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日本戰爭有哪些
⑴ 近代史上日本發動的兩次大規模侵華戰爭是什麼
第一次是中日甲午戰爭,第二次是抗日戰爭。
一、在明治維新以後,日本開始走上資本主義道路,對外積極侵略擴張,確定了以中國為中心的「大陸政策」。1894年,朝鮮爆發東學黨起義,朝鮮政府軍節節敗退,被迫向宗主國清朝乞援,日本乘機也派兵到朝鮮,蓄意挑起戰爭。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由於日本蓄謀已久,而清朝倉皇迎戰,這場戰爭以中國戰敗、北洋水師全軍覆沒告終。中國清朝政府迫於日本軍國主義的軍事壓力,1895年4月17日簽訂了《馬關條約》。
二、在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1)過去日本戰爭有哪些擴展閱讀:
一、簽訂《馬關條約》對中國的影響。
1、台灣等大片領土的割讓,進一步破壞了中國主權的完整,刺激了列強瓜分中國的野心,民族危機進一步加深。
2、巨額賠款,加重了中國人民的負擔。同時,加速了日本軍國主義的發展。清朝因此大借外債,致使列強控制了中國的經濟命脈。通商口岸的開放,使帝國主義侵略勢力深入到中國內地。
3、允許在華投資辦廠,其他列強引用「利益均沾」的條款,爭先恐後地在中國開設工廠,嚴重阻礙了中國民族資本主義的發展。
《馬關條約》反映了帝國主義資本輸出、分割世界的侵略要求。外國資本主義對中國的侵略進入一個新的階段,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大大加深了。
二、抗日戰爭對中國的影響
1、抗日戰爭的勝利,促進了中華民族的覺醒和團結,弘揚了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偉大民族精神。愛國主義成為抗戰的最強音和主旋律:國家和民族利益至上,誓死不當亡國奴,同仇敵愾、萬眾一心,勤勞勇敢,不畏強暴、血戰到底,自強不息,開拓創新。
2、抗日戰爭的勝利徹底打敗了日本侵略者,捍衛了中國的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它洗雪了鴉片戰爭以來中國人民受帝國主義奴役和壓迫的恥辱,極大推進了中國革命的歷史進程,為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最後勝利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3、中國抗日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東方主戰場。在世界反法西斯戰爭中,中國抗日戰爭開始時間最早,持續時間最長,抗擊日軍最多,付出代價最大,發揮了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中國抗戰的勝利創造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弱國打敗帝國主義強國的奇跡,它鼓舞了殖民地半殖民地國家人民爭取民族獨立和解放的斗爭。
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近代以來中華民族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反侵略戰爭和民族解放戰爭,是20世紀中國和世界歷史上的重大事件,也是戰爭史上的奇觀。
⑵ 日本侵華的事件有哪些
位粉絲
1、九一八事變(1931年,開始侵華)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1931年9月18日夜,在日本關東軍安排下,鐵道「守備隊」炸毀沈陽柳條湖附近的南滿鐵路路軌(沙俄修建,後被日本所佔),並栽贓嫁禍於中國軍隊。日軍以此為借口,炮轟沈陽北大營,是為「九一八事變」。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它同時標志著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開始,揭開了第二次世界大戰東方戰場的序幕。
2、七七事變(1937年,全面侵華)
1937年7月7日夜,日軍在北平西南盧溝橋附近演習時,借口一名士兵「失蹤」,要求進入宛平縣城搜查,遭到中國守軍第29軍嚴辭拒絕。日軍遂向中國守軍開槍射擊,又炮轟宛平城。
第29軍奮起抗戰。這就是震驚中外的七七事變,又稱盧溝橋事變。七七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全面侵華戰爭的開始,也是中華民族進行全面抗戰的起點。
3、淞滬會戰(1937年,中日全面戰爭的真正開始)
淞滬會戰(又稱八一三戰役,日本稱為第二次上海事變),是中日雙方在抗日戰爭中的第一場大型會戰,也是整個中日戰爭中進行的規模最大、戰斗最慘烈的一場戰役。
淞滬會戰開始於1937年8月13日,是盧溝橋事變後,蔣介石為了把日軍由北向南的入侵方向引導改變為由東向西,以利於長期作戰,而在上海採取主動反擊的戰役
⑶ 在九一八事變之前,日本發動過哪些侵華的戰爭或事變(至少舉三個)
日本發動過日俄戰爭,甲午戰爭,八國聯軍,奪取青島,二十一條,濟南事變,倭寇侵襲明朝海岸等戰爭。
九·一八事變,又稱奉天事變、柳條湖事件。是1931年9月18日夜日本在中國東北蓄意製造並發動的一場侵華戰爭,是日本帝國主義侵華的開端。
「九·一八事變」是日本帝國主義長期以來推行對華侵略擴張政策的必然的結果,也是企圖把中國變為其獨占的殖民地而採取的重要步驟。
日本關東軍不到兩萬人,中國東北軍駐在東北的有16.5萬人,在關內還有近十萬人。東北軍部隊多次接受張學良不準抵抗的訓令,在日軍突然襲擊面前,除小部分自發英勇抵抗外,其餘均不戰而退。
雖有一部分東北軍加入了風起雲涌的抗日義勇軍,但東北寒冷的氣候和稀少的村落,抵抗運動很難取得明顯效果。
⑷ 日本發動了多少次戰爭
7個,分別是中國,緬甸,新加坡,菲律賓,馬來西亞,美國,朝鮮。
1、中國
1931年,侵華日軍發動九一八事變後,完全侵佔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此後陸續在華北、上海等地製造事端、挑起戰爭,國民政府則採取妥協政策避免沖突擴大。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國民政府正式對日宣戰。 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2、緬甸
1942年5月,二戰,日本佔領緬甸,成立以巴莫為首的緬甸傀儡政府。在日本的支持下,反對英國殖民政府、渴望獨立的昂山將軍組織了緬甸獨立義勇軍。
1942年,昂山率軍與日軍一起參加了對英軍及中國遠征軍的戰斗,然後在日軍支持下宣布緬甸從英國獨立。
1943年,巴莫與昂山等人受邀訪問日本,他們回國重組緬甸傀儡政府,昂山成為國防部長。
1944年,日軍在戰場節節敗退,昂山開始支持美英的同盟國一方,並組織「反法西斯人民自由同盟」以對抗日軍。
1945年,全緬抗日勝利,戰後的緬甸仍受英國控制。
3、新加坡
1942年,珍珠港事件隔天,日軍在馬來亞北部的哥打峇魯登陸,戰爭開始僅兩個月,日軍就佔領了整個馬來半島與星洲。
1942年2月15日,英軍總司令白思華宣布無條件投降,逾13萬名英國、澳洲、印度等守軍淪為階下囚,這是英國軍史最大浩劫(新加坡之戰)。日本在接管新加坡後改名為昭南島。
同年2月18日至25日,為報復星華義勇軍和先前支持中國抗日的華人,日軍開展了以「大檢證」為名的復仇行動。
日軍當局在多個地方設立「檢證中心」,他們的計劃是甄別所有介於18至50歲的華裔男性,將所有的「反日分子」鏟除,最後日軍抓走約兩萬多人,當中絕大多數被帶到郊區或偏遠的樟宜、榜鵝海邊予以集體槍殺,剩下則被送到泰國做苦工。
日軍還勒索南洋的華人,要他們交出五千萬元俸納金。山下奉文當時給的理由是:「華僑支持重慶政府抗日,這筆俸納金,是你們向日軍贖罪的買命錢」。
經歷了3年多的苦難,隨著日本的投降,居住在新加坡的華人無不高興。據不完全統計,在日本佔領超過3年的期間約有2萬至5萬名華人慘遭殺害(新加坡大屠殺)。戰後,多個地方相繼發現被屠殺者的遺骸。
4、菲律賓
日軍於1942年1月2日佔領馬尼拉;4月9日攻下巴丹半島;5月10日,駐棉蘭老島和北呂宋山區的美軍投降。18日,駐班乃島美軍投降。至此,日軍控制菲律賓全境。隨後,日本人成立了一個獨立准備委員會負責起草憲法。
1943年10月14日,日本佔領軍扶植勞威爾成立了一個傀儡政權,史稱菲律賓第二共和國(1943年—1945年),正式名稱為菲律賓共和國。
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菲律賓再次淪為美國殖民地。
5、馬來西亞
1942年至1945年日本佔領這個地區,馬來亞被日本佔領。雖然日本佔領的時期相當短,但是它激起了馬來亞和其它地區的反殖民民族主義。
馬共在英軍的召集下成立人民抗日軍,進行抗日游擊戰,在日軍後方展開游擊戰,成為馬來半島日據時期的抗日主力之一。
馬共採取聯英抗日政策,馬共領導的人民抗日軍發展到1萬多人,成員除了華人,亦包括馬來人和其他少數民族,在共同努力之下,解放了馬來亞一半土地。1945年日本投降。
6、美國
1941年12月7日清晨,日本海軍的航空母艦艦載飛機和微型潛艇突然襲擊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在夏威夷基地珍珠港以及美國陸軍和海軍在瓦胡島上的飛機場。
太平洋戰爭由此爆發。這次襲擊最終將美國捲入第二次世界大戰,這個事件也被稱為珍珠港事件。
7、朝鮮
1910年大韓帝國與大日本帝國簽訂《日韓合並條約》,大韓帝國王室移居日本本土,朝鮮半島正式並入大日本帝國成為日本領土。
朝鮮總督府設為京城府(今韓國首爾)。日本政府對朝鮮實行殖民主義統治,限制朝鮮民族資本主義發展,掠奪朝鮮的資源,日語被定為國語並限制朝鮮語的教學,對學生實行奴化教育,提出「日韓同祖」之說並試圖以此同化朝鮮人。
二戰時期日本大量掠奪朝鮮勞動力、大量強征慰安婦,為侵略戰爭服務,並向學生灌輸軍國主義思想,招收很多朝鮮籍日本兵。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緬甸
網路——抗日戰爭
網路——新加坡
網路——菲律賓
網路——馬來西亞
網路——美國
網路——朝鮮
⑸ 日本侵華戰爭歷史上有幾次,中國敗了幾次
日本正式的侵華戰爭有兩次:
一、甲午918入侵東北
日本自明治維新以來,進行了一系列改革,綜合國力越來越強大,而此時的清朝,就是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狀態,一個個不平等條約,一次次的割地賠款,此時的日本再也忍不住寂寞,將矛頭指向中國。
1874年,日本明治維新後,出兵打過台灣,侵佔中國附屬國流球,並將其改為沖繩。
1894年7月25日,豐島海戰的爆發,甲午戰爭開始,當時清朝的北洋艦隊,可是亞洲第一的艦隊,看似強大的北洋艦隊實戰中確實不堪一擊。
日本成為亞洲的暴發戶。戰爭賠款二億三千萬兩庫平銀;艦艇等戰利品的價值也有一億多日元。而當時日本政府的年度財政收入只有八千萬日元。日本第一次嘗到了侵略的甜頭,極大地刺激了其擴大他們侵略領土的慾望。
甲午戰爭的結果給中華民族帶來空前嚴重的民族危機,大大加深了中國社會半殖民地化的程度;另一方面則使日本國力更為強大,得以躋身列強。
二、近代抗日戰爭
1900年,日本派兵參加八國聯軍,侵略中國。
1904年至1905年,日俄在中國東北開戰,侵犯了中國主權。1915年,提出二十一條。
一戰時,日軍進攻駐山東的德軍,其間屢犯暴行。
1926年,日軍炮擊大沽口,驅趕馮玉祥。
1928年,出兵濟南,製造濟南慘案。
1931年,九一八事變,侵佔東北三省。
1932年,一二八事變,進攻上海。
1933年,熱河事變,攻佔山海關和熱河,並進犯長城其他各口。
1935年,華北事變,策劃華北五省獨立。
1936年,進犯綏遠,被中國守軍擊退。
1937年,盧溝橋事變,之後八一三事變,日本全面侵略中國
從1937年七七事變國民政府發表《告全體將士書》至1945年日本宣布投降結束,總共八年抗戰,最終取得了勝利。中華民族也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5)過去日本戰爭有哪些擴展閱讀:
失敗的進攻,剛有念頭就被拍死
一、唐朝白江口之戰
唐朝統一中國後,皇帝治國有方,國力不斷上升,但是東北邊境的朝鮮半島卻仍然呈現三分天下的局面,百濟、新羅、高句麗三國鼎足而立,於是爆發了以唐、新羅聯盟為一方,而高勾麗百濟與日本聯盟為另一方,為爭奪東北亞的主導地位而進行的戰爭。
中日歷史上的第一次戰爭是663年8月進行的白江口之戰。唐新羅聯軍以170艘戰船大破日本增援盟國百濟的400餘艘戰船,取得決定性勝利。百濟國滅亡。 之後唐滅高勾麗,朝鮮半島落入對唐表示友好的新羅之手。
白江口之戰的慘敗,使日本意識到自己的實力尚不足以與中國抗衡,於是此後,他們一直與中國修好,並派遣十幾批「遣唐使」,全面學習中國先進的文化和政治、經濟領域的先進經驗和技術,照搬照抄中國的制度文化,近乎千年內日本不敢再來侵犯中國。
二、明朝,沿海抗倭
十四世紀初葉,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封建諸侯割據,互相攻戰,爭權奪利。在戰爭中失敗了的一些南朝封建主,就組織武士、商人和浪人到中國沿海地區進行武裝走私和搶劫燒殺的海盜活動,歷史上稱之為「倭寇」。
嘉靖四十年(1561年),倭寇幾千人襲擊浙江台州、桃渚、圻頭等地,戚繼光率部隊在人民群眾的配合支持下,先後九戰九捷,殲滅大量倭寇,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盧鏜、牛天錫也在寧波、溫州大敗倭寇。
三、明朝,日本欲以朝鮮為跳板,奪取中國與印度
日本歷史上的一代梟雄豐臣秀吉(被稱為日本戰神)以武力統一了戰國時代大名紛爭的日本後,自認實力強大,迫不及待的開始了他「圖朝鮮,窺視中華」的計劃。
公元1592年,豐臣秀吉悍然下令發動侵朝戰爭,朝鮮節節敗退,直趨明朝邊境。朝鮮王馬上向明朝求救。
豐臣秀吉提出了大陸擴張的構想:在佔領朝鮮之後,於1593年初佔領北京,天正三年(1594年)日本遷都北京,然後再進軍印度。
早在天正十八年(1590年),豐臣寫信給朝鮮國王,「吾欲假道貴國,超越山海,直入於明,使其四百州皆入我俗」。文祿元年(1592年),日本首次侵朝初期進展順利,豐臣秀吉就開始籌劃遷都於北京,自己「居守寧波府」,以便「尊聖意,佔領天薴印度」。
大家都知道,萬曆很多年不上朝,但是在他執政期間,對外戰爭幾乎都勝利,他派出以遼東鐵騎和江南戚家軍為主力的中國軍隊援朝抗日。經平壤大捷一舉扭轉了朝鮮局勢。
此後進入了消耗戰,而彈丸之地的日本自然不是大明的對手。一代梟雄豐臣秀吉鬱郁而終。豐臣之後的德川幕府意識到日本與中國作戰的時機尚不成熟,於是又採取對中國表面上睦鄰友好的政策。
四、元朝入侵日本之戰
自從唐代後期到蒙古人建立元朝,日本和中國脫離外交關系長達4個世紀之久,忽必烈在中原建立元朝後,企圖改變這種情況,使日本與其他政權和民族一樣臣服於蒙古人。為了實現這一目標,要求日本無條件投降,忽必烈數次遣使前往日本,但均為日本政府拒絕。
1283年再次命令南方商人和東北女真人為他出征日本建造船隻、高麗人為他提供糧食。但由於國內經濟形勢每況愈下,忽必烈終於在公元1286年屈服於客觀力量短缺的壓力,放棄了對日本的戰爭。至此,元朝與日本的軍事關系以元朝的失敗而結束。
⑹ 中國和日本在歷史上有過哪幾次戰爭
中日戰爭
第一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894年~1895年
中國和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甲午戰爭;
第二次中日戰爭發生於1937年~1945年
二戰期間中國與日本之間的戰爭,史稱抗日戰爭。
詳情請登錄:
http://ke..com/view/32125.htm
⑺ 1870年到1920年日本發動哪些侵華戰爭
1870年到1920年日本發動侵華戰爭有:
1874年5月,日本出兵3600餘人入侵我國台灣,殘酷屠殺我國高山族同胞。10月,迫使清政府簽訂《北京專條》,承認琉球(現沖繩縣)為日本保護國,並賠償日本兵費50萬兩白銀。
1879年染指清朝朝貢國琉球國,並改設為沖繩縣。
1894年7月,日本海軍聯合艦隊突然襲擊在豐島海面執行護航任務的中國軍,10月,日軍分兩路侵犯我國遼寧省。11月,日軍佔領大連、旅順。日軍進入旅順後,見人就殺,在4天3夜的大屠殺中,全市2萬多中國人全遭殺戮。
1895年2月,日軍從水陸兩路夾攻駐威海衛中國海軍。
1898年日本強行將福建劃為其勢力范圍。
1900年5月,日、俄、英、美、德、法、意、奧八國聯軍進犯北京。
1905年1月,日軍再度佔領旅順。
年底,日本迫使清政府簽訂《中日會議東三省事宜條約》,獲得在我國東北南部之特權。
1906年6月,日本成立了掠奪我國東北資源的大本營「南滿洲鐵道株式會社」。
1907年7月,日本與法、俄簽訂秘密協定,把南滿和福建定為日本勢力范圍。
1914年8月,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日本把山東黃河以南地區劃為對德「作戰。
1915年5月,日本以最後通牒方式,迫使袁世凱接受日本滅亡中國的「二十一條」要求。
1918年日軍開抵哈爾濱,攫取哈爾濱至長春的鐵路管理權。
⑻ 日本侵華戰爭時間線
日本侵華戰爭時間線
日本侵華戰爭時間線,大家都知道中國是經歷了一系列的戰爭,每個人都應該對過去的歷史有所了解,這樣才能讓生活變得更好。接下來就由我為大家介紹一下關於日本侵華戰爭時間線的相關內容吧!
日本侵華戰爭時間線1
1、1927年東方會議日確定「征服滿蒙」武裝侵略方針
2、1931年9月18日,日本在沈陽製造「九一八事變」
3、1932年1月,日製造事端,進犯上海。
4、1932年1.28事變+駐淞滬國民黨第十九軍:蔡廷鍇、蔣光鼐++3月偽滿洲國建立++東北三省淪為日本殖民地
5、1933年1月進犯山海關,東北軍:安德馨。日佔承德後,沿長城進犯,二十九軍:宋哲元。實行「攘外必先安內」政策。
6、5月攻多倫,察哈爾省危急,察哈爾民眾抗日同盟軍:馮天祥、吉鴻昌,收復多倫,將日偽軍趕出察哈爾省
7、1935年華北事變中日民族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中共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12月+瓦窯堡會議+陝北+確立建立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方針。
8、1936年12.12西安事變。揭開了國共兩黨由內戰到和平、由分裂對峙到合作抗日的序幕,標志著抗日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9、1937年7月7日,日軍製造「盧溝橋事變」,(也就是「七七事變」)開始全面侵華,之後日以重兵三路進攻華北
10、1937年9月+國共合作宣言,中共中央起草,國民黨發布。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正式建立,陝甘寧區政府成立,首府延安。陝甘寧邊區成為全國抗日根據地的指揮中樞和主後方。
11、1937年11月,上海失守,日進攻南京。
12、1937年12月13日,日軍攻下首都南京(南京大屠殺)。
13、1938年5月抗戰初期正面徐州會戰+第五戰區司令長官:李宗仁,山東台兒庄。抗戰以來的最大勝利。
日本侵華戰爭時間線2
1、日本對中國的侵略,最早應該從1876年日本入侵琉球開始,當時琉球是中國的土地,有一艘琉球船到了台灣,船員被台灣土著誤殺,日本人就以這個為借口。這是日本對中國最早的侵略,這場戰爭使中國失去了琉球,就是今天的沖繩島。
2、1894年,日本入侵朝鮮,中日甲午戰爭爆發。經過平壤戰役、牙山海戰、大東溝海戰、威海衛海戰、旅順戰役。日本奪去了台灣,還有二億三千萬兩白銀。
3、1905年,日本和俄國爆發了日俄戰爭,經過旅順海戰、對馬海戰、旅順戰役、奉天戰役。日本將俄國的勢力趕出了中國東北南部,獨佔了遼寧、吉林、黑龍江的大部分分地區的特權。
4、1931年,日本發動了「九一八」事變,東北軍撤向關內,日本佔領了中國東北,在這個過程中,規模比較大的戰役是江橋抗戰,其他都是義勇軍的戰斗。
5、1932年,日本發動了「一二八」事變,在上海與中國19路軍激戰。雙方損失都很大最後中國軍隊撤出上海。
6、1937年,日本發動盧溝橋事變,全面抗戰爆發,中國29軍與日軍進行了長城抗戰,日軍在佔領華北以後一路南下,佔領了中國東南的大部分土地,基本控制了中國的海岸線。
7、1938年以後,日本也無力發動大規模戰役了,雙方進入膠著狀態。
8、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日本陸軍戰略重點轉向東南亞。此間除了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外,沒有更大的戰役。
9、1943年,日本為了打通大陸交通線,發動了豫湘桂戰役,戰役最後以日本佔領廣西,部分地打通大陸交通線而結束。
日本侵華戰爭時間線3
抗日戰爭(War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簡稱抗戰,指20世紀中期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中國抵抗日本侵略的一場民族性的全面戰爭。國際上稱作第二次中日戰爭(Second Sino-Japanese War)、 日本侵華戰爭(Japanese War of Aggression against China)。抗戰時間從1931年9月18日九一八事變開始算起,至1945年9月2日結束 ,共14年抗戰。
1931年9月18日,日軍進攻沈陽,九一八事變爆發,由於當局的不抵抗 ,致使日本侵略軍迅速佔領中國東北,並成立偽滿洲國 [7-8] 。1932年1月28日,日軍進攻上海,淞滬抗戰爆發,中日軍隊第一次全面對抗和較量 。1937年7月7日,日軍在北平附近挑起盧溝橋事變,中日戰爭全面爆發。1941年12月7日,日本發動太平洋戰爭後,12月9日,重慶正式對日宣戰。1945年8月15日,日本向同盟國無條件投降。
中國戰場是二戰的'主戰場之一。中國人民的抗日戰爭是二戰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國人民抗日戰爭,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最偉大的衛國戰爭,是中國人民反抗日本帝國主義侵略的正義戰爭,是世界反法西斯戰爭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中國近代以來抗擊外敵入侵第一次取得完全勝利的民族解放戰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