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立博物館有哪些文物
①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建築布局
博物館東京國立博物館大門由 4個館組成,藏品10萬余件,陳列室總面積 1.4萬余平方米,展出4000餘件文物。「本館」於1938年開館,設20個陳列室,按時代展出日本雕刻、染織、金工、武器、刀劍、陶瓷、書畫、建築構件等展品。其中,十大弟子像、藤原佛畫、雪舟潑墨山水圖、狩野永德松柏屏風等都是國寶一級文物。
「表慶館」是一座明治末年建築,為當時皇太子成婚紀念而建造,已被列為「重要文化財」,1909年開館,設 9個陳列室,按時代分類展出史前時代至歷史時代的日本考古發掘遺物,有石器、繩紋、彌生式陶器、填輪、漢式鏡、銅鐸、陶瓷器等珍品。
「法隆寺寶物館」於 1964年開館,設3個陳列室,專門展出明治初年法隆寺向宮廷獻納的各種寶物,由於藏品極其珍貴,只限每周四開放。
「東洋館」是1968年開放的新館,設10個陳列室,分綜合陳列、埃及藝術、西亞、東南亞藝術、中國藝術、朝鮮藝術和西域藝術等部門,展出日本以外的東方各國各地區的藝術品和考古遺物。
其中,主要展出的是中國藝術品,佔5個陳列室,展品有史前的石器和彩陶,商周的青銅器,漢代的陶器和畫像石,魏晉南北朝的佛像,唐代的金銀器和三彩,宋、 元、 明、清的瓷器和書畫等,有些文物已被列為「國寶」、「重要文化財」級文物。露天陳列有遷移來的黑門、校倉等建築,還有石棺、石像、石獸、石柱等。日本最大的博物館。館內的9萬多件藏品中,包括有上萬件中國文物,上自新石器時代的良渚文化玉器、唐宋元瓷器,下迄清代的瓷器字畫,可謂無所不包。馬遠的《洞山渡水圖》、《寒江獨釣圖》,梁楷的《雪景山水圖》、《李白行吟圖》 、《六祖截竹圖》、李迪的《紅白芙蓉圖》等等都是曠世名作。此外,日本各地上千座博物館收藏有中國文物,珍品也是數不勝數,數量估計在數十萬件。
② 代表著中國的輝煌和屈辱,被外國當鎮館之寶的中國文物有哪些
我國在近代史剛開始的時候,被西方列強按在地上摩擦,被“強盜”們搶去了不少舉世無雙,讓他們格外眼紅的好寶貝。雖然近年來有的國家面子上掛不住,會多多少少的展示其慷慨大度的大國作風,將他們曾經略奪的東西象徵性的送還一點點。
國外各大博物館里,源自我國的珍貴藏品還有很多,這些藏品時時刻刻彰顯著西方國家在那個時期的丑惡行徑,也狠狠抽打著中國的臉面。希望隨著中國的國際地位越來越提升,有朝一日,終能將那些被別人奪走的東西,一件一件的拿回來!
③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歷史
東京國立博物館——由「戰後」走向平成
免於戰火的博物館,保有舊體制不變,並在因戰火轉運各處的文物還沒有全部送還的情況下,於昭和21年(1946年)3月24日重新開館。
但是,在新憲法公布之後的第二年,即昭和22年(1947年)5月3日,帝室博物館脫離了皇室,被轉交國家管理,並再次成為文部省管轄下的博物館。館名更改為「國立博物館」,同時,直接對其進行了大規模的改組。奈良帝室博物館成為國立博物館的一個分館、設立美術研究所作為博物館的附屬機構、還將文部省所掌管的文物以及它們的保存修復工作納入博物館的工作內容,同時對博物館的美術、歷史資料保存以及展覽進行相應的研究,這一切的舉措都使得國立博物館一躍成為一個龐大的綜合機關。這個龐大的組織在昭和25年(1950年)「文化財產保護委員會」成立以後成為其附屬。由於其附屬的性質,博物館的規模又被縮小,恢復了以往博物館固有的工作內容。昭和27年(1952年)3月改稱「東京國立博物館」,10月舉行了創立80周年的紀念典禮。昭和43年(1968年)文化財產保護委員會與文部省文化廳合並,設立了新的文化廳。作為其附屬機關的博物館在昭和59年(1984年)再次被改為與同一廳級機關相等的機構,直至今天。
此間,博物館的展覽活動、教育普及活動等也在生機勃勃地展開。展覽包括有大規模的古代美術特別展、和新聞機關等協辦的外國美術展等,這些展覽都作為長期的固定展覽被保存下來。為了開展博物館的普及工作還新設立了「事業科」。在頻繁舉行的演講、講座等活動之外,博物館方面積極利用館所的資源拍攝電影、創刊出版《博物館新聞》和《MUSEUM》雜志、發行博物館的目錄集和圖錄集等等。這一時期的博物館不斷開創出新的工作事業。
另一方面,從昭和30年代(1955年)後期開始將博物館設施的修整作為工作的重點。昭和39年兼造有收藏倉庫的作為陳列館使用的法隆寺寶物館於昭和43年建設成為配備東洋美術綜合陳列設施的東洋館,並於同年向公眾開放。昭和59年,分管美術史研究的研究中心資料館開館。關於收藏品,通過對名品的收購、寄贈、移管等等將其館有化,到平成15年末(2004年)陳列品件數超過了10萬。
平成2年(1991年)作為為參觀者服務的一個環節設立了博物館商店(Museum Shop)。平成11年7月,法隆寺寶物館新館開館,同年10月為紀念皇太子成婚,平成館開館。
平成13年(2002)4月,東京國立博物館、京都國立博物館、奈良國立博物館三館總和,成立獨立行政法人國立博物館。以調查、研究為基礎工作,充實收集、保存、展覽等相關事業,目標是要成為對普通觀眾具有親近感的博物館,正在全力致力於以教育普及為事業的各項博物館事業。
(東京國立博物館官方網頁/文,wika/譯)
附:
東京國立博物館於1872 年創建。原為東京湯島聖堂的文部省博物館,1889年改為帝室博物館,1900年又改名東京帝室博物館。1947年博物館由宮內省改屬文部省管理,更名國立博物館。1952年定名為東京國立博物館,隸屬文部省文化廳。東京國立博物館由一幢日本民族式雙層樓房和左側的東洋館、右側的表慶館以及大門旁的法隆寺寶物館構成,共有43個展廳。
④ 日本博物館里有哪十件中國國寶級文物呢
我國近代以來,屢遭列強入侵,國內大量文物流失海外,最典型的要屬八國聯軍火燒圓明園。當年圓明園號稱萬園之園,園內文物數不勝數,至今歐美一些國家的博物館中,仍藏有不少圓明園文物。
但真要算收藏的中國文物數量,日本其實並不輸歐美。畢竟作為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自古以來就對中華文化極其嚮往。清王朝閉關鎖國之後,中國日漸沒落,日本卻逐日東升,漸漸對中國起了覬覦之心,在那幾十年裡,我國文物被大量秘密運往日本。
至今,流落日本的中國文物,數量大約有幾十萬件,而且有相當一部分質量堪稱國寶!
今天就細數一下流傳到日本的中國國寶級文物!
螺鈿紫檀五弦琵琶
曜變天目茶碗是宋代建窯的黑釉茶盞,為當時文人鬥茶所用。因曜變天目的不可預測性,這只曜變天目茶碗為傳世孤品,堪稱舉世無雙。
⑤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鎮館之寶是什麼
世界著名博物館。在東京上野公園。東京國立博物館館藏高達8萬7千多件。館藏種類從書畫、雕塑、器物、織品、書籍、刀劍、金工等。鎮館之寶有「普賢菩薩像」、「松林屏風圖」、狩野派宗師狩野永德的「檜畫」。頂級文物中有一批是來自於中國的,主要包括宋元時代的繪畫、中國東京國立博物館藏的中國瓷器的古典(如王勃集)和中國的書法等文物。而僅僅是在宋元時代的繪畫中,就有南宋李生的《瀟湘臥遊圖卷》、南宋李迪的《紅白芙蓉圖》、南宋梁楷的《雪景山水圖》和元代因陀羅的《禪機圖斷簡寒山拾得圖》4幅作品獲得了「日本國寶」的桂冠。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收藏中國文物最豐富的博物館。
⑥ 東京國立博物館內都有什麼中國文物
東京國立博物館是世界上比較著名的博物館,它是日本在1872年成立的,館內擁有40多個展廳,其中館內的藏品也不少於十萬件,其中不乏中國文物。館內有一個展示廳名為東洋館。
東洋館內一共分為三層,其中一層甚至可以稱為「中國館」,一共五有五個陳列室,中間有四個都為「中國考古」
第一個陳列館就是從新石器時代到漢代出土的早期文物,一共100多件文物,其中有石器,陶器,玉器,青銅器等。
(青花束蓮紋大盤)
⑦ 日本有哪些文物
日本這塊土地上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萬年前,從考古發現的證據表明,日本的舊石器時代出現於三萬二千年前,大約在距今一萬到八千年的時候,日本進入繩紋文化時期,所謂的繩紋文化,即是以繩紋陶器定名的文化期,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仰韶文化(時間並不同),從北海道到沖繩,日本各地都有這種繩紋陶器出土,這種陶器是指用植物纖維搓捲成各種類型的繩索,通過手將繩索線段在陶器表面滾壓出各種類似繩索紋樣的陶器,這種陶器一開始為燒煮食物的炊器,又是可供儲藏承載器,後來又發展至喪葬用的明器。
一、
⑧ 中國流失到日本的文物有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開進北京,火燒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光顧了中國很多大城市。別的不說,列強兩次入侵搶走的文物就數以百萬計,以致百餘年後的今天,大家經常會看到這樣的新聞,英國或者法國的某個家庭發現了一件價值不菲的中國文物,拍出多少錢之類的。
抗戰舊照
人們都知道當年日本在我國東北修了滿洲鐵路,後來日方有人透露,參與修建鐵路的日本人,很多都是歷史文化或者考古方面的學者。他們以調研地理環境為借口,摸排中國境內的文物和古跡。當年在日佔區,到處都有日本的調研隊。如此大規模的文物古跡調研活動,只怕中國幾十年來還沒日本人當年搞得好。所以說去日本學中國歷史,是半點不誇張。
《順治遷都》是一部長篇小說,作者借用一個朝鮮人的口吻對日本人說:「你們的大名是日本人,但我喜歡叫你們海盜……海盜,只能漂泊在海上。」我極贊同這句話,日本人倒是想上岸,終於還是被趕回了海島上。
⑨ 東京國立博物館的發展歷史
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於1872年開館的日本最早的國立博物館,其中最古老的建築是建於1908年的表慶館。這是一幢百年以前的建築,所以它的展示條件不是太好,就建築本身來說是非常漂亮精美的建築,現在為舉行活動的會場,或者是展示那些受環境影響比較小的文物,比如寶石、金屬製品、石器等相關物品可以在這里舉辦展覽。 本館的建築建成於1937年,大概有80多年的歷史,我們對其展陳環境進行過改善,現在主要展示日本本土的美術品和文物。表慶館和本館這兩個建築物本身就是重要的保護建築。東洋館、平成館和法隆寺寶物館是相對比較新的建築了,在東洋館主要展出亞洲文物,法隆寺寶物館主要展出法隆寺呈獻給皇室的文物,平成館主要展示臨展、特別展,還有考古文物展示。黑田紀念館本身也是保護建築,主要展示油畫,以及作為研修、學習這樣的一個設施。
東京國立博物館是日本最大的博物館,位於東京台東區上野公園北端,創建於明治四年(公元1871年),現在的建築完工於1938年。它由一幢日本民族式雙層樓房和左側的東洋館、右側的表慶館以及大門旁的法隆寺寶物館構成,共有43個展廳。館內收藏了十幾萬件日本歷史文物和美術珍品,其中有70件被定為國寶。展品分為雕刻、染織、金工、武具、刀劍、陶瓷、建築、繪畫、漆工、書道等類別,反映了日本社會各個時期的文化藝術和人民生活概貌。
原為東京湯島聖堂的文部省博物館,1889年改為帝室博物館,1900年又改名東京帝室博物館。1947年博物館由宮內省改屬文部省管理,更名國立博物館。1952年定名為東京國立博物館,隸屬文部省文化廳。東京國立博物館由一幢日本民族式雙層樓房和左側的東洋館、右側的表慶館以及大門旁的法隆寺寶物館構成,共有43個展廳。
1872年(明治5年)3月,舉辦了國內首次博覽會。
1873年(明治6年),並入博覽會事務局,並遷址至內山下町(現今的東京都千代田區內幸町)。
1923年,日本發生關東大地震,當時的總館和2號館、3號館均遭到嚴重損壞,無法使用。
1962年(昭和37年),館內西南側建成「法隆寺寶物館」,
1999年,新展館平成館投入使用,主要用於主題特別展、考古資料展示室和大禮堂。
⑩ 均是無價之寶!我國流入日本的十大文物都是什麼
日本這個國家與我們國家是淵源比較深的,早在古代唐朝時期,日本和我們國家就來往的十分頻繁,而且也對我們國家的古代文化十分推崇,直到現在在基本依然存在一些我國古代的傳統習俗,比如日本的很多語言精髓都是來自我國古代唐朝。
因此我國古代有不少珍貴文物都被日本收藏,其中大部分文物都是唐朝時期的,像螺鈿紫檀五弦琵琶就是在唐代時期流入日本的,這件文物屬於御物文物,目前收藏在日本宮內廳正倉院北院。
流入日本的這十件文物都是世間少有的我國珍貴文物,可惜的是這些恩文物目依然沒有回到國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