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敗後戰俘營看守怎麼處理的
⑴ 二戰時,對於戰俘各國都有哪些不同的處理方式
出於不正當立場的第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日本,義大利最後都向反法西斯的國家投降。那段時間大概有7000萬人在戰爭中失去了生命,更是有1.3億的人受到了傷害。但是,有一部分人不是因為戰爭而受到的傷害,或者是喪失的性命,而是不小心成為了俘虜而被折磨到死。那麼我覺得最殘暴的應該是蘇聯,第二是日本,最後就是美國。
那麼美國呢,美國是不會直接動手。所以他把德國的戰斧都送給了德國的死敵法國。因為之前德國侵略過法國,使得法國喪失了大部分的國土。還有就是關在柵欄裡面,讓他們飽受飢餓和折磨。死了之後還會將死者的手腳綁在樹上面公式。
⑵ 日本戰敗後,蘇聯帶走了關東軍女戰俘,最後是如何處置的
1945年,是一個對於中國人民,和世界人民都十分特別的日子。這一年的9月2日, 日本向中國遞交了投降書。這不僅代標志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結束,更標志著中國反侵略戰爭取得的圓滿勝利。
就在日本戰敗前夕,150萬蘇聯軍隊在中國東北,對日本發起進攻。士氣低落、萎靡不振的日本關東軍,自然不是身經百戰的蘇軍對手。關東軍很快就被打敗,當時共有六十萬關東軍成為蘇聯的俘虜,這些人中,有不少竟然都是女兵,戰俘人數十分巨大, 如何處置在戰爭時喪心病狂的日軍,成為了蘇聯此刻的難題。
沒多久,蘇聯就出台了收安置日軍戰俘的辦法——他們決定把這些戰俘帶去蘇聯偏遠的地方。 日軍戰俘被帶到蘇聯做了什麼?日本關東軍中,為何會有那麼多的女兵?蘇聯人是怎麼對待關東軍女戰俘的?
當美國原子彈投在日本國土時,還在中國的日本軍人仍在負隅頑抗,瘋狂地殺害中國人。但是他們沒有想到,蘇聯會派了150萬大軍,直接結束了日本想要拿下中國的痴心妄想。 日本投降後,許多日本關東軍都被拋棄,留在了別的國家。而蘇聯一共俘虜了60萬的日本關東軍。
但是到最後,被押送到蘇聯的戰俘只有五十萬人,也許會有人好奇, 六十萬俘虜為什麼只帶走了五十萬? 當時日軍在投降前負隅頑抗了許久,軍隊里有許多老弱病殘,這些人並沒有勞動能力,也許帶走的路上就會死亡,浪費食物還佔用空間。
所以蘇聯就把一些受傷,和沒有勞動能力的戰俘留在了中國,剩下的青壯年和女戰俘,大部分都被帶到了西伯利亞。 西伯利亞的天氣非常寒冷,日本戰俘難以適應那裡的天氣,又加上每天需要從事很多的體力勞動,卻沒有足夠的能量補充和禦寒衣物,蘇聯人對他們的態度也很惡劣,導致日本戰俘在蘇聯的日子十分艱難。 最終只有三十多萬日本戰俘活著回到了日本。
而蘇聯對於日本戰俘的態度十分復雜,日軍在戰爭中的狠毒手段,在他們進行的多次屠殺中,就體現得淋漓盡致,被日本俘虜的蘇聯紅軍,也大多都被殘忍殺害, 畢竟在二戰期間,日軍對許多國家都喪心病狂地發動了戰爭。
除了仇恨日本的蘇聯,另一個被日本打過的國家——澳大利亞,也對日本十分憎恨。 面對日軍的俘虜,他們毫不手軟。在二戰中的一場戰役中,20萬日軍被澳大利亞士兵活活困在島上,大部分日俘都由於沒有食物而餓死了。之後士兵登島後,也對島上活著的日軍進行了清掃,甚至在收拾戰場時,還往屍體和傷員身上補刀,最終這二十萬日軍,只活下來了一萬人左右。
相比於手段強硬的澳大利亞,蘇聯對日本戰俘的手段就友好了許多。 蘇聯將日本戰俘帶到西伯利亞,讓他們在當地從事勞動。為了活命,和抵禦嚴寒的天氣,日本戰俘們只能自己搭建簡易的房子,晚上待在裡面,但是這種簡陋的房子自然阻擋不住,西伯利亞的寒風。
據說,大部分日本戰俘住的地方,一到夜裡就一片漆黑,因為沒有燈,只能靠月光辨別事物,由於太過寒冷,只能幾個人湊在一起取暖 ,由於戰爭影響,蘇聯當時的輕工業基本沒有,衣物缺少,於是許多繳獲的日軍衣服,就被送到了當地老百姓的手上。
有一個日本戰俘曾說:「進入蘇聯的第一天,沒有可以防寒的衣服,沒有靴子,穿的是膠底的短布襪,也沒有軍用靴,把毛巾纏在頭上,在煤礦里來回走。」
因為寒冷和居住條件差,很多人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殘疾, 許多戰俘受不了如此惡劣的生活環境,也忍受不了蘇聯軍人的欺壓,不少人在絕望中自殺 ,日俘在西伯利亞的的第一個冬天,就死了五萬人。而且由於戰俘人數太多,雖然已經死了那麼多人,留在蘇聯的日俘人數還是非常巨大,所以戰俘們都好幾個人生活在一起,沒有自己休息的空間,生活資源也十分有限,生活十分難捱。當時的蘇聯在二戰中遭遇了巨大的損失,糧食產量比戰前縮減了一半左右,蘇聯人民大多數都還在飢荒之中挨餓。
戰俘的食物更是沒有辦法保證。許多戰俘不是被凍死,就是被餓死了。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後來蘇聯出台了「效益工資制」,給幹活勤快的戰俘獎勵,誰幹得好就吃得好,也通過這種機制, 激勵日本戰俘更加努力地在蘇聯勞動,這些戰俘到最後離開,為蘇聯的城市建設做出了不少貢獻。
由於多年的戰爭,蘇聯的年輕男性很多都死在了戰場,現在國家內勞動力稀缺, 面對急需戰後重建的國家,此時的日軍戰俘就成了最好的勞動力。 這四十萬的日軍戰俘,並不是都在蘇聯的工礦企業上勞動,許多戰俘被安排修建蘇聯的城市和河道。
比如阿穆爾河上的共青城,是蘇聯遠東區最大的重工業城市,參與建造這座城的人 ,不僅有蘇聯的共產黨員和志願者們,也有許多被帶到蘇聯的日軍戰俘。 有材料表明,一共有三萬九千多名日本戰俘,都參與了這座共青城的建設。
同樣的,日本戰俘也參與了,另一座城市的建造。這座城市就是哈薩克,從第一批日本戰俘到哈薩克,到最後一名日俘離開,一共過了四年時間,在這四年裡,日本戰俘共建築了1500多座居民樓和大型工廠。他們不僅參與建造了居民樓,還建造了科學大樓、內務部大樓、電車場等。 還有一批人被安置在南庫葉島,和千島群島開荒種地,在蘇聯的土地上大肆建設。
除了房屋建築上,日俘還參與了蘇聯的原子彈工程建造,作為特殊的人員,他們在工作時不能隨意走動,一直被蘇聯士兵拿著槍嚴密監視。據悉, 在蘇聯的第一顆原子彈試爆前夕,蘇聯政府下達了一個指令:凡是參與過製造原子彈,以及相關重要工程的戰俘,都要被秘密暗殺。
也有不少日俘被安排去修鐵路,因為條件惡劣,許多戰俘都在勞動中死亡。為了能在蘇聯國土上活下來,也為了能生活得稍微好一點,日本戰俘在給蘇聯工作時,十分賣力,一位在日本戰俘營的工作的蘇聯人曾評價: 日本戰俘在蘇聯的工作,非常賣力認真,比蘇聯的囚犯努力多了。
工作的空閑時間,蘇聯當地的講師,會給日俘講述唯物辯證法、蘇共黨史、馬克思主義等,講完以後還要他們唱革命歌曲, 這些活動是日軍戰俘為數不多的放鬆時刻,畢竟蘇聯方面也知道,對於日俘這種免費勞動力,要利用得當,需要給他們放鬆的時間,勞逸結合才能一直用下去。說到這里,對於來到蘇聯的關東軍女戰俘,蘇聯又是怎麼處理的?
戰俘里為什麼會有那麼多的女性,想必著讓不少人覺得疑惑。 在戰爭後期,日本軍隊的士兵逐漸減少,為了實現日本軍國主義的野心,他們大力開展徵兵,許多女性也加入到了軍隊中,並且由於日本兵傷亡慘重,對於醫生護士的需求量也非常大,也就導致了軍隊里有著非常多的女性。
把這些關東軍女俘虜帶到蘇聯之後,蘇聯也毫不心軟,讓她們也參與體力勞動。 因為日本女性的身體素質本來就差,加上一路奔波,以及西伯利亞惡劣的天氣和居住環境,不少女俘虜剛來沒多久就死了。女俘虜們被迫參與城市建設、修建鐵路、搬運石頭,晚上睡在漏風的房子里,西伯利亞的寒風吹乾了她們臉上的淚痕,卻吹不散她們受到的屈辱。
因為對日本侵略行為的厭惡,蘇聯人對日本女戰俘的行為並不友善,她們甚至受到了很多蘇聯軍人的欺負 。雖然說這些女俘經歷過戰火洗禮,見識過槍林彈雨,能夠在一場又一場的戰爭中活下來,心智必然比一般女性堅強很多,但是由於惡劣天氣的摧殘,又加上吃不飽穿不暖的生活,並且一直在擔心著自己的生命安全,終日都陷在惶恐不安之中。
有些蘇聯男人甚至以欺辱女戰俘為樂,還要女戰俘伺候他們,這對內心極為保守的日本女人來說,自然是無法忍受的事情。許多女戰俘不甘屈辱,甚至趁著無人看守的時候自殺。但是見識過了那麼多的死亡, 大部分的人反而更加畏懼死亡,不少女戰俘認為活著最大,只好忍受著蘇聯人的欺辱,苟延殘喘地活著。
讓女戰俘絕望的不僅是蘇聯人的欺辱,還有本國同胞的壓迫 。眾所周知,日本男人都有著十分嚴重的大男子主義,他們在面對這些女戰俘的時候,自然是隨意使喚,高高在上,在到西伯利亞的路途中,他們的許多東西都叫女戰俘拿,在某些特殊的情況下,還會讓女戰俘給他們「提供福利」,絲毫不在意女戰俘願不願意。
雖然蘇聯人對待戰俘冷酷無情,但是他們沒想到日本人對待自己的同胞,態度更加惡劣。 有的時候,看不下去的蘇聯人,還會幫助被日本男人欺負的女戰俘。 在這種被俘的日子中,女戰俘所受到的壓力是十分巨大的,她們不僅要面對繁重的體力活,身體遭遇著嚴重的折磨,精神也臨近崩潰。
蘇聯雖然折磨著日本戰俘,但是跟日本對待戰俘時的手段相比,就絲毫不算什麼了。 日本抓到戰俘,不僅會折磨他們,讓他們在身體和精神的折磨下,痛苦死亡。 比如非常痛恨日本的澳大利亞,與日本的仇恨,就算源於日本瘋狂殘忍的手段。
在1942年2月19日,日本出動近數百架飛機,轟炸了澳大利亞,這也是澳大利亞 歷史 上,第一次襲擊到本土的攻擊。 自己的家鄉遭到了炮彈轟炸,不止房屋被炸成瓦礫,不少人也就此失去了生命。澳大利亞自然對日本的行為十分仇恨。並且在東南亞的作戰中, 被日軍俘虜的一萬五千澳大利亞人,最終活下來的才寥寥幾千。
除了澳大利亞,日本對待其他國家的戰俘也一樣不手軟。 比如日本在侵略中國的過程中,對中國百姓的折磨到了天怒人怨的程度,在慘絕人寰的南京大屠殺中,喪心病狂的日軍屠殺了近30萬中國人民,在這些遇難者里,大部分女性,都是受到了殘忍的折磨後,在悲憤與痛苦中死去。
日本還會用戰俘做殘忍的生化試驗,讓戰俘生不如死,還給這片土地,留下了不少生化廢料,造成了嚴重的環境污染, 也不斷地給這片土地的人帶來不良的影響。日軍也曾用戰俘當過勞工,但是他們可比蘇聯手段殘忍多了,泰國境內的「死亡鐵路」,就是日本在二戰期間,造成的 歷史 悲劇。
話題回到在蘇聯的日本戰俘身上,由於每日繁重的體力活,和精神上的壓力,日本戰俘唯一的希望,就是回國。 後來由於美國的干涉,蘇聯不得不放日本戰俘回去,但是捨不得如此優秀的勞動力,蘇聯用擠牙膏的方式,分批少量地讓日本戰俘回去。雖然日本對蘇聯的行為不滿,但是也沒有辦法。
然而令日俘沒有想到的是,他們千辛萬苦終於回到了日子,最讓他們失望痛苦的,反而是自己無時無刻不在念叨的國家。 在戰俘們回到日本之後,政府並不承認他們的軍人身份,甚至連養老金都拿不到。他們多次上訴,但都被駁回,日本政府似乎忘記了他們的付出和努力。 而且回來的女俘虜,在日本的生活更是煎熬,她們受盡了白眼和嘲諷,就連家人也排斥她們 。
反倒是俘虜了日軍的俄國,在蘇聯解體之後,為曾經在自己國家工作過的日俘,提供了勞動證書,也為蘇聯時代,對日俘的所作所為道了歉。 而日本政府,不僅為自己的侵略行為隱瞞扭曲,毫無悔意,就連自己的國民,為他們上了前線的士兵,都能隨意拋棄。
⑶ 抗戰勝利後日本戰俘如何處理
送回日本,國民政府還給日本戰俘發放糧食,據估計,在三個月內就要為日本俘僑提供的糧食多達128.2萬余大包,如果按當時每包8000元計算,共需款102.574億元。 同時允許日本戰俘攜帶物品回國,日本官兵與僑民可以攜帶一件盥洗具、一件毛毯、三套冬季衣服、一件大衣、三雙皮靴、三條短褲、三件襯衫、一件手提包、一件手提袋;甚至還允許攜帶現金,軍官可以攜帶500元(國民政府貨幣單位,下同),士兵200元,一般僑民1000元。 為了保證戰俘和日本僑民的安全和健康,不使瘟疫在遣送途中流行,1946年2月6日《中國戰區遣送計劃》進一步規定,日俘、日僑在上船前一律接種傷寒疫苗,遣送船也要消毒。為了使傷病和失去行動能力的日本俘僑早日回國,中國政府專門組織了1.2萬多副擔架和2萬餘人的護送隊伍,對傷病的日俘、日僑實行特殊護送。 時任中國陸軍總司令的何應欽在《日軍侵華八年抗戰史》中回憶這段歷史時曾說:抗戰勝利伊始,舉國滿目瘡痍,百廢待舉,對於遣返數百萬日俘日僑無論陸運、水運、空運,以及其他補給行政支援等,都是極大的負擔,可是我們仍然排除萬難,迅速安全地把他們遣送回國。 「中國戰區日本官兵善後聯絡總部」部長、著名戰犯岡村寧次也承認,中國人是友好的,沒有採取歧視與報復。 作為戰敗國的俘虜與僑民,可以攜帶衣服、被褥、糧食、現金回國,且途中受到醫療、飲食供應上的照顧,這在世界歷史上也是空前絕後的。當時擔任日本海外撤僑對策特別委員會委員長及撤僑援護院參與的大久保傳藏,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那就是從南洋各地,中國東北(當時由蘇軍佔領)以及韓國遣返的軍民,幾乎全是赤裸裸的,光身一條,什麼東西都沒有帶,相反,由中國大陸歸來的,則不管是糧食、衣物,都帶有足以暫時維持生活的行李回來。」
⑷ 日本戰敗後,各國是如何對待日本戰俘的哪個國家最仁慈
第二次世界大戰是人類歷史上規模最大,傷亡人數最多的戰爭。在這場戰爭之中德意日三國組成的軸心國為世界各國帶來了嚴重的傷害,在法西斯政府戰敗之後不同國家對於三國的戰俘待遇也截然不同。就拿日本前來舉例,蘇聯對於日本戰俘可謂是所有國家之中最狠的。他們將日本戰俘分發到寒冷的西伯利亞工作,一旦這些日本的戰俘身體出現疾病的徵兆,就會被丟棄在冰天雪地之中。由於二戰之中珍珠島的仇恨,日本戰俘在美國方面也受到了拳打腳踢等的虐待。而作為唯一一個不願意接受日本投降的澳大利亞,他們對來自日本的戰犯實行了立即消失的政策。在諸多國家之中,中國對於日本戰俘反而是最溫和的。
澳大利亞是當時世界上唯一一個不願意接受日本投降的國家,累計有17萬日本戰俘在澳大利亞政府手中消失。雖然日本方面一直要求各國秉持《日內瓦公約》不能虐待戰俘,但是鑒於日軍在二戰之中的所作所為,各國很難遵守相關約定善待日本戰俘。中國在對於日本戰俘方面秉持了國際人道主義的原則,對底層日本士兵給予了醫療救治等。
⑸ 二戰之後,日本投降,當時蘇聯是如何處理日本俘虜及女兵的
二戰結束後,日本投降,當時的蘇聯並沒有像其他戰勝國一樣,立馬把日本的俘虜還回去,而是將俘虜留下來當作勞動力。那時候的蘇聯的傷亡也是十分嚴重,加上蘇聯是當時最廣闊的國家,地廣人稀,他們想要大量的勞動力,所以日本的俘虜和女兵自然就成為免費的勞動力了。
後來,雖然蘇聯歸還了日本的俘虜,但是那時候活下來的戰俘只有三分之一。我覺得戰爭是沒有勝利者,在戰爭中我們都是失敗者,盡管我們都明白這個道理,但是一些國家卻還是企圖挑起戰爭,這樣的行為應該得到全世界人們的唾罵和指責,戰爭只會讓家園變成廢墟。
⑹ 日本投降後,在中國的幾百萬戰俘怎麼處置
沒有幾百萬,只有接近40萬左右。
日本一共二戰有200萬外派軍,其中在中國最多的時候有120萬,二戰尾聲時,去掉抱團撤退的,差不多留下40萬
基本都給遣送回國了,因為根據協議,日軍要無條件投降並解散軍隊,這些人已經不是軍人了而是百姓。為首的幾個戰犯則被槍斃,有幾個自己自殺
幾百萬的,那是偽軍:即由侵略者國家組織其佔領地的民眾或投降的敵方軍隊士兵所組成的軍隊
在中國多指抗日戰爭時期協助日本軍隊進行軍事活動的以漢奸軍隊,這些偽軍主要有偽滿洲國的「滿洲國軍」,偽華北政務委員會的華北治安軍(俗稱皇協軍),汪偽國民政府的和平建國軍,還有很多日本從韓國帶過來的韓軍,還有蒙古軍等。
1945年日本無條件投降後,經過中國軍方統計,除偽滿洲國以外所有駐華偽軍的數量大約是118.6萬人,但目前廣泛流傳的版本中也有逾200萬偽軍的說法。中國不是唯一一個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偽軍數量超過侵略軍隊數量的國家。其他還有蘇聯偽軍、法國維希政府偽軍。
上圖為日本宣傳中,中國偽軍和日軍「對火」,悲哀又可悲的時代
⑺ 中國抗戰時期俘虜的日本兵後來怎麼處理的
抗戰勝利後,日本軍人繳械投降,成為日俘,住在中國的日本平民仍然叫日僑,國民政府還設立了一個叫「日僑俘管理處」的機構來管理他們。那時「中國本部」(不包括東北和台灣省)有日俘一百二十八萬三千多人,日僑約八十萬人,中國政府要把他們送回日本,當時稱為「遣俘」和「遣僑」。「中國本部」使用廣州、上海、秦皇島、青島等十三個港口進行遣送工作,上海最受重用。資料顯示,上海港口送出日俘七十六萬人,日僑約六十萬人。
按照國際通例,戰勝國有權使用戰俘的勞力。當時在南京的江灣新建的機場就是日軍戰俘修的。據當時戰俘營的資料記載,當時修路還是靠鐵鍬鍬和鎬,日俘因為之前挖過許多戰壕掩體,操作十分熟練,但是動作比較慢,也許是不甘心吧。一鍬一鎬下去卻很認真,從來不敷衍了事,也不會有人磨洋工或者擅自休息走動。在我看來日軍在侵略中國的時候,一槍一個洞,一彈一個坑,使得生靈塗炭,留下無數的斷橋殘壁,現在徵用他們的勞力,既是一種贖罪也是一種教育。
根據盟軍的規定,日俘遇見戰勝國的軍人,不論對方級別高低,都要敬禮,而對方不必還禮。據記載當時在戰俘營里很多小軍官就故意每天走過那些日俘的工地,享受一個個日軍戰俘的敬禮。日本的軍官動作敏捷,姿勢標准,從未違背盟軍的規定。很多人看了這個可能覺得無聊,但是抗戰八年他們除了這個還能撈到什麼呢。
如果說日俘決心給中國人留下「深刻印象」,那他們辦到了,當時的報紙雜志不斷「稱贊」他們,說他們在投降前一天照常出操上課和整理內務,紀律嚴謹。繳槍之前把槍擦得乾乾凈凈。他們登船回國時秩序井然,不但沒有人搶佔好位子,而且還讓婦孺優先。他們的財物都得留下,只准帶很少的錢和隨身用品,例如五百日元的現款,一隻手錶,一隻鋼筆。憲兵檢查嚴格,沒有一個人違反規定。
不久,日俘走海路赴東北,在葫蘆島(葫蘆島是遣返日俘和日橋的最大港口)登岸。據當時史料記載許多日本僑民在碼頭上排成隊伍,接受檢查,老人彎著腰,排在最前面,然後是婦女,牽著小孩子,最後才是青壯男子。隊伍很長,十分寂靜,甚至連小孩子的哭鬧聲都沒有,就像在一幅油畫中才有那樣的沉默。
那是成功前往葫蘆島遣返的日俘和日僑,但是留在「化外之地」的東北日俘和日僑就沒那麼幸運了。首先日本人確實在東北犯下了罄竹難書的罪行,再加上東北人民性情剛烈,脾氣暴烈。在他們的字典里「以德報怨」根本就不存在。就在那段時間,所有的國仇家恨在一瞬間爆發,他們殺死許多日俘和日僑,還搶劫了許多在偽滿洲國日本僑民的房舍。許多日俘日僑被飛機炸死,被中國老百姓殺死,衣服被人扒光凍死。還有部分日俘和日僑因生病得不到治療,也死了。還有不少是自殺而死。
日俘被死神一次一次篩選,最後大難不死的,再回到日本去受罪(日本本土也已被美軍炸成一片廢墟)。在台北出版《日治時期在滿洲的台灣人》中記載到,天皇下詔投降,教他們「不能忍者忍之,不能受者受之」。「忍」能維持自尊,也許這是日本人的性格特點之一,但是也只有在中國人手中辦得到,或許可以說,這才是中國給他們的特惠。
抗戰時期,兵學家蔣百里有一名言,他說日本盛產清酒、櫻花和鯉魚,這三樣東西可以代表日本人:清酒沒有後勁,象徵日本的國力難以為繼;櫻花突然滿樹盛開,也一夜敗落干凈,象徵日本的國運無常;廚師烹魚前,鯉魚躺在砧板上不動,象徵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可怕的是清酒喝光了,酒廠再造;櫻花謝盡了,明年重開;鯉魚死了,來世輪回。細思極恐。
其實在這里我並不想美化日軍的侵略與罪行,也無心誇耀大和民族如何有櫻花般燦爛的品質。我只是對這些在戰爭中的犧牲品的同情。在我看來戰爭永遠是政治家的游戲,他們煽動了人民投入了戰爭,最後買單的卻是人民,留下的只有雙方到現在都沒有解開的仇恨和無法抹去的歷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