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防震屋是什麼
❶ 日本發生7.4級的地震,當地有哪些抗震措施
日本發生7.4級的地震,作為一個經常發生地震的國家,日本人從小就掌握了很多抗震常識,國家也採取了很多抗震措施,比如房屋很多都是木質的,就算是高層建築也採用了防震地基,而且日本建設了發達的地震監測網以及預警系統。
日本作為一個島國,除了資源匱乏,人口密度高的缺點外,還非常不幸的出於地震帶上,這就導致了日本成為一個地震頻發的國家,地震引起的此生災害比如海嘯等也是經常光顧日本,當年日本的福島核電站事件就是因為地震引發的海嘯造成的,這次在日本近海發生了高達7.4級的地震並引發了海嘯,好在由於預警及時,並沒有造成太多的人員傷亡跟財產損失,相關的核電站也沒有受到太多影響,這歸功於日本的抗震措施以及到位的抗震宣傳,下面就來說一說日本都有哪些抗震措施:
一、靈敏的地震監測及預警網路
日本由於地震頻發,所以在地震預測以及預警方面下足了功夫,但是由於地震的不可預測性,並不能完全准確的預測到地震,不過能提前幾秒鍾通知國民就能夠避免很大的傷亡。
你知道日本發生7.4級的地震,當地有哪些抗震措施?歡迎留言討論。
❷ 日本發生7.1級地震,他們的房屋是如何抗震的
日本房屋有如此的抗震能力,首先歸功於日本嚴格的《建築基準法》及配套法規體制。如果只有技術,不去實施那也是枉然。《建築基準法》的前身是1919年《市街地建築物法》。日本建設部於1949年開始修定建築法,1950年誕生了《建築基準法》。其後,每發生一次大地震,日本都會組織力量進行建築抗震調查,根據調查結果提出對《建築基準法》的修改意見。1995阪神地震後,經過修訂的《建築基準法》規定,高層建築必須能夠抵禦里氏7級以上的強烈地震,100年以上的建築壽命。日本的一個建築工程,要從政府部門獲得開工許可,除了要上交設計圖紙、施工圖紙等文件外,還必須提交建築抗震報告書。
日本的學校向來都是所有建築里最堅強的之一,所有的房子都可以倒,學校不能倒。 加固學校對政府來說是“有錢要干,沒錢借錢也要干”的事。在出現巨大財政赤字的情況下,政府依然撥出巨款來改建校舍。在熊本地震中當地的政府大樓早就被鑒定為“無法抵抗烈度6級以上的地震”,但遲遲沒有重修,因為財政緊缺,錢都拿去給學校加固防震了。
❸ 世界上防震等級最高的建築物
世界上防震等級最高的建築物:土耳其伊斯坦布爾國際機場近日建成了世界上規模最大的防震候機樓。新候機樓佔地面積約為18.5萬平方米,它的最大特點就在於防震功能。據模擬測試,這棟即將投入運營的防震候機樓可承受里氏8.0級強震。
各國抗震建築特點
英國:抗震房屋裂紋自動癒合
據《生活科學》19日報道,英國科學家目前正在希臘的一處山坡上建造一種特殊的房屋,它能在地震中「自我癒合」。作為利用納米聚合體粒子研發特殊牆體的帶頭人,英國利茲市的「納米製造業協會」在歐盟的資助下正在研究這種「自愈」的牆體。據稱,這種牆體在壓力(地震期間)的擠壓下,納米聚合粒子將流入裂縫中並變硬,形成固體材料,從而對房屋的裂縫進行自動填補。
抗震房屋裂紋自動癒合
希臘:智能減震屋
由於希臘屬於地震多發國家,所以研究抗震的辦法一直是當地科研人員的重要課題,而這座新型「智能減震屋」就是最新研究成果。
智能減震屋
據研究人員介紹,「智能屋」的最大特色就是能夠進行「自我保護和修復」。「智能屋」里安裝了多種感測設備,即便是對最輕微的震動也會有所察覺,並可藉助屋內設備減少甚至抵消地震帶來的震動。「智能屋」採用的材料具有自動修復功能,一旦牆體在地震中出現裂縫,液態修補材料可以像膠水一樣,粘住裂縫並迅速固化,從而防止房屋倒塌。室內感測器還能迅速感知到溫度的變化。一旦室溫瞬間升高到一定程度,感測器就會通過互聯網或衛星信號,自動通知附近居民並向消防部門報警,從而降低地震引發火災給人們帶來的傷害。據悉,首個「智能屋」將在一周內搭建完畢。研究人員將在接下來的半年時間里對它的實用性進行檢驗。
美國:滾珠大樓
美國建造了一種可以防震的「滾珠大樓」,如矽谷最近興建的一座電子工廠大廈,在建築物每根柱子或牆體下安裝不銹鋼滾珠,由滾珠支撐整個建築,縱橫交錯的鋼梁把建築物同地基緊緊地固定起來,發生地震時,富有彈性的鋼梁會自動伸縮,於是大樓在滾珠上會輕微地前後滑動,可以大大減弱地震的破壞力。
滾珠大廈
日本:高層抗震大廈
日本大京公司一座號稱日本最高(地上55層、高185米)的公寓,使用了與美國紐約世界貿易中心相同的鋼管168根,確保了抗震強度。另外,該公寓還使用了剛性結構抗震體。如遇阪神大地震級別的地震發生時,柔性結構的建築一般要搖動1米左右,而剛性結構建築只搖動30厘米。三井不動產公司在東京都杉並區出售的一座免震結構公寓高達93米,建築物的外圍使用了新研製的高強度16積層橡膠,建築物的中央部分使用了天然橡膠系統的積層橡膠。這樣,在6級地震發生時,就可將建築物的受力減少至二分之一。三井不動產公司2000年已向市場投放40棟這種建築。
彈性大樓
地震高發區日本在這方面也特別有經驗,他們設計了一種「彈性建築」,有較好的抗震性能。日本東京建了12座彈性建築。經東京發生的里氏6.6級地震考驗,證明在減輕地震災害方面效果顯著。這種彈性建築物建在隔離體上,隔離體由分層橡硬鋼板組和阻尼器組成,建築結構不直接與地面接觸。阻尼器由螺旋鋼板組成,以減緩上下的顛簸。
彈性大廈
可漂浮的抗震住宅
這個巨大的「足球」其實是日本Kimidori房屋所製造的叫做Barier的住宅。它可以抵禦地震,並能漂浮在水面上。這座特別的住宅售價約為1390000日元,(約為10萬元人民幣)。
可漂浮的抗震住宅
廉價的「抗震居屋」
日本一公司研製出了一種廉價的「抗震居屋」,這種居屋全由木材建造,最小面積2平方米,造價2000美元,它能夠在主體房屋坍塌時屹立不倒,也能夠抵禦坍塌結構的沖擊和擠壓,很好地保護屋內居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
廉價的「抗震居屋」
中國古代抗震建築設計
與西方磚石結構建築的「以剛克剛」不同,中國傳統的木結構建築在抵抗地震沖擊力時,採用的是「以柔克剛」的思維,通過種種巧妙的措施,其目標是以最小的代價,將強大的自然破壞力消彌至最小程度。
柔性的框架結構:牆倒屋不塌
中華民族不但自文明伊始就睿智地選擇了木材等有機材料作為結構主材,而且發展形成了世界上歷史最悠久、持續時間最長、技術成熟度最高的結構體系—柔性的框架體系。我國木結構技術迄今至少已有近7000年的歷史。中國的傳統木結構,具有框架結構的種種優越性,如「牆倒屋不塌」的功效,但其柔性的連接,又使得它具有相當的彈性和一定程度的自我恢復能力。在汶川大地震中,許多文物建築的牆體均不同程度地受損,但主體結構仍未倒塌,就是這種柔性框架結構抗震能力的表現。
柔性的框架結構
整體浮筏式基礎、斗栱、榫卯:抗擊地震的關鍵
我國古代很少建造平面復雜的建築,主要採用長寬比小於2:1的矩形。規則的平面形態和結構布局有利於抗震。傳統建築往往是中間的一間(當心間)最大,兩側的次間、梢間等依次縮小面寬,這樣的設計非常有利於抵抗地震的扭矩。
整體浮筏式基礎、斗栱、榫卯
中國古代建築一般由台基、梁架、屋頂構成,高等級的建築在屋頂和樑柱之間還有一個斗栱層。中國古代建築的台基用現代結構語言描述,堪稱「整體浮筏式基礎」,好比是一艘大船載著建築漂浮在地震形成的「驚濤駭浪」中,能夠有效地避免建築的基礎被剪切破壞,減少地震波對上部建築的沖擊。中國傳統建築的梁架一般採用抬梁式構造,在構架的垂直方向上,形成下大上小的結構形狀,實踐證明這種構造方式具有較好的抗震性能。優雅的大屋頂是中國古代傳統建築最突出的形象特徵之一,而且對提高建築的抗震能力也做出過相當的貢獻。形成大屋頂(尤其是廡殿頂、歇山頂等)需要復雜結構和大量構件,大大增加了屋頂乃至整個構架的整體性;龐大的屋頂以其自重壓在柱網上,也提高了構架的穩定性。
除了這些較顯著的手法外,中國古代傳統建築中還使用了大量的其他技術措施,這些措施是古建築抗震的關鍵。比如榫卯的使用:榫卯是極為精巧的發明,我們的祖先早在7000年前就開始使用,這種不用釘子的構件連接方式,使得中國傳統的木結構成為超越了當代建築排架、框架或者剛架的特殊柔性結構體,不但可以承受較大的荷載,而且允許產生一定的變形,在地震荷載下通過變形吸收一定的地震能量,減小結構的地震響應。
❹ 每年上萬次地震都屹立不倒,為啥日本的房子那麼結實
因為日本是個地震多發的國家,為了抗震,減少地震帶來的災害,日本人在房屋建設方面也是挖空心思想盡各種辦法,也只能盡可能把傷害減到最小,但也無法保證絕對的安全。
日本列島位於太平洋板塊與亞歐大陸板塊的交界處,因為這樣的情況,使得日本的地質活動非常頻繁,到處都是火山、溫泉,同樣還有頻繁的地震。每年日本發生的地震在兩萬次上下,但大多數都非常輕微,人無法察覺。真正的有感地震,每年大概有一萬次,平均一天四次,在最近的一百年時間里,日本發生了一百多次五級以上的地震,三級左右的地震,隔三差五就來一次。
要知道,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很多的住宅尤其是咱們平常看到的那種日式一戶建,都是日本人自己找人建設的,到底符不符合法律的標准,只有地震之後才能知道。就現實來說的話,日本相當一部分的房屋都並沒有達到法律要求的抗震等級。
日本獨門獨戶的一戶建,大多以木結構為主,材料輕質,但這種房屋因為在地震的時候就算倒塌也不容易造成太大的傷害,所以還是在日本非常受歡迎。不管什麼地方,都有在地震中屹立不倒的建築,但再怎麼結實的建築,在地震中也不能保證絕對的堅固,日本每次地震同樣是房屋到處倒塌,就連核電站都損壞了,何況普通房屋。
❺ 日本如何防震
1.不斷完善建築法:建築物的用材,構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設備。
2.定期的避難演習:各大中小企業,甚至居民區都會定期的進行避難演習,規定每個人的避難路線,避難場所等。並鼓勵每個家庭都准備好災害時備用物品。 日本建築物的防震方法:
1.不斷完善建築法:建築物的用材,構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設備。
2.地基與建築物之間安裝隔震墊。
3.地基的深度與建築物的高度必須相近或一致。
4.建築物中安裝阻尼器。
其他方法:
1.加強避難訓練
2.准備好避難用品
3.加強緊急地震速報 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國家,歷史上地震對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1923年9月1日發生的7.9級關東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下落不明, 103733 人受傷。房屋毀壞128266間,地震引發的火災燒毀房屋447128間,東京85%的房屋被毀,橫濱96%的房屋被夷為平地。地震又引發海嘯,最大浪高超過12米。財產損失300億美元。
關東大地震災是20世紀世界最大的地震災害之一。地震及其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教訓,對日本防災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之後,日本採取了一系列防震減災措施,使災害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通過對災害認知程度的提高以及歷次救災得失的總結,日本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救災法律體系,《災害救助法》(1947年)、《建築基準法》(1950年)、《災害對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險法》(1965年)、《地震財特法》(1980年)、《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置法》(1995年)、《建築物耐震改修促進法》(1995年)、《受災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等。這些法律既是救災工作的行動指南,又是救災經驗的總結,對救災的及時性、成效性都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對建築物抗震性能不斷研究、逐步完善建築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損毀程度,從而有效降低地震的主要次生災害。因為地震災害多數是由其次生災害房屋破壞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壞,少破壞,輕破壞,傷亡人數一定是很少的,損失程度也會減少很多。關東大地震之後,日本在歷次地震中遇難人數均不及萬,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阪神大地震中,遇難人數也不過6000餘人。
三、建立平時全民逃生自救訓練體系和避難措施、避難場所,從而有效降低災害程度,更大程度地提高獲救率。日本將關東大地震發生日定為全國「防災日」,「防災日」所在一周定為「防災周」。每年在「防災周」舉行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綜合防災演練,以普及防災知識和提高全民防災意識。而日本的很多家庭都預備了「防災應急箱」,在日本的各大公司,員工的辦公桌下都有免費配置的「防災應急箱」,這種「防災應急箱」體積不大,內部配置略有差別,能最大限度地延長倖存人員等待救援的時間。
四、加大針對地震及其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利用各領域科研最新成果,提高地震災害預防及施救的效率。根據數字化、信息化、網路化等高新技術所具有的特點,為防震減災服務。如利用衛星、固定攝像、遠距離小型圖像傳送儀、GIS、GPS等技術,確保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圖像、影像、情報的收集及災後搜救。
作為經常發生地震的島國,日本在防震方面,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除了應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較為充分的准備。例如,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標准,就在2007年,剛有建築工程師因為忽視這種標准,盡管沒有造成損失依然被判罪入獄;日本的電纜線路,為了避免地下管線在地震中容易損壞而難以維護的缺點,一律採用空中架線,因此電線桿林立,對市容頗有破壞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區,都設置有固定的「防災避難地」,多在開闊的學校操場,公園等地,旁邊有醒目的標志提醒人們在地震發生時到此逃避。也有放置應急燈的,但大多數日本的應急箱放置蠟燭。這是因為蠟燭可以不怕潮濕影響,品質可靠,除照明外還可以充當火種和判斷氧氣含量。這種通過特殊處理的蠟燭,可以連續燃燒4.5個小時,比大多數應急燈能夠提供的照明時間都要長。 5.超薄保溫雨衣一件。這種銀色的保溫雨衣是高科技產品,整件雨衣折疊後和一條手帕的體積不相上下,重量極輕,卻可以連頭包裹一個壯年大漢。這種雨衣採用了類似美國阿波羅飛船宇航員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熱並有較好的韌性。在遭遇地震災害時,很多人在廢墟殘骸中等待救援時面臨體溫下降的問題,這種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體溫,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時也可用它製成簡易的儲水器,來保存雨水以供飲用。 6.高強度尼龍攜行袋一個,使用者可以用這種攜行袋將箱內物品全部裝入隨身攜帶。在地震中,脫離危險地帶後,往往當地還有無水無電交通中斷的階段。那時,隨身攜帶應急箱中的食品飲水,就很有價值了。 有的應急箱中還有葯品,綳帶等,我們公司這類材料是集中放置的,所以個人的應機箱中沒有。 這種應急箱會定時更換,以避免過期,而換下來即將過期的食品和飲水,因為沒有回收價值則通常提供給員工免費食用。筆者也曾多次品嘗過,對其口味不敢恭維,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這種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覺日本在防災准備上,非常重視實用性和完備性。 這種應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預備,象這樣比較標準的售價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較好的二十二件套應急箱,則售價在20,000日元左右,還帶有逃生的繩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場上這種最好的應急箱,卻是中國製造。 除了應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較為充分的准備。例如,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標准
然而,在防災方面,與中國相比,日本也不是處處領先。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日本Yahoo網站的新聞報道後面有這樣一條留言 – 「中國方面動作很迅速,日本政府應該學習!」而且,這條留言還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贊成並引發討論。
地震大國日本,為何對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學習中國呢?這並非誇大之詞,其原因是按照日本憲法,在地震時如果需要出動自衛隊救災,須經國會批准,因此其救災出動速度確實不如中國聞警即動的解放軍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經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獨立於自衛隊以外的救災體系,來滿足社會需要。
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為了避免地下管線在地震中損壞、難以維護,日本的電纜線路一律採用空中架線,因此電線桿林立,即使對市容頗有破壞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區都設有固定的「防災避難地」,多在開闊的學校操場、公園等地,旁邊有醒目的標志,提醒人們在地震發生時到此躲避。
在日本的各個大公司,員工的辦公桌下都有免費配置的「防災應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對抗地震的手段。 用減振材料 竹子等 1...不斷完善建築法:建築物的用材,構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設備。
2.定期的避難演習:各大中小企業,甚至居民區都會定期的進行避難演習,規定每個人的避難路線,避難場所等。並鼓勵每個日本建築物的防震方法:
1.不斷完善建築法:建築物的用材,構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設備。
2.地基與建築物之間安裝隔震墊。
3.地基的深度與建築物的高度必須相近或一致。
4.建築物中安裝阻尼器。
其他方法:
1.加強避難訓練
2.准備好避難用品
3.加強緊急地震速報 家庭都准備好災害時備用物品。 贊同0| 評論 本建築物的防震方法:
1.不斷完善建築法:建築物的用材,構造,以及特殊的防震耐震設備。
2.地基與建築物之間安裝隔震墊。
3.地基的深度與建築物的高度必須相近或一致。
4.建築物中安裝阻尼器。
其他方法:
1.加強避難訓練
2.准備好避難用品
3.加強緊急地震速報 贊同
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國家,歷史上地震對日本人民造成了巨大傷害。1923年9月1日發生的7.9級關東大地震造成99331人死亡,43476人下落不明, 103733 人受傷。房屋毀壞128266間,地震引發的火災燒毀房屋447128間,東京85%的房屋被毀,橫濱96%的房屋被夷為平地。地震又引發海嘯,最大浪高超過12米。財產損失300億美元。
關東大地震災是20世紀世界最大的地震災害之一。地震及其次生災害造成的人員傷亡和財產損失是前所未有的。它使日本民族得到了血的教訓,對日本防災工作產生了深遠影響,之後,日本採取了一系列防震減災措施,使災害影響程度降到最低。
一、建立完備的法律體系。通過對災害認知程度的提高以及歷次救災得失的總結,日本逐步建立了一系列的抗震救災法律體系,《災害救助法》(1947年)、《建築基準法》(1950年)、《災害對策基本法》(1961年)、《地震保險法》(1965年)、《地震財特法》(1980年)、《地震防災對策特別措置法》(1995年)、《建築物耐震改修促進法》(1995年)、《受災者生活再建法》(1998年)等等。這些法律既是救災工作的行動指南,又是救災經驗的總結,對救災的及時性、成效性都提供了基本保障。
二、對建築物抗震性能不斷研究、逐步完善建築抗震設計理論與方法,最大限度地降低房屋損毀程度,從而有效降低地震的主要次生災害。因為地震災害多數是由其次生災害房屋破壞造成的,只要房屋在地震中不破壞,少破壞,輕破壞,傷亡人數一定是很少的,損失程度也會減少很多。關東大地震之後,日本在歷次地震中遇難人數均不及萬,即使是在人口密集的阪神大地震中,遇難人數也不過6000餘人。
三、建立平時全民逃生自救訓練體系和避難措施、避難場所,從而有效降低災害程度,更大程度地提高獲救率。日本將關東大地震發生日定為全國「防災日」,「防災日」所在一周定為「防災周」。每年在「防災周」舉行全國范圍的大規模綜合防災演練,以普及防災知識和提高全民防災意識。而日本的很多家庭都預備了「防災應急箱」,在日本的各大公司,員工的辦公桌下都有免費配置的「防災應急箱」,這種「防災應急箱」體積不大,內部配置略有差別,能最大限度地延長倖存人員等待救援的時間。
四、加大針對地震及其相關學科的科學研究,利用各領域科研最新成果,提高地震災害預防及施救的效率。根據數字化、信息化、網路化等高新技術所具有的特點,為防震減災服務。如利用衛星、固定攝像、遠距離小型圖像傳送儀、GIS、GPS等技術,確保對地震等突發事件的圖像、影像、情報的收集及災後搜救。
作為經常發生地震的島國,日本在防震方面,確有很多值得我們學習的經驗。
除了應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較為充分的准備。例如,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標准,就在2007年,剛有建築工程師因為忽視這種標准,盡管沒有造成損失依然被判罪入獄;日本的電纜線路,為了避免地下管線在地震中容易損壞而難以維護的缺點,一律採用空中架線,因此電線桿林立,對市容頗有破壞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區,都設置有固定的「防災避難地」,多在開闊的學校操場,公園等地,旁邊有醒目的標志提醒人們在地震發生時到此逃避。也有放置應急燈的,但大多數日本的應急箱放置蠟燭。這是因為蠟燭可以不怕潮濕影響,品質可靠,除照明外還可以充當火種和判斷氧氣含量。這種通過特殊處理的蠟燭,可以連續燃燒4.5個小時,比大多數應急燈能夠提供的照明時間都要長。 5.超薄保溫雨衣一件。這種銀色的保溫雨衣是高科技產品,整件雨衣折疊後和一條手帕的體積不相上下,重量極輕,卻可以連頭包裹一個壯年大漢。這種雨衣採用了類似美國阿波羅飛船宇航員太空服的材料,可以有效隔熱並有較好的韌性。在遭遇地震災害時,很多人在廢墟殘骸中等待救援時面臨體溫下降的問題,這種雨衣可以有效地保存體溫,增加生存的希望。必要時也可用它製成簡易的儲水器,來保存雨水以供飲用。 6.高強度尼龍攜行袋一個,使用者可以用這種攜行袋將箱內物品全部裝入隨身攜帶。在地震中,脫離危險地帶後,往往當地還有無水無電交通中斷的階段。那時,隨身攜帶應急箱中的食品飲水,就很有價值了。 有的應急箱中還有葯品,綳帶等,我們公司這類材料是集中放置的,所以個人的應機箱中沒有。 這種應急箱會定時更換,以避免過期,而換下來即將過期的食品和飲水,因為沒有回收價值則通常提供給員工免費食用。筆者也曾多次品嘗過,對其口味不敢恭維,不過這並不影響我對這種防震措施的看法。感覺日本在防災准備上,非常重視實用性和完備性。 這種應急箱很多日本家庭也有預備,象這樣比較標準的售價在8,000日元左右,假如是較好的二十二件套應急箱,則售價在20,000日元左右,還帶有逃生的繩梯等工具。值得一提的是,日本商場上這種最好的應急箱,卻是中國製造。 除了應急箱,日本在防震的其他方面,也有較為充分的准備。例如,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標准
然而,在防災方面,與中國相比,日本也不是處處領先。汶川大地震發生之後,日本Yahoo網站的新聞報道後面有這樣一條留言 – 「中國方面動作很迅速,日本政府應該學習!」而且,這條留言還受到了很多日本人的贊成並引發討論。
地震大國日本,為何對付地震反而提出需要學習中國呢?這並非誇大之詞,其原因是按照日本憲法,在地震時如果需要出動自衛隊救災,須經國會批准,因此其救災出動速度確實不如中國聞警即動的解放軍迅捷。日本政府方面已經有人提出需要建立獨立於自衛隊以外的救災體系,來滿足社會需要。//日本的房屋設計,對抗震有非常嚴格的要求為了避免地下管線在地震中損壞、難以維護,日本的電纜線路一律採用空中架線,因此電線桿林立,即使對市容頗有破壞也在所不惜。日本的居民區都設有固定的「防災避難地」,多在開闊的學校操場、公園等地,旁邊有醒目的標志,提醒人們在地震發生時到此躲避。
在日本的各個大公司,員工的辦公桌下都有免費配置的「防災應急箱」,就是很有特色的對抗地震的手段。
❻ 日本再遇7.4級地震,日本抗震的那些措施有哪些值得學習的地方
日本是一個經常發生地震的地區,因為日本島國住處於地震帶區域,經常會發生頻繁的地震,所以說他們在對抗地震方面已經儲存了非常豐富的經驗,在抗震措施以及政策或者說是生活當中都存在著值得學習的方法和地方。
❼ 常年地震的日本,他們的房子結構有什麼特點
日本是一個多地震國家,所以在房子的結構上也有著抗震的特點。
日本每年都會發生很多地震,但大家會發現哪怕是地震的襲擊下,日本的一些樓房保存的還特別好,可見他們當地的建築抗震能力是非常顯著的。對日本人來說,他們在建造房屋的時候,也會根據地理原因,選擇一些抗震力較好的材料。比如說鋼結構的房子,然後就是大家經常看到的木質屋,最後是鋼筋混凝土結構的屋子。
而且日本房屋在建造的時候,需要有抗震報告書才可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