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日本信濃號航母有多少人
❶ 二戰時期,日本的航母有多少艘
日本自1922年擁有第一艘航空母艦起到1945年戰敗為止,總共建造了25艘航空母艦。其中20艘在戰時被擊沉。到了太平洋戰爭末期,日本的生產能力已經跟不上損失的速度。在1944年1月,日本雖然擁有13艘航空母艦、可搭載496架艦截機,然而實際擁有的艦戴機數量卻始終這不到這個數字。
日本海軍在條約的限制下,採取了一些可迅速增加航空母艦數量的方法。其中所謂的「航母預備艦」就是在部分軍艦的設計中,事先就考慮了未來可能改裝成航空母艦的需求,以利於日後的改裝工作。另外,日本軍方還以投資方式參與商船的設計建造,戰時大量徵用這些商船,進行改裝服役以增強其航母力量。
「鳳翔」號:日本航空母艦的元老和試驗艦
它是日本海軍航空母艦中的元老。在該艦動工興建之前,日本曾改裝過一艘運輸船「若宮丸」號,以進行水上飛機的搭載試驗。而「鳳翔」號在建造之初被歸為「特務艦」,後來才自成一類,成為海軍的第一艘航空母艦。1921年10月在淺野造船廠動工,1922年10月下水、1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9494噸,航速25節,有4門140毫米炮、2門80毫米高射炮,官兵550人。
該艦也算是日本航空母艦的試驗艦。在原設計中,其前段起飛甲板向下傾斜5度,為的是利於飛機起飛加速,右舷的3根煙囪在飛機起飛時可由垂直轉為水平;艦島前方有專供水上飛機回收使用的起重機等。到1923年,「鳳翔」號才一一改正了這些錯誤設計:前端飛行甲板改平,拆除艦島,艦橋改在飛行甲板下面。
1944年,為了搭載新式戰機,「鳳翔」號的飛行甲板被加長到180.8米。由於改裝後的飛行甲板長度超出艦長太多,使得航母的耐波性降低,無法在遠洋活動。
「赤城」號:山本五六曾任艦長的名艦
「赤城」號原本是「天城」級戰列巡洋艦中的一艘。「赤城」號於1920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建造,到了1921年,兩艘「天城」級戰列巡洋艦改建成航空母艦。1923在發生的關東大地震,震壞了放在船台上的「天城」號龍骨,最後只有「赤城」號以航空母艦的姿態面世。
「赤城」號在1923年11月重新開工,1925年4月下水,1927年3月完工。其三層甲板設計相當特殊:最上層為飛機降落甲板;第二層甲板上有艦橋及2門雙聯裝203毫米口徑主炮,故稱為「炮塔甲板」;第三層為飛機起飛甲板,長56.7米,可搭載60架戰機(16架戰斗機、16架偵察機及28架攻擊機)。測試排水量34364噸,航速31節。
1938年,「赤城」號進行了一次大改裝,拆除原來的炮塔甲板和起飛甲板,將最上層甲板延長變成飛行甲板,艦載機數量增加到91架(96式戰斗機16架、96式攻擊機51架、96式俯沖轟炸機24架),運送飛機的升降機也由2座增加到3座,飛行甲板左舷增設艦島。測試排水量增為41300噸,航速31.2節。
「赤城」號是日本海軍的名艦之一。在1928~1929年,日本海軍名將山本五十六曾擔任該艦艦長,偷襲珍珠港時,該艦也作為機動部隊的旗艦,其後,「赤城」號還參加了爪哇海大戰和中途島戰役。在中途島海戰中,「赤城」號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投下的2枚炸彈命中引起火災,大火殃及彈葯庫,連鎖爆炸迫使「赤城」號船員不得不棄船,最後日本用自己的「野分」號驅逐艦發射魚雷將其擊沉。
「加賀」號:關東大地震使它得以頂替上崗
屬於「土佐」級的「加賀」號,真原始設計也是戰列艦,同樣也是「八八艦隊」計劃的產物。
「加賀」號於1920年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次年11月下水,1923年11月開始航母改造工程,1928年3月完工。其外觀與「赤城」號類似,同樣是三層式甲板,排水量33693噸,航速27.5節,可搭載60架飛機。
1934年,「加賀」號也進行了大改裝,於一年後完工。主要是延長飛行甲板,使艦載機的數量增加達到90架(15架90式戰斗機、45架89式攻擊機及30架94式俯沖轟炸機),航速增大至28.3節,排水量增加到42541噸,續航力得到提高。
「加賀」號一直與「赤城」號搭配編為日本海軍第1航空戰隊;偷襲珍珠港時戰果頗豐,在進軍南洋的過程中也出力頗多。在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時,受到美軍俯沖轟炸機的襲擊被命中3枚炸彈而引起火災,數小時後沉沒。成軍13年的第1航空戰隊至此全軍覆沒。
「龍驤」號:日本海軍後續小型航空母艦的典範
在1924年的日本艦艇補充計劃中,准備建造1艘27000噸和3艘10000噸的航空母艦。
「龍嚷」號最初計劃的排水量為9800噸,使用「青葉」級重巡洋艦的艦體,航速30節,搭載約24架飛機。1924年11月,「龍驤」號在橫濱三菱造船廠動工1931年4月下水後拖曳到橫須賀進行艏裝工作。此時軍方要求艦載機數量增加到36架,廠方不得不更新設計,增加一層機庫,以至於舷高度降低、耐波性變差。1933年5月完工時,測試排水量12732噸、66000馬力、航速29節、續航力10000海里(14節),搭載飛機48架、官兵924人。
「蒼龍」號:第一艘真正按航母標准建造的航母
「蒼龍」號是日本第一艘真正按照航母標准設計建造的航母,在此之前的航母多半是由其他軍艦改造而成的。「蒼龍」號的建造過程也是一波三折。根據《華盛頓公約》的規定,當時日本還可建造總噸位21000噸的航空母艦,因而最初設計了2艘各10500噸的航空母艦。但海軍方面卻要求在10500噸的航母上安裝5門203毫米炮、20門127毫米高射炮及100架飛機,這對萬噸級航母而言簡直是無理的要求。進入預算審核階段後,這些要求有所減少,航母的自衛武器數量減少到5門155毫米炮、16門127毫米炮。
「蒼龍」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35年12月下水,1937年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18800噸、152000馬力、航速34.5節、續航力768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裁飛機72架、官兵1000人。
該艦服役後與「飛龍」號一同編入第2航空戰隊,搭載57架飛機(21架「零」式戰斗機、18架97式攻擊機、18架99式俯沖轟炸機),曾支援日軍在中國大陸和南洋方向的侵略行動,並且是偷襲珍珠港的主角之一。1942年6月的中途島戰役是「蒼龍」號戰斗生涯的最後一幕。該艦在美國航母「約克城」號和「企業」號的俯沖轟炸機的打擊下沉入海底,艦上1103名官兵中只有385人生還。
「飛龍」號:魚雷「自我了斷」,水兵得以逃生
「飛龍」號是「蒼龍」級的2號艦,於1936年7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9年7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165噸、航速34.6節、續航力7670海里(18節以下),可搭載飛機72架、官兵1101人。
「飛龍」號服役後一直隨「蒼龍」號同進退。在中途島戰役期同,在「蒼龍」號遭襲6小時後,美機再度光臨「飛龍」號上空。該艦被4枚炸彈命中艦橋右側前方的飛行甲板,前段升降機整個被炸飛到艦橋上井引發火災。6月6日夜零時15分宣布棄船,包括山口聞多在內的416名官兵喪生。值得提的是,當日本驅逐艦「卷雲」號奉命向「飛龍」號旋射2枚魚雷離去後,被困在「飛龍」號艙底輪機室的70名日本水兵竟從魚雷命中爆炸後的缺口處奇跡股地逃生,在海上漂泊15天後有34人被美艦營救。
「翔鶴」級:鼎盛時期的寵兒、偷襲珍珠港的干將
「翔鶴」級航空母艦包括「翔鶴」號和「瑞鶴」號。1936年,日本單方面退出倫敦裁軍會議,從此海軍的造艦工程便如脫韁野馬一般全力擴張。「翔鶴」級航空母艦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翔鶴」號於1937年12月在橫須賀海軍造船廠動工,1939年6月下水,1941年8月完工。而「瑞鶴」號則於1938年5月由川崎神戶造船廠承造,1939年11月下水,1941年9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9800噸,可搭載飛機84架、官兵1660人。這兩艘航母均屬於第1航空艦隊的第5航空戰隊,它們服役於日本海軍的鼎盛時期,先後參加了偷襲珍珠港、東南亞和印度洋方向的作戰。
「翔鶴」號在珊瑚海海戰中因甲板中彈而無法起降飛機,回到吳港大修,第5航空戰隊因此避開了中途島戰役。等到第三次所羅門海戰時,該級艦成為日本惟一的主力航母,但在1942年10月的南太平洋海戰中,「翔鶴」號再度受損,回到橫須賀大修。1944年6月的馬里亞納海戰中,第5航空戰隊再度出擊。19日,「翔鶴」號遭到美軍潛艇「青花魚」號發射的4條魚雷的攻擊,導致彈葯庫爆炸,1263名官兵與艦同沉。
馬里亞納海戰中,「瑞鶴」號被一枚炸彈命中,隨後回吳港進干船塢大修。1944年10月20日,「瑞鶴」號投入萊特灣大海戰,擔任日軍北方部隊的旗艦。25日,「瑞鶴」號遭到美軍艦載機的猛烈攻擊,被命中魚雷和炸彈各7枚,在恩加諾角沉沒,1700名官兵中只有970人獲救。
「祥鳳」級:名為潛艇支援母艦、實為航母預備艦
「祥鳳」級航空母艦包括「祥鳳」號和「瑞鳳」號,前身分別是潛艇支援母艦「劍崎」號和「高崎」號,在設計之初已被列為「航母預備艦」。「高崎」號在1939年下水後立即進行航母的改造工作,於1940年2月完工,並更名為「瑞鳳」號。「劍崎」號於1939年1月比「高崎」號早下水,但服役到1941年1月才進行改造工作,同年12月完工,更名為「祥鳳」號。
改造後的「祥鳳」號排水量達13100噸,航速28節,續航力7800海里(18節時),艦上可搭載6架「零」式戰斗機、12架97式攻擊機及10架99式俯沖轟炸機,合計28架。官兵788人。
「祥鳳」號的第1次也是最後班出擊是在珊瑚海海戰中。在戰斗期間,「祥鳳」號遭到美機密集攻擊而被命中了7條魚雷和13枚炸彈,1942年5月7日沉沒,是日本在太平洋戰爭中損失的第一艘航母。「瑞鳳」號則在1944年10月於恩加諾角遭到美機轟炸,命中2條魚雷和2梅炸彈後沉沒。
「龍鳳」號:甲板上設置一根煙囪以掩人耳目
「龍鳳」號的前身是潛艇支援母艦「大鯨」號,1933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建造,1934年3月完工,排水量13048噸。它也被列為「航母預備艦」。
1941年底,「大鯨」號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作,1942年11月完工,更名為「龍鳳」號。排水量15300噸,航速26.5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官兵989人。「龍鳳」號可搭載21架戰斗機和9架攻擊機。
「龍鳳」號曾參加了馬里亞納海戰,輕微受損後回到日本。其後為搭載新式戰機而將飛行甲板延長了15米。1945年3月19日,「龍鳳」號停泊在吳港時遭空襲而役失動力,後被充作浮動防空炮台使用,直到日本戰敗。戰後,「龍鳳」號被用於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和僑民回國,最後在1946年4月解體。
「大鷹」級:只能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
「大鷹」級航空母艦包括「犬鷹」號、「雲鷹」號和「沖鷹」號。日本海軍在太平洋戰爭前,就有資助民間航運公司建造大型郵輪的計劃,以備有朝一日徵用這些郵輪改造為航空母艦。
1937年4月,日本開始實施上述計劃,凡是排水量在6000噸以上、航速在19節以上的客輪、郵輪、貨輪,政府均會在建造之中予以「獎助金」。1940年,日本海軍急速擴充時,三菱長崎廠的「春日丸」號郵輪即被日本軍方徵用,當時該船的建造工程已經完成約30%。1941年5月,該艦轉移到佐世保海軍造船廠改造,於同年9月完工編入第5航空戰隊,稍後改編入第4航空戰隊。測試排水量為20000噸、航速21.1節、續航力85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72米、寬23.5米,官兵747名。
完工後從未作為航空母艦使用,多半用於訓練及飛機運輸任務,只能算是飛機運輸艦。「春日丸」號在1942年8月被更名為「大鷹」號,正式編入日本航空母艦行列之中。「春日丸」號的姊妹艦還有「八幡丸」號和「新田丸」號兩艘。「八幡丸」號在偷襲珍珠港前夕被軍方徵用,1942年初開始改造,同年5月完工,更名為「雲鷹」號。「新田丸」號的改造工作也於同年11月完工,更名為「沖鷹」號。
上述3艦的航速高正規航空母艦甚遠,只能為運輸船隊警戒、護航或充當運輸飛機平台,「大鷹」號於1944年8月18日在呂宋島西北方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雲鷹」號於1944年9月11日在東沙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而「沖鷹」號則在1943年12月4日在日本八丈島以東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
「隼鷹」級:整體性能不亞於正規航空母艦
「隼鷹」級航空母艦包括「隼鷹」號和「飛鷹」號,它們的服役背景與「大鷹」級類似。為應付1940年東京奧運會,日本郵政省決定建造2艘大型豪華田6輪。日本軍方願意提供60%的補助經費,但要求這2艘郵輪必須達到船長210米、寬25米以上的規格,而且航速要在24節以上,排水置在26600~27000噸之間,並且可在3個月之內改裝為航空母艦。
第1艘下水的「僵原丸」號於1939年3月在三菱長崎廠開工,第2艘「出雲丸」號則於同年11月30日在川崎神戶造船廠動工。1940年『0月,郵輪的建造工作尚未完成,即被決定改造成航空母艦並由軍方收購。「隼鷹」級的改造工程在高度保密的情況下進行,「僵原丸」號在1942年5月初完工,7月中旬更名為「隼鷹」號;「出雲丸」號則在同年7月底完工,命名為「飛鷹」號。測試排水量均為27500噸,水線長215.3米、寬126.7米,飛行甲板長210.3米、寬27.3米,航速25.5節,續航力12251海里(18節時),可搭載飛機53架、官兵1187名。
「隼鷹」號在1942年7月與「飛鷹」號同被編入第3艦隊第2航空戰隊。在中途島戰役結束一個月後,由於日本海軍艦載航空兵嚴重不足,它們由二線預備部隊調整到第一線作戰;10月份參加了索羅門群島海戰和瓜達爾卡納爾海戰,攻擊了美軍「企業」號和「大黃蜂」號航空母艦。美軍進攻塞班島時,它們也有出擊的記錄。
1944年6月20日,在馬里亞納海戰中,「飛鷹」號在艦載機傾巢而出後,被美軍艦載機趁虛而人命中1條魚雷,魚雷爆炸後破壞了航空燃料庫,揮發後的油氣彌漫在艦艇內部。2個小時後油氣被引爆,隨後產生了場無法控制的大火,強烈的爆炸使艦上官兵誤認為該艦又被一條魚雷擊中。「飛鷹」號在爆炸後不久便傾覆沉沒。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場海戰中,有3艘日本航空母艦都是被魚雷攻擊後因油氣引爆而沉沒的。
在同一天里,「隼鷹」號也被2枚炸彈命中,坦損傷不重。1944年12月9日,「隼鷹」號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而嚴重受損。但由於中雷時彈葯庫和燃料庫都是空的,因此幸運地沒有步姊妹艦的後塵而發生爆炸。修理完後的「隼鷹」號一直停泊在佐世保港,戰後於1946年8月解體。
「神鷹」號:由德國商船改裝的飛機運輸艦
「神前身是一艘德國商船「沙恩霍斯特」號。該船於1935年在德國不萊梅建造,屬於德國洛德航運公司遠東航線的定期郵輪,排水量18184噸。因為大西洋的制海權掌握在英國手裡而無法回國,只好滯留在神戶。
1942年被日本軍方收購,同年9月進行航空母艦改裝。由於該船的原廠材料難以獲得,所以改裝工作進展緩慢,一直到1944年春季才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完成。測試排水量20900噸,水線長189.36米、寬25.6米,航速24節,26000馬力,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45米,官兵834人。
它於1944年7月編入第1海上護衛隊,擔任船隊的護航任務。1944年11月17日,在一次從日本到新加坡的護航任務中,在黃海濟州島以西水域被美軍潛艇擊沉,結束了短短5個半月的航母生涯。
「海鷹」號:從客輪、袖珍航母到訓練靶船
「海鷹」號的前身是屬於日本大阪航運公司的「阿根廷丸」號客輪。1939年5月在三菱長崎廠完工,也是日本大型商船「獎助金」支持下的產物。原先排水量12577噸,16600馬力航速21.48節,可搭載旅客901人。中途島戰役後,1942年12月由三萎長崎廠進行改裝,次年11月完工,更名為「海鷹」號。「海鷹」號排水量16700噸,水線長159.59米、寬219米,飛行甲板長160米、寬23米,是「鷹」字型大小航空母艦中最袖珍的一款。由於換裝了「陽炎」級驅逐艦的52000馬力主機,航速增大到23節,續航力7000海里(18節時),可載官兵587人。該船航速太慢,只從事船隊護航、運送飛機等後勤任務,未投入到線作戰。
1845年3月19日,「海鷹」號在吳軍港外海遭美軍空襲受損,被拖回瀨戶內海的別府灣作為訓練用的靶船。同年7月24日在別戶府灣遭英國海軍航空兵攻擊後,擱淺直至戰爭結束,1946年9月解體。
「大鳳」號:油氣「悶炸」使之魂歸大海
這是日本海軍最後一艘大型的正宗航空母艦。當時日本海軍急需擴充航母力量,以對抗太平洋上的美國海軍力量。日本海軍認為,美國已擁有5艘大型航母並還將建造2艘,日本則只有6艘一線航空母艦(「赤城」、「加賀」、「蒼龍」、「飛龍」、「翔鶴」、「瑞鶴」),所以要再建造一艘「大鳳」號與之抗衡。該艦由川崎重工承造,於1939年預算通過後即著手設計,1941年完工。
該艦在設計中吸收了從實戰中獲得的經驗教訓,強調加強防護裝甲,由於裝甲的重量增加而只好減少飛機的搭載數量,原設計的排水量是33900噸,但為了增加消防設備和高射機槍座而增加到34200噸。
艦載機合計61架,包括19架「烈風」式戰斗機、6架「彩雲」式偵察機、36架「流星」式攻擊機。由於機庫已經滿載,有13架必須露天停放在飛行甲板上。該艦航速為33.3節,160000馬力,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時),測試排水最34200噸,水線長253米、寬27.5米,飛行甲板長257.5米、寬30米,官兵1751人。
「大鳳」號於1943年4月下水,1944年3月完工,配屬在第1機動艦隊第『航空戰隊。與「翔鶴」號、「瑞鶴」號三足鼎立。第1機動艦隊共有航母9艘、飛機450架。當時「大鳳」號上搭裁有27架「零」式戰斗機、18架「天山」攻擊機、27架「彗星」及99式俯沖轟炸機、3架偵察機,合計75架。
1944年6月,「大鳳」號第一次出擊,19日出現在馬里亞納海戰中,發出第一波飛機後即被美軍潛艇發射的魚雷命中艦島下方,電力系統產生的火花瞬間引燃了油氣,爆炸的沖擊波無法炸穿兩幢和飛行甲板的裝甲,而是在艦內部造成「悶炸」。驚人的爆炸摧毀了艦內所有較薄弱的結構,但「大鳳」號仍在海面上漂浮了1個多小時才沉沒。該艦由於「悶炸」而使人員傷亡慘重,陣亡官兵在1000人以上。
「信濃」號:首次出航不到20小時就被擊沉
該艦原本是「大和」級超級戰列艦的第3艘,1940年5月動工:但在橫須賀造船廠施工過程中,因中途島戰役航母損失慘重而半路改建成航空母艦。1944年11月9日完工。
「信濃」號本身搭載的飛機並不準備用於擔任攻擊任務,而只是用於自身的護衛,所以飛機搭載數量並不多。雖然測試排水量達到68059噸,飛行甲板長256米、寬40米(是二戰期間飛行甲板最寬的航母),卻只計劃搭載38架「烈風」式戰斗機、18架「流星」式攻擊機、9架「彩雲」式偵察機。合計65架;而後又改為20架戰斗機、27架俯沖轟炸機,合計47架。
「信濃」號水線長256米、寬36.3米。航速27節,150000馬力,續航力10000海里(18節時),官兵2400人。造船廠日夜趕工並簡化建造流程,終於在1944年11月19日勉強交船。11月28日,「信濃」號起航,在瀨戶內海進行它的處女航行,隨船官兵和造船廠工人總計1900人。不料在28日夜21時左右,「信濃」號被美軍潛艇「射水魚」號發現,29日凌晨遭攻擊並被4條魚雷命中。雖然在設計上「信濃」號可以承受20條以上魚雷的攻擊,但由於抽水泵尚未安裝,水密隔艙的工程也未完成,加上艦上人員未經訓練,「信濃」號在中雷2個半小時後,因鍋爐進水而導致全艦動力盡失,5個小時後傾覆沉沒。
「信濃」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噸位最大的航空母艦,日本人花了4年半時間來建造它,可在第一班出航不到20個小時內即被擊沉。
「千歲」級:曾是袖珍潛艇和水上飛機的母艦
該級艦包括「千歲」號和「干代田」號,前者是水上飛機母艦。最初設計是作為一種排水量僅46噸的袖珍特攻潛艇的母艦,在平時充當水上飛機母艦和高速油彈補給船,並可作為航母預備艦。
「千歲」號於1934年11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開工,1996年11月下水,1938年7月完工。而「千代田」號則於1936年12月動工,1937年11月下水,1938年12月完工。在水上飛機母艦時代,兩艦曾活躍在中國大陸沿海。中途島戰役後,決定「千歲」號和「千代田」號迅速改裝成航空母艦,分別在1942年11月和1943年2月進入佐世保和橫須賀造船廠開始改裝。
「千歲」號於1943年8月完工,「千代田」號則於同年12月完工。測試排水量為13600噸,飛行甲板長180米、寬23米,其餘性能大體照舊,可搭載戰斗機21架、攻擊機9架,合計30架。但因機庫空間不足,有7架戰斗機必須露天停放在飛行甲板上。
「千歲」號完工後被編入第3艦隊第50航空戰隊,從事輸送飛機和船隊護航任務,而「千代田」號則編入第12航空艦隊第51航空戰隊。1944年2月,兩艦同日被改編入第3艦隊第3航空戰隊,6月份參加馬里亞納海戰
『千歲」號在恩加諾角被美軍俯沖轟炸機投彈命中,在10月25日上午沉沒;「千代田」號則在當天下午遭到美軍巡洋艦的炮擊而中彈沉沒。
雲龍」級:日本最後一批中型正規航空母艦
「雲龍」級航空母艦包括「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笠置」號、「阿蘇」號和「生駒」號,是日本海軍繼「大鳳」號之後在1942年著手設計的最後一批中型正規航空母艦。「雲龍」號便於2個月後(1942年8月)在橫須賀開工,1943年9月下水,1944年8月完工。測試排水量20450噸,水線長223米、寬22米,152000馬力,航速34節,續航力80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216.9米、寬27米。計劃搭載戰斗機20架、偵察機6架、俯沖轟炸機27架,合計53架,官兵1556人。
「雲龍」號完工後恰逢馬里亞納海戰結束不久,日本航母的艦載機損失殆盡。雖然它與「天城」號同被編入第1航空戰隊,但根本沒有配屬可供戰斗的飛機,只能從事訓練任務。到1944年12月18日從吳港出發,運送「櫻花」特攻隊及陸軍部隊到馬尼拉。19日在東海航行時被美軍潛艇發現並遭到攻擊,由於命中「雲龍」號的2條魚雷引爆了該艦的前彈葯庫和航空燃料庫,在陣劇烈的爆炸聲中,「雲龍」號很快沉入海底,艦上官兵1240人悉數斃命。
至於「雲龍」級的其他姊妹艦則是在「雲龍」號之後追加建造的。開始計劃建造6艘,實際動工的只有5艘,最後1艘「鞍馬」號還在圖紙作業階段時戰爭就結束了。實際動工的5艘中,完工的只有「天城」號和「葛城」號。「天城」號於1944年8月在三菱長崎廠完工,編入第1航空戰隊。1945年3月19日停泊在吳港時遭到空襲被命中1枚炸彈,在7月24日的空襲中再度被命中3枚炸彈而傾疆於軍港中,1946年12月解體。
「葛城」號則於1942年12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44年完工後編入第1航空戰隊。它是日本在投降後仍維持可操作狀態的最大噸位戰艦,此後直從事運送海外日本戰俘回國的任務,1946年2月解體。
「笠置」號於1943年4月在三菱長崎廠動工,1944年10月下水。1945年4月因戰局惡化而終止建造,戰爭結束時工程完成84%,1946年9月解體。
至於「阿蘇」號,則載1943年6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44年11月下水後即告停工,工程進度完成約60%。1945年7月日本准備所謂「本土決戰」前夕被該做「櫻花」特攻機的靶艦而損毀擱淺,1946年12月解體。
「生駒」號則於1943年7月在川崎神戶造船廠開工,1944年11月下水後也告半途而廢,進度僅完成60%,1946年6月解體。
「伊吹」號:胎死腹中的前重型巡洋艦
「伊吹」號原本是1941年日本海軍追加建造的「鈴谷」級重型巡洋艦,於1942年4月在吳港海軍造船廠動工。1943年5月該艦下水後即未再施工而停泊在吳港內。
一直到日本出現新式艦載機後,「伊吹」號才被用於改造成航空母艦。1943年11月,「伊吹」號在佐世保開始進行航空母艦的改造工程。預定的排水量為14800噸,水線長198.35米、寬21.2米,72000馬力,航速預計達到29節,續航力6300海里(18節時),飛行甲板長205米、寬23米,官兵預計為1015人。
1945年3月,「伊吹」號的工程完成80%時,因戰局惡化而停止建造,戰後在1946年10月解體。
❷ 二戰時日本最大的航母是哪個,有多少噸重
你說的是信濃號大型艦隊航母,其滿載排水量高達62000噸,在二戰期間無疑是巨無霸了,但比排水量至少在80000噸的尼米茲級航母,還是有差距。
基本資料:
信濃號,由日本橫須賀海軍工廠改裝自大型戰列艦,滿載排水量為62000噸,時速27節,艦載飛機數47架。1944年11月改造後投運,1944年11月29日遇潛艇襲擊沉沒。
逸事:
1)建造極為隱蔽機密。美軍以為日本人在建5萬噸級的大型戰列艦,完全沒想到居然是7萬噸級的航母。
2)艦載機數少。共載飛機47架,其中戰斗機18架,備用2機;轟炸機24架,備用3機。相較於這艘巨無霸,未滿2萬噸的飛龍號能搭載同型戰機約60架,而3萬多噸的加賀號則能搭載達90架的戰機。
3)趕工期的產物。原計劃1945年2月改完,迫於太平洋戰事緊張,提前至1945年11月11日。以至於設備簡陋甚至根本沒裝就投入使用。
4)投運後壽命最短的航母(未投運即胎死腹中的除外)。1945年11月28日在3艘驅逐艦護航下由橫須賀航向四國的松山基地進行訓練,途中遇美軍潛艦射水魚號的魚雷攻擊,修復不當,於次日上午在正式服役17小時後即行沉沒。艦長阿部俊雄在疏散全體船員後與艦同沉。
❸ 二戰時期日本有多少航母
參加太平洋戰爭的日本航空母艦,按建造過程大致可分為正規航空母艦、改造航空母艦和改裝航空母艦三類。其中,正規航空母艦一開始就是按照標准航母設計建造的,如「翔鶴」級;改造航空母艦是指原本其他艦種的軍艦,在施工階段改變原設計,而以航母的姿態出現在聯合艦隊序列中,如「赤城」級改裝航空母艦則是指將一些服役中或已經完工的戰列艦、巡洋艦乃至徵用的商船,拆除部分原有結構,增設飛行甲板和操作艦載機設備而成的航空母艦。
二戰期間日本有25艘航母。分別為「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
「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
「瑞鳳」號、「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
「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
「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其中自行設計建造10艘:
「鳳翔」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大鳳」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
由別的軍艦和民用輪船改裝而成的有15艘:
「赤城」號、「加賀」號、「祥鳳」、「瑞鳳」號、「龍鳳」號、「千代田」號、「千歲」、「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前,一共擁有10艘航空母艦:
「鳳翔」號、「赤城」號、「加賀」號、「蒼龍」號、「飛龍」號、「龍驤」號、「瑞鶴」號、「翔鶴」號、「祥鳳」、「瑞鳳」號.
在戰爭中建造和改裝了15艘:
「龍鳳」號、「大鳳」號、「千代田」號、「千歲」號、「雲龍」號、「天城」號、「葛城」號、「信濃」號、「大鷹」號、「雲鷹」號、「飛鷹」號、「神鷹」號、「海鷹」號、「隼鷹」號、「沖鷹」號.
除了「鳳翔」號、「隼鷹」號、「天城」號、「龍鳳」號和」葛城」號在戰後解體外,其餘的都在戰爭中被擊沉。
❹ 二戰日本最大的航母是哪艘,有多長
二戰時期,噸位最大的航母是日本的信濃號。
信濃號標准排水量62000噸,滿載排水量72890噸。
信濃號航母最初是根據日本「04艦艇補充計劃」開工建造的大和級戰列艦的第三號艦(110號艦)開工,建造進行50%時被改造成航空母艦。信濃號在服役後的第一次正式出航中,即被美軍潛艇的魚雷擊沉,創造了世界艦船史最短命的航空母艦的記錄。
信濃號航母是當時世界上排水量最大的航空母艦,直至1960年才被美國小鷹級航母超越。
信濃號其它相關數據
全長 266.6米
艦寬 38.9米
型深 18.92米
吃水 10.31米
飛行甲板長266米,寬36.3米
艦載機47架
防空武器:雙聯127mm高平炮8座,25mm高射炮145座
動力:主鍋爐12座,蒸汽輪機4台,153000馬力
軸數 4軸
航速 27節
續航力 10000海里/18節
艦員 2400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