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有多少日本人後代
A. 大連有多少日本人
在大連日本領事館了解,長期在留日本人4,123人。
大連地處遼東半島南端、黃渤海交界處,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是重要的港口、貿易、工業、旅遊城市。大連歷史悠久,早在6000年前,大連地區就得到了開發。
1953年3月,改中央直轄市。1981年2月,改稱大連市。1985年起,實行計劃單列,同年7月國務院賦予大連省級經濟管理許可權。2020年6月,經中央依法治國委入選為第一批全國法治政府建設示範地區和項目名單。
位置境域
大連市地處遼東半島南端,位於北緯38°43′~40°12′,東經120°58′~123°31′之間。東瀕黃海,西臨渤海,南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北倚遼闊的東北平原,整個地形為北高南低、北寬南窄。全市土地總面積12574平方千米。
其中市區2414.96平方千米,所轄縣(市)10158.89平方千米。全市海岸線長2211千米,其中大陸岸線1371千米,島嶼岸線840千米。
B. 東北現在有多少當年日本人移民的後裔
當局公布的數字是還有3萬多,但是這並不包括沒有公開身份的,以及他們的第二代第三代第四代人。所以現實中應該遠遠高於公開的數字。
C. 日本人當年在東北留下多少種
在東北,如果你不去刻意追蹤歷史的話,日本並沒有太大存在感,但要是主動去尋找,你會發現日本的痕跡無處不在。
寫這個主題的時候,我想起來,在我身邊還有一點和日本有關的事。
我大舅姥爺,也就是我姥姥的哥哥,收養過一個日本孤兒,是個女孩。小時候我去他家,在櫃子上的鏡子相框里看過那個小姑娘的照片。
我記得她是一個人站著,是靠著還是把著一棵樹,具體姿勢長相記不太清楚了。這個日本姑娘後來離開了中國。
我聽家裡人說,她回到日本後,還會寄錢過來給我大舅姥爺。
電視劇《小姨多鶴》劇照
關於日本遺孤的事,有一部電視劇講過,是孫儷主演的,叫《小姨多鶴》。
據統計,當年日本撤退後,留在中國約有5000名孤兒。
這些孤兒大都是被稱為「日本開拓團」的後代,也就是日本向東北地區的先遣移民,將近20萬人。
而按計劃,日本要用20年的時間,向東北移民500萬人。
20年!500萬人!
真是不敢想像,如果日本不那麼貪婪,妄圖鯨吞整個東亞,在那時部分國家已經承認偽滿洲國的情況下,我們的近代史會是怎樣的走向。
...
日本當年在東北確實是下了狠勁的,這一點在東北的鐵路網建設方面體現得最為直觀。
我家在黑龍江的東部,每次出遠門,都要走從佳木斯到哈爾濱的鐵路,這條鐵路叫綏佳線,是偽滿時期修的。
在2018年哈佳快速鐵路通車之前,它是哈爾濱直接通往黑龍江中東部唯一的鐵路。
而東北未通高鐵的一些邊境地區,比如中俄邊境的黑河、密山、虎林,中蒙邊境的阿爾山,還有中朝邊境的臨江和集安,幾乎都還延續著偽滿時期的鐵路格局。
1945年東北地區鐵路網
2020年東北地區鐵路網
1950年全國鐵路網
對比日本撤離前和現今東北的鐵路線,以及建國初期全國的鐵路分布圖可以很明顯地看到,當時東北的鐵路網相較其它地區密度高很多,所以在基建這一塊,不能否認,日本確實為東北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
除了東北內部,中朝跨境的鐵路,也大多是在偽滿時期所建。
中朝邊境的城鎮,從北邊的圖們、開山屯、長白、臨江到南邊的集安、河口、丹東,都有通向對岸的大橋.
除了長白和臨江,其它地方又有鐵路橋,這和中俄邊境至今為止只有一座橋(黑河的中俄黑龍江大橋已經建設完畢,但還未通車)的情況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集安鴨綠江大橋
在中朝邊境旅遊,跨江的鐵路橋一般都是個景點。
能作為景點,除了大橋本身所具有的時代感,站在高處還可以俯瞰一橋連兩國,感受國境線處奇妙的距離感。
在圖們的日光山上,可以清楚地看到兩座大橋架起圖們江兩岸的城市風光,只是大橋稍顯冷清;
另外因為戰亂,有的大橋橋頭還有碉堡,有的大橋在朝鮮戰爭時期被美國炸成了斷橋,顯得有歷史的滄桑感。
圖們江兩岸
日本當年在中朝之間修這么多的鐵路,一方面是為了快速將東北的資源運回本國,另一方面是想打造「滿鮮一體化」,也就是我們經常調侃的那個「大東亞共榮圈」中的一部分。
抗戰結束75年了,現在再來看「滿鮮一體化」,這不正是如今很多人翹首以盼,期待著可以盤活東北經濟的方式嗎:
等朝鮮改革開放,從丹東修一條高鐵直抵首爾,又可以從琿春由圖們江出海到日本,直接打通東北經濟發展的任督二脈,再加上中日韓自貿區,東北瞬間飛黃騰達。
當然以上暢想和日本的「滿鮮一體化」,在形式途徑和本質上是完全不同的,但是從表象和結果上,確實追求的都是「一體」和「共榮」。
...
除了鐵路,日本在東北還有宏大的偽滿洲國都城建設計劃。
新京,也就是長春,是那時偽滿洲國的首都,日本人當年擬了個《大新京都市計劃》。
這份計劃借鑒了巴黎的城市發展模式,想要把長春打造成50萬人口規模,風格上接近澳大利亞堪培拉的花園城市。
這是個野心很大又很精細的計劃,從城市的道路、排水系統到公園綠地和城市建築樣式等等,涉及城市生活的每一處細節,都做好了安排。
待到日本撤離前,長春也確實部分實現了《大新京都市計劃》,據說那時長春已經成為亞洲第一大都市,在人口規模和城市建設上都超越了日本本國的首都東京。
新京地圖
作為偽滿洲國的首都,長春自然是保留了很多日本的痕跡,街頭上無處不在日式風格的建築。
最顯眼的就是新民大街上的「一院四部一衙」,這種建築風格被稱為「滿洲式」也叫「興亞式」,是偽滿時期出現的一種特殊的建築樣式。
簡單來說,就是蓋著中式或日式「大屋頂」,同時摻雜西式風格的建築。
關東軍司令部
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除了這些原味的古建築,還有後來借鑒「滿洲式」建築形態,通過裝飾、色彩和材料沿襲街區的歷史環境,新建設的政府辦公類建築。
長春的日式建築除了「滿洲式」風格,還有大量的現代主義建築,而且這種風格不是僅僅局限在偽滿時期,長春的新建築或多或少仍然延續著這種風格,比如居民樓、商場和一些公共類建築等等。
只是這種影響逐漸式微,在一些不太被注意到的地方顯露出來。
長春街景
東北F4城市,哈長沈大,除了哈爾濱,另外三個在城市建築風格上都是受日本影響較重。
不過雖都是受日本影響,但由於建築藝術的發展,沈陽和大連與長春的「日式」建築長得不太一樣。
沈陽和大連作為早期滿鐵附屬地的大城市,從1904年日俄戰爭之後到1931年偽滿洲國建立,日本建築師在當地的建築活動引入的主要是西方古典主義風格和「擬洋風」,也就是模仿的西式建築類型。
所以從外形上相較受俄羅斯影響的哈爾濱,對於沒有建築知識的人來說,可能看不出太大區別。
沈陽火車站
大連民政署
而在偽滿洲國建立之後,受現代建築思潮影響,日本建築開始發展出具有自己特點的近現代風格,再加上考慮到東北地區的政治社會現實,建築要兼顧當地的歷史和文化,所以在長春就出現了前面所說的中日洋混合的「滿洲式」風格和現代主義風格建築。而這兩種形式的建築,在沈陽和大連很少見。
長春偽滿時期的現代主義風格建築
所以對於建築愛好者,在東北除了可以看到俄國人帶來的西方建築,也可以一窺日本建築發展史。
...
偽滿時期,東北發展得確實不錯,不過這建設不是為了東北和東北人民,而是為了更好地殖民和更方便快捷地掠奪資源。
還記得我前面說的那條從佳木斯到哈爾濱的鐵路嗎,那條鐵路很有意思。
按理說佳木斯作為黑龍江東部最大的城市,與省會哈爾濱之間的鐵路,其修建的目標應該是盡量最短最快。
可是這條鐵路,卻反其道而行之,放著松花江平坦的谷地不走,它竟然從三江平原上的佳木斯繞進了小興安嶺的大山裡,而且沿途經過的站點除了綏化都是些小城鎮。
以前我一直不理解設計人員的腦迴路,後來知道是日本人修的,我就明白了。
之所以火車要拐進小興安嶺,是為了那裡的森林資源,而鐵路到佳木斯後又修到鶴崗,又因為那裡有煤礦。
綏佳線
日本人當年修鐵路,主要目的不是改善當地交通,方便人員往來,而是哪裡有資源鐵路就到哪裡,
所以本溪、阜新、撫順、遼源、吉林、鶴崗、雞西這些產煤產鐵有水利資源的地方都通上了鐵路。
本溪的本溪湖煤鐵礦,是中國現存最早的煤鐵廠礦遺址,廠里有個亞洲現存最早的煉鐵高爐,這是日本人早早就看上的地方。
從1905年日俄戰爭時期,日本人就在這里進行了煤礦開采,後來又采了鐵礦,設立了公司,也就是現在本鋼的前身。
本溪湖煤鐵礦遺址
在阜新和撫順都有大型的露天煤礦,不同時期在規模上輪流當過亞洲之最,它們也都是日本人開發的。
每年冬季吉林市的松花江畔都會出現霧凇,這個霧凇的締造者其實也是日本人。因為日本當年在松花江上游修了一座豐滿水電站,水電站冬季放水,水汽上升掛在樹上,就形成了霧凇。
霧凇
可以說東北的資源型城市背後幾乎都有日本的影子,而這個影子所帶來的不是城市的發展和生活的富裕,而是極其慘痛的歷史。
整個東北有15個萬人坑,日本當年每開個煤礦,每建個大型設施,都會帶來一個萬人坑。
前面所說的,阜新、遼源、鶴崗、雞西這些煤礦城市以及帶來霧凇的豐滿水電站附近,都有一個堆著中國勞工遺骨的大坑。
我現在寫的所有日本在東北的遺跡,這背後都是中國勞工的累累白骨。
阜新萬人坑遺址陳列館
日本為了保護自己的殖民成果:無限的勞力和侵佔的資源,以及准備下一步入侵蘇聯,在中俄蒙邊境修了大大小小十幾個軍事要塞。
這其中規模最大最出名的是虎頭要塞和東寧要塞。
日本關東軍要塞分布圖
虎頭要塞,整個工程全部挖在完達山中,規模巨大。走在裡面,就像是一座城堡,起居室、盥洗室、醫務室等等一應俱全。
可是內部的環境極其陰冷潮濕,只是在裡面呆了一會兒就很不舒服。無法想像當時修建要塞的勞工是何等的艱辛。
而伴隨著這樣一項大的工程完工,就又會誕生一個萬人坑。
虎頭要塞
說到日本殖民時期對中國人的殘忍,我想到東北還有一個日本的痕跡,位於哈爾濱平房區的731細菌實驗室。
我早就聽說過這里,可是一直沒去。後來上學時的日本教授島本來哈爾濱,想要我陪他去看一下,我這才去了。
731
當時教授和他老婆兩個人在每個展區都認真地觀看,我在前面快速的掃了一圈就出去了。
不舒服,特別的不舒服,感覺心口像壓著一塊石頭,悶得喘不出氣。
過了很長時間,島本教授才參觀完。
我坐在車上的副駕駛,看著他們和博物館的工作人員寒暄鞠躬了好一會兒,才一路小跑的回車里來。
他們進車的一瞬間,我就感覺氣氛有些尷尬,我剛想說,看完了,那咱們走吧。
島本教授就從後面碰了下我的肩膀,跟我和司機說,對不起,他老婆也連聲說對不起。
他這一說,我更尷尬了,我不知道是該回答,沒事,沒關系,還是it』s ok,似乎什麼回答都不合適。
後來我回頭尬笑了一下,但是確切說了什麼不記得了。
逝世者名單
那時是2013年,中國的GDP早就超過了日本。
雖然我成長在中國經濟艱難爬坡的時代,也經常接受各種抗日的宣傳教育,可是在我心裡,並未把日本當作一個還似曾經那樣的大國,想要報復他,需要他道歉,因為道歉是強者對弱者的安慰,而此時的我們已經不需要了。
所以日本在東北的遺跡,無論是任何事物,任何形式,我很高興,我們終於可以坦然面對,實事求是,而不用戰戰兢兢,帶著鐐銬起筆。
D. 大連來華的日本人很多麼
不算多。
截止到2019年,大連長住的日本人有5000人,除了從本國派遣來的管理層之外,還有不少從日本遷移至大連的日本雇員。他們是在外包業發展的早期來的,那時候會用流利商業日語接聽電話的勞工,還沒有很多。
這些人大多厭倦了日本社會的高壓生活,以一種以低薪換低壓的心態,來到了大連過著愜意的生活。這些人的起薪仍遠高於中國同行,只是因為是「接電話」這種技術性低的活兒,薪資變動幅度很小,且通常被排除在向上的職業流動之外。
來華日本人多位年輕人
日本年輕人來中國的年齡通常在25至35歲之間,並視跨國流動為人生的轉折點,充滿了可能性與探索,但是正如輝元所描述,現實中他們大多感受到的是生活的停滯不前,甚至是對未來向下流動的擔憂。
遷移到大連成為跨國公司廉價的「本地雇員」的平均年齡為29.5歲。他們都在大連呆了四到五年,最長為九年。盡管大多數人只有一般教育水平或專業資格,但他們的語言資本當時在大連非常有價值。外包服務行業發展的早期,會流利日語的中國勞工尤其短缺。
以上內容參考:鳳凰網-大連的日企,為何留不住人了?
E. 大連有多少韓國人,日本人
這個只有在政府機關才會統計,而且是不定期統計,意思就是說只有在需要這個數字的情況下,政府才會費很大勁的統計這個數字。
我只能告訴你大概的數字,韓國在大連現有公民三萬兩千左右。日本在連公民約有一萬九千左右。(包含經常往來其公民國及中國者)
F. 中國那個城市的日本人多
上海有日本人34,122人,香港有日本人25,541人,北京市有日本人7,589人,蘇洲有日本人5,771人,天津有日本人2,907人,大連有日本人2,823人,広州有日本人2,594人,青島有日本人2,430人,深圳有日本人2,339人
......
※平成16年的海外在留邦人數調査統計.
G. 國內日本人哪裡最多上海還是大連
上海
數據顯示上海擁有5.74萬日本人 全球第二
2013年12月23日 12:50 新華社-瞭望東方周刊
。。。
日本外務省統計數據的另一個部分,則顯示了日本人在中國的具體分布。
擁有日本人最多的非日本城市是美國洛杉磯,7.14萬人。中國上海名列第二,達到5.74萬人。
接下來依次是紐約5.33萬人,曼谷3.99萬人,倫敦3.83萬人。而日本人在香港的人數排名全球第九,有2.31萬人;北京為第17位,有1.15萬人。
在全球擁有日本人最多的50個城市中,10個屬於中國。
北京之後,蘇州是第18位,有1.07萬人;中國台北是26位,8028人;廣州28位,7010人;深圳第33位,5164人;大連34位,4905人;天津第42位,3157人;東莞第45位,3029人。
從最近3年的數據分析,紐約曾位於第一位,上海在2012年成為第二。
香港的排名一直穩定處於第九。北京分別是17位、17位和第18位,也就是2012統計年度略有後移。
在位於中國政治中心的北京,近3年日本人數依次為10103人、10355人和11596人,仍呈逐年增加趨勢。
在蘇州的日本人數量近年來變化較大。上個統計年度中的排序是26位,有7326人; 2011年,蘇州排30位,為5018名。
大連則從上個統計年度的6175人下降到4905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