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人怎麼交流日本人
1. 納粹德國是怎麼對待日本人的
二戰時期軸心國集團一度到達勝利的邊緣,但最終失敗,導致這樣結局的原因實際是德國對日本友軍的態度過於惡劣所導致,首先在日軍北進的問題上,德國方面就有巨大責任。
日軍高層與海軍在戰爭爆發時不選擇北進主要北進無利可圖,當時還沒發現遠東大油田,只在北庫頁島有個小型油田,年開采量僅20萬噸,而日本的年需求是400萬噸,此外這一油田開採的石油,本來就是100%都低價銷售給日本,是戰爭時期日本唯一的穩定石油供應來源。這樣北進就讓日本高層與海軍覺得除了為德國白打工以外,沒什麼油水。但陸軍堅持北進主要是想報第23師團兵敗偌門坎之仇,日本國內關於爭吵的結果是誰也沒說服誰,雖然最後勉強達成南進協議,但日本陸軍卻沒有多少兵力投入南洋,而是把主力囤積在滿洲進行關特演,直到1944年才大規模抽調到南洋以及本土,並且由於海軍當時已經元氣大傷,並不能保證陸軍在南洋地區進行戰略機動,所以1944年日本陸軍大舉增兵南洋,並沒有對南洋戰局構成影響。美軍通過蛙跳戰術,把日軍130萬南洋軍給跳過去了,所以日軍太平洋戰爭最終迅速失敗。日軍實際是南進不南進,北進不北進,海軍扯陸軍的腿,陸軍扯海軍的腿,亂成了一團,如果海軍與陸軍雙方能夠一致行動的話,那麼即使南進未必是以敗局收場,至於北進那是肯定勝利。而日軍的決策會出現這樣大的混亂搖擺,很大原因就是受到了德國方面的干擾。
2. 二戰德國對日本的態度
德國一開始是不想和日本結盟的,畢竟兩個國家之間一開始沒有直接的利益往來,而且一戰時兩個國家還處於對立面,並且兵戎相見。日本的海軍師承英美,與英美關系較近。而且二戰開始前日本與美國還有大量的貿易往來。日本海軍方面是想同英美結盟而非德國,只有陸軍是主張學習德國。最後由於日本陸軍的貪功冒進,私自開辟中國戰場,在中國戰場上初期大獲全勝後導致日本陸軍占據上風,日本也被迫上了軸心國的戰車。
而反觀德國,一開始德國因為中國的資源,與中國有著非常大的貿易往來,並向中國提供了大量軍事援助。但是由於德國處於對蘇聯的戰略規劃,而且日本實力不菲,於是德國便對同樣與蘇聯有利益沖突的日本走到了一起,並於1936年簽訂日德同盟,德國需要日本在遠東牽制蘇聯的兵力,必要時日本可以北上對蘇聯作戰,與德國成兩面夾擊之勢。
可以說德日之間的同盟是徹底的利益間的同盟,兩者並沒有共同的信仰,也不是互相崇拜。而且因為各自國情不同,所以二戰之時日德間的交流甚少,只有幾次軍事裝備技術間的交流。而德國作為陸軍強國,重視裝甲作戰,海軍則著重發展潛艇。而日本正好是陸軍實力薄弱,裝甲技術一窮二白,潛艇技術也不強大,只有海軍力量可以排進世界前列。所以德國對日本僅僅停留在戰略上的盟友,德國也只希望日本牽制蘇聯這一個作用。但是之後的日本一意孤行全面侵華,不僅斷了德國的稀土資源,而且北上對蘇作戰又失利,導致蘇聯可以在遠東騰出手來,把重兵調回歐洲對德作戰,並且找死把美國拉入了戰爭。這時德國已經對日本失望透頂,但又騎馬難下無可奈何。
3. 德國人對日本的觀感如何
德日交流非常頻繁,兩國之間不可或缺。其實西方列強都對日本非常有興趣,比如英國對日本非常贊揚。為什麼呢,因為日本的傳統其實維護得很好,西方看東方很多方面是看日本。日本的歷史和古代文化都不如我們悠久,但是它在西方受到的評價那麼高。就是因為它走出來了,它成功了。你現在成功了,人家才會重視你的過去。如果你現在什麼也不是,那麼你的過去就是一堆垃圾。就是你想發揚國粹、弘揚傳統,都沒機會。而且日本人在世界上的聲音非常好,(雖然也有不好的地方),比如說日本人對機械製造精益求精的堅持,對細節變態的追求很對德國人口味,日德代表了世界上製造業的最好標准。日本人也非常有素質,你應該懂的,日本在這方面在發達國家中都算得上做得非常好的。街道的干凈,上班族一般早上還要洗澡,精神文明需求等有共通之處,語言禮貌,不大聲喧嘩。
4. 德國人與日本人
我也這樣考慮過很多次,為什麼德國和日本人那麼強悍,定向有方,自尊自強,蓬勃進取。
日本和德國相同之處無非是二戰時期開始到二戰結束,再從一無所有發展到世界發達國家,這一點頗為相似。還有一點就是日本和德國都是挑起二戰的罪魁,各自的目的都想以武力屈服他國來達成自己的願望,這一點是一樣的。
二戰德日兩國戰敗後為什麼發展的那麼快,為什麼又走向了世界頂尖的發達國家?這就是他們的諸多相同之處,進取心極強。
德日兩國戰敗後為什麼發展的那麼驚人?這一點是世人贊嘆的,也有很多人不知道他們發達的奧秘。
德日戰敗前都可以談上是經濟先進的國家。戰敗後迅速發展成發達國家的原因是因為他們之前已經擁有了嫻熟的工業技術,積累了嫻熟的發展經驗,這是他們成功的要點。就比如兩個人;一個是幾十年的企業家,一個是即將邁入企業家的門檻,即便那個幾十年的企業家突然間變的一無所有,他有可能還會很快變成巨人,因為他有了嫻熟的經商經驗和膽識。
5. 二戰德國和日本的軍事交流
二戰德國沒有向東亞派遣軍隊,只有少數觀察員。因為一戰的失敗剝奪了德國所有的海外殖民地,德軍在中國也沒什麼立足之地,二戰期間與日本的軍事交流主要靠海運,以潛艇為主【資料】二戰後期,德軍以馬來亞的檳榔嶼為基地,成立了一支印度洋潛艇艦隊
在整個戰爭期間,共有41艘德國潛艇試圖突破盟國海上封鎖,前往遠東日本控制下的港口,其中只有16艘抵達了他們的目的地,剩餘25艘全部被擊沉。
戰爭後期,在陸地上,德國軍隊已經陷入了兩線敗退中;在天空上,盟國戰略轟炸機已經遮天蔽日;在海洋上,德國海軍引為驕傲的「狼群」幾乎銷聲匿跡。但是,我們還沒有輸,德國仍然有復仇的力量。在U-219和U-195的貨艙里,裝著12枚拆散的V-2導彈零件,這些德國最先進的武器將按希特勒的命令運往日本,加強日本的作戰能力。為安全起見,裝配和指導生產的武器專家們搭乘U219的姊妹艇U-234前往日本。
1944年1月5日,當滿載物資的德國商船布爾根蘭號在南大西洋航行時,尾隨而至的美國輕巡洋艦奧馬哈號用一陣猛烈的炮擊將這艘商船送進了海底。這是德國最後一次嘗試用水面艦艇突破盟國的海上封鎖,向遠東日本控制下的港口運送物資。在此之前的三年內,共有15艘德國運輸船突破盟國的海上封鎖,將57000噸的物資,如雷達,密碼機,通訊設備,武器資料等運往日本;同時,有16艘從日本開來的商船突破封鎖,為德國帶來111,490噸的物資,包括鎢,橡膠,鉬等戰略物資。而在布爾根蘭號沉沒後,德國終於意識到,在盟國占據絕對優勢的大西洋上,繼續使用水面運輸保障與日本之間的聯系已經是不現實的。但是,隨著戰爭形勢的惡化,德國對遠東的戰略物資如鎢、鉬等的需求飛速增長,而日本則迫切需要德國提供先進武器的技術資料,以對付在太平洋節節推進的美軍。當水面航線被切斷後,德國和日本決定使用專門建造的運輸潛艇繼續維持德日之間的航線暢通。
1944年初起,德國開始製造用於德日航線的潛艇,以及相關准備工作。自1942年9月U-181號潛艇首航印度洋後,U艇對於亞洲航行並不陌生,而1943年時,德國更在日本的協助下於馬來半島的檳榔嶼建立了支持U艇遠洋作戰的補給和維護基地。起初,德國計劃調用在地中海閑置的大量義大利潛艇,但隨後義大利的迅速投降讓這一計劃變成泡影。因此,德國在1943年末准備大量建造20型運輸潛艇,用於德日航線的運輸。但是這一生產計劃必需的資源被挪去建造更急需的遠洋攻擊潛艇,最後德國不得不將現有的部分潛艇改裝以完成這一任務。1944年2月26日航向遠東的U-851號潛艇,就是由IXD型潛艇改裝而成。這艘潛艇自波爾多啟航,貨艙里滿載水銀和鈾氧化物。由於11月盟國海空軍對檳榔嶼的攻擊,駐守檳榔嶼的德國潛艇統統轉移到了雅加達,這里成為德國海軍遠東艦隊新的潛艇基地。好運似乎一直庇護著U-219,1944年12月26日,停泊在U-219,U-861泊位旁邊的1135噸的日本彈葯運輸船Taicho丸忽然爆炸,港口設施大部被毀,人員死傷慘重,而U-219僅僅受了一點擦傷。
1945年5月5日,最終的日子來臨了,德國宣布無條件投降。駐東京的德國海軍武官保羅.溫奈克將軍向遠東的所有德國潛艇發出暗號「彩虹」。在雅加達,伯哈根艇長召集了自己的部屬,宣布德國已經向盟國投降,但仍將與「邪惡的蘇聯共產主義者」戰斗。U-219將不會服從命令自自沉,而將被移交給日本海軍。此時U-219已經為返回德國裝滿了橡膠,稀有金屬等戰略物資。U-219隨後航向泗水,所有德國艇員都被安置在一個專門營地內,日本海軍第102維修支隊則全面改裝U-219,使之符合日本海軍要求。1945年7月15日,U-219被正式命名為I-505,隸屬南方第2遠征艦隊。但此時的日本海軍已是山窮水盡,連配備一艘潛艇的熟練士官都配不齊。直到戰爭結束,U-219/I-505從未離開過港口。
1945年9月,隨著日本投降,U-219被移交給英國皇家海軍。1946年2月,英國皇家海軍將已經無用的U-219在巽他海峽內鑿沉。在戰爭期間德國所建造的17艘運輸潛艇中,它是唯一一艘倖存到戰爭結束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