哪些日系車幫助日本侵華戰爭
Ⅰ 二戰日本侵華的時候,日本使用了哪些坦克
第二次世界大戰可以稱之為人類史上最大的一次浩劫,它的規模遠遠要比第一次世界大戰大得多,前前後後有61個國家和地區、20億以上的人口被捲入這場戰爭,戰火燃燒了2200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據不完全統計,各國軍民在戰爭中共傷亡了9000多萬人,直接經濟損失達5萬多億美元。但客觀來說,二戰的誕生同時也推動了世界各國科技水平尤其是軍事科技的高速發展。坦克這種可以稱為「陸戰之王」的武器在一戰中被發明後經歷了一段低速發展期,但進入二戰後世界各國的坦克製造水平卻突飛猛進,坦克的噸位越來越大,防護越來越強,火力越來越高,這其中又以美軍,蘇軍,德軍,英軍和日軍最為著名。
再一次感謝軍迷朋友們的持續關注,星球小文今天是最後一次為您盤點二戰各國的著名坦克了。在上一篇文章中我為您介紹了北非戰場的主力——別具一格的英軍坦克。今天星球小文將為您介紹一下我們仇恨的敵人,二戰窮凶極惡的日軍的一系列坦克。
第一種,「特二式」水陸坦克
特二式水路坦克又叫特二式內火艇
特二式水陸坦克,實際上其日文名稱應該是「特殊二型內燃機艇」,。日軍雖將其命名為「內火艇」但實際上它應當算作是水陸坦克。特二式內火艇在二戰期間共生產了183輛,並且全部裝備日本海軍陸戰隊應用於太平洋戰場上。1944年9月12日,日軍伊東大隊奉命開赴菲律賓戰場。第一波特二式內火艇乘鐵洋丸號和東涼丸號運輸艦前往,不過卻在菲律賓海域遭遇美軍潛艇的攻擊,因此連車帶船全部報銷。第二波則乘二等運輸艦前往,又因為在呂宋島附近遭美機攻擊而損失慘重,僅有少數特二式內火艇登陸後被當作了固定火炮使用。戰爭結束後日軍的內火艇便所剩無幾,殘余的內火艇在伊東大隊長的率領下轉戰萊特島卻遭到了美軍全殲,被俘的少量內火艇於是成了美軍的戰利品,後來又成為珍貴的戰爭文物。此外,還日軍在戰時還曾研製成功特三式、特四式、特五式內火艇,但生產的數量很極其有限。
第二種,94式輕型坦克
94式坦克因為個頭很小所以也被稱為小豆坦克
94式輕型坦克是日軍在1929~1930年間世界上正時興超輕型坦克的背景下研製的一款小型履帶式戰車。1933年由日本東京煤氣和電器工業公司(後稱日野汽車公司)以英國生產的卡登·洛伊德Ⅵ型機槍運載車為基礎研製出94式超輕型坦克的樣車,正式命名為94式輕裝甲車。該車體積小,重量輕,是30年代以來世界上最輕的坦克之一,其原計劃主要用於指揮、聯絡、搜索、警戒、火炮牽引車和彈葯搬運車等任務。在1937~1945年侵華戰爭期間,日軍將100多輛94式超輕型坦克以戰車中隊為單位,配合89式中型坦克在中國戰場上搜索偵察、迂迴奔襲,攻擊中國軍隊。日軍才發現這種不大起眼的小坦克也能發揮出意想不到的作戰威力。1946年6月,解放軍東北坦克大隊在綏芬河地區搜集到一輛94式超輕型坦克,因為其嬌小的個頭,戰士們也就常稱它為「小豆坦克」。在後來追擊潰逃的國民黨軍時,解放軍的94式坦克立下了不小功勞。
第三種,95式輕型坦克
95式坦克是日軍戰爭初期的主力坦克
95式坦克日本三菱重工在1934年生產的一款輕型坦克,可以說其是日本所有輕戰車中品質和性能最好的一款。作為日軍的主力輕戰車,95式坦克在整個戰爭時期都一直被日軍使用,因為其在復雜叢林地形上的運動能力很強,對步兵的壓制效果非常突出,所以其在中國戰場上以及太平洋戰場初期曾發揮過巨大的威力。95式坦克雖然在1935年就已定型,但其後期大批量裝備的德國KWK36型37mm反坦克炮卻一直到1936年才被日軍解決車載化,因此95式坦克實際上是1936年才開始正式列裝部隊。95式坦克與日軍其他戰車一樣都使用合金裝甲,這種合金裝甲在相同厚度下的抗彈能力比日軍裝甲車所用的滲碳鋼裝甲要高很多。95式坦克在戰爭中的主要任務是支援步兵和伴隨車輛快速前進,同時日軍也經常用它快速攻下敵人的據點。
第四種,98式輕型坦克
98式輕戰車出生時就已經落後於時代了
98式坦克是日本於二戰時期為取代當時日本陸軍使用的95式坦克而研製的一款輕型戰車。其雖然是二戰爆發前的設計,但是直到1942年日本才開始投入量產。98式坦克主要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其在戰爭期間總共裝備1了13輛。此型戰車採用了日軍研製的新型合金裝甲,由此可以部分使用焊接工藝製造,而且裝甲厚度在95式坦克的基礎上有所加強。但這型裝甲製作成本太高,所以98式坦克的產量很小。又因為98式坦克的火炮是由94式37mm戰車炮改進而來的100式37mm戰車炮,這款炮到了戰爭末期時根本沒有可能擊穿美軍的後期型M4坦克的主裝甲,所以這型戰車並無投入海外戰場與美軍坦克的對抗紀錄,因為即使投入了戰場也註定不會取得什麼效果。
第五種,97式中型坦克
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便是97式坦克
97式坦克是日本在1937年設計定型並開始裝備部隊的一款最有名的中型坦克。它雖然名為中型坦克,實際上其戰斗全重只有可憐的15噸,僅僅只相當於別國的輕型坦克,不過這也並不妨礙它的總產量高達1500輛之多。1939-1945年期間,日本侵略軍在中國戰場、太平洋戰場和東南亞戰場都廣泛地使用了97式坦克。日本投降後,有300多輛97式坦克成了解放軍的戰利品。解放軍的第一輛坦克,就是繳獲的97式坦克。由於這輛坦克是由幾輛坦克拆拼而成,所以經常出現故障,但即便這樣它仍先後參加了綏芬河剿匪、三下江南、攻錦州、打天津等戰斗,立下了赫赫戰功從而獲得了「功臣號坦克」的榮譽稱號。如今,這輛珍貴的坦克正靜靜地陳列在中國國家軍事博物館中。
第六種,一式中型坦克
一式坦克僅在二戰結束前參加過一次護島戰役
一式坦克是日本軍方在二戰末期為准備「本土決戰」於1941年研製成功的中型坦克。一式中型坦克以九七式中型坦克為基礎改進,在太平洋戰爭後期量產。該坦克主要用於伴隨引導掩護步兵,是97改的改進型。因為其是向坦克對抗作戰方向過渡的型號,所以它的機動性與防禦性都比97坦克要有較大程度的提高。一式坦克在二戰期間並沒有派往海外,其都計劃用來在本土准備決戰。不過在二戰結束前蘇軍攻擊日本北方占守島嶼時,島上日軍曾出動有一式坦克的戰車部隊進行反擊,這次戰斗是一式坦克在二戰中的唯一一次作戰紀錄。
第七種,三式中型坦克
三式坦克在戰後僅僅保存了兩輛
三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戰末期所研製的最後一款量產型中型坦克。此型坦克是從一式坦克改進而來,車體與一式坦克完全相同,戰車各部位的裝甲厚度與一式坦克也完全相同,但炮塔尺寸有所加大同時主炮換裝為3式75毫米戰車炮,大大增強了這款戰車的反坦克火力。這也使得日軍具備了與美軍後期型M4坦克直面抗衡的能力,但可惜的是這型戰車在整體性能方面對美軍的後期型M4坦克並無優勢。 三式坦克到戰爭結束前共服役160輛,全部駐守本土,並沒有任何的實戰記錄。戰爭結束後三式坦克被盟軍集中銷毀,僅保存了2輛戰車用於展示和研究。
第八種,四式中型坦克
四式坦克的性能趕上甚至超越了美軍M4坦克
四式坦克是日本在二戰末期研發的一款全新設計的以坦克決戰為主的新式中型坦克。其主要用途就是用於反坦克作戰,因此性能比美軍M4坦克要優越許多,但可惜發展的太晚,戰爭結束前只完工了6輛,另有2輛准備裝備150毫米榴彈炮與150毫米加農炮,沒有任何的實戰記錄。四式坦克基本代表了日軍在二戰時坦克工業的最高技術水平。即便到了戰後,日本的61式坦克也有濃厚的四式坦克的影子,不過四式坦克與之前的一式和三式坦克都可視為前97式坦克的變型。二戰剛剛結束時,美軍的一個考察團成員在第4研究所見到四式坦克時,曾說過一句耐人尋味的話:「如果四式坦克能大量製造出來,太平洋戰場的歷史將要被改寫」。
日軍在二戰中的坦克製造水平和坦克實用戰術可以說要遠遠落後於同期的美國和歐洲,它們直到二戰快結束時才生產出性能還算過得去的中型坦克。即便如此,我們的反侵略戰爭也進行的非常非常艱難,難以想像如果日本的坦克可以與歐洲相媲美的話我們的抗日戰爭會是一個什麼結果。但歷史沒有如果,我們終在盟國的幫助下取得了戰爭的勝利!
Ⅱ 日本侵華戰爭的導火索是什麼
導火線是1936年12月的西安事變。
首先要理解近代歷史的脈絡,主要是日俄兩國爭奪對中國的控制權。
1904年日俄戰爭,日本擊敗了俄國,奪取了朝鮮和東北地區的控制權,同時因為日本幫助清國奪回東北地區,清日關系開始好轉。於是互設大使。清國要求日本驅逐在日本東京及橫濱地區搞革命的孫文及同盟會。這是孫文與日本關系交惡的開始。
1911年,與日本關系不錯的滿清朝廷垮台,袁世凱做了總統,袁世凱本人在朝鮮的經歷,導致他仇日。於是中華民國與日本關系交惡。
1916年,袁世凱病死,繼位的段祺瑞、黎元洪等北洋政府,採取了與袁世凱不同的對日態度,他們開始親日。
1922年~1923年,孫文投靠蘇俄,在蘇俄的資助下,建立軍校和軍隊,並在廣州建立了軍政府。與北京的北洋中央政府分庭抗禮。
1924年,北洋政府內亂,馮呂布等軍閥發動政變,將總統曹錕推翻下台,並將清帝趕出紫禁城。【清帝絕望,出走天津租界區,後來又在日本幫助下,回到祖先生活的地方,建立了「偽滿洲國」。】
1925年,孫文去世,廣州軍政府決定北伐,徹底推翻北洋政府。後經過三年內亂,終於在1928年,北洋最大軍閥張學良決定投靠蔣介石,北洋戰爭結束。同時此時蔣介石與蘇俄決裂,開始「剿匪」。
1929年~1931年,原本親日的奉系軍閥張學良,投靠南京的蔣介石,也導致了日本在東北地區的利益受損,於是發動兵變,佔領了東北。並在天津接來溥儀,在東北地區建立了「偽滿洲國」。
1932~1935年,因失去東北,原本生活在北平的張學良罪責最大,因此被貶到西北地區去「剿匪」。張學良心有不甘,剿匪不成,反而暗中加入了「匪」...這是後話。
1936年12月12日,在蘇俄勢力的鼓動下,張學良發動西安事變,綁架了蔣,逼蔣介石親蘇抗日。蔣被逼之下,只好順從。
1937年1月開始,蔣開始向日本宣戰,但僅對內宣布,並未對日本政府宣布。當年一月,爆發淞滬慘案。國軍強行進入上海的日租界區,在虹口區驅逐和殺害了上萬名日僑。三月,又爆發南京城內仇日情緒高漲,日僑被揍或被殺事件。一系列事件,引發日本國內震動,朝野為到底是否開展而爭論不休,沒有結論。因蔣並未真正對日宣戰,所以日本政府很難對中國宣戰。
1937年7月,爆發宛平事件,史稱「七七事變」。引發了日本全國震怒,終於宣布對中國宣戰。但中國說是日本人找此借口宣戰。【不管是不是找借口宣戰,事實上,西安事變之後,蔣就開始主動或被動實質對日宣戰了...所以日本人找不找借口宣戰,也無所謂了。】
Ⅲ 哪個國家在侵華戰爭中曾幫助過日本帝國主義
在二戰初期,除了美國曾經向日本提供軍火和石油外,幫助日本的還有泰國,當初日本侵略東北三省的時候,其他國家都聯名反對,只有泰國沒有簽字,說白了就是向日本示好。緬甸也和日本勾搭上;但最壞的是韓國,根據相關史書記載,在二戰中韓國軍隊寧願成為日本的走狗。在南京大屠殺中,日本軍隊中有三分之一的士兵都是韓國人,燒殺搶掠使用的手段比日本軍隊還要殘忍。
Ⅳ 二戰後日本為何要瘋狂發展汽車工業
日本是世界著名的汽車大國,日系車的銷量長期占據著世界第一的寶座。如果你站在美國街頭,你會發現美國大街上遍地都是日本車,可以說日本車霸佔了美國市場,德系車和美系車都只能靠邊站。作為後起之秀,日本汽車工業能後來者居上,超過德國和美國等傳統汽車工業大國,簡直讓人難以置信。曾經的日本汽車工業太爛了,二戰時日本的汽車甚至拿不上檯面。不過二戰後日本瘋狂發展汽車工業,其汽車工業突飛猛進,在短短的二三十年內就崛起為世界一流汽車工業強國,並最終摘得了世界汽車銷量第一的桂冠。很多人不禁感到奇怪,二戰後日本為何要拚命的發展汽車工業?
二戰爆發後,這些汽車公司迅速轉行,開始生產飛機、坦克等各種軍事裝備。福特公司不僅生產各種軍用汽車,而且生產飛機和坦克等武器裝備。1944年5月,通用公司的部分軍需產量已經能媲美整個德國的軍工生產線,比義大利和日本加起來都多。福特的柳溪工廠每63分鍾下線一架B-24解放者重型轟炸機,高峰期月產量高達650架,這是日本人想都不敢想的。克萊斯勒公司也不含糊,一口氣生產了4萬輛坦克,佔到了美國坦克總產量的一半,是日本整個二戰產量的8倍。此外,克萊斯勒還生產了汽車、高射炮等其他武器和大量的軍用物資。至於通用公司更厲害,1940至1945 年間,通用汽車公司的11.3萬名員工生產了包括槍械、火炮、汽車、飛機、坦克、軍艦等價值123億美元的戰略物資。可以想像,美國的汽車公司有多厲害。可以說,日本以及德國的戰敗與美國三大汽車公司有很大關系。所以日本人對汽車工業有了新的認識。
Ⅳ 很多人買過一次日系車後就不會選擇了,這是為什麼
果斷不買日系車的幾個原因,看一下大夥兒怎麼講
近期我在每個服務平台上為大夥兒解疑釋惑的情況下,看到了許多有關買車的難題,很多人都是會附加一句不考慮到日系車、果斷不買日本車等相近的話題討論。因此在下邊就發生了許多評價,有擁戴日系車的日粉,也是有瞧不起日系車的日黑,乃至還有的人吵鬧聲不相往來,這是為什麼呢?
為何許多中國消費者買車不容易考慮到日系車?
實際上這也是中國人好面子的難題,總感覺買一個日本車讓他人看起來不好像一輛高檔車,日系車原本工程造價就較為低,相對性選料成本費也較為低,因此看上去不足級別。但是那全是以前了,盡管中低檔日系車或是不足空氣,但大多數也都較為炫酷時尚潮流。
小結:
客觀性而言,日系車實際上或是有眾多優勢的,要不然它的市場份額也不會在全世界遙遙領先。我們在買車的情況下期待大夥兒應當撇開一切中華民族感情和外部的謠傳,每一個人不挑選一款車肯定是有緣故的,但不應該存有成見,自身喜愛的才算是最好是的。
Ⅵ 日本侵華戰爭的軍用車是由現在日本哪個汽車
是現在的日本三菱造的。在二戰時期三菱就相當於日本的軍工廠,生產了大量戰爭武器。
Ⅶ 侵華的日本車企有哪些
昨天是77事變80周年,80年前的那段歷史每一位國人都不能忘記,而在當年的日軍侵華戰場上,能見到不少日本品牌車型的身影,其中一款還曾是侵華日軍的專屬座駕,而如今其後續車型在國內還有著可觀的銷量。
TOP.10日產80型卡車
日本侵華戰爭開始後,日產受命生產日軍中高級將官專用指揮車:model70,該車型就是目前國內熱銷的天籟鼻祖。70型可容納5或7名乘客。座位的材料是製造高檔的發髻和特殊材料做的軟墊。所用的前擋風玻璃由安全玻璃製成,並且可以大大改善風阻。車身的材料由一個全鋼結構製作而成,所以非常堅固。隨著戰爭的深入,該車型全面成為了日軍師團長級的座駕,大量出現在華北及華東戰場上。
Ⅷ 日本侵華戰爭的軍用車是由現在日本哪個汽車公司生產的
日本侵華戰爭的軍用車是由日本豐田汽車公司生產的。
Ⅸ 日本侵華的事件有哪些
位粉絲
1、九一八事變(1931年,開始侵華)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Ⅹ 在日本人心中日產、本田、豐田哪個地位更高哪個更會優先考慮
日系汽車中的三大銷量王在日本本土,豐田無疑是國民神話車,本田,日產,馬自達都不是豐田的對手,日本人買車,豐田是他們最先考慮的品牌,自然豐田也是三大日系汽車中地位最高的存在。
日本的汽車購買者更在乎汽車動力系統和汽車底盤,生命安全配置以及全新一代車載多媒體等,現階段,在日本,豐田在銷量上是絕對的王者,當然,豐田也希望不斷進步才能保持這種成績,本田和日產是絕對不會放棄前進的,豐田若不想被超越,只能不斷創新,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