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畜牧業有多少

日本畜牧業有多少

發布時間: 2022-12-22 21:23:09

㈠ 2020年日本規模經營的農場面積

一、 日本農業發展及演變
上世紀60年代開始,日本經濟進入高速增長階段,工農業收入差距拉大,農業剩餘勞動力向非農或農外轉移,帶來農戶數量減少;與此同時,消費需求增長和消費需求結構改變對農業發展和農產品供給提出的新要求。在這樣的背景下,1961年開始出台並實施《農業基本法》。目標是農業勞動力向外轉移背景下,促使耕地集中和農業經營者規模擴大,從而提升農業生產率;對應消費者需求優化農業生產結構;培育農業經營人才,通過農業發展提升收入水平,縮小農業與其他產業的收入差距。在政策方面,包括生產政策:注重提高農業生產率;價格和流通政策:注重穩定農產品價格、提高農業收入;結構政策:注重農業經營規模擴大、現代農業發展、自立經營。
在一系列措施的綜合作用下,農業技術進步和農業機械化帶動提升了農業勞動生產率、土地生產率,以及農業現代化水平,縮小了城鄉收入差距。農業生產發展,農產品價格穩定,家庭經營和自立經營。無論農業總體,還是主要農產品產出,得到了持續增加。
稻米在日本農業中占據重要地位,伴隨著稻米生產和對策調整過程,也是日本農業生產結構的演變過程。日本稻米生產值最高是在1965—1970年的時段,隨後大米產值下降。1969年以前,日本農業生產稻米全部由政府管理(被稱作政府米)。隨著稻米生產增加供給充足,而消費需求不斷下降的背景下,從1969年開始,在原有政府米的基礎上引入了「自主流通米」,1995年已經逐步演變為自主流通米占據主導地位,大米價格與主要依靠民間通過商議定價的形式決定。值得指出的是,1960年代之後,日本人均全年大米消費量持續下降,由1960年的115公斤下降到2020年的51公斤。在需求側變化背景下,農業政策上鼓勵水稻種植從直接食用型稻米向飼料型米和加工型調整,水稻作物向其他作物種植調整等。稻米播種面積從2005年的170.2萬公頃減少到2020年的146.2萬公頃,稻米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從33.5%下降到18.4%,與此同時,麥類、大豆等的播種面積略有增加。
進入1980年代,日本農業總產值出現下降,農村人口數量和人口密度下降,特別是山區半山區等條件不利地區引發的農業可持續發展和鄉村振興問題。1999年開始,由《食物-農業-農村基本法》代替了原來的《農業基本法》,三個維度的對策措施,農產品維度:強調數量供給穩定和質量安全性,農業維度:農業的多功能性發揮以及可持續發展。農村維度:農村地區振興。通過農業的發展,食品數量供給保障水平得以提升,特別是確保食品質量安全性水平;重視消費者的需求的食品政策,高效率且穩定的農業經營帶來了較高的農業生產率,根據市場需求特點的價格形成和穩定經營,自然可持續發展,條件不利地區的發展。
二、 日本農業發展現狀及特徵
1. 農業生產和結構特徵。日本農業產值變化經歷了先升後降,漸趨平穩的發展趨勢。1960年以來,主要農產品的產值增加帶來的農業產值的增加,農業產值的變化呈現倒U型,1984年以前,農業產值隨時間推移不斷增加,1984年達到峰值,之後持續下降趨勢,直到2010年開始出現新的轉機,隨著大米、蔬菜、牛肉類等需求因素的拉動下農業產值又出現小幅度增加。在農業結構方面,「稻米農業」在下降,畜牧業比重持續增加,蔬菜先升後降。2020年,在日本農業產值的佔比中,稻米佔18.4%,蔬菜佔25.2%,畜牧業佔36.2%,形成了畜產品、蔬菜,與稻米三足鼎立的農業結構(以上不包括水產業和林業)。
2.農戶家庭經營與法人等經營主體並存,每個經營主體的規模在擴大。日本傳統的經營方式以農戶家庭經營方式為主,近年來,法人、團體等經營主體在農業經營中的地位在提升。農業經營者的個數在減少,但每個農業經營者者的規模在擴大。近幾年平均每戶養殖頭數達到2000頭以上。在種植業,每個農戶經營面積分組看,2019年,所佔比重最大的經營規模組別是30公頃以上,這一組別經營面積所佔比重達三分之一以上的經營面積。2020年一個農業經營體的耕地面積3.1公頃,是2005年(1.9公頃)的1.6倍。按照銷售額顯示的農業經營體的規模也呈現出不斷擴大趨勢。
3. 農業產後流通體系發生改變,長期以來,日本形成了規范的農產品流通體系,一個特點是農產品批發市場佔有重要地位,往往有80%以上蔬菜和水果等農產品經由批發市場進入市場,並且有《農產品批發市場法》規范農產品的流通,為分散的農戶所生產的農產品順利進入市場發揮重要作用。隨著農業生產狀況和市場條件的改變,經由批發市場的比率在下降,2015年蔬菜經由批發市場的比率降低56.0%,分析其原因,一是大規模的農業經營者,為了壓縮流通成本,減少流通環節,通過訂單農業、農超對接等形式銷售農產品。二是直銷市場的發展,從生產端直接進入到零售端,2020年,直銷市場發展到1.1萬個,直銷市場農產品銷售額佔比為4.9%(2015年)。三是其他流通新業態的出現,比如電商銷售農產品的增加,此外,24小時便利店在日本數量巨多,分布密集,以往便利店銷售日常生活用品,食品也是以點心及加工食品為主,近年來對應人口高齡化等形勢,在便利店也追加生鮮蔬菜水果等角落。
三、 日本農業發展面臨的問題
1. 食物自給率下降。日本食物自給率由1965年的73%下鄉到2020年的37%,與其他國家相比屬於低水平。主要農產品的自給率分別如下,稻米98%,蔬菜76%,畜產品50%左右。為了提高食物自給率,日本政府提倡利用國產農產品進行加工,並呼籲企業和家庭減少食物浪費。
2. 農業勞動力的高齡化以及農村人口減少。日本農業勞動力高齡化及農村人口外流問題嚴重,農村人口的高齡化率(65歲以上人口所佔的比重)為35%,高於城市的高齡化率(25.9%)。農戶家庭經營的勞動力數量減少,同時農業經營者高齡化現象愈發嚴重,農林水產省數據顯示,2020年,以出售農產品為主的農戶中,經營者年齡在65歲以上的佔比70%,49歲以下的佔比不到11%,農業後繼乏人。農業經營者的高齡化使得農業經營規模難以擴大,而小規模經營不利於農戶進入市場。
4. 農業經營者收入有待提高。構成農業經營者收入的有來自農業經營的收入、非農收入和退休金收入。反應農業經營收入的每個農戶來自農業的年平均收入1990年為126萬日元、2020年123萬日元,變化緩慢。從不同收入組別的農戶數分布來看,2011年農業收入赤字的占總農戶數的29.3%,50萬日元以下的所佔比重為28.8%。農業經營收入的制約因素包括:一是收到小規模的約束,農業經營者收入水平偏低;二是受石油價格、生產資料價格上漲以及農業勞動力資源短缺等影響,農業經營成本不斷增加,與2015年1月相比,2022年2月的生產資料綜合價格指數為111%,其中肥料價格指數為108.8%,飼料價格指數為119.5%,光熱燃料費達123.7%;三是農產品流通成本也波及到農業經營效益。農戶全部收入的變化是,上世紀90年代中期之前持續增加,之後呈現下降趨勢,2021年農戶家庭年收入為344萬日元。農戶收入中,對農業的依存度1960年為50%以上,大幅度下降到1990年的15%左右,然後平移,直到2003年開始小幅度回升。
5. 農業資源利用面臨的難題。日本農用地面積下降,2021年比1965年下降了28%,比2005年下降了7%。主要原因是廢棄、非農用、受災等。播種面積下降,導致耕地利用率也逐漸降低(耕地利用率=播種面積/耕地面積),從1960年的133.9%下降到2020年的91.3%,從1995年前後開始,耕地利用率下降到低於100%,意味著播種面積小於耕地面積。主要原因在於農業經營後繼乏人以及農用地閑置和荒廢。政府以及各方採取相應的對策措施,以促進農用地流轉、集約化和規模化。
四、 日本農業發展的新趨勢
1. 農業的地產地消
地產地消一方面指根據消費者的需求來安排農業生產;另一方面指本地生產的農產品盡可能多地在本地消費,是日本近年來農業生產對策措施的綜合性概括。圍繞農業地產地消,通過開展一系列活動,使得農產品生產者與消費者有效地連接,促進農業生產發展、提高農產品供應水平。發展地產地消,通過直銷市場以及一二三產業融合,幫助更多農產品進入市場並增加產品附加值,同時,縮短運輸距離並降低經營費用,促進農業經營者收入提高。日本農業的地產地消包括以下幾個方面:
第一、農產品直銷市場。近幾年日本大力發展生產者直接向消費者銷售農產品的直銷市場。直銷市場的優勢體現在產品新鮮且價格低,受到消費者的青睞。直銷市場的經營者包括專門經營者、農協等,其中,農協經營的直銷市場的銷售額所佔比重最大,表明健全的農業合作組織成為農產品直銷市場發展的重要基礎。
第二、農業+6次產業化開發。農業的六次產業化即,圍繞農業的三個產業的1+2+3=6的產業化策略,1×2×3=6的產業化策略;農業運用本地生產的農產品進行食品加工等。基於《關於利用本地資源進行產業開發及促進增加利用本地農產品法律》得到認定的產業開發事項不斷增加,由2011年的709個,達到2017年的2349個。通過6次產業化,擴大了本地農產品的市場需求,並將更多附加價值留在農業,提高農業生產者的收入水平。
第三、觀光農業。以本地特色農業為依託發展觀光農業。日本農業觀光的人數逐年遞增,通過觀光農業,向消費者出售本地農產品,與此同時,通過農園里農業體驗向消費者介紹本地農業和飲食文化,此外,向當地飯店供應本地產農產品等。
第四、食育與認知本地農產品
圍繞「食育」開展各種活動,增加關於「食」的知識,提高選擇「食」的能力,形成健全的「食」的生活方式。農林水產省2005年實施了《食育基本法》,將食育作為一項國民運動在日本普及推廣。提倡本地農產品供應本地食堂(包括學校、本地機關機關等的食堂),以及本地食堂增加使用本地農產品。
2.農業的綠色發展和綠色食物系統戰略
本世紀初出台的一些農業支持政策中強調環境保全型農業的發展,近年來在日本農林水產省的政策框架里提倡綠色食物系統戰略。
第一、農業生產過程、農業生產者及農產品方面。針對農業生產過程實施良好農業規范(GAP: Good Agricultural Practice,),包括農業環境保護、食品安全、勞動安全等可持農業為目的農業管理,具體地,從食品安全、環境保護、勞動安全等視角出發,規定農業生產過程根據GAP進行農事作業,並注意做好記錄和檢查工作。採用GAP有三方面優點:一是確保食品安全;二是保護環境;三是降低成本,比如通過減少肥料農葯的使用而降低成本。針對農業生產者,實行農業生產者認定,對那些採取綠色生產技術的生產者實施「生態農場」認定。針對農產品,按照日本農林規格執行(JAS:Japanese Agricultural Standards),得到認定的農產品可以得到有機農產品標志。
第二、農業生產基礎設施強化和農地保護。農業生產的基礎設施強化和農地保護主要包括農業水利設施強化,延長使用壽命以及農田建設,提高農業競爭力。其中,《土地改良法》包括提高農業生產效率、擴大農業生產發展以及改善農業結構、提高農業的地區集中度。
第三、環境保全型農業和綠色食物系統戰略。環境保全型農業具體分為四種類型,分別是土壤培育、循環農業、化肥農葯減量化和有機農業。近年來提倡的「綠色食物系統戰略」包括:碳減排,園藝設施的加溫綠色化,綠色技術發展。食品產業:減少食品浪費,食品製造業勞動生產率提升,食品批發業的收益率提升等。
3.從農產品自給率到農產品自給力
農產品的自給率和自給力都強調日本農業生產和農產品的供給保障水平,農產品自給率是現實的農產品供給水平表現,而農產品自給力強調的是潛在的農產品供給能力。長期以來,日本政府把農產品自給率維持在一定水平作為農業發展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但是這一指標值隨著時間推移持續下降的趨勢,近年來按照熱量計算的食物綜合自給率為37%,按照產值計算的食物綜合自給率為66%的水平。主要原因是食品生活的多樣化趨勢,能夠100%國產滿足的大米的消費在總消費中的比重下降,而飼料或原料依賴進口的畜產品和油脂類的消費在增加。
與此同時,政府近年來強調農業自給力,為了擴大國內農業生產,充分利用農用地,挖掘並提高食物供給的潛在生產能力,即農產品自給力。最大限度發揮農用地的作用所生產的產品,結合每人每天所需要的熱量,判斷自給力。而不同的種植模式和種植結構,會得到不同的自給力水平。近幾年政府重視兩種模式:一種是大米和小麥為主的種植模式,另一種是薯類為主的種植模式。為了提升自給力,強調節省勞動力的農業技術等推廣。2018年,反應農業自給力的主要指標中,農用地為442萬公頃,廢棄地再利用面積為9萬公頃,實際投入勞動時間,能夠得到每一種種植模式下平均每天為每人提供的熱量,與日本按照人均需要的食物熱量(2169kcal/人·日)想對照,可以看出不同種植模式,不同生產方式下的自給力水平。為了提高自給力水平,近年來更加強調以下幾個方面:一是耕地利用上,農用地的充分利用,撂荒地的再利用;二是農業勞動力上,勞動力數量的確保,以及激勵年輕人種地;三是農業生產的單產水平,農業生產效率的提升;四是技術和模式上:推廣新品種、新技術的推廣,優化種植模式,強化農業基礎設施。

㈡ 日本的主要農產品

日本農產品進口簡介 一、日本是農產品進口大國 日本農產品進口量佔世界進口量的10%左右。目前,除大米產量過剩以外,大部分農產品自給不足或不能自給,依賴進口。從70年代起,日本農產品自給率有降低趨勢。到1996年,按供給熱量算得自給率僅為42%,按糧食供給(包括食用和飼料用的穀物類)算得自給率僅29%,與其他發達國家比較,日本是農產品自給率最低的國家。1996年,日本幾種主要食用農產品的自給率分別為大米102%、小麥7%、豆類5%、蔬菜86%、水果和堅果47%、肉類56%、雞蛋96%、奶及奶製品72%和糖32%。1996年日本的農、林、水產品進口額已經達到82837.09億日元。 二、日本主要進口農產品 日本農產品的進口范圍很廣,從原料到食品均有較大需求。主要進口的產品有:糧食(小麥、玉米、大豆)、肉類、乳製品、水海產品、水果及蔬菜、動植物油、糖、茶葉、松香、絨毛、草皮等。 糧食 近年,日本穀物進口年均量約2500萬t,佔世界進口量的10%,主要用於飼料。 肉類 日本的畜牧業經營規模遠遠落後於歐美,而且牧場和牧草地只佔國土面積的2%左右,由於牧草地少,畜牧業所用飼料大部分依靠進口。進入90年代,日本畜產品的消費有30%以上靠進口。近幾年來迫於自然環境的壓力和工資成本的增加,日本政府開始對畜產品生產者減少價格支持和放寬進口量限制,肉類進口量大幅度增加。1992年為153萬t,比1986年增長80%以上,目前,日本已成為世界市場上最主要的肉類凈進口國之一,進口量佔世界進口總量的10%以上。 水產品 日本人愛吃水產品,人均魚類消費量僅次於韓國,居世界第二位。日本在出口水產品的同時,也大量進口水產品,是世界水產品進口最多的國家,1992年水產品進口值達128億美元,佔世界進口值的28%。日本人均年消費對蝦3kg,近兩年日本每年都保持在29萬t左右的進口量,佔世界貿易量的1/3以上。 棉花 日本是世界主要紡織品生產國和出口國,所需棉花全部依靠進口,除戰爭年代以外,日本一直是世界最大和最穩定的棉花進口國。70~80年代日本棉花進口量均維持在70萬~80萬t,佔世界棉花總銷售量的15%~20%,90年代以來,日本進口棉花逐漸下降, 1993年降至49萬t。 羊毛 日本是羊毛的主要消費國,進口量佔世界羊毛市場總量的15%,是世界第二大羊毛進口國。 生絲 當前日本生絲需求量約為整個世界總需求量的1/3以上,而日本國內生產量只能滿足需求量的1/3~2/5,需要大量進口生絲和綢緞。 木材 二次大戰後,日本木材需求量逐年增加,供需矛盾十分突出。60年代初,進口木材只佔全部木材需要量的10%左右,到90年代已上升到80%以上。日本的木材進口以原木為主,但隨著木材資源的減少和生產國的出口限制,近幾年來,附加價值相對較高的半成品木材進口明顯增加。 蔬菜 蔬菜也是日本進口的大宗產品,主要品種為洋蔥、食用菌、大蒜、冬筍、帶夾豌豆、毛豆等。 三、日本農產品主要進口來源 目前,日本農產品進口約62%來自發達國家,32%來自發展中國家和地區,約6%來自原蘇聯和東歐國家。美國是日本農產品最大進口來源國,小麥、玉米、大麥、大豆、高粱等大宗穀物產品進口比重都在50%以上,其中自美國進口的大豆、玉米達80%~90%。另外,美國的牛肉占日本進口量的40%、家禽肉佔45%、煙草佔59%、柑橘佔99%。美國出口的農產品中有1/4是對日本。 最近幾年,由於中國農業的發展以及出於中日貿易平衡的考慮,中國對日農產品出口也有一定地位,主要出口的產品有玉米、大豆、生絲、茶葉及水產品。例如日本進口生絲份額仍以中國生絲為主,近些年進口中國生絲份額仍保持在80%上下,絹絲等捻絲約佔33%~50%。 四、日本進口農產品市場特點 1.國際貿易大環境下的農產品市場開放 日本的經濟是出口導向型經濟,它把自己置身於國際貿易大環境下,積極推行貿易自由化,這必然要求日本開放國內市場,日本與各種國際貿易組織有著廣泛的聯系,1952年,日本參加了國際貨幣基金組織。1955年,參加了關貿總協定,承擔了限期實行貿易和資本交易的自由化義務。1995年作為簽字國之一,日本也開始執行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農業協議》中關於農產品國內支持、市場准入、出口補貼、衛生和動植物檢疫等條款,在這一前提下,日本在國際貿易規則框架內制定了一系列鼓勵農產品進口的措施,實行有限自由貿易政策。 與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相比,日本市場的開放程度還是不錯的,日本政府曾陸續採取了一些促進進口的措施。首先降低關稅,日本1956年開始參加關貿總協定的減稅談判(第四回合),到東京回合(第七回合),日本作出了比歐美更大的讓步,從高關稅國家變為關稅水平低於歐美的國家。此後,日本多次採取大幅度減稅步驟,1985年7月日本政府公布《市場開放行動計劃》,內容之一就是削減1853種產品的進口稅。1990年9月,日本政府又決定取消1004項關稅,涉及約130億美元的進口商品。其次是削減非關稅壁壘,主要是進口配額限制。在取消農產品進口限制方面,盡管日本動作遲緩,但迫於關貿總協定的壓力,還是採取了一些措施。1988年至1990年廢除了8種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進口配額制。 2.農產品市場開放的美國傾向性 美國是世界上最大的農產品出口國,日本是美國最大的農產品買主,但農產品貿易的金額並不大,而美國進口日本的99%以上是非農產品,如汽車、通訊設備、製造業材料等,進口金額卻很大。這就造成了美日之間巨額的貿易逆差,進而導致持續和日趨激烈的貿易摩擦。1987年,日本對外貿易順差總額797.5億美元,其中對美貿易順差就達520.1億美元。美國經常藉此壓迫日本開放農產品市場,迫使日本通過雙邊協定不斷擴大從美國的農產品進口。例如美國從1983年起開始向關貿總協定投訴,要求日本對12項農產品實行自由進口。1987年10月,GATT裁定日本對10項農產品實行的進口限制違反了總協定原則。日本被迫採取取消進口數量限制的措施,1988年至1990年廢除了8種農產品的進口配額制。1991年4月起,又取消了牛肉、柑橘的進口配額制。再以大米為例,日本是個大米自給有餘的國家,對大米的進口實行嚴格的許可證制度。美國及歐盟等國為打進日本大米市場,迫使日本在1993年關貿總協定農業協議中承諾如果不開放市場,就接受最低限度大米進口配額。從1991-2000年,最低進口配額為日本國內總消費的3%~5%,1998年度最低限額為68萬t。為甩掉進口配額包袱,日本國會1999年3月通過有關法律決定開放市場,實行大米進口自由化,同時把關稅高設為每公斤大米351.17日元(約合人民幣25元)。日本這一做法立即遭到美國及世界其他國家的強烈反對,新一輪施壓行將開始。我們可以看到,日本政府是有求於美國的,因為除了要從美國進口大宗的農產品外,日本還要向美國出口大量非農產品,在農產品進口問題上,日本將對美國採取讓步政策。日本農產品市場開放以美國的壓力為前提的特點,使得美國以特殊賣主身份在日本攫取了非正常份額,阻礙了其他國家農產品的進入。 3.高築綠色壁壘 長期以來,日本利用高關稅壁壘和進口數量限制等非關稅壁壘限制農產品進口。90年代以來,由於關貿總協定烏拉圭回合對農產品進口高關稅的削減,日本轉而更加重視採用更為隱蔽、更容易找到冠冕堂皇的理由和更方便實施區別對待的衛生、動植物檢疫標准等綠色壁壘。日本先後出台或更加嚴格地實施了動植物《檢疫法》、《食品衛生法》和《葯品法》等一系列法律文件,制定了許多嚴格的、有的甚至是苛刻的標准,限制從特定的國家進口肉類、水果、蔬菜、食品及葯品等。例如,中國的豬肉、牛肉和中成葯就在日本的進口限制之列。綠色壁壘打著保護本國環境和人類及動植物健康的旗號,名義上有合理性;以國際、國內有關立法為依據,形式上有合法性;保護的對象涉及安全、衛生、環境等眾多方面,內容上有廣泛性;花樣繁多,標准復雜,隨心所欲,方式上有隱蔽性和歧視性。要擴大對日農產品出口,綠色壁壘將是我們必須面對、了解、適應和採取有力措施打破的障礙。 4.經貿聯動,保證進口農產品質量 日本消費市場對農產品質量和安全要求較高,為保護進口產品的安全,日本積極與農產品供應國建立農業合作關系,由日本提供資金、技術和管理經驗等,由供應國提供土地、勞動力等,合作生產日本所需要的農產品。例如,日本和泰國用這種合作方式生產玉米,出口到日本作飼料,其最高輸出量占泰國玉米總產量的80%。 5.多邊貿易傾向 日本許多農產品自給率很低,主要依賴進口,這就決定了日本十分重視穩定的供應源地。由於日美貿易摩擦不斷升級,美國的要價越來越高,尤其隨著美國推行不儲備農業政策,大幅度削減農業補貼,使得日本越來越擔心其市場穩定。作為規避波動策略之一,日本開始注重實行多邊進口,積極與周邊國建立農業經貿合作,以取得穩定的農產品來源。

㈢ 畜牧的地位作用

畜牧在國民經濟中有著重要的地位和作用,主要是:
1、提供肉、奶、蛋等動物性食品。
2、為工業提供羊毛、山羊絨、皮、鬃、獸骨、腸衣等原料。
3、通過畜產品出口取得外匯。
4、促進畜牧投入品工業和畜產品加工業的發展,增加勞動就業機會。
5、為農作物生產提供有機肥料。
6、增加農民收入。
7、為農業和交通運輸業提供畜力。
8、促進廣大牧區的經濟和文化發展,加強各民族間的團結。
畜牧在經濟發展的早期階段,常常表現為農作物生產的副業,即所謂「後院畜牧業」。隨著經濟發展,逐漸在某些部門成為相對獨立的產業,例如:蛋雞業、肉雞業、奶牛業、肉牛業、養豬業等。
中國的畜牧在經歷了40年的發展特別是中國共產黨十一屆三中全會後,到1990年,畜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按當年價格計算已達到26.6%。隨著相對獨立的畜牧業產業的出現,又開始分化出一個強大的工業部門,就是為畜牧業及生產服務的各種畜牧業投入工業,包括機器、設備、獸葯、配合飼料等的生產,以及各種畜牧業產品的加工業,如肉類加工業、奶品加工業等。因此,廣義的畜牧業還常常包括為其服務的農工聯合企業,如各種種畜禽公司、牧工商聯合公司、配合飼料公司等。
世界上許多發達國家,無論國土面積大小和人口密度如何,畜牧業都很發達。除日本外,畜牧業產值均占農業總產值的50%以上,如美國為60%,英國為70%,北歐一些國家為80%-90%。中國自20世紀80年代以來,畜牧生產增長速度遠超世界平均水平,但畜牧業的人均產量或產值仍低於世界平均水平。
發展畜牧業的主要途徑包括:因地制宜地調整畜牧業結構,開辟飼料來源,改良畜種,加強飼養管理,防止疾病,提高單位家畜的生產力,增殖家畜數量。

㈣ 日本熊本縣菊池市養牛牧場多嗎

日本是世界經濟發達國家之一,畜牧是農業的重要組成部分,與種植業並列為農業生產的兩大支柱。那麼日本畜牧業發達嗎?日本畜牧業發展概況怎麼樣?日本畜牧業以什麼為呢?環球印象投資分析日本事業部根據對日本畜牧業多年的實地調研經驗,系統的分析了日本畜牧業發達嗎,日本畜牧業發展概況以及日本畜牧業以什麼為主。

  1、日本畜牧業發達嗎

  根據環球印象投資分析日本事業部農林牧漁課題組撰寫並發布的《2022-2026年日本畜牧業投資前景及風險分析報告》數據顯示,日本是亞洲東部的島國,國土總面積37.78萬平方千米。1991年總人口1.23億,其中農業人口720萬。耕地面積460萬公頃,永久性牧場65萬公頃。日本畜牧業從明治維新開始,經過大正、昭和年代逐漸發展起來。政府的農業政策長期以種植業為主,畜牧生產處於副業地位,是為了給種植業提供畜力、肥料,因而經營分散,飼養規模較小,生產水平不高,多為自給型生產。

  1955年後,國內市場對畜產品的需求日益增加。日本政府於1961年制訂了《農業基本法》,對畜牧業增加了投資和長期貸款,鼓勵農民發展牧業。此後,畜牧業經營結構逐漸發生變化,有選擇地發展牛、豬,雞,而馬和綿羊、山羊大幅度下降。畜牧生產的商品率不斷提高。日本畜牧業已成為集約化、規模化、現代化的產業。牧業產值占農業總產值的三分之一左右。能將牧草和飼料等植物能轉變為動物能,以取得肉、蛋、奶、羊毛、山羊絨、皮張、蠶絲和葯材等畜產品。

  農業在國民經濟中比重較低,但農業在日本佔有非常重要的基礎地位,尤其是今年來,日本的畜牧業得到了快速發展,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不斷上升,截止到2005年就達到了52.24%。

  規模化養殖是畜牧業發展的必然,也是畜牧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日本畜牧業以適度規模為主,1991-1997年從事畜禽養殖業的農戶數逐年減少,經營規模適度擴大,平均養殖規模奶牛由1991年的59.6頭增加到1997年的80.8頭,肉牛由72.1頭增加到105.2頭,豬由395.8頭增加到745頭。

  2、日本畜牧業發展概況

  日本是一個以家庭經營為主體的國家,在畜牧業的生產,加工,流通與貿易的各個環節和各個部門以及各個地區都分別成立了為數眾多的互助合作組織以及行業協作組織.全國性畜牧業生產者合作組織就有30多個,如畜牧振興事業團,中央畜牧會,畜牧技術協會,全國奶農合作社聯合會,日本肉雞協會等等,加工部門以及流通部門的全國性合作組織有40多個.正是這些合作組織以及行業協作組織為其成員提供市場信息,生產協調指導,加工技術開發,產品銷售及經營指導等各種服務.通過這種服務使各個經濟主體的生產,經營成本大大節約,生產經營活動融人整個產業體系.

  豬肉需求與生產日本人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對豬肉消費量逐年增加.1960年人均1.1公斤,1975年達7.3公斤,1983年增加到9.6公斤.豬飼養年增長率,1975年為13.4%,1975~1983年為3.5%.養豬業在農業總產值中所佔的比率,1955,1965,1975,1983年分別為1.5%,4.4%,8.1%,8.0%.養豬業在畜產業中所佔的比率,1955,1975,1983年分別為13.3%,31.3%,28.4%,這個比率僅次於雞,居第二位.但是若把雞與蛋分開的話,養豬就居第一位.為控制生產過剩,根據養豬經營安定推進會議,實行有計劃生產,到1990年增長率控制在3.2%左右

  3、日本畜牧業以什麼為主

  1991年的家畜數量與1979~1981年的比較如下:牛486.3萬頭(+14%),其中奶牛133.5萬頭(-7%);豬1133.5萬頭(+14%);綿羊、山羊共6.6萬只(-16%);雞3.35億只(+18%)。1991年的畜產品量與1979~1981年比較如下:牛肉57.3萬噸(+33%);豬肉149萬噸(+4%);禽肉141.7萬噸(+27%);牛奶818萬噸(+25%);雞蛋246.6萬噸(+23%)。人均佔有牛奶66.2千克,豬肉10.4千克,雞肉9.6千克,牛肉3.8千克,雞蛋16.2千克。牛奶及奶製品的自給率為89%,牛肉為71%,豬肉為95%,雞肉為96%,雞蛋為99%。除鮮牛奶和雞蛋可以自給外,每年需要進口牛肉、豬肉和部分奶製品。

  根據土地、資源和經濟等條件,畜牧業有以下幾個特點:①飼養戶減少,家畜頭數增加。一戶平均飼養規模擴大、生產水平不斷提高。以發展奶牛為例,1990年奶牛飼養戶比1965年減少83%,而奶牛頭數卻增加了1.6倍,牛奶產量增加了12.5倍。一戶飼養奶牛規模,從1965年的3.4頭增加到1990年的33頭,超過德國與法國的飼養規模,與丹麥處於相同水平。經產奶牛平均單產為5761千克,僅次於美國和丹麥。日本飼養20頭以上奶牛的專業戶佔45.2%,飼養奶牛數佔78.1%,產量占奶牛業的一半以上。其他家畜的發展趨勢也類似奶牛業。②生產基地發生變化。從前畜牧業生產基地多靠近都市近郊,離消費者較近。由於城市或近郊土地價格高漲,勞動工資相當高,畜產公害等原因,後來生產基地向遠方移動。飼養奶牛都選擇飼料基礎較好的旱田地帶或山區一帶發展。北海道的飼料條件較好,所以奶牛發展很快,居全國之首。中小家畜的生產基地多靠近港口或飼料聯合企業的地方。過去關東、東海、近畿等地區飼養產蛋雞較多,後來讓位於東北、北陸、九州等地方。③日本山地和丘陵地較多。耕地只佔國土面積的14.3%,永久草地為94.8萬公頃,人均只有耕地0.053公頃。種植業以水田為主,佔54%。日本因受土地條件的制約,不能將飼料生產納入輪作體系,飼養奶牛以舍飼為主(北海道少數地區除外),所以生產成本較高,生產一千克牛奶的成本比大洋洲約高二倍,比歐洲高一倍,比美國高三分之一。④飼料靠進口。日本重視配合飼料工業,發展很快。1989年生產配合飼料2455.4萬噸,其中雞料約47%,豬料29%,肉牛料12%,奶牛料11%。使用的飼料添加劑114種,廣泛利用配合飼料是畜牧生產水平提高的重要原因之一。但日本生產配合飼料的能量和蛋白質原料幾乎全靠進口。1988年粗飼料自給率為25.8%,精飼料自給率9.9%。

  日本國民1960~1987年間,每人每天食入肉類增加4倍,蛋類約增加2倍,牛奶及奶製品為3.5倍。實際蛋白質總食入量約為78克,其中動物蛋白質約40克,少於西方發達國家。日本政府1990年發表的《農產品需要和長期生產預測》中提出:本世紀末鮮牛奶需要增加25%、牛肉39%、豬肉15%、雞肉33%、雞蛋9%。為了完成上述任務,除政府制定適當的政策外,要求大學和研究機關合作,齊心協力在三個方面開發高新技術:①提高家畜生產力和產品加工技術。如利用基因工程提高育種效率;利用胚胎移植提高繁殖效率;開發生物活性物質提高生產能力;研究瘤胃發酵和體內營養物質代謝和控制技術,以提高營養物質的利用率;利用高新技術研究畜產品的加工。②擴大飼料生產基地和提高生產力的新技術。如草地生態的控制技術;高產飼料的栽培和放牧地高度利用的技術。③家畜衛生對策。如利用高新技術研究診斷和防止疫病的新方法;研究環境與疾病,特別是日本常說的「日和見」病(非感染性疾病)的防制;研究動物機體感染與防禦機制,以提高抗病能力

㈤ 請簡述現代畜牧業發展有哪些新的趨勢

1.動物農業快速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根據國內外經濟發展與食物消費的實踐經驗,隨著人口增長及城鎮化步伐的加快,人們經濟水平的不斷提高,對動物蛋白的需求量持續增加,植物性食物的消費在下降,動物性食物的消費量將不斷提高。我國人均口糧消費量由1978年的225公斤下降到2009年139 公斤,人均肉類消費量由1.2公斤上升到26.6公斤。畜牧業占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已有1978的15%左右提高到2009年的31% ,但還仍低於世界畜牧業占農業的比重(約為40%),在消費結構變遷的引導下,動物性農業快速發展仍然是一個不可逆轉的趨勢。
2.畜牧業規模化養殖趨勢不可逆轉
規模化養殖是畜牧業發展的必然,也是畜牧業現代化的主要標志。從國外畜牧業發展的經驗看,畜牧業比較發達的國家都十分注重推進畜禽養殖的規模化和工廠化。美國畜牧業以大規模工廠化畜禽養殖為主,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畜禽養殖規模快速提高。以奶牛規模為例,存欄1-49頭規模的奶牛數量佔全國奶牛總數的比重由1992年的20.4%下降到2007年的7.4%,而存欄1000頭以上規模的比重則由1992年的9.9%上升到36.4%。日本畜牧業以適度規模為主,1991-1997年從事畜禽養殖業的農戶數逐年減少,經營規模適度擴大,平均養殖規模奶牛由1991年的59.6頭增加到1997年的80.8頭,肉牛由72.1頭增加到105.2頭,豬由395.8頭增加到745頭。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畜牧業規模化得到了快速發展,我國同國外還有很大的差距。2009年我國年出欄50頭下的散養生豬的比重仍佔39%,年存欄20頭以下的奶牛的比重為58%。規模化飼養是我國畜牧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3.生態綠色有機畜產品需求不斷增長的趨勢不可逆轉
隨著人們對畜產品質量安全的重視,對有機畜產品消費需求也不斷增長。據統計,國外通過「有機畜牧業」生產的肉類平均每年以20%的速度增長,有機副產品的消費也與日俱增。美國有機牛奶快速發展,歐盟2000 年投入2.27億歐元,專門發展「有機畜牧業」及其產品。目前,在歐洲市場有機牛奶價格比普通牛奶價格高37%。專家預測,「有機畜牧業」及其產品發展是世界農業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未來畜牧業的發展趨勢。
4.畜牧業產供銷一體化趨勢不可逆轉
從世界畜牧業發展的歷程來看,各國雖然產業化形式有所不同,但生產、加工和銷售的一體化結合則是一個共同的趨勢。美國畜牧產業化經營的模式主要是以「公司+農戶」的合同制為主。歐洲國家則主要採取「農戶+專業合作社+專業合作社辦企業」形式。日本主要採用「農戶+農協+企業」模式。畜牧業產業化有利於解決農戶小規模生產與大市場的矛盾,有利於提高畜牧業的比較效益和農民收入,是我國實現畜牧現代化的必由之路。
5.低碳畜牧業發展趨勢不可逆轉
隨著現代化進程的發展,溫室效益、氣候變化、環境污染、資源短缺等一系列的全球問題困擾著人類。 2006年聯合國糧農組織的一份「畜牧業的巨大陰影:環境問題與選擇」報告中指出,畜牧業產生的溫室氣體排放量佔全球溫室氣體總排放量的18%。建立低碳社會、發展低碳經濟已成為人類社會的一種共識。今後國際社會要求我國承擔有約束力的減排責任壓力增大,國內經濟發展面臨的能源資源和環境硬約束將更趨強化,走低碳經濟是必然趨勢,發展低碳畜牧業也將成為我國低碳經濟的一個重要方面。

㈥ .在日本畜牧業最繁盛的地方是

北海道啊,大片的草原

㈦ 日本畜牧業為什麼發達

受條件所限,日本養殖業不發達,禽畜等產生的有機肥量很少,因此日本農業生產,尤其是蔬菜和大田作物,對化肥、農葯的依賴度很高。

㈧ 日本本土的農業發展狀況是怎樣的

日本本土的農業發展狀況是比較好的。基本上可以實現自給自足的農業。因為日本本土採用的是精耕細作的農業方式。所以日本可以利用很少的土地來滿足絕大多數人對農產品的需求。

㈨ 日本各地的農作物是什麼急用,日本各地都主要種植哪些

日本種植面積最大的農作物是水稻,稻米自給有餘。但能夠自給的也只有大米。
其他農作物還有豆類、蔬菜、水果、花卉等,以及少量小麥。畜牧業主要有肉牛、禽類和生豬,日本的畜牧業生產效率很高。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7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