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茶葉什麼時候成熟

日本茶葉什麼時候成熟

發布時間: 2022-12-23 09:26:00

⑴ 日本茶葉哪個好 日本茶葉茶種介紹

日本可不是只有抹茶!飲茶文化不輸給台灣的日本,有哪些特色茶葉呢?現在就來了解日本的茶滋味。
日本三大產茶區
靜岡縣:縣內多排水性良好的丘陵地,又有富士山的雪水滋潤,產量占約4成。

鹿兒島縣:全國第二大,也是九州第一大的茶葉產地,產量占約3成。主要生產煎茶,以「知覽茶」最有名。位於南部氣候溫暖,為每年全國最早出產新茶的地區。

三重縣:有山、有海洋的地形,氣侯涼爽、降雨量充足,主要生產煎茶,茶香濃厚,產量約佔全國8%。北勢地區以鮮甜味明顯改善的「被茶(かぶせ茶)」為主,南勢地區以深蒸煎茶為主。

位置也偏南,且地形較平坦的宮崎縣,產量則是第4名(近5%),縣內常能看到很多平坦大片的茶園。

ゆたかみどり(左下,豊綠種)、やぶきた(右上,藪北種),2種茶樹都是九州常見品種,「豊綠種」常見於九州南部,「藪北種」則是全國佔有率最高(約佔8成)。
日本茶有這些茶種
綠茶、紅茶、烏龍茶等全部都是由山茶科的茶樹所製成,不發酵的茶就會變成綠茶。日本出產的茶,超過95%都是綠茶;綠茶因不經過發酵,茶葉無氧化,所以富含豐富維他命C。

最高等級的綠茶:玉露,除了在採收前大約20天會蓋上黑布來遮住陽光,更是只取第一次手摘的嫩芽製成,只有葉肉、不含莖梗,是最高等級的綠茶。適合使用50~60℃熱水沖泡,茶湯富含茶氨酸,具有濃厚旨味。

煎茶:為日本人最常飲用的茶種。製作煎茶的茶樹,從發芽到採收都充分在陽光的照射下成長。一般煎茶屬淺蒸煎茶,製作時只蒸30~40秒,隨即揉捻、乾燥、整型,煎茶茶葉為墨綠色,但沖泡後茶色則偏翠綠。適合使用70℃的熱水沖泡,是帶著清爽口感的茶。

深蒸煎茶:若製作時,延長蒸菁時間(超過60∼90秒),則可製成茶澀味較低、口感更甘甜的深蒸煎茶;生產以鹿兒島、宮崎、靜岡為多。

焙茶:煎茶所遺留的莖梗,經過高溫焙炒後呈現深褐色,即為焙茶。適合直接使用100℃熱水沖泡,茶色亦呈褐色,但少了茶澀味,還多了焙火香,咖啡因含量偏低。茶葉中的咖啡因,會因為高溫烘焙而降低,所以焙茶的咖啡因含量最低,玉露的咖啡因含量則最高。

莖茶:也是煎茶的一種,取茶葉較大的莖梗部分製作而成。適合使用約80℃熱水沖泡,味道與煎茶相比,茶味較淡、也更清爽不澀,但通常只能沖泡1~2回。

玄米茶:於煎茶中混入烘炒過的玄米,就是玄米茶;茶湯香氣明顯,具有獨特的米香與茶香。適合使用90~95℃熱水,30秒快速沖泡,釋放玄米香味。

抹茶:製作抹茶的茶樹,在採收前大約20天會蓋上黑布遮住陽光,避免茶葉中的茶氨酸透過日照轉變為兒茶素,進而增加澀味。在採收、蒸菁後,不揉捻便直接乾燥,再碾壓成粉。適合使用80℃熱水沖泡,茶風味苦中充滿甘甜。此外,一般提到的日本茶道,多指抹茶道。

日本茶制茶流程
蒸菁→粗揉→揉捻→中揉→精揉→乾燥→荒茶

茶葉摘下後即會開始發酵,所以茶農會立刻以高溫蒸氣殺菁(蒸菁)、停止發酵作用,稍微冷卻後送入粗揉機,接著進入揉捻機,之後再經過中揉、精揉等程序,最後進入乾燥機除去茶葉中的水分,即製成易於保存的「荒茶」。各地茶商向茶園采購荒茶,再送到精製場加工製成各種茶商品。

茶師的重要性:茶師在荒茶製造過程中扮演很重要的角色,他負責觀察茶葉狀態、氣候環境等資訊,以調整蒸菁時間、火候大小等細節,才能制出最佳品質的荒茶。
如何品日本茶
煎茶道:一般比較熟悉常見的茶道是指「抹茶道」,有復雜的工具、手法與品飲時繁縟的禮節。17世紀之前,日本茶道多為抹茶流派,煎茶道雖然比較少被提及,但歷史也十分悠久,是在明朝時期由中國引入日本,指的是使用茶壺沖泡的煎茶或玉露等。煎茶的禮儀與品茗方式相對簡潔、有效率,但同樣注重品茗心境的呈現。

沖茶器具:沖泡煎茶時使用的茶壺稱為「急須」,容量大約300ml左右,有壺蓋,且把手和壺嘴呈現90度,通常茶壺內就有防止茶葉隨茶湯流出的濾網設計,不需另外放入濾網。沖泡煎茶使用的茶杯大約70c.c.左右,每次沖泡一壺大約適合2~3人飲用。

茶道步驟
1.將熱水注入茶杯(約8分滿),待熱水溫度降低至70~80℃。若覺得熱水溫度太高,可在茶壺與茶杯間倒換,每倒換1次熱水,溫度約可降10℃。

2.茶壺中放入茶葉6g,再將茶杯中的熱水沖入茶壺中。

3.靜置茶壺,使用計時器或沙漏,計時約1分鍾。時間不能過長,否則茶會變得苦澀。

4.依照123至321的順序,來回平均分注茶湯到3個茶杯中,最後1滴精華也不能放過。

5.將茶壺蓋打開,將茶葉用手拍茶壺壺身,讓茶葉回到中央。6煎茶最多可沏3回,但第2次之後,便可直接在茶壺中注入熱水,不必再計時、等待,可直接按步驟4的方法來回分注杯中。
沖泡焙茶小技巧

沖泡焙茶時,步驟與煎茶相同,但所使用的茶杯,比起煎茶茶杯通常再稍高一些,容量約100c.c.左右。以同樣3人份來說,茶壺中放入茶葉9g,再注入約約300ml的熱水(水溫95∼100℃),浸泡30秒後即可倒出。

這樣泡更好喝

沖泡日本茶,溫度非常重要,每種茶葉都有其最適合沖泡、品飲的溫度。原則上,低溫沖泡,茶氨酸比較容易釋出,茶湯較回甘;水溫愈高,茶葉中的兒茶素較容易釋出,茶湯香味較明顯,但溫度過高反而會釋放茶的澀味。最簡單不出錯的原則是:愈高等級的茶,使用水溫要愈低!另外,硬度100 mg/L以下偏軟的水質較適合泡茶。

茶食搭配

喝日本茶時,通常會附上傳統點心和果子,建議先吃甜點再喝茶更能引出日本茶的甘甜。

喝煎茶時,因為茶湯有些許澀味,適合搭配內包豆沙餡的和果子。喝焙茶時,因為口感較清爽,則適合搭配經過油炸的糖果子。

⑵ 請問日本茶道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呢又是怎麼發展的呢

您好~ 日本茶道——和、敬、清、寂 從唐代開始,中國的飲茶習俗就傳入日本,到了宋代,日本開始種植茶樹,製造茶葉。但要一直到明代,才真正形成獨具特色的日本茶道。其中集大成者是千利休(1522-1592年)。他明確提出 「和、敬、清、寂」為日本茶道的基本精神,要求人們通過茶室中的飲茶進行自我思想反省,彼此思想溝通,於清寂之中去掉自己內心的塵垢和彼此的芥蒂,以達到和敬的目的。「和、敬、清、寂」被稱之為日本「茶道四規」。和、敬是處理人際關系的准則,通過飲茶做到和睦相處、互相,以調節人際關系;清、寂是指環境氣氛,要以幽雅清靜的環境和古樸的陳設,造成一種空靈靜寂的意境,給人以熏陶。但日本茶道的宗教(特別是禪宗)色彩很濃,並形成嚴密的組織形式。它是通過非常嚴格、復雜甚至到了繁瑣程度的表演程式來實現「茶道四規」的,較為缺乏一個寬松、自由的氛圍。
平安時代初期,遣唐使中的日本高僧最澄和尚,將中國的茶樹帶回日本,並開始在近畿的坂本一帶開始種植,這就是日本栽培茶樹的開始,到了鐮倉時代,神僧榮西在中國學到了茶的加工方法,還將優質茶種帶回日本傳播,他於公元1211年寫成了日本第一部飲茶專著《吃茶養生記》。
中國的茶文化來自平民大眾的日常習俗,而日本則恰恰相反,飲茶文化走的是自上而下的道路,就如同明治年間的資本主義改革。茶在剛剛傳到日本的時候完全屬於奢侈品,只有皇族,貴族和少數高級僧侶才可以享受,茶道被當做一種高雅的先進文化而局限在皇室周圍,內容和形式都極力模仿大唐。自鐮倉時代開始,在思想上受到《吃茶養生記》的影響,將茶尊奉為靈丹妙葯的情況越來越普遍。而茶葉種植的高速發展也為茶走入平民家創造了有利條件,這段時間,飲茶活動以寺院為中心開始逐漸普及到民間。
與中國發酵茶葉的方法不同,日本茶將蒸過的茶葉自然乾燥,研成粉末,這樣的茶葉就稱為「抹茶」。到室町時代,畿內的茶農為了對茶葉評級而舉行品茶會,由這種茶集會發展成為許多人品嘗茶葉的娛樂活動,並發展了最初的茶道禮儀。這一時期,「鬥茶」成為茶文化的主流,游藝性為其主要特點。後來室町幕府的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對鬥茶進行了提煉,為向宗教性質的「書茶院」過渡做了鋪墊。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他隱居的京都東山建造了「同仁齋」,地面用榻榻米鋪滿,一共用了四張半。這種鋪滿榻榻米的室內設計為後世所借鑒,由此形成了各式各樣的「茶室」。此前的鬥茶會都在較大的空間舉行,顯得喧鬧而不注重禮儀;而「同仁齋」將開放式的,不固定的空間進行了縮小和封閉,這就給茶道的形成創造了穩定的室內空間。這種房間稱為書院式建築,在其中進行的茶會就稱為「書院茶」。「書院茶」要求茶室絕對肅靜,主客問答簡明扼要,從而一掃鬥茶的雜亂之風。書院茶完成了將外來的大唐文化與日本文化相結合的任務,並且基本確立了現代日本茶道的點茶程序。總之,到了室町時代末期,茶道的誕生就是遲早的事情了。

⑶ 抹茶是什麼茶


抹茶是由漢族人發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綠茶採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遮陽,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

抹茶(Matcha)含有豐富的人體所必須的營養成分和微量元素,其主要成分為茶多酚、咖啡鹼、游離氨基酸、葉綠素、蛋白質、芳香物質、纖維素、維生素C、A、B1、B2、B3、B5、B6、E、K、H等,微量元素鉀、鈣、鎂、鐵、鈉、鋅、硒、氟等近30餘種。

大概製作方法如下:

採摘來的生葉當天蒸青(用蒸汽殺青),然後不經過揉捻,直接進入烘焙爐烘乾,這樣的大片茶葉干葉稱為荒茶。然後荒茶進入冷庫,在零下保存,以提高葡萄藤成分,更加甘甜。

荒茶在使用前從冷庫里取出,恢復到常溫後進行加工,經過切割,篩選等多道工序後,成為0.3厘米見方的小塊,成為碾茶。

碾茶用特殊超細粉設備碾磨成微粉狀稱作抹茶。茶磨是一個極其奇特的設備,用茶葉超細粉機碾磨的抹茶在顯微鏡下顯示被撕裂狀薄片,只有2 20微米。

現在也有用氣流粉碎機或球磨機粉碎的,細度均能達到石磨的細度。並且,茶葉超細粉機奇特的溫度是抹茶的最後一道提香工序,經過茶葉超細粉機碾磨的抹茶,帶有海苔和粽葉的香味,到目前為止,還沒有國家調試出抹茶的香精來,它是純天然的。

用其他方法粉碎的粉末狀綠茶,被稱為綠茶粉,或者粉末綠茶。由於細度,香氣,顏色的不同,其價格和用途也完全不同。

首先,先說一下,抹茶是綠茶。

如果去日本旅行,大家帶回來的紀念品裡面一定會有抹茶,抹茶似乎已經成了日本的一張名片,就像到了四川不吃火鍋一樣,到了日本也要嘗嘗抹茶的味道。這是標配。

但關於抹茶經常會出現兩個誤解,今天也在這里說一下。

第一個是關於抹茶的概念問題,

很多人認為日本茶就是抹茶,而抹茶就是綠茶粉。

這是不對的。

從飲用方式上分類,日本茶分為「抹茶」和「煎茶」。抹茶的成品形態是粉末,是將採摘的茶葉蒸熱乾燥後,在茶臼中磨成粉末狀,而不是直接用綠茶茶葉碾壓成粉末。在飲用時在茶碗中加入沸水,用茶筅攪動,在茶的表層形成細密均勻的泡沫。

煎茶的成品形態是茶葉,不是粉末。

另一個誤解是關於抹茶的 歷史 。

有人說抹茶最早在中國出現,抹茶等於點茶。那真的是這樣嗎?

我們先來說說日本是什麼時候有飲茶 歷史 的,在日本的奈良時代(710-794年),相當於中國當朝,當時日本派遣了大量的使者、留學生、求法僧來中國學習,其中有一些僧人將茶種帶回了日本,日本飲茶史也就此開始。

鐮倉時代(1185-1336),游學宋朝的榮西禪師到天台山學禪和學和茶有關的知識,。1191年回國,也將茶種、茶具、飲茶方法帶回了日本。除了廣植茶樹意外,他還著有日本第一部茶書《吃茶 養生 記》。

之後飲茶之風由村田珠光和武野紹歐奠基發展,千利休進行豐富,形成了一套嚴謹的儀軌與精神標准。現在在千利休的基礎上後來又形成「里千家」、「表千家」等多個不同流派。千利休提出的「和、靜、清、寂」的精神內涵甚至影響了整個日本的生活美學。日本茶道就此深深的打上了千利休的烙印。

值得注意的是,抹茶雖然起源於中國宋朝的點茶,但抹茶和點茶不能劃等號。

《宋史.食貨志》中記載:「茶有二類,曰片茶,曰散茶」。宋代的「片茶」,也要研磨成粉沖點而飲。後續的點茶環節,和今天日本的抹茶沖泡方法類似。但宋代這種茶要在飲用前才可以研磨成粉,這和現在日本的抹茶,以粉末狀出廠銷售是兩回事。就像我們現在喝的普洱茶餅,也需要分解拆成塊來品飲,但我們喝的仍然是餅茶而不是散茶。「抹茶」是日本的的名稱,點茶是抹茶的親戚,長的有點像,但「性格」絕對不一樣。

我們的 歷史 上沒有出現過「抹茶」字樣的記載。

是以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綠茶採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抹茶是什麼茶?抹茶有什麼功效呢?

抹茶源於中國盛於日本.由於點茶非常繁瑣,並且花費錢財,所以日本點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但是把抹茶用於食品,卻是日本人經常乾的事情。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可能與他們廣泛飲茶、食茶和用茶不無關系。現今的日本,抹茶(Matcha)產業已發展得非常龐大。抹茶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人工色素,除了直飲外,作為一種營養強化劑和天然色素添加劑,被廣泛用於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衍生了品種繁多的抹茶甜食.

抹茶對原料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求採用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的 茶葉 ,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在採摘之前,對鮮茶葉的採摘時間、葉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產時間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兩個月出產的優質鮮茶葉做原料,生產出來的抹茶的質量最好。加工抹茶所用茶葉的樹種也有講究,這種茶樹以無性系繁殖技術培育而成,保證了茶樹品種的純正性。另外,為保證鮮葉的質量,在栽種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對茶樹進行遮陽防暑,以這種方式生產的茶葉稱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抹茶到底有多火

1970年,日本年輕人最愛喝 碳酸飲料 。1980年, 自動售貨機 開始風靡, 咖啡飲料 銷量暴增。1990年之後,隨著 瓶裝茶技術 的成熟,茶飲料市場快速增長。到了2005年,日本的瓶罐裝茶飲料銷售額達到9313億日元,占飲品零售總額的 25.8%

雖然日本主流的茶飲料品種是 烏龍茶、綠茶、大麥茶 等原葉茶,但抹茶無論是在瓶裝茶領域,還是在沖泡茶粉領域,都受到越來越多人的歡迎。

日本茶飲料的老大 伊藤集團 推出了含有 抹茶粉 的新型飲料; 可口可樂 公司也從2011年開始出售罐裝 抹茶拿鐵 ;伊藤集團的 固體抹茶 ,年銷量更是超過 一千萬份

伊藤園茶飲料

茶飲料風行,推動了茶味零食在日本的擴張。

1996年, 哈根達斯 在日本推出了 抹茶味冰淇淋 ,2001年,星巴克推出了 抹茶卡布奇諾 。2010年,日本冰淇淋協會發布的「消費者最喜愛的冰淇淋口味」年度調查結果顯示,抹茶口味 位居第五 。到了2015年,抹茶口味已經上升到 第三名 ,喜好率將近 50%

抹茶作為典型的 亞洲口味 ,還受到了越來越多西方人的追捧。

近年來,美國人消費了日本抹茶 近一半 的出口量,「 MATCHA 」成為了咖啡冰淇淋店的常備口味。僅2014年一年,美國的抹茶粉零售額就增長了 54.9% ,抹茶即飲飲料的銷售額翻了兩倍多。星巴克的抹茶星冰樂則在 歐美 熱銷。

抹茶星冰樂

抹茶在中國也 足夠流行。

在大眾點評 美食 類里搜索「抹茶」:北京1815家、上海3266家、廣州1149家、深圳689家。這個數量等於說,如果哪家咖啡奶茶麵包店裡一款「抹茶味」都沒有,那麼這家店基本上 可以關門 了。

抹茶和綠茶粉,並不是一種東西

雖然許多人號稱最愛抹茶口味,但他們根 本搞不清抹茶到底是種什麼東西 。這肯定不能怪消費者傻,因為中國市場上流通的「 抹茶粉 」,大多隻是 綠茶粉

實際上抹茶和綠茶粉 並不是一種東西 。綠茶根據工藝和製作的不同,可以分為很多種,而抹茶則是諸多綠茶種類中唯一成品就是粉末的。

而綠茶粉在日本稱為粉末綠茶,是把 不太好的綠茶茶葉 磨成粉,而好的綠茶都被人拿去沖泡喝了。

抹茶是要 避光生長 的,所以它的採摘時節通常要比普通綠茶晚一個月,當然 營養價值也會更高 ,顏色也 更加翠綠 ,普通的沖泡綠茶是有些偏黃的。

抹茶的製作工藝也很 復雜 ,基本步驟就有攪碎、蒸汽殺青、冷卻、烘乾、梗葉分離、去除砂石、殺菌、快速乾燥、研磨等。

苛刻的生長環境和復雜的製作方式當然讓抹茶粉的價格更高,通常好的抹茶粉要比綠茶粉貴 幾倍甚至十幾倍

因為抹茶和綠茶粉的不同,所以日本企業在使用「抹茶」標簽時非常謹慎,一些公司在製作餅干、甜品時也會用綠茶粉代替抹茶粉,可即使產品名寫著「抹茶」,也必定在括弧或者原料表裡註明「綠茶粉」。而在中國, 並沒有如此嚴格的要求

抹茶的原型在中國

現在絕大多數喝茶的中國人,都是直接茶葉泡水。實際上,這種喝茶方式,是在 明代 之後才大范圍流行開的。明以前的中國人,尤其是有品位的文化人怎麼喝茶?

主流有兩種,一是 煎茶法 ,二是 點茶法 。這兩種喝法,用的都不是茶葉,而是 茶粉 ,古人一般叫它「 末茶 」,製作原理和現代抹茶差不多。

「末茶」的主要來源是 餅茶 ,又稱 團茶 片茶 。餅茶最晚在 唐代 已經流行開來,採摘下來的茶葉經過 蒸青 研磨 烘乾 等工序,被做成 餅狀 。唐人的煎茶法是把茶餅磨粉,加入鹽、姜、茱萸等調料一起煮,口味比較清奇。宋人的點茶法則要精細得多。

宋代最先喜歡上末茶的是 文人 。他們把末茶放入茶碗中,再加入少量水調成茶膏,隨後一邊 用湯瓶注水 ,一邊用茶筅快速攪打茶湯,形成細密的泡沫。 《大觀茶論》 描繪這個過程為:「攪動茶膏,漸加擊拂,手輕筅重,指繞腕旋,上下透徹,如酵櫱之起面,疏星皎月,燦然而生」。這種帶有表演性質的 點茶技藝 ,單從操作本身來看,確實算是日本抹茶道的 雛形

茶筅

除了點茶和競賽感濃厚的鬥茶之外,宋代還出現了可以與琴棋書畫並列的高雅茶藝活動: 分茶。

分茶又叫「 湯戲 」、「 茶百戲 」。北宋初年陶谷在 《清異錄》 中將其描述為「能注湯幻茶,成一句詩,並點四甌,共一絕句,泛乎湯表。小小物類,唾手辦耳」。

看起來,分茶可能比較類似現在的 咖啡拉花 ,不光能用茶沫拉出簡單圖案,還能在茶盞里寫詩畫畫,到了南宋,會分茶甚至成了民間藝人的一種 謀生手段

磁州窯黑釉油滴日本東京國立博物館藏

那麼,這些喝茶方法怎麼就都 失傳了呢?

元明兩代 是我國茶葉史上的一大轉折點。

游牧為主的蒙古人雖然有喝茶習慣,但他們對唐宋的煎茶點茶都缺乏興趣,更喜歡喝 酥油茶 葯茶 或者散茶 。統治者喜好不一,再加上 社會 動盪、國力衰退、假茶橫行、文人地位下降等復雜原因,餅茶和末茶走向了衰落。

明初, 朱元璋 下令罷造龍鳳團茶,各地一律進貢散茶:「太祖以重勞民力,罷造龍團,一照各處,采芽以進」。明代飲茶風氣隨之改變,士人們也認為相比繁瑣的點茶法,泡茶飲法「簡便異常,天趣悉備,可謂盡茶之真味」。此後,中國末茶不見蹤影,點茶法也逐漸無人問津。

抹茶在日本也是小眾

雖然在中國式微,點茶技藝遠渡日本後,還是發展壯大了起來。

日本人的喝茶愛好,一開始就是受 中國人 影響培養起來的。唐德宗貞元二十年,日本禪師 最澄 作為學問僧來中國求學,將茶籽帶回日本。後來,因為受到 嵯峨天皇 喜愛,日本寺院皇室開始大量種植茶樹。平安奈良時期的茶文化,與唐代極其相似。

鐮倉時期, 榮西禪師 兩度赴宋學佛,回國時不僅攜帶了大量茶籽茶具,還將《茶經》手抄本帶回日本,並完成了日本的首部茶經——《吃茶 養生 記》。書中記錄了宋代的末茶點茶技藝,為日本抹茶道打下了基礎。

《吃茶 養生 記》

在當時的日本,茶道偏好奢華鋪張,而如今「 和、凈、清、寂」 的飲茶哲學,以及宇治抹茶的特殊地位,都是由 千利修 奠定的。在千利修手中,日本茶道與禪宗思想相結合,走上真正本土化的道路。

到了今天,日本茶人點茶多用 黑色瓷碗 竹製器具 插花器皿 ,茶室大多不超過四張榻榻米大小,而整個過程又極其復雜嚴肅,處處體現 禪學 ,呈現出非常鮮明的日式美學特徵。因此,已經不能說日本抹茶道只是宋代點茶技藝的復制了。

日本茶道

現代日本茶道傳承主要依靠兩大途徑,一是 女子學校 通過插花、茶藝、女紅等技能提高女性「個人修養」;一是「 家元制度 」,根據血緣關繫世襲傳統技藝。

抹茶道步驟繁復細致,有「 點一杯好茶要學十年 」的說法,即使在日本國內,受眾面也很小。

而且,早江戶中晚期,明朝的泡茶方法也傳入了日本,並且形成了比抹茶道更加簡潔樸素,以「和、凈、清、閑」為理念的煎茶道。事實上,現代日本人相比抹茶,日常喝煎茶更多。

為什麼煎茶綠茶、大麥茶、烏龍茶口味,都沒像抹茶口味一樣火起來?可能恰恰是因為真正的「抹茶」絕大多數人一輩子也見不到, 物以稀為貴 ,聽起來格外誘人。

我是一枚專注於烘焙的 美食 博主,我個人也很喜歡抹茶味的甜品,比如說抹茶冰淇淋、抹茶慕斯蛋糕 ,抹茶戚風蛋糕,抹茶餅干。

抹茶味甜品就是在材料里添加抹茶粉,讓甜品的口感自帶抹茶味,口感清新!

抹茶是天然石磨研磨成粉狀、蒸青的綠茶。比起綠茶粉,抹茶粉的材料都是綠茶嫩葉,但是抹茶的粉狀更細,綠茶的目數一般在幾百目,抹茶是目數一般在幾千目,更細。綠茶粉顏色比較暗沉,抹茶粉顏色比較翠綠。

在烘焙中我也常用到抹茶,也製作了很多抹茶 美食 ,這款抹茶餅干,清新又美味,色澤靚麗!

抹茶酸奶雙色蛋糕卷,初春給你美味又清新的口感。

抹茶費南雪

抹茶提拉米蘇

在日本茶道,有沖泡的抹茶,還有製作甜品的抹茶,等級分類很明確。更多關於抹茶的知識,歡迎大家一起探討。

夥伴們,你喜歡抹茶 美食 嗎?哪款是你的最愛呢?歡迎在評論區分享你的 美食 心得!

很多人可能一聽到抹茶就會想是日本的!其實非也,抹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古時候也叫末茶!

古時:將春茶嫩葉,用蒸汽殺青(現在中國的茶葉大部分是炒青,說來話太長,不是今天主題,下次有機會再講這個做茶的的工藝)然後做成團茶(餅茶)保存,就有點像現在的普洱茶餅一樣,但是那時候茶葉是上層階級的享用之物,非常講究,上貢的茶餅還有龍和鳳的模印,所以也叫龍鳳團茶


然後,喝的時候放在火上烘焙乾燥,然後用天然石磨研磨成粉末。

古人磨粉的工具那是相當齊全的。

首先用茶臼(jiu)把茶碾碎.


其次茶碾。


欣賞一下法門寺地宮出土的皇家茶碾。


其次茶磨繼續




經過三道程序,茶葉就成末末了

然後就可以開始點茶了, 點茶師先用一茶勺,將粉末茶盛入建盞,沖入沸水,用茶筅快速擊拂,使之產生沫浡。


哦對了,這玩意也不是日本的,早在宋徽宗趙佶的《大觀茶論》里就有記錄茶筅。 茶筅是古時烹茶時的一種調茶工具。「茶筅,以勁竹老者為之。身欲厚重,筅欲疏動,本欲壯而未必眇。當如劍背,則擊拂雖過而浮沫不生。」可見茶筅即是一種調茶工具。


宋朝的鬥茶,就是看誰用泡沫做的圖畫更漂亮,更持久不散,古代文人那可不是一般會玩。

就在宋朝的時候日本人過來把這種喝茶方式學去了!後來我們明朝老祖宗覺得這種方式太繁文縟節就取締了,不破不立,於是有了我們現在的六大茶類!


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早在唐朝年間,人們就發明了蒸青散茶(碾茶),還審訂了評茶色香味的方法,並成為人們不可或缺的日常飲料。到了宋朝更發展為茶宴,當時最為有名的評茶專家、大文豪蔡襄在《茶錄》中評述鬥茶方法:清朝茹敦和在越言釋中說,古者茶必有點,其磑茶(抹茶)為撮泡茶,必擇一二佳果點心,謂之點茶。這里所指的抹茶沖飲之道即為唐宋年間的中國茶道,由此可見,中國茶道(抹茶)已有一千多年的 歷史 了,比現今的烏龍茶道還早了幾百年。自明代以來,不再流行抹茶了,而改用茶葉,沖泡喝湯,棄置茶渣。



由於點茶非常繁瑣,並且花費錢財,所以日本點茶的人不是非常之多。但是把抹茶用於食品,卻是日本人經常乾的事情。日本是世界人均壽命最長的國家之一,可能與他們廣泛飲茶、食茶和用茶不無關系。

現今的日本,抹茶(まっちゃMatcha)產業已發展得非常龐大。抹茶無添加劑、無防腐劑、無人工色素,除了直飲外,作為一種營養強化劑和天然色素添加劑,被廣泛用於食品、保健品和化妝品等諸多行業,衍生了品種繁多的抹茶甜食

食品類 抹茶月餅、抹茶餅干、抹茶瓜子、抹茶冰淇淋、抹茶麵條、抹茶巧克力、抹茶蛋糕、抹茶麵包、抹茶果凍、抹茶糖果、抹茶布丁等;


飲料類 罐裝飲料、抹茶固體飲料、抹茶牛奶、抹茶酸奶、抹茶拿卡等。


抹茶原本產生於中國,後來興盛於日本。多年來,受季節、地域的限制,茶葉市場始終無法發展壯大。中國茶葉市場的消費也一直處於疲軟狀態,外部大環境導致成本上升、競爭加大;內部的一些負面事件,也影響了市場的消費信心。在這種情況下,一些茶葉生產商為尋求突破,轉而尋找新的發展路徑,而抹茶作為一種營養價值高、文化意蘊厚,又可以作為眾多食品配料的角色,受到了一些茶葉生產商的青睞。


抹茶不但受到日本人民千百年來的喜愛,在歐美等國家也大受歡迎。隨著哈根達斯和上海光明乳業率先在中國推出了抹茶冰激凌和抹茶牛奶,國人對抹茶的興趣也越來越高。

抹茶不同於一般的綠茶粉,更不是一般意義上的茶葉粉碎物。抹茶與綠茶粉的不同點主要包括以下兩方面:

原料要求:抹茶對原料的質量要求較高,要求採用氨基酸、蛋白質和葉綠素含量高的茶葉,同時要求原料中咖啡因的含量較低。在採摘之前,對鮮茶葉的採摘時間、葉片大小都有要求。抹茶的生產時間較短,只有50天左右,以4、5兩個月出產的優質鮮茶葉做原料,生產出來的抹茶的質量最好。

加工抹茶所用茶葉的樹種也有講究,這種茶樹以無性系繁殖技術培育而成,保證了茶樹品種的純正性。另外,為保證鮮葉的質量,在栽種過程中,工作人員還需對茶樹進行遮陽防暑,以這種方式生產的茶葉稱為覆下茶。抹茶就是以覆下茶為原料加工而成的。


以上內容由豆果 美食 官方賬號編寫(圖源網路,侵刪)

==================================================================

解鎖更多 美食 請移步「豆果 美食 」微信公眾號

或「豆果 美食 」新浪微博官方賬號

有些對抹茶不了解的人以為,抹茶是綠茶磨成的粉,那麼我們看到市面上越來越多抹茶製品:抹茶蛋糕、抹茶餅干……這青翠鮮爽的抹茶,究竟是什麼東西呢?

抹茶(中國古時稱作末茶)起源於中國隋唐,將春天的茶葉的嫩葉,用蒸汽殺青後,做成餅茶(團茶)保存。食用前放在火上再次烘焙乾燥,用天然石磨碾磨成粉末。

抹茶並不是由普通綠茶磨成的粉。

它鮮亮、鮮嫩,還能直接吃。為了保證其品質,用以製作抹茶的茶樹是精心挑選過的,必須是葉綠素、茶氨酸含量高,咖啡鹼、茶多酚含量低的品種。

在種植過程中,當葉芽長出後,還要對茶樹進行覆蓋,以阻擋太陽光直射,保證口味的鮮爽。加工中要用蒸氣殺青,快速固定綠色,再用特殊設備把它磨成粉。(65)

很多人平時非常喜歡吃抹茶蛋糕、抹茶巧克力、抹茶餅干。

抹茶是由漢族人發明,用天然石磨碾磨成超微粉狀的、覆蓋的、蒸青的綠茶。綠茶採摘前10-30天進行覆蓋遮陽,抹茶的加工方法是研磨。抹茶更多的用於加工業。 一般咱們吃的抹茶味道,就是加工(烘焙)用粉。

抹茶,從性狀上來分類,屬於末茶(茶葉磨成的粉),是加工成特定形態的一種茶葉,並且如今的抹茶已成為末茶中單獨而又特殊的一類。

日本茶葉指導師協會對於抹茶的定義:

用作抹茶的茶菁必須是 覆蓋栽培 的茶葉;用於碾磨抹茶的原料——碾茶,其 製作 工藝 不經過揉捻直接進入碾茶爐 乾燥;抹茶是乾燥後的碾茶經茶臼碾磨成的 粉末狀的綠茶

你還對抹茶懵懵分不清,今天我告訴大家抹茶是什麼吧!


綠茶磨的粉只能叫綠茶粉,真正的抹茶,可不是一磨了事,工藝復雜得多,在營養價值上遠超綠茶,價格至少是綠茶粉的三十倍以上,正宗的抹茶粉價格是:100 克 250 元。

抹茶原材料是很嫩的茶葉加工而來,對茶葉的要求有很大的講究,日本茶葉做出來的抹茶最好。抹茶有幾十道工序:攪碎、蒸汽殺青、冷卻、烘乾、梗葉分離、去除砂石、殺菌、快速乾燥、研磨,才能變成抹茶。

今天順便送大家一個製作抹茶的方法,有空請朋友們嘗嘗自己的手藝。

抹茶巴巴洛瓦的製作。


用料

牛奶 320ML

水 90ML

細砂糖 80g

抹茶粉 10g

吉利丁 7g

淡奶油 80ML

提示:如果使用吉利丁片,請事先把吉利丁片用冷水泡軟後攥干水分,再進行步驟2的混合動作

如果布丁液難以變成整體濃稠的狀態,解決辦法:一是直接把裝有布丁液的容器座入冰塊中並及時攪拌,防止局部結塊。

⑷ 茶樹怎麼種。什麼時候開花,幾年結果

不同產地茶樹的全花期長短不一。日本茶樹的花期為9月至11月。我國大部分茶區的花期在9-12月,而雲南西雙版納和海南等地每月均有茶樹花開放。茶樹是木本多次開花結果的植物,一般生長3、4年時便可開花結果,有的一年便開花。

種苗期是茶樹一生的開始,從種子成熟,經播種發芽,植株第一次生長停止,全程約8到9個月。幼年期約4到5年,是栽培茶樹培養樹冠的重要時期。

在這四、五年當中的後的一兩年內,也就是幼年期的後期一般可以採取打頂採摘的方法,開始採茶獲得茶葉市場收益。

成年期是茶樹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旺盛時期,在營養狀況較好的情況下一般可維持20年左右,這是茶樹發揮茶葉市場最大經濟效益的時期。

衰老期茶樹經多次採摘,形成頂層分枝細密的「雞爪枝」,發芽能力減弱,芽葉瘦小,產量明顯下降。

(4)日本茶葉什麼時候成熟擴展閱讀

茶樹種植的注意事項

1、底肥是茶苗定植前施入的肥料,其作用是增加茶園土壤有機質,促進土壤熟化,提高土壤肥力,為以後茶樹生長、優質高產創造良好的土壤條件。

2、在高溫暴曬時不要進行噴灑肥料,不然會引起水分蒸發改變了肥料的濃度,下雨天也不要噴灑肥料那樣雨水會把肥料沖洗掉。

3、如茶園的土壤出現不良的情況,可以結合改土,選取優質的壤土或者是林間表土,來改善茶園的土壤情況。耕作後要及時清理殘留在茶園地表的枯枝爛葉和石頭雜草。

⑸ 日本茶的歷史

茶是日本傳統的大眾化飲料,平均每10人中有8人飲茶。還是在唐朝的時候,日本僧人最澄在浙江天台山留學,回國時,不僅將天台宗帶到日本,還將茶種帶到了京都比睿山。後來的僧人榮西也在天台山研習佛法並修學茶藝,寫成了著名的《吃茶養生記》,記錄了南宋時期流行於江浙一帶的制茶過程和點茶法,從而被譽為日本的「茶祖」。而之後的留學僧圓爾辯圓帶回了徑山茶的種子,種植在自己的故鄉靜岡縣,茶風從此開始流傳。

⑹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的茶道雖承襲中國茶文化的種種,一切典章,文化制度受中國茶藝影響頗深。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一起來看看。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精神

日本茶道精神主要與禪的思想相聯系。總結起來即“和敬清寂”,“一期一會”,“獨坐觀念”。

“和敬清寂”。為茶道的四諦,四規,四則。是日本茶道思想中最重要的概念。茶道思想的主旨為:主體的“無”,即主體的絕對否定。而這個茶道的主旨是無形的。作為“無”的化身而出現的有形的理念便是和,敬,清,寂。它們是“無”派生出的四種現象。由這四個抽象的事物又分別產生了日本茶道藝術成千上萬種形式,如茶室建築,點茶,道具,茶點心等。

“一期一會”。這一詞出自江戶末期最大的茶人井伊弼所著茶論《茶湯一會集》。井伊說: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再不能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

“獨坐觀念”。此語也出自井伊弼的《茶湯一會集》。面對茶壺一隻,獨坐茶室,回味此日茶事,靜思此時此日再不會重演,此刻茶人的心裡不禁泛起一陣茫然之情,又用起一股充實感。茶人此時的心境可稱為“主體的無”。

淺析日本茶道文化的特點

日本茶文化的歷史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歷史發展而發展起來的,它大體可分為三個時期:首先是受中國唐朝的餅茶煮飲法影響的平安時代;其次是受宋朝末期的茶沖飲法影響的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最後則是受明朝的葉茶泡飲法的江戶時代。其中第二個時期是茶道史上最重要的時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則在第三個時期。

與藝術、繪畫、舞蹈等藝術形式相比,茶道藝術有許多特殊性:

第一,茶道是通過人的眼、耳、舌、鼻、身來同時感受的,茶道藝術中有色、有聲、有香、有味、有觸感。

第二,茶道藝術試圖包羅萬象,並使之藝術化。把山川風月、春夏秋冬、花草蟲鳥、歷史文學等等都包容進四小時的茶事之中。

第三,茶道藝術不是由個人或單方面獨自完成的。它要求參加茶事的客人一起參加表演,客人的舉止和對茶道的修養程度直接關繫到茶道是否成功。 第四,茶道藝術是無形的,但又是永久性的。無形是說茶事完成一次藝術的創作便隨之消失,永久是說茶道要求茶人日夜埋頭於藝術創造與藝術修行之中。 茶道首先是茶事,每次茶事都有主題,確定主題後也就確定了首席客人,再根據首席客人選擇陪客,這一切都是為了使茶事的氣氛融洽。為了辦好茶事,主人要親自東奔西跑,選擇好茶、好水、好茶食。最後,主人還要精心准備最後一項工作---清掃。清掃茶室、茶庭是茶人每日的必修課,在舉行茶事時更為重要。茶庭的地面上不能有一片多餘的樹葉,樹葉上的灰塵也不能放過。主人要把客人將要經過之處的樹葉一片一片用抹布擦乾凈。

日本人的審美,則在茶食、茶花中得到充分體現。茶道崇尊自然,追求與大自然的同化。茶點心與一般點心不同的是它不僅要求營養價值高、味道好、外形美,而且要求色彩與形狀樸素淡雅,易化,尺寸小。茶點心要達到使五感滿足: 第一是視覺。當點心端出後,點心的外形、色彩及容器的藝術風格要給人以美感。

第二是觸覺。人們通過手拿、口嚼、舌頭的觸動,可以感覺到茶點心的柔軟、易化,使人感到親切和陶醉。

第三是味覺。茶點心要求尊重原材料本身的味道,不主張加過多的配料,要選用新鮮的材料,使客人感覺到每一種材料的香味。

第四是嗅覺。隨季節的變換,茶點心有時還用樹皮之類做外皮。如櫻花開放時,將櫻樹葉用於點心;端午節將槲樹葉用於點心等等,都可以使人們嗅到一種大自然的清新氣息。

第五是聽覺。人們在吃完茶點心之後,要向主人提問:"請問今日茶點的名稱。"人們聽了主人的介紹,對已吃進的點心產生一種奇妙的回味。

⑺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史

自古以來茶道就已經存在,至今已經有幾千年的發展了,而日本的茶道也是自我國的發展而來的,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茶文化的起源與發展歷史,一起來看看。

日本茶文化的起源

日本的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的內蘊。

正如桑田中親說的:“茶道已從單純的趣味、娛樂,前進成為表現日本人日常生活文化的規范和理想。”十六世紀末,千利休繼承、汲取了歷代茶道精神,創立了日本正宗茶道。他是茶道的集大成者。剖析利休茶道精神,可以了解日本茶道之一斑。村田珠光曾提出過“謹敬清寂”為茶道精神,千利休只改動了一個字,以“和敬清寂”四字為宗旨,簡潔而內涵豐富。

“清寂”也寫作“靜寂”。它是指審美觀。這種美的意識具體表現在“侘”字上。“侘”日語音為"wabi",原有“寂寞”、“貧窮”、“寒磣”、“苦悶”的意思。平安時期“侘人”一詞,是指失意、落魄、郁悶、孤獨的人。到平安末期,“侘”的含義逐漸演變為“靜寂”、“悠閑”的意思,成為很受當時一些人欣賞的美的意識。

這種美意識的產生,有社會歷史原因和思想根源:平安末期至鐮倉時代,是日本社會動盪、改組時期,原來占統治地位的貴族失勢,新興的武士階層走上了政治舞台。失去天堂的貴族感到世事無常而悲觀厭世,因此佛教凈土宗應運而生。失意的僧人把當時社會看成穢土,號召人們“厭離穢土,欣求凈土”。在這種思想影響下,很多貴族文人離家出走,或隱居山林,或流浪荒野,在深山野外建造草庵,過著隱逸的生活,創作所謂“草庵文學”,以抒發他們思古之幽情,排遣胸中積憤。這種文學色調陰郁,文風“幽玄”。

日本茶文化的發展歷史

茶是鐮倉時代從中國傳入日本的,日本人得到茶,將飲茶、品茶發展為一種比較講究的文化修養,並提高到一種藝術水平進而發展為日本的茶道。

日本的茶道有嚴格的程序,在日本講究的人家中都設有茶室。日本茶道強調“茶禪一體”,它的內涵就在於領悟禪宗的精神,成為一種文化藝術活動,融宗教、哲學、美學為一體。

日本茶文化也是隨著中國茶文化的發展而發展起來的,日本的茶文化吸收了中國茶文化比較優秀的思想內涵,引導人們和平共處,修身養性等。日本茶文化主要吸收了中國的禪宗精神,也將日本的國民精神和思想內涵融合在一起。

實際上日本茶文化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第一個時期是受中國唐朝茶影響的平安時代;第二個時期是受到宋朝時期的茶影響的鐮倉、室町、安土桃山時代;第三個時期是受到明朝茶影響的江戶時代。

其中第一個時期是日本接受中國茶文化開始本土茶文化的發展期。日本的茶俗最先是在宮廷等上層生活中傳播開來的,他們仿照唐代的煎茶工藝,在種茶、飲茶方面也效仿。日本平安時代,所流行的茶文化都是完全依照中國的《茶經》。

第二個時期是日本茶道史上最為重要的時期,此時的茶文化主要集中在寺院,並且很快普及到了日本各地,成立了寺院茶禮。這個時期的日本茶文化進入了對中國文化的獨立反芻消化時期,茶文化也不例外。中國的茶文化民族特色的形成時期,正是日本茶道完成了草創進入發展的時期。但茶道的成熟期則在第三個時期達到頂峰。

日本茶文化在江戶時代大道輝煌時期,日本吸收中國茶文化,結合本土特點,形成了具有日本民族特色的日本茶道。這個時期茶道普及到了各個階層,飲茶、品茶文化也出現了不同的特點,形成了百花爭鳴的局面。

⑻ 日本的茶文化日語介紹

日本的茶文化源於中國,卻具有日本的民族特色。下面是我精心為你整理的日本的茶文化日語介紹,一起來看看。

日本的茶文化日語介紹

お茶の伝來、日本での始まり

遣唐使が往來していた奈良・平安時代に、最澄(さいちょう)、空海(くうかい)、永忠(えいちゅう)などの留學僧が、唐よりお茶の種子を持ち帰ったのが、わが國のお茶の始まりとされています。平安初期(815年)の『日本後記』には、「嵯峨天皇に大僧都(だいそうず)永忠が近江の梵釈寺において茶を煎じて奉った」と記述されています。これが、わが國における日本茶の喫茶に関する最初の記述といわれています。このころのお茶は非常に貴重で、僧侶や貴族階級などの限られた人々だけが口にすることができました。

茶葉的傳入與日本飲茶的開端

日本飲茶的開端可以追溯到奈良、平安時代,當時遣唐使往來頻繁,最澄、永忠等留學僧從唐朝帶回了茶種。據平安初期(815年)的《日本後記》記載,“大僧都永忠在近江梵釋寺為嵯峨天皇斟上了煎茶”。這就是日本有關日本茶飲用的最早記載。當時,茶葉十分貴重,只有僧侶、貴族階級等少部分人才能品嘗。

鎌倉初期(1191年)に栄西(えいさい)禪師が宋から帰國する際、日本にお茶を持ち帰りました。栄西は、お茶の効用からお茶の製法などについて著した『喫茶養生記(きっさようじょうき)』(1214年)を書き上げました。これは、わが國最初の本格的なお茶関連の書といわれています。栄西は、深酒の癖のある將軍源実朝に本書を獻上したと『吾妻鏡(あずまかがみ)』に記してあります。

鐮倉初期(1191年),游學宋朝的榮西禪師歸國之際攜帶了一些茶種回到了日本。榮西著有《吃茶養生記》(1214年),書中對飲茶的功效到茶葉製法都作了介紹,是日本第一本真正與茶有關的專著。《吾妻鏡》中記載,將軍源實朝嗜酒如命,榮西就向他獻上了《吃茶養生記》一書。

お茶の栽培

もともと日本の山間部の奧地に自生していた「山茶(さんちゃ)」を飲んでいたという說もあるようですが、お茶の栽培は栄西が、中國より持ち帰った種子を佐賀県脊振山(せぶりさん)に植えたのが始まりだといわれています。 その後、京都の明恵上人(みょうえしょうにん)が栄西より種子を譲り受け、京都栂尾(とがのお)に蒔き、宇治茶の基礎をつくるとともに、全國に広めていきました。當時のお茶は、蒸した茶葉を揉まずに乾燥させたもの(碾茶=てんちゃ)で、社交の道具として武士階級にも普及しました。

茶葉的栽培

說到茶葉的栽培,有人認為日本人過去一直飲用自然生長於日本山谷深處的“山茶”,不過一般看法還是認為,茶葉栽培發端於榮西在佐賀縣脊振山種植從中國帶回的茶種。後來,京都的明惠上人從榮西那裡得到了茶種,在京都栂尾開始栽培,由此形成了宇治茶的基礎,逐漸盛行全國。當時的茶屬於一種“碾茶”,即將茶葉揉捻後焙乾製成。此後茶成為社交的手段,在武士階級中普及開來。

南北朝時代の『異制庭訓往來(いせいていきんおうらい)』(虎関師錬=こかんしれん 著)には、當時の名茶產地が記されています。京都各地および大和、伊賀、伊勢、駿河、武蔵では、寺院、寺領の茶園を中心に茶栽培が行われるようになりました。さらに、お茶栽培の北限といわれる茨城の奧久慈のお茶も14世紀に始まったといわれています。

南北朝時代的《異制庭訓往來》中記載了當時的著名茶葉產地,茶葉栽培主要在京都各地及大和、伊賀、伊勢、駿河、武藏等地區,以寺院、寺領為中心進行。而被稱為茶葉栽培之北界的茨城奧久慈茶也始於14世紀。

茶道の完成

栄西の『喫茶養生記』は、わが國の喫茶文化普及に多大な影響を及ぼしました。 鎌倉時代の末期には南宋の「闘茶」が武士階級に浸透、茶寄合いなどが盛んになり、茶歌舞伎などの抹茶法(茶の湯)が急速に広まりました。 そして、15世紀後半から16世紀後半には、村田珠光(むらたしゅこう)、武野紹鴎(たけのじょうおう)、千利休らによって新しいお茶の禮式がつくられ「侘茶(わびちゃ)」として大成、武士階級に流行し、現在の「茶道」として完成されていきます。

茶道的形成

榮西的《吃茶養生記》對在日本普及飲茶文化起到了極大的作用。鐮倉時代末期,南宋的“鬥茶”雅興在武士階級中間流行,“茶寄合”等游戲大受歡迎,茶歌舞伎等抹茶法也迅速擴展開來。到了15世紀後半期至16世紀後半期,村田珠光、武野紹鷗、千利休等茶人發展出的新茶道禮儀——“閑寂茶”成熟起來,在武士階級中流行,最終形成了現代所說的“茶道”。

日本的茶文化的飲茶步驟

日本人相當注重形式,茶道便是這樣的一種體現。他們喜歡當著客人的面准備食物,像鐵板燒,讓客人不僅能吃到食物,還能學習到烹飪的方法,茶道也是如此。

日本茶人在舉行茶會時均抱有“一期一會”的心態。這一詞語出自江戶幕府末期的大茶人井伊直弼所著的《茶湯一會集》。書中這樣寫到:“追其本源,茶事之會,為一期一會,即使同主同客可反復多次舉行茶事,也不能再現此時此刻之事。每次茶事之會,實為我一生一度之會。由此,主人要千方百計,盡深情實意,不能有半點疏忽。客人也須以此世不再相逢之情赴會,熱心領受主人的每一個細小的匠心,以誠相交。此便是:一期一會。”這種“一期一會”的觀念,實質上就是佛教“無常”觀的體現。佛教的無常觀督促人們重視一分一秒,認真對待一時一事。當茶事舉行時,主客均極為珍視,彼此懷著“一生一次”的信念,體味到人生如同茶的泡沫一般在世間轉瞬即逝,並由此產生共鳴。於是與會者感到彼此緊緊相連,產生一種互相依存的感覺和生命的充實感。這是茶會之外的其他場合無法體驗到的一種感覺。

茶事的種類繁多,古代有“三時茶”之說,即按三頓飯的時間分為朝會(早茶)、書會(午茶)、夜會(晚茶);現在則有“茶事七事”之說,即:早晨的茶事、拂曉的茶事、正午的茶事、夜晚的茶事、飯後的茶事、專題茶事和臨時茶事。除此之外還有開封茶壇的茶事(相當於佛寺的開光大典)、惜別的茶事、賞雪的茶事、一主一客的茶事、賞花的茶事、賞月的茶事等等。每次的茶事都要有主題,比如某人新婚、喬遷之喜、紀念誕辰、或者為得到了一件珍貴茶具而慶賀等等。

茶會之前,主人要首先確定主客,即主要的客人,一般為身份較尊貴者,像千利休之於豐臣秀吉。確定了主客之後再確定陪客,這些陪客既要和主客比較熟悉又要和主客有一定的關系。決定客人之後便要開始忙碌的准備茶會了,這期間客人們會來道謝,因為准備工作的繁忙主人只需要在門前接待一下即可。一般茶會的時間為四個小時,太長容易導致客人疲憊,太短又可能無法領會到茶會的真諦。茶會有淡茶會(簡單茶會)和正式茶會兩種,正式茶會還分為“初座”和“後座”兩部分。

為了辦好茶會,主人要東奔西跑的選購好茶、好水、茶花、做茶點心及茶食的材料等。茶會之前還要把茶室、茶庭打掃的乾乾凈凈,客人提前到達之後,在茶庭的草棚中坐下來觀賞茶庭並體會主人的用心,然後入茶室就座,這叫“初座”。主人便開始表演添炭技法,因為整個茶會中要添。

⑼ 露天栽培的日本綠茶有( )

露天栽培的日本綠茶有:煎茶、玉露茶、番茶。

煎茶

番茶,ばんちゃ,是日本的一種茶類,匯集比較硬的芽、比較嫩的莖或是在加工煎茶時被剔除的葉子所製造的綠茶。番茶用的是茶芽以下,葉子較大的部分。

此外,除了春天採摘的新葉外,夏秋收採的所有茶葉,不論是茶芽還是較大的葉子,都只能叫做番茶。茶葉經過蒸汽殺青後,在陽光下曬干或者是烘乾,再將莖梗分揀出來。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7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52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9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8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91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4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9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