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什麼裝
Ⅰ 日本的裝為何叫「和服」,「十二單衣」的來源是什麼
十二單衣
じゅうにひとえ
十二單衣是日本平安時代命婦以上的高位女官穿著的朝服。不過由於平安時代的女性少有在公開場合露面的機會,所以後宮的女性們平日里便穿著袿或小袿,在較為正式的場合則披上裳和唐衣。
十二單衣是由唐衣、裳、上衣、打衣、袿(五衣)和單衣組成的(當然,在單衣裡面還要穿著小袖)。平安末期則再加上比禮、裙帶、結發、寶冠等,算是保留奈良時代的遺俗。唐衣是披在最外面的短褂,自皇後開始,至三位以上的典侍皆可穿用。在顏色方面,赤、紫、青是禁色,只有三位以上、得到敕許的人才能穿著。此外,唐衣的色目繁多,有紅梅、櫻、柳、林道、麥塵等等。這些美麗的顏色交織在一起,相互映襯,與刺綉於其上的龜甲、鳳凰、團菊、牡丹等紋樣一起構成華麗的視覺效果。
裳是平安朝時期成人女性正裝時圍在後腰的長裙(類似男性的裾),考其源起,當是日本於奈良時代學習中國文化的結果。裳以鮮艷的布料製成,可分為大腰、小腰和延腰三個部分。後背自腰間向下皆為「大腰」,以八幅長布製成褶裙延展到身後、拖曳在地板之上的部分稱為「延腰」,以布帶系於腰間的部分叫做「小腰」。裳的質地多為綾或紗,顏色有紫緂、白、秋青等,紋樣則為州濱、波浪、花鳥、小松原等等。
上衣的日文寫作「表衣(うえのきぬ)」,采垂領廣袖的設計,是唐衣之下的第一層袿服,也是袿姿的外袍,因此式樣是非常華麗的。刺綉方面,使用浮紋覆蓋地紋的二重織法,顏色多為赤紅或萌黃,圖案則有立涌、蔓草等等。此外,後裾也以綿為襯里,是一種非常富麗的服裝。
穿著於上衣裡面的打衣最早的作用是禦寒,原先的名稱是「板衣」(這是因為衣上的光澤是以木砧捶打而顯出的緣故)。由於打衣的顏色多為赤紅,故又有「紅衣」之稱。它的紋樣多為菱或瓜形,上面還飾有家紋。
在打衣和單衣之間,還要穿著一層五衣。這是一種以五層不同顏色的薄衫層迭組成的衣物。其名稱便是由「五種不同的色彩」這一含義引申而來的(不過,五衣最早也曾為同色五衫)。到了平安時代中、後期,為了方便起見,將五衣做了簡化,取消了五衫的定製;改為於同一件衣衫的領口和後裾處迭縫五層布料,以起到原先的層色效果。
單衣是十二單上裝中的內衣。其形制雖與五衣及上衣相同,但衣袖和長度卻略有增加。質地多為綾、絹,顏色為紅或青,紋樣有花菱等等。
與上裝搭配穿用的褲裙為袴,又稱表袴或長袴。袴色多為赤紅,未婚少女選用濃色,已婚婦女則用薄紅。質地最早為平絹,後來便漸漸改為絲綢。到了近世,袴又分成帶有褶皺的長袴和無褶的表袴。
最後,還要介紹一下女房裝束的飾物:衵扇。它由杉木或檜木製成,其上覆有薄紙,施以彩繪,又用金銀為箔,是一種非常華美的扇子。
與所有禮儀性的服飾一樣,十二單衣具有的更多是一種身份的象徵!但是,「十二」不是指有十二層,而是說很多層,非常豪華,豪華到極點的意思。
」十二單衣」首先是由唐服演變而成,將前後裾的長度進行調整後,便有了濃濃的和風。
所謂」十二單」的」單」,就是貼身襯衣的意思。重疊八張」褂」的話就是」八ツ單」,要是十張就是」十單」,十二張就是」十二單」。
實際在單上面」五衣」、」打衣」、」表著」、」唐衣」一件一件地穿上,到最後也僅僅是八層,把裳(類似裙褲、裙子)算入數之內也只是九層,不是十二層。
另外十二單是俗名,正式名稱為五衣唐衣裳裝束或女房裝束,這個名稱首見於《源平盛衰記》中描述建禮門院著十二單衣投海一段,而後才有十二單衣之稱呼。現在的日本,除了旅遊景點或戲劇的表演外,基本上十二單衣已很少出現了。日本皇室與貴族也只有在重要儀式時才會穿戴十二單衣。十二單衣雖然有部分受到中國唐代服飾的延伸影響,但不管怎樣,它其實具備自己的系統。是平安時代日本和風的表現。
……
平安時代的裝束極具有古典以及藝術的價值,即時到了今日,皇室的重要活動中仍然穿著平安裝束,而其影響也不僅止於皇室,以至於民俗祭典,以及神道等等。
Ⅱ 二戰時期日本人穿什麼服裝招核男兒愛正裝,女學生偏愛JK
在二戰爆發前後,日本已經正式進入到了總體戰體制下,在這個體制中,無論是男女老少,都將是是作為戰爭中的一部分服務到戰爭中去,甚至在總體戰的要求下,日本男女老少的穿著也被要求的進行規范。在戰爭爆發的前昭和年代,日本男女的穿著也逐漸從戰前的百花齊放,逐漸變得形式化和模板化.
因此在這一時期的日本男女老少的穿搭都帶有濃濃的「招核」味。
戰爭前流行西裝。
日本進入昭和年間之後,經過明治和大正的改革,實際上已經在全面西化的路上越走越遠,除了在一些必要的場合和節日之外,日本的男子們在日常的生活中都不太會穿和服。取而代之的則是從歐美引進過來的西裝,特別是30年代以後西裝更是昭和男兒的標配,無論你是軍人,還是販夫走卒,都要有一件得體的西裝。
本身西裝就干凈得體,顯得正式和有儀式感,而這也符合當時日本人嚴謹,注重細節的特點,整體而言與日本人的氣質也很搭。甚至西裝文化在現在日本也愈演愈烈,注重職場神聖性的日本人在工作期間都是離不開西裝。
戰爭爆發後,全民「國民服」。
不過在地進入到了40年代以後,因為二戰的爆發,一方面是要對布料、紡織品進行控制,另一方面則是西裝帶有很明顯的西方色彩(敵對勢力)。因此當時的日本政府,根據國民政府的中山裝結合日本的軍裝款式進行調整,創造出了「國民服」,板正、修身和很有精神的樣式特點,也符合前昭和時代日本 社會 嚴肅較真的 社會 風格,以及東亞人特有的體型特點。
「國民服」共分為兩種樣式——甲款和乙款,總體而言這兩種款式都是差不多,區別之處在於甲款是帶有美式的西裝領的,而乙款則是翻領款式(和立領的中山裝有點類似)。一般來說,中老年多穿著甲款,青年人多穿著乙款(而且甲款可以當外套,乙款只能是當單衣)
不過雖然有「國民服」有點像中山裝,但實際上兩者還是有本質的區別,除了領口和袖子的差異之外,日本的「國民服」顏色是和九八式軍裝一樣的淺綠色或者卡其色,而且「國民服」是要配帽子和的綬帶的,並非單一的簡單服飾。
總而言之,在二戰爆發之後,全民國民裝,已經成為日本當時男性的標志了。
戰爭中的男學生。
在戰爭中除了成年人之外,中學生或者大學生的穿搭這是延續了自「明治維新」以來的「詰襟」(中文翻譯為「學蘭」),實際上襟制服自從十九世紀七十年代在日本開始作為學生制服而採用之後,逐漸在日本全國普及。到了昭和年間,普通學生的制服依然延續著爺爺輩的這種款式,甚至這種服裝還被的朝鮮和4v等地區引進,早期的國內的民主運動時候,學生們也是身穿類似的服裝(國內衍生出白款)。
在二戰開始後,隨著前線兵員損失殆盡,日本的很多學生都要上戰場,而在上戰場之前,有一個男生將自己制服中的第二粒紐扣摘下來,留給自己心愛的女子,當作紀念……久而久之這粒紐扣,也成了很多上戰場的學生兵們對於親人和心愛女子的信物。
有意思的是在1940年以後,在舉國「國民服」體制下,日本男生的「詰襟」顏色從浪費染料的黑色,變成了土黃色,也就是我們在宮崎駿《螢火蟲之墓》中看到男主角穿的那一身土黃色的學生裝。
在明治維新之後,洋裝就逐漸變成了日本女性的成人衣裝,洋裝最初的普及卻是日本的中層女性的,貴族女子還是循規蹈矩的身穿和服,不過在1929年的關東大地震之後, 動盪的日本 社會 讓很多女子成為一些不法分子劫掠的對象,特別是身穿和服的貴族女子……
因此也是這個偶然事件,也會催生了新式的西式服裝在日本的普及。不過戰爭開始之後,隨著戰爭對物資需求的增加,日本的女裝中也出現了類似「國民服」之類的樣式,大量的婦女進入工廠後,他們的穿著則偏向於男性的工裝,板正,但卻失去女性美感。
而位於農村的很多婦女則是的依舊是身穿舊式的日本和服(日本農村和服)位於田園裡面種田,以棉麻為主的粗布,基本上毫無美感可言。
除此之外,日本的很多女性在戰爭中實際也是需要為戰爭宣傳站台,而她們身穿的服裝則是傳統日本和服,且前面還是加上「愛國婦女會」「愛國挺身隊」之類的綬帶,可以說日本軍部在總體戰體制下,對於這些日本女性的控製得非常徹底。
除了成年女性的穿搭之外,日本女學生在戰爭年代的穿著也是一波三折,明治時代日本女性已經可以正常上學,在明治和大正年間,日本女學生們的制服是的「行燈袴」這種款式就是我們熟知的李連傑版《精武門》,陳真的女朋友山田光子在一出場的時候身穿的校服。
而到了昭和年代,日本西化已經深入到各個領域,從大正年間開始流行的水手服(JK)在昭和初年,就被正式定性成正規校服樣式。日本福岡女校在1922年正式普及水手服。不過早期的JK還是保守的長裙擺,並不像今天這樣類似的百褶裙樣式,30年代,小洋鞋配長款水手服則是日本女學生的標配。
不過進入1940年,在近衛文磨的「舉國一致」的國民服改革中,日本女子的JK制服者發生了改變,在戰時體系下,很多日本女生都要加入到勞動中,所以日本的女學生就出現了——出現了上半身水手服和下半身土裝的殊異搭配,下身土裝也被人稱之為的工裝褲,是以前日本東北部以及關東女子在下地幹活的時候進行改編而來。
所以在戰爭時代,日本女子服裝是經歷了和服、洋裝和國民服改進而來的。
戰爭年代,在日本軍部所謂「總體戰」體制的影響下,日本的男女性的穿搭服裝逐漸變得呆板和嚴肅化,很多土布製成的服裝也逐漸取代了洋裝,這一方面是洋服主要衣料纖維製品被徵用於軍事用途上,造成洋服成衣進一步短缺,另一方面這也是日本在戰爭年代,去西方化的體現。
總而言之,日本在二戰時候的服飾穿搭,確實是「土出了天際」……
Ⅲ 日本武士的著裝有什麼分類
日本武士服裝主要分為戎裝武士和便裝武士。
戎裝武士所穿的鎧甲也隨著歷史的發展有著鮮明的演變,每個歷史時期都因實用性、抗敵性、美觀性、禦寒性、防禦性而隨之改變。甲胄作為武士們防禦性的武器,可以說是冷兵器中舉足輕重的武器,不僅可以保護武士的肉體,同時種類繁多、色彩豐富、做工精良、技術精湛、,舉世聞名,也對西方現代服飾有所影響。
永正年間,主要的便服是肩衣;江戶時代,武士服的制度也更加完善,例如少年穿水干,長絹和細長,醫生和司茶者主要穿著十德,六品以下的穿著素紋,而五品則穿著大紋,四品穿著的是狩衣,四品以上則穿著名貴的直垂。
隨著服裝分類的豐富,武士在打獵和騎馬的時候所穿的振裂,是衣服背部下面開衩的打裂羽織。武士們在雨天穿的服裝是長合羽。便裝武士在日本的每一個歷史時期都產生了代表性的特徵,但無論如何變化,其結構一直都是寬松肥大,舒展自如,簡潔流暢的形態同時也提升了強大的氣場
Ⅳ 為什麼日本男生的校服是中山裝呢中山裝不是中國的嗎為什麼中國人不裝,日本人反而裝了
日本校服又叫詰襟和中山裝還是有區別的,日本的最多2個口袋,領子與領子之間挨的非常近幾乎看不到喉結
。
中國的中山裝。。
有關中山裝的創作靈感,最常聽到的說法是來自南洋華僑的企領服。它指出孫中山在1902年起越南籌建興中會分會,委託河內一來自廣東的裁縫黃隆生生產第一套中山裝。孫中山采當時南洋華僑流行的企領代替西裝的硬領,又將企領服的三袋改為四個,可放筆記、紙筆及工具等東西以方便學習或工作。不過現代日本有些學校也穿中山裝了。。哎為什麼中國有什麼日本就有什麼日本就什麼?中國就有什麼?不過這次是冤枉日本了,日本的學生裝已經有了一百多年接近200年歷史了。還有英國儀仗隊軍服和中山裝也很像不過英國儀仗隊軍服是用的按扣,其實日本學生裝就是改自英國儀仗隊軍服
Ⅳ 日本的和服種類有哪些
浴衣、小紋和服、色無地、付下和服、訪問和服、振袖和服、留袖和服、海老茶袴、花嫁和服、喪服、男式和服。
1、浴衣
一種夏季穿著的和服便服,特點是布料輕薄、色彩繽紛多樣。它的外形、剪裁和正裝和服基本一致。年輕人夏天參加祭典活動的時候穿。
2、小紋和服
日常正裝和服之一,「衣服上布滿小型花紋圖案」是這種和服的名稱來源。搭配小紋的是正裝腰帶「袋帶」和「名古屋帶」,另外由於小紋屬於接近便服類的和服,也可以選擇帶幅較窄的「小袋帶」。
3、色無地
比小紋稍微格調要高一些的日常系正裝,「無地」的意思就是沒有圖案,於是和字面意思一樣,「色無地」就是指在和服中,整件衣服僅有除了黑色以外單一色彩而沒有圖案的一類和服(黑色是喪服)。雖然沒有圖案,不過允許有織出來的暗紋。
4、付下和服
格調介於小紋和訪問之間,也就是介乎於日常著和禮服之間,不論未婚已婚都可以穿。適用的場合與訪問著類似,但較不適合正式儀式。
5、訪問和服
完全歸入禮服類的和服,特徵是有真正的「繪羽」圖案-花紋圖樣橫跨整個衣踞甚至整件衣服都呈現出連續的圖案。
年輕的女孩穿訪問著的時候,可以選擇顏色明艷,華麗花俏的繪羽花紋布滿整件和服的訪問著,而年長的女性穿著時,則選擇只在左前衣踞和右側肩袖處有利落清爽圖案的訪問著。
6、振袖和服
以袖子的長度作為分類。「振袖」這個詞直譯就是指袖丈很長,能翩翩搖曳的袖子。現在,振袖一般僅限女孩兒和未婚女子穿著,不過也有例外,就是男孩過七五三的慶祝禮服也是做成振袖的式樣。
7、留袖和服
廣義留袖和服是指袖丈在50cm左右的和服,而狹義,特指只在腰帶下方有花紋分布的兩種和服,也就是黑留袖(以黑色為底色)和色留袖(以除了黑色以外其他顏色為底色)。
留袖是已婚女性最高級別的禮服,可相當於西方的晚禮服。其中黑留袖級別又比色留袖要高。
8、海老茶袴
海老茶袴也多作為女子畢業著作為畢業典禮的禮服。鞋子可以是正裝草履,也可以是靴子,配靴子是大正時期留下的穿法。
9、花嫁和服
婚禮時穿的衣服,除此之外很少用在其他地方。主要包括大振袖、色打掛、白無垢等,花嫁的配件也有很多。
10、喪服
在喪禮上穿的和服,全喪服黑(除長襦袢外),包括腰帶等一些小物都是黑色。帶家紋,屬於五紋服。
11、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紋的羽織和袴為正式禮裝,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打褂和袴也只作為略禮裝,可以隨便進行服裝搭配。
Ⅵ 日本和服的種類有哪些
和服是日本女性體現東方美的服飾,其地位相當於中國旗袍。下面是我分享的和服的種類介紹,一起來看看吧。
和服的種類介紹和服的種類很多,不僅有男女和服之分,未婚,已婚之分,而且有便服和禮服之分。男式和服款式少,色彩較單調,多深色,腰帶細,穿戴也方便。女性和服款式多樣,色彩艷麗,腰帶寬,不同的和服腰帶的結法也不同,還要配不同的發型。已婚婦女多穿"留袖"和服,未婚小姐多穿"振袖"和服。此外,根據 拜訪 、遊玩和 購物 等外出的目的不同,穿著和服的圖樣、顏色、樣式等也有所差異。
留袖和服
1、留袖和服
女性參加親戚的婚禮和正式的儀式,典禮等時穿的禮服。以黑為底色,染有五個花紋,在和服前身下擺兩端印有圖案表示已婚婦女使用叫"黑留袖"和服。另外其它顏色的面料上印有三個或一個花紋且下擺有圖案的叫"色留袖"和服。
2、振袖和服
未婚小姐的第一禮服,根據袖子長度分為"大振袖","中振袖"和"小振袖"。其中穿得最多的是"中振袖"。例如:成人儀式, 畢業 典禮,宴會,晚會,訪友等場合。因為這種和服給人一種 時尚 的感覺,所以已婚婦女穿"中振袖"的時候也越來越多。
訪問和服
3、訪問和服
整體上染上圖案的和服從下擺,左前袖,左肩到領子展開後是一幅圖畫,近年來作為最流行的簡易禮裝而大受歡迎。開學儀式,朋友的宴會,晚會,茶會等場合都可以穿,並且沒有年齡和婚否的限制。
4、小紋和服
一般作為日常的時髦服裝,整體上染有碎小花紋,很適合用於練習穿著,約會和外出購物的場合。如果是年輕的女性,也可以用於半正式的晚會。
5、男式和服
男子和服以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為正式禮裝。除了黑色以外其它染有花紋的外褂和裙子也只作為簡易禮裝,可以隨便進行服裝搭配。
付下和服
6、素色和服
這是一種單色和服(除黑色以外),如果染有花紋可以作禮服,如果沒有花紋則作日常時裝服。
7、付下和服
袖子,前後身,領子的圖案全是自下而上的方向印染的和服總稱。比訪問和服更輕便舒適。
和服帶子的種類介紹丸帶
女式和服最初使用的帶子,其正面里有花紋,華麗而不失典雅。
袋帶
寬八寸(日本的1寸=3.03cm),正面有花紋,底面是素色,目前是日本最流行的帶子。其中一種織入錦線或金線的帶子可與禮裝搭配,其他染有輕快圖案的帶子則用於時裝服。
名古屋帶
太鼓的兩端分別連有兩條較細的帶子,這樣系起來即舒適又方便。
袋名古屋帶
帶寬八寸(1寸=3.03cm),比袋帶更輕便舒適。
半中帶
其帶寬只有普通帶子的一半左右,沒有里襯,也不用細絛帶,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來打結。
和服的配件介紹配件:和服之美,除了袷、帶、結的組合外,和服的配件也起了很大的作用。和服的配件主要有帶揚、帶締、帶板、帶枕、伊達締、腰紐、胸紐、比翼等。另外還有與和服配套的內衣,穿和服時、進行 美容 時的一些輔助用具以及鞋和其他附屬品。
1、帶揚和帶締是和服整裝中十分重要的小配件。帶揚的作用除了在製作帶結是能夠固定和包覆帶枕外,而且在裝飾上也嚴格要求與和服、和服帶配套。帶揚的材料一般選用紡綢、綾、縐織物等,上面裝飾扎染紋樣、友禪染、小紋、 刺綉 圖案或者是色無地。帶締起著系結和服帶結的作用,有繩帶、 編織 帶、絎縫帶之分。有一種絎成圓筒形的帶子稱為丸絎帶,是禮服上專用的帶締。還有一種摻和金銀絲的繩帶也是平常用於正式禮服和便禮服的帶締。一般來說,帶締厚實的寬頻比窄幅帶的價格高,所以窄幅帶締一般只用在浴衣上面。
2、帶板是置於帶子前方,防止帶子起皺的一種 整形 用的配件,寬度比帶子窄一些。
3、帶枕是製作太鼓的帶山和塑造變化帶結造型時用的,大的很大,但一般都是選用標准形的。
4、伊達締,是系在和服領窩以下的胸口位置,以防止穿著走樣的一種和服配件。伊達締一般選用質地較薄的博多織物。
5、腰紐、胸紐,是和服著裝時用於比試和服的長度,或者作為胸口的假紐之用。
6、比翼,是留袖上的一種特定的裝飾,為的是讓和服兩層縫合能看得出來。比翼規定裝飾在袖口、領、衽以及從腋下到袖下的開口部分。喪服不能用比翼。
7、和服的內衣主要是指足袋、肌襦袢、襯裙、長襦袢、半領。
(1)足袋,即襪子。和服的襪子要求完全選用白色,而且四個腳趾套在一起與大腳趾分開。材料選用上等寬面府綢。
(2)肌襦袢,即貼身汗衫,起到夏天吸汗,冬天保暖的作用,面料選用天然纖維製成的細紗、羅等,領子用同類布做成窄幅的V形領。
(3)襯裙、襯裙的作用主要是為了防止裙子沾污和保暖。面料選用紡綢、縐織物、尼龍等,長度比長襦袢短5厘米左右。
(4)長襦袢,也叫和服長襯衣,是穿在和服裡面的一層衣服,主要功能是在穿著是保持和服的平整和外形的美觀,同時也起到防污的作用。
(5)半領,也叫襯領。半領縫在長襦袢上,主要功能是防污。面料選用縐織物、鹽瀨紡綢等。
8、履物與其他服飾品包括草履、下馱、手提包、帶扣、發飾等。
(1)草履,不是指用草製做的鞋,而是對包括布鞋、皮鞋、漆皮鞋等腳後跟約在2——8厘米的鞋的總稱。選草履是,要注意所選的草履與和服的用途要相符。禮服用的草履是布制的,鞋子的腳後跟也要選得高一些。近些年選用漆皮鞋的人越來越多,這也反映了草履的一種時尚。
(2)下馱,即木屐,有塗漆下馱、白木下馱等。穿浴衣時,赤足穿下馱。下雨時,木屐要套上防雨、防泥的木屐罩稱為雨下馱。
(3)手提包,也是和服的重要附屬品之一,在選用面料、花色上同樣要求與和服配套。禮服用的手提包通常是以佐賀錦、博多織、織錦作為面料。作為外出是攜帶的手提包,一般都是選用漆皮和皮革作為面料。
(4)帶扣和帶締起著同樣的作用,但是帶扣上通常裝飾珍珠、七寶等,為的是給人留下美好的印象。
(5)發飾,如梳、簪、絲帶等,選擇發飾要注意使用的場合,像穿振袖之類的華麗和服,選擇發飾也就要花哨些;若是穿喪服則要避免戴珊瑚、翡翠之類的發飾。
猜你感 興趣 :
1. 日本有哪些傳統音樂
2. 日本文化的特點是什麼
3. 日本最大的島嶼是什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