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麻將源自哪裡
⑴ 日本麻將和中國麻將有什麼區別,怎麼胡
區別相當大,首先中國麻將本身就有很多種不同玩法,各省地區玩法差別就相當大。而日本麻將基本相同(有一些是地方役)。日本麻將有震聽和有些不允許的吃牌,比如45吃6打3這樣就不允許。中國麻將中好多地方都是允許震聽的(大部分地區不允許同巡震聽,少部分地區壓根就沒有震聽一說)。日本麻將胡牌要有翻,沒翻是不能胡的。中國麻將中很多地方沒有這個要求。同樣日本麻將因為有翻的存在,所以像清一色,斷幺九,混一色等等特殊牌型在日本全國是都可以胡的,但是中國不行,許多地區禁止缺門(有些地區除外,甚至有些地區要求胡牌必須缺門),立直棒如果自己的牌沒翻又是門清狀態可以立直加翻來胡。另外日本麻將打牌時每個人打的牌都要放在自己的前面讓大家看,並且放時要按順序,中國麻將許多地方都沒有,就是那麼扔在中間混在一起。另外日本麻將里的海底牌只有一張,摸了後要打出,而中國麻將中部分地區海底牌指的是分張牌。最後4張每人摸一張不打,胡了就是海底撈月。關於過杠問題,日本麻將的杠跟中國麻將區別很大,日本麻將的杠後要增加寶牌,同時一場麻將有個最大杠數,最多4杠(指的不是一個人,是所有人,比如我過了3杠,其他人就不能過杠了,如果過杠了就叫4杠散了,這時過杠者打牌沒人胡,流局。特殊情況是某人自己過了4杠,這個可以,叫4杠子,中國叫十八羅漢)另外過杠時的目的跟中國麻將不同。日本麻將過杠一時為了滿足某些翻種,比如上面說的4杠子,2就是為了增加寶牌,自己胡牌時會多些,所以有些人手牌很爛,但是一過杠就可能變成一手大牌(手裡的寶牌增加了),再就是放棄胡牌的人會考慮不過杠,免得讓別人胡大牌,再或者就是有肯定不點炮的牌,牌局要結束了過杠加速游戲結束。中國麻將的過杠不同,一些地區過杠是要收錢的(明杠叫刮風,暗杠叫下雨,過一次收一次錢)一些地區每過一杠就是一番(X2,雙倍)所以杠越多牌胡的就越大。所以在中國麻將里,過杠基本都是好事,而日本麻將不是。這個也要注意。至於地方役的區別就更大了,地方役多是以本國本地區產生的。比如日本麻將里有 百萬石 是用萬字清一色組成的,萬字數的總和要大於等於100(部分地區甚至規定如果正好等於100時叫純真百萬石 記做雙倍)。中國也有類似的,比如大發四方,就是大四喜,+1對發財。(大四喜字一色,而已)
⑵ 麻將簡介
起源說
有說麻將從明朝萬曆年間出現,有說更早,其起源眾說紛紜。
第一種說法
相傳名為萬餅條的人在「葉子格戲」的基礎上創造麻將,以自己名字「萬、餅、條」作為三種基礎花色。一些文人雅士加進「東、南、西、北」四風在牌中。由於人們在打牌娛樂之中開始憧憬未來的幸福,就取了「中三元」(鄉試,會試,殿試都第一名,分別稱為 「解元」,「會元」,「狀元」,所謂「念元」為誤寫)用於打牌之中。為了避諱,不可將三元的名稱同樣刻在牌上都是一個「中」字。由於入學中舉必發財,就 取了一個「發」字;至於「白板」是因為想不出一個恰當而又合理想的字刻在牌上,之後又沒有人跟進,所以就此丟空至現在。亦有說「白板」是做官必須清白而得名。
第二種說法
麻將初期只有一至九「餅」(大餅)每款4張共36個牌組,然後才根據「兩儀、四象、八卦」的圖案再加以變化成條子(條子),二至六條的圖案則根據九宮飛星圖而來,七條是北斗七星,一條為了明顯而用了雀鳥的圖案。這個說法最特殊的是指清朝才出現萬子,並加上四隻繪牌:春、夏、秋、冬,但並沒有提及梅、蘭、菊等的來源。
第三種說法
麻將起源於寧波,而「麻雀」為麻將的本稱。其中最有說服力的證據為:寧波話的「麻雀」正讀作「麻將」。雀讀作將,如同腳讀作將,寧波話瘸子叫拐將、吃剩的菜餚叫碗將等,「將」都是「腳」的音。這說明麻雀叫麻將,既是寧波話的特色,又合乎方言音之理。同時,麻將在日本被稱為麻雀牌,寧波(明州)古代是和日本通商的重要口岸,因此才保留了麻雀的字意,也進一步佐證了麻將起源於寧波。
第四種說法
麻將本是江蘇太倉「護糧牌」。有資料記載,在江蘇太倉縣曾有皇家的大糧倉,常年囤積稻穀,以供「南糧北調」。糧多自然雀患頻生,每年因雀患而損失了不少糧食。管理糧倉的官吏為了獎勵捕雀護糧者,便以竹製的籌牌記捕雀數目,憑此發放酬金,這就是太倉的「護糧牌」。這種籌牌上刻著各種符號和數字,既可觀賞,又可游戲,也可作兌取獎金的憑證。這種護糧牌,其玩法、符號和稱謂術語無不與捕雀有關。例如,「餅」的圖案就是火葯槍的橫截面,「餅」即是槍餅,幾餅則表示幾支火葯槍。「條」即「束」,是用細束繩串起來的雀鳥,所以「一條」的圖案以鳥代表,幾條就是幾束鳥,獎金則是按鳥的多少計算的。「萬」即是賞錢的單位,幾萬就是賞錢的數目。此外「東南西北」為風向,故稱「風」,火葯槍射鳥應考慮風向。「中、白、發」:「中」即射中之意,故為紅色;「白」即白板,放空炮;「發」即發放賞金,領賞發財。麻將玩法的術語也與捕雀護糧有關。如「碰」即「彭」的槍聲。又如成牌叫「糊」,「糊」和「鶻」諧音,「鶻」是一種捕雀的鷹。除此還有「吃」、「杠」等術語也與捕鳥有關。叫「麻將」的原因,是因為在太倉地方方言叫「麻雀」為「麻將」。然而,在粵語、閩語仍保留打麻將的稱呼。
第五種說法
麻將從馬吊演變而來。清朝徐珂 (1869-1928) 於《清稗類鈔》「叉麻將」一節中指:[4]
從1890年代至1920年代出現的眾多麻將書及小說中,可確認麻將舊時的確稱為「麻將」,與香港及日本一貫的叫法相同。受香港TVB古裝劇集影響,「麻將古稱『馬吊』」一說在香港十分流行。嚴格來說,麻將牌的圖案確實與馬吊有很大關系,但馬吊跟麻將的玩法卻大大不同。
以玩法而言,「馬吊」為一古時紙牌戲,類似於「天九」牌般以大擊小,而不是斗快湊成組合。所謂麻將的玩法源自馬吊,應屬謬誤,已故名作家簡而清的《開台》[5]書中也不是這樣寫。以牌面而言,明朝時的馬吊有四門牌,分別為十字、萬字、條子及文錢(一條即一百文錢),到了清代的「默和牌」及「碰和牌」,只剩下萬、條及文錢三門,與麻將的餅條萬相若。一些馬吊的術語,例如「樁」和「碰」,亦直接對應麻將的「庄」和「碰」。「餅子」據徐珂所說,乃「洞」的意思:[6]。不過這只是前人翻查字典所作的推測,說不得准,「餅」也可能是「銅」(銅錢)的口誤。
發展
康乾盛世時期的麻將已算是現代麻將的前身。主要牌有「餅子」、「條子」和「萬子」三門牌再加上四隻「繪牌」。此時麻將已經廣泛流傳,成為通俗風雅的文娛活動。只不過,打麻將的多是達官貴人、文人雅士,及尤其是他們的妻妾。當時的宮庭妃嬪都喜好此娛樂,慈禧太後甚至也曾著迷。麻將的牌身後來由紙牌變為以竹或骨頭製成,如姆指頭般大小的方塊形狀,再發展成為今天的硬塑膠料及有機玻璃。
麻將還需要骰子,初期的骰子是用玉或獸牙造成,後來改用骨制。一粒骰子為手指頭般大小的立方體,以一至六點塗黑的點數分布每一面,到後期才將一點和四點塗上紅色。
麻將一般最多供四人游樂,四人各坐一方,稱為「腳」。麻將也可以二人或三人進行,現在的電子游戲以日本麻將為多,中文地區則多出現網路麻將游戲。
⑶ 麻將有多少種玩法
香港麻將
小時候看香港電影,小編對周潤發飾演的賭王這個角色印象最深,很長一段時間小編總是模仿發哥的背影。那麼香港麻將究竟是怎麼樣的呢?
某種意義上講,香港麻將是為有野心的麻友准備的,那種抱著「小胡即安」思想的人是絕對沒有出路的。香港人打麻將,如果一場牌局裡同時有吃牌、碰牌、杠牌,但是卻沒有番數,這種牌是不能胡的。
文章圖片2
因為香港麻將在番數計算上的變化比較多,給了麻友們足夠大的空間來發揮,所以大家都想方設法地造大牌,「要胡就胡一把大的」,是香港人打麻將秉承的信念和原則。
另外在牌數上,香港麻將不打台灣流行的16張,他們打的是大陸通用的13張。但玩法上的花樣更多,贏牌的牌型上和台灣麻將有些類似。一方面牌數少,另一方面胡牌的辦法多,所以每局牌打起來很快。或許是因為香港人生活節奏快吧,所以麻將玩起來也快。
日本麻將
作為中華文化的學生,日本麻將從考證上分析,它源自於中國,玩法上也比較類似。
從規則上講,日本麻將近似於香港麻將,也會限制最小番數,但又有一點靈活性,如果你番數不夠卻急於胡牌,就可以通過先「報聽」試試。
文章圖片3
但是,日本麻將里比較變態的規則也很多,比方說不能「吃回頭草」,也就是你不能胡你曾經放過的牌。很多國人剛到日本打麻將時,總是無法理解這一規則,只能說什麼樣的土裡長出什麼樣的瓜。
新加坡麻將
毫不誇張的說,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麻將。作為華人為主的國家,新加坡的麻將文化也是相當盛行。
比較不同的是,新加坡麻將比中國麻將多出了貓和鼠、雞和蜈蚣兩組花牌。如果你拿到了任何一組花牌,就可以立刻向所有對手收籌碼,這個純粹是要看運氣。
文章圖片4
除此之外,新加坡麻將的番數是成倍計算的,比方說一番的牌自摸,只能收一倍的錢,但6番的牌自摸卻可以收64倍的籌碼,這要是贏一把大的,簡直是爽翻天了。
台灣麻將
海峽對岸的台灣同胞,對麻將也是相當熱愛。著名導演楊德昌還專門拍攝了一部電影叫《麻將》,可見麻將文化影響之深遠。
前面也提到過,台灣麻將最突出的特點就是牌多,從某種程度上說,他們把麻將這門國粹發揮到了極致。
你說13張牌太少了?那就加到16張!你說贏牌太單一?加牌型!還不夠有特色,加上「眼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