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的什麼工業逐步向海外遷移
❶ 日本傳統加工製造業紡織向越南遷移對嗎
部分轉移到了越南。
日本紡織服裝市場對中國產品有著極大的依賴性。長期以來,日本從海外特別是從中國大量進口紡織品服裝,使得日本傳統的量產中心型的產業結構無法維持下去。在中低檔產品領域日本根本無法與進口產品競爭。近10年來工日本紡織製造企業數及就業人數減少40%-50%。 但是另一方面,日本紡織業長期積累下來的技術開發和產品策劃能力,使得日本紡織業在高端紡織品領域占據越來越重要的位置。
日本纖維產業的優勢,具體表現在新纖維材料的研究開發和應用上。在研發方面,從上游到下游的所有企業都擁有很高的技術開發能力和商品開發能力。特別是,高性能纖維及下一代纖維的開發、致力於保護環境及節能等技術水平很高,這些技術日本處於世界最尖端水準。在應用技術方面,一種新材料被開發研製後,很快轉化為劃時代的新產品,這是日本的強項。
❷ 日本產業轉移在60年代至90年代是什麼產業類型
1.日本承接國際製造業產業轉移
20世紀50—60年代,日本政府通過《外資法》、《外匯法》、政府資金、租稅特別措施等產業政策的實施,成功地將吸引的海外投資及國內的私人資本引向大型工業設備領域。憑借積極的設備投資,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迅速轉化為以高附加值生產領域為核心的結構形式。產業結構也發生了重大變化。日本經濟的產業結構變化速度之快,無論是從整個產業還是從製造業,日本產業結構的變化系數都遠遠高於歐美主要國家,說明其結構變化劇烈。
2.日本製造業產業國際轉移的演進
20世紀60—70年代,日本的鋼鐵、電力、機械和石油化學等基礎工業設備投資向巨型化、大容量化發展,增強日本工業產品的國際競爭力。同時,日本獨創的新產品、新技術、新工藝日益增多,在民用消費品領域(特別是高檔家用電器等)尤為明顯。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日本在生產技術上達到了世界水平。1965年以後,日本的對外貿易繼續大幅度增長,在對外貿易方面已基本上可保持順差局面,並呈穩定增長趨勢。外貿順差的結果導致了日本資本輸出的迅猛增長。
為了降低生產成本,促進國內產業結構升級,日本資本輸出主要集中在亞非拉第三世界國家,投資范圍遍及輕紡、化學工業等,由於日本資源匱乏,缺乏重工業發展所需的礦產品,所以,對采礦業的投資比重最大。日本向礦產資源豐富的第三世界國家轉移先進的采礦技術和資金,再將生產出的礦產品返出口到日本國內,扶助重工業的發展。
3.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日本企業對海外的直接投資開始快速增長。
這其中包含了多方面的原因:一是「尼克松沖擊」、石油危機、總需求增長的減速使日本國內維持高速經濟增長的條件逐漸喪失。日本重工業遭嚴重打擊,耗能型的重工業向節能型改進,同時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下降。勞動密集型的組裝加工產業在產業結構中的比重上升。二是由於貿易摩擦,如北美和歐洲汽車市場的案例,而將生產轉移到海外。三是由於日元匯率走高而將生產向海外轉移,特別是電氣和電子產品的生產商,為尋求高質量、低成本的勞動力紛紛將生產轉移到東南亞和中國。四是為了開拓需求增長潛力大的市場(如中國)而將生產設施轉移到其他國家。這一時期日本的海外直接投資大部分流向北美和歐洲。
4.20世紀80年代,隨著日本人口高齡化社會問題加深,勞動力老化現象日趨嚴重,國內勞動力成本上升,消費品市場增長乏力,日元升值且在國際匯率市場上幣值極不穩定。上述種種因素導致老的組裝加工業在日本漸失生存與發展的比較優勢。製造業的重要組成部分——組裝加工業開始加快向海外轉移步伐,轉移的方向是歐美和東亞。
5.進入20世紀90年代,日本直接投資的重心已轉移至東亞和中國。與20世紀80年代相比,日本對歐美投資不斷減少,對東亞投資卻逐年上升。自1993年開始直接投資表現為「清一色亞洲格局」。日本對亞洲的投資雖然在整體規模上不如其在美、歐的投資,但始終保持比較平穩的上升態勢。這是因為日本在美、歐的投資存量很高。日本對亞洲海外投資的案例數在整體上高於日本對美、歐的投資案例數。這就表明,由於近年來東亞各國經濟飛速發展,東亞各國政府通過制定相關法律、政策營造了良好的投資環境,使得亞洲吸引日資的能力有了顯著的提高。但值得關注的是,日本對亞洲投資的案例數與日本對歐洲海外投資案例數的變化趨勢成顯著的反向關系。這可能是由於日本一改以往利用豐富廉價勞動力為主要目的的投資活動,開始轉向偏重於注重亞洲需求的快速增長和轉化。此外,以降低成本為目的的海外投資,在產品特色化分工、工序間分工方面獲得了實質性發展,並有將部分產品設計、研發中心轉移到東亞、中國的趨勢,而非歐洲、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