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怎麼說服中國小孩

日本人怎麼說服中國小孩

發布時間: 2022-12-18 17:51:15

㈠ 日本怎樣教小孩恨我們中國的

我有個同事的姐姐早年嫁給了日本人,現住在廣島,孩子在日本的學校讀小學。 有一天,小孩參加完學校的「愛國」活動回到家中,突然狠狠對母親講:「我恨死中國人了,我要把他們全殺死!」母親大驚,忙問怎麼回事。小孩講,中國人很壞,殺了那麼多日本人!母親告訴他中國人沒錯,是日本人跑到中國去殺中國人的。小孩辨說:「我們一粒子彈只能殺死他們一個人,但他們一顆原子彈要殺死我們幾萬人!」母親糾正說,原子彈不是中國人投的,而是美國人乾的。小孩反駁道:「那我還是恨中國人,他們很壞,都應該死!」母親趕忙說:「你不應該這么說,**媽是中國人,你的身上流著一半的中國血!」大家猜猜這個八歲的孩子怎麼回答?他說:「那我晚上睡覺時不要再掛蚊帳,我要讓蚊子把我身上的中國血全喝光!」 孩子的母親後來對自己的妹妹講,現在她都不敢給自己的孩子講中國,因為她不知道從自己的孩子口中還會講出什麼話!她常常對未來懷有某種莫名的恐懼。 這是真人真事,這種情節無法編造。之所以寫下來就是希望善良的中國人知道,這個曾經給我們帶來過災難的鄰邦現在是如何教育他們的後代的。我真誠地希望我們的人民應該怎樣審視這個鄰居,應該怎樣發展自己,強大自己,以免那曾經的苦難再次來過! 日本人從小教育小孩要自強獨立,抗打擊力確實比中國小孩強很多,我們從起跑線就輸了。我們的教育模式早落後了,需要人來做點改變才行的!!

㈡ 二戰時,我覺得日本人對中國小孩很好,還拿糖果給他們吃,感覺日本人並不壞

哈哈!那釣魚的一定對魚兒很好,養豬的一定對豬很好嘍?對你好不好不在於給了你什麼?而是對方的目的是什麼?日本亡我中華之心不死!

㈢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有一位中國媽媽,她的女兒在日本幼兒園上學,下面是她記錄的一些令她目瞪口呆的事情。 1)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搞不懂為什麼日本人要弄出這么多復雜的名堂出來。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 裝被子的袋子 裝衣服等的袋子 左邊是裝閱讀書的袋子,右邊是裝鞋子的袋子。 時間久了,孩子自己可以非常有條理的分門別類。京都人可以對垃圾精細分類處理而不覺其煩,是否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大人空著手,所有的包都由孩子自己背著或者手裡拿著。 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看到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著,少說也有兩三個大包外加書包,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瞧,日本王室的小公主,也不例外。 ' 我們呢,自然還是咱國內的傳統,孩子空手,家長拿包。過了兩天,老師就來和我聊天了:「孩子在學校可是什麼都自己做啊。。。。」日本人慣於只說半句話,後面的讓你琢磨去。我立刻就明白是在問家裡的情形了,看我還在想,老師就說了「比方說上學時拿包吧。。。」這就是委婉的提醒。 等開家長懇談會時,和日本家長說「在中國幼兒園,習慣家長拿東西」。這回輪到日本媽媽目瞪口呆了,異口同聲地問:「為什麼?」 為什麼?是不是因為我們中國人愛孩子更多一點呢? 3)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登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蓓蕾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組換的衣服,在我們看來,那自然是防備孩子玩耍時弄臟備用的,然而,並不是。只要孩子們中午睡了午覺,起來必定要重新換一套,多麻煩。孩子在外邊宿泊一個晚上的時候,光備用的換的衣服就要備好多套,真趕上那個愛新衣的皇帝了。 剛開始每天早上去送孩子,都要重復那麼一套換衣程序,孩子在菊花班的時候,看她實在慢,就不免代勞。但是不久就發現日本的媽媽們都是站在一旁看著孩子,從不伸手幫忙。慢慢體會到,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大冬天穿短褲 日本幼兒園的孩子,冬天無論多麼冷的天,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為了不重新喚起東亞病夫的記憶,只好入鄉隨俗地狠下心來,為國爭個面子。 不用說,剛入園那時候,孩子三天兩頭就凍病了。和日本媽媽說呢,答案又叫人目瞪口呆:「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看看一個個像小炮彈一樣沖到面前說「你好」的孩子,那個結實勁兒,讓人覺得我們不能太金貴孩子了。 5)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 孩子幼兒園的班都用花的名字命名,有菊花,有百合,孩子現在已經是一株很有大姐姐風范的紫羅蘭了。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日本的文字本來就來源於漢字),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託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拚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孩子的身上青一塊、紫一塊的,但是體力和勇氣都練出了。 說實話,剛來日本時,孩子的表現真是讓人汗顏。日本的孩子一般從十三四歲開始,才往上躥個兒,之前比中國孩子矮很多。孩子在班裡,那可是鶴立雞群的「龐然大物」,無奈實在是外強中干。日本孩子光著腳在外邊跑,而我家的寶寶呢,榻榻米上有一點沙子,就恨不得踮著腳走路。有一次遠足爬山,最後一個不算,下來的時候,乾脆由兩個矮個子的日本孩子攙扶下山。這怨不得孩子,3歲的孩子,根本沒有讓她徒步爬山1小時的經驗。現在好了,去年在香格里拉,在缺氧的環境下,徒步4個小時沒有任何問題。 7)完全混班教育 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孩子們的成長感特別明顯。 比方前些天年長組最後的發表會上,表演完太鼓之後,他們說了一番話,讓所有的家長落淚:「今天的發表會真高興,低年組的小朋友們也非常努力地表演成功了。這是我們最後的發表會了,到了小學校我們仍然不會忘記我們的朋友和幼兒園。」 在這個幼兒園,似乎完全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 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還教什麼?——「教學會說謝謝」。總之,這里強調的和國內是非常不同。但是通過三年的幼兒園生活,發現我家寶寶在音樂、美術、閱讀等方面也有了長足的進步,而這方面的收獲卻是經由綜合教育的方式獲得的。 9)一年到頭數不清的活動 看看我的日歷上標出的做便當的日子,就是寶寶他們遠足的日子,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總之,結論是:日本的幼兒園生命在於活動! 10)中國人都不過的節日,日本幼兒園過 這也是讓我狠狠吃驚的地方,像上面說的,日本幼兒園過一切他們自己的傳統節日,女孩節,男孩節,納涼節。除此之外,中國的正月初七的七草節(幾位知道?)、二月的節分、七七乞巧節都認真地過上一遍。 孩子回來說,今天老師問我這些節日在中國怎麼過,我說:不知道。慚愧啊,媽媽也不知道。 1 1)老師的能量 日本一個班,少則10個人,多則30個人,老師都只有一位。開始我是頗為懷疑的,能把這些孩子都看住也就不錯了。然而,可真是看輕了日本的幼兒園老師。就這一位老師,30個孩子的作品展,30個孩子從無到有的打鼓本領(非常專業啊),30個孩子的美術、音樂、閱讀,30個孩子的生日,30個孩子的大型發表會、運動會全是這一位,有條不紊,像模像樣。 像去年發表會排的是《不來梅的音樂會》,日本的活動向來是一個孩子都不能少的,所以30個人當中,4隻母雞,3隻貓,5隻狗,2頭驢子,幾個小偷,老師要分別帶領孩子們做好服裝、道具和布景(全部廢物利用)、配好音樂、編好劇目,排練一個多月,那可是不小的工作啊。但是看看那位老師每天還是輕輕鬆鬆的表情,50多歲的人了啊。佩服! 1 2)佛教的影響 京

㈣ 日本侵略中國時,日本人是怎麼對待中國人的

據了解 日本狗侵略前期很少畜生行為。中期後期也許因為中國基本已經全民皆兵全民參戰,知道侵略目的無法達到。於是露出了畜生的本相。中國人永遠不能忘記仇恨,日本人永遠也無法彌補犯過的錯誤。因此只有日本人斷子絕孫 死光死絕才能讓中國人忘記仇恨

㈤ 日本家庭通常是怎樣教育小孩的與中國家庭有何不同

他們比較注重鍛煉孩子的獨立性,鍛煉他們的動手能力以及解決問題的能力。小孩子比較懂事,有禮貌。不會溺愛孩子,而且也不會縱容孩子。中國就比較把孩子捧在手心,怎麼讓孩子去動手會比較不注意鍛煉他的動手能力,還有培養他的獨立性。

㈥ 日本人是教育怎麼孩子的他們有多「狠心」

「我沒輸,就是沒輸!這次不算!」



在抗挫折教育這方面,我們雖然不至於做到日本教育這般狠心,但也可以汲取其中的可取之處,培養孩子的抗挫折能力。

這樣孩子未來才既能經得起失敗,也能坦然面對成功。

㈦ 日本的教育方式怎樣為什麼培養出來的孩子都那麼的聽話

日本的教育方式怎麼樣?為什麼培養出來的孩子都那麼聽話?

一、學會抗壓,沒有人不希望被誇「你真棒,做得太好了!」,小編還記得上幼兒園的時候,老師每次都是以獎勵小紅花的方式表揚大家,從來沒有嚴肅的說過任何一個小朋友,就因為怕傷我們的自尊心。這種教育方式無疑會削弱孩子們的抗壓能力。而對於日本老師和父母而言,他們教育孩子始終秉持著「3+2原則」。什麼意思呢?就是好比孩子做對了5件事,但是你只能表揚他3件,另外2件,你要提出批評,指出其不足。目的就是為了培養孩子們不驕傲不自滿的品德,讓他們虛心接受他人的建議,知道原來自己還有地方不夠好值得改進。一定程度上,這種教育方式也有利於培養他們面臨批評與打擊時候的堅強心理。

四、學會自強,在日本,無論男生還是女生從小動手能力就很強,小到課題研究大到做傢具修汽車,凡是能自己一個人做好的事情,就不會叨擾別人。 包括買房結婚也不會要求父母給自己准備一套,就算沒錢的話,寧願自己租房住也不會給父母添麻煩。在這種教育環境下,孩子自然聽話。

㈧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導語:日本是一個高度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其資源匱乏並極端依賴進口,發達的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主要支柱。科研、航天、製造業、教育水平均居世界前列。日本人,一般指擁有日本國籍的人或有和族血統的人。其主要由和族組成,在日本北海道亦有阿伊努族人居住。歡迎大家收藏!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1

1、日本老人都不幫忙帶孩子。

和中國的老人基本都在給自己的子女帶孩子相比,日本的老人幾乎是不會去帶孩子的,也不和子女同住,最多在子女實在忙不過來的時候搭把手。而爺爺奶奶呢?退休之後就是自己旅遊,或者發展一下之前沒有時間做的興趣愛好,從經濟和人力上都不會再去支持子女的家庭了。

2、帶熊孩子離開,不要給別人添麻煩。

日本很注重教育孩子「獨立」,在日本還有一種文化叫做不給別人添麻煩。所以從很多生活細節都能看出來。比如在上學的時候,不管是幼兒園還是小學,從來沒有家長幫孩子拿書包拿水壺。都是孩子自己背書包,撐傘自己上學。另外還有一種我們常見的場景,就是在餐廳,飛機上,熊孩子不高興了哭鬧,高興了在座位上蹦跳。這些在日本的生活中,都是屬於「給周圍人添麻煩」的行為。這個時候,日本的家長會帶熊孩子離開,對於很小的孩子,哄好了再坐回來,對於大一點的孩子,就會教育他們「不要給周圍人添麻煩」。

3、很小就有自己獨立的房間,提升自己的管理能力。

相比很多孩子小時候都是跟父母睡,在日本,很多孩子很小開始就有自己的房間,如果經濟條件不允許,也會有自己的空間。這是因為,孩子從小開始有一個屬於自己獨立的空間,能夠通過整理房間,打扮自己的小天地來提升自己的自律,管理能力。

4、參加興趣班不是強迫,而是發現。

和中國一樣,日本也會有很多興趣班,什麼游泳班、空手道班、美術班應有盡有。但是和中國不一樣的是,日本的家長並不是天天逼著孩子要學出個什麼東西,送孩子參加興趣班多半是玩票,而且也會輪番報不同的班。

日本家長認為孩子通過玩票的性質可以見識到各種不同的領域,從而可以發現自己孩子的興趣和潛質。日本面向孩子的班多半也以游戲為主,比如科學班就是通過一些好玩有趣的實驗來激發孩子對物理化學的興趣。

5、和背誦古詩相比,更重要的是增加生活技能。

我們從小背誦「鋤禾日當午」是絕大多數孩子都有過的經歷。不過和孩子背誦知識相比,日本家長對孩子的教育更加天馬行空。主要培養生活技能,以及還有一種叫做為別人著想的品質。比如,教孩子如何去超市買東西。讓孩子拿著一張購物清單,裡面寫著:牛奶,麵包,洗發水等等,讓孩子在超市自己尋找,詢問售貨員,然後結賬付款。讓孩子在沒有大人的時候也能自己生活。

6、「沒關系」和「很簡單」。

因為和青少年相處最多的是父母,所以幾句話要經常說。當孩子磕了碰了,不是呼天搶地撲過來說「寶貝受傷了嗎?」而是要說「沒關系」,鼓勵孩子自己處理自己克服。而當孩子處於懵懂期,對世界很好奇對時候,經常會問「爸爸,當飛行員難嗎?」,這時候,要多說「很簡單」鼓勵孩子對於一切都不難,勇敢地達成目標。推薦閱讀:中日不一樣的幼兒教育。

7、在公交上不需要讓座。

在國內,地鐵或者公交上見到孩子都會讓座。不過在日本沒有這樣的習慣。日本的優先座如果沒有老弱孕婦和抱嬰兒的乘客,即使是當時人再擠,也沒有人會坐。即使是小朋友也會站著。家長會覺得在公交上站著也無所謂,可以鍛煉小朋友自己獨立生活的能力。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2

【抗寒、耐寒力】

在日本東京的一家幼兒園,小朋友們在操場上用干毛巾摩擦身體。這家幼兒園的400多名小朋友每天都會以這種方式在寒冬里鍛煉身體,以增強抗寒能力。大坂市冬天的氣候比北京暖和一些,但還是有幾分涼意,賓館附近的樹木,樹干都用布包裹了起來,而在街上行走的日本小女孩卻穿著及膝短裙。「樹木都穿上了『褲子』,怎麼孩子們還穿短裙」?這里的父母卻主張孩子從小鍛煉耐寒力,以免以長大後成為『暖房花草』。兒童一般都穿得比父母少,但他們患呼吸道疾病的並不多。」

【下廚】

日本家長主張小孩隨媽媽下廚房。有的娃娃才三歲就下廚房看媽媽燒飯做菜,聽媽媽講燒飯做菜的故事。幫媽媽揀菜、洗菜,這些勞動在孩子眼裡是在做游戲,但從中增長知識,從小培養了愛勞動的習慣。

【讓座】

小孩子外出乘公交車,乘客讓座,有的家長並不歡迎,主張讓孩子站著。這些家長認為站著乘車不僅能鍛煉孩子的平衡能力,也不至於養成他們心目中只有自己。一天,一個中國小孩和一個日本孩子外出很晚才回家,公共汽車上有一排很矮的座位空著,中國小孩想也沒想地坐了上去。日本孩子嚇了一跳,趕忙叫她起來,用責怪的語氣說:「這是老弱病殘專座,你怎麼坐了啊?」「可是現在沒人啊!」「那也不能坐啊。」日本孩子說。

【節儉】

日本孩子即便口袋裡多有錢,也知道錢是來之不易的,不大手大腳。日本孩子不隨便買東西,除了給朋友買禮物,盡量避免給自己買什麼。一次一個日本孩子為了省下大約7元人民幣的日元,不顧勸阻,竟然跑了很遠到自動販賣機那裡買回來所需物品。

【環保意識】

日本孩子具有良好的環保意識。有時他們會把拉圾裝進自己的提兜,帶回家處理。甚至在累人的爬山過程中,有的孩子也不忘揀起路人留下的垃圾,招呼大家別亂扔垃圾。日本孩子知道要少開空調,寧願用扇子驅暑。不是因日本人吝嗇,而是他們幾乎人人知道開空調會造成「熱島現象」,會破壞大氣臭氧層,給日本給地球帶來危機。

【合作精神】

中國孩子入學時,通常老師面試的問題是:你叫什麼,幾歲了,知道父母的名字嗎?看看這幾個字認識么? 日本小孩入學時就考團隊合作精神:某小學招生分為三道關,把孩子編成號,十個十個的一組。第一關,老師說:「把這個桌子搬到下一個房間。」愣在那裡不動的那個小孩就會被淘汰,其餘搬桌子的就進入第二輪了。被淘汰的那個孩子的家長來見老師,還會被老師罵一通:孩子是怎麼教育的?缺少家教!在清代就開始流傳一個中國人一條龍,三個中國人三條蟲的說法,其實,中國人確實沒有團隊精神么?中國人就只能單幹麼?不然,其實團隊精神是培養出來的,是教育出來的!

【和他們一起玩耍】

高橋博史是位獸醫,有兩個兒子。一天傍晚,高橋夫婦在家中將洗滌劑和水按一定比例混合後,倒在大澡盆里,然後讓兩個兒子站到澡盆中間,再用紗布將呼啦圈纏起來套住孩子。就在夫妻倆一起慢慢抬起呼啦圈的一瞬間,夕陽下出現了一個猶如彩虹般絢爛的大泡泡,將孩子整個圍在了裡面!歡呼雀躍的兄弟二人,馬上將鄰居家的小朋友全都請到家裡來,不知疲倦地一直玩到天黑。在這個實驗里,高橋夫婦讓孩子們了解了光的折射原理,以及在配泡泡水時溶液濃度的計算方法。不過,高橋博史說:「不必馬上讓他們學會這些知識。只要(父母)能和他們一起玩耍,孩子們自然會產生興趣。有多大投入,就會有多大收獲,即使這些實驗不能立竿見影地提高孩子的學習成績,但對於提高他們的學習能力來說,卻有相當大的幫助。」

【「家庭實驗室」】

現在,日本學校里理科課時有所減少,令學生自己動手做實驗的機會也越來越少。而小學課本中那些有趣的實驗,又往往會成為一些名牌中學的入學考試題目。怎麼辦呢?為提高孩子的動手能力,日本作家高橋秀樹乾脆建了個「家庭實驗室」,他經常在家中帶著兒子一起做實驗。父子倆拆過自行車,安裝過小馬達,每一次實驗成功,他們都會無比興奮。父子倆還曾按照兒子的課本做過這樣一個實驗:先加熱燒瓶,等燒瓶里的水沸騰後蓋上蓋子,然後將燒瓶底部浸入冷水中,一俟燒瓶里的水停止沸騰就馬上用冷水從燒瓶頂上澆下來,看看燒瓶里的水會出現什麼情況。課本里附有解釋的正確答案是:水會再次沸騰。在試驗中,當水再次沸騰的瞬間,高橋秀樹看到了兒子臉上又驚又喜的表情。

【試著讓孩子當家】

家住靜岡縣藤枝市的大石壽美惠,小時候是遠近聞名的「捉蟲女王」,她一天最多曾捉過101隻蟬。現在,她又將這門「技藝」傳授給了小女兒小香。小香剛上小學一年級,但她不但能應付各種各樣的昆蟲,連捉蛇都不在話下。她可以輕而易舉地叫出各種昆蟲的名字,甚至還能分辨出它們的年齡。學校的生活課上,小香成了當之無愧的「小昆蟲學家」和「小英雄」。今年暑假期間,川崎市的佑雁女士讓正在讀小學6年級的兒子負責准備一周的午飯,而且還要負責采購。佑雁事先規定好最多能花多少錢,並要求兒子只購買「國產食材」。結果,佑雁的兒子在采購中發現,國產食品和進口食品價格大不相同。在父母幫助下,佑雁的兒子就此進行了「調查」,從而了解了不少進出口貿易知識。

外國教育孩子的小貼士:

●孩子跌一跤,讓他自己爬起來,讓他覺得成長道路不會一帆風順。

●讓孩子在看到自己國家的國旗時,注目兩分鍾。

●帶孩子去動物園,主要是為了獲得知識。

●帶孩子到公園、森林去,讓他們喜歡綠色,讓他們熱愛生命。

●讓孩子懂得,認真為人做事,要成為每一個人生活中的好習慣。

●使孩子成為一個最熱情、具有積極向上精神的人。

●即使你的經濟狀況很好,也要鼓勵孩子用自己的雙手去勞動掙錢,讓孩子自己支付部分學習費用,或支付保險費用。

●鼓勵孩子在16歲以後,在放假期間,找一個鍾點工的工作,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

●教育孩子尊敬老人、軍人、警察、消防員、環衛工人、教師和醫生。

●讓孩子學習音樂,學會聽懂貝多芬、肖邦、莫扎特等一切可以引以自豪的好作品。

●鼓勵孩子上台演說、演唱、跳舞、朗誦。

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篇3

1、 無數大大小小的包

辦理入園手續的第一天,幼兒園就說明,要准備若干個大大小小的包。

書包(統一)、裝毛毯的包、裝餐具的包、餐具盒、裝衣服的包、裝備換衣服的包、裝換下來衣服的包、裝鞋子的包,然後A包多少厘米長,B包多少厘米寬,C包放在D包里,E包放在F包里。

據說,有的幼兒園甚至要求所有的包都要媽媽一針一線縫制!孩子也可以非常有條理地分門別類收拾衣物。京都人可以精細分類處理垃圾而不覺煩,和從小所受教育有關。

2、 大人空著手,孩子拿包

每天早晚接送孩子的時候,日本家長,無論是爸爸媽媽,還是爺爺奶奶,手裡一律空著,而上面所說的那些少說也有二三個大包外加書包都由那些「花朵們」肩背手拿,而且還都跑得飛快。

3、 反復脫換的行頭

幼兒園是統一服裝,春秋換裝。全年去幼兒園時最外邊都要穿幼兒園的'套頭衫,穿短褲,戴貝雷帽(夏天戴草帽),穿自己的鞋子;到了幼兒園,就要把套頭衫脫下來,換一種玩耍時的罩衣,鞋子脫下來,換白色的芭蕾鞋;到操場玩的時候,自然再換自己的鞋子。這還不是最麻煩的,開學時老師要求拿一套替換的衣服,是孩子們午覺起床後要換的一套。

日本幼兒園就是通過這個每天的穿衣換衣,讓孩子練習獨立生活的能力的。通過每天到校後,換衣服、放聯系手冊,自己貼當日的sticker,掛手絹等從2、3歲開始的訓練,孩子們養成有條不紊做事的習慣。

4、 大冬天穿短褲

冬天無論多冷,日本幼兒園的孩子都穿非常短的短褲上學。日本媽媽說:「是啊,孩子送幼兒園就是來讓他們得病的。」

5 、零歲參加運動會

剛到幼兒園,就看見很多老師懷里都抱著個小小孩,看上去也就幾個月大吧,一問,是0歲。而0歲的小寶寶,就是「桃花」班,用日文叫「もも」,和咱漢字的「毛毛」同音,很是形象。

這些0歲的毛毛,不光入託了,而且還要參加幼兒園的一切大型活動,比方運動會、演出發表會等。看這些0歲的毛毛哭著拚命向前爬,還是有點打動人的力量的。

6、 女孩子踢足球

日本幼兒園到了年中組,開始上每周一次的jumping課,相當於我們的體育和形體課;到了年長組,就有了足球大會,孩子們成天不是練習打鼓,就是練習足球,那是真踢啊,而且不停有幼兒園之間的比賽。

7 、完全混班教育

日本在9:30之前,3:30之後,全園的孩子都在一起玩,而且在院子里,大孩子抱小孩子,小孩子追大孩子,玩得狠瘋狂。孩子們真正能體會到哥哥姐姐、弟弟妹妹的感覺,成長感特別明顯。

8、 教會孩子「笑」和「感謝」

日本幼兒園似乎不重視孩子們的知識教育,孩子們沒有課本,只有每月一冊的繪本。

學校的教學計劃中完全沒有數學、假名、繪畫、音樂這些項目,更別說英語、奧數了。也不學輪滑,也不教游泳。問教什麼,答案永遠也想不到——「教孩子們學會笑眯眯!」在日本,無論走到哪裡,無論和誰講話,「笑眯眯」最重要,一個笑眯眯的女孩子最漂亮。

9、 一年數不清的活動

一年到頭不知道爬多少次山,看多少次湖,觀察多少次動物和植物,除此之外,撿橡子了,打年糕了,開運動會了,為社區演出了,宿泊了,過園節了,開發表會了,去拜寺廟了,作品展了,反正是名堂多多。

㈨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法

1、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1。1、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1。2、對孩子的行為,五件事中三件誇獎,兩件批評,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1。3、與其給他知識,不如讓他感動,與其讓他感動,不如讓他去實踐。

1。4、最開始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師,再有才智,學歷,而人品惡劣的老師,不能做孩子學習的典範。

1。5、了解世間之事的人,應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1。6、過了20歲,父母老師的意見就像過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樣無效。所以矯正孩子的惡習要趁小。

1。7、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孩子的年齡性別之差都制約著父母的影響力。而朋友的影響則不受制約,特別是精神上的影響更大。可見,孩子選擇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2、教育孩子的注意事項

棍棒底下出孝子的.理論並不適合文明開化程度飛速發展的今天,科學育兒才是持久之計。通過游戲的方式教授道理可能更利於讓孩子接受。小孩子的理解能力有限,基本無法消化那些空的概念,因此學會循循善誘才是關鍵。此外,家長一定要多贊揚孩子,肯定每一次進步,你的褒獎對他們來就是最大的動力。簡單粗暴只會把孩子和良好習慣越推越遠。

形成良好的行為方式需要一定的時間作為積累和沉澱。不斷的實踐,不斷的攻讀,久而久之才能不用刻意為之,融入生命之中。

小孩在幼兒園里做的怎樣是沒法實時獲知的,因此各位寶媽要時常與班主任交流,及時掌握孩子的近期狀態,發現問題後迅速糾正。且幼師可謂是閱兒無數,肯定會有價值較高的經驗與你分享。

3、教育孩子的方向

3。1、社交能力。願意照顧他人,能和周圍的人和諧相處。家長可鼓勵孩子結交更多的朋友,融入到更多的朋友圈中。

3。2、獨立性。生活與精神雙重獨立,不但可以在生活上照顧自己,還可以在精神上做到獨立自主,充滿信心,愛交際。

3。3、自製力可以從大局出發,犧牲小我,約束自我,有強烈的自覺性。

3。4、韌性。遇到問題永不言棄,學會開動大腦思考,想方法解決。家長應支持孩子的想法,協助其運用到實際生活。

3。5、勇敢的品格。遇到問題不莽撞,可冷靜對待,做出正確的選擇,這就需要家長帶領孩子在平常日子裡不斷去磨合。

3。6、積極向上的心態。把孩子打造成「樂天派」,積極向上。

教育孩子時不可忽視的壞習慣

1、打斷談話。為何不容忽視:你的孩子也許迫不及待地想要告訴你什麼或問你某些問題,但是如果縱容他打斷你的談話,卻不會有助於教會孩子為他人著想,更不會讓他學會在你忙碌的時候如何自己打發時光。結果將會是他認為自己有權吸引別人的注意,並不能忍受任何挫敗。

2、攻擊性行為。為何不容忽視:孩子和小夥伴有小沖突的時候,你可能不一定會去管教,但是你不該忽視那些小小的攻擊性行為,比如推倒小弟弟或掐小朋友。父母問題顧問米歇爾博士認為,如果你不管的話,孩子到了8歲左右,這種不良行為就會積習難改了。放任自流傳遞的信息是傷害別人是可以被接受的。

3、假裝聽不見你說話。為何不容忽視:收拾玩具、自己拿水喝,當你提醒孩子做些他不愛做的事,一次、兩次、三次,甚至四次,他仍然像沒聽見一樣,這時你不能忽視了。

教育孩子的正確方法

1、父母是孩子一生中最重要的不可代替的教育者。

0—6歲是孩子品質及良好習慣形成的關鍵時期。兒童生命的最初兩年,是與父母建立牢固情感紐帶的關鍵期,是兒童未來心理成長並與他人建立信任和愛的關系的基礎。

所有關於生命知識的50%,是在生命的第一年學習的,生命的第二年,學習25%,這里的生命知識主要是指愛的能力和情感的發展。

2、如果想要改變孩子的行為,父母應先改變自己。

教育孩子就是教育自己的一個過程,孩子的不良行為,往往是從環境或父母那兒直接傳授下來的。樹立榜樣來教育是發展孩子道德行為的最可靠的辦法。

㈩ 看日本人怎麼教育孩子

關於日本教育孩子的理念方式,讓人感觸頗深,下面我收集了一些關於日本人教育孩子的方式,希望對你有幫助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4個理念

重視提高孩子身體素質

在中國,你絕對看不到,也根本不會相信,在嚴寒的冬天裡,家長或學校會讓孩子光著上身,穿著短褲,在操場上跑步,然而在日本就有這樣的幼兒園,每天都以這種方式讓孩子鍛煉身體。重視孩子的身體素質,是日本教育的一大特點。日本孩子從小就被灌輸“不怕冷,多運動”的思想。無論冬夏體育課,一律要求孩子穿短T 恤和短褲。有的孩子從小就被家長鍛練洗冷水浴,以此來鍛煉孩子的體質和意志。

重視教育孩子吃苦耐勞

日本人注重有意識地給孩子提供吃苦的機會,讓孩子們從小就去經歷磨難和挫折。日本幼兒園都有“遠足”鍛煉課,即保育員帶孩子不坐車而步行往返三四公里以外的公園遊玩。小學高年級和中學每年都舉辦“田園學校”、“海島學校”、“森林學校”,讓孩子了解農村生活的同時,經風雨見世面。大多數家長要求孩子從小做家務,整理房間,做飯,買東西。上學,家長從不接送。外出時也是自己背著包。念大學,學費家長出,生活費得自己打工賺取。這樣很好地培養了孩子的吃苦精神和自立能力。

重視培養孩子國家觀念

日本家長和教師經常教育孩子,自己的國家資源稀少,只有靠自己的力量努力奮斗,才能使國家得以富強,才能使自己得以生存。因此,每個人都要以國家為重,多國家多做貢獻。這樣,日本孩子從小就在心中對國家打下了深深的烙印。

重視引導孩子團結合作

日本人認為,團結是一個民族強大的前提,集體的力量永遠大於個人。這種團結精神要從小事、從生活瑣事、從娃娃抓起。在幼兒園,老師經常組織孩子們玩的一種游戲叫“二人三腳”,就是把兩個人的各一隻腳綁在一起,形成“三隻腳”,然後分成幾組,一起賽跑,配合稍有一點不默契,就會摔倒,或落後。

日本人教育孩子的12句話

1、家庭是習慣的學校,父母是習慣的老師。

2、對孩子的行為,五件事中三件誇獎,兩件批評,他定會朝好的方向發展。

3、與其給他知識,不如讓他感動,與其讓他感動,不如讓他去實踐。

4、最開始教孩子學習時,一定要為他找到人品好的老師,再有才智,學歷,而人品惡劣的老師,不能做孩子學習的典範。

5、了解世間之事的人,應該去教育自己的孩子不貪戀酒色與金錢之事。

6、人過了20歲,父母老師的意見就像過了春天再施的肥一樣無效。所以矯正孩子的惡習要趁小。

7、朋友的影響大於父母的影響。因為父母與孩子的年齡性別之差都制約著父母的影響力。而朋友的影響則不受制約,特別是精神上的影響更大。可見,孩子選擇朋友是何等的重要。

8、愛哭的孩子長得快。小孩哭是一種自我慾望的表現。如果孩子的生命力越強,越健康,他就哭得越厲害。因為哭對他是種運動,哭會使他增進食慾,哭累了會讓他酣睡。

9、即使挨打,也是父母的棒杖。人生總要在各個階段受到不同的打擊,面對打擊自製力的有無與強弱非常關鍵。從小總是挨打的孩子則從小就習慣了打擊,長大後有力量保持正常精神狀態。

10、讓所愛的孩子外出旅行。這里的旅行不是觀光,而是離開家鄉到陌生之地工作。人不離開父母的保護,不體會到這種艱辛就得不到錘煉,就更談不上真正的幸福。如果真的愛孩子,就是要讓孩子吃些苦。否則等孩子長大了真的一無所成,再後悔就來不及了。

11、愛孩子,批兩次,表揚三次,教他五次就會成才。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