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火車怎麼造
① 日本的新干線列車始建於什麼時代
新干線車站確實是建在市區,而且其人流之大連高鐵站都難望其項背,這肯定是出於便捷性的考慮。同時,有良好的規劃,周邊配套的地鐵等交通設施星羅密布,路線合理、指示清晰,所有的分流能迅速實現;另外治安情況好、人口素質高,並不需要進行類似安檢。日本的新干線建立時的時間很長,在上個世紀七八十年代就開始運行了,而後來都是維修居多。
因為軌道交通是一個統一概念,市區地鐵與城際鐵路是相通的有些軌道是共用的。高鐵歸鐵道部,地鐵歸各個市區的地鐵公司,沒有辦法統一規劃。以東京新宿站為例:整個新宿站有十幾條軌道線路包含城際線路與市區軌道交通,200多個進出口。如果一趟高鐵1000多人,新宿站在地下就能把客流完全消化。新干線一開始也不是在市中心。
② 日本的空軌城市列車幾幾年誕生的
空中軌道列車(簡稱空軌)是懸掛式單軌交通系統。軌道在列車上方,由鋼鐵或水泥立柱支撐在空中,適用於中小城市交通工具。
第一條投入運營的空軌線路1984年在德國多特蒙德開通,一期總長1.05千米,連接多特蒙德大學的南北兩個校區,當時耗資2400萬馬克。到2003年,當地共有兩條線路投入運行,總長度為3.162千米。在計算機控制下,列車進出站的定位精度可以達到3厘米之內。
20世紀80年代,在德國聯邦政府的支持下,這種全新的軌道交通系統開始研製。要實現的目標很明確:首先全新的軌道交通系統必須是環保的,即無廢氣排放,交通工具行駛時無噪音污染,對原有建築及環境無甚影響。其次,系統必須能融入已有的公共交通系統中,成為其延伸與補充,比如,可與地鐵連接達市中心的商業圈及辦公區,為醫院、學校、住宅區提供聯線等等。再有,系統必須是可以隨著城市發展而擴充的,即系統必須是可加長、可拆卸、可移動的。
在這種超前理念指導下誕生了H-Bahn空軌這種全新的公交系統。在德語中,H-Bahn 即為空中軌道之意。H-Bahn空軌主要部件由西門子設計生產,H-Bahn公司擁有全部知識產權。所有部件批量生產,是十分成熟的技術。
兩條線路在德國的Dortmund市(1984)、Düsseldorf市(2002)投入使用已有多年(圖二),運轉率幾乎高達100%。
日本千葉的空軌
1979年(昭和54年)3月20日 - 公司設立。
1988年(昭和63年)3月28日 - 2號線 體育中心 - 千城台區間開業。
1991年(平成3年)6月12日 - 2號線 千葉 - 體育中心區間開業。
1995年(平成7年)8月1日 - 1號線 千葉港 - 千葉區間開業。
1999年(平成11年)3月24日 - 1號線 千葉 - 縣庁前曲間開業。
2006年(平成18年)4月28日 - 基於產業活力再生法,實施事業再構築計劃。
2006年(平成18年)6月21日 - 於2號線作草部 - 千葉公園區間進行下水道施工時,吊機車與列車相撞。
2009年(平成21年)3月14日 - 導入PASMO使用。
③ 火車是怎麼製造出來的怎麼樣把它弄到鐵軌上的
拜託,在廠房裡製造好,如果近的話找個大型起重機就能一節一節的吊裝上軌道,遠途的拿飛機運!深圳用的地鐵就是法國造的,不能說他是從法國開過來的吧!
④ 日本高鐵是怎麼建起來的
提起日本新干線,很多人會想起日本高鐵的功臣、「新干線之父」十河信二。是他提出的,但是新干線計劃遭遇多方反對。
日本的新干線,似乎冥冥之中與中國有著某種關聯。白幡洋三郎在《日本文化》一書中披露,日本最初的新干線計劃早在侵華戰爭時期就已成雛形,1936年,日本就計劃建造連接出兵中國的港口下關和東京之間的「子彈頭列車」。當時,日本甚至還有興建從日本東京到中國北京的「子彈頭列車」計劃,只是因為不具備如此的經濟實力而擱淺。
戰後,日本經濟迅速恢復並發展。東京、名古屋、大阪很快成為帶動整個日本經濟發展的火車頭。當時連接這些地區的東海道鐵路線只佔日本鐵路總長度的3%,卻承擔著全國客運總量的24%和貨運總量的23%。1957年,日本運輸省設立了由專家學者組成的「日本國有鐵路干線調查會」,就如何增強鐵路線運輸能力問題進行探討。次年12月,日本內閣會議批准了建造往返於東京、大阪間超特快列車新干線的方案。
這個方案最初遭到各方反對。在日本學界,許多學者認為鐵路建設是「夕陽產業」,不能適應將來以汽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時代。還有一些激進的知識分子,如東京大學教授今野源八郎、著名作家阿川弘之等,乾脆把新干線計劃稱為「戰艦大和第二」,認為新干線與二戰時耗費巨資修建卻毀於自殺式進攻的「大和」號軍艦一樣,勞民傷財、意義不大。在鐵道業界,由於日本沒有建設過這樣的鐵路,甚至連試驗都沒搞過,再加上業界正在為連年的赤字、事故、罷工「三大苦惱」頭痛,因此,從總工程師到普通職員,都不相信新干線的可行性。歐美國家也嘲笑落後的日本人竟然要重新撿拾已經被他們淘汰的運輸方式。這時,一位重要人物出場了時任日本國鐵總裁十河信二力排眾議,堅持要興建一條新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