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三次開國指的是什麼

日本三次開國指的是什麼

發布時間: 2022-12-28 19:57:46

Ⅰ 人民版高中歷史:"日本的開國"指什麼

明治維新~!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Ⅱ 關於日本歷史問題

1.大化改新(中國唐朝時期)

大化革新(Taika Reform)
日本的社會政治變革運動。發生於645年,因此年為大化元年,故名。593年,聖德太子攝政後實行的推古天皇改革,初步確立中央集權制和皇權中心思想,削弱了氏姓貴族奴隸主的保守勢力。但改革沒有觸動部民制,更未摧毀氏姓貴族勢力。聖德太子死後,外戚蘇我氏專權,蘇我蝦夷、蘇我入鹿父子排斥改革勢力,殺死聖德太子之子山背大兄王,另立天皇。640年,聖德太子派到中國留學30多年的高向玄理、留學僧南淵請安歸國(此前僧旻已於632年歸國),他們帶回隋唐的封建統治制度和思想文化,並傳授給皇室貴族,為日本的封建化提供了思想基礎。
645年6月,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等人在皇極天皇接見高句麗、百濟、新羅使節時,於朝中殺死蘇我入鹿,其父蝦夷翌日自殺。這一事件史稱乙巳之變。政變後,皇極天皇退位,革新派擁立孝德天皇,以中大兄為皇太子,中臣鐮足為內臣,僧旻和高向玄理為國博士(顧問),建元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新政府以唐朝律令制度為藍本,參酌日本舊習,規定了中央集權的封建國家體制。646年元月以詔書形式公布改新的主要內容:廢止私有土地、部民,行公地公民制,皇室貴族、地方豪族的部民和屯倉、田莊,均收歸國有,但保留朝廷的手工業部民,國家賜大夫以上的高官以食封(按級別所賜封戶的賦課)。確定中央、地方的行政區劃和組織,中央分京師和畿內(京都周圍地帶),地方分國、郡、里。整備軍事、交通制度。官吏由國家任免,廢除世襲制。編制戶籍、計帳(規定賦役的登記),行班田收授之法,統定班給人民土地和應負租賦的數額。廢舊貢納制,實行租庸調的新稅法及向皇室獻納仕丁(夫役)、采女(宮女)的制度。
律令規定授予皇族以下貴族、官吏的位階及相應的特權。同時,確立嚴格劃分良賤的身份制。667年遷都近江大津(今滋賀縣)。次年,中大兄即位為天智天皇,編纂了日本第一部成文法《近江令》。新政府從653年起,16年中派6次遣唐使(其中一次途中遇難),學習盛唐文化和封建生產方式,促進了社會的進步。 天智天皇死後發生壬申之亂(672),天智之弟大海人皇子殺天智子大友皇子,自立為天武天皇,同年遷都飛鳥凈御原宮(在今奈良縣)。天武天皇發展封建集權制,掃除舊勢力,嚴選官吏,制定八色姓(八等氏族長的世襲尊稱),固定貴族身份。689年,編訂《飛鳥凈御原律令》,以防止舊氏姓貴族的復辟。
20餘年後,藤原不比等於大寶元年(701)編成日本封建國家最完備的法典《大寶律令》,最後完成大化改新的以開元盛世的唐朝為楷模的天皇制國家的理想。大化改新加強了中央集權,促進了國家的統一,是日本進入封建社會的起點。
公元645年(日本皇極天皇四年)6月12日,日本飛鳥板蓋宮太極殿。這一天日本朝廷正在接見「三韓」的使者,舉行「受貢」儀式。隨著「嘎吱吱」的一陣響聲,宮門全部關閉,中大兄皇子突然拔劍刺殺了大貴族蘇我入鹿,在場的許多貴族大驚失色。原來這是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為改革而發動的政變。
日本是由幾個大島和若干小島組成的國家。在古代,這種島國的特點之一是內部矛盾必須自己來解決,外部勢力很難加以干涉,大海在那時還是人們與外界交往的最大障礙,所以自身的改革極其必要。公元3世紀以後,日本本州地區出現了一個較大的政權——大和國。大和國原來局限於本州島中部的大和地區。在不斷的擴張中,大和國逐漸佔領鄰近地區,領土越來越大。5世紀時,這個國家已經統一了現在日本的大部分地區,今天的日本國就是在此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大和國家的最高統治者是天皇。
大和國家在擴張過程中,不斷佔有周圍的土地和土地上的人民,並將其分配給皇室成員和大貴族。大和國家把土地分為屯倉和田莊兩部分,前者屬於皇室,後者屬於貴族。同時勞動人民也被分成兩部分,一小部分是奴隸,主要用於家內勞動,另一部分是部民,主要用於生產勞動。部民是日本國家形成過程中的特殊現象。在大和國家向外征服的過程中,一些歸順的部落和被征服的部落被集體安置下來,保留了原來的部落組織,在原有土地上繼續生活,有許多仍保留著原來的原始血緣關系;此外還有一些專門從事專業生產的部,其勞動者也稱作部民。按照分類,從事農業生產的稱作田部、米部,在手工業或其他行業從事生產的總稱作品部,在品部內又按照行業的不同分為衣縫部、鍛冶部等。在大貴族田莊從事特殊勞動的部民是以其主人的氏命名的。部民有自己的家庭和生產工具,可以有少量的家庭財產。主人不得隨意殺害或買賣部民,但可以象對待奴隸一樣把他們作為禮物送給他人。所以部民和奴隸區別不大。在當時,部民和奴隸大約占日本人口的一半以上。在貴族和部民之間是大批平民,他們的地位由於財產的變化也在變化,時刻有淪為部民的危險。大和國家在基本上統一了全國之後,失去了繼續向外擴張的地理環境,內部開始了爭奪。一些較大的貴族極力想獨自控制中央政權,從中獲得更大的利益。6世紀之前,比較強大的物部氏控制朝政。後來新興的蘇我氏強大起來,打敗了物部氏,奪得了中央的控制權,扶植有利於自己的天皇。蘇我氏家族不可一世,下面的中小貴族也在瘋狂地兼並土地,殘酷地剝削部民,許多平民的土地也被剝奪,土地和財富不斷集中,社會矛盾空前尖銳。在這種情況下,奴隸、部民和平民紛紛起來造反,抗稅逃亡。公元6世紀,整個社會已處於混亂狀態。統治階級不得不考慮如何找出更好的統治方法,以取代過時的部民制。於是在日本出現了向中國學習的改革。改革是從上層開始的。蘇我稻目(?—570年)是改革的代表人物。他曾任兩朝天皇的大臣,在朝廷中掌管財政。他本人與中國的來日人員交往很多,與大陸的移民有著良好的關系。當時,與日本一海之隔的中國社會發展程度較高,向中國學習是一些上層貴族青年的時尚。早在公元5世紀,日本就與中國南朝的劉宋和朝鮮的百濟交往密切,亞洲大陸上先進的文化和科學技術不斷進入日本。蘇我稻目於555年在吉備五郡設立過屯倉,但部民逃跑的很多。後來他試用了編制戶籍的辦法,取得了良好效果,部民很少逃跑。這種作法得到了天皇的獎賞。採用建立戶籍的辦法,使過去以部為單位受奴役的田部民,變成以戶為單位的小生產者。這些小生產者直接向國家交納年貢,實際上成了自由的國家農民。但是改革的主張遭到了朝廷中頑固勢力的反對。物部氏的物部尾輿是掌管軍事的大貴族,他極力維護舊有的統治方式。引起雙方直接沖突的事件是佛教信仰問題。522年,百濟王獻給日本佛像和佛經。在朝廷上,欽明天皇詢問群臣可否崇拜佛教。稻目主張崇拜佛教,以佛教來統一全國的思想,尾輿堅決反對,認為佛教會給日本帶來災難,不如仍然崇拜原來各個氏族的神。半個世紀之後,兩個對立的勢力再次交鋒。587年,用明天皇死,因皇位繼承問題,稻目之子蘇我馬子和尾輿之子物部守屋進行了決戰。在衣折戰役中,物部氏被打敗。蘇我馬子控制了朝廷。先是立泊瀨天皇,後又在592年擁立自己的外甥女為推古天皇。593年,推古天皇立用明天皇的遺子廄戶為太子,臨朝攝政,即聖德太子。聖德太子對中國文化極為了解,欣賞中國的大一統國家體制。極力主張加強皇權,並積極准備改革。603—604年,進行了「推古改革」,先後制定了冠位十二階和憲法十七條。冠位十二階按才能和功績授予個人,是非世襲的官位,排擠了那些世襲的貴族,使天皇的權力增大,同時使國家的政府官僚體制有了雛形。憲法十七條,用以中國儒家三綱五常為主的思想規定了日本臣民的行為守則。其中明確規定,「國非二君,民無兩主,率土兆民,以王為主」。憲法中還主張以和為貴,減少階級對立。594年,由天皇下詔,提倡佛教,為了提高日本的國際地位,聖德太子在與中國加強來往的同時,不再以臣相稱,而是採取了對等的稱呼。他還向中國派遣大批留學生。但是聖德太子的改革只是一個准備,並沒大力推廣開來,頑固勢力還相當強大。622年,在聖德太子死後,蘇我氏害怕進一步的改革損害蘇我氏獨攬朝政,於是殺死了聖德太子的兒子山背大兄皇子,使剛剛開始的改革夭折。
但是改革的思想已經深入人心。蘇我氏的專權遭到朝野反對。645年6月12日,中大兄皇子聯合中臣鐮足等人在接見三韓使者的儀式中,突然發動襲擊,刺殺了蘇我氏的代表人物蘇我入鹿,接著立即在奈良組織軍隊,嚴加防衛。13日,蘇我入鹿的父親走投無路,被迫自殺。14日,革新派人物組成了以改革派人物中大兄皇子、中臣鐮足為核心的集團,廢黜了蘇我氏擁立的天皇,擁立中大兄的舅舅輕王子繼位,稱孝德天皇,並效仿中國的作法,建年號「大化」,遷都難波(今大阪)。646年正月元日,新政權頒布了《改新詔書》,並全力向全國貫徹。為了使改革順利進行,新政權在全國各地登記人口和檢查田產。701年又發布了《大寶律令》,使改革以法律的形式固定了下來。大化革新是個逐步的過程,大約經歷了半個世紀,改革的綱領在實施中也不斷完善和修改。大化革新之後,日本在經濟方面廢除了部民制,建立起封建土地國有制。在政治方面,廢除了貴族的世襲特權,建立以皇權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國家。在軍事上,實行徵兵制,在京師設立了五衛府,在地方設軍團,所有軍隊一律歸中央統一指揮。
[編輯本段]主要內容
經濟
在經濟方面,廢除部民制,建立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罷昔在天皇等所立子代之民,處處屯倉及別臣、連、伴造、國造、村首所有部曲之民,處處田莊。 」廢除了皇室的屯倉,貴族的田莊以及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在此基礎上實行了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班田六年一班,即政府每隔6年,班給6 歲以上的男子口分田2段,女子為男子的2/3,私奴婢為公民的1/3,公奴婢同公民數。受田人死後,口分田歸公。班田農民擔負租庸調。租,即實物地租,受田每段交納租稻2束2把。庸,是力役及其代納物,凡50戶充仕丁1人,50戶負擔仕丁1人之糧,1戶交納庸布1丈2尺,庸米5斗。調,徵收的地方特產,分為田調、戶調、付調。田調按土地面積徵收。田1町徵收絹1丈、絁2丈、布4丈。戶調按戶徵收,其數量為「1 戶貲布1丈2尺」。付調隨各鄉土特產徵收。
政治
在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權天皇制封建國家。新政權建立不久,為樹立了中央集權的指導思想,天皇在大槻樹下召集群臣盟誓,「天覆地載,帝道唯一」。649年下詔,令國博士高向玄理與僧旻「置八省百官」,建立中央機構。地方設國、郡、里,分別由國司、郡司、里長治理。 「八省百官」制和國郡里制均受唐朝的三省六部制和州縣制的影響。兩者雖在形式上有差異,但其性質都是中央集權的行政體制。647年,制定7色13階冠位。兩年後又制定19階冠位。對於大夫以上的貴族賜予食封,以下的給予布帛,作為俸祿。
[編輯本段]影響
大化革新部分地解放了生產力,完善了日本的統治制度,奠定了日本的國家發展方向。大化改新為日本確立了一套在當時頗為先進的管理體制,使日本社會環境穩定,社會經濟得到發展,為以後的繁榮奠定了基礎,也使日本由奴隸社會過渡到封建社會。
[編輯本段]評價
關於大化改新後的社會性質,史學界主張不一。日本學者大都認為改新後的律令社會是奴隸社會的繼續。因為大化改新後階級關系沒有沒生變化,公民的沉重徭役負擔,其性質與部民的負擔並無不同。中國學者除少數人贊成日本學者的觀點者外,大多認為大化改新是確立封建制度的改革。
日本的班田收授法與租庸調制是參照隋唐均田制和租庸調制而制定的。性質基本一致,都是封建國家土地所有制下的土地分配製度和租稅制度。改新後國家對農民的關系是土地所有者對農民的剝削關系。國家佔有生產資料——土地,並以租庸調的形式向公民徵收國稅和課以徭役,公民被束縛在口分田上,以臣屬關系依附於國家。這種生產者對土地所有者的依附關系是封建生產關系的重要特徵,是有別於奴隸制的關鍵所在。班田農民除了有終身使用權的口分田外,還擁有對山林池沼的使用權,每年除了交納固定的租稅和徭役外,交租後剩餘的產品可以占為己有。由此及見他們在生產關系中所處的地位發生了根本的變化。
大化改新後,雖然奴婢仍然存在,但其數量占當時人口的1/10左右,大部分集中在畿內。奴婢在社會生產中已不起主導作用,多數從事非生產性的家庭雜務。當時社會生產者的主要擔當者是班田農民。
大化改新是在日本歷史上發生的一次重大變革運動。它促進了新的生產關系,即封建制生產關系的發展;它為日本歷史開創了不發動大規模流血事件而進行社會改革的先例;它維護了主權,防止了社會的分裂;它使日本從東亞的後發展國家,迅速成為東亞強國。
[編輯本段]改新後的發展
大化改新後,大和正式改名日本國,意為「日出之處的國家」。它仿照唐朝教育制度,在中央設太學,地方設國學。佛教經中國、朝鮮傳入日本後,發展很快,日本積極汲取中國文化,中國的唐詩和書法在日本很受歡迎。
2.明治維新(19世紀70-80年代)
明治維新是日本歷史上的一次政治革命。它推翻德川幕府,使大政歸還天皇,在政治、經濟和社會等方面實行大改革,促進日本的現代化和西方化。明治維新的主要領導人是一些青年武士,他們以「富國強兵」為口號,企圖建立一個能同西方並駕齊驅的國家。1871年廢藩置縣,摧毀了所有的封建政權。同年成立新的常備軍。1873年實行全國義務兵制和改革農業稅。另外還統一了貨幣。在19世紀70年代中期,這些改革遭到兩方面的反對:一方面是失意的武士,他們糾集對農業政策不滿的農民多次興行叛亂;另一方面是受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影響的民權論者,他們要求實行立憲,召開議會,萬事決於公論。明治政府在各方面的壓力下,1885年實行內閣制,翌年開始制憲,1889年正式頒布憲法,1890年召開第一屆國會。在政治改革的同時,也進行經濟和社會改革。明治政府的主要目標是實現工業化。軍事工業以及交通運輸都得到很大發展。1872年建成第一條鐵路,1882年成立新式銀行。為了滿足現代化的需要,大量介紹西方的科學技術。到20世紀初,明治維新的目標基本上已經完成,日本在現代工業國的道路上前進。

3.戰後復興(20世紀40年代末-60年代)
法國作家曾經這樣描述戰後的日本「這是一個站在瓦礫堆上的充滿驚愕的民族,他們把最後的潛力都用於戰爭了,從來沒有哪一個民族失敗得如此徹底!」
戰爭使日本喪失了280萬壯年勞動力,傷殘者更不計其數,還有幾百萬各國的日本僑民由於戰爭的失敗返回了家鄉。東京的地鐵里每天都有凍死的無家可歸者,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70多年的近代化成果全部化為一片廢墟。在東京的大街上,到處可見沉重的木屐聲和日本人蒼白的臉色,在大街上見到美國人和中國人,很多日本人紛紛鞠躬。東京只有4條公交車路線還在運行,日本的國力已從世界排名前6名淪落成亞洲最窮的國家。

日本的優勢和劣勢同樣明顯:剔除了法西斯毒瘤,民主政治初見端倪, 軍隊被解散了,日本可以把全部精力用於經濟建設,戰爭摧毀了日本的硬體建設,但是大和民族的精神並沒有倒下。

1945年,從中國返回日本的火車上,日本僑民中的教師拿著黑板在給小孩講課。
1945年,索尼公司剛剛成立,索尼公司的創始人,前日軍海軍軍官盛田昭夫,將目光投在了一個新鮮事物上:美軍的小收音機。他借到了這個小東西,反復研究。

在日本的中學學校里,廁所的牆上密密麻麻地寫滿了數學公式。
有一副畫像刻畫了戰後日本經濟恢復時期的情景:一個日本婦女帶著小孩,提著葯袋,街上的人人稀稀拉拉,這對母女並不是去買葯,而是去還葯,去把吃剩下的葯還給醫院,因為國家還很窮。。。。。。

終於日本的機會來了,朝鮮戰爭的爆發,大量的軍用卡車訂單湧向了豐田公司,日本的企業一片景氣,1955年,日本的經濟恢復到了戰前最好的水平。

越南戰爭是日本企業趁機龐大起來的又一次機會,但是真正的上帝卻是美國的一個經濟大師,他說:如果日本採用先進的管理方式,大力發展產品質量,20年後就會成為經濟超級大國。日本人很虛心地採用了這位先生的管理方式,70年代,日本的經濟超過了西德,1987年,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了美國。

有的人說,日本的復興是由於幾場戰爭的訂單,但是機會也同樣光臨過中國,區別是:日本抓住了機會,而中國錯過了機會。內戰和無休止的政治運動,封閉,機會怎末會光顧這樣的國家呢?

Ⅲ 日本從建國到現在分什麼時期

  • 神武天皇於公元前660年建立日本國並即位為天皇。

  • 彌生時代

    伴隨著渡來人的移入,日本在彌生時代初期出現了陶器、鐵、銅器以及水田等文化,使日本逐漸成為一個農業社會。彌生時代中期,位於九州的奴國國王向漢朝朝貢,並獲賜金印。

    到了公元2世紀後半期,各小國內戰頻繁,直至3世紀中葉才出現較大的「大和國」,後經過長期的擴張,並且逐漸征服了日本中部大部分地方,其首領最初稱為「大王」,後來改稱天皇。

  • 古墳時代

    古墳的分布基本上遍及本州島南部,以奈良、大阪的大和盆地為主,北海道則未發現。這一時期的墳墓為巨大的穴式土堆,四周有壕溝,「前方後圓」形式的墓制最具代表性,墳的周遭圍繞著中空的黏土塑像,這些筒狀土製人偶可能是殉葬用的,稱之「埴輪」。建築這些墳墓需要花費大筆金錢,只有少數的統治階級能夠負擔,截止2013年發現有71座,鑰匙孔形的古墳最常見,大阪的大山冢,又名「仁德天皇陵」據悉為全世界最大的古墳。

  • 飛鳥

    飛鳥時代得名於奈良縣的飛鳥地方(如今的明日香村,當時的都城藤原京)。佛教在這一時期通過百濟傳來,587年,衣折戰役中,蘇我馬子擊敗物部守屋,取得對朝廷的控制權。

  • 奈良

    奈良時代即以奈良(平城京)為都的時代。自710年(和銅三年)定都平城京,至784年(延歷三年)遷都長岡京,共計74年。是律令制社會的繁榮鼎盛時期,表現在政治經濟制度、階級關系、文化以及對外關系等方面。光仁天皇及桓武天皇時期,朝廷力圖整頓混亂的政治形勢,縮減財政開支,改革兵制,向東北地區擴展疆域,謀求整形和重新加強律令制。

  • 平安

    平安時代即以平安京(京都)為都城的歷史時代,始於794年(延歷十三年)桓武天皇遷都平安京,終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歷經400年。庄園制度讓開墾耕地的人永久擁有耕地,他們結合成利益集團,更武力兼並庄園,漸成各地武家實力的來源。

  • 幕府

  • 鐮倉幕府

  • 源賴朝平定平氏後,建立以鐮倉為全國政治中心的武家政權時代。始於1185年(文治元年)鐮倉幕府成立,終於1333年(正慶二年,元弘三年)幕府滅亡,歷經149年。始期另有1180年說、1183年說、1192年說(源賴朝出任征夷大將軍)。

  • 在北條時宗在位的時候,元世祖忽必烈曾兩次侵日未果。後期,幕府的統治日漸衰敗,無法維持,終於後醍醐天皇舉兵,然後被討伐大將、上野大族足利尊氏的倒戈而滅亡。

  • 南北朝時代

  • 後醍醐天皇消滅了鐮倉幕府後,就進行了第一次的王政復古,推行新政,史稱建武新政。足利尊氏迫後醍醐天皇退位。新天皇光明天皇策封他為征夷大將軍,是為北朝。後醍醐天皇退位後持著天皇象徵的三神器退往大和的吉野(今奈良縣),是為南朝,至此南北朝終於形成。

  • 室町幕府

  • 日本戰國時期地方勢力割據

  • 足利氏原是上野豪族,而且更是鐮倉幕府將軍源賴朝同族,足利尊氏在京都的室町開設幕府,是為室町幕府。南北朝的統一是第三代將軍足利義滿進行的,他統一了以後,曾企圖篡奪皇位。但在他死後,第四代將軍足利義持阻止了此事。由於當初足利氏為了對付南朝,必須於京都開設幕府,而在鐮倉設公方府,引來了關東大亂。在第八代將軍足利義政在位的時候,因繼承權問題爆發了應仁之亂,自此幕府的權威日下。原本受幕府策封於各地的守護大名,有的漸漸被守護代(副官)、家臣、國人篡奪政權,有的可以保持政權至戰國時代。從應仁之亂開始,至足利幕府滅亡,稱為戰國時代。

  • 安土桃山時代

  • 豐臣秀吉

  • 天正元年(1573年),織田信長放逐了末代將軍足利義昭,足利幕府宣告滅亡。後逐漸成為全國最強大的軍事首領,並開始積極拓展統治版圖,直到天正十年(1582年)消滅甲斐大名武田氏為止,已幾乎完全控制近畿與東海地方,並將勢力延伸至中國地方、甲信越地方、四國地方以及北陸地方,此時的全國實際政治中心也轉移到安土城的織田氏手上。同年,部將明智光秀發動本能寺之變,織田信長死去(或說失蹤),其長子兼織田家家督織田信忠敗給明智光秀後自殺,整個織田氏頓時陷入混亂。

  • 1584年,羽柴秀吉與東海地方大名德川家康爆發會戰,雙方經過一番對峙後進行和解並結為同盟,同年,大坂城完工,羽柴秀吉以此為根據地,開始進行統一全國的計劃。經歷四次的大規模討伐後,1590年,接受天皇賜姓豐臣的秀吉完成全國大致上的統一,1598年,豐臣秀吉去世,全國再度陷入混亂。

  • 江戶幕府

  • 德川幕府

  • 1603年(慶長8年)至1867年(慶應3年)間被稱為江戶時代,於江戶設置了江戶幕府。政治一安定經濟也跟著發展,在德川綱吉時代景氣良好,商人與町人盛行元祿文化。江戶時代中葉,幕府財政陷入困境,德川吉宗實行享保改革暫時恢復了財政,卻又再度惡化。

  • 幕府末年被歐美各國逼迫開國,經由馬修·培里來航而簽下了日美神奈川條約等不平等條約使得鎖國崩裂。隨著開國與尊王攘夷思想強盛,幕府大老遇刺身亡與薩英戰爭都令幕府的權威一落千丈,最終德川慶喜先後把政權與領地交還朝廷,史稱「大政奉還」。

  • 明治

  • 明治年間(1868年-1912年)稱為明治時代。

  • 明治天皇

  • 經過王政復古大號令及戊辰戰爭後,擁戴朝廷的諸藩,成立了明治大日本帝國政府。舊藩士在新政下生活困苦,演變成西南戰爭,後來漸漸恢復秩序。

  • 新政府積極引入歐美各種制度及廢藩置縣等等,這些各項改革被稱為明治維新。一方面,新政府確立國家制度,如設立帝國議會及制定大日本帝國憲法;一方面,又以培植產業及加強軍力(富國強兵)為國策推進,急速地發展成近代國家。此外,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日本又在1894年甲午戰爭及1904年日俄戰爭中取得勝利,通過《馬關條約》等不平等條約,割佔台灣及其附屬島嶼(含釣魚島),強占東北南部。1910年吞並朝鮮。

  • 文化上,日本從歐美傳入了新的學問,藝術;帶有未曾在日本出現過的個人主義小說,文學開始出現,與江戶時代以前不同的文化展開了。宗教上,改變了以往神佛合流的現象(神佛分離),出現了打壓佛教(廢佛毀釋)等等的運動。

  • 大正

  • 大正年間(1912年-1926年)稱為大正時代。

  • 大正天皇

  • 明治天皇於1912年駕崩,子嘉仁繼位,改元大正,是為大正時代。大正元年,因為陸軍倒閣而引起了第一次護憲運動(即:大正民主運動,日語:大正デモクラシー),開始出現政黨政治。

  • 大正時代前期,發生了第一次世界大戰,時為自明治維新以來日本國力最高峰的盛世,但1921年,大正天皇因病而由太子裕仁攝政,1923年發生關東大地震,以及一戰後在國際和平會議中節節敗退,使日本日漸艱難。

  • 權貴與政黨不斷抗爭,發生了第二次護憲運動,實行了全民普選(1925年)。亦由唯一的元老西園寺公望推薦首相,提倡「憲政之常道」。

  • 昭和

  • 昭和天皇

  • 1926年12月25日,大正天皇駕崩,皇太子裕仁繼位,是為昭和時代。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國內政局為統制派軍人擊倒皇道派軍人從而掌握軍政大權。此後,由於統制派軍人由外而內改變國家政體的思想,日本開展了對包括中國在內的東亞各國的大規模侵略。日本成為第二次世界大戰遠東以太平洋戰場上的主要侵略者。

  • 1945年8月15日,日本接受《波茨坦公告》無條件向盟軍投降。[3]

  • 戰後的政黨如雨後春筍一樣大量成立。聯合政府倒台。吉田茂再次重登相位,連續四次組閣,合共第一次組閣為日本史上唯一的。《舊金山和約》簽定後,日本恢復了國家主權。

  • 平成

  • 平成天皇

  • 昭和天皇於昭和64年(1989年)1月7日駕崩,子明仁繼位,駕崩隔日起(1月8日)改元平成,稱為平成時代(1989年至今)。[4]

  • 民主黨代表(黨首)鳩山由紀夫(2009年9月)16日在特別國會首相指名選舉中當選為日本第93任首相,並於當天完成組閣。新內閣的成立標志著日本政壇正式進入民主黨執政時代,日本首次實現戰後以來真正意義上的「政權更迭」。

  • 2016年10月28日,日本當選聯合國人權理事會成員,任期從2017年至2019年。

Ⅳ 日本在十九世紀的「開國」的含義是受西方的侵略嗎

黑艦事件,美國入侵日本,迫使江戶幕府開放口岸...

Ⅳ 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

根據所學知識可知,六七世紀的日本非常混亂,7世紀中期,孝德天皇頒布改新詔書,進行大化改新,通過改革,使日本從奴隸制社會向封建社會轉變.故日本完成從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轉型的歷史事件是大化改新.
故選A.

Ⅵ 近代日本什麼時候開國

1868年,日本又向歐美列強學習,進行明治維新,迅速躋身資本主義列強行列,對外逐步走上侵略擴張的軍國主義道路,曾多次侵略中國、朝鮮等亞洲國家。二戰日本投降後,美國派軍隊佔領日本。1947年,頒布新憲法,由天皇制國家變為以天皇為國家象徵的議會內閣制國家。日本戰後奉行「重經濟、輕軍備」路線,於20世紀60年代末一躍成為遠東第一大經濟強國。90年代開始,其經濟陷入長期低迷,並面臨老齡化、少子化等嚴峻的社會問題,但目前仍是僅次於美國、中國的世界第三大經濟體。

Ⅶ 日本從「鎖國」走向「開國」的重要轉折點是

日本客觀上的「鎖國」走向「開國」的確是黑船事件不假,但這是被動的。日本真正開始「開國」,與西方進行文化、科技、軍事交流,是從櫻田門事變,水戶藩18勇士和薩摩藩1勇士,在鐵之介的帶領下截殺了德川家大老井伊直弼開始的。其後,日本開始了轟轟烈烈的倒幕運動。會津藩與長洲藩、薩摩藩的伏見鳥羽之戰後,江戶幕府不久投降,最後一任將軍德川慶喜還政明治天皇。天皇掌權後,開始大刀闊斧的改革,全面西方化,如果我們改革開放一般,這才是日本真正意義的開國。

Ⅷ 日本"第三次開國"的戰略決策是什麼

八○年代是日本最為輝煌的時期之一,這一時期日本推出「粽合安全保障戰略」、「第三次開國」「戰後政治總決算」等戰略決策,挑戰戰後「禁區」,修改憲法,充實戰備防衛力量,將「追隨外交」修改成「自主外交」,擴大日本在世界上的發言權,實現日本政治大國的夙願。不過隨著蘇聯在九○年代初期的崩潰,日本非但沒有更為輝煌,反而在經濟及大國夢方面出現泡沫化現象。上個世紀的第三季美蘇對抗的兩極格局,日本是最大的受惠國。

Ⅸ 日本『開國』是啥意思

開放國門

Ⅹ "日本平成開國"是什麼意思詳細些。

平成是日本現在的年號(平成前面是昭和,1989年是平成元年,)日本首相菅直人在今年新年的一次講話提出了「平成開國」。他說,「日本需要進行繼明治維新和二戰後的第三次開國」。明治維新使日本脫離封建制度,是日本的崛起的起點。二戰後日本民主制度的建立,民主化和經濟的騰飛使日本成為世界經濟強國。可是進入「平成」以來日本面臨少子化、高齡化的嚴重問題,勞動消費人口不斷減少,國內市場漸趨萎縮,社會保障制度難以為繼的瓶頸。日本首相菅直人提出「平成開國」,其意為只有打開國門,與各國建立高水平的經濟合作關系,搭上世界經濟發展的列車,日本才有前途可言。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4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6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6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7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11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6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