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日本資訊 » 日本人為什麼叫隋朝

日本人為什麼叫隋朝

發布時間: 2023-01-13 00:58:15

A. 歷史上真正讓日本人臣服的是隋朝是嗎

中日早在漢朝以前就已經有了交往,公元607年日本開始遣隋,至618年唐滅隋時日本共派出四次遣隋使。到了唐朝,中國的封建經濟和文化的發展進入繁榮時期,日本則處於封建制代替奴隸制的變革時代。這延續二百餘年的遣唐史,在不同時期,組織、規模、目的、交通路線都有很大變化。

前四次為第一期,其特點是:規模小(最多兩只船),人數少(不超過250人),組織不嚴密各色人等配備不整齊,一般沿著朝鮮半島、遼東半島航行,然後橫渡渤海灣口,到山東半島登陸,在經陸路前往長安。

第五和第六次為第二期,這兩次規模和航線與第一期差不多,但其政治意義十分突出,不同於一般遣唐使活動。因663年,唐、日在朝鮮進行了白江口之戰,日本失敗,撤回軍隊,並深恐唐軍乘勝進攻本土。次年唐朝的使者郭務悰、劉德高相繼來日,故而第五次遣唐使大概是為了送劉德高而派遣的。第六次遣唐使也是為了修補白江口之戰造成的唐日關系裂痕而派出的。

這兩次遣唐使除了顯示實力外最主要是震懾,而且當時的日本政局並不穩定,從661年7月齊明女皇病逝到668年1月3號中大兄皇子即位,這幾年中日本『群龍無首』,中大兄皇子以皇太子『稱制』的方式處理朝政。日本吃了敗仗後深恐唐軍乘勝進攻本土,而唐朝為了震懾日本,才繼派出使者郭務悰、劉德高來日。

第七、八、九、十次為第三期。

第十一、十二、十三次為第四期,這一時期的遣唐使在外觀規模組織上不弱於第三期,甚至有所超過,但在精神上已是強弩之末。此時唐朝正是安史之亂之後,內有藩鎮割據、宦官擅權、朋黨之爭,外有回紇、吐蕃等的入侵,國勢江河日下,文風逐漸衰頹,而日本則是凡可汲取和借鑒的已大體輸入完畢,貴族們也喪失了出沒波濤追求唐文化的熱情和銳氣,而且遣唐使的派遣需要大批經費,日本政府也深感財政日益無力支付,故於894年做出了停派遣唐使的決定。

中國在魏晉時期對日本的卑彌呼女王進行了『金印紫綬』,此時的日本由百十個小國組成,中國只封綬了一個王並不能夠說整個日本都臣服於中國。

隋至初唐,中日交流日益頻繁,日本派遣醫官惠日、福因等赴中國求學,623年(推古天皇三十一年,隋恭帝皇泰元年)惠日等人回來報告說:「留於唐國學者皆學以成業,應喚,且其大唐國者法式備定之珍國也,常須達」(《日本書紀》卷22)。『大唐國者法式備定之珍國也,常須達』這句話的大概意思是「大唐國為藍本來建立『法式備定』的天皇制國家」。從此,日本通過「全盤唐化」開始了從奴隸制向封建制的轉型革命——大化改新!

B. 日本名字的由來和歷史是什麼

日本名字的由來:古代日本人崇尚太陽神,所以將太陽視為本國的圖騰。相傳在七世紀初,日本的聖德太子在致隋煬帝的國書中寫道:「日出處太子致日落處太子」,這就是日本國名的雛形。直到七世紀後半葉,日本遣唐史將其國名改為「日本」,意為「太陽升起的地方」,其後沿用,成為日本的正式國名。

日本名字的歷史:

東漢時,日本列島就與與中國有交往。《後漢書》上記載,公元57年,日本島建立了100個左右的小國,其中一個島國派遣使臣來中國進獻貢品。因為當時使者又矮又瘦又小,東漢光武帝劉秀就冊封其國為倭國,為當時中國的附屬國,冊封其皇帝為倭王。

並頒發給倭奴國國王「印綬」。1954年,日本政府將這枚出土的金印,指定為一級國寶。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我們一直稱日本國為「倭奴國」,稱日本人為「倭人」。

注意:

《後漢書·東夷列傳》記述,漢光武帝賜倭奴國國王漢委奴國王金印,宣布稱日本為倭奴國。到此,日本算作擁有名字,變成大漢50多個藩屬國之中的一個。

伴隨著日本人對中國漢字的慢慢了解,覺得倭人也就是說矮人的含意,為了清除這類岐視。採用在日文里發音與倭字同樣的「和」字來自稱,而且再加了大,組成了日本的民族名字,大和民族。

公年607年,倭國大使小野妹子像隋朝以上公文,期望中國改叫倭國為日本。但書的開始是,太陽升起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這讓自覺得天下唯一天子的隋煬帝大為憋屈,對倭國的要求不予理睬。

據《宋書》記述,從第一個要求改叫呼的倭王贊死後,依次有珍,濟,興,武四個繼任都曾遷史敬奉,要求中國官府授於倭國的封號改成日本。一直到唐代武則天階段,她才最終願意把日本做為國號,賜予日本。

C. 日本在古代叫什麼名字

日本,最早稱「和」或「倭」,歷史上日本曾有大和、東瀛、扶桑等別稱。

D. 日本的國名由來

「日本」國名原來是大唐皇帝所賜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確認識,但這方墓誌則傳達出更為復雜深遠的歷史情感:它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與中國的淵源,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借著這方墓誌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這是塊不同尋常的石頭。蓋為青石,底是白石,近方形,上有楷書刻字。

當賈麥明用軟毛筆刷凈石頭上的土,看清上面的字時,手開始不停地顫抖。石蓋刻有「國號日本」字樣,底座上則有開元年號。「我當場就斷定這是一個日本遣唐使的墓誌。」

作為西北大學歷史博物館的副館長,賈麥明偶然中徵集到的這塊石頭,在隨後的研究中被證明為迄今發現的惟一一方日本遣唐使墓誌。

墓誌面世在日本引起的轟動讓賈麥明驚奇:在這位遣唐使的故鄉藤井寺市裡,成立了相關的研究會,發行了關於他的紀念郵票,並打算用他作為這座城市的形象。2005年8月24日,墓誌在東京國立博物館展出時,日本天皇親臨參觀。

中國古代文化對日本的深刻影響,日本學者已有明確認識,木宮泰彥在《中日交通史》中說:「日本中古之制度,人皆以為多系日本自創,然一檢唐史,則知多模仿唐制也。」

然而這塊石頭所傳遞出來的歷史情感要復雜得多。這方墓誌除了再次證實了日本國號為中國所賜,還表達了當時的唐朝天子對一名日本遣唐使者的個人情誼。

更多的學者借著這方墓誌的緣由,重新審視了千年來的中日交往史。

少年「才稱天縱」

李白的摯友阿倍仲麻呂,回國後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和井真成同時入唐。這些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八九歲的孩子。

1200多年前,難波港(今日本大阪)內一派熱鬧的景象,又一支准備渡海前往中國的使團船隊要出發了。四隻巨大的木製帆船依次排列著,每隻船上都能載一百多人,船舷和桅桿上綵帶飄揚。日本天皇舉行宴會,作歌送行。

侍臣們唱起天皇寫的送行詩:

希望你們渡大海如平地,

居船上如坐床,

四船聯翩,

不日平安歸航!

這方墓誌的主人當時就坐在其中一艘巨船中,被祥和、悠長的祝願聲圍裹著,離開港口,駛向蒼茫大海。他的名字叫做井真成。

離開故鄉之時,井真成多大年紀,墓誌上的文字並無記載,只寫道,公元734年,這位才能出眾的遣唐使,因病死於長安,享年36歲。

《新唐書》記載,在公元717年和公元733年各有一批遣唐使從日本出發。如果是在733年出海,井真成已35歲。日本奈良大學文學部教授東野治之認為可能性不大。

在日本的遣唐使團中,除了學問僧外還有兩種人,一種是年輕的留學生,年齡一般十八九歲,他們將在中國學習二三十年後,才被允許重回日本。另一種是請益生,他們的年齡較大,只在中國住1年。

「作為三十過半的請益生,很難想像在日本沒有一官半職。官員入唐後,其稱呼會在墓誌上被保留。」而井真成的墓誌上並未記錄他生前的官職,東野治之說,因此,基本可以斷定,井真成應當是在717年入唐,正好19歲。

這是日本第九次派遣遣唐使入唐,500多人擠在4艘大船里。這些年輕的留學生都是日本中層官僚的子女,而且還要經過嚴格挑選,必須學識、樣貌都需要達到才俊的標准才能入唐。

井真成在這方墓誌上被形容為「才稱天縱」。

巨船之上,還有日後成為李白摯友的阿倍仲麻呂,回國後利用漢字創立片假名的下道真備和為日本完善律法的大和長岡等人,他們和井真成同時入唐。當時,這些在中日兩國歷史上留下了赫赫名聲的人,都還只是群十八九歲的孩子。

島國的姿態

志石上「國號日本」與「開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記載,將現存最早關於「日本」的文字記載746年提前了數十年。學者認為,這也再次佐證了日本國號乃大唐所賜。

篆刻井真成墓誌銘的志石,周長約39厘米,上面僅有117字,在面世數月後,卻被視為中日文化交流史上的「一級歷史資料」。

志石上「國號日本」與「開元廿二年(公元734年)」的記載,將現存最早關於「日本」的文字記載746年提前了數十年。學者認為,這也再次佐證了日本國號乃大唐所賜。

對於這個太平洋上的島國,中國早在秦漢即有記載,但史籍中多稱為「倭國」。而在唐初之前,日本雖多次向中國遣使,但其態度和目的卻和後來大為不同。

「從隋朝到唐朝初期,日本對華遣使時多為政治目的,而且帶著一種驕傲態度,甚至是傲慢。」北京大學中國古代史研究中心教授王小甫說。

日本第二次遣隋使到中國遞交的國書中稱「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第三次遣隋使國書稱「東天皇敬白西皇帝」。王小甫認為,「那些國書中充分表露出,這個島國欲與中國分庭抗禮的心態。」

甚至在唐初的公元660年,日本遣使向唐朝皇帝提出要求一些小國「每歲入貢本國之朝」,以顯示自己是和中國一樣使夷狄臣服的大國。王小甫認為,這一態度反映了日本對當時中國國力和文化的先進性認識不足。

井真成入唐時,日本對唐朝文化的認識已經發生改觀。這與一次發生在朝鮮半島附近的戰爭有關。

公元663年,日本試圖幫助被唐朝吞滅的百濟復國,而在白村江口和唐軍大戰。遭遇徹底失敗後,日本發現了和中國的距離。

在朝鮮半島附近,唐水軍首先到達白村江口。之後,日本水軍也從海上抵達白村江,兩軍遭遇。當時,日本水兵萬余,有1000多艘戰船,而大唐水軍僅有 7000餘人,170艘戰船。雖在人、船數量上相差懸殊,但大唐水軍船堅器利,最終,「四戰捷,焚其舟四百艘,煙焰漲天,海水皆赤,賊眾大潰。」

日本學者森公章在近作《「白村江」之後》里說,「白江戰敗以後產生的這種沖擊餘波,如同明治維新和二次大戰以後一樣,可以說是一個舉國奔走引進『敵國』國家體制和文化的時期。」

自此以後,日本遣唐使到中國來只是傾力學習唐朝文化,不再向朝廷要求冊封,甚至甘心於等同「蕃國」,其國策也由過去的地區政治進取轉向了內斂、和平、發展的方向。

就是在這個時期,年輕的井真成出海,踏上了「銜命遠邦,馳騁上國」的路途。

同在巨船之上的,還有諸多日本工匠,他們是去唐朝學習製造工藝的。認識到差距之後,日本開始迅速轉向,從製造、建築到典章制度,全面向中國學習。

E. 日本在古代國家叫什麼

倭國(東漢光武帝建武中元二年,倭國使者來漢朝拜,光武帝賜使者金印紫授。倭國王視這金印為權力象徵,十分珍重,當時的日本人並不知道這個名字含有貶義,於是他們也欣然接受了這個稱號)和日本(《隋書·東夷傳》中記載曾記載了「日出之國」的解釋,即「日本國,自大唐東去萬余里,日出東方,升於扶余,故雲日本。」後來到了隋朝,在隋煬帝在位時,日本使者再次請求賜國名,當時他們想依據''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無恙''而取名為「日本」,但是遭到了隋煬帝的拒絕,因為在這句話在中,表面上看是因為日本在日出的東方,寓意日出之國,但是實際上卻表達了以天子自居,和隋朝平起平坐的意思。直到唐朝武則天即位時,才將日本二字賜給他們作為國名。)

熱點內容
西班牙8號球員有哪些 發布:2023-08-31 22:08:22 瀏覽:1303
怎麼買日本衣服 發布:2023-08-31 22:08:20 瀏覽:647
紐西蘭有哪些人文景點 發布:2023-08-31 22:06:06 瀏覽:801
皇馬西班牙人哪個台播 發布:2023-08-31 22:05:05 瀏覽:1215
新加坡船廠焊工工資待遇多少一個月 發布:2023-08-31 22:01:05 瀏覽:1275
緬甸紅糖多少錢一斤真實 發布:2023-08-31 21:57:45 瀏覽:935
緬甸200萬可以換多少人民幣 發布:2023-08-31 21:57:39 瀏覽:886
紐西蘭跟中國的時差是多少 發布:2023-08-31 21:53:49 瀏覽:1607
中國哪個地方同時與寮國緬甸接壤 發布:2023-08-31 21:52:06 瀏覽:905
土耳其簽證選哪個國家 發布:2023-08-31 21:37:38 瀏覽:675