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作戰時期中國是怎麼拿下日本的

作戰時期中國是怎麼拿下日本的

發布時間: 2022-12-16 06:54:30

❶ 中國是如何取勝日本美國越南戰爭的...

抗日戰爭不是中國打贏的,是美國消滅了日本引以為傲的海軍,蘇聯在中國東北消滅了日本陸軍王牌中的王牌--關東軍(順便侵佔了中國固有領土遠東地區),最後美國兩顆原子彈把日本的戰爭意志徹底粉碎。這才有了日本的無條件投降。而日本宣布投降的時候大量在華的侵略軍指揮官以自殺明志,正是因為他們不服輸。他們認為至少在中國他們還有絕對的優勢。當時國民黨的王牌軍已經在歷次戰役中消耗殆盡,新兵缺少訓練,戰斗素養差,沒有戰斗意志,對武器裝備使用並不熟練。而共產黨所謂的敵後游擊其實僅僅是到村裡去個指導員發動村民組織抵抗而已。至於部分的小股游擊部隊也大多是游而不擊。雖然也有一次倉促應戰的百團大戰,但除此以外共產黨一直在隱藏實力秘密發展而不是真正的抗日。
至於抗美援朝,那更加沒贏。聯合國軍去朝鮮半島是聯合國安理會投票決定的維和行動。其計劃為第一階段聯合國軍進駐朝鮮半島保護危在旦夕的韓國政府。第二階段打擊挑起戰爭的朝鮮軍隊,使其喪失侵略能力。第三階段重新以戰爭發起前的兩國國境三八線為界保存兩國政權。我軍入朝是在斯大林的授意下,去幫助解放全朝鮮的。雖然我國出兵的時候宣傳為「抗美援朝,保家衛國」,但是絲毫沒有掩飾當初出兵的目的就是要幫助朝鮮人民解放全朝鮮。我國在聯合國軍完成第二階段任務轉入第三階段的時候出兵造成了:我國軍隊入朝,聯合國軍後撤的假象。雖然聯合國維和部隊並不願意主動與新中國發生正面沖突,但其中並不乏美國軍隊對志願軍進行的阻擊戰。我國志願軍在入朝過程中有整個軍全建制被消滅的經歷。當聯合國軍後撤至三八線時,志願軍因抱著解放全朝鮮的目的而主動對設防於三八線的聯合國軍進行攻擊。雖然也進行了艱苦卓決的奮戰,但卻絲毫沒有撼動聯合國軍對三八線的防禦。當時聯合國安理會跟本不想和中國做無謂的沖突,中國也因傷亡過大,補給困難而焦頭爛額。這才有了板門店的談判。也終於在53年7月28日雙方達成停火協議。我國出兵完全沒有阻止聯合國維和部隊達成既定戰略目標,而我國解放全朝鮮的白日夢落空。並且蘇聯原答應我國的援助武器直到戰爭結束也未能全部落實。而我國因戰爭需要卻採用民間捐款和國家貸款的方式購買了蘇聯的先進武器(其中包括米格15和T34等)。蘇聯卻在59年我國國內一片胡鬧的畝產萬斤的胡吹時要求中國還貸,中國農民除了要按胡吹出來的畝產萬斤的量繳公糧以外還要幫助國家還蘇聯的戰爭貸款。這就造成了我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三年「自然」災害時期。
至於對越自衛反擊,根本沒能達到迫使越南撤回侵略柬埔寨之主力軍的目的。卻還付出了巨大的傷亡代價。而越南對柬埔寨的侵略直到1990年才結束。
所謂的勝利不過都是自欺的謊言。

❷ 二戰時期中國戰場上牽制了多少日軍

1937年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企圖速戰速決,在短時間內滅亡中國。但中國的頑強抵抗打破了日本的如意算盤,日本被迫陷入中日持久戰泥潭無法自拔。尤其是日本陸軍主力投入了中國戰場,使得日本當局無力南進進攻英美,北進、南進政策遲遲不能提上日程。1939年9月1日,德國閃擊波蘭,英法隨即宣戰,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為日本南進發動太平洋戰爭提供了契機。但中國的持久抗戰拖住了日本的後腿,使其無法邁出南進的步伐。面對歐戰爆發,日本阿部信行內閣束手無策,於9月4日發表聲明:「現今歐洲戰爭爆發之際,帝國不介入歐戰,專注於為解決中國事變而邁進。」為了能盡快將南進政策提上日程,日本當局集中力量進行對華戰爭,以便迅速結束中日戰爭。
1940年5、6月,德國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席捲西北歐,擊敗了英法軍隊,法國敗降。德國在歐洲的瘋狂擴張牽制了美國、英國、蘇聯等世界大國,德國在歐洲的勝利也大大刺激了日本南進的慾望,認為這是千載難逢的南進機會,叫囂「不要誤了公共汽車」,要加快南進的步伐,跟上德國侵略的速度,乘英法之危,在南洋趁火打劫。
7月27日,日本大本營政府聯席會議在《適應世界形勢變化的時局處理要綱》中指出:「同世界形勢的變化相對應,改善內外形勢,在促進中國事變解決的同時,捕捉良機,解決南方問題。」「關於中國事變的處理,集中政略、戰略的綜合力量,特別是斷絕第三國的援蔣行為等一切手段,盡快使重慶政權屈服。」「在中國事變已解決的情況下,只要內外形勢允許,就捕捉良機行使武力,解決南方問題」;「在中國事變未能解決的情況下,如果內外形勢特別有利,也可以行駛武力解決南方問題。」這就正式確定了南進政策。
為了准備南進,日本採取了一系列外交措施。1940年9月,日德結成軍事同盟,明確地把東亞包括南洋地區劃成日本的勢力范圍,其目的是利用三國同盟對英美施加壓力,使其放棄援華政策。1941年4月,日本與蘇聯締造了中立條約,一方面是希望解除南進的後顧之憂,另一方面也想削弱蘇聯的對華援助和支持。10月3日,日本外務省在《日蘇國交調整要綱案》中明確要求蘇聯承認偽滿洲國,放棄援蔣政策,抑制八路軍的抗日行動等。1941年1月,日本與美國重開談判,企圖利用談判來達到孤立中國的目的。

這些外交政策的一個共同點是:爭取解決中國問題的有利形勢,甩掉南進包袱。可見,中國的抗戰是日本南進的第一個障礙。
1941年6月22日,蘇德戰爭爆發,給日本提供了北進進攻蘇聯的良機。但日本陸軍主力深陷中國戰場,無力北進。正如日本參謀總長杉山元所言:「現在日本將重兵用於中國,北進實際上不可能。」陸相東條英機也指出,「中國事變必須繼續解決」。7月2日,在日本御前會議上,在經過一番激烈爭論之後,會議贊同陸軍主張,認為北進問題只有等到蘇聯敗局已定,瓜熟蒂落,才能趁火打劫,不戰而勝。

如果說1940年,日本對華政策是為了准備南進,那麼這次御前會議確定南進方針後,日本對華政策便是為了推進南進政策的實施。此時日本當局感到,要想先解決中國問題再南進已毫無希望了,只有先南進,利用南進的勝利,使得國民政府進一步孤立,才能迫使其屈服。但日本中國派遣軍總司令官畑俊六大將認為。中日戰爭已經5年,「僅僅一個中國,日本的力量就很勉強」,「現又兩面作戰,情況將會越來越困難」。1941年上半年,武漢地區日軍第十一軍進行了湖北襄陽作戰、江西錦江作戰,華北日軍在晉東南進行了中原會戰等。由於日軍主要兵力用於「治安戰」,因而,這些小規模的「短促作戰」,都以損兵折將而告終。
12月8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太平洋戰爭爆發後,中國戰場便成了日本南進最大的後顧之憂。太平洋戰爭爆發時,日本陸軍兵力為51個兵團,具體分布情況是:日本本土4個、朝鮮2個、中國東北13個、中國本部22個,太平洋戰場10個。在太平洋戰場的日本僅10個師團,占總數的19.6%,而在中國戰場的日本陸軍有35個師團,占日本陸軍師團總數的68.6%,這就表明,日本陸軍主力仍在中國戰場作戰。

日本雖然煞費苦心尋找解決中國問題的時機,但面對中國的吃就抗戰,日本當局束手無策。中國戰場的抗戰與美國在太平洋戰場的作戰,互相呼應,使日本處於兩線作戰,腹背受敵,捉襟見肘,為後期反法西斯同盟的反擊並取得最終的勝利作出了巨大的犧牲和貢獻!

❸ 抗日戰爭中國戰勝日本到底有何原因

主要是因為中國人民自己的努力,中國是有著巨大的戰爭潛力的,這得益於這個民族的人口土地資源文化等,制定正確的方案,不斷的組織起來,華夏民族的力量就會朝大而強的方向發展,力量由小到大,如元末清末反對大元國反對大清國,即使沒有太平洋戰爭,中國也能單獨打敗日本,日本的力量只能佔領城市,對廣大農村則無力佔領,他佔領城市後必須分兵防守,同附近的中國人民軍隊不斷作戰,中國人民軍隊可以到處建立根據地,他是不能像元軍清軍那樣在佔領城市後留下無組織的農民繼續集中兵力沿主要道路向其他城市進攻的,外戰比內戰好打,有民族大義,更好發展,隨著力量的增強游擊戰會向運動戰發展,普遍出現跨軍分區的作戰,接著為會抽調軍分區主力部隊,組建跨軍分區的二級軍區縱隊,組建跨二級軍區的野戰大兵團,運動戰規模不斷擴大,並向決戰發展,徹底打敗敵人,敵人不投降只有滅亡,敵人是做不了元朝滅宋清朝滅明等夢的,日本可以動員的實際兵力是由其國力決定的,經過數年戰爭,日本的可用兵力經濟能力已經遭到消耗,日本的所謂常備師團南下就是將原師團部分聯隊調出,同新編聯隊組建新的師團駐防,然後將部分新編聯隊補入原師團南下,用以迅速擴軍,相當南下師團是輕裝師團編制不滿,日本軍隊在太平洋戰場將大量當地土著編入日本師團,在戰爭後期日本在中國東北和日本本土將大量的日本老幼編組成新的師團,日本真正能用於打仗的軍隊數量有限。

❹ 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國戰區日本是如何戰敗的

首先是外部環境的變化,義大利戰敗已久,德國也戰敗,歐洲已經勝利,在太平洋以及東南亞地區,日本海軍被美國海軍擊敗,美國開始進攻日本本土,並且投下了兩顆原子彈。蘇聯轉手擊敗了東北的關東軍。內部環境,八年抗戰,從開始的被日本長驅直入,到相持階段,日本在中國進退兩難,隨著外部的變化,中國也發起反攻,日本四面楚歌,只能投降。

❺ 二戰時 中國因為什麼打敗日本

抗日統一戰線的形成使得國共有勁基本上都往一處使。最重要的是中國拖住了日本的大量陸軍,美軍則直接殲滅了日本的海空軍,蘇聯則痛扁了精銳的關東軍,加上最後兩顆原子彈是催化劑。

❻ 中日戰爭是如何爆發的

1894~1895年日本侵略中國和朝鮮的戰爭 。簡稱甲午戰爭。1894年(光緒二十年)爆發,因按干支紀年為甲午年得名。
日本挑起戰爭 1894年春,朝鮮爆發東學黨農民起義,朝鮮政府請求清政府派兵協助鎮壓。清政府派直隸提督葉志超、太原鎮總兵聶士成率淮軍2500人赴朝。日本亦派兵入朝。日本外務大臣陸奧宗光授權駐朝公使大鳥圭介挑起釁端,發動侵略戰爭。當中日兩國向朝鮮出兵時,朝鮮政府和東學黨起義軍已簽訂休戰和約 。朝鮮政府為消除日本出兵借口,6月13日請求中國撤兵。清政府要求日本同時撤兵。但日本決心擴大事端 ,繼續向朝鮮增派軍隊 ,並提出所謂共同「改革」朝鮮內政的方案。大鳥圭介於19日和20日,脅迫朝鮮政府廢除中朝通商條約,並驅逐中國軍隊出境。23日,日軍攻佔朝鮮王宮,拘禁國王李熙,成立以大院君李昰應為首的傀儡政府。25日,大鳥指令大院君宣布廢�諧�焦�淶囊磺猩淘跡�⑹諶ㄈ站��鶩妥ぱ郎降那寰�5碧歟�氈靜恍��劍�詵岬漢C婊鞽林泄�吮��呱�牛煌�比氈韭驕�蜃ぱ郎街泄��臃⑵鸞�ィ�羝鷲秸�?月1日(七月初一),中日政府同時宣戰。甲午戰爭開始。
戰爭過程 中日甲午戰爭的整個過程,包括3個階段:
第一階段,1894年7月25日至9月17日。在朝鮮半島及海上進行,陸戰主要是平壤之戰,海戰主要是黃海海戰。
平壤之戰發生於9月15日,是雙方陸軍首次大規模作戰。戰斗在3個戰場同時展開:其一為大同江南岸戰場。日軍第九混成旅團首先向大同江南岸清軍發起進攻。太原鎮總兵馬玉昆督隊英勇抗擊,日軍官兵死傷慘重。其二為玄武門外戰場。玄武門為日軍的主攻方向,因此集中了優勢兵力。高州鎮總兵左寶貴登玄武門指揮,中炮犧牲。玄武門被日軍攻陷。其三為城西南戰場。野津道貫中將親率日本第五師團本隊,從平壤西南用炮火掩護步兵沖鋒,清軍馬隊進行反擊。至中午,日軍退回駐地。清軍總統(總指揮)葉志超貪生怕死,樹白旗停止抵抗,並下令全軍撤退?天里,清軍狂奔250千米,於21日渡鴨綠江回國。日軍佔領朝鮮全境。
黃海海戰發生於9月17日,是中日雙方海軍的一次主力決戰。發生於鴨綠江口大東溝(今遼寧東溝)附近海面。北洋艦隊參加戰斗的軍艦為10艘,日本海軍投入戰斗的軍艦則有12艘。中午開戰後,北洋艦隊重創日本比睿、赤城、西京丸諸艦。但北洋艦隊中致遠艦亦受重傷,管帶鄧世昌為保護旗艦,下令向敵先鋒艦吉野猛沖,以求同歸於盡,不幸中敵魚雷,200餘人犧牲。下午,北洋艦隊10艦中,沉四、逃二、傷二,只余定遠、鎮遠兩艘鐵甲艦依然奮勇搏戰,並重創日本旗艦松島。戰至下午五時半,日本艦隊撤離戰場。
第二階段,從1894年9月17日至11月22日。戰爭在遼東半島進行,有鴨綠江防之戰和金旅之戰。
鴨綠江防之戰開始於10月24日,是清軍抗擊日軍入侵中國國土的首次保衛戰。清政府任命宋慶為諸軍總統。日軍進攻部隊是山縣有朋大將統率的第一軍。清軍不服宋慶調度,士氣不振,無抗敵決心。24日午前,日軍泅水過江。當夜又在虎山附近的鴨綠江中流架起浮橋,清軍竟無察覺。25日晨6時,日軍向虎山清軍陣地發起進攻。清軍守將馬金敘、聶士成率部奮勇還擊,因勢單力孤,傷亡重大,被迫撤出陣地,日軍遂佔領虎山。其他清軍各部聞虎山失陷,不戰而逃。26日,日軍佔領了九連城和安東縣(今丹東) 。在不到3天內,清朝重兵近3萬駐守的鴨綠江防線竟全線崩潰。
金旅之戰也開始於10月24日,至11月22日旅順口陷落,這是甲午戰爭期間中日雙方的關鍵一戰。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旅順後路上的花園口登陸。日軍的登陸活動歷時12天,清軍竟坐視不問。11月6日,日軍進占金州(在今遼寧大連)。7日,日軍分3路向大連灣進攻,清軍早已潰散,不戰而得大連灣。10天後,日軍開始向旅順進逼。18日,日軍前鋒進犯土城子,徐邦道指揮拱衛軍奮勇抗禦,將日軍擊退。是日,清軍總辦龔照玙竟置諸軍於不顧,乘魚雷艇逃往煙台。22日,日軍佔領旅順口並血洗全城。
第三階段 ,從1894年11月22日至1895年4月17日。戰爭在山東半島和遼東兩個戰場進行,有威海衛之戰和遼東之戰。
威海衛之戰是保衛北洋海軍根據地的防禦戰,也是北洋艦隊對日的最後一戰。其時,威海衛港內尚有北洋海軍各種艦艇26艘。1895年1月20日,日本第二軍開始在榮成龍須島登陸。30日,日軍集中兵力進攻威海衛南幫炮台。由於兵力眾寡懸殊,南幫炮台終被日軍攻佔。2月3日日軍佔領威海衛城,丁汝昌坐鎮指揮的劉公島成為孤島。日本聯合艦隊司令伊東佑亨致書丁汝昌勸降,遭丁汝晶拒絕。5日凌晨,旗艦定遠中雷擱淺,仍做水炮台使用,繼續搏戰。10日,定遠彈葯告罄,劉步蟾下令將艦炸沉,以免資敵,並自殺與艦共亡。11日,丁汝昌在主降將領的脅迫下,拒降自殺。12日,由美籍洋員浩威起草投降書,偽托丁汝昌的名義,送至日本旗艦。14日 ,威海營務處提調牛昶昞與伊東佑亨簽訂《劉公島降約》,規定將威海衛港內艦只、劉公島炮台及島上所有軍械物資交給日軍。17日,日軍在劉公島登陸,威海衛海軍基地陷落,北洋艦隊全軍覆沒。
遼東之戰持續的時間很長。自日軍突破清軍鴨綠江防線後,連占鳳凰城、岫岩、海城等地。清政府調兩江總督劉坤一為欽中日簽訂《馬關條約》(繪畫)差大臣督辦東征軍務,授以指揮關內外軍事的全權,並任命湖南巡撫吳大澄和宋慶為幫辦,以期挽回頹勢。從1895年1月17日,清軍先後4次發動收復海城之戰,皆遭挫敗。2月28日,日軍從海城分路進犯,先後攻佔牛庄、營口、田莊台。僅10天時間,清軍百餘營6萬多人便從遼河東岸全線潰退。
《馬關條約》的簽訂 隨著戰爭失利,清政府進一步加緊乞降活動。2月11日,決定派李鴻章為全權大臣,赴日議和。4月17日,李鴻章與日本內閣總理大臣伊藤博文及外務大臣陸奧宗光在馬關春帆樓簽訂《馬關條約》,包括《講和條約》11款,《另約》3款,《議訂專條》3款,以及《停戰展期專條》2款。該條約的簽訂,使中國社會的半殖民地化進一步加深,同時也成為中國近代民族覺醒的一個重要轉折點。

❼ 抗日戰爭中,日本是怎樣敗給中國的

主要有兩大原因:

1 、堅持抵抗,死不認輸,拖著日本一直在中國虛耗國力。給了美國通過對日石油禁運迫使日本主動攻擊美國的機會。

2 、拖住了日本陸軍主力,阻止日軍與德國在中東會師的可能性。

1937-1941,五年艱苦卓絕的戰爭,中國損失慘重、孤立無援卻依然在奮戰。中國的頑強、日本的殘暴,扭轉了美國人民原先親日的主流思想,普遍開始同情中國。也就是說,中國創造了美國加入戰爭的契機。

日本陸軍在二戰中,一直面臨兵力不足的窘況。中國軍隊不斷在消耗日軍,消耗日本最精銳的、戰前訓練出來的精兵。直到最終美國在日本投下兩顆原子彈,終於迫使日本投降。

(7)作戰時期中國是怎麼拿下日本的擴展閱讀

1944年,共產黨領導的敵後根據地軍民已開始局部反攻,收復大片國土。在太平洋戰場上,日軍節節敗退,美軍逐漸攻近日本本土。1945年8月,美國向日本的廣島、長崎投放了兩顆原子彈。蘇聯政府宣布對日作戰,出動百萬紅軍向駐中國東北的日本關東軍大舉進攻。

與此同時,毛澤東發出了「對日寇的最後一戰」的號召,八路軍、新四軍發動大規模反攻。抗日戰爭進入最後階段。8月15日,日本被迫宣布無條件投降,9月2日,日本政府向盟國遞交了投降書。9月9日,中國政府代表何應欽在南京接受日本侵略軍頭子岡村寧次遞交的投降書。八年抗日戰爭,中國人民終於取得了偉大勝利。

❽ 歷史里的中國怎麼把日本趕出中的

當然是打出去的.....你問怎麼打嗎.....其實不完全是中國單方面因素,還有當時國際因素,你要追問嗎?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8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8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9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