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金銀珠在哪裡
❶ 日本有哪些文物
日本這塊土地上有人類活動的歷史,最早可以追溯到十三萬年前,從考古發現的證據表明,日本的舊石器時代出現於三萬二千年前,大約在距今一萬到八千年的時候,日本進入繩紋文化時期,所謂的繩紋文化,即是以繩紋陶器定名的文化期,有點類似於中國的仰韶文化(時間並不同),從北海道到沖繩,日本各地都有這種繩紋陶器出土,這種陶器是指用植物纖維搓捲成各種類型的繩索,通過手將繩索線段在陶器表面滾壓出各種類似繩索紋樣的陶器,這種陶器一開始為燒煮食物的炊器,又是可供儲藏承載器,後來又發展至喪葬用的明器。
一、
❷ 請介紹一下日本古代貴金屬的生產情況
樓上說的不對,日本戰國時期是於1490-1620年左右,
據考古發現,繩紋時代倭人已佩帶陶制或者木製的、塗有漆的腕飾和紋飾,以及玉石製作的耳飾、骨制的發飾等工藝品。《三國志?倭人傳》載,男子「以木棉招頭,其衣橫幅,但結束相連,略無縫」,女子「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可見列島的紡織技術進步,這與倭人以農業為主、「種禾稻、?麻,蠶桑、緝績,出細?、縑棉」等是分不開的。邪馬台國向曹魏貢獻的「斑布」、「倭錦」、「絳青縑」、「綿衣」、「皂布」及「異文雜錦」大概供統治者專用,這充分說明當時手工業已較發達。此外,從女王壹與上獻的「白珠」、「青大句珠」等裝飾物來看,倭國還出現了專門製作供統治者賞玩、裝飾等工藝品的部門和工匠。「倭錦」和「異文雜錦」上也肯定與彌生陶器一樣繪有圖案,雖然不能確定其圖案是否為花草、禽獸或人物。至隋代時,倭王開始著冠且「以金銀鏤花為飾」,很有可能受中國的影響。倭人「男子無大小,皆黥面文身」、「文身亦以厭大魚水禽,後稍以為飾」則說明了倭人以文身用來裝飾,而且「諸國文身各異,或左或右,或大或小,尊卑有差」。斷發文身乃是古代中國江南吳越地區的習俗之一,倭人文身習俗當來自中國江南地區,《晉書?倭人傳》載倭人自謂吳泰伯之後,應是有憑可據的。
本戰後戰敗國的地位限制了國防工業的發展,日本採取「寓軍於民」的國防工業發展戰略,沒有專門的軍工廠,國防訂單由防衛省委託給民間企業完成。日本政府採取派遣退役軍官進駐生產軍工的企業方式來加強與民間企業的聯系。軍工生產分散於多個民間企業也有利於戰時國防經濟的動員。目前日本自衛隊對武器裝備需求的數量有限,但日本一些大企業在軍品開工不足的情況下,仍繼續保留著製造軍品的機器、生產線、車間、廠房等設施,以備戰爭一旦爆發能夠迅速投入戰時的軍品生產。企業每年要拿出很大一筆資金對這些車間、廠房進行定期檢測和維護,使其隨時處於良好的「待命」狀態。
日本的軍工產業對戰時的擴充都有很好的准備,比如造船業的每一種軍艦都由兩三家公司來造,這樣保證戰時有多家公司都擁有建造能力。
日本在人力資源動員上採取儲備大量軍官、軍士的做法,經過院校和自衛隊的教育鍛煉努力提高他們的素質,他們服役的年限可以很長,使他們成為軍隊動員擴編的骨幹,保障戰時能夠進行快速、大量、持續、安全的動員,以確保防衛動員計劃的實施。
日本還從思想上進行動員。日本極力強調朝鮮所帶來的核威脅,稱日本必須考慮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加快軍事防禦准備。「中國威脅論」在日本也經常被右翼分子提起。日本人從內心深處有大國情節,從心理上是支持日本再一次成為亞洲乃到世界的政治和軍事強國的。民族主義情緒為戰時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提供了群眾基礎。
日本戰敗後不允許擁有航空母艦,但是日本建造了一些巨型登陸艦和超大型商船,可以在戰時快速動員改裝成航空母艦。例如,由日本三井造船公司製造的「大隅」號大型坦克登陸艦,1998年3月4日下水,該艦全長178米,寬26米,排水量為8900噸,造價530億日元。在飛行甲板上可起降CH--47大型直升機和英制「鷂」式垂直起降戰斗機,可載1000名陸戰隊員,運載兩艘氣墊登陸艇,10輛90式坦克。據專家分析,「大隅」號可在48小時內改裝成輕型航母。
能源和技術儲備
為了保證戰時國防經濟的正常運行,日本建立了規模巨大的民用和戰略能源儲備。日本戰略石油儲備達到161天,用國際標准衡量屬於「很安全」的級別。日本建立了國內60天消費量的稀有金屬儲備,其中國家儲備42天,民間儲備18天。主要是鎳、鉻、鎢、鈷、鉬、釩、錳等稀有金屬,其進口依賴度超過90%。稀有金屬在國防工業中有重要用途,例如銦在高科技武器製造中不但用於液晶面板的製造,而且還用於製造高靈敏度的導彈導引頭、F一22隱形戰斗機遠程探測雷達和隱形座艙蓋。
日本的製造業一旦出現稀有金屬原料供給中斷,將會給日本的經濟帶來嚴重打擊,並且危及國家安全。日本國際未來科學研究所的代表浜田和幸說:「中國擁有世界稀土資源的88%,鋇、鏑和銦的儲量非常豐富,掐住了日、美的咽喉,日本和美國沒有這些稀有金屬,就無法製造精密的制導武器。」據日本「稀有金屬」資料庫的統計,日本的稀有金屬進口量一半都依靠中國,而稀土資源更是83%從中國進口。日本悄悄儲備稀有金屬,一是為平時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二是為戰時國防經濟的運行做好准備。
日本受「武器出口三原則」的限制不能在國際市場上出售武器裝備,自衛隊裝備武器追求「少而精」,日本國內軍火市場規模不大,武器裝備採取「多研製、少裝備」的政策。日本軍事技術在平時很多被儲備起來,戰時一些尖端科技應用於武器生產將大大提高武器裝備的生產效率和性能,為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提供了堅實的條件。
經濟產業結構有利於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不同的經濟產業結構,可以形成的國防經濟實力是不同的。不同的產業部門在國防經濟中所起的作用也是不同的。與國防工業相關的鋼鐵、化工、機械、造船等產業在整個工業中的比例是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日本工業中的這些行業基本上都具備雄厚的實力。日本重工業特別發達,鋼鐵製造業不但產量居於世界前列,質量也達到世界先進水平,像汽車底盤用的高強度鋼,許多國家就必須從日本進口。日本經濟產業結構種類齊全,這也是日本國防經濟潛力轉化為實力的重要條件。
日美同盟關系支持日本國防經濟潛力的轉化
在所有對外關系中,日美同盟關系對日本是最重要的。美國是世界頭等經濟軍事強國,美國視日本為維護亞太戰略利益的重要棋子,日美關系在競爭和合作的矛盾中得到進一步鞏固。日本近幾年在走向軍事大國道路上採取的措施是與美國的支持分不開的。
日本經濟國防潛力向實力的轉化如果得到美國的支持將容易得多。如果有了美國的支持,日本主要戰略資源可望保存,主要戰略物資原材料能基本保障進口。日本在美國有規模巨大的投資,在美國建立和收購了很多工廠。戰時這些工廠將是日本國防工業的重要組成部門,其軍火會由美國源源不斷地流入戰場。日本擁有雄厚的資金和大量的外債,在美國的支持下日本經濟即使在本土經濟受到打擊後仍能維持一定的生產能力,戰時的物質基礎生產不會停止。
❸ 買的銀珠子去哪換
金銀店裡。
銀珠子手鏈主要看銀的價格:現在市場上銀的價格頭概足大到十元每克,對於手工藝比較好的手鏈可能會在加工費方面高一點,一般每克多十元左右,一般人對這個價格還足能夠承受的。
銀手鏈的價格主要受到克數和工藝的影響。挑選銀珠子手鏈需要注;意服裝搭配是品而易見的,因為一旦搭配不當,衣服和手鏈都會在原有基礎上失色,達不到相得益彰的效果。純銀珠子手鏈的價格有高有低,品質不一。
為了挑選出適合自己的,品質對得起價格的純銀珠子手鏈在挑選時尤其需要注意以下幾個點:銀珠子手鏈不同於其它材質的手鏈,沒有矯作張揚的光芒,或許看起米還不太起眼,但搭配在手腕上後,立刻就展現出不一樣的氣質,顯得整個人清新脫俗和神秘典雅起米,彷彿是手院間動人的詩歌。
銀飾的價格也比較實惠親民,這也是大家喜歡購買的原因之一。
在挑選銀珠子手鏈的時候,一個方法是緊跟潮流,選擇當前的流行款式;另一個方法是找對自己的風格,根據自己的膚色、性格和職業等方面米進行挑選搭配,務必達到整體和諧的效果。
因為亞洲人是_皮膚,而佩戴白色的飾品能使膚色顯得更白,銀珠子手鏈的單色調_色不僅村托膚色,更能品示品位。
而從性格角度講,因為不同性格的人從他。
❹ 日本佛珠(念珠)規格尺寸,歷史等等。
類別:念珠 宗教:佛教 凈重:0.1
品牌:黃氏珠寶
尺寸:8mm
《陀羅尼集經》卷二 金、銀、赤銅、水精、木槵子、菩提子、蓮花子等七種。
《守護國界主陀羅尼經》卷九 菩提子、金剛子、真珠、蓮花子、金銀諸寶、及以上諸材和合等六種。
《諸佛境界攝真實經》卷下「持念品」 香木、 石、銅、鐵、水晶、真珠、蓮花子、金剛子、間錯種種諸寶、菩提子等十種
在佛教中,以「七寶」所製成的佛珠最為殊勝尊貴。七寶的名目,諸經中說法各有不同,今但以《般若經》中金、銀、琉璃、硨磲、瑪瑙、琥珀、珊瑚七種為例,加以說明。
金:在佛經中被稱為「蘇伐羅」。「五金」當中,金黃、銀白、銅赤、鉛青、鐵黑各有所表,故又被稱為黃金,列為五金之長。在《翻譯名義集》中,解釋說:
金有四義: 一色無變,二體無染,三轉作無礙,四令人富,以譬法身常、凈、我、凈四德耳。
因其具有久埋不變、百煉不輕的特性,所以歷來為人們所珍愛,以黃金製成的佛珠更加顯示出主人尊貴的氣質。銀:在佛經中被稱為「阿路巴」,是貴重金屬之一,《說文解字》中說: 「銀,白金也。」古人以白金為銀,是從其顏色上而言的,與現代所說的「白金」(鉑,符號Pt)是完全不同的兩種金屬,銀色凈白而閃閃有光,但卻很容易氧化而形成一層「黑垢」,必須要經常洗抹。才能保持光亮如新,以白銀來製做佛珠,如經久不用,便會黯然失色,給人有一種「時時常捻掐,勿使生垢埃」的推動作用。
琉璃:在佛經中,常作「吠琉璃」,在《一切經音義》中解釋說:
所言琉璃者,梵語寶名也,須彌山南面是此寶也,其寶青色瑩徹有光,凡物近之皆同一色,帝釋髻珠雲是此寶 。
如此看來,琉璃指的是一種青色帶光的寶石,其最大的特性。是具有「同化」作用,即任何物品,接近了琉璃,就會被琉璃的顏色所同化。故而採用琉璃製造的佛珠,亦代表了諸佛「同化」之德,更加被廣大佛教徒視若珍寶。
硨磲:在佛經中被稱作「牟婆洛揭拉婆」,根據《增廣本草綱目》記載,硨磲是海中大蛤殼內白晰如玉的物質,因其殼上有深大的溝汶,猶如車輪之渠,故稱為硨磲,只不過後世以來,將白色的珊瑚和白色貝殼製品,均通稱為硨磲了。在「七寶」當中,硨磲是白色的代表,用硨磲製做的佛珠代表了心地的無染,同時還能時時提醒自己不被外境所轉,豈不美哉。
瑪瑙:在佛經被稱為「摩羅伽隸」,是次玉石的一類,由結晶石英、玉髓及蛋白石的混合物構成。因玉髓有紅、黃、白、灰等各種顏色,故瑪瑙亦呈現出種種美麗的色彩和紋理。周履靖所著的《格古要論》說:「瑪瑙以紅多者為上,其中有人物、鳥獸形狀者最貴。有錦花者,謂之紅瑪瑙;有漆黑中一線白者,謂之合子瑪瑙;有紅白相間者,謂之截子瑪瑙;有紅白雜色如絲相間者,謂之醬斑瑪瑙。」由此可知,瑪瑙的種類繁多,顏色各異,用它來製造佛珠,一定是非常華美了。
琥珀:在佛經中被稱為「阿濕摩揭婆」,而在中國古書中常作「虎魄」。李時珍《本草綱目》中「琥珀條」稱:「虎死則精魄入地化為石,此物狀似之,謂之虎魄」。其實,這種解釋是極端錯誤的。琥珀原是一種樹脂,經過幾千萬年的埋藏,加之地殼運動石化而成。磨擦會產生靜電,可吸附紙片等小物體,入火則燃,嗅之有香氣。琥珀的種類相當繁多,現代的珠寶鑒評家,往往將透明而呈金黃色的琥珀稱為金珀;橘黃而不透明的稱為蠟珀;呈朱紅色的稱為血珀;黑色而不透光的稱為翁珀;內里夾含有木屑、花草的稱為花珀;用肉眼垂直平視呈現黑色,在光線照射下則呈現紅亮光點的稱為璽珀。琥珀象徵著尊貴、吉祥。且可預防驚嚇,歷來被達官貴人、富豪之輩視為珍物。用琥珀製成的佛珠,實為佛弟子用以供佛、念佛的最佳聖物。
珊瑚:在佛經中被稱作「缽擺娑福羅」,屬於一種有機質寶石。其實珊瑚是海中的一種腔腸動物——珊瑚蟲,結合營生所分泌出的石灰質。日久成為一種共同的軀體。因其形狀像樹枝,古人誤以為是植物,故又稱為珊瑚樹。在《翻譯名義集》中曾提到珊瑚及其產地:
珊瑚,梵語缽擺娑福羅,外國傳曰,大秦西南漲海中,可七八百里,到珊瑚州,州底磐石,珊瑚生其上,人以鐵網取之 。
珊瑚的顏色主要有紅、白、黑三種,因為它經歷了千百年的自然形成,許多寶石鑒評家都認為它的價值很高。以珊瑚製造的佛珠具有驅邪、避禍、逢凶化吉的功能,一向深受人們喜愛。
佛珠的質料,除了上述的「佛教七寶」以外,可用五大類別加以劃分:
(一)菩提類
菩提子,恐怕是最為人們所熟知的一類佛珠了。其實,菩提子並非菩提樹所結的果實,而是指一種產於雪山附近,名字叫川榖的草本植物。其具體相狀是:
春天長苗,莖高三四尺,葉如黍,開紅白色花,呈穗狀,夏秋之際間結實,圓而色白,有堅殼。如琺琅質,因多用念佛之數珠,故又稱菩提子,木本者為其別種,我國唯天台山有之,稱為天台菩提 。
現今,菩提早已是一個通稱了,代表著「覺悟『的含義。《大唐西域記》雲:
菩提樹者,即畢缽羅之樹也,昔佛在世,高數百尺,屢經殘伐,猶高四五丈,佛坐其下,成等正覺,因而謂之菩提樹焉。
而以菩提樹命名的佛珠質料,總計有三十多個品種。這其中有依產地來命名的,如天台菩提、天竺菩提等,有依紋理來命名的,如星月菩提、鳳眼菩提等。攜帶一串菩提佛珠,是會給人增福無量的。《佛說較量數珠功德經》說:
若菩提子為數珠者,或用掐念,或但手持,數誦一遍,其福無量。
正因為菩提子有著如此深遠的含義,因此,通常將許多的佛珠皆命名為菩提,而信仰佛教者,必有一串菩提佛珠。
(二)寶玉石類
寶石,因其顏色鮮艷,質地晶瑩,光澤燦爛,堅硬耐久,而又存世稀少,故屬於貴重一類。一般來講,比較常見的寶石種類有:水晶、橄欖石、木變石、綠松石、孔雀石、芙蓉石、東陵石、青金石、碧璽、石榴石、金沙石等諸多品類。但這些只能算是次等寶石,遠遠比不上金剛石、紅寶石、藍寶石、祖母綠這四大寶石名貴,因這些寶石異常珍貴,故用這些寶石來製造佛珠,多為皇室或富紳所持用,一般之人是無法得到的。如在《虛雲老和尚年譜》一書中便有關於虛雲老和尚委託寬航師,將某親王所贈的「七色九寶羅漢珠」一串,帶到香港交給岑學呂居士留念的一段記載。
玉石,有廣義與狹義之分。就廣義而言,包括有許多種用於工藝美術雕琢方面的礦物和岩石。諸如大理石、壽山石、青田石、昌化石、巴林石、端硯石等均屬此范疇。而狹義上講,玉石僅指硬玉(緬甸翡翠為優質代表)和軟玉(以和田玉為優質代表)二種。由於千百年來,玉石那種象徵吉祥,可以避邪、鑲災和帶來幸運的功效,以及受到「君子比德如玉,有仁、知、禮、忠、信之道」的影響,那些採用玉石製造的佛珠,也就越發受到人們的喜愛了。
(三)果實(核)類
果實(核)類佛珠,在佛珠的大家庭中佔有很大的比例。人們隨便就可以例舉出不少的種類,桃核雕刻、核桃雕刻、橄欖核雕刻、蟠桃核、金剛子、太陽子、天薏子、蓮子、椰蒂、緬茄、五眼六通等,簡直不勝枚舉。這其中以桃核、橄欖核為果核類的代表,以木槵子、椰殼(蒂)為果實類的代表。
桃樹是一種落葉喬木,易植而子繁,故多為人們所廣泛種植。據傳桃木可以驅鬼。桃梗可能禳惡,桃符可以辟邪,而桃核堅硬,可以用來雕刻成具有深刻含義的各類佛珠。如圖所示的一串佛珠,採用陳年的桃核,一改往常的圓形,而以四大菩薩各居一角,構成方形,中間再加以透雕梅、蘭、竹、松的技法,更加使人愛不釋手。
橄欖是一種常綠喬木,果實長圓而兩頭尖,因其味苦澀而甘,故有「諫果回甘」之稱。橄欖核堅硬如石,是用來製造佛珠的極佳材料,所雕刻的羅漢造型生動,須發皆具,並且會隨著使用時間的增長而變得深紅發亮,是不可多得的隨身法寶。
木槵子,亦稱作無患子,木槵子、木 子,是一種生長在高山上的喬木,枝葉如椿樹,其葉對生,初夏之季,開黃色小花,其蒴膨大,裂而為三。結實大如彈丸,堅黑如漆珠。因在《木槵子經》中,佛陀曾教導波流離王,貫穿木槵子作念珠。遂使得後世的佛教徒均喜愛用木槵子來製造的佛珠,意喻秉承著佛陀的教誨,未有忘失。
椰,是一種生長在熱帶地區的常綠喬木。果實叫椰子,可用來製造佛珠。據清代袁枚《隨園詩話》中說:「近來習尚,丈夫多臂纏金鐲,手弄椰珠,余頗以為嫌。」趙棻在《濾月軒文集》中亦有相同的記載:「乾隆年間,戶部侍朗趙秉沖,精選一串椰子數珠,珍比千狐之腋。」由此可知用椰殼(蒂)來製造佛珠在清初已很普遍,有數百年的歷史了。
(四)竹木類
竹和木都可以用來製造佛珠,竹是一種多年生長的禾本木質常綠植物。柔體而虛中,不易被風雨所摧折,經歷寒暑。蒙受霜雪,枝葉仍然蒼翠不變,故而古人常把它比作是「臨大節而不可奪之君子」。竹有篁竹,邛竹、文竹、箭竹、棕竹、桃枝竹、斑皮竹等類。篁竹,質堅皮白;邛竹,高節實中;箭竹,堅勁中矢。這些都是用來製造佛珠的好材料。
至於木的種類,可以說是不可勝數。用來製造佛珠的一般材質,可用松、柏、桂、椒、桐、梓等,因為松柏後凋,比喻堅貞、壽考;桂椒馥郁,表示拔萃通神;桐為嘉木,鳳凰可棲,梓是良材,琴瑟所制。大都富有一定的含義。但是,比較名貴的木製佛珠,則多選用檀香、沉香、伽南、烏木等珍貴質料。
檀香木,又名旃檀,能作香料焚燒,亦可入葯,如《一切經音義》中注釋說:
旃檀,謂白檀能治熱病,赤檀能去風腫,皆是除疾安身之葯,故名與樂也 。
時至今日,用來製造佛珠的檀木,以黃檀和紫檀居多,尤其是紫檀,因其木材堅實,紋理細密,色澤紫紅,加之有馥郁的香氣,被列為佛教五香(瀋水香、白檀香、紫檀香、娑羅香、天木香)之一,更加被人所鍾愛。圖中展示的這串紫檀佛珠系日本凈土真宗僧侶所持用,一串用來持念,一串用來記取念誦數目,二者合一,再配以紅珊瑚的隔珠水晶的佛頭,更加顯得古樸而高雅。
(五)其它種類
這一項的涵蓋面是非常廣泛的。可以說,除了上述的珍寶類、菩提類、寶玉石類、果實(核)類、竹木類之外,皆應屬於此項。那些牛角、牛骨、犀角、象牙等由於律制所限,一向被漢傳佛教所排斥,卻深受藏傳佛教的喜愛,在藏傳佛教甚至還有採用人頭骨來製造佛珠的。佩帶或持用這些佛珠,也就更能使人了知生死的本來。同時,還會使人感受到一些神秘的宗教氣氛。
除此之外,還有採用陶瓷、紫砂、雕漆等不同質料來製做物佛珠,這些形態各異的佛珠也同樣會帶給人們無盡的遐思。
❺ 八國聯軍在中國洗劫了多少金銀和財寶
根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中國大約有160餘萬件國寶級的珍貴文物流失海外,被世界各地的200餘家博物館收藏,而民間收藏的中國文物是館藏數量的10倍之多。日本僅在侵華期間掠奪的中國文物就達360餘萬件。流失海外的3萬片珍貴的甲骨文片,日本就有約1.3萬片。據記載,戰後日本歸還部分戰爭時期掠奪的中國文物多達近16萬車給中國,其中,珍貴文物就有2000餘件。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八國聯軍進入北京,大肆掠奪,許多珍貴的文物流入英、法、美等國,成為各國博物館引以自豪的經典收藏。
分散在五湖四海私人手中的中國珍貴文物的數量,實在無法統計,估計應該在1600萬件以上,大約有30萬件以上的皇宮國寶流失宮外。
他們掠奪的文物,主要是1860年英法聯軍洗劫圓明園、1900年八國聯軍掠奪北京以及盜竊龍門石窟、敦煌藏經洞等地珍貴藏品,包括《女史箴圖》、《洛神賦圖》、《離騷經》和著名的洛陽龍門石窟《帝後禮佛圖》浮雕等等。」 圓明園盛時文物不少於150萬件
十二生肖銅像不過是圓明園流失文物中的滄海一粟。
今天在圓明園遺址公園,人們只能看到半廢的山水和斷壁殘垣,很難想像這里曾享有「萬園之園」的美譽。盛時的圓明園,有著名景群上百處,清朝數代帝王在150餘年時間里精心經營這座集中西建築風格於一體的皇家園林,乾隆皇帝評價圓明園說:「實天寶地靈之區,帝王豫游之地,無以逾此。」但如今,人們只能憑想像來揣測百餘年前圓明園的風貌。
圓明園究竟有多少文物?這個問題至今眾說紛紜。
據楊先生推斷,圓明園當年的文物數量不會少於150萬件。從清代檔案史料、故宮博物院的研究文章以及《頤和園陳設清檔》中,他搜集了不少證據:
雍正、乾隆、嘉慶、道光、咸豐五朝皇帝,每年居住在圓明園的時間達半年以上。以乾隆皇帝為例,據清內務府穿戴檔記載,乾隆二十一年,全年共393天(因有閏月),乾隆去熱河避暑山莊及木蘭圍場66天,去曲阜54天,居宮內(故宮)105天,居圓明園168天。道光二十四年,全年共347天,道光帝在圓明園居住時間達274天,在宮中居住僅73天。所以,圓明園內的陳設應不比故宮遜色多少。
圓明園園林建築達20萬平方米,比故宮的全部建築面積還多4萬余平方米。除去不會有什麼陳設的亭軒的面積,用於園居、祭祀、讀書、游樂、存儲庫房等的建築面積在19萬平方米左右。這些建築內按一般陳設和庫房存儲計算文物數量的話,也應不少於故宮內陳設的文物數量。而據推算,溥儀退位時故宮實存文物至少應在150萬件左右。
道光年間內務府一份奏摺,詳盡載明道光十五年奉旨清查宮內及圓明園庫貯物件情況:一兩重銀錁共存569390個,其中宮內存290505個,圓明園存280694個;各式如意1621款,其中宮內存1194款,圓明園存450款;玉硯、筆洗等501件,其中宮內存142件,圓明園存337件;頭等瓷爐、瓶、罐等共773件,其中宮內存337件,圓明園存291件……圓明園的收藏情況,由此也略能窺見一斑。
流失海外的圓明園奇珍知多少
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的時候搶走了絕大部分文物。
據當年參加搶劫圓明園的英法侵略軍回憶說:為了拍賣從圓明園中搶來的珍寶,他們把贓品「全安排展覽在喇嘛廟的大殿中」,其中有各種色調的白的和綠的玉石、古色古香的琺琅瓷瓶、古銅器物、金銀的佛像;毛皮製品也特別精緻,其中許多都是很名貴的,有黑貂皮、水獺皮、紫貂皮、羊羔皮等;特別醒目的是,還有兩三件皇帝的朝服。英軍司令格蘭特把自己「應得」的那部分分給了士兵,「軍官們贈送他一把雕滿花紋的赤金酒壺,這是贓品中最精緻的東西」。英國女王也得到一份,是兩個美麗的大琺琅瓶。
法軍司令孟托邦把搶到的兩塊黃金和碧玉做成的朝笏,一塊交給格蘭特轉獻給英國女王,另一塊獻給法王拿破崙三世。回國後,孟托邦又獻給拿破崙三世許多東西:兩根將軍的裝飾杖,用金子做成,中間和兩端都鑲有很大的寶石,做工極為精細;一件乾隆皇帝御用甲胄(現在法國吉美軍事博物館展出),帶一頂戰盔;鎏金和釉的銅寶塔;好幾個用金子和釉做的神像;許多戒指、項圈、酒杯、漆器、瓷器以及數以千計的珍奇玩物。
隨著時間的推移,被劫掠的圓明園文物通過各種拍賣會等途徑流散到世界各地。但大部分還是保存在英法兩國。
大英博物館的東方藝術館中保存了兩萬多件中國歷代的稀世珍品。英軍曾將所劫走的圓明園文物一部分獻給了當時的維多利亞女王,這部分敬獻文物連同被拍賣的圓明園文物都收進了東方藝術館。東晉時期大畫家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卷》,乃我國古代卷軸畫中的稀世珍品,1860年被英法聯軍從圓明園搶走;一匹3尺長、2尺高的白玉馬,這匹玉馬曾被和 從圓明園中竊取,和 被抄家後,玉馬被重新放回圓明園,最終還是沒躲過被劫掠的命運。
法國巴黎楓丹白露宮中有個中國館,是拿破崙三世的歐也妮王後建造的。1860年英法聯軍劫毀圓明園後,侵華法軍司令孟托邦將從圓明園搶來的「戰利品」獻給了拿破崙三世和歐也妮王後。歐也妮王後於是建造了這個中國館,將這些文物收藏起來。
中國館內最顯著的位置擺放著一座巨大的佛塔,2米高,青銅鎏金,通體各層鑲嵌著綠寶石。塔的左右擺放著一對象牙和一對青銅雕龍,與故宮、避暑山莊等處皇帝寶座前放置的青銅龍形制一樣,說明這對青銅龍應是圓明園正大光明殿皇帝寶座前的擺放之物。一對金罐和一隻金曼扎(藏傳佛教的寺廟擺設品),金罐通體如意花紋閃閃發光,金曼扎鑲有珍珠、綠松石和紅寶石,說明當時圓明園內的擺設有多麼奢華。玻璃桌櫃里擺放著一串大念珠,這串珠子共有154顆,跟一般108顆珠子的朝珠不一樣,這是孟托邦將一串皇帝的朝珠和兩串皇後的掛珠串在一起獻給歐也妮王後的,沒想到歐也妮王後並不滿意,因為她早已聽說遠征中國的軍官們個個滿載而歸。她埋怨孟托邦只帶給她這樣的禮物,於是孟托邦另外又送她三車寶物,前後總共送了她七車,包括從圓明園搶來的各種青銅器、玉器、瓷器、漆器、金銀製品、景泰藍……
美國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藏有一柄用名貴白玉雕成的康熙玉如意,顏色白中透綠,雕成多孔真菌形狀,手柄頂部銘文有「御制」兩個大字,下部銘文是:「敬願屢豐年,天下咸如意。臣吳敬恭進」。展品說明顯示,這件精美的玉如意是被英法聯軍劫掠後,在巴黎拍賣會上買來的……
隆十年至乾隆二十四年,清廷用14年的時間,吸收西洋建築的巴魯克形式,於長春園北端,建成大水法十景,俗稱「西洋樓」。西洋樓就是弘歷皇帝命義大利人郎世寧、法國人蔣友仁和王致誠等人設計監造,由中國工匠施工營建的。西式宮殿建築於中國園林中是一個創舉。海晏堂是西洋樓中最大的一幢建築物,樓前有噴水池,沿東西坡道可登上二樓。樓上東西兩側為水車房,呈工字形,中間為蓄水池,可盛水180噸。
1860年10月,英法聯軍闖入圓明園,進行了一場駭人聽聞的大搶劫。為了掩蓋他們踐踏人類文明的野蠻暴行,10月18日,侵略者將這座中外罕見的藝術寶庫焚毀。
1900年,八國聯軍入侵,圓明園又遭浩劫,殘存的十餘處景區慘遭劫掠,強盜們掠奪了園內的大批藝術珍品,大水法的十二生肖塑像難逃厄運,石雕被砸毀,銅獸頭和商周著名的青銅器,歷代的陶瓷器、古代名人的書畫,清朝皇帝的御璽,以及玉如意、時鍾、金塔、玉磬等宮廷陳設品,還有清代瓷器、漆器、玉器、牙雕琺琅、景泰藍、珊瑚、瑪瑙、琥珀、水晶、寶石、朝珠、木雕等精美藝術品亦流落海外。《四庫全書》、《全書薈要》、《古今圖書集成》、《淳化閣帖》摹版等珍貴圖書文物,也都未能倖免於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