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戰國有多少管領探題
❶ 求日本戰國時期的軍銜名稱
戰國時代,分為武家政權(即幕府)和公家(即朝廷)。所以所謂的「軍銜」,應該是幕府授予的各種官職: 征夷大將軍管領關東管領侍所所司政所執事
問注所執事引付頭人評定眾九州探提西國探提
奧州探提羽州探提御相伴眾國持眾外樣眾 御供眾大和守護河內守護伊勢守護武藏守護 上總守護下總守護常陸守護近江守護上野守護
越前守護播磨守護肥後守護山城守護攝津守護
尾張守護三河守護遠江守護駿河守護甲斐守護
相模守護美濃守護信濃守護下野守護加賀守護
越中守護越後守護丹波守護但馬守護因幡守護
出雲守護美作守護備前守護備中守護備後守護
安藝守護周防守護紀伊守護阿波守護贊岐守護
伊予守護築前守護築後守護肥前守護豐前守護
豐後守護能登守護丹後守護石見守護土佐守護
日向守護大隅守護薩摩守護伊賀守護飛彈守護
鐮倉幕府時期還特別設了一個「六波羅探提」不過鐮倉幕府滅亡後就再也沒有了
❷ 日本戰國領地共有多少貫
在兵農分離發達的地區是實行貫高制的,日本戰國大部分地區是實行石高制的,日本全境的石高如下:
慶長檢地的數據
北陸奧 奧州 九十萬七千石
南陸奧 奧州 八十二萬二千石
出羽 羽州 八十七萬石
越後 四十萬六千石
越中 五十三萬六千石
能登 能州 二十一萬石
加賀 加州 四十四萬五千石
越前 越州 六十八萬六千石
若狹 若州 九萬八千石
佐渡 渡州 二萬石
下野 野州 四十六萬四千石
上野 上州 四十六萬八千石
常陸 常州 七十五萬六千石
武蔵 武州 八十四萬石
下總 二十九萬六千石
上總 三十七石八千石
安房 房州 九萬一千石
甲斐 甲州 二十四萬二千石
相模 相州 十九萬四千石
伊豆 豆州 七萬二千石
駿河 駿州 十七萬二千石
遠江 遠州 二十八萬石
三河 參州 三十五萬石
尾張 尾州 五十二萬石
信濃 信州 五十四萬七千石
飛騨 飛州 八萬三千石
美濃 濃州 五十八萬一千石
近江 江州 八十三萬二千石
山城 雍州 二十一萬六千石
伊勢 勢州 五十七萬二千石
伊賀 賀州 九萬五千石
志摩 志州 一萬七千石
大和 倭州 四十四萬四千石
河內 河州 二十萬八千石
和泉 泉州 十三萬三千石
摂津 津州 二十九萬九千石
紀伊 紀州 三十九萬五千石
丹波 丹州 二十八萬五千石
丹後 十二萬三千石
但馬 但州 十二萬三千石
因幡 因州 十三萬一千石
伯耆 伯州 十三萬一千石
出雲 雲州 二十二萬三千石
石見 石州 十三萬七千石
隠岐 隠州 四萬一千石
播磨 播州 五十二萬一千石
備前 備州 二十八萬九千石
備中 二十萬七千石
美作 作州 二十二萬七千石
備後 二十三萬八千石
安芸 芸州 二十五萬九千石
周防 防州 十六萬四千石
長門 長州 十三萬四千石
淡路 淡州 六萬三千石
阿波 波州 十八萬六千石
讃岐 讃州 十七萬一千石
伊豫 豫州 三十八萬一千石
土佐 土州 二十萬二千石
築前 築州 五十二萬二千石
築後 二十六萬二千石
豊前 豊州 三十二萬一千石
豊後 二十七萬四千石
肥前 肥州 五十六萬一千石
肥後 五十七萬四千石
日向 日州 十二萬石
薩摩 薩州 二十一萬五千石
大隅 隅州 十七萬石
壱岐 壱州 一萬五千石
対馬 対州 二萬石
蝦夷 三萬九千石
地區石高
單位都是石
奧羽 260W
蝦夷 不太清楚,應該是1W~5W之間
關東 350W
甲信+飛騨 80W
北陸 180W
東海(三遠駿尾) 135W
近畿五國 130W
近江+美濃 142W
四國 95W
南海諸國+淡路 120W
中(河蟹)國 山陰150W
山陽205W
總355W
九州 255W
總 約2400
江戶幕府中期達到3000W
算是頂峰吧
❸ 日本戰國是怎麼回事
日本戰國
日本戰國簡史
日本戰國歷史可與中國戰國相比擬.各地大名林立,為爭奪霸權攻伐不休.而且也是′無義戰′. 其間人名地名繁多,大戰小戰難以數計.不過,從地區劃分講也許更 容易了解其中形勢.
現在的日本可分為四部分:由西南向東北依次為九州,四國,本州和 北海道.戰國時的九州,四國與現在所稱相差不大.北海道則因其地處偏遠,戰國史中少有涉及.而本州則是四方征伐的中心.以京都為中心。當時的本州共分為中國,近畿,東海,北陸,關東,東北六個地區. 近畿以當時國都京都為中心,包括京都,奈良以及以後豐臣的大坂.其 西部與中國地區相鄰.近畿地區東部南與東海地區(後來的織田信長憑借這個有利條件,控制京都,挾天子以令諸侯)為鄰,北與北陸地區接壤. 東海,北陸東與關東地區為鄰.而關東與北陸又東鄰東北地區. 室町幕府統治一百多年後開始衰落.各地強有力的大名紛紛自立為政. 一般以1467年(應仁元年)為日本戰國的起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發動大坂夏之戰,攻滅豐臣秀賴統一日本為止共148年的歷史.
戰國前期的大戰多集中與中國地區與京畿地區.一般是傳統意義上控制京畿的戰爭.參與者多為近畿地區而且在京都有相當勢力的大名. 從十六世紀初北條家爭奪關東霸權開始戰爭中心東移至東海關東,北陸
地區.而這一時期也是日本戰國人材輩出的時代. 其中以關東的北條氏康,越後(屬北陸地區)的上杉謙信,甲斐(東海地區)的 武田信玄之間為爭奪關東,信濃等地的霸權的戰爭為代表. 而東海地區因為有甲斐的武田信玄,尾張的織田信長和後來統一日本的三河德川家康而成為戰國時期的英才發源地. 武田信玄經過多年戰爭擊敗苦主上杉謙信及北條今川等大名奪取駿河信濃等地,成為當時最強的大名.後來武田受沒落將軍足立義昭之命進軍京都,途中 在三方原一戰(1572年)大敗德川家康,令織田信長坐立不安.但其後因病突然撤軍,功敗垂成.信玄死後,其子勝賴才具不足,長滌之戰敗於織田德川聯軍.甲斐從此走向衰落. 武田死後不久,其死敵上杉謙信也病死.至此,戰國的重心轉向織田一系. 織田信長是日本戰國時期的大名(諸侯)之一,與武田信玄,德川家康一時瑜亮,一生傳奇頗多。
在狹桶間合戰中,他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以四千兵馬奇襲今川義元的四萬軍隊,並砍下今川的首級。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在長筱一站中,用鐵柵欄後的三千鐵槍擊潰武田家號稱無敵的五萬鐵騎兵。 織田與德川家康結成同盟,史稱「清州同盟,」統一 尾張、美濃後把主城從清州城移至美濃稻葉山城,並將稻葉山城 改名為「岐阜」城,取周文王鳳鳴岐山,一統天下之意。 而後開始推行「天下布武」的策略,要以武力統一全國。 在滅掉越前朝倉氏、近江淺井氏並流放足利義昭(幕府),擊敗毛利水軍之後,完全控制了中部。 正當義氣飛揚的他准備攻打西部的毛利時,他的大將明智光秀,因憎恨信長斬首武田人質而迫使武田殺了光秀的母親,也因為不堪信長的羞辱和猜忌, 起義包圍了他下宿的本能寺,信長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信長的時代是日本崇尚中國文明的時代,也是日本開始引入西方技術的時代。武田家出了熟讀孫子兵法的信玄,高舉著的「風林火山」(來自孫子兵法的疾如風,靜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而他終身的對手信長卻是熱衷西洋文化,購置火槍鐵炮,和用鐵甲船來對付他的敵人。相傳他一度身穿和服,卻批著西班牙海軍的斗蓬戴著羽毛帽招搖過市。 我們也許可以從當時的詳細記錄的禮儀和戰史中體會到不少讓國人感嘆和共鳴的感受吧。 織田信長在武田信玄死後立即消滅忠於足利氏的淺井朝倉兩大名,接著放逐足利義昭.室町幕府至此終結.
此後,織田擊敗武田軍並且逐漸控制近畿,東海地區,成為日本實際的掌權者.接著織田信長派羽柴秀吉進攻中國地區最強的大名毛利輝元.雙方在相持階段時突然傳來織田大將明智光秀火燒本能寺(1582年),織田信長死難的消息. 織田信長築安土城自居,故其統治時期被稱為安土時代. 羽柴秀吉立即與毛利輝元議和,回師平叛.其後,羽柴秀吉擊敗柴田勝家(1582).次年在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與德川家康議和,鞏固了他對近畿,東海地區的統治.在後來的四國征伐,九州征伐後基本統一日本南部.
1590年,豐臣秀吉發動小田原之戰,攻滅北條氏政,統一關東地區.為鎮撫關東各大名的勢力,豐臣秀吉將德川家康改封到關東.為後來德川稱雄埋下伏筆.同年,豐臣秀吉擊敗伊達政宗等奧州諸大名聯軍,征服東北地區.至此,日本統一.
為實現其定都北京的野心.1592年豐臣秀吉下令侵朝.明派軍隊援助朝鮮. 經五年戰爭後,形勢逐漸對日軍不利.1598年,豐臣秀吉病死,遺命從朝鮮撤軍. 豐臣秀吉築大坂城.其統治時期稱為桃山時代. 豐臣秀吉死後,其家臣分裂為近江,尾張兩派.一直韜光養晦的德川家康乘機聯合尾張一派,在關原之戰(1600年)中消滅西軍,豐臣一系勢力大衰.
德川稱雄日本並於1603年受封征夷大將軍,開始了江戶幕府統治. 為最終奠定德川家長久統治的基礎,德川家康在自己死前兩年內發動大坂冬和大坂夏之戰. 大坂夏之戰(1615年)中德川軍攻陷大坂,豐臣秀吉之子豐臣秀賴自殺身死.忠於豐臣的家老武士幾乎全部戰死.顯赫一時的豐臣家被消滅. 德川受封江戶(現東京),其政權稱江戶幕府. 至此,日本最終統一.戰國時代結束,進入江戶幕府時代
日本戰國大名簡譜
織田信長(1534~1582):絕世無雙的豪雄,被譽為戰國「風雲兒」,安土時代之開創者。幼名吉法師,繼承其父信秀為家督後很快統一整個尾張。1560年於在狹桶間合戰中,在暴雨中高唱著 「人間五十年,宛如夢幻,天下之內,豈有長生不滅者」 攻破今川義元,聲名大噪,繼與德川家康結盟,擊滅美濃齋藤氏,移居城於岐阜,確立「天下布武」的雄心,他也是第一位在日本史上大量運用火器的領主。1568年奉將軍足利義昭入京,不久二人交惡,他與義昭號召組織的「信長包圍網」廝殺數年。1571年火燒聖山比睿,向寺社守舊勢力宣戰;1573年破淺井、朝倉,放逐義昭;1575年於長筱用新戰術大破武田騎兵;1576年築安土城;1577年開始向關西進軍。後因前往增援圍攻高松城的部將羽柴(豐臣)秀吉,途經京都本能寺,家臣明智光秀叛亂,他不願被擒,於是自焚而死。信長被人認為是明君,也是魔鬼。他有溫和大度的一面,也有常人無法理解的殘忍奸惡的另一面。這個自稱為「第六天魔王」的人給後世留下了多少的憎惡和嚮往。
武田信玄(1521~1573):幼名太郎,元服後取名晴信,父親為甲斐領主武田信虎,母為大井氏。1541年,他追放父親而自立為家督,逐漸成為戰國第一兵法家,以孫子四如真言(疾如風,徐如林,侵掠如火,不動如山)為軍旗,擁有強大的騎兵團——赤備。勢力最盛時領有甲斐、信濃和駿河的全部或大部,以及上野、飛驒、美濃、遠江、三河各一部分。曾在信濃川中島地區多次與上杉謙信激戰,1568年南下攻滅今川氏真,1572年於三方原大破織田、德川聯軍,趁勢西上,不久病死於信濃駒場。
上杉謙信(1530~1578):越後守護代長尾為景之子,幼名虎千代,元服後取名平三(一說為喜平二)景虎,後繼承關東管領上杉姓氏,先後改名為政虎和輝虎。1548年,擊敗長兄長尾晴景而成為越後國春日山城主。他是戰國第一勇將,自稱戰神毗沙門天王的化身,以「毗」字為軍旗,亂「龍」為沖鋒信號,擁有天下無敵的騎兵隊。曾與武田信玄在川中島一帶激戰十二年,勢力最盛時領有越後、越中、佐渡、能登、下野及部分信濃國,人稱「越後之龍」、「北陸守護神」。後於上京途中因腦溢血而死。
北條氏康(1515~1571):戰國大名,後北條家第三代當主,關東真正的實力人物,政戰兩道之奇才。 1546年河越夜戰,他以八千兵襲破十倍於己的關東聯軍,從而代兩上杉氏確立了關東支配體制。後又為抵抗上杉謙信的關東攻略與牽制武田信玄的駿河侵攻,而與兩雄多年鏊戰,始終屹立不倒。
毛利元就(1497~1571):安藝小領主出身,後成為中國地區(指日本本州山陰、山陽兩道)第一戰國大名,無雙的智將。1523年繼承家督之位,在西邊尼子和東邊大內兩大勢力間縱橫捭闔,逐漸擴充勢力。 1540年擊敗尼子晴久,歸屬大內,其後讓次子元春繼承吉川家、三男隆景繼承小早川家,確立了統一安藝的兩川體制。1455年,在嚴島擊破叛亂弒主並掌握大內實權的陶隆房(晴賢),繼而又消滅尼子氏,威震關西。
今川義元(1519~1560):通稱三河守、治部大輔,駿河領主,悲劇性的一代梟雄。1536年代兄氏輝為家督,在太原崇孚(雪齋)的輔佐下,完成了與武田氏、後北條氏的三國聯盟。勢力最盛時領有駿河、遠江和三河,聲名卓著,兵強馬壯,一心取將軍足利氏自代之。但在西進的途中,不幸於桶狹間為織田信長乘大風雨之勢攻入中軍而戰死。
齋藤道三(?~1556):賣油郎出身,因精於槍術而得仕長井家,起名新九郎利政。後篡取長井氏,改名規秀,再篡取長井之主家、美濃守護代齋藤氏,改名秀龍,法號入道道三。他是戰國第一陰謀家,詭變無常,人稱為「蝮」。1552年追放守護土歧賴藝而掌握美濃國,南下與尾張織田氏爭勝。後為其子義龍攻殺於長良川畔。
淺井亮政(?~1542):通稱新三郎、備前守。淺井氏是北部近江淺井郡丁野鄉附近的土豪,到亮政時急速抬頭,趁近江守護京極氏內亂之機,與國人一揆相勾結,驅逐京極、擴展勢力,以小谷為居城。後因遭到南近江六角氏的壓迫,而與越前朝倉氏結盟,形成獨立領國,成為戰國大名。
淺井長政(1545~1573):近江戰國大名,因家臣反對其父久政的與六角聯姻政策,而被擁立為當主,英武善戰,勇名響徹京畿。後娶織田信長之妹市姬為妻,借道於信長,並轡入京勤王。因信長攻擊淺井氏世交越前朝倉氏,長政在久政與重臣的脅迫下被迫攻擊信長,1570年戰敗於姊川,三年後居城小谷落城,他剖腹自盡。
宇喜多直家(1529~1581):備前豪族三宅氏的分支,領有兒島,又稱為宇喜田或浮田,先後侍奉守護赤松氏和守護代浦上氏。直家是戰國時代僅次於齋藤道三的陰謀家,數十年未經一戰,全憑聯姻和暗殺獲取地盤,最終擊敗主家,完全支配備前、美作二國。織田、毛利對戰時,他及時倒向東軍,病歿前託孤於織田軍大將羽柴(豐臣)秀吉。
豐臣秀吉(1537~1598):俗稱豐太閣,原名藤吉郎,戰國第一奇男子,桃山時代之開創者。尾張中村農民出身,仕於織田信長而稱木下姓,在政戰兩道累功而成為大將。1573年受封近江長濱,改名為羽柴秀吉。後受命征討毛利氏,水淹高松城,得到信長自殺的訊息後火速趕回,於山崎消滅明智光秀為故主報仇。繼而在清州會議上取得織田家主導權,又擊敗織田宿將柴田勝家、瀧川一益、佐佐成政等而取得織田氏的天下。再先後攻滅後北條,臣服德川、毛利、、長宗我部、島津等,終於結束戰國亂世。他自己得天皇賜姓豐臣,官居關白,退位後稱為"太閣"。後因侵略朝鮮失敗而羞憤病死。
德川家康(1542~1616):幼名竹千代,元服後稱元信或元康,三河岡崎領主松平廣忠之子,江戶幕府的開創者。幼年先後在尾張和駿河做人質,桶狹間之戰後恢復故土三河,與織田信長結盟,攻取今川的遠江領地。1582年武田滅亡後而得到駿河,並暗中取得甲、信二州的統治權。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後臣服於豐臣秀吉,為五大老之首,移鎮北條故地關東八州,以江戶為首府。秀吉死後,他利用文吏、武將二派之爭,於關原之戰擊敗文吏派而擴大了影響,終於成為征夷大將軍,開設幕府。大坂冬、夏兩戰滅亡豐臣氏後,完全統一日本,後世尊稱為「神君」。
朝倉孝景(1428~1481):幼名小太郎,又名教景、敏景,法名英林宗雄,通稱彈正左衛門尉。朝倉氏原為但馬國日下部氏,1333年朝倉廣景在丹波舉兵擁護足利尊氏,後從屬於越前守護斯波高經。孝景趁斯波氏內亂,勾結守護代甲斐常治,驅逐斯波義敏,擁立斯波義廉,略取河口·坪江庄。應仁之亂時,他先參加西軍,又轉向東軍,1471年成為越前守護,將本處從黑丸城轉至原甲斐氏統治的一乘谷城,支配整個越前,成為戰國大名。留下著名的家訓《朝倉孝景諸條》(或名《朝倉敏景十七條》、《朝倉英林壁書》)。
朝倉義景(1533~1573):朝倉孝景(不是又名敏景的那個孝景)之子,越前的戰國大名。因為仰慕京都文化,而將之引入越前,並與明朝開展貿易,使領內日益繁榮。長時期與北陸各國的一向一揆作戰。足利義昭曾逃到一乘谷城,請求他出兵攻擊三好未得明確答復,而南依織田信長。義景遂與信長對立。1570年,朝倉、淺井聯軍在姊川被織田、德川聯軍擊敗;1573年信長攻克一乘谷,他自焚而死。
居合刀「柳生存」圖
部分武將簡普
柴田勝家(?~1583):通稱權六、修理亮,尾張織田家的譜代重臣。在信秀死後,曾一度擁立信長之弟信行叛亂,兵敗後因作戰勇猛而被饒恕。此後在信長麾下屢立戰功,成為家臣團的領袖。淺井家滅亡後,他得娶信長之妹市姬,並被任命為北陸探題,主導對越前本願寺勢力和越中、越後、能登之上杉勢的侵攻,居城在北之庄。本能寺之變後與羽柴秀吉對立,1583年在賤之岳戰敗,退回居城,點燃儲存在天守閣內的炸葯而自殺。
丹羽長秀(1535~1585):通稱萬千代、五郎左衛門、越前守,十五歲即出仕信長,逐漸成為與柴田勝家並列的股肱之臣。1563年與信長養女結婚。1571年姊川會戰後初封為近江佐和山城主,1575年賜姓惟住。本能寺之變時,他正在攝津末吉作平定四國的准備,聞報火速東進,與羽柴秀吉合兵,於山崎擊敗明智光秀。清洲會議附和秀吉,受封若狹一國與近江高島、滋賀二郡。勝家失敗後,改封越前與加賀的能關、江沼二郡,主城移至北之庄。不久病死。
前田利家(1538~1599):通稱犬千代、孫四郎、又左衛門尉、築前守,織田家臣前田利昌之子。十四歲仕於信長,七年後因斗毆殺死信長最寵信的侍童愛智十阿彌而被迫流亡。1561年復歸,1569年繼任為屋張荒子城主。1575年與佐佐成政、不破光治共領越前府中十萬石封地,作為柴田勝家的與力(副將),人稱「府中三人眾」。利家素與秀吉交好,賤之岳合戰因為他的倒戈使勝家大敗虧輸,最終滅亡。豐臣政權建立後,被任為五大老之次席,以制約德川家康,並且官至從二位權大納言。
細川藤孝(1534~1610):號幽齋、玄旨,通稱兵部大輔,精通和歌的儒將,曾著《百人一首抄》,並傳下家集《眾妙集》。父親是三淵晴員,他作為細川元常的養子繼承細川家,服侍將軍足利義輝。義輝被殺後,擁立足利義昭為將軍,但最終與其決裂而服從信長,受封丹後田邊城。本能寺之變後,拒絕親家明智光秀的勸誘,投向羽柴秀吉;秀吉去世又主動倒向德川家康。1600年關原合戰時指使其子忠興加入東軍,從而保住了基業。
瀧川一益(1525~1586):通稱久助、左近將監,近江人。出仕信長後,在伊勢攻略戰中屢建奇功,成為尾張蟹山城主。1574年鎮壓長島一向一揆起義,受封北伊勢,居城長島。1582年3月,信長攻滅武田氏後,一益得到上野全國與信濃山縣、佐久兩郡,主城廄橋,並繼任關東管領,以對抗小田原後北條氏。本能寺之變發生,部屬離心,他在神流川大為北條氏政所破,逃歸長島。清洲會議中依附柴田勝家,並於其後參加了小牧、長久手之戰。德川家康臣服秀吉後,他被迫出家,死於越前。
池田恆興(1536~1584):通稱勝三郎,紀伊守,入道名為勝入,野史或誤作信輝。父名恆利,母親是信長乳母養德院,因此頗受信長寵信。1580年攻克叛將荒木村重的花熊城,因功得到攝津一國,後與羽柴秀吉合兵攻滅明智光秀,清洲會議時得與柴田、丹羽、羽柴並列為織田家四大宿老,受封美濃大垣13萬石。1584年小牧、長久手之戰中請使偷襲三河,被德川家康識破,與長子池田元助均中伏戰死。
九鬼嘉隆(1542~1600):通稱左馬允、大隅守,外號「海賊大名」。出身紀伊牟婁郡九鬼浦的豪族,熊野水軍之一黨,出仕北畠家為志摩鳥羽城主。1568年拜謁上洛途中的信長,正式成為織田家中一員。1574年在伊勢浦造大安宅船十餘艘,幫助攻滅長島一向一揆。1578年又受命建造鐵甲船,當年11月木津川口海戰中摧毀毛利水軍的主力。豐臣秀吉侵朝戰爭中,亦擔任水軍指揮,被朝鮮水軍名將李舜臣在全羅道安骨浦擊破。關原之戰中參加西軍(其子守隆則參加東軍),兵敗自殺。
佐佐成政(1535~1588):通稱內藏助、陸奧守,父名盛政。自稱為室町名門佐佐木氏的分支,信長黑母衣眾大將,參加過朝倉討伐戰、長篠之戰、本願寺一揆攻擊。1575年成為北陸探題柴田勝家的副將,與前田、不破並稱「府中三人眾」。勝家敗亡後,他堅守越中,與織田信雄、德川家康相結合,對抗羽柴秀吉。1585年戰敗投降,1587年受封九州肥後一國。翌年,因鎮壓農民暴動不力等借口被迫在攝津尼崎切腹自盡。
石田三成(1560~1600):初名三也,通稱佐吉、治部少輔,織豐時代的政治奇才。父名正繼,近江人,三成幼年出家,傳說因為奉茶得法而被路過的羽柴秀吉收為侍從。此後參加了賤之岳合戰,因功升為奉行。他長時間主導羽柴·豐臣家的內政、軍事後勤,以及佔領區政策的規劃。豐臣政權建立後,成為五奉行之首,1591年封近江佐和山二十一萬石,推進太閣檢地。在侵略朝鮮的戰爭中,一度被任命為軍監,與加藤清正等武將派產生矛盾,秀吉死後,德川家康即利用此一矛盾,在1600年關原合戰時將其擊敗。他逃亡被擒,斬首於京都六條河原。
明智光秀(1528~1582):通稱十兵衛,美濃土岐氏支族明智家的當主。原侍奉齋藤道三,道三亡後,幫助足利義昭聯絡織田信長並最終仕於信長。1568年信長上洛後,光秀負責京都地區的民政管理,以及與公家、各寺社的交涉。1570年開始參加對越前朝倉氏的征討,1571年被封為近江坂本城主。1573朝倉氏滅亡,他與瀧川一益共同支配越前國。1575年賜姓惟任,任日向守,同年作為丹波侵攻的先鋒,活躍在第一線。1579年完全支配丹波國,居城移往丹波龜山城。1582年6月2日發動本能寺之變,逼死主君信長,其後壓制京畿,得到征夷大將軍的頭銜。同月13日在山崎被羽柴秀吉所敗,逃亡途中,在山城國小栗棲地方被狩獵落難武士的農民所殺。
明智秀滿(?~1582):民間傳說中訛為左馬助光春。原名三宅彌平次,是明智光秀的女婿。光秀平定丹波後,他被封為福知山城主。1582年本能寺之變時擔任先鋒,其後奪取並守備安土城。當得到光秀在山崎戰敗的消息以後,秀滿逃歸近江坂本城,然後自殺。
明石守重(?~1618):通稱掃部、全登,大坂七將星之一。原為宇喜多家臣。1595年信奉天主教。1600年關原合戰時跟隨宇喜多秀家與東軍作戰,非常勇猛;戰敗後逃往築前國秋月領潛伏。1614年進入大坂城,被委以重任;1615年大坂夏之陣中奮戰敗北,在各地流浪潛伏三年後死亡。
淺野長政(1547~1611):初名長吉,又名彌兵衛尉,尾張人。父名安井重繼,他入贅給土岐氏支族淺野長勝,才改姓淺野,與豐臣秀吉是連襟關系,受到重用。先封為若狹小浜城主、京都所司代,侵朝戰爭時任軍監。1593年增封甲斐二十二萬石,成為五奉行之一。後與石田三成對立,蟄居武藏府中。關原之戰中從屬於東軍,戰後,其子幸長受封紀伊三十七萬石,他自己領了常陸國真壁、築波地方的五萬石封地養老。
淺野幸長(1576~1613):淺野長政之子,曾向稻富一夢學習炮術,成為名將。侵朝戰爭中指揮蔚山防守,受到好評。關原之戰中作為東軍的先頭部隊攻克岐阜城,因功成為紀伊藩三十七萬六千五百石的藩主。其弟長晟則在大坂之陣後,領有廣島藩四十二萬六千五百石。
朝日山乘(?~1577)日蓮宗僧人,傳說出自出雲國朝山氏。關於山乘的事跡,歷來文獻存在相當多的疑點,唯一可以肯定的是,他曾經被織田信長登用,負責內里的修築和對長州毛利氏的外交交涉。因為反對基督教的布教,他曾與宣教師弗羅伊士展開過大辯論,後遭到基督教的保護者和田惟政的讒言而被迫隱退。
大太刀「正宗-芝引陣」圖:
關原之戰形勢圖
附錄:日本戰刀
日本刀外形的變遷
彎曲的曲線外形是日本刀的特徵,關於曲線的形狀有這樣的描述:「(這種曲線)是直線極度緊張的表現姿態。」日本刀是從大陸傳來的直刀形式發展起來,日本刀的出現據現有資料考證是在平安時代中期。隨著時代和戰斗形式的改變,日本刀的外形也逐漸地變化著。
平安時代後期~鐮倉時代初期
總體而言刀身較細,刀身從莖到腰元的部分有比較大的反轉。與元幅相比先幅顯著顯得狹窄,具有小鋒的特徵。
鐮倉時代中期
刀身的尺寸變大,元幅和先幅的尺寸差別明顯減少。在刀背的彎曲上,從中部到刀尖部分的彎曲程度有一定程度的加強,鋒和中鋒基本上都是「豬首」(一種刃文的風格)的風格。
鐮倉時代末期
外形與鐮倉時代中期的基本上差不多,刀鋒有一點伸長。刀身的尺寸比較細,就刀的全體而言彎曲的程度有一點加強。
南北朝時期
刀身的尺寸變大,風格豪壯。連超過三尺的大太刀都有,為了減輕重量只好在刀身的厚度上動腦筋,通過「棒+木+通」的方式來減輕其分量。這種刀到後來也有將其打磨成刀的情況。
室町時代初期
外形不再是前代長大的樣子,重新回復到了普通太刀的樣式。不過刀的前部的彎曲度增大是當時刀的特徵。當時打刀的製作已經和太刀的製作平行進行了,後來逐漸發展到打刀的製作比較多的情形。
室町時代後期
鐵炮的輸入和訊速普及,使得戰斗形式從個人單挑的戰法轉變成為集團戰。太刀失去了它的實戰作用。長二尺左右,刀刃向上的打刀成為了主流。在刀身的彎曲上以刀尖的部分彎曲為特色。
桃山時代
刀的外形就象是將南北朝時代的大太刀磨去很大一部分的樣子。刀身較寬,元幅與先幅的差別不大,彎曲度較小,刀尖部分較大。出現了慶長新刀。
江戶時代中期
太平之世到來了,日本刀不僅僅因其實用,而且在制度上也成為了武家社會的象徵。彎曲度變小,先幅與元幅相比尺寸略小,突出了中鋒的作用。長度為二尺三寸的作品比較多。
江戶時代末期
復古思想的興起,幕末動亂的開始,使得日本刀的實用性再次顯現出來。刀的尺寸,長度都變得長大,刀鋒也被延長,顯示出強調武力的豪壯風格。在這段時期,製作了很大數量的日本刀。
❹ 日本戰國時上杉家是關東管領,斯波家是奧州探題,這兩個官職一樣嗎為什麼沒有奧州管領
足利尊氏開創鐮倉幕府以來對關東特別重視,在關東管轄內設置鐮倉府,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鐮倉公方。關東管領是鐮倉公方的輔佐,關東政務的總裁,由足利尊氏的母繫上杉氏世襲.其後,戰國時期,關東管領上杉憲政的政權被北條氏威脅,便傳與養子長尾景虎(上杉謙信)。
奧州探題管理陸奧國的政務和軍事,由大崎氏世襲.戰國時代由伊達晴宗,二本松義繼補任。
在幕府也是有管領的。管領輔助將軍進行執政,與足利家族有血緣關系的斯波、細川及畠山三家族成員輪流擔任該職務,俗稱「三管領」。
感覺探題相當於刺史一類的封疆大吏,而關東關領相當於行台尚書,而且關東顯然比奧羽,四國,九州重要。鐮倉公方有小公方之稱,作為鐮倉公方的輔佐,關東管領顯然比探題要大。
❺ 九州探題在日本戰國時代算多大的官
九州探題(鎮西探題、九州管領)好像是從四位上的官位吧
❻ 請教一下懂得日本戰國史的各位,日本當時的天皇、幕府將軍、關白、征夷大將軍、大名是什麼有什麼關系
日本戰國官職一覽
戰國時代,官職繁多而復雜,除了朝廷的官職外,還有幕府的官職.
官分四等:
長官(部門管領)
次官(輔佐長官)
判官(文件審查)
-
主典 太政官
太政官,是管理朝廷的最高機關,當今的內閣.官職為: -Y+j ^ 太政大臣
所有官職中的最高官職,同時是天皇的太傅.由於適任者少,經常缺任.織田信長死後被追贈,豐臣秀吉就任關白時敘任.
左大臣 太政官的長官,太政官的政務,宮中儀式的總裁,朝廷實質上的最高責任者.
右大臣
太政官的長官,僅次於左大臣,許可權與左大臣同。織田信長,德川家康,豐臣秀賴曾敘任.
內大臣
太政官定員外的大臣.左,右大臣出外時,許可權由內大臣代理. 大納言
太政官上席的次官,與大臣共商政事,檢討天皇命令的可行,傳達上下的言語,大臣不在時代理太政官的職務.豐臣政權下羽柴秀長(大和大納言),前田利家,豐臣秀次敘任.
中納言
職務與大納言同.中納言被稱[黃門].豐臣小秀次(權中納言),小早川秀秋(金吾中納言)敘任. ,}
參議 與大臣,納言共商政事的官職,次於納言,別稱中國大唐時的名稱[宰相].足利義輝,足利義昭,北昌具教(參議左中將)敘任.
弁官
管理中央機關各省庶務的職務.分為大弁,中弁,少弁.
:
少納言
擔任天皇的文書的重職.後職權衰落,成為管理天皇的官印的有名無實的官職.
長官: 太政大臣, 左大臣, 右大臣 次官: 大納言, 中納言 判官: 弁官, 少納言
八省
八省為:內務省,式部省,民部省,治部省,兵部省,形部省,大藏省,宮內省.
內務省
天皇的側近,行使宮中政務的部門.豐臣家的宮部繼潤內務卿敘任. 長官: 內務卿 次官: 內務大輔, 內務少輔 判官: 內務丞 其他: 侍從
足利尊氏開創鐮倉幕府以來對關東特別重視,在關東管轄內設置鐮倉府,由德高望重的人擔任鐮倉公方.其後,公方的輔佐----關東管領叛離而幕府將滅,公方逃到下總國的古河,被稱為古河公方.最後的古河公方足利義氏投靠了北條氏康.
征夷大將軍
征夷大將軍是為了鎮壓蝦夷而臨時設置的官職.自從坂上田村麻呂平定東北後,就不再設置了.其後,任命木曾義仲為大將軍,許可權僅僅是軍事指揮權.源賴朝平定天下後,被任命為大將軍,掌管軍事指揮權和政權.此後,幕府開立,將軍管理全國的政務.
關東管領
鐮倉公方的輔佐,關東政務的總裁,由足利尊氏的母繫上杉氏世襲.其後,戰國時期,關東管領上杉憲政的政權被北條氏威脅,便傳與養子長尾景虎(上杉謙信).
奧州探題
足利尊氏重視南朝的余黨奧州的藤原氏所在的東北而特別設置,管理陸奧國的政務和軍事,由大崎氏世襲.戰國時代由伊達晴宗,二本松義繼補任.
九州探題
防衛外敵,管理九州二島政務的總裁.與奧州探題並重的官職.自設立起,便遭到了九州豪族的反抗.戰國時代由大友宗麟補任. 6c8
羽州探題
奧州探題的分支,管理出羽一國.奧州探題----大崎氏的支族的最上氏世襲.
管理山陰,山陽兩道,即中國探題.戰國時代,周防的大內義興補任.
攝政.關白
攝政是輔佐幼小天皇,行使政事的官職.關白是輔佐成年天皇,行使政事的官職.通常有官職最大的大臣兼任.戰國時代,羽柴秀吉敘任.
東宮太子的警備人員,職務重要.戰國時代,豐臣政權的三中老之一,堀尾吉晴敘任帶刀從五位下.
回答一下關白 了解關白必須了解「攝關政治」日本平安時代中期的一種政治體制。這時外戚藤原氏掌權。當天皇年幼時,太政大臣主持政事稱攝政,天皇成年親政後攝政改稱關白。天皇無實權。良房在公元858年始稱攝政,基經在公元887年始稱關白。後一度中斷。公元930年忠平恢復。十一世紀道長及其子賴通時勢最盛。至後三條天皇(1068——1072)時,藤原氏權力下降。1086年院政時代開始,攝政、關白失其作用。
無論是日本江戶時代還是戰國時代,關白已經失去其作用,不過那個時代主要靠實力,豐臣也任過關白……
❼ 日本戰國社會結構
日本戰國時的社會結構分兩條線,一條是武家,一條是公家。武家就是一般說的大名和武士等一線,是主流。公家是指為天皇服務的世襲文官貴族們,相對比較喜歡附庸風雅,最後完全被比較注重實際的武家架空。
所以這里只說武家:
從你問的問題來看你不是很了解那時候的情況和「大名」的概念,所我說詳細一點。
武家的領袖是「征夷大將軍」。天下的實際統治者。原本在關東的鐮倉,後來向西遷移到京都。
京都和關東距離比較遠不好管理,所以設了關東管領 ,主管關東的武家勢力,一般其實際權力未必小於將軍本身。上杉謙信曾經擔任過關東管領。
將軍以分封制的形式把各個「國"分給一些家臣,這些家臣叫做各國的守護和守護代。此外還有一些按照大片地域畫出來的家臣,比如說九州探題、西國探題、奧州探題等六波羅探題。他們的封國要大於一般的守護大名。
管領、探題、守護和守護代,這些人是最初的「大名」。也就是諸侯的意思。大名對於自己的封地相當於承包下來,怎麼管理可以完全自己決定,權力極大,只要及時給自己的主子幕府將軍上貢就行。
後來進入戰國時代,「下克上」成為主題。很多經營不善的大名混不下去了,或者因為沒有有繼承權的子嗣導致絕後,這樣就出現了很多「國」沒有守護大名了。而由於幕府遭受天文大亂等事件失去了威信,幕府所任命的新守護往往無人承認。於是各種勢力趁著權力真空競相抬頭。主要有3種勢力,1國人眾,(相當於地方鄉紳組織的保衛家園的武裝)2寺社眾(宗教勢力把教徒們集合起來形成的勢力)3黑社會 (主要包括忍者眾、海賊眾和一些傾奇者眾等)。
這個時期「大名」的意義產生了極大的變化。原本是將軍親自任命才算的「大名」身份變成對於各個大勢力的頭目的尊稱,而且不光是將軍可以給人「大名」身份,這個時期天皇也靠販賣「大名」身份掙了不少錢。比如說長井規秀,一介商人出生,但是通過陰謀奪取美濃一國的實權,於是通過公家的三條家送一些銀子給天皇,於是天皇就賜了他大名身份。
再後來由於諸大名互相滅來滅去實在很快,大夥連送錢給將軍或天皇買大名身份這個手續都懶得要了,只要有錢有地有人,自稱大名就是了。比如說大浦為則,奪了了津輕後自稱津輕為信,然後就直接成了大名。又比如說織田信長的手下九鬼嘉隆,其實就是個水賊出生,跟信長立了功,得了不小的封地。於是就成了「水賊大名」,這個大名根本不需要將軍或者天皇承認。
所以這里你應該知道了,大名有大有小,有正式的有自封的,有獨立的大名也有依附於別人之下的非獨立的小大名。
下面說家臣團,戰國時的家臣團主流是二種,一種是石高制,一種是貫高制。
石高制是把領地內的土地按照預期糧食產量進行分配,大名自己留一部分,其餘的分封給手下的大家臣(主要是宿老、中老、家老、部將),大家臣們自己琢磨著怎麼再分配給自己和自己的手下們。這樣打仗的時候大名直接按照分給大家臣的石高數(就是米產量)來要求大家臣承擔相應數量的出兵義務。
而大名手下的小家臣(主要是足輕大將、足輕組頭和小旗武士等下級武士)一般是沒有封地的,直接在大名那裡領工資拿現錢,這叫貫高制。足輕不屬於武士,是「民」的范疇,不算家臣的。
大小家臣的分界點是侍大將,有些大名把侍大將算作大家臣使用石高制,也有人把侍大將算作小家臣使用貫高制。
家臣職位的體系如下:
大名手下的最高的家臣稱呼是宿老,其實是中老,再次是家老。但是前兩個稱呼很多時候都是虛爵,在實際上跟家老是一樣的,只是顯得更加器重的意思。家老一般數量很少,再大的大名手下也就幾個而已,相當於現在的議會議員。家老屬於高級家臣,可以參與大名的決策,如果比較強勢的家老甚至可以對大名的決定行使否決權。家老肯定有自己獨立封地的,按照石高制,家老手中有在自己封地內徵兵並練兵的權力和義務,所以家老手上一定有兵權。
部將是中高層的職務,數量比家老要多得多。部將有參議權,但是沒有否決權,一般沒有部將能牛到跟家老們那樣去指點江山跟大名頂撞。不過要說待遇那已經是高級武士范疇了。部將和家老一樣可以自己再以貫高制的形式僱傭自己的下級武士,組建自己的家臣團。大部分部將也有很小的封地,這樣他們也屬於有兵權的人。
侍大將是個臨界點,不同的大名對於侍大將的待遇不同。待遇較高的和部將類似,有封地,有權自己再蓄養下級武士組建家臣團,有兵權;待遇較低的則仍然屬於下級武士,沒有權利組建家臣團,沒有封地,沒有兵權。
足輕大將和足輕組頭則是徹底的下級武士。其中足輕大將一般來說肯定是武士,但是他們得到提拔的機會很渺茫,戰功一般會得到物質獎勵,但是基本上沒有多少升到侍大將的可能性。藤吉郎的事情純屬偶然。而足輕組頭甚至有時候根本就不是武士而是足輕中提拔出來的庶民。他們的待遇很低。
小旗武士是特殊的一類武士。他們大多擔任傳傳令、偵查、侍衛、旗本武士等出現。他們很多人沒有指揮權,但是他們和足輕大將不同就在於他們有機會升遷。小旗武士一般都是武士家族的非嫡子擔任。小旗武士在家臣中地位很低,但是大部分高級家臣都有擔任小旗武士的經歷。
武士的身份和領地大小沒有必然聯系。一般來說,只有家老(宿老、中老)、部將和侍大將有資格獲取封地,但是到底得到多少封地純粹是由大名的勢力來決定。比如說鼎盛時期的織田家,給家老柴田勝家幾十萬石的封地;而同時期的很多大名自己總共才一萬石的領地,他家的家老能分到千把石就要偷笑了。
又比如說桶口兼續(直江兼續),當時他是上杉景勝的家老,秀吉給他三十萬石封地,而此時整個日本三十萬石的大名才11個。由此可見封地大小由大名實力決定。
說了不少,如果還有不清楚的請追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