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的力量有哪些
㈠ 二戰中,身材矮小的日本人為何會爆發出強悍的戰鬥力
在亞洲,當年日本人不算太矮(現在也是,人均身高並不算矮);而且營養跟得上(中國軍隊很多士兵吃不飽飯);並且接受了系統而嚴格的訓練(中國士兵有些連槍都瞄不準,瞄準了也未必打中,子彈質量不行,還有被綁在陣地上的士兵);文化程度也可以(很多軍士可以看懂地圖,識字,這樣戰術反應演練就很快,反觀當年中國軍隊有些營團級才能看懂地圖)
這僅僅是人的差距,再看武器,中國軍隊武器萬國造;而日本軍隊已經完成了制式統一。班用輕機槍,連用重機槍,排用擲彈筒一應俱全。重武器更是完勝,有的中國軍隊一個師都沒幾門炮,還沒一個日軍大隊多。日軍還有空中支援,抗戰時空軍海軍都快損失沒了,陸軍根本沒法指望有空軍幫忙。
日本的強,還勝在戰斗意志強,況且武器裝備也並不落後多少,以這樣的一支部隊,別說放在中國,放在歐洲,恐怕也是一等一的軍隊,至少防守是一等一的。(參考美軍的442團,日裔美國人部隊,戰力一流,獲得勛章無數,不過這個團進攻同樣厲害)
日本稱自己部隊戰斗全軍覆沒為「玉碎」,中日交戰的 歷史 上的滇西大反攻中的「松山會戰」是日本一千人國軍損失萬餘人以1:10的代價獲得的。在太平洋戰場上,大部分島的登陸戰日軍都是最終以「玉碎」的下場結束的,可見每一場都是相當的慘烈,其中以硫磺島一戰最為著名。所以別說亞洲軍隊,中國軍隊了,就是美軍…在武器,空中支援,海上力量全面占優的情況下,打日軍都如此費勁,可見戰力強悍!二戰結束時,甚至還有的島嶼沒有完全打下來,而那裡的日軍其實早缺醫缺糧缺彈葯日久了…天知道他們怎麼撐下來的!
個子矮,不代表戰鬥力低,更不代表個子矮的就不夠兇狠。
日本人的矮是出了名的,尤其二戰日軍在身材上是被各國秒殺的。對於日本人的個頭,更多的描述是在抗日的戰場上。很多時候, 人們忽視了一個問題,就是當時中國人也沒比日本人高太多。
日本戰爭初期,財力上還是沒什麼問題的,部隊的伙食營養都是跟得上的。相對來說,日軍的身體要比中國士兵強壯很多。相比我們的士兵吃不飽,日軍幸福的多了。
而且,日本的兵役體制以及軍國主義教育,讓很多士兵在參戰前就受過很嚴格的軍事訓練。從小,進行射擊、拼刺等訓練,同時接受軍國主義教育。這種情況下,日軍的士兵在戰術基本功方面遠遠強於其他國家的士兵 。身材矮小的日本士兵,往往能在白刃戰中連挑數人。
狗崽子階段開始教育
日軍的射擊和拼刺在當時世界上是一流的水準,這也就為他們強悍的戰鬥力做好了基礎。
狂熱的軍國主義教育下,讓他們對於戰爭極度熱衷,所有人都願意為天皇而死。自己和自己人的命不當一回事,就更不要說對其他人的生命了。
這種狂熱的軍國主義教育,讓士兵漠視生命,從小就教育要多殺人,注意,是殺人,而不是殺敵方士兵。日軍開戰之後的軍紀,實在不敢恭維。 當他們經歷了戰火,一旦屠殺開始,就再也無法收手,會以殺人為樂。
其實,日軍兇殘成性,就是大環境下的一個因素,軍隊中就是彌漫著一種恐怖氣息,所有士兵都受到感染,內心的獸性就是這么激發的。
戰鬥力的強悍與否和身材的高矮沒有必然關系,日本軍方對士兵強化軍國主義教育,日本國民崇尚武士道精神,使得它們整個民族滿腦子的效忠天皇的愚忠思想,軍人都是在為天皇而戰。而整個亞洲當時大多是弱小國家,基本抵擋不住日軍的攻勢,到了戰爭中.後期碰上了裝備精良的美國大兵,它就再也強悍不起來了。
因為在現代戰爭中,更加重要的是士兵自身的技戰術水平,其所裝備的武器裝備性能水平,以及必要的身體素質等,和本身的像身材,身體力量等這些看似比較重要的數據其實並無太大的關系。
在冷兵器戰爭時代,雖然有弓箭、弩等機械武器,扮演著重要角色,但是雙方更多的使用的還是刀、矛等這些依靠劈砍、穿刺、擊打等對敵人造成殺傷的武器,而這就需要很強的力量才能造成足夠的殺傷力讓敵方斃命。所以在當時的情況之下,身材矮小相對而言不佔優勢,但是結合明智的戰術戰略行動,依然是可以取得勝利的。
而在現代戰爭中,武器已經變成了熱兵器,僅僅是小孩只要扣動扳機就能擊殺一名比其強壯得多的成年人,這就使得現代戰爭相對而言更加不需要身體素質這樣的內容了。所以在近現代的游擊隊等這些武裝力量中,像婦女兒童等也開始出現在戰斗隊伍中,這在早前是難以想像的。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二戰中的日本人雖然身材矮小,但是實際上其也是比較強壯的。首先日本軍隊有充足的糧食保障,而且日本的對外擴張戰略更不會在軍隊中產生糧食不足的問題,而且日本軍隊的後勤保障水平較好。在抗戰中,中國軍隊中很多士兵雖然高大但是比較消瘦,就是因為營養不好,所以像在肉搏戰實際優勢並不大。
而在現代戰爭中大塊頭是不是就更有優勢呢》答案也是否定的。就拿特種部隊而言,其作戰中更需要的機動靈活,足夠的力量,機智的頭腦等,所以像滿身肌肉的肌肉男等反而並不多見,更多的是一些身材勻稱的作戰隊員,而這對於普通部隊而言也是適用的。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個子高矮和戰鬥力沒什麼聯系,畢竟不是冷兵器時代。
日軍在二戰平均身高1米62左右,和歐洲白人士兵相比較矮,但在亞洲算是不錯的。
當時德軍英軍蘇軍美軍,平均身高也不過1米7左右,當時人並不是很高。
日本士兵個子不高,但體力非常好。
二戰中,日軍是列強中唯一基本沒有機械化和只實現很少摩托化的軍隊。日軍作戰基本完全靠步行,一天行軍幾十公里,還要高負重。
這種高強度行軍,換成英美蘇法士兵,沒有一個受得了。
在後來日軍血洗東南亞的作戰中,日軍在復雜地形進攻行軍的速度,比英美士兵撤退還快,導致英美軍隊接二連三的全軍覆沒。
同時,列強士兵中,恐怕只有日軍訓練最為嚴格。日軍士官和老兵是野蠻教育,動輒打罵,要求嚴格。這種法西斯訓練下,日軍新兵成長很快,單兵素質很高。日軍新兵的射擊技術,也是列強新兵中最好的。
我們都知道,在二戰當中,我們稱日本人為小日本。其實這不僅僅是敵視他們,主要還有個原因,就是日本人的個子矮小,據有關資料顯示,在二戰結束的時候,日本男性的平均身高是1米65,而女性的平均身高則是1米55,如此的身高,不用說在高大的歐美人面前,就是在中國人面前也是渺小了點,1945年,蘇聯出兵東北對日作戰的時候,蘇聯人和日本人拼刺刀根本就不用躲閃,因為蘇聯人把刺刀都扎到日本人的身上了,日本人的槍也夠不到蘇聯士兵。
雖然說日本人身材矮小,但日本人的智力並不落後,日本在明治維新以後,工業發展極為迅速,這也為二戰積蓄的能量,二戰結束以後,日本作為戰敗國,受到了各方面的壓制,但是日本有著強大的工業基礎,這一點又一次讓日本人在幾年以後,又重新站到了經濟強國的隊伍裡面,可以說日本人雖然人品不怎麼樣,但是日本的工業基礎和那種自強自立的民族精神,還是值得我們學習的。也正因為這樣,長期以來,日本人十分敵視我們中國人,可以說,日本人是我們的真正敵人,我們絲毫也不能對日本人放鬆警惕,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日本在經濟高度發展的同時,他們的貪欲也在一天天的膨脹,他們的行為也時刻提醒著我們,要防備身邊這個畜生。
日本人真的矮嗎?
我們一直叫日本人小日本,原因大概一個是嘲笑人家地方小,一個是嘲笑人家個子矮,小的時候我也一直認為是這樣的,我讀高中的時候我們學校要和日本辦留學班,來了很多日本人,那是我第一次見到不是電影里的日本人,實際上跟我們沒啥區別,除了行為舉止略微不同外主要就是一張嘴就是「口你急哇」什麼的。
在我小的時候,我的爺爺也說過,其實日本人並不矮,當年日本人撤出東北的時候,我家的縣城是一個中轉站,當時很多中國人都去打鬼子了,我爺爺也去看了,所以,關於日本人的矮,並不一定就是真實的。
(美軍中的日本士兵)
我們現在看到的日本人其實並不矮,之所以會有日本人矮完全是因為一個說法,說日本人以前很矮,明治維新後要求國民每天喝一杯牛奶,個就長高了,鬼才TM的信這不是奶企打的廣告。
日本人的矮是一種在 歷史 資料裡面記錄的,這個東西我感覺如果沒有更多的考證根本不必認真,主要我們很多人對日本並不了解,就張個嘴在那胡侃,有的人說日本戰國時期的第一猛將本多忠勝,根據推算只有一米四,然後我們就鐵定日本就是矮子。
中國人喜歡妄自菲薄,更喜歡藐視對手,也就是所謂的阿Q精神,用精神戰法來戰勝自己也戰勝別人。
至少在二戰中,日本人並非有多矮小,如果看美國大兵和日本人的合影的話,中國也一樣沒有美國大漢高。
另外,矮也並不是近現代化戰爭中的根本致命缺點,相反,因為矮小,反應靈活機動,反而成活靶子的概率也比較小,至於拼持刀,國軍和日軍一比一的情況下,也夠嗆能拼過日本。
日本人的作戰能力有多強?盡管我們一直不承認日本很強,相反從現在的抗日神劇中也能感覺出來,很多年輕人甚至感覺沒趕上和日本人打仗的年代,手撕鬼子比手撕麵包還容易,在二戰中被日本人打的最慘的國家,反而最看不起他的對手。
在二戰中,蘇聯和美國兩大超級軍事大國,在和日本人的交手中,也多次吃虧,盡管關東軍最後遭遇蘇聯紅軍是一場大潰敗,實際上在張鼓峰時間和諾門坎事件中,日本以弱勢兵力也空中和炮火都不及蘇軍的情況下,並沒有讓蘇軍佔到多少便宜。
美國在和日本的戰斗中也是絞盡腦汁,即使他們認定日本挑戰美國是愚蠢的,但也同時認為他們是狡猾的,卑劣的,美軍在和日軍作戰過程中患的精神病遠比在歐洲戰場要多得多,所以和日軍作戰對美軍來說就像一場噩夢。在漫長的太平洋戰爭中,美軍損失了很多人。
日本人的作戰能力為什麼那麼強?作戰能力實際上包括單兵作戰能力和協同作戰能力。
從單兵作戰能力來說,日本人從小就受軍國主義思想熏陶,以能參軍打仗為榮耀,重視軍事教育,當然,這也和日本人的強盜思維有關系,日本整個國家都是一種強盜思維,認為自己沒有的就要搶過來。
日本一直在厲兵秣馬,整軍備戰,日本人身體很 健康 ,看過真實抗戰的都知道,真正到拼刺刀的時候,國軍根本拼不過日軍。而且日本的士兵作戰素質很高,打槍打得很准,這都是子彈喂出來的,而我國抗戰有的部隊人均平均五發子彈,平時捨不得打,打仗時候又打不準,打完了就得跑,很多時候這就是「不堪一擊」。
最變態的就是日軍的戰斗意志,雖然很腦殘,但是真到了該拚命的時候,是尼瑪真不要命啊!這一點中國士兵是做不到的,我們的儒家思想經過幾千年的思想告訴我們的道理是,堅決不能死,你如果死了,你的老婆孩可能就被「吃絕戶」了,睡你的老婆打你的娃都不算什麼,給你家吃的雞毛都沒有,讓你媳婦上街去要飯。
二戰中,中國人口四億,正規軍加上游擊隊1000萬,德國8000萬人口動員1000萬兵,蘇聯1.8億人口動員兵力3000萬以上,美國1.45億人口,動員兵力2000萬,日本七7000萬人口也動員了超過七百萬兵。(數據僅供參考,並非十分准確)
從協同作戰方面來說,日本並沒有比美軍和德軍強多少,基本就是「炮兵轟完步兵沖,步兵沖完炮兵轟」。打不下來再來一遍,尤其是日本缺少機械車輛,缺少協同坦克的裝甲步兵師等,而是步兵和坦克配合,在中國這個戰場卻完全夠用了。
日本的軍校辦的很好,中國的軍校保定學習日本,黃埔學保定,還都是短訓,相比於日本就有點差了,什麼迂迴包抄戰術運用的更是淋漓盡致。
當然,中國的兵並不是以兵為職業,大部分以前都是拿鋤頭的。
知己知彼百戰百勝,現在的我們既不願了解過去的我們,也不願去了解對手,卻喜歡假象過去我們的強大,敵人的軟弱,實際上這就是在侮辱那些死在中國大地上為了抵禦外辱而奉獻了生命的先烈。
日本似乎是這個世界上最奇怪的種族之一,雖然中日兩國距離如此之近,但是兩國之間的深深芥蒂卻遠非鄰國兩字就能說清楚的。日本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的亞洲策源地,在二戰戰場上,先是以蠶食和陰謀詭計吞並中國東北三省,之後逐步蠶食中國,終於在1937年時,中國奮起全民族抗戰。日本人誇下海口,吹了個天大的牛,號稱要三個月滅亡中國。這不僅是對中國軍隊的輕視,也是對大日本皇軍的蜜汁自信。
在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日軍三下五除二就干倒了大英帝國經營百年的東方殖民地,美國人也在戰爭初期被打的滿地找牙,甚至以往優越感十足的美英盟軍被打出了恐日病,一邊罵著黃皮猴子一遍跑的比兔子都快。那麼日本人為什麼能在戰場上爆發出如此強悍的戰鬥力呢?
一、武士道的傳統以及明治維新後武士道精神的拓展
武士道最晚在日本的平安時代末期就已經出現,這個獨特的階層可以理解為中國的士大夫階層和職業軍人的合體,他們在 社會 地位上是第一階層,不用務農、務工經商,專司與軍事相關的行動即可。所以在悠久的 歷史 發展過程中,日本人發展出了所謂的武士道精神,簡單來武士道的精神內涵就是: 武士應當遵守不畏艱難,忠於職守,精幹勇猛的信念。 在明治維新之後,明治政府雖然頒布廢刀令,但同時又對新的軍隊進行武士道教育,再加上海陸兩軍的多位元老都是武士出身,武士道精神在近代日本軍隊身上又得到延續和發展。
二、日本相對發達的軍事 科技
日本在一次世界大戰之後開始躍升為世界級資本主義強國,從擊敗大清到擊敗俄國再到一戰中火中取栗,二次世界大戰侵略世界,靠的不光是日本軍隊悍勇。更靠得是日本逐步擁有了相對完備的工業體系,尤其是軍工產業,有些部門走在了世界前列。如果說在日清戰爭和日俄戰爭時,聯合艦隊的殺手鐧還基本依靠采購自英國德國的萬國牌, 到了一戰二戰時候,日本海軍的幾乎所有主力艦艇都考自己研製,自己生產。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深刻改變海戰面貌的航空母艦雖說誕生自西方,但是日本人卻是後來居上,造出了第一艘全通甲板式樣的航母。在戰列艦的戰鬥力上,日軍對美國人雖小有差距,但是差距也並不是特別大,所謂的大和號戰列艦的吹噓之下也多少有些實力。這背後都是日本自明治維新時代就開始艱苦奮斗,置產興業建立起來的一套完備工業體系的助力。
三、軍國主義思潮蔓延全民
日本區別於其他後發國家的一個重要優勢是,日本在開始進行全面變革時,民族受教育程度就相對較高,日清戰爭之後,日本人的小學入學率達到百分之九十以上。一支接受過教育的軍隊,顯然比目不識丁的人組織起來的軍隊更容易快速形成戰鬥力。更重要的是,自明治政府以來,日本上下逐漸形成了一股軍國主義傳統。 從日清戰爭時軍民上下同心,皇後捐首飾打仗,到二戰時候很多日本女子甘願獻身當慰安婦。
這個民族在軍國主義的道路上越走越遠,整個民族都在一次次的戰爭中體驗國運騰飛民族盛強的喜悅,也一次次君臣同體上下一心,直到二戰爆發初期,日本民眾大面積支持征服中國。而等到軍部的軍人們徹底廢掉了文人政府走到台前,對整個世界乃至於整個日本民族的危害也就日甚一日,戰爭打的越是殘酷,日本軍隊越是勇猛,這個民族便離滅亡的深淵更進一步。 在二戰時投放原子彈的美軍飛行員曾被日本政府要求道歉,但是這位飛行員發表了一篇《原子彈下無冤魂》的演說,日本人便不再強求。因為他們知道,他們曾經是多麼癲狂。
日本海軍軍神東鄉平八郎在對馬海戰時曾打出旗語:皇國興廢,在此一戰,一個動不動就拼上國家命運豪賭的民族不可怕嗎?
作者:我方團隊書劍為酒
「別看個頭小,打仗不的了。」小日本鬼子百分百應驗了這句話。人家是「武大郎賣麵包-人土貨洋」。動物界中長頸鹿高不高,單但遇上獅子老虎大狗熊等比它矮的猛獸一樣被咬斷脖子。日本就是這種野獸,而比他身材高大的鄰居和美國大洋馬,實實在在讓他咬了一口。
日本從結束了幕府時代之後,對待士兵的營養問題就從不敢忽視。因為士兵作為國家力量,他們的身體素質是第一要素。兵種之中,數海軍待遇最好,每個月的伙食費相當於平常人三個月的工資。在日俄「對馬海戰」後,日本營養學家還製作出體積小但熱量高營養足的便攜罐頭。這些罐頭便於攜帶和保存,一次一罐足可以補充身體熱量和維生素等物質。在著名的「東史郎日記」中,東史郎曾記載到,部隊到達天津後,軍部發給每個士兵六盒橘子罐頭,這些罐頭又甜又解渴。他認為這是中國軍隊所不具備的。
東史郎說的一點都沒有錯,他日本的對手老大中國,雖然是個農業大國,但士兵的身體素質和營養攝入遠不如日本。東史郎在寫到徐州會戰一節中,曾寫過他們襲擊了中國軍隊的一個小隊伍,對方剛剛做好飯,然後就遭到了東史郎所在隊伍的襲擊。有三名國軍士兵被俘,其餘人全部逃走。東史郎打開熱氣騰騰的飯鍋,發現只有少量的白米和糙米,這些食物遠遠不夠這么多士兵分食,每個人得到的食物不足日本軍隊的一個小飯團。那三個被俘的國軍士兵,雖然高出日本人一頭不止,但明顯營養不良,面黃肌瘦,鬆鬆垮垮的舊軍裝顯得十分不合身,在對三人搜身的時候,能明顯看到他們的肋骨一條一條貼在肉皮上。東史郎很納悶,就是這樣的軍隊在同身體素質良好的日軍作戰,是什麼支撐著他們瘦弱的身體跟日軍玩命。最終這三個士兵在經過審訊後,就地刺殺。
東史郎寫到「臨出發前,這三個傢伙被用刺刀刺死,看到他們瘦而高的屍體躺在哪裡,我感覺很不是滋味。我希望他們能求饒,或者說一些對我們有利的東西,這樣他們或許可以留下性命,充當軍夫。但他們什麼都不說,有個傢伙竟然用日語對審訊他們的禾野君說了一句『上等兵?』……」
在東史郎的只言片語中不難發現兩國士兵身體素質的懸殊,一些老照片更能很好的反應這一點。照片中的國軍士兵身材枯乾,肋條明顯,而且精神面貌不好,皮膚黝黑,且兩眼無神。反觀日本一方的照片,精氣神十足,眼睛泛光,而且肌肉飽滿,身材勻稱。甚至於跟被俘的歐洲士兵站在一起,除了個頭矮小外,其他方面一點都不遜色吃奶油麵包的歐洲士兵。
有則 歷史 小片段,說的是美國顧問為蔣公出了一份低端的食物清單,寫明了士兵應每天攝入的蛋白質、維生素以及各能量表。蔣公看後,長嘆一聲,無奈的表示,這些東西我也想給每個士兵,但是做不到。你們美國最低端的食物在我們這里連軍官都吃不到,何況士兵,能有白米飯吃就不錯了。
蔣的一番話實實在在的無奈,但就是這么艱苦的環境和身體素質,硬生生跟鬼子打了14年(非八年抗戰),足見中國兒女之骨氣之血性!
東北大米都知道很好吃,可是偽滿時期中國人私自買賣或食用大米就是「經濟犯」,會被抓起來送進監獄或者去做勞工,那麼大米都干嗎去了?供應日本軍隊,因為日本人不吃高梁米。再看國軍,時任第54軍軍長黃維,卻因為軍糧短缺、發霉和摻沙子跟軍政部長何應欽打起了官司,胳膊扭不過大腿,最後憤而辭職。第54軍還算是土木系中央軍嫡系,若此,其他部隊和雜牌軍情況只怕更糟,看看抗戰士兵的老照片,個個面黃肌瘦營養不良。
抗戰初期的日本兵平均身高在1米58左右,但是卻矮壯敦實,在基本的軍需保障之外,實在缺乏油水了可以去征去搶,中國軍隊要是這么干會被槍斃的。所謂單兵戰鬥力,無非是身體素質、戰斗意志、訓練水平和武器裝備的綜合體現,而首先在第一條上,中國軍隊就吃了大虧,你不能指望一支吃不飽肚子的部隊有多麼驚人的戰鬥力,這是人類的本能。
全面抗戰爆發後,中國迅速丟掉了華北、華東、華中和華南的重要產糧區,幾百萬軍隊和政府工作人員的口糧本來就非常緊張,再加上腐敗等因素,吃飯成了相當大的問題。還能夠提供較多糧食的也就湖南和四川兩省,但是挨餓的嘴實在太多了,日寇1943年發動常德會戰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破壞這個「魚米之鄉」和糧食入川的中轉站。
湯恩伯與日軍作戰多年,他總結中國軍隊最大的兩個弱點就是缺乏攻擊性和機動性,所謂機動性就算不比較機械化運輸能力,只靠兩條腿行軍的話,中國軍隊的身體素質也普遍弱於日軍。而攻擊性則是民族特點造成的,日本是個島國,民族特點是危機感和蟻群精神,英國能在19世紀成為「日不落帝國」與其島國特性也關系甚大。
其實日本在二、三十年代農村也是很窮的,貧寒子弟紛紛把當兵視為改變命運的最佳途徑,因為日本確實在甲午戰爭和日俄戰爭中嘗到了甜頭,軍人在國內政治地位較高,尚武氣氛較濃,而我們中國是個農耕民族,經常喊的是「好鐵不打釘,好男不當兵」。一個中國兵真不怵一個鬼子兵,但是一小隊6,70個鬼子敢跟國軍一個營對峙,如果是到萬人以上的規模,戰鬥力差別就要呈幾何增長了。
俗話說,打起架來是「橫的怕楞的,楞的怕不要命的」,我們得承認,在悍不畏死這一層面,中國士兵當年總體遠差於日本士兵,它不是少部分的英勇可以改變的。因此雖然日軍身材矮小,攻擊精神和攻擊力卻不弱,在新加坡,比中國士兵高出一頭的英國士兵又如何?10萬人被3萬日軍嚇的繳槍投降。到戰爭後期,日軍兵員素質下降,平均身高又下降10厘米左右,這會確實好打一些了。
至於武器裝備方面,把日軍的陸空重火力優勢拋開,什麼三八大蓋歪把子盡管不算優良,但卻是制式裝備、供給方便和能夠自產,國軍部隊那是「萬國造」,有限的生產能力連人手一支「中正式」都滿足不了,只有像74軍這樣的精銳才能全部用上,其他部隊那就是五花八門了。日本實行的是義務兵制度,參軍後要經過二年嚴格的軍事訓練,從射擊到拼刺,每個月可以有300發子彈的實彈射擊訓練,比中國士兵幾年的訓練彈都多,槍法那是需要子彈喂出來的。
諾門坎戰役蘇軍與日軍短兵相接時傷亡很是不小,太平洋戰場上美軍對近身肉搏也有點含糊,這兩個國家的士兵平均身高豈非更大於日本軍隊?所以身高不是決定因素。
某種意義上,中國軍隊最弱的環節其實是基層軍官的軍事素養和指揮能力,日本的軍官要經過三年地方幼年軍校、五年中央少年軍校和三年陸軍士官學校培養出來的,11年的軍國主義教育和軍事技術訓練;而我國的黃埔軍校一般只有一年多的教育周期,只是達到了士官的水平,卻承擔著基層軍官的職能,戰場上掌握部隊、臨敵指揮和專業技能較差,會造成士兵很多無謂的傷亡,光靠勇敢是不能解決問題的。第二次長沙會戰期間,出現過滇軍團長因為看不懂地圖沒有到達指定位置的奇葩情況,把薛岳氣得半死。
總體而言,侵華日軍已經算是現代化職業軍隊,而國民黨軍隊雖然不能說業余水準,至多是「半職業軍隊」,在雙方綜合國力的巨大差距下,中國士兵完全是在用生命在填,往往用四五個中國士兵的性命,才能換來一個日軍士兵的傷亡。海島民族打農耕民族,工業國家對農業國家,單兵戰鬥力確實差了不少,這與身高因素關系不大,況且那個年代的中國軍人,也未必能高到哪裡去,這是跟全民營養水平直接掛勾的。
(日本投降後,退伍兵拉車)
㈡ 日本武裝倒幕的主要力量是什麼
日本武裝倒幕的主要力量是中下級武士。至於為什麼是中下級武士推翻了日本的幕府統治,下面就來簡單的聊聊其中的一些原因吧。
第三個原因就是中下級武士有很強的戰斗里,有推翻幕府統治的實力。在日本幕府的統治下能享受榮華富貴的畢竟只是少數人,而在日本中下級武士的數量卻非常龐大,眼看著高層過著紙醉金迷的生活而自己卻吃力上頓愁下頓,所以他們的反抗意識就更強烈。而且,日本的中下級武士並不單單只是些大腦簡單四肢發達的武夫,在其內部也有很多高級知識分子,能為其進行出謀劃策。所以,最終是由日本的中下級武士進行了倒幕,推翻了幕府的統治。
㈢ 抗日戰爭中日本人的戰鬥力為什麼會那麼強悍是什麼原因造成的(請說明理由)
第一,日本有全方位的工業體系,第二,日本自一戰之後迅速崛起,跟西方國家來比,他算是後崛起的工業國家,第三,日本地方資源所需要擴展,第四,對中華民國,蓄謀已久,我們打不過人家很正常啊,我們很多人連槍都不知道長什麼樣,素質參差不齊,主要就是靠人多來堆唄?人家可是訓練了很長時間了,他還參加過前蘇聯,日不落帝國,日本人還給他們打敗了,畢竟他們是有實戰經驗的?日本人最後是怎麼死的,就是被拖死的,如果日本人一家集中中國一家來打。我們完全不可能勝利。
㈣ 日本的國防力量的組成是什麼(有陸軍沒)
海陸空都有,只是名稱叫自衛隊。裝備質量比中國都好。
㈤ 日本現在有多少兵
日本武裝力量主要由現役兵力、文職人員和預備役三部分組成。截止1996年底,現役編制員額為273751人,文職人員25037人,合計為298788人;預備役為47900人。現役兵力、文職人員、預備役的編制員額比例約為10:1:1.7。
根據日軍1995年11月頒布的新《防衛計劃大綱》(以下簡稱新《大綱》)的規定,1996年度以後日軍的兵力規模將有少量削減,經分步削減後,陸軍的員額將定編為16萬人(含應急預備役員額1.5萬人),海軍46萬人,空軍4.8萬人。
一、現役兵力
(一)陸軍
陸軍現役編制員額179430人,約占現役編制總兵力的65.5%;實有兵力150070人,約占實有總兵力的63.2%;滿員率為83.57%。擁有各型坦克1090輛,裝甲車1030輛,主要火炮約770門,各型飛機460架。
根據新《大綱》的規定,陸軍現役員額將由19萬人削減至14 5萬人。削減計劃將分階段實施。在1996至2000年度《中期防務力量發展計劃》期間,日陸軍現役員額將削減至16 7萬人,考慮到滿員率較低的情況,到2000年末,實際兵力大約14.7萬人。
(二)海軍
現役編制員額45752人,約占編制總員額的16 9%;實有兵力為43311人,約占實有總兵力的18%;滿員率為94.38%。擁有各型艦艇474艘(其中作戰艦艇約150艘),約34 9萬噸,各型飛機330架(其中作戰飛機約180架)。
根據新《大綱》的規定,海軍員額基本不變,只是將地方隊所屬的10個護衛隊削減為7個,將10個固定翼反潛巡邏機隊削減為8個。
(三)空軍
現役編制員額47207人,約占編制員額的工7 5%;實有兵力為44975人,約占實有總兵力的18 6%;滿員率為94.5%。擁有各型飛機880架,其中作戰飛機410架。
根據新《大綱})的規定,空軍員額今後將基本不變,只是將著手改編警戒管制部隊,同時削減1個戰斗機飛行隊。
(四)參謀長聯席會議
參謀長聯席會議員額單獨列編。其編制為1769人,其中現役軍人1362人,文職人員407人。
二、文職人員
日本實行文官治軍的制度。自日軍重建以來,就明確規定,防衛廳長官必須由文官擔任。防衛廳內部部局均聘用文職官員和事務官。此外,日軍還聘用文職人員在軍內有關單位從事科研、教學、後勤和行政等方面的工作。截止1996年底,日軍中文職人員總數為25037人,其中陸軍 9594人,海軍 3816人,空 4012人,防衛廳及其直屬單位 7615人。
三、預備役
預備役是日本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也是戰時首批動員對象。日軍預備役制度始設於1954年7月。1970年以前實際上只有陸軍預備役,1970年海軍開始增設預備役,空軍直到1986年才設立預備役。截止1996年底,日軍預備役編制員額為47900人,其中陸軍46000人,海軍1100人,空軍800人。實有人數為47371人,其中陸、海、空軍分別為45483入,1093人,795人,滿員率為98.3%。
近年來,日軍內部和社會上一些專家在論及防衛力量發展方向問題時,提出穩定或適當縮小現役兵力規模,擴大預備役力量的觀點。1995年11月,日本政府正式批准實施新《大綱》,確定陸軍現役編制員額由18萬人裁減為14.5萬人。同時新設應急預備役制度,應急預備役編制員額為1.5萬人。這是日本預備役制度建設方面的一個重大變化。目前,日防衛當局尚未明確應急預備役的服役、徵募、編組、運用及待遇等方面的法律規定,但據日防衛廳長官衛藤征四郎透露,在1996——2000年5年防務計劃期間,陸軍將徵募5000名應急預備役人員。衛藤還指出:日本應急預備役制度目前尚處於嘗試階段,「必須對體制及實施環境等作出充分的調整,不可操之過急。當前,首要的工作是要得到甘願承當此負擔的各個企業的支持,求得企業主對國防事業的理解。預計這項工作需要1996年一年的准備時間,具體提出法律草案將是其後的事情」。總之,日本新設應急預備役制度,將進一步完善其預備役體制,增強陸軍的實力和快速反應能力。
㈥ 日本人的凝聚力來自哪裡
作者:周興旺
在《日本人憑什麼》一書中,作者從文化學角度出發去研究日本的國民性,分析日本民族凝聚力形成的原因、民族性格和心理特點,以及日本的國家戰略和中日關系的前景等。作者認為對於中國人來說,日本這個咄咄逼人的鄰居最大的價值就是:它是一面鏡子,其成敗得失都可為中國人借鑒。
著名歷史學家黃仁宇先生在抗日戰爭中擔任過國民黨的軍官,並親自參加了日本的投降儀式。通過對日本人的直接考察,他斷言,以日本人的動員能力和組織能力,其再次崛起是必然的。
根據第一次世界大戰的經驗,戰敗國均有軍隊叛變產生糾紛的事情。如果日本將領控制不住,全副武裝的百萬日軍釀成事件是很可能的事情。但據黃仁宇教授的回憶,這種事情竟然一件也沒發生!
二戰後,日本全民族意志統一,決心通過經濟振興實現崛起,其國民生產總值從1950年到1990年,增長了152倍!這樣的日本速度背後,沒有一種舉國一致的民族性格支持,如何可以想像?
日本是世界軍事史上第一個提出舉國體制的國家。在二戰中,曾經准備「一億玉碎」,作垂死的掙扎。戰後,又提出「一億振興」,再次讓世人刮目相看。
日本人的凝聚力從哪裡來?日本人為什麼可以做到像機器人一樣服從指揮?日本人機器性格的利弊得失如何?確實值得每個中國人好好琢磨。
最先把日本人稱作「機器民族」的人,是林語堂。他注意到日本人的思維方式和文化模式與機器無異:日本把西洋文明整個吞咽下去,連同西方所有的軍國主義、資本主義、國家主義以及維新主義。它把這些東西加蓋在一個封建社會之上,沒有時間去為自己盤算。由此,它的文明變成了機器化,缺少幽默,不近人情。
走在日本的街道上,很少有人不被日本社會的整齊有序所感染。街上一塵不染,人流整齊有序,公共汽車分秒不差。即使是遇到了地震和海嘯,日本人也從來不表現出慌亂之態。每個日本人都像一個機器人一樣,忠實地履行著自己職責。整個日本社會也像一部機器,運轉精準,幾乎毫釐不差。
說日本人做事像機器人一樣認真和刻板,可以說一點也不過分。但機器民族一旦被發動起來,就會產生讓全世界震驚的力量,這種力量像洪水,又像台風,有時候會達到無法控制的程度。周興旺
㈦ 日本人的正規軍有多少
自衛隊總兵力約24.7萬,其中陸上自衛隊15.1萬,海上自衛隊4.5萬,航空自衛隊4.7萬,共同部隊1200餘人,統合幕僚監部和情報本部人員共約3000人。
日本自衛隊(The Japanese Self Defense Force),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至今,日本的國家防衛力量,成立於1954年7月1日。根據日本憲法第九條規定,日本放棄與他國以軍事手段解決爭端的權力,因而自衛隊在名義上不是軍事組織,但實際上的功能等同它國的軍隊。自衛隊包括日本海上自衛隊、日本陸上自衛隊和日本航空自衛隊三個軍種,由日本防衛省統籌管轄。
在「質重於量」和「海空優先」的建軍方針指導下,自衛隊已發展成為一支裝備精良、訓練有素、作戰能力較強的武裝力量。由於日本是資源匱乏的島國,關系國計民生的重要資源幾乎都依靠進口,而且與周邊國家有諸多海上領土的爭端,因此日本把海上自衛隊作為優先發展的力量。
㈧ 一個小小的日本,二戰期間為何擁有如此大軍事實力它的軍事武器從何而來
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爆發以來,我國歷經十四年的浴血抗戰,最終以傷亡3500多萬人的代價才將日本趕出國門,而且這還離不開美國人的幫助。假如當年沒有美國人的援助,我相信我們還要付出更大的傷亡才能換來最終的勝利,為何這么說呢,因為當年中日兩國的實力差距實在太大了,有多大?我們可以大體來看一下幾組數據。
後來日本向東北派出駐軍和移民,他們的目的很明顯,就是要同化東北地區,企圖讓東北變成日本的殖民地,但是趕走了沙俄,卻趕不走中國人,令日本人想不到的是,東北出了一個張作霖,張作霖牢牢的掌控著東北的局勢,於是日本人謀殺了張作霖,再後來爆發了九一八,東北徹底淪陷。
東北淪陷後,當年成立的滿鐵才算是真正的派上了用場,滿鐵名義上是經營鐵路,航空等業務,但實際上滿鐵還負責東北和山東地區的礦產資源的開發與冶煉,包括煤炭,鐵礦,鉛礦,黃金以及其他稀有金屬等,而這些都是日本發動並維持戰爭所不可或缺的,日本人當年在東北究竟掠奪了多少資源已無從考察。
後來日軍入關,攻入山西,山西是煤炭大省,於是日本人在那裡成立了「山西產業會社」,成立這個會社的目的就是搜刮山西地區的物資包括煤炭等資源以供應日軍,山西產業會社的社長叫河本大作,這個人曾出任日本關東軍參謀長,也是策劃皇姑屯事件的元兇。
東北的「滿鐵」,山西的「山西產業會社」,日本每攻下一個地區都會設立一個類似於這樣的機構來搜刮淪陷區的物資及資源,後來日本入侵東南亞也是為了得到那裡的石油資源,因為日本在我國並沒有發現石油,這對我們來說也是不幸中的萬幸。
所以說,資源匱乏的日本當年之所以能擁有如此強大的軍事實力,除了民族特性這一因素外,最主要的就是依靠掠奪而發展起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