼近肥前沿海諸島,敢於抵抗的日本武士全部喪生。一十九日元軍戰船駛進博多灣,於翌日開始登陸作戰。日本軍守將藤原經資指揮日軍抵抗,但是在元軍步兵集閉戰法和火葯武器震天雷的威力下,這些島國士兵哪見過如此戰法,日本守軍完全處於失利的狀態下。
這支由元世祖忽必烈授命組成的第一次征戰日本的元朝大軍,是由蒙、漢、高麗數族大軍隊組成的聯合部隊。元軍不但在戰鬥力,而且還有戰略戰術方面上都遠遠高於日本軍。據日本史書中的記載:元軍的攻勢方法在於擊鼓鳴鑼,殺聲震天。日本軍隊的戰馬聽後都驚恐不安,原地跳躍打轉,當日本武士撥轉馬頭准備沖向元軍時,就已經被元軍射中身體。蒙古弓矢短小,但弓矢根部都塗有毒液,射中身體即中毒。元軍數百人便箭射如雨,長柄矛非常鋒利輕松就可以刺進鎧甲縫隙之中。
而且元軍隊列成行,有敵人逼近者,中間隊列馬上分開,兩端合圍而出,給予以全面消滅之戰。元軍的甲輕便、又極善騎馬,戰士普遍力氣很大,肉博又從不惜命,個個豪勇異常,而善於進退人人知兵法。元軍大將則據高處而指揮全軍,進退擊鼓,全軍按鼓聲命令行動。在元軍後退之時,陣中又布有鐵炮,炮中裝鐵彈,隨著火焰全面噴出,四面烈火,煙氣彌漫。炮聲凄厲,心碎肝裂,目眩耳聾,不辯東西,被擊斃的日軍極多。雙方激戰至暮,日軍敗走撤至太宰府水城一線防守。
此時日本國人大震,朝野上下馬上徵集全國各藩屬兵馬十萬二千餘人進赴援救。忽敦元帥率諸軍等與日本大軍戰於博多,諸將憑高鳴鼓,指揮兵士,進退應鼓聲。日本武士浪人組成敢死隊有大量陷陣者拚命前沖,全部被元軍包圍而全部殲滅。又狂發連珠鐵炮,殲滅日本兵馬無可計數。日本軍失敗逃走,忽敦乘機進兵至今津,佐屬與日本大將菊池康成等血戰於赤坂城,又與少貳沉惠大戰於百道原,均擊敗日本軍。日軍覺惠子景資十分善於騎射,一箭竟射落漢軍大將劉復亨墜馬。忽敦等列陣松林,日本半大坂賴康率大軍來拒,復被打敗水逃走。日暮之時大風呼起天降暴雨,諸將乃次第登舟以避。
高麗大將之間向來不和,導致了元軍的後勤補給出現了很有問題,因此高麗大將金言慶對忽敦、洪茶邱說:「我兵雖少,但是已入敵境,人自為戰,即孟明焚舟、淮陰背水計也,請復決戰。」元帥忽敦說:「小敵之堅,大敵之擒,策疲兵入敵境,非完計也,不若班師。」劉復亨受傷極重,當晚先引所部先歸。時值半夜大風又起雨更爆,元朝官軍戰船在角崖石多之地都被破壞,忽敦眼見後斷不力於是令諸將等乃乘夜引兵退走。
至元十二年1275年,二月,元世祖忽必烈又復派出使臣禮部侍郎杜世忠、兵部郎中何文著、計議官撒都魯丁帶著元朝國書又想通好於日本國,高麗國郎將徐贊及捎工上佐等三十人前導同行。同年四月,杜世忠等至長門室津,既而移步於築前太宰府。八月,太宰府派出專人護送世忠等至鐮倉。九月,日本幕府將軍北條時宗下令斬殺杜世忠、何文著、撒都魯丁及書狀官董畏、高麗人徐贊於日本龍口。這便引出了元世祖忽必烈二伐日本列島。
感謝您的觀看和分享,您的支持是小樹創作的強大動力,歡迎轉發、評論、點贊、收藏,咱們下期不見不散。
『貳』 元朝的兵器到底有多強
元朝以蒙古騎兵立國,蒙古統治者一度希望在中原甚至江南退耕歸草,實現關內的集體游牧業,將全部耕地變成草場,用於放牧養馬。雖然這種不符合實際的作法最終遭到了失敗,但是從中可見,蒙古貴族對於自己祖先軍事傳統的自信。
而正是因為這種極度的自信,使得元朝近一百年的時間中冷兵器的發展並不大,基本維持了成吉思汗時代的主要冷兵器,比如弓箭、馬刀、斧頭、狼牙棒和鐵骨朵等,但是,元朝有一種兵器的發展還是比較迅速的,那就是火器。
元代率先研製出具有近代火炮意義的火器,這就是銅火銃,這種火炮的威力巨大,其原理和使用已經具有了近代火器的特徵,堪稱一個劃時代的武器。
到了元朝中後期,火銃已經開始裝備軍隊,元末天下大亂,戰火連年,火銃更是被用於實戰,展示了巨大的殺傷力。
元軍的火器也被當時的起義軍學會,其中就包括朱元璋的明軍。
後來明朝滅元,更是從元政府以及蒙古人手中奪取了大批的火器以及不少工匠技術人員,於是,明朝也就有了自己的火器和火器工匠,這為後來明軍大規模使用槍炮奠定了基礎。可以說,沒有元朝大力大戰火器,就沒有後來明軍的強大。
無論是朱元璋的北伐還是朱棣的北伐,都運用了大量的火器。槍炮步騎諸兵種混合作戰,是明軍的殺手鐧,這一招打的蒙古騎兵一度北竄,可見火器對於明軍的意義有多麼重大。
明代的名將藍玉就是一位使用火器的高手,他率領明軍將元朝皇帝趕到捕魚兒海,摧毀元朝統治中樞,生擒元朝後宮嬪妃眷屬無數,一戰將蒙古人打回了野蠻狀態。而他憑借的就是手中強大的火器
望採納
『叄』 日本是不是害怕中國的核武器
最近幾年裡,日本不時提到中國的核裁軍問題。中國的核武器,究竟為什麼會讓日本如此感到寢食難安? 作為世界上唯一一個在實戰情況下遭遇原子彈打擊的國家,日本恐懼核武器是可以理解的。日本國內,也確實有一部分人對核武器深惡痛絕。可是呢,回顧日本遭遇原子彈打擊的原因,無它,正是發動侵略戰爭。 日本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給中國人民造成了高達3500萬的死傷。這個死傷規模,幾近當時中國人口的十分之一。以當前中國的人口規模來計算,按照當時的比例,這個人口規模約等於日本的總人口。 中國擁有核武器也不是一天兩天了。迄今為止,世界上任何國家都沒有證據表明,中國在何種情況下有首先使用核武器的意圖。而中國也一貫承諾,任何情況下不對無核國家使用核武器。日本,當前維持對東方民族脆弱的極度自信,不能承認在上一場中日戰爭中失敗。極度的自信讓日本認定自身在常規戰爭中的「絕對優勢」,而極度的自卑又讓日本害怕再次的核打擊。日本人民有遭遇核打擊的危險,那麼日本怎麼沒有資格站出來要求中國核裁軍呢?這就是日本的邏輯,一種讓人很難理解的強盜式慣性。 在當今世界,最沒有資格要求中國進行核裁軍的國家就是日本。遭遇過日本的大侵略、大屠殺以及生化武器攻擊,同時還面臨日本非法侵佔領土的野心,中日之間離超越歷史還遙遙無期。對一個不能正確認識歷史的民族老是奢談超越歷史,無異於對牛彈琴。當然,僅僅這樣,中國在面對日本時沒有核武器也無妨。然而,日本的核野心從來沒有放棄。 早在若干年前,日本就已經破壞「無核三原則」,與美國簽訂核密約。同時,日本擁有了龐大的核工業,完全具備製造核武器的能力。更為可怕的是,日本從來就不缺乏呼喚擁有核武器的聲音。這一聲音在朝核問題爆發之後愈演愈烈。 早在1999年,日本知名核能專家高木仁三郎說:「日本如果決心製造核武器,一個月甚至兩三個星期就可以製造出來,日本實際上等於已經擁有核武器了。」至朝鮮試驗核武器之後,已有50%的理論科學家認為「日本有必要研究核武器」。這就是「日本人民」的真實態度。 日本這個民族的性格從來如此。航母的禁錮日本已經在慢慢打破,事實上擁有了直升機航母。那麼,日本離核武器還有多遠。龐大的核工業,未必不是今天的「日向」級直升機航母。日本的向核之心,中國不能不警惕。曾經遭遇過巨大歷史災難的中國,無論如何也不能對日本放心。手握核武器,隨時准備對任何帶有侵略野心的有核國家進行核打擊是中國核武庫的必然使命! 日本想要獲得安全,非常之簡單。正確面對侵略歷史,放棄所有戰爭中非法獲得的領土,真正意義上解除武裝力量,將軍國主義復活定為重罪。所謂「平生不做虧心事,半夜不怕鬼敲門」!那個時候,日本根本不用害怕核武器。若是有什麼國家對這樣的日本心懷不軌,作為日本鄰邦的中國也不會坐視不理。這樣的日本,豈不很安全? 日本,你有必要害怕中國的核武器嗎? 聲明:登載此文出於傳遞更多信息之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文章內容僅供參考。
『肆』 元朝攻打日本以失敗告終,他們到底輸在了哪裡
世界上沒有常勝的軍隊。成吉思汗及其後代踏上歐洲,征服歐亞大陸建立龐大的蒙古帝國時,大概不會想到自己的軍隊會被一個鮮為人知的島國日本打敗。今天,邊肖將告訴你這個故事。不是別人,正是成吉思汗最優秀最強大的後代忽必烈。忽必烈稱帝後,派使臣到日本「交好」。日本非但沒有拒絕,反而進行了痛苦的攻擊。忽必烈大怒,發動14萬大軍討伐日本,但被打敗,幾乎全軍覆沒。無敵元軍為什麼輸給日本?日本人對元軍有什麼招數嗎?詳情請分解這個問題。
忽必烈稱帝後,為何兩次伐日?為什麼一切都以慘敗告終?
在元軍中,既有以騎兵突擊為特長的蒙古軍,也有注重兵力安排的漢軍。同時,元軍還動用了其橫掃歐亞大陸的重武器「鐵炮」。這樣,蒙、漢、韓軍組成的盟軍在戰鬥力和戰術上都遠勝日本,使日本武士損失慘重。
但是,畢竟在日本,經過長時間的戰爭,元軍的優勢會下降。比如日本多山,但元軍不擅長山地作戰,無法突破九州島崎嶇的地形進入九州腹地。而日軍的戰斗意志頑強,忠誠的反對也給元軍造成了巨大的損失。後來元軍用光了火葯和弓箭,副元帥劉福恆不幸被落箭馬所傷。袁俊元帥欣見形勢不妙,下令返回船上休息。
但是那天晚上發生了意外。海上突然颳起猛烈的台風,二百餘艘元軍船隻傾覆,無數人溺亡。
『伍』 元朝當年沒有打下日本,除了兩場「神風」還有什麼原因
之後,忽必烈想過第三次征日,但淮西宣慰使昂吉兒上書“民勞,乞寢兵”。至元二十三年交趾犯邊,忽必烈指示“宜安置日本,專事交趾”(《元史·日本傳》),此後再未征伐日本。
客觀的說,元師征日的確是我們主動侵略日本,但縱觀歷史,只此一次。豐臣秀吉“長驅直入大明國”,江戶幕府的“海外雄飛論”,近代以來日本的罪行更是罄竹難書。元師征日失敗的後果是嚴重的,首先戰鬥力、武器裝備上日軍絲毫比不上元軍,如果陸戰,日本必敗,但因為兩次暴風雨的原因使日本免遭亡國,所以這無疑堅定了日本人的神國思想。其次,給日本造成了一種錯覺,既然蒙古人能入主中原,那我們日本人是不是也可以入主中原?
這刺激了日本人的侵華思想,以至有了豐臣秀吉侵朝侵華。元師征日的失敗是多方面的,其實更重要的,與其說是八幡大菩薩、天照什麼的保佑“皇國”,日本人不如去感謝給元軍造軍艦的朝鮮貧苦勞工,當時高麗正處於元朝武裝保護之下,元朝命令高麗准備戰艦,且工期不長,越期則嚴懲,高壓之下,工匠們只得偷工減料。加之忽必烈相信自家骨肉,以陸戰將領忻都統轄海軍渡海作戰,有海戰經驗的金方慶等人給元帥忻都的建議,忻都自負不肯接受,才釀成舟毀師滅的慘劇。
『陸』 為什麼朝鮮擁有核武器,日本最害怕
日本在朝鮮的導彈打擊能力范圍之內,日本又侵略過朝鮮,雙方的意識形態不同,所以日本很可能是朝鮮核打擊的第一個目標。韓國和朝鮮畢竟是同一個民族,雙方都不情願見到同胞死亡,即使雙方有戰爭,也一定是從常規戰爭打起。
『柒』 忽必烈的元軍為何東征日本接連失敗
只要是熟悉歷史的人應該都知道,元朝的蒙古軍非常之強悍,他們的鐵騎曾經到達了西歐,並且屠殺了大量的歐洲人們,給西歐留下了巨大的陰影,時間多去多年,這種陰影依然沒有消散!然而,就是如此強大的一支軍隊,卻在一本一次次遭遇了「滑鐵盧」,很多人要疑惑了,為什麼這么強大的軍隊,卻在日本這個小國一次次失利呢?
到了7年之後的1281年,忽必烈親自率領10萬大軍攻打日本,最開始的時候也是勢如破竹,局勢大好,但是當大軍抵達日本後的兩個月,海面上面又開始出現了台風,這次台風比上次威力還要巨大,因此很多元朝兵士都死亡了,最後只有十分之一的士兵回到了中國!兩次失不是因為忽必烈的能力不夠,而是台風影響!
『捌』 二戰日本士兵最怕什麼
在軍隊之中,為了讓士兵能夠有強大的抗壓能力,並且更快的領悟到服從和紀律的精髓,對士兵進行一定程度上的體罰已經很常見。在電視劇里,士兵們在訓練時有所懈怠,也會加重訓練任務,或者直接連坐,一人犯錯全員受罰。這樣做更利於約束軍人,但是在日軍中體罰的力度就要殘忍得多,日本士兵最怕的東西:不是敵人的大炮,而是「精神注入棒」。
日軍曾經在二戰中表現強悍,他們就像是被訓練出來的戰斗機器,在戰場上什麼殘忍的事情都做得出來,堅決不會投降,被軍國主義給洗腦了,一心就想要為天皇盡忠。能夠訓練出這樣的隊伍,內部管理上肯定有特別的地方。在日軍之中,等級制度十分森嚴,官大一級真的可以壓死人,面對自己的上級,他們沒有反抗的權利,被打被罵都要忍受著。
那些將領們想要快速的培養出一群殘暴的士兵,就會進一步的摧殘他們的心靈。在日本海軍中,會有一根名為「精神注入棒」的東西,它就有點像大家族中的家法棍,只要是犯了錯誤就會拿這根棍子來打。可是日軍的打罵是沒有理由的,甚至就是看長官的心情,即使新兵沒有任何錯誤,也可以說他「沒有海軍精神」為由進行體罰。
這種意識形態上的東西根本就沒有辦法去申訴,只能默默的接受。在這樣壓抑且沒有人性的環境中,士兵的心理扭曲,他們就會成為如長官一樣的人,到了戰場上才會沒有 情感 ,為了勝利可以把自己的隊友也給拋棄。這就是日本想要的「完美」的戰斗部隊,只是對於個人來說,未免太殘忍了些。
武漢會戰以後,日軍由於佔領的地盤太多,一口吃個大胖子,胃口有些消化不了,因此,萬不得已的放慢進攻步伐,把主要精力放在消化已佔領地區上。
但是,想消化也不是那麼容易啊。
就拿華北而言,不過三四十萬的軍隊,要分布在河北、山東、山西、北京、天津等好幾個省份和地區,平攤下來,兵力就變得比較薄弱。
防守沒有重點,處處防守等於處處薄弱,就在這樣的情況下,八路軍的游擊戰便應運而生,
八路軍結合自身特點,將游擊戰發展到戰略的高度,不跟你打大仗,就跟你打小仗,今天襲擊個運輸隊,明天打個彈葯庫,後天再挖幾段鐵路,每一仗看似戰果不大,但日積月累的下來,日軍人力、財力、精力上都有些吃力,而八路軍呢,則在零活多變的游擊戰中,鼓舞了中國老百姓的士氣,最後呢,隊伍發展的越來越大,地盤也占的越來越多,時間一長,日軍就有點受不了了。
為什麼?
日軍自己也認為,正規戰他們倒不怕,可以仰仗武器優勢,一戰而定乾坤,至不濟,要死要活就一錘子買賣。
可游擊戰呢,怕啊,因為你永遠不知道八路軍什麼時候出來,可八路軍又似乎無處不在,神經每日里都處在高度緊張的狀態,每天都看到一點一點的傷亡以及一點一點的損失,時間長了,這誰受的了。
受不了怎麼辦?
當然有辦法,一方面實施囚籠政策,逐步壓縮八路軍的活動空間,一方面呢,又調集重兵,多路圍剿,妄圖找到八路軍主力,一戰而定乾坤。
於是呢,什麼分進合擊、鐵壁合圍、捕捉襲擊、縱橫掃盪、反轉電擊等戰法就應運而生,在重要交通要地的華北,僅1941年春到1942年秋,日軍的大規模治安強化運動就搞了五次,一次比一次殘酷,一次比一次重視,兵力由幾百到幾千,再到幾萬,作戰計劃層出不窮,他們這么搞圖個什麼呢。
無論哪個點粘住八路主力,其餘各路都會迅速合圍,意圖一口吃掉八路軍,將整個華北變成他們所謂的治安區。
然而主意雖好,耗費的精力雖大,但其中有個主要問題?
什麼問題,八路主力在哪兒,怎麼找都找不到。
這個問題日軍非常困惑,然而今天似乎有了答案,那麼,八路主力到底在哪兒呢 ,這就於八路軍的幾個作戰原則有關了。
當然,這個作戰原則還是八路軍將領在實戰當中總結出來的,事實證明,他就是跟日軍打交道的無上高招啊。
作戰原則有很多,我們撿主要的說幾條。
一:部隊行軍作戰要靈活,秘密,飄忽不定,不讓日軍摸到行蹤;
二:冬季防守,夏季進攻,號召 群眾多種高粱、玉米等高稈作物,青紗帳可以限制日軍快速行動,而隱蔽自己,進攻敵人;
三:改造和完善道溝,做到進攻時隱蔽接敵,轉移時隱蔽分散,迅速脫離日軍火力射擊,有效遲滯和阻止日軍的裝甲車、 汽車 、騎兵和重武器的移動。
四:部隊不可久住一處,要在夜間行動,經常轉移,隨時做好戰斗准備。規定一到兩個集合地點,一旦被敵沖散,可迅速集結戰斗。
五:加強自衛隊和游擊小組建設,使其成為野戰部隊的得力助手,配合野戰軍偵察敵情、捕捉敵特、擔負戰爭勤務,開戰麻雀戰,疲睏日軍。
等等,從以上幾條經驗可以看出,八路軍作戰善於藏兵,善於發動群眾,善於利用地形地貌,行動機動靈活,飄忽不定,沒有一定規律可尋。
有了這幾條規律,八路軍就變成無處不在的空氣,日軍無時無刻不感覺到他的,但你卻始終看不見,摸不著,一旦到了鬆懈的時候,人家就彷彿能從天而降。
擁有重火力以及機動能力的日軍,面對這么個看不見,摸不著的對手,他們的治安強化運動,也只能落個雷聲大,雨點小,織好大一張網,再費了半天力氣 ,到頭來才撈幾條小蝦米的窘境。
甚至發展到後期,日軍到處都是敵人,根本就出不了門,只能龜縮在幾個據點和城市裡挨日子了。
因為永遠不知道對手在哪兒,不知道死亡何時降臨,整天價處於高度緊張狀態,心理時刻受著煎熬,素質差一點的,還真受不了啊。
怕死
二戰時日本士兵的單兵作戰能力是很強的,這也不是滅自己威風長他人志氣,是有數據記載的。當時我國士兵與日本士兵的戰損比為1:5,是十分可怕的,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有武器裝備等因素的存在,不過當時的日軍最怕的有以下兩個方面。
當時抗日戰爭,正面戰場有國民黨軍隊抵抗日軍的進攻,不過軍隊實力之間差異過大,導致國軍節節敗退,在淞滬戰役和南京保衛戰中被日軍完勝。而在農村,威風凜凜的日軍可吃了八路軍的大虧。那個時候八路軍人員和裝備和國軍相比都是一個天上一個地上,更不要說裝備優良的日軍精銳部隊了。所以咱們八路軍就不與日軍正面對抗,採用游擊戰術偷襲,纏斗日軍,打一槍換一個地方,依靠鄉下老百姓的幫助發明出地雷戰,地道戰,使日軍傷害慘重卻沒有辦法。直到抗戰後期,八路軍才具有和日軍正面對抗的一定實力,所以就出現了百團大戰。不過一想到八路軍的游擊戰,高傲的日軍就聞風喪膽,寧願在正面戰場和國軍打也不和人員少的八路軍作戰。
二戰時期,日本曾計劃與法西斯德國左右夾擊蘇聯,後來因為對美國發動了太平洋戰爭,無暇支援德國盟友北上蘇聯,只是到二戰後期,蘇聯打敗德國進入我國東北戰場與關東軍進行戰斗才使兩方正面對決。當時的蘇聯已經是摩托化,機械化部隊,依靠著規模龐大的空軍和地面裝甲部隊。而日本關東軍坦克和戰機數量少的可憐,更別說更大的質量差異,就好比一個成年人和一個小孩子扳手腕一樣,結果顯而易見,日本人一敗塗地。面對蘇聯龐大強悍的地面軍隊,日本士兵只能依靠自殺式攻擊以人肉綁著炸彈面對蘇聯t-34坦克。死傷無數也沒有阻擋蘇聯坦克前進的步伐,最後不可一世的關東軍被蘇聯消滅在東三省,我想日本最後悔的是與美國開戰,如果最先和德國進攻蘇聯本土,也不一定會輸掉戰爭。
差不多是這個吧[捂臉]
M4謝爾曼坦克,美軍二戰標配
一門短管75mm炮,兩三挺機槍,放在歐洲基本上就是消耗品,面對虎式豹式來說剛正面剛不過,偷側面也不一定打的穿,於是乎一般遇到了德軍裝甲部隊,美國大兵首選會是
能懟戰斗機,能當大炸比,上天入地小霸王——P51野馬為代表的空軍支援
但是到了太平洋戰場
這種窘迫便會一掃而光,變成了太平洋虎式
原因是日軍的反坦克手段實在是emmm
因為日本坦克的羸弱,這里就不多說了
他們的反坦克炮,只有47mm小水管
這大哥最輝煌的戰史,是埋在沖繩和硫磺島的山澗或戰壕里,等過路的倒霉蛋謝爾曼漏出側面,攻其不意。一式反坦克炮的戰果不是得益於其威力,而是隱蔽性,而且這貨最致命的一點
這貨是軍屬火炮啊啊啊啊啊啊
也就是說假如你是一名昭和男兒,一般是無緣見到這種火炮怒斬米畜戰車的
所以說,遇到了坦克,日軍往往只能身上綁上炸葯包,「天鬧黑卡半載」了,對了,日本開發的各種手持式反坦克雷倒是不少
況且,假如你和你的太郎二郎戰友們縮在工事里,等待落網坦克發動偷襲。這時發現了一輛謝爾曼突然把炮口對准了你們,之後你們會發現,下一秒不是炮彈的震耳欲聾,而是——肉香?卧槽!!!太郎熟了!!
原因是美軍配備了名為「謝爾曼鱷魚」的
噴火戰車!!!
全面針對太平洋日軍貼心設計
榴彈破片被彈性木製沙土工事吸收掉了
然而最大的弱點
易燃椰木碉堡,一燒百燒
昭和馬鹿,椰木碳烤
所以綜上而言,既被坦克打的抬不起頭,又拿這群貨沒有辦法,想必遇到了美軍坦克,是「皇國男兒」最絕望之時吧
軍隊基層士兵當中出現各種體罰、打罵的事情屢見不鮮。即使是一項以人文關懷為核心的美英軍隊,也時常有士兵被軍官打罵的情況發生。可以說,在軍隊這個充斥著暴力與男性荷爾蒙的地方,不出現體罰那基本是不可能的。而很多時候,事實也證明,適當的體罰和暴力教育可以提高士兵的抗壓和抗打擊能力。
不過如果是因為心懷惡意,甚至是因為職權脅迫而產生的暴力行為,在任何國家的軍隊都是嚴令禁止的。尤其是隨著兵員受教育程度的提高,以及現在年輕人心理素質的下降,稍微帶點暴力和武力的懲罰就會嚴重影響士兵的心理,甚至會造成不可磨滅的創傷。而二戰時日軍最怕就是這種「精神注入棒」。其實精神注入棒只是一種代名詞,它不只是一種類似於棍棒的懲戒物品,更是對霸凌的象徵。
二戰時期,我們就已經充分領會到了日本士兵的心狠手辣,一旦其他國家士兵成為了俘虜,這些士兵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付這些被俘的士兵,無論這些軍人來自於哪個國家,受到的待遇都極其惡劣。不過,手段如此毒辣的日本士兵也有恐懼的東西,害怕的並不是美軍的飛機大炮等武器裝備,而是一種精神注入棒。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日本士兵最害怕這種東西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其實精神注入棒只是一種代名詞,它不只是一種類似於棍棒的懲戒物品,更是對霸凌的象徵。據日本媒體報道,在之前就曾有一位海軍少尉自殺,自殺原因是長期受到官職更大級別軍官的欺凌。據了解,這位少尉輕生之前,曾多次受到毆打,身上總是傷痕累累。而且這種隨意欺辱現象在日本海軍經常可以發現,可以說,幾乎每一個日本的新兵都會受到老兵的欺負。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總是紀律嚴明,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人性的壓抑,很多軍官精神狀態不太穩定,很多不滿的情緒得不到發泄,往往就會選擇拿剛剛入伍的年輕士兵出氣。有些專家對此分析道,輕微的懲罰對於士兵具有積極的鼓勵意味,但嚴重的欺凌卻會給士兵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這種傷害不僅是身體層面的疼痛,更多的會影響士兵的意志力,而很多情況下,日本士兵不怕美軍的飛機大炮,反而更怕「精神注入棒」,在戰爭後期。
盡管根據專家的分析,適當的懲罰對於軍隊是有利的,但卻由於這種度極難把握,加上很多因素的影響,往往這種懲罰會對士兵本人造成不可磨滅的損害,輕則一蹶不振,重則意志力薄弱想要輕生。而日本士兵對於精神注入棒的恐懼,一定程度上表明這種恐懼由來已久,側面表明日本軍隊內的霸凌事件急需得到處理整頓。
二戰期間日本可真的是天不怕地不怕,自己的野心相當的大,看上了周邊哪個國家就要前去征服,最後踢到了鐵板,那就是義大利。在太平洋戰爭中新幾內亞作為太平洋戰爭最開始的地方,日本軍隊可是在這里吃了虧,被澳大利亞軍隊打怕了。我們一提起二戰的太平洋戰場,大多會想到美軍在這場戰役中發揮的重大用處,並且大多數的人都認為是美軍擊敗了日本軍隊,雖然這種說法也沒錯,但是人們大多忽略了澳大利亞在太平洋這場戰爭中所做出的貢獻。太平洋戰爭是一個三維空間的戰爭,海陸軍三方作戰。美軍也不是一開始就直接參戰的,當時美軍雖然強大,可仍舊對傳說中百戰百勝的日軍心懷膽怯。而真正一開始就鋒芒畢露,沖在戰場最前方的那可是義大利亞的軍隊。義大利亞的海軍和空軍,在戰爭打響的第1刻就投入到了戰爭中。雖然澳大利亞算是美國海軍的輔助力量,可是他所獲得的成果可不比其他國家少。
戰爭最開始打響的時候,澳大利亞軍隊可以說在新幾內亞島上是獨立作戰。當時的狀況可遠遠優於美軍作戰時的狀況。澳大利亞直接把日本軍隊打在地洞裡面不敢出來,當時新幾內亞氣候溫暖潮濕,那些色縮在洞裡面的日軍不敢出來,身上都已經長滿了青苔,身體都開始腐爛,有很多戰爭中受傷的士兵,因為得不到醫治,天氣又潮濕,直接活活爛死。由於一直在山洞裡面沒有辦法進行後勤補給,日本士兵為了活下來只能吃同伴的屍首。那場戰役對於日本兵來說,一直是一個揮之不去的噩夢,正是由於當時的情況太慘烈,即使是僥幸活下來的人也不願意回憶。這一場戰爭澳大利亞軍打得特別的漂亮,所以在此之後,澳大利亞人在日本人心中留下了深刻的陰影。
同樣二戰結束之後,澳大利亞對於日本投降的士兵也絲毫沒有手軟,當時日本宣布無條件投降,中國居然選擇不急於追究任何責任,而澳大利亞可就沒有這么心軟了,直接用機槍掃射了20萬日本士兵,並當場處決了140名日本乙丙級戰犯。
並且澳大利亞雖然在戰爭中有3萬多人被俘虜,並且存活下來的也只有2/3,那些大部分被俘虜的士兵也是錚錚鐵骨,在被俘虜期間受盡了折磨,受盡了勞累,依然一聲不吭的扛下來。澳大利亞可是敢和日本人直接拼刺刀肉搏的存在,當初在東京審判的時候,許多人苦於抓不到日本戰犯的證據,所以不敢直接對日本戰犯定罪,澳大利亞的法官可是直接想把日本天皇也作為戰犯處決。
二戰時期,我們就已經充分領會到了日本士兵的心狠手辣,一旦其他國家士兵成為了俘虜,這些士兵就會無所不用其極地對付這些被俘的士兵,無論這些軍人來自於哪個國家,受到的待遇都極其惡劣。不過,手段如此毒辣的日本士兵也有恐懼的東西,害怕的並不是美軍的飛機大炮等武器裝備,而是一種精神注入棒。這到底是什麼東西呢?為什麼日本士兵最害怕這種東西呢?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
其實精神注入棒只是一種代名詞,它不只是一種類似於棍棒的懲戒物品,更是對霸凌的象徵。據日本媒體報道,在之前就曾有一位海軍少尉自殺,自殺原因是長期受到官職更大級別軍官的欺凌。據了解,這位少尉輕生之前,曾多次受到毆打,身上總是傷痕累累。而且這種隨意欺辱現象在日本海軍經常可以發現,可以說,幾乎每一個日本的新兵都會受到老兵的欺負。
眾所周知,二戰時期日本海軍總是紀律嚴明,但隨著時間的流逝以及人性的壓抑,很多軍官精神狀態不太穩定,很多不滿的情緒得不到發泄,往往就會選擇拿剛剛入伍的年輕士兵出氣。有些專家對此分析道,輕微的懲罰對於士兵具有積極的鼓勵意味,但嚴重的欺凌卻會給士兵的身心造成嚴重傷害,這種傷害不僅是身體層面的疼痛,更多的會影響士兵的意志力,而很多情況下,日本士兵不怕美軍的飛機大炮,反而更怕「精神注入棒」,在戰爭後期。
盡管根據專家的分析,適當的懲罰對於軍隊是有利的,但卻由於這種度極難把握,加上很多因素的影響,往往這種懲罰會對士兵本人造成不可磨滅的損害,輕則一蹶不振,重則意志力薄弱想要輕生。而日本士兵對於精神注入棒的恐懼,一定程度上表明這種恐懼由來已久,側面表明日本軍隊內的霸凌事件急需得到處理整頓。
最怕中國軍隊的大刀,因為日本人迷信,他們認為如果頭被砍掉,將永世不得超生!
『玖』 元軍兩次攻打日本都敗,是否因他們善於陸戰不善水戰
元朝由蒙古族建立,是中國歷史上首次由少數民族建立的大一統王朝。蒙古軍隊的對外戰爭具有徵服性質,而兩次對日本的戰爭就是為了征服日本,使之臣服。
13世紀蒙古騎兵橫行歐亞大陸,唯獨孤懸海外的日本不向元朝臣服,並且著手加強日本最靠近高麗的領土(高此時向元稱臣),因此也是最有可能被首先侵略的地方--九州的防禦。
又是一場台風幫助了日本,台風發生後,元軍溺死不少,物資損失嚴重,士氣也暴跌。但大部尚存。少貳資能之子少貳景資率領數萬九州軍,水陸結合,對剩餘的援軍發起迅猛打擊,運用主場優勢各個擊破,元軍除了範文虎、忻都等人率領少量士卒逃回之外,都被殲滅或俘虜。
元朝的兩次對日戰爭都以失敗告終,原因並不是元軍不善水戰,而是天助日本。元世祖忽必烈授命組成的征日元軍,是由蒙、漢、高麗三族軍隊組成的聯軍。蒙軍不但在戰鬥力,還有戰術方面都遠遠高於日本。不過兩次台風使元朝的軍隊死傷大半,這或許是天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