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設計借鑒了哪些中國傳統設計
❶ 日本工業設計對我國設計有何可借鑒之處
樓上說的的確是事實,上世6、7十年代的日本工業設計的確是抄襲成風,
就像我們今天的山寨一樣
但是,樓上說應該 鼓勵設計師抄襲 在未來的5-10年 中 慢慢轉變風格 形成自己的 精神,本人不敢苟同
要想把抄襲轉化為原創,把山寨轉化為擁有自己風格,一味的抄襲是不行的,
一味的抄襲只能是惡性循環,
日本之所以能夠從山寨的陰影下走出來,是因為他們整個工業的努力,整個國家的富強,加之制度及時更上,迫使日本工業設計從抄襲走向世界一流,
所以不是抄襲造就了今天日本的工業設計,而是日本一個民族的崛起,工業的強大,尤其是第三產業的壯大,使日本從代工轉向有自主產權、品牌和影響力的大企業時代,從而拉動了工業設計的發展,
工業設計是一門依附於工業技術、消費水平、國家產業鏈完整程度等的一個被動學科,它的發展受到整個國家綜合實力的制約
工業設計是一個國家發展壯大過程中孕育而生的而非一兩個能人或者企業能夠平地一聲雷創造出來的
所以中國的工業設計要想發展,最要借鑒日本的企業發展模式
要走出目前產業鏈殘缺的陰影
一個工業產業鏈包括產品開發、工業設計、生產、營銷等多個環節,目前我國還只是在生產,生產別人開發設計的東西,也就是說我國只處在整個世界產業鏈的生產環節,其他環節尤為薄弱甚至沒有。
生產環節又是利潤最小的一環,也就是說,我國工業越發展,其他資本主義強國就越能攫取利潤,他們越發展,就越能迫使中國繼續走世界加工廠的路線,這是個惡性循環
日本之所以成功就是因為他發展了自己的企業和品牌,迫使工業設計融入發展
我們總說,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但是我們的國企有幾個做到這一點了呢
美的、海爾、聯想,這些企業由中國味兒嗎?設計風格有中國風嗎?
沒有拿的出手的企業,中國企業永遠會被世人看成二流的廉價仿製品,中國的工業設計永遠得不到發展
最後,還是要說到政策,工業設計要想發展,政策必須跟進,不止是針對工業設計的政策,我前說道,工業設計依附於太多東西,它的發展是一個被動式的發展,是先有工業實力,再有企業,再有品牌,才有的工業設計。這是普遍發展模式(不要跟我說喬布斯的白蘋果,那樣的天才幾千年會出一個?),所以整個工業甚至整個國家的政策制度都要改進,我不想在這里說太悲觀的話,也不想說不和諧的話,但我至少要說,中國工業設計真正的發展,絕非幾年、十幾年能發展起來的,這需要整個社會付出努力,需要幾輩人的努力才能實現,我們還有很長很艱難的路要走!
------中國第四次工業革命SJSLee
❷ 除了和服和相撲,日本還有哪些文化起源於古代中國
日本的木屐文化以及飲食文化等都是起源於古代中國。在唐朝對外交流政策非常的盛行,全國各地的交往交流也非常廣泛,而唐朝的許多文化也被借鑒傳流過去,鑒真東渡是史書上出名的交流往事,僧人鑒真流居日本十年之久,包括書籍文物,影響了日本的文化。
中國古代還有許許多多的文化被其他國家模仿,這些生活習俗加上變遷,導致了很多的改變,日本的大多數文化都來源於中國,無論別人怎麼說我們自己不能忘本。
❸ 日本古代手工藝設計的特色表現在哪幾個方面
具體而言,日本古代手工藝設計的特色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首先,島國的地理環境和單一民族風格對藝術設計的發展產生了有益的影響。小島和大洋的獨特地理環境,使日本美術與設計既能長久保持自身的本色,又能隨時融入世界大潮。圍護四周的大洋構成了阻擋外來侵略的天然屏障,又形成向外學習、向外擴張、向外貿易的坦途。同時,彈丸小國以及單一的民族結構又造成了日本民族高度的內聚力和文化藝術發展的驚人的延續性。雖然就文明以及藝術設計的歷史而言,日本稱不上怎樣的悠久,但其發展的連續不斷的特點卻是絕大多數文明古國難以企及的,而文化的連續在和歷史發展的穩定性,無疑是有利於藝術設計活動順利發展的重要因素。
其次,海島的獨特氣候以及地理環境,培養了日本民族對自然的敏感性。自然主義成為日本藝術與設計的一大傳統特色。日本的文化與藝術較少過度的誇張與強烈的表露,而是傾心於一介小草、一片樹葉、一朵野花、一顆石子之美,它注重內在的含蓄更甚於外露的輝煌,追求洗練的高雅更甚於繁麗與奢華。日本美學更重視幽深、玄奧、清淡、靜謐的境界,倡導在凝神靜察中展現對自然和人生的深深眷戀和淡淡傷感。由中國傳入的禪宗思想更加強了這一特徵,禪宗思想影響下的工藝文化與設計風格在日本長期佔有主導地位。這種自然觀與美學態度對藝術設計的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
再次,日本傳統藝術設計的發展既受惠於對外來經驗、成果的借鑒與吸取,更得益於在模仿、借鑒基礎上的改良與創新。雖然日本上古文明時代的藝術設計曾經形成過自身的某些特色,但自從佛教傳入後,日本的藝術設計就受到了中國、朝鮮的強烈影響,在很長一段時期內,呈現「唐風一邊倒」的態勢。一方面,日本社會著力於改造文化地理環境的內部結構,以更好地接納外來優勢文化;另一方面,不斷改造外來的文化形式,使之化為自身發展的動力。可以說,日本的傳統藝術設計一直是在模仿、改造、創新的過程中不斷發展的。正因為如此,雖然日本藝術設計的源頭很多在中國與朝鮮,但是其發展卻往往是後來者居上,在眾多方面最終超過了中國、朝鮮等宗主國。
最後,藝術設計在日本文化中居於相當特殊的位置,日本民族對工藝的重視與推崇遠勝於其他的國家。日本民眾自古以來就非常尊重手工藝人與手工絕技,重視與衣食住行密切相關的實用品的創造活動。無論是藝術家還是普通民眾,往往都有某一方面的設計與工藝專長,這種工藝設計的廣泛群眾基礎是日本藝術設計順利發展的有力保障。同時,在日本,純美術與實用的藝術設計之間從來就不是涇渭分明的,藝術家同時也就是工藝家、設計家,即使他主要從事藝術性的創造,也保持著工匠般的執著。
❹ 為何偏是日本發揚了中國的發明
1、庭院
日本學習並發揚了中國傳統木構建築做法並在古建保護上將其不斷傳承。而從建築引出的,便是庭院。
自公元630年日本第一次派遣唐使與唐建立正式聯系後,先後有十八次派遣唐使赴唐,於是日本大量吸收借鑒中國文化。這使得日本在政治、經濟、文化、技術諸方面都發生了巨大的變化,在都城宮室建設和建築方面表現尤為明顯,不僅僅是使用唐代的建築制式,結構體系,連建築空間也一並「拿來主義」,借鑒了中國的「庭院式」布局。
由此日本正式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並在後來將這種「東方式空間」發揚壯大,甚至影響了現代主義建築巨匠弗蘭克?賴特的空間觀。
日式庭院與中式庭院的不同之處,在於它的面積往往很小。然而庭院設計師們卻將「禪」的理念貫穿進庭院的設計中,它們已擺脫了傳統枯山水的形式,成功的將其轉化成了現代建築語言。
2、和? 子
?子在日語中的意思是點心。
和?子源於唐朝時期傳入日本的唐果子,經過日本人的改造後,逐漸成為了日本的特色甜點,用色更豐富,造型也更精緻,體積從原來的掌心大小變為一口就可吃掉的大小。
由於抹茶味道微苦,要有甜點來中和一下,所以戰國時代和?子也隨著茶道文化的興起而流行於公家與武家之間。到了江戶時代,京都的京都?子和江戶的上?子兩派之間的激烈競爭,帶動了和?子製作技術的大幅躍進。明治之後,平民的力量壯大,和?子就此進入民間。
羊羹起源於中國,後來隨禪宗傳入日本。如今國內的羊羹在用材和製作方法上都非常接近日本的羊羹,並且現在羊羹的長方體形狀還源於日本。
3、吳服
吳服,也就是現在的和服。
和服是中國古代服飾在日本的演變型,吳服這個稱謂源於中國三國時期,東吳與日本的商貿活動將紡織品及衣服縫制方法傳入日本的緣故。
唐朝時江南一帶的吳服,以絲絹為材料,曲線縫制的貼身式設計,將女子的線條襯托的妖嬈多姿。傳入日本之後,曲線縫制被改成了直線縫制,就像一張四方平面的布將人包裹起來,玲瓏浮凸的身材被隱藏,展示出了另外一種含蓄和雅緻的獨特風情。
4、相撲
相撲在中國秦漢時期叫角抵,南北朝到南宋時期叫相撲。是一種類似摔跤的體育活動。
在唐朝時傳入日本,成為神道教的重要儀式,並且是武士的重要技能。十七世紀末逐漸呈職業化。
現代的相撲,不只是作為一種體育運動,而是一種專業性的競技項目,成為了日本的國粹。
5、中醫 葯
日本徹底的去醫存葯,從古代就開始,把陰陽五行之類的中醫理論統統剔除,改成一種草葯學了。獨崇傷寒也是一樣的原因,剔除理論,只用成方。
❺ 中國和日本在設計的哲學理念上有何異同
中國和日本在設計的哲學理念上存在著差異和。不相符的現象是因為兩國的思想文化方面存在著不同。
❻ 日本的工業設計後來者居上,其成功經驗對中國的工業設計發展有哪些啟事
日本人務實、認真實干,保留了很多從中國學習的傳統文化,甚至是中國人自己淘汰的傳統文化像跪坐、吳服(現在演變為了和服)、漆器等,而中國人在發展的過程中丟掉了很多傳統的精華。尤其是在進行現代化的過程中,摒棄了很多傳統的好東西。而日本人不同,日本人認為「傳統文化是永不褪色的時尚」,相比之下,中國人認為發揚傳統文化的人是「土鱉」,這就是差別,意識形態的差別。在西方文化大批的沖擊下,中國人自己的東西已經消耗殆盡了。在現代設計(即西式設計)為主流的文化背景下,日本人能夠吸收現代設計的優點,同時能夠另闢蹊徑將自身的傳統文化與當代設計完美的結合在一起,值得我們學習的。日本的設計是以東方文化為背景的,融合了禪學、老子哲學的精華講究天人合一,即為東方設計。設計是以文化和哲學為主導的。所以說,東方設計和西方設計是完全不同的兩種概念。建議你可以看看日本的設計大師杉浦康平、原研哉、田中一光等等這些人的作品,會讓你對設計有更深刻的認識。
❼ 二戰後日本工業設計的快速發展有哪些我們可以借鑒的
(1)簡單分析:
除多優良港灣外,促使日本工業業發展的原因還有以下幾方面。
●深刻的歷史原因。日本明治維新(1868年)後,對外侵略擴張,實行殖民統治,靠戰爭和掠奪來積累資本,刺激本國的工業發展,給亞洲許多國家帶來深重的災難。第二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出於戰略需要,投入巨額資金扶持日本經濟,使日本工業很快得到恢復。從50年代開始,歐美發達國家相繼進行產業結構調整,日本抓住機遇,使工業生產開始高速增長。
●重視科技。日本一直重視發展科技。80年代,日本又提出了「科技立國」的新戰略。在大力開發尖端科技的同時,日本特別重視將國內外先進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從而推動了高科技、高附加值產品的生產和出口。
●發展教育。日本發展經濟的優勢之一是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因此,日本努力發展國民教育,以提高勞動者的素質。同時,日本政府通過「危機意識」的灌輸,使國民自覺地努力工作。長期以來,日本人工作強度之大和每周工作時間之長,是歐美發達國家無法比擬的。
2)詳細分析
日本戰後經濟迅速發展的原因
在戰後不同時期,日本經濟發展有著不同的業績和表現,但從總體上看,其發展速度一直遙遙領先於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其宏觀及微觀經濟效益也令其他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望塵莫及。日本之所以能夠從戰敗的廢墟上迅速站立起來,隨之又實現了經濟的長期高度發展,這中間既有歷史方面的原因,也得益於戰後政治、經濟等多方面有助於經濟發展的條件,還受益於戰後相對有利的國際環境。
一揚長避短,充分利用歷史條件歷史賦予戰後日本的條件是雙重的:既有不利的一面,也有有利一面。而日本政府和社會各界卻在充分認識客觀條件的基礎之上,有效地利用了其有利的一面,最大限度地改變了其不利的一面,從而實現了經濟的長期迅速發展。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時,日本經濟、政治和社會各方面均處於嚴重的癱瘓和混亂狀態,大多數國民在飢餓失業的困境中幾乎失去了恢復和重建經濟的信心。但事過不久,日本政府即重金聘請了許多專家,請他們在深入調查研究的基礎之上,對日本經濟恢復和進一步發展的有利因素和不利條件進行評估。專家們指出,日本面臨的不利條件主要是:(1)國土狹小,總面積只有37.7萬平方公里,而山地和丘陵又占總面積的75%。(2)礦產資源貧乏。雖有鐵礦和煤礦,但儲量極少,而原油儲量則更少,只有900萬噸左右。(3)人口相對過剩,人均耕地面積太少。(4)經濟發展水平低下,技術管理水平與發達國家相比大約落後20~30年。(5)產品國際競爭能力差,被視為劣等貨。(6)戰敗投降,社會生產力遭到巨大破壞。(7)企業資金不足。同時他們也指出,日本經濟發展不光有不利條件,也有有利條件:(1)尚有相當的物質技術基礎。(2)重化工業發展有較長歷史,也較為先進,盡管已轉化成了軍工產業,但恢復民用並不難。(3)勞動力質量高,這是自明治維新以來重視教育的結果。(4)國民長期接受島國意識熏陶,受儒家思想影響,又吸收了西方的市場經濟觀念,危機感和競爭意識強,工作勤奮,集體感強,能夠聯合對外。(5)擁有大量高級技術管理人才,隨著戰後對日官僚財閥的整肅,他們脫穎而出,走上社會經濟、政治主導崗位。(6)國家干預經濟有經驗,效果突出。(7)有美國的保護,軍費支出少。(8)國際上資本主義國家之間貿易自由化進步顯著。(9)世界科學技術迅猛發展,尤其是大戰中的軍工技術大量轉向和平經濟,新的科學技術在和平環境中發展更快。(10)作為東亞經濟強國,日本在東亞乃至整個世界,均有著廣泛的經貿關系,有利於展拓市場。
鑒於上述情況,日本採取了一整套揚長避短,促進經濟發展的政策措施,其中主要是:(1)在恢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確立了政府、金融機構、社會經濟團體、企業以及從業人員、消費者等相互協調的經濟體制,利用協調的力量充分發揮社會各方面的經濟優勢,克服社會競爭不足和競爭過度兩方面的不利影響;(2)用聯合的力量對外,吸收海外的技術、資源、管理,同時,為防禦海外資本的侵入,組成各種貿易組合等;(3)建設加工貿易型經濟,一方面進口海外廉價資源,引進海外先進技術,另一方面將加工的產品出口到海外;(4)加強質量管理,創造出一整套全面質量管理體系,以優質、低價、服務周到的產品佔領海外市場;建立強有力的金融組織體系和相應的金融制度,解決企業資金不足問題等等。
❽ 日本古建築汲取了中華建築風格,它具有哪些特點呢
日本古建築汲取了中華建築風格,它具有哪些特點呢?從公元631年(唐貞觀五年)到公元895年(唐建寧一年)的264年間,日本為學習中國文化工藝和政策制度等,向大唐派遣了19次黨團。獅子本公司當時對促進日本社會發展、促進中日文化友好交流產生了很大的影響。獅子本公司為日本帶來了文學化、音樂舞蹈、科學技術、法令制度等,現在也在日本廣泛傳播。其中建築設計的影響最深。日本的古都國家建築總體上是唐代的風格,其中混雜著許多寺廟、佛堂等獨特的日式特徵,在唐代的古籍和古籍中可以找到幾乎相似的模板。
有唐朝余韻,也有本土特色,日本古代建築怎麼能竊取師大黨的獨創性風格?
在日本皇室的宮殿里,皇室貴族想要表達的也是崇拜自然的簡單樸素的居住思想。「日本對美」的代表作桂利宮是簡潔明了、與自然和諧相處的建築理念。桂利宮的御運門是用面團編織而成的,高度比較低的建築物,有竹子柵欄連接。宮殿內建築物的天花板大部分由竹木結構、草修補或樹皮修補等材料組成,建築物的牆壁上沒有太多油漆和奢華的裝飾。整個宮殿都以自然為主的材料作為主要裝飾材料,展現了皇室貴族的端莊、清貴和與自然和諧共生。
❾ 1.「服」以載道——漢服的文化內涵研究,它對日本傳統服飾有何影響
漢服文化作為華夏文化的一部分,貫穿中國傳統文化歷史長河中,歷經千年的風雨傳承,終成為中國文化燦爛輝煌的締造者之一。漢服即代表著古人們精神寄託和美好祝願,又反應著中華民族文化發展的縮影,通過了解它,我們可以更清楚地認識到中國傳統文化對本民族以及其他國家的深遠影響。探究漢服的發展歷史,我們不僅能發掘漢服中獨特的精神內涵,弘揚漢服文化,而且還能尋回我們曾經的民族自豪感和自信心。與此同時,更能夠在傳承中創新,把屬於自己的民族偉大與海納百川的胸襟重新體現出來。並為現代服裝設計注入民族靈魂,提高現代服裝的文化內涵,創造出屬於中國人自己的精神服裝。日本從古至今就一直與我國有著非同尋常的關系,追溯到秦始皇時代,徐福東渡日本為嬴政尋找不死葯,以及唐代繁榮開放,讓各國前來朝見,如日本對漢服情有獨鍾,對本民族的服飾產生影響,日本和服吸收借鑒了中國傳統漢服的款式與技藝,並融合本民族的特色,成為日本的傳統服裝。一漢服的起源與發展1.黃帝時期至周代時期漢服最早可追溯到黃帝時期,它的早期原型是華夏衣裳,《史記.黃帝本紀》中記載:「黃帝之前,未有衣裳屋宇。及黃帝造屋宇,制衣服,營殯葬,萬民故免存亡之難。」華夏衣裳起始於黃帝時期,後來歷經夏、商、周逐漸發展,其中以周代為一個轉折點,原因是那時形成了基本完善的冕服制度。漢服經歷了幾千年的傳承與發展,對後世的華夏子民甚至海內外皆產生深遠的影響,其中以日本和服尤為凸顯。2.秦漢時期秦始皇嬴政一統天下之後,廢除周代服飾中的一些繁文縟節,只保留了一些祭祀時的服飾裝扮。秦漢時期,老百姓的衣服顏色簡單款式簡易,顏色往往是白色,之所以是白色,是由於當時的人認為白色就是沒有任何顏色,白色的衣服也就意味著沒有任何社會地位。這不僅體現了古代嚴格等級秩序,也反映出封建王朝制度的森嚴。3.魏晉南北朝與唐代魏晉南北朝時期,漢服服飾風格可以說是「多種多樣,區域融合」。魏晉服裝服飾雖然仍保留了漢代的基本形式,但在風格特徵上,卻有其獨特的地方特色。南北朝時期的服飾展現出了一種各民族間相互借鑒、逐漸融合的大趨勢。該時期規定宮中朝服用紅色,常服用紫色,白色還是平民百姓服色。南朝服式受戰亂的影響,對比北朝的基礎變化不大。4.宋代元代明代宋代服飾繼承了之前以顏色來區分身份地位的制度,並且仍以圓領長袍為主。也因為程朱理學的影響,加上社會的動盪,多種因素的影響導致呈現出的特點就是樸素、含蓄。元代襦裙基本於宋代一樣,同時受蒙古族影響,色彩比較灰暗。元代的長衣稱為袍,但所用材料的稀有程度也反應著地位的差異。明代改元朝的習俗,在款式與細節上做了更多設計。5清代清代是漢服文化發展的一個低谷,統治者因為民族文化的問題,抵制人民的文化認同感,對漢服進行抵制,以此來穩固自己的統治地位,這也導致這個時期的漢服是沒有發展和創新的。而且,由於統治者是少數民族,就定了一些與原來制度差異很大的措施。如強制剃發,服裝上進行限制。也因為這些措施的實行,導致近代國人對漢服歸屬感較弱。二、漢服的內在文化 我國古代傳統文化講究「天人合一」,這種思想理念和理想追求同樣也漢服的設計中體現。「天人合一」的思想理念多體現在漢服設計的細節之中,如漢服一般袖口寬大,象徵著天道圓融、自然之道;「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多體現在顏色上的選擇,如深衣則體現出公平正義和海納百川的崇高美德。接下來,我們細談漢服里的那些文化傳承:一華夏傳統審美對於色彩有著極為獨特且極致的講究。其中的代表則是陰陽五行的運用,五行是中國玄學的核心內容,漢服顏色的種類對應五行,五行平衡是一件好的漢服的顯著特點。二漢服文化作為服飾文化的同時,還是一種禮儀文化。具體體現在古代的等級秩序、萬物有序的思想上。在古代,對於禮的重視開始逐漸由內容轉化為形式,如周禮的禮典分為五禮八綱,每一禮的慶典上均要穿著所對應的服裝質式,若出現紕漏,則必為重罪。三漢服的設計也體現了中國傳統文化的發展,一般來說漢服都從這幾個面來點評:結構、顏色、領與衽、繩與結、上衣下裳、袖與袍。在歷代的演變中,這幾點相互促進體現了中華傳統文化內涵的變遷與發展。1磅礴恢宏的結構漢服結構講究寬敞、舒服、端莊典雅,以此體現古人的瀟瀟灑灑與逍遙。對於布料的剪裁講究一步到位,剪裁簡單節約布料以此體現君子節儉修身。右衽則是要用左邊遮住右邊,這樣子做的原因就是陰陽學說,陰不能壓陽,要保持陽壓陰,這樣才能平衡陰陽兩氣。衣領的直角設計,也代表了古人心中正直誠信的想法,用這樣的設計來提醒自己為人的端正。2順應自然之美漢服的顏色色彩繁雜,有清淡的,也有艷麗的,有傷感的,這是採用了四季所對應情感的與自然相映襯所致。據說漢時,人們穿衣講究季節不同選擇相應顏色、款式的漢服所謂「開四時花,著四季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另外,古人認為天色為明的時候的顏色,就是玄色,而且大地是黃色的,體現了自身的端莊與穩重,所以古人對玄衣黃裳格外喜愛和推崇。3代表禮法的領衽「交領右衽」指的是衣服前襟左右交掩。在古代,人們常用左右來指示尊與卑,人們常說住房坐北朝南,男女位置「左尊右卑」亦是如此,而領衽恰恰相反,突出其等級秩序的嚴厲。4剛柔並濟的繩帶系結在古代裝飾之中,就不得不談談漢服的細帶繩結了,而這正是漢服中最容易讓人忽視的一點。漢服的系採用與衣物同樣的材料,即保持完整,又起固定的作用,使漢服保持完整性的同時展現其雖簡約卻不簡單的樣式。5天地之道的上衣下裳衣裳指的是漢服中的「上衣下裳」,多數上衣採用晨曦天空的顏色即玄色代表天,而下裳大多採用大地的顏色即黃色代表地。有天有地,整體和諧,這也體現了古人追求自然和諧和「天人合一」的追求。6靈動飄逸的褒衣大袖寬衣博帶、流暢飄逸、重精神而超形制、取內心而離塵世的東方美學風格都滲透在漢服的寬袍大袖中,《周易》記載:「乾為天,坤為地」,在漢服中我們看到了古人時的思考與努力,而裡面的細節所體現對正是古人崇高的思想與高尚的品質。三漢服對日本傳統服飾的影響 《日本書紀》提到吳服是江戶時代以前和服名稱,而「著物」則是日本的服裝的統稱。所以,日本古代的「吳服」其實也是「著物」的一種。著物除吳服之外還包括很多其他的日本本土傳統服裝,這些服飾文化相互交融,變化發展,漸漸形成了具有日本特色的傳統服裝。隨著中國與日本的交流,無論是出於政治上的強弱還是服飾文化的差異,日本對漢服甚是青睞,於是開始仿效唐朝時期的漢服樣式。在日本可以看到很多的屬於唐代文化的跡象,因為唐朝的對外開放與繁榮,日本人嚮往唐朝的偉大,開始學習唐朝的優秀的地方,而漢服最令日本人喜愛。因此日本的服飾借鑒漢服的優勢與特點,於是漢服在日本迅速傳播。因為和服是由漢服為借鑒元素,不斷發展而來,所以漢服與和服的確有一些相似性,但中國與日本在民族性格上,有著很大的差異性,尤其在漢服走入日本的唐朝時期:唐朝的浪漫飄逸,使得漢服整體有著灑脫靈動之風;日本民族則秉持著一種內斂低調的涉事觀念,並且把這種觀念融合在和服中,使其整體有穩重端莊之感。和服種類繁多,在和服的手繪紋樣上,有春梅、夏菖蒲、秋楓葉和冬松柏。同時我們可以看見和服的花紋也受到了日本地理環境的影響,而這正是我國所講究的自然與人的和諧共生,所以他們的服飾也帶有對自然的尊重。結語: 日本人根據自身情況,將各民族的優秀的地方相結合,使和服具備自己民族獨有的特色,在世界民族服裝之林大放異彩,是日本民族的醒目標志。如今,中國的漢服文化還在緩慢的恢復發展,然而在日本,和服卻一直是重要的民族服飾。在日本的慶祝活動中都可以看到和服的影子。而在中國,則一般會選擇穿西服等服裝參加各種活動。不可否認,這是我們學習西方的先進的體現,但是我認為繼承自己傳統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本質的部分,我們應該從漢服中發展自己的民族服裝而漢服就是其中的突出代表。難道漢服不比西服更能提現為人君子的坦盪盪?不比西服更能提現我們自身的民族自信?漢服文化不僅代表著中國古人的崇高精神品,也體現了華夏民族特有的風雅詩意。對漢服的研究與發展,也是對本民族文化的延續與發展。中國文化源遠流長,歷經五千年風雨洗。優秀的傳統文化需要我們去傳承與發展。在今天這個時代,我們應該展現我們自己的民族自信,從本民族身上尋找自己的民族魂,身著自己民族的服飾,我們不就更自信與自豪,如此,何愁漢服不能在世界服飾之林展現其燦爛呢。參考文獻:《史記.黃帝本紀》《周易》《日本書紀》
❿ 日本如今的文化中,還有哪些明顯是受我國文化影響而產生的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但是日本在一些文化發展中和我們國家的文化要素卻多次重疊,很明顯是早期受我們國家的影響,那麼可以從這幾點看出來。
還有一點就是日式和傘,其實在我國古代早就有油紙傘的使用了,但是隨著科技不斷進步,我們現在用的產品也越來越高科技,之前不斷學習我國文化的日本卻保留了這種文化傳統,並且也根據當地的人文文化不斷改善,有了如今的和傘,並且也成功的把這項文化變成了自己國家的傳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