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叫日本是倭寇
㈠ 日本人為什麼叫倭寇
倭寇是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稱倭奴國,故中國古代史籍將這些日本海寇以及後來與之勾結的內陸奸民,通稱為倭寇。自元末至明萬曆年間,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和破產農民,不斷侵擾中國、朝鮮沿海地區,前後歷時達三百年之久。
㈡ 為什麼日本人叫倭寇
「倭寇」兩個字分開.鬧事的人為「倭國人」,偷盜搶掠的行為是「賊寇」,各取一字組成「倭寇」。
㈢ 為什麼稱日本為倭寇
所謂「倭寇」一辭的由來,是從『高句麗廣開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記載「日寇○○(某地名)」而來,在此「寇」當動詞,即「日本侵略 (某地名)」之意,而之後「倭寇」二字作為名詞獨立,用以稱呼來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半島出兵、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里,兩國的人民都稱呼日本軍為「倭寇」。
㈣ 「斑馬知識+挑戰 」為什麼古代的日本人會叫做倭寇
「倭寇」的引申意義 隨著時間的推演,倭寇一詞所指的,不一定都是來自日本的海盜,明史『日本傳』記載「大抵真倭十之三」,即真正的日本海盜大概只佔三成;而朝鮮正史 『世宗實錄』(二十八年十月壬戌)亦記載「然其間倭人不過一二而本國民假著倭服成黨作亂」,可見所謂的倭寇,八成以上不是真正的日本人,而是朝鮮人或中國人等冒名或混雜其間作亂。 「倭寇」的由來 所謂「倭寇」一辭的由來,是從『高句麗廣開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記載「日寇○○(某地名)」而來,在此「寇」當動詞,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後「倭寇」二字作為名詞獨立,用以稱呼來自日本的侵略者。另一方面,在16世紀豐臣秀吉對朝鮮半島出兵、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里,兩國的人民都稱呼侵略的日本軍為「倭寇」。而在往後的排日風潮中,倭寇更成為敵視日本人的用語。 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 雖然大家同被稱為倭寇,但兩者的成份其實分別很大。根據年代大致可以分為「前期倭寇」及「後期倭寇」。 前期倭寇 前期倭寇是以日本海盜為中心,主要攻擊范圍為當時臣服於元朝的高麗。由於先前臣服於元軍的高麗軍,在元世祖忽必烈兩次進攻日本的軍事行動中,對日本的對馬、壹岐、松浦、五島列島等地的居民進行屠殺,因此前期倭寇以這些地區的殘存者為主要構成份子,對於朝鮮沿海進行含有報復式的海盜行為,目的一方面在於奪回被俘的島民,一方面則在掠奪糧食以彌補因遭虐殺而下降的農業生產力。朝鮮史取對馬島、壹岐島、平戶島三地之名,稱為「三島倭寇」。清朝的徐繼畭所著「瀛環志略」,以及朝鮮的安鼎福所著「東史綱目」,均指出倭寇的起因在於朝鮮人(高麗人)配合蒙古侵日行為所引發的報復。 後來日本進入南北朝的動亂狀態,倭寇的活動也由於 *** 管制力減弱而加劇。由於前期倭寇對於日本與明朝、高麗貿易造成破壞,初成立的明朝 *** 對日本南朝發出討伐倭寇的要求,隨後敕封討寇有功的南朝將軍「日本國王」的稱號。之後北朝室町幕府在南北朝合一後,由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滿再度進行討伐,隨後受封為新的「日本國王」。李氏朝鮮的開國君主李成桂因為討伐倭寇有功得到很大的聲望和勢力,後來進行政變取代高麗王朝建立朝鮮王朝。之後隨著明朝與日本間勘合貿易的盛行,以及對馬島與朝鮮之間的貿易開放,前期倭寇也逐漸式微。 前期的倭寇,是以日本人為主體,故被稱為「真倭」(以平戶藩松浦家為核心)。 後期倭寇 明成祖發動叛亂,奪取政權,遷都北京後,據說建文皇帝在南方的殘余勢力與日本海賊合作,在中國東南沿海進行報復性侵擾,由於這些南方人體型上也比北方人矮小,所以沿用「倭寇」這名詞來稱呼由日本人與南方中國人所組成的海盜集團。 明成祖晚年,由於陸上北方威脅為除,南方鄭和下西洋以後,激增的海陸來往也帶來了漸盛的倭寇侵擾,遂實行海禁政策,只開放勘合貿易(官方貿易),但後來到了嘉靖二年(西元1523年)爆發了寧波之亂,加上稍早時,葡萄牙人入侵發生了屯門海戰與西草灣之戰,此後沿海治安多次陷入危機,明朝遂宣布中斷一切貿易,期望以圍堵的政策來減輕倭寇的威脅,但也斷絕許多自唐朝以來整個貿易產業鏈相關從業人員(魚業、手工業、造船業、貿易)的生計,致使貿易地下化,商業糾紛無從解決,遂轉成武力報復,倭寇之亂不減反增,造成了嘉靖倭亂。 後來的發展上,明人王直扮演了很重要的角色,王直曾上書朝廷請求開海禁,被拒絕後,把基地設在日本的平戶藩,以反對明朝海禁政策的南方中國人為基礎,與日本人、佛朗機人合作進行走私,在後期倭寇中,很為知名。胡宗憲與戚繼光曾參與討伐倭寇的軍事行動。 2008-04-26 01:05:16 補充: 何謂「假倭」 15世紀半至16世紀,其活動舞台為中國沿岸、東南亞方面,成員以中國人及朝鮮人為主,被稱為 「假倭」。此時期倭寇發生的主要原因是明代中國的生產力增加,但卻施行海禁政策。史書所見的最後倭寇,在1624年7月侵犯福建沿海。「推其禍始,乃由閩、浙沿海奸民與倭為市;而閩浙大姓沒其利,陰為主持,牽連以成俗。當時撫臣朱紈欲絕禍本,嚴海禁;大家不利,連為蜚語中之,而紈驚死矣。紈死而海禁益弛,於是宋素卿、王直、陳東、徐海、曾一本、許恩之流爭挾倭為難。自淮揚以南至廣海萬余里,無地不被其殘滅,而閩禍始慘矣」 2008-04-26 01:05:28 補充: 其他相關資料 倭寇:古代日本海寇。日本古稱倭奴國,故中國古代史籍將這些日本海寇以及後來與之勾結的內陸奸民,通稱為倭寇。自元末至明萬曆年間,一部分日本武人、浪人(流亡海上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和破產農民,不斷侵擾中國、朝鮮沿海地區,前後歷時達三百年之久。 2008-04-26 01:05:38 補充: 明代倭寇的活動,以嘉靖朝為界可大體分為兩個時期。前期是從元末、明初到正德年間。元末,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其內戰中的敗將殘兵、海盜商人及破產農民流入海中,乘明初用兵之機,屢寇濱海州縣。洪武時,海防整飭,尚未釀成大患。經永樂十七年(1419)六月的望海堝之戰,明遼東總兵劉江率師全殲數千來犯之倭後,倭寇稍稍斂跡。正統以後,因明代海防逐漸空虛,倭寇侵擾時能得手,致倭患又起。這一時期的倭寇成員多為日本本土之人,除 *** 裸侵擾外,還利用中日間存在的「勘合貿易」載運方物和武器。路遇官兵,則矯稱入貢;乘其無備,則肆行殺掠。總的說來,嘉靖以前,倭寇侵擾只限於個別地區,時間亦短,尚未成為明朝東南地區的嚴重禍患。 2008-04-26 01:06:00 補充: 嘉靖以後,是倭寇活動加劇的時期。其原因有四: ①戰爭造成日本各階層人士的大量破產和失業,遂多流為寇盜; ②由於日本商業的發展,大小藩侯的奢侈慾望愈益增長,對中國大陸各種物資和貨幣的需求更加強烈; ③日本室町幕府已名存實亡,無力控制全國政局,諸侯各自為政,尤其是南方封建主,將掠奪中國大陸視為利藪; ④這一時期有大量的中國商人、破產農民和失意知識分子等,由於各種原因留居日本。其中有資本者糾倭貿易,無財力者則「聯夷肆劫」,成為嘉靖隆慶年間倭寇的重要組成部分,構成這一時期倭寇的一個顯著特點。 2008-04-26 01:06:08 補充: 如僑居日本的倭寇首領汪直、徐海、毛烈、陳東、葉明(葉麻)、鄧文俊、林碧川、沈南山等,即為此類人物。他們夥同倭寇,在日本封建主支持下,襲用倭人服飾旗號,乘坐題有八幡大菩薩旗幟之八幡船,侵擾中國東南沿海地區,掠奪大量財物。但此時明世宗朱厚熜迷信道教,不問政事。嚴嵩專權,貪賄公行,致吏治腐敗,文恬武嬉,沿海士兵大量逃亡,戰船銳減,海防設施久遭破壞,為倭寇活動猖獗提供了可乘之機。 2008-04-26 01:06:18 補充: 嘉靖二年(1523)六月,日本封建主大內氏使臣宗設、謙導與細川氏使臣瑞佐、宋素卿,因爭奪對明貿易,在中國土地上相互廝殺。宗設格殺瑞佐,又以追逐宋素卿為名,大掠寧波、紹興一帶。殺擄明朝指揮劉錦、袁琎等,奪船出海而去,此即震動朝野的「爭貢之役」。此後,明朝 *** 要求日方懲辦宗設及倡首數人,放回被擄中國官民,繳還舊有勘合,遵守兩國所訂之約,如此方許換給新勘合,繼續貿易。日方沒有答復這些要求,致使雙方貿易實際中斷。由是倭寇走私貿易猖獗,並伺機多方擄掠。二十一年,倭寇由瑞安入寇台州,攻杭州,侵掠浙江沿海。 2008-04-26 01:06:33 補充: 二十三年,許棟、汪直等導引倭寇,聚於寧波境內,潛與豪民為市,肆行劫掠。倭寇在山東、南直隸、浙江、福建、廣東沿海大肆燒殺擄劫,江浙一帶民眾被殺者達數十萬人,嚴重破壞了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威脅東南沿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激起中國朝野上下各階級、各階層人民的憤怒反抗。福建巡撫在譚綸、戚繼光、總兵俞大猷等領導下,東南沿海軍民浴血奮戰,抗擊倭寇。 2008-04-26 01:06:40 補充: 三十二年,俞大猷率精兵夜襲普陀山倭寇老營,重創倭寇,又在王江涇殲滅倭寇兩千人。四十年,戚繼光率戚家軍等在台州九戰九捷,痛殲入寇台州之敵。此後,戚、俞聯合,基本肅清福建、浙江倭寇。四十四年,戚繼光與俞大猷二軍配合,擊滅盤踞在廣東、南澳的倭寇。至此,東南沿海的倭寇最後盪平。 2008-04-26 01:06:55 補充: 今年學者觀點 近年來,有的學者對於倭寇的性質,提出新的看法,認為嘉隆間的倭寇,是明朝嚴行海禁造成的。它是中國封建社會內資本主義萌芽時期東南沿海地區以農民為主力的,包括手工業者和商人等各階層人民在內的,反對封建地主階級及其海禁政策的進步斗爭,這種斗爭是中國封建社會內部的階級斗爭,而不是倭寇為患。問題還在討論中,尚無定論。
倭寇一般指指13至16世紀期間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盜。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范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只是由於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日本幕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也被歸於倭寇之列。
㈤ 日本為什麼叫倭寇呢
日本不叫倭寇
戰時日本軍人被稱為倭寇
倭寇一般指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以日本為基地,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其相對應的西方入侵者是維京人和海上民族(en:Sea Peoples).在倭寇最強盛之時,他們的活動范圍曾遠至東亞各地、甚至是內陸地區。倭寇的組成並非僅限於日本海盜,只是由於這批海盜最初都來自日本(當時稱為倭國),所以被統稱為「倭寇」。及至後期,由於日本國內政治形勢轉變,加上官府的管制,日本人出海搶掠船隻的事件已經減少。取而代之的是來自中國和朝鮮的海商與海盜,他們依從著過去倭寇搶掠的方式繼續為禍於東海,也被歸於倭寇之列。
㈥ 古時候為什麼叫日本人叫倭寇
倭,矮也;寇,賊也。
倭寇,矮賊也。
明朝中期,政局震盪,日本的商人、武士、海盜聯合起來侵犯我國領土。由於日本人從唐朝以來至這個時代(明朝中期),身高平均水平遠在世界平均水平之下,和當時平均身高世界第一的中國人比起來,差距可想而知。「倭」字在唐朝時是褒義,用「倭國」來形容古日本,因為唐太宗收買人心;直至倭寇首次入侵中國,「倭」字不存褒義,轉而成為貶義。又因倭寇屢次侵犯,讓沿海百姓民不聊生,「寇」字加在倭寇的頭上了。
倭寇、倭寇,倭國的賊寇!!矮人國的賊寇!!!
㈦ 日本人為什麼叫倭寇
倭寇的定義是指以日本為基地,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
明謝肇淛《五雜俎·地部一》:"亦使浙直諸軍士因之習於海戰, 倭寇之來,可以截流而御之。"《明史·外國傳三·日本》:"有捕倭寇數十人至京者,廷臣請正法。"郁達夫《游於山戚公祠》詩:"但使南疆猛將在,不教倭寇渡江涯。"老舍《四世同堂》第二部五十:"這仙境中的主人已換上了殺人不眨眼的倭寇;那仙姿逸態又有什麼用呢?"陳毅《哭葉軍長希夷》詩:"東進殺倭寇,舉世驚風雷。"
"倭"字從人從委,委亦聲。"委"意為"身材軟縮"、"身材小一號"。"人"與"委"聯合起來表示"身材矮小的人"。秦語中,寇與賊同意。"完"指"家園完整","攴"指"敲打"。"完"與"攴"聯合起來表示"家園破碎"。
所謂"倭寇"一辭的由來,是從'高句麗廣開土王碑'(西元414年)碑文上所記載"倭寇○○(某地名)"而來,在此"寇"當動詞,即"日本侵略(某地名)"之意,而之後"倭寇"二字作為名詞獨立,用以稱呼來自日本的侵略者。"倭寇"這一稱呼大約使用於公元7世紀後期,在16世紀倭酋豐臣秀吉的倭亂、以及中國的抗日戰爭里。
㈧ 為什麼日本人叫倭寇
大明中葉,由於日本處於南北朝時期,持明院統最終通過各種手段將大覺寺統打敗,使得產生很多落魄武士,又因戰亂頻仍,流民眾多,故此結伙出海搶劫,形成了海盜和盜匪,因國人慣稱日本人為倭,故倭人為盜寇,稱其為倭寇。
倭寇初時僅為九州沿海一帶的名主、庄官等階層及失業人民,14世紀初,日本進入南北朝分裂時期,在長期戰亂中失敗的南朝封建主組織武士劫掠中國與朝鮮沿海地區。晚清時期,在光緒皇帝的上諭中,大量使用「倭寇」指稱日軍,衍生出倭軍、倭兵、倭炮、倭廷等詞。
洪武時起,明朝致力於加強海防,永樂十七年明軍於遼東望海堝全殲來侵之倭,此後海防較為平靜。嘉靖以後,日本進入戰國時代,在封建諸侯支持下,日本海盜與中國海盜王直、徐海等勾結一起,在江浙、福建沿海攻掠鄉鎮城邑,明朝東南倭患大起。明廷多次委派官吏經營海防,因朝政腐敗而難有成效。嘉靖後期將領戚繼光,俞大猷等先後平定江浙、福建、廣東倭寇海盜,倭患始平。
倭寇對我國的影響:
倭患不僅使沿海地區城鎮衰敗,其他地區的丁壯亦因運送糧襪,而「停耕廢織,稼稽失時」,中國人民的生命財產遭到莫大的損失。
以上內容參考 網路-倭寇
㈨ 典故:為什麼稱日本為"倭寇
倭寇其實是兩個字,倭是指地方,日本古代被稱為倭國或者東瀛,寇就好解釋了,寇就是強盜的意思,所以倭寇就是指的日本海盜,倭寇這個詞是明朝時期出現的,因為中國明朝時期,日本處於戰國時代,一些失去土地的武士下海為盜,
㈩ 日軍為什麼被稱為「倭寇」
倭寇一般指13世紀至16世紀期間,以日本為基地,活躍於朝鮮半島及中國大陸沿岸的海上入侵者。曾經被歸於海盜之類,但實際上其搶掠對象並不是船隻,而是陸上城市。
就這樣,日本好吃好喝的招待了中國後,又派出了精兵護送使者回國,待遇可是十分的好,後來,日本派遣了大量的留學生去中國學習,只不過沒想到,他們竟然不識抬舉,學好了知識武器以後,竟然反手就開始打人了,日本這個民族,這樣看來,真是丑惡啊。中國不得不防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