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為什麼對美國開戰
❶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挑起太平洋戰爭真的是覺得可以打過美國嗎
哈哈,你問的這個問題,不覺著太幼稚了嗎?日本人住在一個彈丸之地的小島子上,資源匱乏,這是其一,其二,日本人的政界天生就是野心家,在二戰前期,日本人大力發展軍事,他們的武器裝備就很先進,為了侵略擴軍備戰,爭奪地盤搶奪資源,他們下足了功夫。他沒認為美國打不過他,他想著給美國一個下馬威,先下手為強,偷襲的方式,美國在診珠港沉睡了半個多世紀,沒有動用戰爭,日本不是找死嗎?惹鬧了美國才加快了日本的滅亡,美國在(長騎)和(廣島)上投了兩顆原子彈,日本人才被迫投降。謝謝提問!
謝謝邀請,回答如下:
太平洋戰爭是由山本五十六這個老謀深算的海軍上將一手策劃珍珠港偷襲而引發美國於1941年12月八日正式對日本宣戰,而日本從內心來說清楚的知道是打不過美國的。當珍珠島襲擊成功部屬向山本慶賀時,清醒的山本淡然應付,他的本意是通過對美偷襲成功而迫使美國政府和日本談判,簽署和平協議,但那位雪茄不離口的輪椅大叔偏偏就是鐵板一塊,山本腳收回來時腳桿青腫,曉得惹橫老大了,還想和平協議,連近衛首相揚言要把中國打擊屈服的那幫中國窮鬼、在老大一聲指哨中、中原豪傑,江南志士相率三十年代千萬綠林豪傑,趟子手、刀客、鏢客、堂口兄弟操起十八般兵器、發聲喊:並肩子拼了!日本軍部皮鞋雖然踢破中國虛弱的爛板板門,腳從洞中陷進去,皮扯脫一塊,腳桿卻陷進去出不來了!耳邊響起太行山,呂梁山,桐柏山的應戰驚雷聲,軍部卻不屑一顧:雷大雨小,地上卻被幾百萬國軍死死拖住,無法顧及太平洋戰爭,所以
二戰結束後,中國成為戰勝國而為聯合國常任理事國,這是中國人民的勝利,八十年前的今天,南京保衛戰已經硝煙四起,從南方蜂湧而至的日兵得到軍方承諾:佔領南京,大索三日,然後結束戰爭,背上你的戰利品一一回北海道吃生魚片,清酒,日本軍部如此無恥,使日軍猶如吃了偉哥,南京,南京,六朝故都危矣!
1937年,日本挑起全面對華戰爭,很快就佔了中國大部分地方,蔣介石退守西南,憑借天險拒守。日軍攻佔武漢後,戰爭進入相持階段,短時間之內日本無法滅掉中國,而敵後抗日根據地游擊戰等都讓日軍疲憊不堪,侵華戰爭結束遙遙無期。
而此時希特勒在歐洲展開大戰,連續擊敗英法,法國很快被滅,英國也只能苦苦支撐,此時歐洲各國的殖民地東南亞就成了一塊大肥肉。東南亞地域遼闊,資源豐富,還有日本急需的石油橡膠等戰略物資。之前因為侵華被國際制裁,這些物質都比較缺乏。而此時歐洲各國深陷歐戰而無暇東顧,正是攻佔東南亞的大好時機,唯一值得顧慮的就是美國了。
在狂熱的軍國主義分子眼裡,美國是阻止日本獲得利益的最大障礙。在山本五十六等上層人士的心中,雖然不贊成對美開戰,但是也認為美日必有一戰,雙方的沖突無法避免,而且早打比晚打好。當時美軍還沒有開動戰爭機器,海軍實力與日本是差不多的,通過突襲重創美太平洋艦隊,這樣取得暫時的優勢迫使美軍議和,最終取得在中國和東南亞的巨大利益。
但是戰爭是不以人的意志為轉移的,日軍雖然取得優勢,但美軍不肯議和,並且堅持作戰,而且美軍的恢復速度遠遠超過日本的預計,最後日本只能一步步走向失敗和滅亡。
日本的問題在於上層所有人都揣著明白裝糊塗,互相隱瞞,體制集體不作為,都想確保自己的利益最大化,內部各集團勾心鬥角到了白熱化的地步,沒有人去阻止愚蠢決策的出台,說句不客氣的話日本內閣開會開來開去,作用上也不過就是一個維持會和吹風會。由於互相隱瞞什麼都不說,本質結果就是大家都活在夢里。
從本質上來講日本當時的經濟環境和軍政制度最終會孕育對美開戰的結果,而且這個原因會因為日本國內的特點而增強,不會因為國力強弱而發生改變,最後必然會走從發動戰爭直到被打得老老實實的歷程。
挑起太平洋戰爭偷襲美國的直接原因是為了資源而南下,為了確保在對東南亞歐洲殖民地動手的過程中不受到英美的干涉,日本人的第一反應是殲滅英美在亞太地區的部隊,而沒有考慮太多其他的方法,雖然進行了多輪美日談判,但是國內軍部那群人始終在上躥下跳,談判的目的和底線也是一塌糊塗,談判自然不會有什麼好結果。
而對於打了之後的結果日本軍政高層現在來看幾乎是沒怎麼考慮過的,日本帝國海軍方面的意見是現在打勝負未知,但以後打必敗,所以必須要現在打,有了這樣可笑的理由。日本雖然被稱為帝國主義國家,但是相比於歐洲和美國這樣的龐然大物也被譏諷為所謂的「窮人帝國主義」,生產力水平較低,資源匱乏。
日本挑起太平洋戰爭是狗急跳牆,除了投降和開戰,它們當時沒有第三條路可走,完全是基於「死中求活」的考慮,並不是因為日本人真的確信自己能夠戰勝美國。
日美戰爭前兩國實力對比明治維新後,日本迅速強大起來,由於日本一開始就走上了軍國主義擴張的邪路,所以其軍事力量成長的更為迅猛。1895年,日本在甲午戰爭中擊敗了當時亞洲的巨無霸大清王朝,獲得了極大的戰爭利益;1905年,又在日俄戰爭中擊敗了世界強國之一的沙皇俄國,一舉拿到了世界列強的入場券。
此後經過幾十年的發展,日本成為世界主要強國及工業國之一,積攢了一定的家底兒,但與美國的國力相比,日本可是差的太遠了,來看一組1941年日美兩國主要經濟指標對比:
日本經濟總量約為200億美元,美國為1230億美元,美國是日本的6倍以上;
日本石油產量僅有35萬噸,僅能滿足國內7%的需求,其他全靠進口,而美國石油產量達到20000萬噸,超出世界所有國家產量的總和一大截;
二戰時,日本鋼鐵年產量最高峰時為680萬噸,而美國為7500萬噸,比世界其他國家鋼鐵產量的總和還要多。
美國國土面積達937萬平方公里,境內資源豐富,品種多儲量大,所有的工業原料完全能夠自給;而日本是一個島國,資源極其貧乏,尤其是缺石油、橡膠等資源,幾乎全部要依賴進口,其工業生產效率及規模也遠遠不能與世界第一的工業強國美國相比。
取之不盡的自然資源及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使美國成了一個戰爭潛力無限的國家,1941 -1945年之間,美國一共生產了131艘航母、10艘戰列艦、355艘驅逐艦、498艘護衛艦及203艘潛艇,還有數千艘商船及數萬艘登陸艇。同期日本的海軍艦船的產量為航母17艘、戰列艦2艘、巡洋艦9艘、驅逐艦63艘、潛艇147艘,完全不在一個數量等級。
此外,美國還生產了37萬架各型飛機、10萬輛坦克及260萬輛軍用 汽車 ,而日本的產量為飛機6.5萬架、坦克0.5萬輛及 汽車 10萬輛,差距巨大。
經過估算,日本的戰爭潛力其實僅有美國的15%,也就是說需要6個多日本才能與美國的戰爭潛力持平。
日本冒險對美國開戰的原因日本對美開戰是典型的狗急跳牆,死中求生,除了投降跟開戰,它沒有第二條路可走!
在二戰初期,戰爭的形勢非常有利於德意日軸心國集團,世界陷入危險之中,置身於戰火之外的美國意識到,如果繼續任由軸心國擴大侵略,一旦英國、蘇聯落敗,美國必將陷入極度的危險之中。所以美國逐漸拋棄了中立政策參與戰爭。
日本在西太平洋地區的瘋狂擴張,已經嚴重威脅到了美國的利益和安全。在日軍進駐中南半島後,美國開始對日本進行經濟制裁,限制向日本出口戰略物資,以削弱其戰爭能力,迫使其放棄侵略政策。
1941年7月28日,美國凍結了日本在美國的全部資產,三天後,美國又宣布對日本實施全面的石油、鋼鐵禁運,隨後美國說服英國和荷蘭,共同對日本實施石油禁運。
日本是一個資源嚴重匱乏的國家,尤其是石油資源,其自產僅能滿足7%的需求,其餘93%全部依賴向美英荷等國進口,其中80%的石油進口來自於美國,美國的這一招等於掐住了日本的脖子。在當時,日本的石油儲備只能維持一年多的需求,如果沒有石油,日本的整個戰爭機器都將陷入癱瘓,整個國家的工業也將崩潰,到時候不要說侵略擴張了,就算是生存都成了問題,所以不解決石油問題,日本就是死路一條。
當時美國向日本提出了三個條件:從中國全面撤軍;與德國解除同盟關系;不謀求太平洋地區的霸權,恢復太平洋地區的和平。如果日本能夠答應這三個條件,做一個和平國家,那麼美國就會解除對日本的物資禁運。
但日本無論如何也無法接受美國的條件,這無異於不戰而降,日本怎麼會甘心?日本只剩下一條路,那就是發動戰爭,佔領英美荷控制的東南亞地區,獲得那裡的石油等戰爭資源。
雙方的國力相差如此懸殊,明眼人一看就知道一旦雙方開戰,日本必敗無疑!難道日本就沒有明白人知道這是一場毫無希望的戰爭嗎?當然不是這樣的。
其實深居簡出的日本天皇裕仁不大相信日本能夠戰勝美國,所以在開戰前,他分別以杉山元、永野修身取代皇族的陸軍參謀總長閑院宮載仁親王及海軍部長伏見宮博恭王,以避免皇族成員將來可能的戰犯審判。
日本的近衛內閣一直都極力主張與美國談判,避免開戰,但由於雙方立場差距甚遠,談判不可能成功,由於協議遲遲無法達成,日本內部的主戰派逐漸佔了上風,近衛文麿一看日美戰爭無法避免,他自知日本無法戰勝美國,為了逃避責任,他於1941年10月份乾脆來了個內閣總辭職,主戰派東條英機上台組閣,一眾主戰派紛紛登場,對美開戰已經無法避免。
實際上在1941年8月之前,日本的進攻方向是要北進,即北上進攻蘇聯奪取遠東地區,當時並沒有將南下提上日程。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德軍勢如破竹,攻佔了蘇聯大片國土,蘇聯陷入危險之中。作為德國盟友的日本也躍躍欲試,認為北上的時機來了,開始進入實施階段。1941年7月7日,當時的日本陸軍大臣東條英機下令關東軍舉行規模龐大的「關東軍特別大演習」,計劃動員25個師團進攻蘇聯遠東地區。
然而正在日此時,日美關系迅速惡化,美國斷然切斷了對日本的石油供應,導致日本被迫放棄北進計劃,轉而南下進攻東南亞,以解決石油短缺問題。
這說明在1941年8月之前,日本一直都在准備對蘇戰爭,對美戰爭還沒有提上日程,只不過是由於美國對日本進行石油禁運,才迫使日本不得不放棄北上轉而南進。
日本敢於對美開戰的底氣在當時的國際形勢下,日本實際上選擇了最佳的開戰時機。
當時的美國尚未完成戰爭准備,在軍事實力上日本占據優勢。
盡管美國海軍在總噸位上高於日本海軍,但具體到太平洋上,日本的軍事力量是超過美國的。開戰前,日本海軍擁有10艘航母,12艘戰列艦,37艘巡洋艦,130艘驅逐艦及130多艘潛艇。同時期的美國太平洋艦隊擁有3艘航母,9艘戰列艦,20艘巡洋艦,50艘驅逐艦及32艘潛艇,實力相差很大。
美國採取的「先歐後亞」的戰略,即首先擊敗德國,再回頭對付日本。在1941年10月份,為了增強美國海軍在大西洋上為商船護航的能力,又從太平洋艦隊抽調了一部分艦船前往大西洋,這進一步削弱了美國太平洋艦隊的實力。
鑒於美國恐怖的戰爭潛力,時間很顯然是在美國一邊,每拖延一天,美國的海軍的力量都會得到增強,而日本的造艦速度根本無法和美國相比。
日本海軍軍令部長永野修身是個強烈主戰的傢伙,他的開戰意願甚至比戰爭狂人東條英機還要強烈,他很多次都對天皇跟東條灌迷魂湯,說海軍有戰勝的把握,他還多次催促東條及天皇盡快決定,指出此時日美兩軍實力差最高,盡快開戰對日本有利,時間越晚越不利,越拖勝利的把握就越小。
英國深陷歐洲無暇東顧,日本乘虛而入
二戰爆發後,英國被德國打的焦頭爛額,全部的心思都放在了歐洲,對於遠東殖民地的控制顯得力不從心。英國將很大一部分海軍艦船跟陸軍主力部隊都調回了歐洲對付德國,只剩下為數不多的海軍軍艦及作戰能力不強的殖民地軍隊,防衛能力大為削弱。
占據印度尼西亞的荷蘭本來就是個小國,本土已經淪陷於德國,只有一個流亡政府在殘喘,日本更不會把它放在眼裡。
在美屬菲律賓,只有正規美軍不足2萬人,其他都是殖民地軍隊,而且毫無戰爭經驗,根本就是不堪一擊。
相對於英美荷在這一地區的力量,日軍實力占優勢,進攻東南亞的時機已經成熟。
北方沒有蘇聯大舉南下的威脅
北方的蘇聯一直都是日本的強敵,日本關東軍就是准備用來對付蘇聯的,隨時防備蘇軍南下。
蘇德戰爭爆發以後,蘇聯自身難保,不可能主動對日本發起進攻,日軍南下不會有後顧之憂,可以大膽南下。
總結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是一場豪賭,站在日本的立場上看,這場豪賭不賭不行,如果得不到石油,日本將只有投降一條路。正如永野修身說的那樣: 「不戰必定亡國,戰也許仍避免不了亡國。但只有戰斗才有可能死中求活。」
日本的策略是先發制人打擊美國太平洋艦隊,取得西太平洋地區的制海權,然後迅速佔領東南亞地區,利用那裡的石油等戰略資源與美國長期作戰。日本的算盤打的很響,但在美國絕對的實力面前,日本任何的謀略都被擊的粉碎。
雖然日本領導層幾乎所有人都知道這場戰爭風險巨大,但他們內心又都心存一絲僥幸,認為日本也許會取得勝利。甲午戰爭、日俄戰爭都是日本以小博大,以弱勝強,這些 歷史 經驗都刺激了日本走向了失敗的深淵。
美國向日本的長崎廣島扔了兩顆原子彈,破滅了日本「一億玉碎」的幻想後,日本立即服軟,現出了「哈巴狗」的原形;我說日本當時顯出了「狗性」是有依據的,從十九世紀六十年英日同盟開始,日本就已經淪為咬人的惡犬了———一直被英國用來看守中國和俄羅斯;後來,日本連贏了中日戰爭和日俄戰爭,當時牽著這只惡犬繩索的就是大英帝國。
日本人在這兩場戰爭之後表現的很謹慎,因為依然要看英國人的臉色或者說英國人還拴著日本人;我們後來認為日本是賭國運才贏了當時的兩個大國是不確切的,其實是英國人為其運籌帷幄並盡力支持,日本才取得了這樣的成果,才敢於孤去一擲去打當時世界上的兩個大國的;顯而易見,日本狗仗人勢的個性早在一個多世紀前就已附身了。
面對大清,如果沒有英國人撐腰,日本是沒有勇氣訴諸武力的;但是一旦英國人一抖繩索,日本就來了精神,畢竟,當時英國是世界霸主,為英國效力,就可以把殘酷的戰爭變成只賺不賠的政治 游戲 ,誰說過:「戰爭是流血的政治」,日本人深諳其道。
二戰時,英國遭德國人攻擊,無暇東顧;日本解開了繩套,開始放飛自我了;利用縱橫捭闔術障人耳目,日本人竟然把對清對俄戰爭的勝利全都攬到自己身上了,以此助長了虛榮心,變得更加囂張與狂妄;自欺欺人的神話導致了日本天皇相信日本人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天下無敵。
英國畢竟不是「日不落帝國」,被德國一頓教訓弄得差點熄火,也騰不出手教日本人做人了;「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領風騷數百年」,美國崛起後繼承了英國對日本的政策;意欲先讓日本與中國干起來,兩敗俱傷時,美國再出面協調,坐收漁利!
可是,日本人早被英國人嬌生慣養壞了,討厭美國人的指手畫腳、頤指氣使,於是拒絕了美國人的指令;美國當然火冒三丈,就開始對不可一世的小日本進行各種制裁,包括禁止石油進口等。
日本人自然懂得沒了石油進口,自己的軍工與航空母艦都要進入「癱瘓」狀態,為了沖破軍事封鎖,日本在三本五十六大將的力主下,偷襲了美國的珍珠巷軍事基地———這是自不量力的行為,是卑鄙無恥的動作,是自取滅亡的招數。
———顯然,挑起太平洋戰爭,日本是為削弱美國對自己的掣肘能力以苟延殘喘,並非是日本軍主義分子認為自己可以滅了美國———日本天皇對自己的實力估計過高,肆意發動戰爭,難辭其咎,罪責難逃。
結論:日本為了戰爭有持續的能力,必須下先手滅掉美國太平洋艦隊。當時日本國內的共識就是與美國作戰沒有戰勝的把握,但是為了眼前的利益必須與美國一戰。
日本進行長期戰爭的命脈掌握在美國手中,必須冒險一戰
由於美國的孤立主義政策不參與戰爭,同時與交戰各方進行貿易大發戰爭財,這也使日本可以從美國買到大量作戰用的戰略物資。可是隨著美國政策的改變,日本通過美國獲取這些物資越來越困難,由此日本與美國進行了長時間的談判。對於談判的結果日本的強硬派非常不滿意,由此也導致了近衛首相的下台,隨後由東條英機組閣。
以東條英機為代表的日本強硬派根本無法在與美國的談判中達成共識,甚至基本立場都是矛盾的。其中美國要求日本從中國撤軍這一條就把日本氣的夠嗆,其它的也就沒有再談的必要。由此日本決定全面佔領自己周邊的東南亞以及太平洋上的一些島嶼,因為東南亞有日本進行持續戰爭最重要物資石油,當然還有橡膠,糧食等作戰必備物資。為了得到這些也為了擺脫對美國的依賴,日本必須奪取東南亞。
奪取東南亞意味著美國就必須對英國、美國、荷蘭開戰, 日本 開戰的最大顧慮就是美國的太平洋艦隊。此時如果不排除這個大隱憂,一旦在東南亞下手,美國太平洋艦隊過來一下就抄了後路,日本必敗無疑。因此日本決定繼續用談判迷惑美國人,同時開始積極備戰偷襲太平洋艦隊駐地珍珠港。
在這里大家都有一個巨大的疑問美國是否提前知道日本要襲擊珍珠港,通過這些年不斷解密的文檔來看,可以肯定地說美國知道日本要對珍珠港下手,而且這一消息還是通過多個渠道獲得的。那麼既然美國知道了日本的計劃為何還讓日本偷襲成功了,這里無法排除這是美國使苦肉計的假說。因為在當時的情況下美國直接對外出兵在國內的阻力還是非常大的,通過日本對美國的打擊可以使美國人更加穩固的團結起來一致對外。
不過美國也為防止日本偷襲做了一些工作,這當中使用珍珠港基地的航母對太平洋上的島嶼部署兵力就是最好的例證。也許日本的偷襲時間超出了美軍的預料,雖然有部署但還不很完備,使美軍在猝不及防中受到了偷襲。
日本對珍珠港的偷襲無疑是成功的,就在珍珠港偷襲得手的同時日本也開始了對東南亞的進攻,這一切對日本來說都算是比較順利的。不過日本的戰術成功也成功的把美國捲入了這場戰爭,美國可是有著 巨大 戰爭潛力,從此日本在戰略上就徹底的輸了。
日本為自己的冒險付出了應有的代價,從此江河日下
日本的本意是拿下東南亞可以為持久的戰爭提供必要的戰略物資,從此不受美國的能源束縛,也可也以此為基礎進行持久的戰爭。日本沒有想到對珍珠港的偷襲恰是打開了潘多拉魔盒,美國的巨大戰爭潛力使日本根本無從應付。剛開始在美國的慌亂應付中還可以取得一些優勢,可是美國一旦整頓好了軍備那就是日本無論如何也應付不過來的。哪怕它得到了東南亞,基本解決了戰略物資的緊缺,但是它本身的兵力有限,佔領的地盤太過龐大,最終就如蛇吞象一般把自己給撐死了。
日本就是在不斷膨脹的野心下走向的滅亡,它明明知道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為了能夠把戰爭持續打下去,它甘願冒任何風險哪怕堵上國運也在所不惜。不過這次它可是徹底的輸了,在中途島大戰之後就一步步走向了衰落,從此江河日下。
當時美國向日本施壓,要他們停止戰爭,日本不願退兵,就搞冒險行動,目的是以戰逼和,山本五十六在美國留學多年,很清楚美國的本錢有多少,所以祗能行險偷襲,一舉消滅美太平洋艦隊,再和美國談判,日海軍也有一定實力,祗要資源有保障,也未必一定就敗,但打仗最後仍要看綜合國力,日本和不了,打下去就無甚勝算,更重要的是他們被拖在中國戰塲,這也是一個致命之處。
既然邀請了,我就勉為其難的回答下。二戰日本挑起這場戰爭他們也沒認為能擊敗美國,而是抱著僥幸心理企圖拖延時間。三本五十六日記可以證實這一點。
起因是因為日本侵略了中國,以英美為首的西方國家雖然沒對日宣戰,但表面功夫還是要做的,於是在國聯開啟噴子模式,日本被噴得無話可說了,乾脆就退出國聯。罵你就離家出走?這讓西方國家面子往哪擱!於是乎制裁是免不了的,但制裁效果嘛還是有的,對於日本這種戰略資源依賴進口的國家而且是立竿見影。當時日本已經深陷中國戰場,戰爭導致戰略物質消耗量大增,一旦失去進口渠道,像石油橡膠這樣的戰略物質很快就會枯竭。當時中國和日本都沒發現石油,橡膠這些更是只有英國控制的東南亞才產。中國戰場陷入焦灼,日本資源即將耗盡,什麼坦克,飛機,大炮, 汽車 都會成為擺設。這樣耗下去,失去武器優勢的日本想擊潰中國更是遙遙無期。何況,英美此時對日本的態度也是敵對的,日本同樣擔心他們隨時會宣戰,一旦宣戰,在中國耗盡資源和人力的日本必然面臨失敗。所以與其這樣必敗,那還不如險中求勝,通過奇襲摧毀美國海軍,獲得暫時的海軍優勢控制海洋主導權,控制東南亞,獲取戰略物質。然後依靠海軍的優勢不斷消耗美國,比如用潛艇襲擊造船廠這類的方式拖延美國恢復時間。這樣美國要恢復海軍戰鬥力重新獲得優勢最快也得兩年以上。然後日本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全力擊敗孤立無援的中國,最後等生米煮成熟飯之後再想法和美國進行談判。這就是日本的打算,畢竟在日本看來,造船是需要時間的,只要日本能在偷襲中摧毀美國海軍主力,至少幾年內美軍都沒實力反撲。但計劃沒趕上變化,僅僅在半年後,美軍就依靠航母在中途島海戰中擊敗了日本艦隊,扭轉了形勢。然後依靠制海權,海軍陸戰隊就開始了反擊。日本很清楚這一切,只不過事已至此,只能硬撐了,先是企圖通過海島拖延時間,到後來的本土決戰計劃,其實都是日本故做姿態為談判多留底牌而已。
說說中國的作用吧,原先日本是想快速佔領中國,但沒想到一個淞滬會戰就打了三個月。在西方對日本禁運後,缺乏戰略物質的日本就更難依靠優勢武器裝備發動攻擊了。特別資源對重武器的使用限制很大,用牛馬拉大炮和用 汽車 拉差距還是挺大的。重武器移動不了就只能防守了,而光憑借輕武器,日本軍隊對中國軍隊的優勢也沒那麼明顯了,中國戰場此時進入了拉鋸戰,這個拉鋸戰的意義可以參考毛主席的論持久戰。
太平洋戰爭是由日本挑起,以日本戰敗而告終。日本明知道不是美國的對手,但是,日本內閣和軍界的一些戰爭狂徒,自不量力、膽大妄為,脅迫天皇,偷襲美國珍珠港,將強大的美國託人二戰亞太戰場,導致日本在二戰中慘敗,不僅失去了1840年以來的所有亞太佔領地,還悲慘的成為美國附庸,從亞洲乃至世界強國,淪落為美國的「家犬」。
1、日本軍國之心膨脹:
日俄戰爭勝利後,小日本在亞太地區的侵略之心開始膨脹。尤其是「918事變」以後,日本幾乎將沙俄在遠東的勢力范圍擠壓殆盡,日本在亞太的勢力不斷擴大,也引起了英美的驚覺,但是二戰暴發後,歐洲戰場哀聲一片,法西斯德國在歐洲大陸所向披靡,雖然也看出來小日本在亞太的野心,迫於歐在戰場的形勢,致使英美無暇顧及亞太地區,這樣就給了日本人在亞洲稱霸的空間。
在1940年以前,由於美英對日採取的綏靖政策,導致日本在亞太的勢力范圍不斷擴大。英美依然保持著與日本這個資源匱乏的軍國主義的巨大貿易往來,美國一面對華援助,支持中國及亞洲國家抗擊日本侵略活動,一方面仍然保持對日本的物資出口,特別是仍然維持大量軍用鋼鐵、機床的出口,此時的美國,也在助紂為虐。
2、美英與日關系破裂:
精明的小日本,一面假意與美國進行著貿易談判,意在繼續拖住美國對日出口戰略物資,一面積極備戰侵略亞太地區。
首先是英國與日本發生沖突;日本在支那地區勢力的不斷擴大,首當其沖的就是英國在支那地區的勢力,在越南的金蘭灣、在緬甸等,日本與英國,由於殖民地的利益,發生了全面沖突。1940年底,英國率先對日本進行貿易禁運。英國與日本關系破裂。
從1940年底,日本與美元進行了長達9個月的所謂「貿易談判」,意在拖住美國,在談判期間,美國依然向法西斯日本輸送著大量軍事戰略物資,當時,日本的90%石油、60%的鋼鐵、60%的鋁材,另外還有布料、棉花等,日本都對於美國大量依賴,可以說,美元美國的變現「支持」,或許日本人根本打不起全面侵華戰爭。直到,日本在東南亞地區佔領了菲律賓、越南及緬甸全境,直到1941年8月,美國人才與日本徹底斷絕貿易往來,從此掐斷了日本的戰略物資來源。
3、小日本惱羞成怒:
沒了美國這個戰略物資來源,日本頓感緊迫。此時的日本朝野一片嘩然,對於美國有義和的,有主戰的,涇渭分明的分出了兩派,結果以山口多聞、山本五十六為首的主戰派獲勝。
狂妄自大的日本人,在1941年12月7日悍然偷襲美國夏威夷的珍珠港,給美國太平洋艦隊造成巨大的損失,由此,美英等國向日本宣戰,太平洋戰爭就此爆發。
太平洋戰爭歷時三年半,雙方參戰人數達6千萬,亞太地區15億人口遭到塗炭,老百姓傷亡與億計,日本傷亡150萬兵力,盟軍傷亡70餘萬兵力。最後,以日本慘敗而結束,1945年8月15日,日本在嘗到了兩顆美國原子彈情況下,宣布無條件投降,至此二次大戰結束。
❷ 日本為什麼對美國開戰
從1938年開始,日本為斷絕外國援華通道,封鎖中國沿海,第三國對華貿易無法進行。
西方權益不再被保護,日軍攻陷南京時,甚至炸沉了美國軍艦「帕奈號」與三艘美國油輪。據美國統計,至1938年12月為止,日本侵害美國在華利益的事件,即發生了296起。第二次近衛聲明中,日本更公開否認《九國公約》及其確立的門戶開放政策,宣稱要構建「東亞新秩序」。
在「帕奈號」事件後,美國國內開始有人要求制裁日本,如亞洲艦隊司令官亞內爾說,「東京打算排除美國在太平洋各地的利益」「如果美國允許日本徵服中國,那就等於放棄亞洲大陸及對太平洋的控制權;而若要挫敗日本上述計劃,唯一的辦法是援助蔣介石,並同時對日本進行貿易制裁。」
美國政策的轉變,讓日本大為不安,但他們不願就此放棄在中國獲得的侵略成果,一再擴大對英美在華利益的侵犯,甚至一度封鎖了天津英租界。隨著歐戰爆發,美國對日政策日趨強硬,1941年1月,《美日通商條約》期滿,不再續約;1940年7月,美國開始對日本禁運航空燃料、潤滑油和高熔點廢金屬。
1941年7月,日本做好「不惜與英美一戰」的准備,並入侵法屬印度支那南部。以此為基地,日本將能輕易佔領新加坡、荷屬東印度,出兵美國殖民地菲律賓,徹底顛覆太平洋地區既有格局。美國對此做出了強硬回應,凍結日本在美全部財產,實行石油禁運。此前日本雖然在竭力儲備石油,但也只留有兩年的用量。每坐等一天,就要白白消耗1.2萬噸石油。
談判的最後階段,對美有限讓步的主張,在日本都得不到支持,以至無法同美國達成任何共識。留給日本的選擇只有兩個,要麼從中國退出,承認失敗;要麼「南進」——既能切斷中國外援,又能從東南亞獲得石油等物資。12月1日,日本御前會議認定「美國已徹頭徹尾地成為蔣介石的代言人」,如果不再採取行動,「日清戰爭、日俄戰爭和中國事變以來的一切成果統統將付諸流水」。
12月8日,日軍偷襲珍珠港。
❸ 日本為什麼要發起太平洋戰爭,這是導致美國參戰的原因嗎
因為如果他們不再打仗,日本在東亞的戰爭將是一場白人戰爭。我們需要在這里補充一點知識。20世紀30年代末,日本的能源結構是這樣的:80%的石油來自美國,10%來自東印度群島,只有約7%的石油可以自給自足。當時,美國的孤立主義情緒仍然非常嚴重(盡管它正在迅速扭轉)。每個人都認為第一次世界大戰是邪惡資本家篡奪政府的不公正戰爭。
最後,日本的產業結構呈現出非常不正常的狀態:日本的基本土地是寄生地主制度,生產關系極其落後,普通農民承受著極其沉重的地租,階級矛盾十分嚴重。由於第一點的存在,日本有大量廉價勞動力,這使得日本的輕工業(主要是紡織工業)非常發達。1894-1895年甲午戰爭後獲得的巨額賠償使日本建立了一個與本國實力不相匹配的發達軍事工業,但缺乏相應的製造基礎,大量的工業母機只能依靠進口。
❹ 為什麼二戰時日本要和美國開戰
開戰前,日本的鋼鐵和石油大多由美國供應的,美國希望借制裁日本使日本停止侵華,但很明顯制止不了,日本沒有了鋼鐵和石油國內將肯定奔潰,因為發動全面侵華戰爭其中的一個原因是日本經濟危機,想轉移國內視線的,他自身本就不想動美國,也知道美國不會動他(美國國內當時中立主義很強大),開戰的原因就只有那個,就是維持資源的供應,感覺他太笨了,沒有順勢徹底摧毀美國太平洋的生產能力,當時其實有足夠實力登陸夏威夷的,做事不夠徹底,保守了
❺ 日本為什麼向美國開戰
日本在20世紀30年代末90%的國內石油需求來自於進口,而其中85%來自於美國。 偷襲珍珠港之前,日本在亞洲大陸已經進行了四年戰爭,目的就是為了掠奪當地豐富的自然資源。日本對亞洲國家的侵略,顯然對美國的遠東利益構成了威脅,然而美國國內的孤立主義也使當時的羅斯福政府左右為難,孤立主義分子認為,一方面不能向世界上受戰爭威脅的國家提供軍事援助,另一方面也不能對侵略國家實行經濟制裁。而且,在英國政府以及美國國會的壓力下,羅斯福總統被建議不能在太平洋與日本發生軍事沖突,以免今後無法向盟國提供援助,而且這也會導致公眾注意力轉移,無暇顧及希特勒的侵略計劃。
1940年7月,美國通過《出口控製法案》,這正好給羅斯福總統找到了一個報復日本在亞洲肆意擴張的借口。當日軍於1940年9月開始入侵印度支那北部時,羅斯福總統藉助該法案對日本實施廢鐵和鋼材出口禁令。不久,他又實行航空燃料和潤滑油禁運,聲稱這些物資只能出口到英國和其他西半球國家。 同時日本人也在思索,並開始重新評估其外交政策。日本軍方,尤其是軍隊高層也是支持與德國和義大利結盟的主要力量,他們主張延長在中國的戰爭,並進一步向亞洲南部進軍,從而實現其能源自給的帝國夢想。1940年夏天,公爵近衛文磨擔任日本首相。近衛內閣一方面默認軍方在亞洲進一步擴張,另一方面又致力於與美國達成和解。然而,近衛內閣授權軍方佔領法屬印度支那基地,並與德、意簽署三國盟約,這使羅斯福總統和國務卿赫爾無法在談判中做出任何讓步。然而經過50次秘密會晤,最終仍然沒有達成任何協議。美國拒絕就細節展開進一步探討,他們提出談判只有在日本同意「四項原則」的條件下才能繼續進行。日本則認為這四項原則無疑是美國在談判方面所設置的障礙,談判因此陷入僵局。(四項原則:從中國和印支無條件撤軍,放棄德意日三國同盟條約的實質性部分並恢復「門戶開放」)
1941年4月,日本和蘇聯簽署《日蘇中立條約》,6月,德國開始攻打蘇聯。這些事態的發展最終促使日本軍方高層確信他們不會與蘇聯在偽滿洲國邊境地區發生正面沖突。日本軍方高層與近衛首相在一次御前會議上向日本天皇提議向亞洲南部繼續擴張,天皇對此也表示同意,於是入侵馬來西亞、菲律賓、荷屬東印度和香港地區的計劃開始實施,同時日本還開始著手准備與美國、英國和荷蘭交戰。7月24日,在法國維希政府勉強同意之下,日軍佔領了法屬印度支那的關鍵要塞。26日,羅斯福總統下令凍結日本在美國所有的資產,同時向日本的石油出口只可通過許可證貿易方式。英國和荷蘭政府也立即仿效美國政府的做法。美國對日本實施財產凍結和石油禁運使日本大為震驚。到1941年8月為止,日本石油儲備只能維持日本陸軍12個月、海軍18個月。9月份提前召開的御前會議將戰爭提到議事日程上,10月近衛內閣倒台,陸軍大臣東條英機出任內閣首相。11月26日,美國國務卿赫爾向日本使節遞交了對美日談判方案的最終修改意見,即著名的「赫爾備忘錄」,備忘錄要求日軍從中國和印度支那撤出全部陸、海軍和警察部隊;在中國除了重慶政府,不得支持任何其他政府或政權;實際上廢除德意日同盟條約。同日,日本機動艦隊主力向夏威夷進發 。1941年12月7日,日本偷襲珍珠港。
❻ 二戰期間,日本為什麼突然向強大的美國開戰呢
美國要護住自己在東南亞的地盤。日本想在東南亞“分一杯羹”。就當時的情況來看,日本要“有所作為”必須要和美國“碰一碰”,於是日本決定向強大的美國開戰!
隔岸觀火的美國被日本拖下水,參與到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來。美國可能想不通日本“這個彈丸小國”為何敢對自己動手,而在日本看來他們是別無選擇,在其他地區的“行動”需要兵員、石油、礦產。如果不能擴大殖民地,就很難實現長久的進攻,他們才不得不和美國開戰,這是日本的心理活動,事實證明他們過分高估了自己的實力。
❼ 從自信滿滿,到頭破血流。為什麼日本非要和美國開戰
二戰時期,德國在歐洲地區大殺四方,不僅將整個歐洲大陸徹底吞並,還將曾經的霸主英國逼的走投無路。最後還在東邊和蘇聯瘋狂對攻。而日本在二戰前期,稱霸了整個東南亞,而且還將英國在東南亞地區的主要軍事力量打了一個七零八落。大名鼎鼎的Z艦隊,也迅速成為日本航母的手下敗將。但是就是這樣一個日本,最終被美國海軍和海軍陸戰隊積蓄力量,一路平A,差點在日本本土登陸。其實日本之所以對美國下手,原因有三個。
雖然日本在二戰前期占盡了優勢,但是那隻是對美國太平洋艦隊有一定的優勢。如果美國通過運河將大西洋艦隊抽調過來對付日本,誰贏誰輸還是兩說。所以可以這么說,當時的美國讓了日本一隻手。
❽ 日本當年,為什麼要跟美國開戰
日本帝國主義在二戰中為什麼慘遭失敗?因為他們得罪了不該得罪的人,一聲不響地把地球村首富美國的打漁船給砸了。
不管怎麼說,日本在中國沒找到大批量的石油,如果找到了,那麼他就沒必要進攻東南亞,也沒必要跟美英翻臉,也許戰爭進程和世界格局可能會改變。
❾ 二戰時期日本為什麼要發動對美國的戰爭
其實從19世紀末期,美國就已超越英國成為了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大的國家。其中最主要的原因便是石油,美國是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產油國。日本野心很大,他們實施南方作戰的終極目標就是荷屬東印度,因為那裡有他們垂誕三尺、夢寐以求的石油。
在戰斗時期日本每年對於石油的需求量是480萬噸,而日本只有800萬噸石油的儲量,所以日本要是能夠佔領荷屬東印度就能解決石油的問題。
當時日本燃油的80%依賴於最大的潛在敵人美國,高級燃油如航空汽油,依賴程度超過了90%。日本為了自給自足,去奪取荷屬東印度的石油,又勢必導致與美國發動戰爭,所以日本舉棋不定。
石油等戰略物資更是依賴美國。據美國國務院估計,當時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軍需物資有54%依賴從美國的進口。而美國在1939年突然終止《美日商約》則使日本感到美國對日本的安全的威脅。而東南亞許多地方擁有豐富的能源。
當時日本每年大約需要500萬噸石油,但自給率不足10%,而荷屬東印度年產石油高達800萬噸。
因此,佔領東南亞地區可以有效保障日本對外軍事戰略所需要的能源。一位美國學者也指出:"日本想利用英國在歐洲的失敗控制它在東南亞的殖民地,這是一個擁有驚人資源的地區,他們認為這樣就可以將中國的漫長戰爭進行到滿意的結局。"
最終日軍還是決定鋌而走險得罪美國多去荷屬東印度的石油,所以導致抗日戰爭提前結束,中國免了許多無妄之災。
❿ 2020年三月日本與美國為什麼打仗
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爆發讓世界人民飽受戰爭的摧殘,時至今日世界上依然有人受到二戰的影響。當時的德軍閃擊波蘭,這標志著二戰的正式爆發。從這之後世界人民就飽受戰爭的摧殘,戰爭造成了無數的人員傷亡。
當二戰進行時,日本作為德軍的同盟國,出現了一個舉動。1941年日本人做出了一個非常震驚的舉動,日軍偷襲了美國的珍珠港,也正是因為這次戰爭,讓日軍損失慘重。同時日軍為偷襲的行為付出了慘痛的代價。
其次日本的海軍同樣反對進攻美國。對日本來說,進攻美國無疑是錯誤的,他們還錯誤地估計了美國的實力。從一個數據就可以看出日本與美國的差距,從1941年到1945年,日本有17艘航母下水,那麼美國呢?
這個數量恐怕是非常驚人的,美國有131艘航母下水,這是一個非常恐怖的數字,從數量上來看,美國無疑佔有絕對優勢。日本本以為通過軍事壓制美國,可是萬萬想不到,美國的實力竟然如此強大,日本根本不是對手。
不過日本之所以對美國開戰,很大程度上是因為東條英機的決定。從另一個角度來看,日本人過於膨脹,日本的實力不足以支撐他的野心,結果導致了被美國按在地上摩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