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侵華戰爭轟炸過多少個省
① 日本佔領時候到底有多大中國地圖
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至1945年8月15日日本投降,日軍地面部隊先後侵佔中國21省、5直轄市、威海衛行政區、東省特別區,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圖片如下:
但是,我們必須知道,日本佔領的區域里不是百分百的完全佔領;在日軍後方建立了不少敵後抗日根據地,在同日軍英勇的戰斗,百團大戰就是在敵後進行的。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部隊大舉侵犯中國領土,開啟14年侵華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成立了偽滿洲國,管轄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河北省。
1935年5月29日,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方代表開始秘密談判。7月6日正式復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對"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接受日方要求。國民黨政府放棄了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綏遠)"的主權。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未入侵陝西等西北地區,對重慶只是進行了大轟炸。
從"七七"事變到1944年12月國軍黨軍隊豫湘桂會戰,日軍一路南侵,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廣東、福建、貴州、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日軍入侵,日軍兵力不足,無法全部侵佔,一般情況下都只是佔領大城市和交通運輸線。
(1)日本侵華戰爭轟炸過多少個省擴展閱讀:
侵華戰爭時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侵華戰爭時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② 日本侵略中國時,中國淪陷區有26省,具體是哪些
中國淪陷區省市:
遼寧,吉林,黑龍江,河北,上海,江蘇,江西,湖北,湖南,廣東,山西,熱河,察哈爾,河南,安徽,福建,廣西,浙江,山東,北京,天津,香港,澳門,雲南,內蒙,貴州。
八年抗戰中國陸續被日寇侵佔的淪陷區有26省1500餘縣市,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人民受戰爭損害者至少在2億人以上。
全中國只有四川、甘肅、新疆、西藏等西部沒被淪陷,後來四川成為抗戰大後方,所以將介石避難於重慶,並將其作為陪都。
(2)日本侵華戰爭轟炸過多少個省擴展閱讀:
1931年至1945年的中國抗日戰爭時期,日本帝國主義者在廣大的中國佔領區,扶植諸多偽政權,實施殖民統治,從而形成了近代中國歷史上特有的淪陷區。
中國抗日戰爭時期的偽政權與淪陷區,是日本帝國主義發動侵華戰爭並實施殖民統治的必然產物。1931年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由此開始了從局部到全面、歷時14年的侵華戰爭。
日軍侵佔中國的領土之後,為達到滅華、亡華之目的,轉而實行了不同於台灣殖民統治的「以華治華、分而治之」的侵華政策。
在中國關內外的廣袤的佔領地區,扶植中華民族的各色漢奸與敗類,組建了一系列在日寇刺刀之下的傀儡政權,以繼續實行其對於中國佔領區的殖民統治。
③ 日本侵華所佔面積最大時期的中國地圖。
日本侵華所佔面積最大時期的中國地圖如下。
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爆發,日本關東軍部隊大舉侵犯中國領土,開啟14年侵華戰爭。
九一八事變後,日軍侵佔了我國東北三省,成立了偽滿洲國,管轄東北三省、內蒙古東部、河北省。
1935年5月29日,華北軍分會代理委員長何應欽與日方代表開始秘密談判。7月6日正式復函梅津美治郎,表示對"所提各事項均承諾之",接受日方要求。國民黨政府放棄了華北五省(河北、山西、山東、察哈爾、綏遠)"的主權。
1937年7月7日,「七七"事變爆發,日軍未入侵陝西等西北地區,對重慶只是進行了大轟炸。
從"七七"事變到1944年12月國軍黨軍隊豫湘桂會戰,日軍一路南侵,河北、山東、山西、河南、安徽、江蘇、浙江、江西、上海、湖南、湖北、廣東、福建、貴州、廣西等省的大部分地區都遭到日軍入侵,日軍兵力不足,無法全部侵佔,一般情況下都只是佔領大城市和交通運輸線。
至1945年8月15日,日軍地面部隊先後侵佔中國21省、5直轄市、威海衛行政區、東省特別區,面積600餘萬平方公里。
(3)日本侵華戰爭轟炸過多少個省擴展閱讀:
侵華戰爭時全省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侵華戰爭時部分淪陷的省份: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徵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1.河南省(9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09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沈丘縣和新蔡縣兩個縣倖免於難。
2.山西省(98.2%淪陷)
抗戰期間,有103個縣先後淪陷,只有永和縣和平順縣兩個縣免遭日寇佔領。
3.安徵省(81.9%淪陷)
抗戰期間,有48個縣先後淪陷,只有14個縣沒有淪陷。這14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廬江縣、涇縣、石埭縣、旌德縣、寧國縣、祁門縣、岳西縣、臨泉縣、穎上縣、黟縣、霍邱縣、休寧縣、歙縣和績溪縣。
4.浙江省(7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4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2個縣沒有淪陷。這1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於潛縣、昌化縣、仙居縣、磐安縣、開化縣、淳安縣、遂安縣、泰順縣、龍泉縣、慶元縣、雲和縣和景寧縣。
5.綏遠省(71%淪陷)
抗戰期間,有14個縣市和2個盟旗先後淪陷,只有伊克昭盟旗以及河套地區的東勝縣、涼城縣、興和縣3個縣沒有淪陷。
6.廣東省(70.3%淪陷)
抗戰期間,有7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8個縣沒有淪陷。這2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開建縣、恩平縣、赤溪縣、佛岡縣、廣寧縣、仁化縣、連縣、陽山縣、連山縣、紫金縣、河源縣、和平縣、連平縣、饒平縣、豐順縣、梅縣、五華縣、興寧縣、平遠縣、蕉嶺縣、茂名縣、大埔縣、信宜縣、化縣、吳川縣、徐聞縣、陽春縣和合浦縣。
7.湖北省(69.3%淪陷)
抗戰期間,有53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18個縣沒有淪陷。這18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均縣、鄖縣、房縣、竹溪縣、竹山縣、保康縣、鄖西縣、谷城縣、巴東縣、興山縣、秭歸縣、恩施縣、宜恩縣、建始縣、利川縣、來鳳縣、咸豐縣和鶴峰縣。
8.廣西省(68.6%淪陷)
抗戰期間,有67個縣先後淪陷,只有32個縣沒有淪陷。這32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賀縣、博白縣、鬱林縣、興業縣、都安縣、隆安縣、百色縣、田東縣、東蘭縣、凌雲縣、田陽縣、鳳山縣、賓士縣、靖西縣、鎮邊縣、田西縣、樂業縣、萬岡縣、天峨縣、北流縣、西林縣、西隆縣、向都縣、鎮結縣、龍茗縣、那馬縣、隆山縣、敬德縣、天保縣、養利縣、萬承縣和雷平縣。
9.湖南省(68.4%淪陷)
抗戰期間,有50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6個縣沒有淪陷。這26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酃縣、臨灃縣、汝城縣、桂東縣、芷江縣、鳳凰縣、沅陵縣、滬溪縣、辰溪縣、漵浦縣、黔陽縣、麻陽縣、永順縣、保靖縣、龍山縣、桑植縣、古丈縣、靖縣、綏寧縣、合同縣、通道縣、乾城縣、永綏縣、晃縣、大庸縣和懷化縣。
10.江西省(63.5%淪陷)
抗戰期間,有56個縣市先後淪陷,只有27個縣沒有淪陷。這27個沒有淪陷的縣城分別是:豐城縣、鄱陽縣、寧岡縣、分宜縣、南豐縣、銅鼓縣、廣昌縣、黎川縣、雩都縣、興國縣、會昌縣、安遠縣、尋鄔縣、樂安縣、宜春縣、金溪縣、安福縣、鉛山縣、上猶縣、崇義縣、寧都縣、瑞金縣、石城縣、樂平縣、浮梁縣、德興縣和萬年縣。
11.福建省(18.5%淪陷)
抗戰期間,有15個縣市先後淪陷。這15個縣市分別是:金門縣、廈門市、詔安縣、東山縣、福清縣、長樂縣、連江縣、閩候縣、海澄縣、永安縣、霞浦縣、寧德縣、福安縣、漳浦縣和雲霄縣。
12.貴州省(4.8%淪陷)
抗戰期間,有4個縣先後淪陷。這4個縣分別是:三都縣、獨山縣、丹寨縣和荔波縣。
13.雲南省(3.3%淪陷)
抗戰期間,有3個縣先後淪陷。這3個縣分別是:龍陵縣、保山縣和滕沖縣。
直轄市(6個直轄市淪陷5個)
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立了6個直轄市,分別是:北平市、天津市、上海市、南京市、青島市和重慶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分別是:
北平市:1937年7月29日淪陷。
天津市:1937年7月30日淪陷。
上海市:1937年11月12日淪陷。
南京市:1937年12月13日淪陷。
青島市:1938年1月10日淪陷。
未淪陷的省份:
在半個世紀的對日戰爭中,中國只有8個省份1個直轄市(重慶)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西藏自治區、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抗日戰爭期間沒有遭到日軍的轟炸和侵佔。
四川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陝西省所轄的部分縣城以及鄉鎮多次遭到日軍的侵犯和轟炸。但是總體上說,各縣城均沒有被日軍佔領。
甘肅省所屬各縣均沒有遭到日軍的入侵,只是一些城市遭到敵機的轟炸。
直轄市(重慶)遭到日軍的狂轟濫炸。
鐵血網-日本侵華佔領中國國土
網路-日本侵華戰爭
網路-侵華日軍罪行
④ 抗日戰爭期間哪些地方被日本佔領了
抗日戰爭時中國只有8個省份1個直轄市(重慶)沒有落入日寇之手。這8個省份分別是:西康省、寧夏省、青海省、新疆省、四川省、陝西省、甘肅省和西藏自治區。
當時沒有被淪陷的大城市基本上只有: 成都,重慶,西安,昆明,貴陽,南寧。其他的大城市基本上被佔領了,新疆,西藏,甘肅,等省份的城市屬於人口稀少城市,經濟實力較差。
拓展資料:
抗日戰爭,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 日本侵華戰爭。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結束,共十四年抗戰。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
抗日戰爭_網路
⑤ 日本侵華的時候都打到了中國的哪些省份地區
統計日軍淪陷區數量時,不能只籠統地提「日軍侵佔了多少個省」。因為:日軍雖曾經侵入中國許多地區,但是,幾乎完整佔領的省份很少;在它侵入的多數省份里,由於我國軍民的抵抗、加上日軍兵力不足等原因,日軍一般只是佔領該省的部分區域。
日軍幾乎完整佔領的當時省級行政區有 6 個:
遼寧 吉林 黑龍江 熱河 北平 上海
(如果加上早期佔領的台灣,則有 7 個)
被日軍局部佔領的當時省級行政區有 16 個:
河北 察哈爾 山西 綏遠
山東 江蘇 浙江 福建 安徽 江西
河南 湖北 湖南 廣東(含海南) 廣西
雲南(滇西局部)
被日軍短暫侵入、僅一小片被佔領的當時省級行政區有 1 個:
貴州
以上累計起來:
淪陷區涉及當時的 23 個省級行政區(如算台灣,則有24個)。
[其中,幾乎被日軍完整侵佔的有 6個,加上台灣則有7個;16個為部分淪陷;1個為短暫、很小一部分淪陷。]
希望對您有所幫助!
⑥ 日本人都侵略過中國哪些省
台灣省、東三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江蘇省、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雲南省。
1、東三省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
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次日,日軍侵佔沈陽,又陸續侵佔了東北三省。
2、熱河省
由於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侵略東北大部時,傀儡政府的「《滿洲國建國宣言》」中即曾表達過凡長城以北關外東北四省均為所謂的「滿洲國」法理領土,熱河也包括在內。
於是日本即以《日滿議定書》,積極侵略熱河。因為國內輿論普遍反對承認偽滿洲國, 2月11日,國民政府行政院長宋子文至北平,與包括張學良、宋哲元等27名將領一起發表保衛熱河通電。
2月21日,熱河戰役爆發。裝備不良,士氣低落的東北軍節節敗退,3月4日省會承德失守,熱河全境淪陷,至此東北全境淪入偽滿統治之下。
3、台灣省
1894年日本蓄意挑起中日甲午戰爭,翌年清朝戰敗,派遣李鴻章前往日本議和,與日本首相伊藤博文於1895年4月17日簽訂喪權辱國的《馬關條約》,把台灣和澎湖列島割讓給日本。
消息傳出後舉國同憤,在北京會試的包括台灣在內的18省千餘舉人公車上書,反對割台。台灣全省哭聲震天,鳴鑼罷市。
台灣人民不願淪為亡國奴,決定以自己的力量浴血奮戰、抵擋到底。1895年5月25日,為了免於被割讓,丘逢甲等台灣士紳建立台灣民主國,推舉原台灣巡撫唐景崧任大總統,清軍將領劉永福任大將軍, 率黑旗軍和以徐驤為首領的義軍等抵抗力量反抗日本的侵佔。
堅持了5個月的戰斗,歷經大小百餘仗,使日本侵略者付出慘重的代價,但因武器落後和後援不繼終遭失敗。
6月7日日軍佔領台北。首任台灣總督樺山資紀6月17日在台北舉行始政儀式,正式建立起在台灣的殖民統治。10月21日日軍佔領台南。10月23日台灣全島淪陷。
1945年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後,中國政府重新恢復了台灣省的行政管理機構;1949年國民黨當局退據台灣,1954年美國同台灣當局簽訂《共同防禦條約》,造成台灣同祖國大陸分離的狀況。
(6)日本侵華戰爭轟炸過多少個省擴展閱讀:
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是蓄謀已久的。1894年,日本發動了中日甲午戰爭;1904年至1905年,又在中國東北發動了日俄戰爭。
通過這些侵略擴張行動,日本迫使清政府訂立不平等條約,不僅侵佔了中國台灣,還把中國東北的南部地區強行劃為自己的勢力范圍。
日本在中國東北設立殖民機構,如關東都督府、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簡稱滿鐵)、駐奉天總領事館等,建立關東軍,對東北進行全面的政治、軍事控制和經濟掠奪。
1929年秋,世界經濟危機爆發,帝國主義國家之間、帝國主義國家和殖民地半殖民地之間、資本主義國家內部工人和資本家之間的矛盾空前尖銳。
為了擺脫危機,帝國主義各國政府加快了對外侵略擴張的步伐。受到這次經濟危機的猛烈沖擊,日本國內階級矛盾日益激化。
面對嚴重的經濟、政治危機,日本統治集團更急於發動侵華戰爭,以緩和國內的階級矛盾,擺脫經濟危機帶來的困境。
1931年上半年,日本政府及其在中國東北的殖民機構加緊進行武裝侵略的一系列政治、軍事部署。從九一八事變開始的日本對中國的侵略,完全是在精心策劃下發動的。
日本大舉入侵東北以後,中國的政治形勢開始發生深刻變化。日本竭力用武力擴大在中國的獨占范圍,日益成為中華民族的首要敵人。同時,反對日本侵略的民族革命斗爭,也日益成為中國各族人民的主要任務。
中國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階級、階層,不斷地加入到這一斗爭行列中來,民族革命的陣營日益壯大。中國的民族斗爭正在進入一個新的階段,出現了自1927年大革命失敗以來不曾有過的新形勢。
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駐中國東北的侵略軍——關東軍自行炸毀沈陽北郊柳條湖附近南滿鐵路的一段路軌,反誣中國軍隊破壞鐵路,並以此為借口,突然襲擊中國軍隊駐地北大營和沈陽城。
9月19日晨,日軍侵佔沈陽,隨即在幾天內侵佔安東(今丹東)、海城、營口、遼陽、鞍山、鐵嶺、本溪、撫順、四平、長春、吉林等20多座城市及周圍廣大地區。
9月,遼寧(除錦州及遼西)、吉林兩省淪陷。11月,黑龍江省基本淪陷。1932年1月,錦州及遼西地區淪陷。2月,哈爾濱淪陷。至此,在短短四個多月內,整個東北百萬平方公里的大好河山,淪為日本的佔領地。
日本侵佔東北三省以後,又很快在上海發動侵略戰爭,以轉移國際上對中國東北問題的關注,迫使國民黨當局承認其佔領東北的既成事實,並把上海變成它侵略中國內地的新基地。
同在東北一樣,日軍事先製造了一系列事件,並以此為借口,於1932年1月28日夜發動了對上海閘北區的進攻(即一·二八事變)。
蔡廷鍇、蔣光鼐率領的第十九路軍進行了英勇抵抗。上海各界民眾紛紛組織義勇軍、敢死隊、救護隊協助作戰,護理傷員,捐獻慰勞金和慰勞品。
在廣大人民群眾的有力支援下,第十九路軍和隨後參戰的第五軍一部,不顧武器裝備和兵員數量遠不如日軍等困難,頑強戰斗、不怕犧牲,堅持抵抗一個多月,取得重大戰果。
日本侵略軍被迫三易主帥,數度增兵,結果是損傷1萬餘人仍無法實現其速戰速決的迷夢。上海數十萬軍民同仇敵愾,齊心禦侮,涌現出大量可歌可泣的愛國英雄事跡。
1935年駐華日軍為了進一步侵略中國而策動華北各省脫離南京國民政府,實行「自治」的一系列事件。
華北是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地區之一,當時包括河北、山東、山西、察哈爾、綏遠五省和北平、天津兩市。通過華北事變,日本輕而易舉地控制了華北大部分地區。
從關外到關內,中國人民不僅遭受日本侵略者的殘酷蹂躪,還被大大小小仗勢欺人、狐假虎威的漢奸賣國賊欺凌,有人悲憤地寫下這樣的句子:「愛國有罪,冤獄遍於國中;賣國有賞,漢奸彈冠相慶。」日本對華北的侵略,使中華民族陷入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
中國共產黨關於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主張,引起了社會各階級、階層的關注,有力地推動了全國抗日救亡運動高潮的到來。1935年12月在北平發生的「一二·九運動」,是這一高潮到來的重要標志。
12月9日,在中共北平臨時工委的領導下,東北大學、清華大學等高等院校和部分中學的學生湧向北平街頭,舉行了聲勢浩大的抗日救亡遊行。遊行遭到了軍警的殘酷鎮壓。在北平學生英勇斗爭的影響下,全國各地民眾紛紛行動了起來。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九一八事變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台灣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熱河戰役
參考資料來源:中國共產黨新聞網——日本侵華歷史回顧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淪陷區
⑦ 在抗日戰爭時期 日本先後佔領我國哪些省市
抗戰期間,中國全省淪陷的省份總共有九個。分別是:台灣省、遼寧省、吉林省、黑龍江省、熱河省、察哈爾省、河北省、山東省和江蘇省。
抗戰期間,中國部分淪陷的省份有13個。按照淪陷面積從大到小的順序,依次分別是:河南省、山西省、安徽省、浙江省、綏遠省、廣東省、湖北省、廣西省、湖南省、江西省、福建省、貴州省和雲南省。
另外,在抗戰期間,中國先後共設有6個直轄市,其中有5個先後淪陷。直轄市也劃入了部分淪陷的范疇。
(7)日本侵華戰爭轟炸過多少個省擴展閱讀:
抗日戰爭的敵後戰場:
抗日戰爭期間,中國共產黨領導人民軍隊深入敵後,放手發動群眾,廣泛開展了各種形式的抗日游擊戰爭(如地道戰、地雷戰、麻雀戰、破襲戰、圍困戰等),建立了大小十九塊抗日根據地;
取得了反「掃盪」、反「清鄉」、平型關大捷、雁門關伏擊戰、夜襲陽明堡機場、百團大戰等戰斗戰役的階段勝利,形成了人民戰爭的汪洋大海,創造了人類戰爭史上的奇觀。
據《中國人民解放軍全史》記載: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武裝(八路軍、新四軍、華南人民抗日游擊隊)主要在日軍後方及日佔區進行游擊戰。
共作戰12.5萬余次,殲滅日軍52.7萬人,殲滅偽軍118.7萬人,繳獲各種69.4萬余支(挺)、各種炮1800餘門,軍隊發展到130餘萬人,建立了約100萬平方公里、近1億人口的抗日根據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