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在中國為什麼叫島國
⑴ 島國和棒子國分別指那兩個國家
島國一般指的是日本,棒子國指的是韓國。
島國是因為日本在亞洲的一個小島,島上資源貧乏,遠離大陸,故稱之為島國。
高句麗時期士兵們使用的棒子武器。隋朝和高句麗戰爭期間,武器匱乏的高句麗(韓國朝代)在作戰時期用棒子勇猛作戰。高麗指的是高句麗時期,棒子指的是作戰武器,隱指韓國人。
後來有中國的漁民或者商船,真的發現了在大海的東邊有日本列島,就誤以為是傳說中的神山之一的瀛洲,於是就管日本叫瀛洲了。
⑵ 島國通常指的哪個國家是日本嗎日本國家是在島嶼上的!
中國人說島國一般就是代指日本,英國跟咱們隔著十萬八千里,沒功夫搭理他們~
⑶ 日本又被稱為什麼國
島國:因為日本領土都是海島,中國人習慣以此代稱日本
霓虹國:由「日本」二字在日語中的發音ni hong而來
菊花國:因為日本從古代開始就一直處於「菊花王朝」,還沒有換代
倭國:出自魏明帝曹睿對日本統治者卑彌呼女王的冊封
⑷ 島國到底是指哪一國家(地區)
釋義簡介 編輯本段
島國:dǎoguó;[country consisting of one or more islands]
島國,是指一個國家的領土完全坐落於一個或多個島嶼之上。世界上共有48個島國(2004年中為止),由於許多獨立與半獨立自治區都是位於島嶼之上且隨時都有可能改變政府狀態,因此這數字很有機會因此而增減。
2 島國分類 編輯本段
島國開發程度高且與大陸國家之間的關系非常密切,甚至擁有類似的文化與政治特性。例如英國、日本等國皆屬此類。有時這樣的國家其島國地位會是種優勢,除了不容易受外來勢力的侵略外,尚可利用其靠海的優勢成為該區域的運輸與商業中心。澳大利亞可以說是此類國家裡面的一個特例,雖然它距離其他的大陸很遠,但卻因為本身的土地面積龐大,可以被視為是一個獨立大陸,而擁有許多與大陸國家相近的國家特性。
另一種島國則擁有與大陸國家截然不同的國家特性,除了國土面積大部分都相當小之外,有些甚至分布在廣大海洋的中央,這類的國家包括巴哈馬、馬爾地夫、斐濟等等。小型的島國欠缺天然資源與可耕地,因此很難發展出足夠規模的農業與工業,然而近年來海外觀光逐漸成為注目的焦點,給予這些島國能進一步發展這種無污染工業的機會。
以地理上的角度來說,有些島國是以一或兩個較大型的島嶼為中心,延伸國界到周遭次要的較小島嶼上,例如英國、古巴或紐西蘭。而另一類島國則是以一連串規模接近的島嶼組成,世界上最大的此類島國當屬東南亞的印尼,除此之外菲律賓、密克羅尼西亞也有類似分布。
並不是所有的島國都與鄰國以海為界,在某些島嶼上同時存在個兩個以上的國家,彼此之間仍能以陸運連結,例如加勒比海上的希斯潘諾拉島(Hispaniola Is.)就同時有海地與多明尼加共存,而印尼與巴布亞紐幾內亞則共同擁有新幾內亞島。
島嶼國家的相反名詞是內陸國家,意指與海洋沒有任何相連的大陸國家。
3 島國列表 編輯本段
非洲
維德角
科摩洛
馬達加斯加
模里西斯
聖多美與普林西比
塞席爾
美洲
安地卡及巴布達
巴哈馬
巴貝多
古巴
多米尼克
多明尼加
格瑞那達
海地
牙買加
聖基茨與尼維斯
聖露西亞
聖文森及格瑞那丁
特立尼達和多巴哥
亞洲
巴林
東帝汶
印尼
日本
馬爾地夫
菲律賓
新加坡
斯里蘭卡
歐洲
塞普勒斯
冰島
愛爾蘭
馬爾他
英國
大洋洲
澳大利亞 - 通常也被定義為一個獨立大陸
斐濟
吉里巴斯
萬那杜
馬紹爾群島
密克羅尼西亞
諾魯
紐西蘭
帛琉
巴布亞紐幾內亞
薩摩亞
索羅門群島
湯加
吐瓦魯。
⑸ 日文這個島國的由來,以及歷史
在古代日本神話中,日本人稱其為「八大洲」、「八大島國」等。據《漢書》、《後漢書》記載,我國古代稱日本為「倭」或「倭國」。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國家,之前只有部落,日本列島原來並不叫日本。公元五世紀,日本統一後,國名定為大和。因為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新唐書·日本傳》中有記載:咸亨元年(670年),倭國遣使入唐,此時倭國已「稍習夏言,惡倭名,更號日本。使者自言,因近日出,以為名。」 此外,在漢語中,「扶桑」、「東瀛」也是日本國名的別稱。 約公元2世紀,日本各地有100多個部落(其中有的與東漢建立了關系)。 到了公元4世紀,在關西地方建立了比較大的國家,據說最終將它們統一起來的是當今天皇族的祖先。當時,日本國范圍僅包括本州西部、九州北部及四國。
經過一千多年,日本列島上在4世紀後才出現比較統一的國家,所以很難對日本國誕生的確實年代作出准確的判定。據日本傳說《古事記》和《日本書紀》,第一代天皇——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國並即位,即位日相當於現在的公歷2月11日,因此就把這一天定為「建國紀念日」。神武天皇,是聖德太子曾借道教辛酉年之說,編排的「皇紀」。推古九年正好是辛酉年,也是聖德太子在斑鳩宮推行改革的年份。辛酉年每60年出現一次,亦稱一輪。按道皇居二重橋教的說法,每一輪辛酉年是發生變革之年。而第21輪的辛酉年則是發生徹底的大變革之年。 於是,聖德太子以推古九年(601年)為起點再往上推第21輪的辛酉年為日本建國之年。規定該年的陰歷一月一日為神武天皇登極之日(陽歷為2月21日)。按照這種推演算法,公元1990年是皇紀2649年。結果把皇統向前多推算了大約一千年。在這一千年的空白中人為地安插了10位虛構的天皇。聖德太子按照這種邏輯編修了日本史。後人便加以延用至今。
飛鳥時代
飛鳥時代,約始於公元600年,止於遷都平城京的710年,上承古墳時代,下啟奈良時代。此期以政治中心為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即當時的藤原京)而得名,較為重大的事件有聖德太子改革、大化改新等。 7世紀,聖德太子致力於政治革新,並以「大化革新」為契機,著手建立一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這個做法仿效了隋、唐,而且此時更加積極地攝取大陸文化。至9世紀末期先後共派出10多次遣隋使和遣唐使。 6世紀初,武烈天皇去世後,缺乏皇位繼承人,大伴金村從越前迎來男大跡王繼承皇位,他就是繼體天皇。當時,在朝鮮半島,新羅、高句麗的勢力擴張,威脅百濟,並使日本在朝鮮南部任那發展勢力的半島經營策略陷於窘境,另一方面,導致大批大陸移民的流入。 在國內,皇室在統一國土後,不斷霸佔地方貴族的領地,擴大自己的屯倉,並將侵略朝鮮的軍事負擔強加在他們身上,皇室和地方貴族間的矛盾不斷激化。侵朝戰爭給人民帶來災難,引發了人民的反抗。6世紀中葉以後,部民制已不適應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開始瓦解,部民紛紛逃亡。朝廷內部新舊勢力之間的斗爭日益加劇。在6世紀初,在朝廷中握有實權的大伴氏曾因主張把任那四縣割讓給百濟而受到攻擊,從而失去政治勢力,物部氏和蘇我氏取而代之。物部氏是朝廷掌握軍事的貴族,是維護原有統治方式的守舊勢力。蘇我氏從5世紀後半葉起,在朝廷中掌管財政,勢力逐步擴大。蘇我氏與大陸移民的關系密切。當時,蘇我氏是積極吸收外來思想和文化的進步勢力。當百濟聖明王獻給日本朝廷佛像和經論時,蘇我稻目積極主張崇佛,力圖通過崇拜佛教來代替氏神的信仰,以統一全國的思想,加強皇權。物部尾輿則主張信仰原來的氏神,以維護氏姓制和部民制,堅決反對崇佛,於是兩派間圍繞崇佛與排佛展開了激烈斗爭。 587年,用明天皇(585—587在位)死後,以皇位繼承問題為契機,蘇我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物部尾輿之子物部守屋之間展開了殊死搏鬥。最終,馬子討滅守屋取得勝利,物部氏滅亡。打敗物部氏之後,蘇我馬子立泊漱部皇子為天皇,即崇峻天皇(587—592在位)。崇峻天皇不甘心成為蘇我馬子的傀儡,曾指著獻上來的野豬說:「何時如斷此豬頭,斷朕所嫌之人。」蘇我馬子聞言大驚。592年,蘇我馬子唆使東漢直駒刺死天皇。為了獨攬朝政,同年12月,馬子推舉外甥女飲屋姬繼位,是為日本歷史上第一位女帝——推古女皇(592—628在位)。翌年,即593年,天皇立用明天皇遺子廄戶皇子為皇太子,並「錄攝政,以萬機悉委」。後來世人因廄戶皇子聰慧,治政英明,稱其為聖德太子。 聖德太子系用明天皇嫡子,《日本書紀》稱他「生而能言,及壯有聖智,一聞十人訴,以勿失能辯」,具有能吏的素質。他師從高麗僧惠慈學佛教、百濟博士覺哿習儒學,自幼受到大陸思想文化的熏陶。 聖德太子執政之初,朝廷正處在內憂外患之時。所謂外患,中國結束了長期分裂的局面,建立了統一的封建集權國家隋朝;在朝鮮半島,漸趨強大的新羅,占據漢江、洛東江流域,並在吞並任那(日本在朝鮮的據點)之後,與日本的關系急劇惡化。所謂內患,氏姓、部民制度弊端畢現,以蘇我氏為代表的豪族勢力尾大不掉,皇室勢力單薄。聖德太子受中國的尊王大一統思想影響,試圖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體制,挽救社會危機,為此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幕府時代
1192—1852年 在12世紀,日本形成了稱霸關西的平氏和稱霸關東的源氏兩大勢力集團。1167年,平氏集團首領平清盛任太政大臣,從此武士開始掌握實權。源氏和平氏兩大集團在1180年與1185年爆發兩次戰亂。此後,各武士集團之間爭斗不斷,先後出現了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又稱足利幕府)和江戶幕府(又稱德川幕府)統治的時代。期間日本爆發多次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並多次對外征戰,使得這一時期的日本政治混亂內憂外患頻發。
明治維新
1852—1912年 1853年,美國海軍准將馬休·佩里率領艦隊進入江戶灣(今東京灣)岸的浦賀,要求與德川幕府談判,史稱「黑船事件」。許多日本人在黑船叩關後覺醒,力圖推翻幕府統治,建立一個新的政權。明治維新就是在日本19世紀進行的一次政治革命,他推翻了德川幕府的統治,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了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明治政府在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業都得到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直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成為了亞洲強國,東方唯一的帝國主義列強。
大正、昭和時代
1912年7月30日—1989年1月7日 大正天皇被稱為「不幸的大正」。大正天皇在位15年,為腦病所困,最後被迫讓權療養,由裕仁親王攝政。 日本的裕仁親王
1926年,裕仁登基,年號「昭和」,即昭和天皇。昭和時代前20年,對於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來說,是黑暗的20年。這時的日本政府致力於侵略擴張。1931年(昭和6年),「九一八事變」爆發,日軍侵佔中國東北。1937年(昭和12年)7月7日,日軍挑起「盧溝橋事變」,發動全面侵華戰爭。1941年(昭和16年),日軍偷襲珍珠港,太平洋戰爭爆發。這一時期,不僅給中國、朝鮮、東南亞及太平洋地區人民帶來深重的災難,也給日本人民帶來痛苦的困難。這是日本歷史以及中日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 1945年(昭和20年)8月15日,日軍投降。美軍單獨佔領日本,改日本專制天皇制為君主立憲制,天皇作為日本的象徵被保留下來,平成為下一任天皇。 1972年(昭和47年)7月,田中角榮出任日本首相,開始執行「多邊自主」外交。同年9月田中訪華,於9月29日與周恩來總理簽署《中日聯合聲明》,宣布中日正式建交。1978年8月中日兩國締結中日和平友好條約。1978年10月鄧小平副總理應邀訪問日本,宣布和平友好條約正式生效。中日兩國關系從此趨於正常化。
平成時代
1989年(昭和64年,平成元年),昭和天皇病沒。皇太子明仁即位,改年號為「平成」。 1990年代初期,日本泡沫經濟崩潰,經濟陷入長期不景氣階段。這一時期失業攀升,財政赤字龐大,加上奧姆真理教發動的一系列恐怖攻擊與阪神大地震,社會陷入不安。 2000年後,日本經濟已穩健復甦,逐漸擺脫了長期低迷的局面,政治方面則因多方面原因頻換首相,自2006年至2010年已先後5人出任首相,分別為安倍晉三 (2006-2007)福田康夫 (2007-2008)麻生太郎(2008-2009)鳩山由紀夫(2009-2010)菅直人(2010-)。
編輯本段戰後崛起的經濟強國
美國接連在東亞發動朝鮮戰爭與越南戰爭期間,美軍的大批軍事及後勤物資訂貨,美國大力扶持日本原來發達的軍事工業,刺激了日本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日本經濟迅速發展起來。 20世紀60年代,日本政府制定了《農業基本法》,通過法律使大批農民湧入城市,以補充工業發展對勞動力的需求,使得日本經濟實現了長期持續高速增長。1968年日本國民生產總值大幅度提高,成為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雖然2009年中國GDP(購買力平價計算)已然超過日本,但是中國的人均GDP僅是日本的1/10不到,社會福利遠不如日本。在很多其他經濟領域,比如對外投資還落後於日本。因此不能說「日本的世界第二經濟大國的位置被中國取代。」現在,日本仍是世界公認的第二號發達國家。 日本政治 日本為君主立憲國,憲法訂明「主權在民」,而天皇則為「日本國及人民團結的象徵」。如同世界上多數君主立憲制度,天皇沒有政治實權,但備受民眾敬重。日本是世界上唯一一個憲法沒有賦予君主任何權力的君主制國家。 日本政治體制三權分立:立法權歸兩院制國會;司法權歸裁判所,即法院;行政權歸內閣、地方公共團體及中央省廳。 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眾議院480席,參議院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 從1955年起,原稱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是曾在1993年至1996年間短暫被對手替代執政,1996年後就一直執政到2008年。其餘在野政黨包括日本民主黨、日本社會民主黨、日本共產黨等。2009年,日本民主黨首次在大選中戰勝自民黨,上台執政,民主黨黨首鳩山由紀夫成為日本首相。
憲法
現行《日本國憲法》於1947年5月3日實施。憲法規定,國家實行以立法、司法和行政三權分立為基礎的議會內閣制;天皇為日本國和日本國民總體的象徵,無權參與國政;「永遠放棄把利用國家權力發動戰爭、武力威脅或行使武力作為解決國際爭端的手段,為達此目的,日本不保持陸、海、空軍及其他戰爭力量,不承認國家的交戰權」(第9條)。憲法規定國家最高權力機構為國會。日本實行兩院制度,眾議院有480席,參議院有242席。選民為20歲以上的國民。眾議院議員任期為四年,但事實上經常中途解散,鮮少有做滿四年任期的情況。參議院議員任期為6年,每3年改選一半。從1955年起,原稱保守合同的自由民主黨(自民黨)一直長期執政,只在1993年至1996年期間成為在野黨,1996年後再度執政至今。日本的主要在野黨包括民主黨、共產黨、社民黨等。
早在1993年10月,日本臨時行政改革推進審議會就將政府信息化作為行政改革的重要內容之一,要求制定政府信息化的推動計劃。 依照字面的意思就是「太陽之處」,即是太陽升起的地方。因此日本有時也被稱為日之國。
⑹ 日本怎麼是島國
他的領土是一個島又是個國家所以就叫島國 也可以叫鳥國
⑺ 日本為什麼被稱為島國 雪國 山國
日本
島國:
他有四個大島組成,由北向南分別是「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還有其他6800多個小島嶼組成,因此也被稱為「千島之國」。日本陸地面積約37.79萬平方公里。
雪國:
應該是日本的富士山,海拔3776米,是日本最高的火山,也是日本的象徵,一年四季,山頂都白雪皚皚。還有就是,日本這四個大島都是被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相碰撞擠壓隆起的山脈,所以島的中心地帶都是海拔挺高的山脈,海拔高的地方,雪積存的時間長。所以給人的感覺是有雪的時間長。
再加上最北邊的島北海道地區很冷,維度和我國的東北黑龍江省差不多,夏季很短暫,並且是島,雨水肯定充沛,北海道有三個因素決定其積雪多,時間長。1氣候寒冷,2雨水多。3有大部分是高山。
山國:日本境內多山,山地約占總面積的70%,大多數山為火山,其中著名的活火山富士,亞歐板塊和太平洋板塊碰撞擠壓隆起了山脈,才露出了海平面,才有了日本著四個大島。
城市很農田都在島的周圍,也就是山的根部。一般山的根部地勢都相對平緩
⑻ 日本的別稱是什麼日本的別稱為何叫島國
歷史上日本別稱有倭國,東瀛,大和等等。日本地理環境就是一個島嶼,所以別稱是島國。
⑼ 日本為什麼被稱為島國霓虹國
因為日本國土就在一個巨大的海島上,叫霓虹國是因為日語里的日本音譯過來跟霓虹差不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