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懷石料理是什麼
1. 日本四大料理的具體內容
1、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與會席料理的起源雖然不同,但在日文中懷石料理與會席料理的發音相同。傳統的懷石料理只有飯、味噌湯、向付(生魚片)、碗盛(煮物)、烤物一湯三菜,隨著世代更迭,現今懷石料理的菜色變得更加豐富,除了基本的一湯三菜,還增加了預缽,吸物、八寸(前菜)等菜色,已成豪華料理的代名詞。
2、茶會料理
室町時代(十四世紀)盛行茶道,於是出現了茶宴"茶會料理"。初開始茶會料理只是茶道的點綴,十分簡單。到了室町末期,變得非常豪華奢侈。其後,茶道創始人千利休又恢復了茶會料理原來清淡素樸的面目。
3、卓袱料理
這種料理是起源於中國古代佛門素食,由隱元禪師作為"普茶料理"(即以茶代酒的料理)加以發揚。由於盛行於長崎,故又稱"長崎料理"。料理師在佛門素食內採用了當地產的水產肉類,便創立了"卓袱料理"。
4、本膳料理
屬紅白喜事所用的議式料理。一般分三菜一湯、五菜二湯、七菜三湯。烹調時注重色、香、味的調和。亦會做成一定圖形,以示吉利。用膳時也講究規矩,例如:用左手拿著左邊的碗,用右手把蓋放左邊。
反之則用右手揭蓋。先用雙手捧起飯碗,放下右手,右手拿筷。每吃兩口飯,就要放一下碗,然後雙手捧起湯碗,喝兩口再放下碗。之後一樣方式,吃兩口飯再夾一次菜。
(1)日本懷石料理是什麼擴展閱讀
日本傳統料理的基本禮儀
1、因為擔心煮菜的湯汁滴落,而用手托在下面,著是不禮貌的,這個時候應該使用懷紙。
2、如果幾個人點的餐不一樣,也不要用筷子傳遞食物,或者互相品嘗。
3、打開湯碗的方法:左手扶碗,右手打開,先把蓋子豎起來,讓水汽滴落到碗里,然後讓有水汽那一面朝上,放在右手邊。喝完湯後,將碗蓋蓋回原位。
4、餐具的擺放:菜餚會按照順序呈上,不會出現桌面擁擠的情況,因此最好不要隨意移動餐盤。並且為了避免高級的餐具受損,用完的碗盤也不要疊放,擺在那裡就行了。
5、在享用日本傳統料理的時候,喝湯要避免發出聲音。
6、個人使用的衛生紙,盡量自行帶走,不要放到膳盤中。
7、品嘗日本料理的時候,一定要注意身上的香水等香味不能太濃,以免影響菜品的味道。
8、戒指對於高價的餐具來說是大敵,所以手上盡量不要佩戴過多飾品
2. 懷石料理什麼意思
懷石料理屬於一種和風料理。
和風料理可細分為很多種類,其中有一種叫做「會席料理」,還有一種叫做「懷石料理」,兩者在日語中都讀作「かいせきりょうり」。印象中,會席料理和懷石料理都是較為正式的宴請場合,菜餚數量很多,非常精緻。但其實,會席料理和懷石料理並不相同。
懷石料理是在茶會飲茶時享用的料理,其目的不是飲酒,而是飲茶。安土桃山時代,千利休確立起日本茶道,修行中的僧人們將溫熱的石頭包在布中,放在懷中抵禦飢寒,「懷石」便由此得名。
懷石料理量少而更精緻,最初形態為一汁三菜,以湯品、生魚片、一道煮菜、一道炸菜或烤菜組成。規格高的可能有十數道,從先付(開胃菜)開始,然後是御碗(湯品)、向付(生魚片)、八寸(下酒菜)、燒物、揚物、焚合(燉菜)、醋物、蒸物、御飯、止碗(味噌湯)、香物(漬物),最後以水物(甜品)結束一餐。
出餐順序一般來說會先上下酒菜,接著是量少變化多的幾道餐點,例如天婦羅,而後是米飯及壽司,最後在甜點和茶飲中結束。
一般來說,必須按照出餐的順序食用,且每次將食物送進口中時必須以一口大小食用。也幾乎所有的配菜都能一口大小食用,或者是能以筷子分割為兩塊作兩次食用。懷石料理的拼盤擺設都是由左至右口味漸濃,所以從左邊開始食用,逐漸品味,更能感受菜餚風味。
3. 日本料理五個等級分別是
1、最高級別懷石料理
一般日本大學里的食堂料理主要有兩大類:米飯和面條。
米飯
咖喱類、炒菜類、油炸類、蓋澆飯類。
咖喱:牛肉咖喱、炸肉餅咖喱、炸土豆泥餅咖喱。
炒菜:生薑燒、麻婆豆腐、炒茄子。
油炸:常見的有炸大蝦、炸蔬菜等。
蓋澆飯:常見的有牛肉蓋澆飯、豬肉蓋澆飯和雞肉蓋澆飯。
面條類
烏冬面,雞蛋拉麵,蕎麥面條等。
修行料理
修行料理又叫「精進料理」,意思是吃齋、吃素。其實,所謂精進料理就是不使用肉類的素菜料理。
4. 懷石料理的由來
懷石料理,其實最早是從日本京都中的寺廟里傳出的。修行中的僧人,在戒規下清心少食,吃的很簡單清淡,飢餓難耐下想到將加熱的石頭包在碎布中抱在懷里,以此來抵擋部分飢餓感,於是有了「懷石」之稱。
懷石料理與茶道文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客人到訪,主人通常會給客人泡上一杯茶,但是因為空著肚子喝濃茶會使人肚子不舒服,所以在喝茶之前准備一些簡單的料理,先適當地填飽肚子,這就是茶懷石料理。
懷石料理是基於日本古來的一汁三菜的飲食習慣而來的,它的季節性比較強,每個季節的食品搭配都不相同。此外,懷石料理很講究空間美,在享受清淡可口的四級懷石料理時,還可以獲得超脫的心境空間。懷石料理的「不以香氣誘人,更以神思為境」,沿襲禪宗思想發展而成,有著「凈心料理」之美謂。
懷石料理的特點是只限於一年四季應季的食材而做出的菜單,在重視季節感的同時還最大程度上利用了食材的色澤、香味和味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