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中華料理有什麼區別
1. 日本料理和中華料理主要的差異是什麼
一、調理方法
在中國大陸,特別是江河湖海少的北方,新鮮的食物很少,經常吃曬乾的食物,這就需要用油炒或者炸。有的食物需要細加工來調理,做起來要花費功夫,有的時候為了做湯要花費幾天甚至幾個月的時間去調理。而日本就不同了,日本是四面環海的島國,很容易能捕到新鮮的魚類。日本人盡可能地不加工品嘗食物的味道。日本食物的特徵是「五味五色五法」。五味:甘,酸,辛,苦,�辛;五色:白,黃,赤,青,黑;五法:生,煮,烤,炸,蒸。從調理方法的不同可以看出是因為兩國自然環境不同。
二、從食材方面
在主食方面,就當下情況來講,中日都是以穀物為主,不像西方依靠肉類食品和乳制食品,中國南方主要是大米,中國北方有更多的選擇,如小麥、豆類、小米等。日本菜的最大特點是生鮮海食,當然,中國人也吃魚。在吃魚這一方面,中日是有差異的,日本四面環海,主要依靠的是海魚,而中國大陸水域寬廣,依靠的主要是淡水魚。料理的原材料多為動植物,也有江海湖泊中的魚類。據有關資料顯示,中國人每人每年平均食用魚類約十幾公斤,這個數字根據地理環境的不同,南北差異很大,而日本的食材與中國有著很大的區別,日本是一個典型的千島之國,耕地較少,畜牧業欠發達,以水稻為主食。日本有著綿長的海岸線,是一個典型的圍海而生的國家,漁業資源非常豐富,尤其是北海道地區,出產很多優質的魚類,如鯡魚、鮭魚、鱒魚、鰻魚等。因此,日本料理的原材料多為大米、魚介、海藻類,與中國的差異非常大,日本國民也就養成了吃魚的良好習慣,日本人每人每年平均可以吃掉70公斤左右的魚類。而且最近科學發現魚類所含的不飽和脂肪酸可以抗癌。日本人在世界以長壽著名,大概都是食魚的貢獻。典型的日本菜有刺身、壽司、拉麵等。日本人在食材的選擇上也滲透了對季節的感覺,日本人很喜歡品嘗「季節」。比如,春天到了,就喜歡品嘗一種山菜天婦羅,另外,把季節的花兒點綴在盆子邊上,日本人津津樂道於這些細節。中國人講究飲食適時、適溫而食,實質上與日本人的季節觀有著異曲同工之妙。日本人還注重把外國食材中好的部分積極引進,根據自己的味覺重新改進。日本人對各種各樣食物的好奇心很強,只要覺得好吃,即使是外國的東西也加以吸收並改良。
三、食器方面
在中國飲食文化中,飲食工具是至關重要的,筷子與碗、盤擺在頭等位置,每餐正式開始以前,筷子與碗、盤必須首先提前放在用餐者面前,這在中國與日本是一樣的。但是,中國人一般除了筷子以外,還有湯匙,而日本只用筷子,除了在吃西餐喝湯時用湯匙之外。如果說中國人重視的是食物本身的話,那麼日本人重視的就是盛載食物的器具,對味覺和視覺的不同追求,造就了中日不同的飲食文化。中國人雖然注意到放置食物的器皿對食慾有影響,但還是把重點放在食物本身。而日本則不同,對餐具的選擇會因季節、節日、菜色等不同而各有特色。日本人吃東西不僅用嘴,還用眼睛。在日本,有句話是這樣說的:「菜餚是盆子的裝飾,美麗的盆子里盛放的菜餚就是那樣被提煉出了美味。」所謂品嘗,的確需要視覺和味覺的協調合作。而眼睛所見的絕不僅僅是菜餚本身,還有盛放它的食器。中國菜講究「色、香、味」俱全,認為一道菜必須在這三方面都能滿足食客的慾望,其中尤以「味」最為重要。這也可以很好地解釋中國菜為什麼會出現如此多的製作方式及為何會有各種各樣的作料。相比之下日本料理則十分注重「色、形、味」食文化特徵體現得淋漓盡致。雖說日本菜餚的口味相對單一,但是日本菜不光是你用舌頭就能體會出的,真正的日本料理非常講究保持食物的原味,不提倡加入過多調料,以清淡為主。對菜餚的色面尤其有著很高的要求,不但使用各式各樣非常精緻的食器裝食物,對食物的形狀、排列、顏色搭配也都有很細膩的考慮。每一道菜都是廚師懷著一顆對大自然感恩的心做出來的。就像有人形容的那樣,中國菜是「色、香、味」俱全,食之一次,餘味三日不絕。而日本菜則是一道風景畫,食之不舍,棄之又餓,吃後的那份感動真是沒齒難忘。樸素、自然的味道與洗練的文化的結合,這就是日本料理的真髓。著名的有:懷石料理、卓袱料理、茶會料理和本膳料理,它們大都受茶道、佛道的影響,是清淡類和素食的典型代表。此外,日本除有刺身、壽司等常見食物外,還有特色火鍋、鋤燒、鐵板燒、天婦羅等特色菜,得到了世人的一致好評。
2. 日本料理好吃嗎它的口味與中國菜有何不同
眾所周知,中國是一個文化底蘊深厚的美食大國,這不僅造福了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對周邊國家的飲食文化也頗多,比如在日本料理中的許多美食文化都有中國文化的縮影,像面條、米飯、餃子等等。關於中餐和日本料理的不同之處在國外也展開了熱議,那麼外國人是怎麼看待中餐和日料的呢?一起來看下吧。
3. 日本和中國飲食有哪些相同點和不同點
日本的飲食上最重要的一點就是很清淡。在做菜的時候盡量少放油、甚至不放油。用干魚、海帶這些海產物煮出的湯來墩菜、或者做醬湯之類的料理。所以日本人能長壽的原因就在食物清淡。因為多吃油會使血管凝固、得心血管病的機會是很高的。
另外就是日本人很喜歡吃魚。基本上每天的飯卓上都少不了魚。做魚的方法不像中國人那麼麻煩、又是炸又是墩的。直接烤著吃、或者直接用水煮、裡面放一些調料。基本上不用炸的··另外就是日本人很喜歡吃生菜。也就是模仿西方人吃色拉。其作法又簡單又有營養。不容易使蔬菜里的營養跑掉。
日本人偶爾也吃一些油炸的食物。比如∶天麩羅、炸魚、炸雞肉塊等。可是一般的家庭用的油都是經過提煉的、把油裡面的膽固醇都提煉成零···所以近來的日本人基本上都比較瘦。這也與飲食有很大的關系。
日本是個很容易接受別國文化、藝術、飲食等多方面的國家。在日本你可以找到世界上各個國家的料理。而且這些料理都深入到每個家庭。使日本的食生活變的很豐富。比如∶印度的咖喱、義大利的面條、pizza、韓國料理、越南料理等··
當然日本人最喜歡、最容易接受的還是中華料理。在日本最多的也是中國料理。日本人把中國料理做的並不是太油膩、吃起來清淡、可口、甜味。中國的餃子、拉麵、炒飯等在日本是最受歡迎的。
中國菜,中國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之一,又稱中華食文化,深遠的影響了東亞地區以及全世界的飲食文化。 中國菜的特點被總結為:色、香、味、意、形,被稱為國菜五品。按烹飪特點分又可分為:選料、刀工、火候和調味四個方面。
日本料理,字面上的意思是´´把料配好´´,就指的是´´烹飪´´。當提到日本料理時,許多人會聯想到壽司,生魚片,或是擺設非常精緻。日本料理特色是生食,但是它卻犧牲食品的香和味。中國飲食呈現出食物本身的味道和營養,中國菜對食物選料還講究: 時令適合,區域適宜,品種不同,部位區別,要求鮮嫩, 講究配料,營養搭配等等。
本人從吃中國菜和日本料理中感覺到:
日本的湯能比不上中國廣東湯,無論是色,香,味,還是火候,就更不用說營養了!
所謂廣東´´煲靚湯´´那可是叫絕!
日本的餃子比不上中國的餃子,無論是看相,買相,做法,就更不用說味道了!
就拿中國東北餃,西北的餃,上海餃子也比不上!
日本的火鍋比不上中國的火鍋,無論是調味,選料,看相,色味,就更不用說嗅覺味覺了!
拿個四川火鍋如何?要不廣東´´打邊爐´´試試?
日本的湯面比不上中國的湯面,無論是清,香,色,味,就更不用說做法面條尺寸和花樣了!
不用說了首選´´蘭州拉麵´´,那可是´´一清,二白,三綠´´啊!再不山西,陝西麵食你隨便挑!
日本的大米比不上中國的大米,無論是種類,等級,品種,色澤,就更不用說味道了!
就東北大米吧,再不就南方的絲苗米´´比比?
日本的海鮮比不上中國的海鮮,無論是品種,花樣,等級,烹飪,就更不用說´´美味´´了!
海鮮嗎!你去去大連,天津就知道什麼是海鮮種類了來廣東就更不由說了味道了!
日本的早餐比不上中國廣東早茶,無論是品種,花樣,做法,精緻,就更不用說´´吃好´´了!
吃吃廣東早茶叫你下輩子無悔´´來生還做中國魂´´!
日本豆腐,能跟中國豆腐比嗎?無論是香,脆,爽,辣,麻,就更不用說涼拌,紅燒,燉了!
切不說咋做了,擺那兒就知道了,那一堆站都站得困難的就是´´日本代表了´´!
日本的壽司,中國沒有壽司一食所以無從可比。
4. 一字之差的「中國料理」和「中華料理」到底有何區別
中國的飲食文化除了在中國有悠久的歷史之外,還傳播到世界各地。由於「水土不服」,世界各地的中國菜都發生了變化。就像美國人最喜歡的左宗棠雞一樣,中國並沒有這樣的菜。日本不僅在地理上是中國的鄰國,而且深受中國文化的影響。在日本,「中華料理」經常會被聽到。但是日本所說的「中華料理」和「中國料理」並不一樣。在日語中,兩者指的是不同的東西。
雖然「中華料理」和「中國料理」只有一個詞的區別,但實際上是非常不同的,一個是經濟型的,另一個是高檔的餐廳。
5. 中國料理和日本料理有什麼不同點和相同點
認識日本料理
日本料理即「和食」,起源於日本列島,並逐漸發展成為獨具日本特色的菜餚。主食以米飯、面條為主,副食多為新鮮魚蝦等海產,常配以日本酒。和食以清淡著稱,烹調時盡量保持材料本身的原味。
在日本料理的製作上,要求材料新鮮,切割講究,擺放藝術化,注重「色、香、味、器」四者的和諧統一,尤其是不僅重視味覺,而且很重視視覺享受。和食要求色自然、味鮮美、形多樣、器精良。而且,材料和調理法重視季節感。和食種類繁多,各地都有自己的地方風味。
和食中最有代表性的是刺身、壽司、飯團、天婦羅、火鍋、石燒、燒鳥等。
「刺身」,即生魚片,是日本人最佳的生食。自古以來日本就有吃生食的習慣,江戶時代以前生魚片主要以鯛魚、鮃魚、鰈魚、鱸魚等為材料,這些魚肉都是白色 的。明治以後,肉呈紅色的金槍魚、鰹魚成了生魚片的上等材料。現在,日本人把貝類、龍蝦等切成薄片,也叫「生魚片」。去掉河豚毒,切成薄片的河豚魚,是生 魚片中的佼佼者,製作河豚刺身的廚師,必須取得專業資格,這刺身鮮嫩可口,但價格很貴。吃生魚片要以綠色芥末和醬油作佐料。這芥末的日語叫「ゎさび」,是 生長在瀑布下或山泉下一種極愛干凈的植物「山葵」,一遇污染就凋萎。山葵像小蘿卜表皮黑色,肉質碧綠,磨碎捏團放醬油吃生魚片,它有一種特殊的沖鼻辛辣 味,即殺菌,又開胃。日本的生魚片異常新鮮,厚薄均勻,長短劃一。生魚片盤中點綴這白蘿卜絲、海草、紫蘇花,體現出日本人親自然的飲食文化。
「壽司」,又稱四喜飯,是日本飯的代表,製作壽司要在米飯中加醋、糖、鹽、料酒等調料,還 要加海藻、辣根等,將其攥成小飯團,上面放上各種生魚片、魚仔、鮮蝦肉、貝類等,這叫「攥壽司」。將米飯鋪在壽司上,然後加生魚片、紫菜等,捲起來成圓柱 形,就成「卷壽司」。壽司鮮美爽口,價格大眾化,很受日本民眾的喜愛。東京的「捏飯壽司」,客人可以一邊吃,一邊欣賞廚師的手藝。
飯團,是用雙手把煮熟的米飯攥成的,大小適中,裡面放上咸梅干或咸鮭魚。攥時兩手蘸上水和鹽,使飯團略帶鹹味,外麵包上紫菜,三吃食配些鹹菜。把飯團包在竹皮里,旅行或郊遊時攜帶著作野餐,這是日本傳統習慣。
「天婦羅」,是和食中的油炸食品,用麵粉、雞蛋、水和成漿,將魚、蝦、蔬菜裹上漿放入油鍋炸成金黃色,吃時蘸醬油和蘿卜泥的調汁,鮮嫩美味,香而不膩。
「壽喜燒火鍋」,亦稱日本火鍋,是從19世紀後半期以後才開始普及。它是將牛肉切成薄片和海鮮、蔬菜等一起煮,沾上生雞蛋汁、醬油和糖作成的調味料一起食用。日本古代就有這種進食的習慣,農民將魚肉、蔬菜放入地坑上的鍋上,大家邊煮邊吃。
「石燒」,是將牛排放在燙石上燒熟,蘸鮮醬油食用。
日本培育出一種牛,肉質柔軟得能用筷子剝裂,入口就化,鮮嫩異常。這種神戶牛和松阪牛,在國際上享有盛譽,但價格不菲。
「燒鳥」,將雞肉切成片串在細竹簽上,蘸上醬油、糖、料酒等配製得味汁,放在火上烤。也有用雞或豬內臟作原料,不過傳統上都稱燒鳥,它價格便宜,不少人喜歡當作下酒菜。「燒鳥屋」,在日本各地都可見到。
現在,日本料理中主要是魚類,肉類和蔬菜。古代的日本,肉類曾是主食之一。但公元675年,受佛教的影響,天武天皇頒布了不準食用牛、馬、狗、猴、雞等 的禁令,日本人很少食肉的習慣持續了千餘年。直到江戶時代,日本仍不宰殺家禽、家畜,但狩獵場烹調的野味還是可以吃的。明治維新後,從歐美引進了食肉的習 慣,並迅速在全國普及。
日本生產的大米,營養豐富,質量上乘,煮出的飯形似珍珠,芳香四溢。吃米飯時,常搭配有青菜、魚、肉等副食,並搭配黃醬等調味湯、腌醬菜。在副食中,現在也有不少人採用西式或中華料理來搭配。
日本面條,價廉物美,尤其是蕎麥面條,是大眾喜愛的食品。
日本人在飲食生活方面,自古以來就有簡朴節約的觀念。此外,為了預防收成不佳而作為儲備和保存的食物有:醬菜、腌制的魚和肉類、風乾的食品等。 吃飯時一般使用木質的筷子,日本的筷子比中國的短,男的22公分,女的21公分。
日本社會運行的節奏很快。日本的早餐很簡單,午餐也比較隨便,而晚餐最為豐盛。 日本人每逢喜事時,常吃紅豆飯和帶頭尾的鯛魚。糯米中加入紅豆一起蒸,作成紅豆飯,紅豆的顏色會將糯米染紅,而紅色象徵火和太陽的顏色,也是自古以來被視為吉祥的顏色。而鯛魚的魚身鮮紅,所以成為吉祥的象徵。
在酒類中,日本酒(酒精濃度15%~16%)用量可觀。1994年,日本酒類的消費約為1000萬千公升,生產量為934萬千公升,其中啤酒佔76%、日本酒佔11%、烈性酒佔7%。日本人經常在下班後和客戶、同事或上司一起喝酒,以增進人際關系。
日本最大眾化的飲料是綠茶。咖啡也深受現代日本人的喜愛,紅茶和烏龍茶也相當普及。 在日本可以品嘗到各種世界名菜,但為了適合日本人的口味,大多數有點日本化。東京是國際烹調的櫥窗。在日本最普遍的外國飯菜就是中華料理,由華人經營的飯店相當多。此外,韓國、法國、義大利、印度等料理,也很受歡迎。
現在,日本人用餐已逐步多樣化,美式快餐、漢堡包義大利面條,已部分替代了飯團。雞肉食用量比1960年增加了10多倍,而大米的銷售量卻比20多年前減少1/3,而且還在下降。速凍食品受到主婦們的青睬,餃子、鍋貼、包子、面類等中華料理也在日本走俏。
四大料理:
1.懷石料理
煎茶之前的用膳,為了不影響品茶的樂趣,料理的味道和用料十分講究。茶館主人按季節,精心挑選新鮮海產和蔬菜烹調落足心思。懷石料理講究環境的幽靜,料理的簡單和雅緻。
2.卓袱料理
中國式的料理,其特色是客人圍著一張桌子,坐的是靠背椅子,所有飯菜放在一張桌子上。這種料理是起源於中國古代的佛門素食,由隱元禪師作為「普茶料 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發揚。由於盛行於長崎,故又稱「長崎料理」。料理師在佛門素食內採用了當地產的水產肉類,便創立了卓袱料理。 卓袱料理菜式中主要有:魚翅清湯、茶、大盤、中盤、小菜、燉品、年糕小豆湯和水果。小菜又分為五菜、七菜、九菜,以七菜居多。一開始就先把小菜全部放在桌 子上,一邊進食,一邊將魚翅清湯及其他菜餚擺上桌。
3.茶會料理
室町時代(十四世紀)盛行茶道,於是出現了茶宴「茶會料理」。初初開始茶會料理只是茶道的點綴,十分簡單。到了室町末期,變得非常豪華奢侈。其後,茶道創始人千利休又恢復了茶會料理原來清淡素樸的面目。 茶會料理盡量在場地和人工方面節約,主食只用三器──飯碗、湯碗和小碟子。間中還有湯、梅干、水果,有時還會送上二、三味山珍海味,最後是茶。
4.本膳料理
屬紅白喜事所用的儀式料理。一般分三菜一湯、五菜二湯、七菜三湯。烹調時注重色、香、味的調和。亦會做成一定圖型 以示吉利。 用膳時也講究規矩,例如:用左手拿著左邊的碗,用右手把蓋放左邊。反之則用右手揭蓋。先用雙手捧??起飯碗,放下右手,右手拿筷。每吃兩口飯,就要放一下碗,然後雙手捧起湯碗,喝兩口再放下碗。之後一樣方式,契兩口飯再夾一次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