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風情怎麼興起的
㈠ 日本是如何崛起的
日本是通過明治維新崛起的。明治維新(日本語:めいじいしん),是指19世紀60年代末日本在受到西方資本主義工業文明沖擊下所進行的,由上而下、具有資本主義性質的全盤西化與現代化改革運動。
這次改革始於1868年明治天皇(めいじてんのう)建立新政府,日本政府進行近代化政治改革,建立君主立憲政體。
經濟上推行「殖產興業」,學習歐美技術,進行工業化浪潮,並且提倡「文明開化」、社會生活歐洲化,大力發展教育等。這次改革使日本成為亞洲第一個走上工業化道路的國家,逐漸躋身於世界強國之列,是日本近代化的開端,是日本近代歷史上的重要轉折點。
(1)日本風情怎麼興起的擴展閱讀
治維新使日本迅速崛起,通過學習西方,「脫亞入歐」,改革落後的封建制度,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利用日趨強盛的國力,逐步廢除與西方列強簽訂的不平等條約,收回國家主權,擺脫了淪為殖民地的危機,成為亞洲唯一能保持民族獨立的國家。
而後隨著經濟實力的快速提升,軍事力量也快速強化,更在1895年以及1904年~1905年,分別於中日甲午戰爭與日俄戰爭中擊敗昔日強盛的兩個大國—大清帝國(1636~1912)與沙皇俄國(1721~1917),因而躋身於世界資本主義列強的行列。
但明治維新具有不徹底性,在各方面保留了大量舊日本時代的封建殘余,如天皇權力過大、土地兼並依然嚴重等封建殘余現象,與日後發生的一系列日本難以解決社會問題相互影響,使得日本走上了侵略擴張的道路。
㈡ 日本都有哪些文化
在日本有著名的「三道」,即日本民間的茶道、花道、書道,還有相撲,和服等文化。
其文化如下:
一、茶道
茶道是一種獨特的飲茶儀式和社會禮儀。
現代,茶道被用作訓練集中精神,或者用於培養禮儀舉止,為一般民眾所廣泛地接受。
日本國內有許多傳授茶道各流派技法的學校,不少賓館也設有茶室,可以輕松地欣賞到茶道的表演。
(2)日本風情怎麼興起的擴展閱讀:
日本文化由來:
從1996年開始中日兩國考古學和人類學多次證實日本民族是主要由西伯利亞通古斯人、古代中國漢族、古代中國南方沿海人和少量的長江下游的吳越人、少量南洋群島的馬來人以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融合而來。
日本文化融合:日本原來是沒有文字的,所以一直使用中國的漢字,日本語言口音中80%左右是漢語的變音,日本的語言語音主要來源於商周時期到清朝的多時間段多層次的中國漢語方言口音及中南半島的印支人口音等融合而來, 因此日本文化受到了中國的深刻影響。日本吸收中國文化是多方面的、長期的幾千年的歷史過程。
參考資料:網路-日本文化
㈢ 娘化和萌娘文化是怎麼在日本流行起來的這種文化會不會誤導世人
在日本,娘化和萌娘文化比較流行,感覺無論什麼時候,什麼東西到了日本人手上都會變得很萌,變身成為一個個萌萌的美少女。現在在日
本,不論是動畫還是動漫,都可以看見各種各樣的娘化和萌娘文化的身影。
第三:人們心中對萌妹子的印象
很多心中對妹子的印象就是比較萌的,到後來流行出來的動漫,都是很萌系的。動漫中的很多形象都是萌妹的樣子,出現了萌即是正義的說法。
這樣的文化可能會對人們產生一定的影響,但是如果可以很好的區分現實與動漫的話,這個的影響想必也是很小的。
㈣ 日本風情街是幹嘛的
大連這個地方是日本最早實現殖民統治的地方,也是保留日本殖民痕跡最多的地方。這種「因地制宜」的開發固然有其現實基礎,但把日本對大連殖民統治的歷史罪證拿來開發,建立中國最大的日本風情街,這種忘記歷史傷痛,建立在民族傷痛上的日本風情街,造成的傷害甚至比當年日本殖民統治時更要嚴重。因為那個時候我們是被迫的,而現在這個時候,我們是自願的,並且還引以為傲,實乃可悲至極!
可能有人會說,動不動拿日本侵略說事,事情都過去60多年了,我們現在開發日本風情街就是為了賺日本人的錢,我們要有大局觀,不能過於狹隘。但我們想過沒有,日本遊客來大連旅遊的時候,他們會指著現在的日本風情街驕傲的說:看,這是我們大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地方!看,這和當年大日本帝國殖民統治的時候一模一樣……從某種程度上講,我們是在揭歷史的傷疤掙錢,是在通過刺痛民族傷痛方式開發,是在腳踏民族自尊的方式發展經濟,實乃讓人心痛!
一個有著民族自信和民族氣節的國家,一定是有所為有所不為的國家。對於有些民族傷痛永遠都不能忘記,對於有些錢是打死也不能掙的,這就叫著「民族尊嚴」
㈤ 日本文化是怎麼發展到現在的
日本作為亞洲東端的島國,它由本州、四國、九州、北海道等四個大島以及上千個小島所組成。日本的上古文明可追溯至舊石器時代。早在萬年之前,日本的先民們就已在此生活繁衍,過著漁獵和採集生活。進入新石器時代後,先民們先後經歷了繩紋文化和彌生文化階段,在陶器的設計與製作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公元前1世紀後,日本開始由原始社會向奴隸制社會過渡,先後出現了百餘個奴隸制小國。公元3世紀,大和國興起,由此直至7世紀的「古墳時代」是日本的奴隸制繁盛階段。7世紀時,由於中國文化源源不斷地流入,加上佛教的傳入與興盛,日本的政治、經濟、文化均進入了全面發展的階段,645年發生的「大化改新」,標志著日本封建社會的開端。在接踵而至的「奈良時代」(公元708~781年,因定都奈良而得名),由於全面學習中國唐代的政治體制、經濟制度、思想文化以及宗教信仰模式,日本的封建社會日趨穩定。此後的「平安時代」(794~1185年,因定都平安京而得名)是日本文化藝術的發展出現重大轉折的時期,廢止遣唐使和創立日本獨有的假名文字是這一轉變的標志,民族文化的發展使得文化藝術領域長期盛行的「唐風」為新出現的「和風」所代替。1192年至1867年是日本歷史上漫長的「幕府統治時期」,它可分為「鐮倉幕府」、「室町幕府」、「德川幕府」(亦稱「江戶幕府」)這樣幾個階段。期間,在博採中、韓等鄰國之長的同時,日本的民族文化、藝術日見成熟,逐步形成了不同於中國、朝鮮的鮮明特色。1867年,封建割據、階級矛盾愈演愈烈,在歐美資本主義國家虎視眈眈的情勢之下,幕府統治宣告結束,「明治維新」的推行標志著日本近代化和資本主義化的開始。
㈥ 日本的風土人情
民風:
稱呼:稱呼日本人時,可稱之為「先生」、「小姐」或「夫人」,也可以在其姓氏或名之後加上一個「君」字,將其尊稱為「某某君」。只有在很正式的情況下,稱呼日本人才使用全名。
打招呼:日本人的打招呼,基本上是以鞠躬來表示的,其來自於唐朝文化。站著的時候,雙腳合攏、直立,彎腰低頭。從一般性行禮到上身至90度的鞠躬。根據禮節輕重程度的不同,低頭的角度是各種各樣的。在鋪著「たたみ」(榻榻米)的房間里,必須要坐著行禮。
節日:
日本的節日主要包含國家節日和民間傳統節日。日本的法定節日一共包含15個,分別是元旦、成人節、建國紀念日、春分日、紹和紀念日、憲法紀念日、綠色節、兒童節、海的日、敬老日、秋分日、體育節、文化節、勤勞感謝日以及天皇誕生日。
元旦:每年1月1日,1948年確定。成人節:每年1月第2個星期一,源於古代成人禮,1948年定為國家節日。建國紀念日:每年2月11日,神武天皇前660年2月11日統一日本,建立日本國。舊時稱為「紀元節」。
憲法紀念日:每年5月3日,1947年5月3日廢除明治憲法,開始實行新憲法。男孩節:每年5月5日,端午節,也是日本的兒童節,1948年定為國定節日。海之日:每年7月20日,制定於1941年。敬老節:每年9月15日。
體育節:10月第2個星期一,紀念1964年東京奧運會。文化節:每年11月3日。勤勞感謝日:每年11月23日;天皇誕生日:12月23日,明仁天皇1933年12月23日出生;盂蘭盆會:每年8月15日左右;乞巧節:每年7月7日。
(6)日本風情怎麼興起的擴展閱讀:
一般西方人的觀念是日本食品只有牛肉火鍋或樣子古怪的壽司,而很多遊客到日本也懂得去品嘗新鮮的魚及肉質鮮嫩的炸蝦,日本的主菜是魚。
「生魚片」、「壽司」則是唐代時由中國傳入日本,經過日本人改良,在日本很受歡迎的一種食物,生食也是非常健康的食用方式,比烹煮方式更能減少魚肉中營養物質的流失。日本人烹煮魚類的方法多為低溫煮熟、清蒸等,並且選用的魚類都是健康的海魚。
㈦ 日本的特色文化和風情是什麼
日本的特色文化和風情是:
1、日本國土狹長,四季的溫度氣候都分明,為了讓居室和大自然更好的融合,日本人在現代住宅設計中會根據地方氣候、風土來考慮安排居室布局,使住宅空間努力追隨自然的陽光、風和綠色,把室外的景物納入視野之內。
2、日本居民都非常自行地保持居住環境的衛生和健康。現代的住宅設計中也滲透了這種文化意識,通過對煙塵污染的控制、綠化植被的營造,所以設置寬大的門窗、隔扇,採取簡潔的室內陳設布置,有效地提高了空氣質量及其流通性能。住宅設計上的「氣」文化,給日本人帶來的好處之一是,日本人的壽命延長了。
3、日本人非常善於也樂於在充滿木材、紙張(糊於移門、窗扇上)等天然材料的特殊氣息所形成的氛圍中,盤腿屈膝坐在榻榻米上無拘無束地和親友交談、飲食,進行溝通等等。所以這種行為就形成了赤腳文化,也可叫做「座」文化。
4、日本在建築材料的開發方面居於世界前列,但這並未改變日本人對室內木料裝修的偏愛。木料裝修能帶給日本人回歸自然的感受,而且對於居住在地震帶上面的日本人來說,木料無疑是較安全的建材。
5、日本人的木裝修做工精緻,線條簡潔,頗具原木風格,蘇州日語培訓班不像歐陸的木裝修那樣繁雜、豪華,給人親切、高雅的感覺。
㈧ 日本的特色文化和風情分別是
1、多重性
日本文化是系統各異的東西方文化的並存和混合的產物。用我的話來說,不妨叫做「雜交文化」。其例子在我們身邊比比皆是,比如政治體制,既學習了西方的議會政治,又保留了傳統的天皇制度,屬於新舊政治的混合體。
在衣食住方面,和西式結合,西裝加和服,和食加西餐,和式房間加西式客廳。在宗教信仰方面,神佛合一,既拜神又拜佛。
2、均一性
日本文化不受地區和宗教的限制,具有均一性。不能說日本各地的風俗習慣沒有差別,但是比較之下相對很小。風俗習慣、人的思維和行為等等大相徑庭。
語言文字
日本通用日語。日本憲法並未規定法定語言,所以日語並非官方語言。但是實際上日語是廣泛使用的語言,是實際上的官方語言。
在日本,大部分日本人和在日外國人都通日語,現行的公用語言稱為標准語(ひょうじゅんご)或共通語(きょうつうご),以江戶山手地區(今東京中心一帶)的中流階層方言為基礎。
在17世紀前,京都作為日本的政治和文化中心,當地的語言曾經是日本的標准語言。但是自從德川幕府統治日本後,江戶(今東京)的語言便成為日本的標准語。
日語的文字書寫系統來自漢語,公元5世紀或6世紀的某個時期,漢字引入日本,隨後由漢語字元演變而來的兩種語音符號——平假名和片假名(hiragana和katakana)。大量的地方方言仍在使用。
㈨ 日本的民俗風情
日本,大和民族的獨特風情,一起來臨略......
元旦 一月一號是日本最重大的節日,通常人們要大掃除,並在家中裝飾"鏡餅"。所謂鏡餅是"供奉用的麻薯"通常是將一大一小堆在一起,上面再加上橘子。傳統的家庭及公司都在門口裝飾門松,及繩索編織成的裝飾品,以示開運。除夕夜,日本人習慣看每年例行的NHK舉辦的"紅白歌大戰",等到快到12點時有吃過年面的習俗,然後一起聽寺廟敲響108下新年的鍾聲,那麼新的一年來到了!早晨全家要彼此祝賀新年快樂,一起品嘗"正月料理",再到信箱去收新年賀卡。然後到附近的神社去參拜,祈福。大年初一的第一個夢叫"初夢",如果夢到"富士山,茄子,寶船"中的任何一個都預示著你一年的好運。在正月,一般公司會有7天的假期,這時回家探親的人非常多,常常造成交通擁擠,這種景象非常壯觀。
禁忌日本人一向注重禮儀,生活中約定俗成的許多禮節是有自己民族特色的。比如,日本人認為飲酒時將酒杯放在桌上,讓客人自己斟酒是失禮的,斟酒時要右手托瓶底,而客人則應右手拿酒杯,左手托杯底。日本人還忌荷花圖案:忌"9"、"4"等數字,因為"9"在日語中發音和"苦"相同;而"4"的發音和"死"相同,所以在平時要避開4層樓4號房間4號餐桌的習慣。
日本商人還忌"二月"、"八月",因為這是營業淡季。還討厭金銀眼的貓,認為看到這種貓的人要倒霉。忌諱八種用筷的方法,即舔筷、迷筷、移筷、扭筷、插筷、掏筷、跨筷、剔筷。同時,還忌用同一雙筷子讓大家公用,也不能把筷子垂直插在米飯中。日語漢字的讀音
日語中的漢字有兩種讀法,一種是借漢字的形和意而發音按日本固有的方法念,這種讀法叫"訓讀"。例如"水"字念成"mizu""山念成yama"。另外一種是模仿漢語的發音來念,這種讀法叫"音讀"。例如,"水"字念成"sui","山"字念成"san"。一般來說,動詞、形容詞中的漢字"訓讀"居多。但並不是每個漢字都有訓讀和音讀兩種讀法,有的只有一種。因為是約定俗成,只能在學習時記住它。日語的漢字日語的常用漢字有1945個,稱為當用漢字,這是作為政府法令頒布的。一般報紙、雜志的漢字使用應在這個范圍之內。日本的學生從小學到初中應學會當用漢字的書寫及音讀、訓讀方法。在日本有一種識漢字越多越有文化教養的社會風氣。觀賞櫻花櫻花是日本的國花,在溫暖潮濕的日本,每年從3月底到、5月初櫻花從南向北依時開放。櫻花在日本人的生活和精神中佔有獨特的位置,每到春季,廣播和電視台就象報道戰況一樣天天報道花訊的進展情況。櫻花的花期只有一周左右,在這期間,很多公司、團體學校集體組織到公園等處賞花,有的甚至提前占據場地,連日通宵達旦地狂歡,稱為"櫻花之宴"。櫻花勝地在這期間變成了熙熙攘攘的商賈之區。皇室也在這期間邀請各國駐日使節及社會名流參加游園賞花活動。賞櫻花是日本人生活中的一項盛大活動。日本的表演藝術日本的傳統戲劇有三種,最古老的稱為"能",起源於14世紀。"能"演出時間的舞台場景和道具都極簡單,演員使用面具,穿古裝,唱法單調,動作極為緩慢。"歌舞伎"出現在17世紀,有較復雜的劇情和武打、舞蹈場面。"歌舞伎"的服裝華麗,場景壯觀,並有雷電、暴風雪等舞台效果。"文樂"是木偶戲的一種,最初形成於16世紀。木偶約有半人高,製作精巧逼真,每一木偶由三個人在舞台上操作。按照傳統"能"和"歌舞伎"都是男扮女裝,現在稍有改革。傳統戲劇的音樂是用鼓,長笛,日本三弦,十三弦琴伴奏,是一種特有的日本風格。日本人的姓明治維新(1867年)以前,日本是一個有身分等級制度的國家,只有武士或富豪巨商才有自家的姓氏,一般人是有名無姓池例如"太郎作"、"五兵衛"只是名字並非姓氏。明治八年(1875年)政府頒布法令,廢除身分制度,要求每人都確定一個姓氏。人們選擇姓氏的方法五花人門,例如,大郎作其人是地主青木的長工,於是大郎作便依東家姓氏,叫青木太郎作。也有的取姓於居住的地理環境,例如,住在大橋旁邊的五兵衛,就以大橋為姓,叫大橋五兵衛。現在日本人的姓氏常見的有佐藤、鈴木、田中、山本、高橋、中村、伊藤等,其中姓鈴木和佐藤的最多。日本的新年
"正月"在日語中是新年的意思,是日本人一年中最重要的節日之一。日本過新年的風俗習慣全國都差不多一樣。例如,元旦的早晨要喝"屠蘇酒",吃專門為新年而作的菜:青魚子、黑豆、用醬油和糖煮的小干魚等,寓意子孫繁盛,身體健康。早餐還要吃"雜煮"(年糕湯)。新年期間各戶門前擺掛上松枝和竹枝,叫"門松",有吉祥之意。新年頭三天叫"三賀日",人們彼此拜年。除夕夜人們有守歲的習慣,尤其在午夜時去神社聆聽除夕鍾聲,這時的神社人山人海,常達數萬人之眾。初一去參拜神社叫"初詣",是慶祝新年必有的節目。進入12月人們要互寄賀年片、有獎明信片,郵局為此專辟郵道。據說大年初一翻閱紛沓而至的賀年片是日本人獨有的一種新年喜悅。 日本的節日除了新年之外,日本最重要的節日是八月中旬的盂蘭盆節,這期間大多數日本人要歸鄉掃墓,交通運輸的緊張狀態頗似中國春節前後的情景。連接東京和各城市的主要高速公路經常堵車距離長達十幾公里甚至幾十公里。在這段期間里,各地舉行許多活動,如跳盂蘭盆舞,放煙火等。三月三日是女孩節(桃花節),有女孩的家庭要設置一個架子,一層層地供奉上象徵古代帝王貴族的玩偶人,祝願女孩順利成長與吉祥。五月五日是兒童節(男孩節),凡有男孩的家庭都在室外用竹竿掛起鯉魚幟,家裡有幾個男孩就掛幾個鯉魚幟。七月七日是乞巧節,據傳說古代一對相愛的男女被天河分開,只有這一天才能相聚。七夕時,人們在彩紙帶上寫些祈求的話,掛在竹枝上,祈望自己的願望能實現。十一月十五日是"七五三節",即女孩三歲或七歲,男孩五歲時,這一天由家人帶到神社或寺院祈求在神的保護下健康成長。除以上這些全國性的節日外,日本各地還有無數的地方性節日,有些較大的節日常吸引成千上萬的外地遊客前往觀賞。鄰里相處日本的居民區里有類似中國居民委員會的組織,負責收取水電費,組織居民搞環境衛生,宣傳交通安全等等。日本人很少有隨便串門的習慣,但每日見面一定要打招呼問好,早上,白天,晚上各有說法,說一句有關天氣冷暖的話也是很得體的寒暄,切忌詢問別人上哪兒去,吃的什麼飯之類的問題。如果不是對方主動談起,一般不能打聽別人家裡的私事,否則是很缺乏教養的表現。新搬到一個地方,第一件事是帶些毛巾,香皂之類的小禮物逐家拜訪鄰居,一般說:"我是剛搬來的,住在××號,今後請多關照。"這樣就算認識了。搬走之前也要挨門打招呼告別,一般說:"長時間以來得到您的關照,謝謝了。以後有機會請到我家去玩兒。" 日語的假名在漢字傳人日本之前,日本是沒有文字的。大約在中國的秦漢時代,漢字開始傳人日本,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里,日本人用漢字作為記錄日本語言的符號,這當然極不方便。後來日本人根據漢字的創意,摘取偏旁部首創造了日語的字母--假名。假名是借來的名字之意。假名作為書寫日語的字母,有平假名和片假名兩種。平假名是草體,由漢字的草書簡化而來。片假名是楷體,取自漢字楷書的偏旁部首。現在除外來語必須用片假名書寫外,報紙、書信、書籍都用平假名。"大和"的由來"大和"是日本別稱,"大和魂"指日本民族的精神,日本民族也稱"大和民族"。"大和"本是一個地名,在奈良的南部,至今仍有大和郡山、大和高田等地名存在。大約在公元4世紀中葉,中國的魏晉南北朝時期,紛爭中的一個氏族集團統一了日本,在"大和"地方建立了"大和朝廷",由此開始了"大和政權"即天皇的統治。大和政權成立之初曾向中國稱臣,尋求承認和保護。《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等記載了大和政權與中國的交往及中國皇帝賜與"大將軍倭王"稱號的史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