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教育資產有哪些
1. 日本明治維新中,教育改革有哪些值得借鑒的經驗
1.日本在教育改革過程中,能夠根據當時的形式比較靈活地選擇自己學的主要對象。《學制》主要模仿法國,《教育令》主要模仿美國,《學校令》主要模仿普魯士。在模仿這些國家的時候,日本廣采博納,結合本國國情,從不同國家吸取自己所需要的營養,在某個時期,日本主要受某個國家的影響,但最後建立起來的卻是綜合各國特色的,日本獨特的教育制度。這和一個國家長期以來所培養成的可塑性、適應性、適應能力有著很深刻的關系。 2.明治政府在教育改革過程中確立了一個符合本國國情的教育制度,到半個世紀就培養出了一支不同層次的技術大軍:即一支具有基礎知識、掌握基本技能的勞動大軍;一支能夠掌握和運用先進生產方法的技術隊伍;一支能夠適應工業化的發展水平,使用先進工藝的技術管理隊伍和在科學研究上有所發明創造的科技隊伍。在工農群眾中傳播了新文化和新的科學知識,對發展近代工農業生產起了極大的作用。日本能夠從一個閉關自守的落後的封建國家儕身於資本主義強國的行列,最主要的原因在於教育的成功。 3.明治時期中央集權制的建立,較好地適應了當時社會的要求。在明治時期的40多年裡,學制、學令變換頻繁,這正說明了明治政府中教育行政人員在不斷摸索,不斷修改,以求獲得最佳方案,建立一套強有力的教育系統。日本能在短期內完成教育上的飛躍,可以說在很大程度上是憑借了這種強有力的教育行政之功力的。 4、日本民族是善於吸取國外文化,更新民族文化的民族。歷史上的三次變革便是證明:大化革新吸取中國文化,創造出燦爛的古代文化,實行了封建化,明治維新吸取西方文化。實行了近代化,迅速進入世界強國行列;戰後改革吸取歐美現代科學文明,實現經濟起飛,成為世界工業大國。 5、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明治政府採取各種措施大力引進西方國家的先進科學技術、經濟管理制度和近代機器設備,大大提高了日本的社會生產力,加速了日本資本主義工業化的進程。教育是發展生產力的基礎,因為教育是造就人才的巨大工程。「在一切生產工具中,最強大的一種生產力是革命階級本身」。人是生產力中的決定因素,人通過教育掌握了先進的科學技術,並把科學技術運用於社會生產,則科學技術轉化為直接的社會生產力。日本明治維新時期,國家工業化的過程,科技是關鍵,教育是基礎。離開了科學技術和近代教育,日本的工業化是不可思議的。日本民族至今還保持著這個傳統,並且發揚了這個傳統,是世界上引進技術最多,教育較為發達的國家之一。
2. 明治維新日本投入多少資金去教育
轉貼文章,供LZ參考
作者: 張曉唯
電視連續劇《走向共和》有這樣一個場景:當中日兩國在馬關的「議和」談判大局已定,中方被迫同意割地賠款之際,日本明治天皇和首相伊藤博文之間有如下對白―――
伊藤:用這筆款項改善國民的生計。
明治:不,用來辦教育。
伊藤:那麼,用一部分來辦教育。
明治:不,全部!
―――看來,該劇編導因要刻意提升教育在民族振興中的作用,而特別設計了此番對話。其機可嘉。不過,歷史的實際,卻是另一番情形。
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摺合為36450餘萬日元,而日方公布的甲午一役日本陸海軍軍費總支出額是20047萬日元,兩者相抵,日方賺得16403萬日元。
那麼,日本又是如何使用這筆巨額賠款的呢?應當說,對於如此巨款,明治政府相當「珍惜」,該項賠款的主要用途是:1、擴充陸海軍軍備。這幾乎佔去全部款項的一半。引人注意的是用於海軍的資金投入力度頗大,其後的日俄海戰及二戰中日本海軍的不凡記錄,應與其早期吸納甲午賠款得到發展相關。2、用作幣制改革的准備金。甲午戰時,日本仍實行銀本位的貨幣制,謀劃中的改為金本位的貨幣變革因資金匱乏難以啟動。明治政府用7260餘萬日元的賠款金作為銀元兌換的准備金,於1897年10月始確立金本位的貨幣制度。此次變革成功,使日本迅速融入世界經濟體系。
3、設立基金。計有:軍艦水雷艇補充基金3000萬日元,災害准備基金,教育基金,各為1000萬日元。4、其他支出。如台灣經營費和特別獻給皇室的費用等等。
所謂「台灣經營費」,數額1200萬日元,於1898年度撥出,歸入「台灣總督」的財政,日本政府欲長期開發和經營台灣島的計劃已初露端倪。至於獻給皇室的費用,數額高達2000萬日元之巨,確是日本「皇權政治」的一種反映。甲午戰勝,日本舉國若狂,明治天皇大肆封賞有功貴族和重臣,眾多大臣、將軍受獎晉爵,相關支出一時間頗為浩大。故而以高額「獻金」回報皇室,當然帶有追加補償的意味。(摘自《團結報》)
3. 日本的教育制度具體是怎樣的
日本實行的是9年義務教育,小學6年,中學3年。這個制度不僅僅適用於日本人,還適用於在日持有長期簽證的外國人。(連續居住半年以上都算長期居住)。其子女必須接受9年制義務教育。9年制義務教育的公立學校和國立學校都是免費的。在日外國人的子女享受同等待遇。
4. 日本留學近幾年大概要多少資產擔保詳細點
20萬人民幣左右,但是不要整好20萬。如果家裡情況特殊,可以讓中介給你做資料,說白了,就是假的存款證明。花費在1000rmb以下。
5. 日本教育的近代教育
1868年,以下級武士為主力的倒幕派推翻德川幕府的封建統治政權,發表「王政復古」、廢除將軍制的宣言,成立明治政府。明治政府推行資產階級改革運動,史稱「明治維新」,這是日本歷史的重要轉折。以此,日本進入了比較發達的資本主義近代化的歷史時期。
明治維新是具有民族運動特點的資產階級革命。政府以「富國強兵」、 「殖產興業」、「文明開化」為總目標。這個目標也是教育改革的指導思想。「文明開化」的涵義是指全面學習西方資本主義的文化、技術和知識,以保障日本的獨立富強,免受西方資本主義國家的侵略。在促進「文明開化」中,日本近化思想家福澤諭吉,號召日本人民,捨身衛國,使日本文明趕上先進國家。福澤諭吉畢生從事教育與著述,對日本資本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運動的發展起了很大的作用。1871年明治政府「廢藩置縣」, 確保了中央政府對全國的直接統治。同時規定中央政府的官制,設置文部省,負責管理全國的文化教育事業。文部省成立後,即著手改革學校制度。1872 年頒布 《學制》令,開始教育改革的試驗。《學制》由學區、學校、教員、學生和考試、學費等五個部分組成。《學制》決定把全國分為8個大學區, 每個大學區設 1所大學和32個中學區,每個中學區分成210個小學區,計劃在全國設立53760所小學。教育行政管理,完全採用中央集權制,即在文部省統一管理下,設督學局。各大學區設督學,各中學區設監督。督學有權與地方官協商督辦區內的學校;學區監督負責管理和監督小學區的學務。《學制》是一個龐大的國民教育計劃。由於當時的財政困難,人民不滿徵收過重的教育稅和學費,到處發生搗毀學校事件,《學制》的改革計劃並未全部實現。但《學制》在普及小學教育,建立師范教育制度和推動教育發展中起了積極作用。1877年明治政府把東京開成學校和東京醫學校合並,改為東京大學,建立了日本第一所近代化的大學。從 1873年到1878年小學校數和學生人數都增加了 2倍多,適齡兒童入學率由28.1%上升到41.2%。在教育內容上,文部省通過翻譯歐美國家公立學校的教材,出版了許多小學課本,側重於學習西方科學的基礎知識。但是,在執行教育計劃過程中和使用翻譯課本過程中遇到了種種困難。19 世紀 80年代前半期,政府開始修訂小學課本和課程,並於1879年廢除《學制》令,頒布《教育令》。《教育令》是第二次建立國民教育制度的嘗試,其特點是中央政府放寬對地方教育事業的官僚式控制,把教育管理權下放給地方,由各地民眾選出學務委員會來管理學校;兒童接受小學普通教育的時限縮短為 16 個月,並可靈活地掌握。《教育令》頒布後的第二年就作修改。中央政府再次加強了對公共教育的控制。小學的 4.4分段改為小學初等科(3年)、 中等科(3年)和高等科(2年)三個階段。以初等科作為國民教育的最低要求。教育政策連續發生變化是和明治維新時期社會變革和政治上動盪密切相關的,後來二十一世紀日本教育被世界評為最好的教育。 19世紀80年代,日本資本主義在天皇制國家政權大力扶植下得到飛速發展,從封建主義經濟轉化為半封建的、軍事的、特權商人的資本主義經濟。1885年廢除太政官制,建立內閣制,伊藤博文被任命為第一任總理大臣,森有禮被任命為文部大臣。1889年頒布大日本帝國憲法, 確立了君主立憲制的政治體制,推行擴張政策。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後,日本從中國掠奪了大量賠款和租借地,又借口「卧薪嘗膽」,加緊對日本人民剝削,從而刺激了資本主義工業進一步飛躍發展。
森有禮曾接受德國鐵血首相O.von俾斯麥的國家主義思想,在擔任文部大臣後,極力主張維護君主立憲制。他主張,為了國家的富強而辦教育,為了維護國家政體而實施國民皆受軍事訓練的教育,在學校教育行政上要根據國家經濟的理論來辦事。根據這種國家主義教育思想,1886年政府制定《學校令》,其中包括《小學校令》、《中學校令》、《帝國大學令》、《師范學校令》。《小學校令》的要點是,規定小學仍恢復原《學制》規定的4.4分段制,即設4年制尋常小學(初小)和 4年制高小,使兒童受普通教育; 4年的初小實施義務教育。《中學校令》的要點是,規定中學分為尋常中學(後改稱為中學校)和高級中學(後來升格為高等學校);前者為 5年制,後者為 3年制。《帝國大學令》的要點是,規定帝國大學由大學院和分科大學組成,分科大學設法、理、醫、工、文5個學院。其任務是適應國家的需要傳授學術、技術方面的理論和實際知識,培養國家管理人才和科技人才。帝國大學實際上成為培養官僚的機構。《師范學校令》的要點是,規定將師范學校分為普通師范學校和高等師范學校。前者培養小學教師;後者培養中學教師和普通師范學校教師。師范學校的任務是培養教員應具備的品德和學識。在品德方面特別強調培養順良、信愛和威重的氣質。對師范生施以軍事體操訓練,學校實行兵營化。這種軍事訓練制度後來擴展到大、中、小學校。為維護天皇制國家主義的國體,向日本人民灌輸「忠君愛國」的國家主義思想。1890年用天皇詔敕的名義頒布了以儒家忠孝仁愛為教育的中心內容,又摻雜了近代資本主義社會的倫理道德的《教育敕語》。其目的在於培養學生成為「忠君愛國」、「義勇奉公」、「保衛皇運」的順良臣民。《教育敕語》規定了日本教育的方向,奠定了國民道德的基礎,實質上它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前日本教育的基本法,對社會和學校影響很大。這個時期,根據《學校令》建立的學校系統,確立了以小學校教育為基礎的近代學校制度。此後,初等教育、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都有很大的發展。1900年頒布《小學校修改令》,確定實施 4年的義務教育制,進一步推動了普及小學教育。例如:1902年初小入學率達到90%,基本上普及了小學教育。1907 年義務教育的年限延長為6年,1920年入學率達到99%。 20世紀初,日本由資本主義國家發展成一個帶軍事封建性質的帝國主義國家,不斷向外侵略擴張,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遭到徹底失敗。
為了適應帝國主義擴張侵略和經濟發展的需要,日本在這個時期大力加強軍國主義教育,積極發展職業教育,重點改革與發展高等教育。1917年成立臨時教育會議,作為內閣總理大臣的咨詢機關,重新審查日本的教育,改組明治時期所形成的國家主義教育體制。該會對教育制度的各個方面都提出了建議,尤其對改革高等教育更加重視。1918年公布《高等學校令》和《大學令》。《高等學校令》強調高等學校作為高等普通教育機構以完成高等普通教育為目的,充實和加強國民道德教育。除國家辦學外,也允許地方和私人辦學。高等學校分為文理兩科,招收中學 4年肄業生,學習期限為 3年。《大學令》強調大學的目的在於傳授國家所需要的學術、理論及應用知識,同時注意陶冶人格和灌輸國家觀念。大學原則上由幾個學院組成,必要時也可獨立設置單科的專業學院。除國立大學外,允許地方設公立大學,允許私人團體設私立大學,以便更快地發展高等教育。1918~1929年,高等學校數由8所增加到32所,學生數由6792 人增加到20256人;大學由 5所增加到 46所,學生人數由9040人增加到 67555人。
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實行戰時教育體制。為加強軍國主義教育體制,1937年成立了教育審議會,作為總理大臣直轄的咨詢機關,負責審議教育制度和內容。經過 3年多的審議,相繼公布了關於青年學校、國民學校,中等教育和高等教育及其他事項的文件,全面地改革了教育制度,確立了法西斯軍國主義教育體制。如1941年公布的《國民學校令》,把小學校改為國民學校。規定國民學校的目的為:根據皇國之道,實施初等普通教育。國民學校分為初等科和高等科。初等科為6年制,高等科為 2年制。課程有國民、 數理、 體練、藝術技能等 4科。高等科還增設了職業課程。國民課包括修身、國語、國史和地理。體練課包括體操和武道。藝術技能課包括言樂、 習字、圖畫、手工等。1943年的《中等學校令》,規定中等教育實施綜合制,將過去的中學校、高等女學校和職業學校綜合化,一律改稱中等學校。中等學校分為男子中學、女子高等學校和職業學校三種類型。中等學校的修業年限由 5年縮短為4年或3年。中等學校的目的是依據皇國之道,實施高等普通教育或職業教育,以培養皇國臣民。大學改革的側重點在於改變學校的目的和任務,以國家觀念為基礎,強調發揚學術報國的精神,開拓學術界尚未開拓的新領域。與過去不同之處是允許創辦女子大學。大學數量與大正末年比較又有增加,除增設大阪帝國大學和名古屋大學外,還增設了東京工業大學、東京文理科大學等6所國立大學。1943年私立大學增加到 26所,帝國大學增加到7所,其他國立大學增加為12所。專門學校也有所增加,1941年國立專門學校增加到29所,地方公立專門學校增為 9所,私立專門學校增為 109所。
隨著侵略戰爭的擴大,日本帝國主義加強了法西斯統治,使教育完全為侵略戰爭服務。1938年日本政府公布《國家總動員法》,強迫學生服兵役,徵用勞動力,加強思想控制,嚴禁閱讀進步書刊。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國內勞動力枯竭,於是動員學生參加軍事工業生產,減少文化課,增加軍事訓練課,學校教育質量明顯下降。1945年 5月,日本內閣公布《戰時教育令》,決定除國民學校初等科外,其他學校一律停止授課,中學以上學生到工廠勞動,或應征入伍。據當時文部省統計,從小學到大學被動員去"勤勞奉仕"的學生總數達 2888576 人,許多人死於「勤勞奉仕」崗位。戰爭末期,由於日本軍國主義窮兵黷武,經濟槁竭內外交困,日本學校教育完全陷入癱瘓和徹底崩潰境地。 1945年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從這時起,一直到1951年 9月簽訂舊金山和約,日本一直處於盟軍(實即美軍)的佔領狀態。日本政府根據佔領當局的旨意並迫於國內民主勢力,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進行所謂民主改革,同時也對戰前教育體制進行全面改革。
戰後的教育改革,是從清除戰爭時期的極端軍國主義影響入手,進而以美國教育為樣板確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制度。1946年 3月,美國教育使節團抵達日本,提出了全面改革日本教育的報告書。日本政府於1946年8月成立教育制度刷新委員會。該委員會以美國教育使節團的報告書為基礎,依據1946年11月公布的《日本國憲法》的精神,草擬《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並提交國會,以立法程序通過,於1947年 3月31日公布。根據這兩個教育法律及稍後公布的其他教育法律、法令,實施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用了 3年多的時間,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學制和教育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級各類學校也獲得顯著發展。
6. 日本的教育(系統)有什麼特點啊
是這樣的,人家就是先進!在我們中國初中生的的數學就可以抵上他們的高中數學了!
在人文社會科學方面,日本明顯高於我國。日本的中學生已經能夠獨立去圖書館查文獻、找數據來完成一個正規的項目。他們的命題完全從興趣出發,極為廣泛,從反恐到世界和平,從環保到動物保護,應有盡有,而有些在我們看來是只有到大學畢業才能完成的論文。日本的老師總是激勵孩子們的自我表達能力、懷疑能力和辯論能力。孩子們從不認為世界上的標准答案只能有一個。這種從小培養起來的懷疑能力就是未來的創造力。這也正是日本之所以強大的基礎。我國的基礎教育所打的基礎是重知識「學多悟少」,縱觀日本的基礎教育是培養創新能力的教育,「學少悟多」。中國的基礎教育重視扎實性,而日本教育重視多元性;中國的基礎教育注重縱向的深度,而日本的基礎教育則注重廣度;日本的基礎教育注意培養學生的自信和自立精神,中國的基礎教育注意培養學生嚴格和嚴謹的治學態度。相應的,美國有寬松、自由的氛圍,能夠充分照顧每個學生的興趣和愛好;而中國基礎教育則沉悶得多了。
中國的學生是多學、多練、多記、多考,培養孩子吸收知識、學習行為和接受能力。日本的學生是多看、多問、多想、多干,注重培養學生的批判性思維、獨立思考能力、創造性、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學以致用的實踐能力。從深層次思考,我認為,培養考生還是培養學生?是中美教育的根本區別,也是應試教育和素質教育的本質區別。培養考生是把有問題的教得沒問題;培養學生是把沒有問題的教得有問題。
中美在教育觀念、教育模式和方法上存在著巨大的差異。中國的教育更多的是一種模式教育;而美國則側重於強調創新精神,強調個人主義,是一種精英式的教育。從本質上講,側重於創新還是側重於打基礎是美國基礎教育和中國基礎教育的根本區別。
在日本的冬天,雖然屋裡溫暖如春,但戶外的冰天雪地里孩子們卻是穿著薄薄的毛衫和單褲在外面跑步、玩耍。日本的家居飲食十分簡單,即使你是財閥家的公子千金,也不會讓你從小有與眾不同的奢華心理。這些以致於我們中國人到日本以後總是餓肚子,但是日本的孩子是很健康的,他們在寒風與清貧中學到了堅韌、頑強、他們身體得到了最大程度的鍛煉,他們的心智得到了堅毅和剛強的錘煉。孩子在游戲中、共同相處中有摩擦的時候,日本的家長總是先讓自己的孩子反省自己的問題,他們的民族精神中有很大的一部分是團結。
再來看一看我們中國的父母,在寒冬未到的時候給孩子就穿上厚厚的冬裝,家裡好吃的東西盡量給孩子,孩子想要什麼給孩子什麼,以致於每年換季的時候兒童醫院人滿為患,孩子爭執摩擦的時候,我們的家長總是尋找幼兒園老師或者對方的家長去替孩子出面解決。驕嬌之氣在我們中國孩子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
在日本小孩子的玩具很少用買的,基本上都是媽媽爸爸做給孩子的,而日本不少單親家庭的孩子,為了和大家一樣,在沒有父母為他們製作玩具的時候,就自己動手製作,在游戲中,沒有人去笑話你玩具材料的好壞,但誰的玩具因為製作的質量原因壞掉的話,是當做一種恥辱的。而這種恥辱對一個孩子的心裡承受能力的磨練和動手能力的操練,對今後的生活是一筆多大的財富呀。
我這樣說並不是在全盤否定我們的教育方式,只是日本的教育似乎更為孩子的將來和國家的將來負責。素質教育在我們國家已經高喊了很多年了,真正去面對的素質教育的有多少家長,試問在我們今天的西安,今天的中國有哪一個家長會把自己孩子的棉衣脫掉放在雪地中鍛煉?有哪一個家長會讓孩子把吃清淡的飯菜只吃個七成飽,有哪以為家長會在繁忙的工作中為孩子親手製作一件玩具?
總的說,日本的教育來自中國~在加上他們的武士精神 英國是現實社會的教育 美國是實踐的教育 中國比較復雜 就是沒有他們的實踐~~!
7. 日本的免費義務教育是幾年
二戰失敗後的日本在1947年實施《教育基本法》。是9年免費義務教育。
1945年 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宣言》,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從這時起,一直到1951年 9月簽訂舊金山和約,日本一直處於盟軍(實即美軍)的佔領狀態。日本政府根據佔領當局的旨意並迫於國內民主勢力,對日本社會的政治、經濟進行所謂民主改革,同時也對戰前教育體制進行全面改革。
戰後的教育改革,美國教育為樣板確立資產階級民主教育制度。1946年 3月,美國教育使節團抵達日本,提出了全面改革日本教育的報告書。日本政府於1946年8月成立教育制度刷新委員會。該委員會以美國教育使節團的報告書為基礎,依據1946年11月公布的《日本國憲法》的精神,草擬《教育基本法》和《學校教育法》,並提交國會,以立法程序通過,於1947年 3月31日公布。根據這兩個教育法律及稍後公布的其他教育法律、法令,實施日本教育史上的第二次全面的教育改革。用了 3年多的時間,建立了新的教育制度。學制和教育管理體制發生了重大變化,各級各類學校也獲得顯著發展。
日本的第一級至第九級的教育是義務教育。每年學年由4月1日開始,下年3月31日結束。每個學期之間會有假期。日本的小朋友以前星期一至五全日上課,星期六上半日課。不過,這制度由2002年起全面取消。不少老師仍在周末上班,他們亦必須在暑假(通常是8月)工作。根據法律規定,每個學年最少有210日為上課日,但是大多數公立學校會撥出大約三十日,作為學校節日、運動會和非學術上的儀式(特別是一些鼓勵合作和學校精神的儀式)。扣除這些活動和星期六半日上課的日數後,上課教學的時間每年約有195日。
8. 日本現行教育制度的各級各類教育
日本的學前教育機構有兩種:一是幼兒園,屬於學校教育制度的組成部分,招收3~6歲幼兒,由文部科學省領導;另一種是保育所,屬於福利機構,招收從出生到6歲的幼兒,由厚生勞動省領導。
《學校教育法》規定,幼兒園的教育目標;
(1)培養健康、安全、幸福地生活所需要的日常習慣,並使其身體的各種機能得到和諧的發展。
(2)讓幼兒在幼兒園內體驗集體生活,培養幼兒初步具有喜歡過集體生活和團結互助、自主、自律的精神。
(3)培養幼兒正確理解和對待其周圍的社會生活現象的萌芽觀念。
(4)指導幼兒正確地使用語言,培養他們對童話、連環畫等的興趣。
(5)通過音樂、游戲、連環畫等方法,培養幼兒對創作表現發生興趣。幼兒園的教育內容分為健康、人際關系、環境、語言和表現5個領域。 日本實施初等教育的機構是單一的六年制小學,兒童滿6周歲入學,12周歲畢業,屬於義務教育階段。新學年從4月份開學,多數小學採用三學期體制,三學期之間分別為暑假、寒假和春假。
日本小學的教育目的是適應兒童的導心發展,實施初等普通教育。教育目標:
(1)以學校內外的社會生活的經驗為基礎。使學生正確理解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養成合作、自主和自律的精神。
(2)引導學生正確理解鄉十和國家的現狀與傳統,並進而培養國際協作精神。
(3)使學生具有日常生活所必需的衣、食、住和產業等方面的基礎知識,並掌握基本技。
(4)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國語,並形成使用國語的能力。
(5)使學生能正確理解日常生活所必需的數量關系,並形成處理數量關系的能力。
(6)培養學生科學地觀察和處理日常生活中自然現象的能力。
(7)培養學生健康、安全和幸福生活所必需的習慣,並力求使學生的身心得到和諧發展。
(8)使學生基本了解能夠使生活明朗、豐富的音樂、美術和文藝等,並形成相應的技能。
小學的教育課程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三部分組成。教學科目包括國語、社會、算數、理科、音樂、圖工、家政、體育,文部科學省對這些科目都有詳細具體的規定。小學道德教育的內容包括:
(1)自己本身。
(2)理解他人。
(3)了解自然,具有高尚的情操。
(4)自己與團體、社會的關系。道德教育的目的在於培養學生尊重他人,重視生命,為創造民主社會和國家的發展而努力,為促進國際和平做貢獻。特別活動是指班級、年級和學校組織的各種活動。 日本的中等教育分初中和高中兩個階段,初中屬於義務教育的完成階段。
(1)初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初中是在小學教育的基礎上,適應學生的身心發展,實施中等普通教育,目標有三:培養學生作為國家與社會的一員所必須具備的資質;
教授社會所需職業的基礎知識與技能,培養勞動的態度以及根據個性選擇出路的能力;促進校內外的社會活動,正確引導學生的情感,培養公證的判斷能力。學制為三年。
教育內容由各學科課程、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教學內容包括必修課和選修課。必修課包括國語、社會、數學、理科、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等八門,選修課的種類在第一學年主要是外語,第二學年為音樂、美術、保健體育、技術與家庭以及外語。第三學年除在必修的八門課程中選擇外,還有外語等。
(2)高級中學。《學校教育法》規定:高中是在初中教育的基礎上,以實施高級普通教育和專門教育為目的,實現三個目標:進一步發展和擴充初中教育的成果,培養學生成為對國家與社會有作為的建設者所必需的素質:使學生能自覺地根據社會的需要和個人的特點,選擇將來的出路,提高普通教養,掌握專業技能;形成對社會有深刻的理解和健全的批判能力,形成個性。
高中學制三年,種類較多,通常按學科劃分為普通、職業和綜合二類,按授課方式分為全日制、定時制和函授制止三種形式。
高中教育內容同樣由各學科、道德和特別活動構成,設必修課和選修課,實行學分制,畢業需要修滿80學分。一般學科課程為國語、地理公民、數學、理科、保健體育、藝術、外語及家庭。為廣適應科技和社會的變化,各科開設了與之有關的「課題研究」課,以提高學生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1951年,日本制定《產業教育振興法》,規定產業教育是發展產業經濟及提高國民生活的基礎,通過產業教育在確立對勞動的正確信念、傳授產業技術的同時,培養具有能力、進而對經濟自立作出貢獻的有為的國民。鼓勵地方公共團體和企業發展職業技術教育,並規定國家在該方面採取經費補助政策。
職業技術教育在日本的學校教育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培養出大批優秀的技術人才和熟練勞動力,促進了日本經濟的高速發展。在日本,除了幼兒園和小學以外,各級各類學校都設置職業技術學科,對學生進行職業技術方面的教育。日本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比較完整的職業技術教育網,有學校、企業和社會辦的幾大類職業技術教育;有職前教育、在職教育、轉業教育,水平高低不同、時間長短不一,靈活多樣、互為補充、互相促進。
在日本,進行職業技術教育的學校主要有初中、高中、「各種學校」、專修學校、高等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等。初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某種社會職業人面的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良好的勞動態度,以及根據自己的個性選擇將來道路的能力」;高中階段職業技術教育的目標是「培養學生具有一種必須完成社會使命的覺悟,使之能夠根據自己的個性決定將來的道路,提高一般教養水平,掌握某種專門技能」。
「各種學校」,是實施類似學校教育的各種職業技術學校的總稱,主要招收高中畢業生,但也招收其他學校在校生和社會人士。
專修學校是1976年開始設立的新型職業教育機構;大都是私立的,是由「各種學校」升格改組而來的,發展迅速c專修學校可分為三種類型:設高中課程的高等專修學校(屬高中水平,可授予畢業生高中畢業資格),招收高中畢業生而設專門課程的專門學校(屬於高等教育,在專修學校中佔主要地位,可授予短期大學畢業生同等的資格),設一般課程的一般專修學校(自由入學,是終導教育的典型場所)。
在日本實施高等職業教育的機構是高等專門學校、專門學校和短期大學。
此外,在日本職業技術教育中,企業內職工教育人有重要地位。所謂企業內職業技術教育,是指企業對其職工進行的從錄用到退休為止的長期的教育訓練。其內容除了專門的技術教育、技能訓練外,還包括經營教育、提高辦事能力的教育以及作為企業職工的品質教育等。 日本的高等教育已經形成多層次、多類型的結構。按照資金來源的不同可分為國立、公立和私立三大類,從學術水平上看,日本的高等教育是二級結構:
第一級結構是短期大學和高等專門學校。以開展高等職業教育和培養實際生活能力為目的。
第二級結構是4年制大學;包括綜合大學、多科大學和單科大學。
第三級結構是研究生院,包括設置在學部的研究科和研究生院大學,旨在「教授和研究學術理論及應用,深究其奧義和促進文化發展」。
日本大學的教學採取學科目制和講座制兩種形式。所謂學科目制就是按照必要的科目設置課程和安排教師上課;講座制則是根據專業設置在同專業中開設一定的專業講座,並根據講座安排教師。
日本大學有科研的傳統,主要任務是從事基礎理論研究.重視科研盡可能與教學結合,注重協作和開展共同研究,特別強調為產業服務,試圖建立「官、產、學三位一體」的科研體制,集中政府、企業和大學的科研力量聯合攻關,開展創造性的研究和培養高水平的開拓人才,推動大學由模仿型科研向創造型科研方向轉變。 第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封閉式師范教育改為開放型的教師養成教育。根據《教育職員許可法》的規定,一般大學畢業生如果修得所規定的學分,可獲得教師許可證。
日本教師養成教育課程有國家基準,一般是通過國家的法律及文部科學省令和通知等來規定。1985年新改定的教育職員許可法規定,教師養成教育課程要設有一般教育科目、專門科目和教育專業科目。
在日本,成為中小學教師一共要經過三次審查與考試:第一次是在大學畢業時提交畢業論文,第二次是符合規定者領取都道府縣教育委員會頒布的教師許可證,第三次是參加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舉辦的教師任用考試。公立學校教師的任用主要由各部道府縣教育委員會負責。各都道府縣舉行的教師任用選拔考試,除了教養與專業方面的筆試之外,還採用面試、技能測驗和體力測驗、作文與論文、適應性檢查以及興趣小組活動、社會服務活動的經歷和教育實習的成績等多種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